Kenneth J. Shea博士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化学系教授。

合集下载

介孔材料大牛

介孔材料大牛

介孔材料的兴起以Mobil公司的科学家在1992年的Nature上报道发明了M41S家族为标志,以表面活性剂为模板经超分子组装合成高度有序的介孔材料,这种具有规则孔道(2~50 nm 可控),巨大的表面积(300~2000平米每克)的SiO2分子筛由于在催化,材料,生物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的兴趣。

事实上1991年日本人率先研究发现了介孔材料的合成,可惜孔道不规则,且发表在日本化学会刊上,未能得到关注。

在此之后Mobil公司没有继续报道他们的成果,估计改到作应用了。

有趣的是,催化科学家终于可以发高档次论文,于是在Nature,Science (NS)上不断灌水,其中的马力最强的灌水机当属Pinnavaia和Stucky。

Pinnavaia最大的贡献是采用非离子取代先前的CTAB或CTAC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合成了无序的介孔分子筛HMS与MSU。

最近此人又在Science灌了一篇,好像说是变有序了。

Sigh,看看人家的工作,作一篇发一个Science,工作量跟咱们郑仙(注:厦大郑兰荪院士,当时郑发表了一篇science,用了10年之功)没的比。

Pinnavaia搞催化出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介孔硅,铝硅酸盐,磷酸盐等分子筛的合成。

Stucky/%7Estuckygroup/stuckygroup/无疑是介孔材料的超大牛,做的SBA-n系列分子筛篇篇都上NS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成绩的取得不是什么所谓的领导支持,上级关注得来的,全是咱们中国留学生帮他干的。

而绝大部分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吉林大学出来的,如霍启升,赵东元等杰出代表。

(纳米领域现在的另一水王有个名叫彭小刚(Peng X G,合成CdSe的,现在阿肯色大学当教授,阿肯色,嘿嘿,多读几遍就知道是好地方了,都是吉大的,sigh,咱们厦大还是缺这种的。

)霍现在好像不干科研了,赵现在复旦大学当长江学者了。

国内在介孔领域无疑他是最强的,放眼整个亚洲,也算是数一数二了。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为什么中国人至今没有得诺贝尔奖???
1.扼杀个性的教育体制 2.功利化的科技管理体制 3.缺乏数学逻辑的经济学研究 4.缺少精神寄托的文学创作 „„„„ 希望很快就有中国本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 杨振宁称中国科学家20年内必拿诺贝尔奖
实施课程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新教育观念,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 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开放课堂 四、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五、整合教育内容,既重视科学教育,也重 视人文教育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碳原子会和钯原子连接在一起,进行一 系列化学反应。借助钯催化,不用高温和高 压,碳原子间可以相互接近至可以发生反应 的距离,能有效合成复杂有机物; 评审委员会认定,三位科学家创制了 “迄今所能使用的最复杂工具之一”。 目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技术已在 全球的科研、医药生产和电子工业等领域得 到广泛应用。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7日宣布,美 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 达·约纳特共同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化学 奖。 三位科学家将平分诺贝尔化学奖奖 金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 拉马克里 希南1952年出生于印度金奈,目前 持有美国国籍。1971年在印度巴罗 达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76年 在美国俄亥俄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 位,1976年至 1978年在加州大学圣 迭哥分校获生物学研究生学位, 1978年至1982年在耶鲁大学化学系 做博士后。1999年至今在英国剑桥 大学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绿色荧光蛋白

绿色荧光蛋白

GFP发色团的骨架在左边。蛋白质链形成一个圆柱形罐头(蓝色),子链的一部分 直接从中间穿过(绿色),发色团刚好在罐头盒的中间,它被保护起来以免受周围环境 的影响。这种保护对于发射荧光是必需的。一但发色团吸收一个光子,激活的水分子通 常就会夺取它的能量。但是在蛋白质内部改为发射能量稍低的光子来释放能量,使它得 到了保护。发色团(右图)由蛋白质链上的三个氨基酸:甘氨酸,酪氨酸和苏氨酸(或 丝氨酸)自发形成。
• 绿色荧光蛋白 蓝光 绿光
• 水母素在钙离子的刺激下发光,其能量可转移到 GFP上,刺激GFP发光。这是物理化学中已知的荧 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在生物中的发现。
下村修
下村修因此成为 首位从水母中分 离出GFP,并发现 这种蛋白质在紫 外光下呈亮绿色 的科学家,他被 誉为生物发光研 究的第一人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基团
Model of the fluorophore and its environment superposed on the MAD-phased electron density map at 2.2 Å resolution. The clear definition throughout the map allowed the chain to be traced and side chains to be well placed. The density for Ser65, Tyr66 and Gly67 is quite consistent with the dehydrotyrosine - imidazolidone structure proposed for the fluorophore. Many of the side chains adjacent to the fluorophore are labeled.

美国留学盘点有机化学领域的大牛教授

美国留学盘点有机化学领域的大牛教授

在整个美国留学申请过程中,一定要了解该领域的大学教授。

作者申请了美国的有机化学专业,所以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机化学方向的美国大学教授进行简单介绍。

其实这些资料大家仔细去读各位教授的主页和paper都会了解的很清楚,这里相当于起到一个汇总以及抛砖引玉的作用。

再次声称本文观点为个人观点,各种信息来自于互联网以及文献。

学校的排序参考了US News 2011版本的Organic Chemistry 的排名,不代表本人观点。

所有查阅的教授的研究方向均为有机化学方向,chemical biology 以及biochemistry 不在范围之内。

大体来看,有机化学方向的申请主要集中在全合成以及方法学这两个小方向上面,而很多group 的研究方向都是同时涵盖了这两个方向,所以选择的余地相对较大。

一些常见的缩写列举如下。

JACS =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IE =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CNS paper = Cell paper、Nature paper and Science paperAP = Associate Professor or Assistant Professor,这两个词本身有很大区别。

Harvard UniversityHarvard is Harvard。

即便我已然非常满意自己今年的申请结果,每当说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会多少有那么一点点的不甘心。

当然,这句话第一次从别人那里听到是在当时UPenn 的某个宣讲会上。

Prof. Kozlowski (postdoc 跟的是Evans)说到这句话的语气似乎透着无限的羡慕与怨念。

所以,就算当年看着Harvard CCB 的faculty list 里面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做有机的教授的时候,你还是很难抵挡得住Harvard 这个词本身所带来的太多诱惑。

美籍中国学者陈亨教授来我院讲学

美籍中国学者陈亨教授来我院讲学

美籍中国学者陈亨教授来我院讲学
李乔
【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81(000)002
【摘要】美籍中国学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化学教授陈亨先生应我院邀请于八一年七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来我院讲学。

陈亨先生在我院做了《核酸序列之分析——方法、进展及突破》、《眼珠水晶体形态之形成——视神经素对所形成之影响(实验细胞培养之研究报告)和《酶系统之控制及调节》
【总页数】1页(P70-70)
【作者】李乔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
【相关文献】
1.美籍华人学者薛凤生教授来我院讲学 [J], 王珏;
2.美籍学者晋聪博士应邀前来我院讲学 [J], 无
3.美籍华人陈亨博士应聘为周口师专名誉教授 [J], 每文
4.美国纽约大学教授陈亨博士应邀回国在我院讲学我院举行仪式聘请陈亨博士为名誉教授 [J], 高明乾
5.美籍华人学者沈己尧教授来鲁讲学 [J], 韩淑举;姜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一览

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一览

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一览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公布了一览,涉及的领域涵盖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纳米科学等多个方面。

以下将分别介绍获奖人的研究成果。

第一位获奖者是法国科学家Jean-Pierre Sauvage、Sir J. Fraser Stoddart(英)、Bernard L. Feringa(荷兰),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赞扬他们在分子机器方面的杰出工作。

他们在分子构建方面的发展为实现人工分子机器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其中,Jean-Pierre Sauvage的工作是连接两个分子,并让它们能够旋转。

而Sir J. Fraser Stoddart的工作是将双环分子穿上某个分子,并让双环分子能够在分子改变形状时沿着分子轴线自身向上或向下移动。

Bernard L. Feringa的工作是开发了一系列能够在光的作用下转动的分子,这些分子可以不断地重复旋转,执行特定的任务。

第二位获奖者是美国科学家William E. Moerner、艾里克·贝特兹-Bethune、Stefan W. Hell,获得的诺贝尔化学奖赞扬了他们对高分辨率显微镜和单个分子光谱学研究的贡献。

他们的发现被认为是最大的科学进步之一,因为它重新定义了所谓“不可能的分辨率”。

William E. Moerner的发现是单个分子能够在光学显微镜中被检测到。

而艾里克·贝特兹-Bethune和Stefan W. Hell则发现了不同的微学方法,实现了纳米级别的高分辨率成像和量子定义成像,这些方法基于激光和特殊雷射。

第三位获奖者是化学家理查德·赫德,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基因组编辑的重大贡献。

他几十年间一直致力于DNA储存和编辑的研究,致力于开发更加高效精确、更加强大的方法,以编辑和修复基因,并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总之,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一批化学界的杰出人才,他们的研究为不同领域的学科带来了创新性的飞跃和突破。

实验室安全知识

实验室安全知识

实验室安全知识在实验室中,经常与毒性很强、有腐蚀性、易燃烧和具有爆炸性的化学药品直接接触,常常使用易碎的玻璃和瓷质器皿以及在煤气、水、电等高温电热设备的环境下进行着紧张而细致的工作,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安全工作。

1.进入实验室开始工作前应了解煤气总阀门、水阀门及电闸所在处。

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将室内检查一遍,应将水、电、煤气的开关关好,门窗锁好。

2、使用煤气灯时,应先将火柴点燃,一手执火柴紧靠近灯口,一手慢开煤气门。

不能先开煤气门,后燃火柴。

灯焰大小和火力强弱,应根据实验的需要来调节。

用火时,应做到火着人在,人走火灭。

3.使用电器设备(如烘箱、恒温水浴、离心机、电炉等)时,严防触电;绝不可用湿手或在眼睛旁视时开关电闸和电器开关。

应该用试电笔检查电器设备是否漏电,凡是漏电的仪器,一律不能使用。

4.使用浓酸、浓碱,必须极为小心地操作,防止溅出。

用移液管量取这些试剂时,必须使用橡皮球,绝对不能用口吸取。

若不慎溅在实验台上或地面,必须及时用湿抹布擦洗干净。

如果触及皮肤应立即治疗。

5.利用可燃物,特别是易燃物(如乙醚、丙酮、乙醇、苯、金属钠等)时,应特别小心。

不要大量放在桌上,更不要在靠近火焰处。

只有在远离火源时,或将火焰熄灭后,才可大量倾倒易燃液体。

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不准在火上直接加热,只能在水浴上利用回流冷凝管加热或蒸馏。

6.如果不慎倾出了相当量的易燃液体,则应按下法处理:1)立即关闭室内所有的火源和电加热器。

2)关门,开启小窗及窗户。

3)用毛巾或抹布擦拭洒出的液体,并将液体拧到大的中,然后再倒入带塞的玻璃瓶中。

7.用油浴操作时,应小心加热,不断用温度计测量,不要使温度超过油的燃烧温度。

8.易燃和易爆炸物质的残渣(如金属钠、白磷、火柴头)不得倒入污物桶或水槽中,应收集在指定的内。

9.废液,特别是强酸和强碱不能直接倒在水槽中,应先稀释,然后倒入水槽,再用大量自来水冲洗水槽及下水道。

10.毒物应按实验室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后领取,使用时严格操作,用后妥善处理。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

2021年诺贝尔化学奖名单公布

2048诺贝尔化学奖公布DeepTech深科技北京时间 10 月 3 日下午 5 点 45 分,2018 诺贝尔化学奖揭晓——诺贝尔委员会宣布,将此奖项一半颁给女科学家Frances H. Arnold,另一半则由George P. Smith、 Gregory P. Winter两人共享。

此次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三位科学家分别在实现了酶的定向演化、实现多肽和抗体的噬菌体呈现技术上的重要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获奖研究方向,都在生物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物理学奖中的光镊技术可应用于移动生物大分子、病毒或细胞。

而化学奖中的酶分子进化、噬菌体展示技术也涉足生物化学领域。

昨日获奖的女性物理学家Donna Strickland,本次诺奖出现两名女性获奖者。

Frances H. Arnold,美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于1956年7月25日出生,1979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士学位; 1985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工程博士学位;随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化学博士后研究; 1986年在加州理工学院进行化学博士后研究。

Frances H. Arnold 开创了定向进化的方法,以创造生物系统,包括酶、代谢途径、基因调控回路和生物体。

她通过研究生物体系如何在分子水平上进化,并利用这种进化创造出新的系统。

进化适用于不同的复杂程度,从蛋白到生态系统。

而 Frances H. Arnold 已使用进化方法创造出新的生物实体,这些方法绕过了 DNA 序列如何编码生物功能以及利用生物系统进化和适应能力等尚不清楚的部分。

而通过定向进化,新研究重建获预测可能的自然进化路径,并探索物理上可能出现且与当时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分子。

George P. Smith,1941年3月10日出生,1970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成为密苏里大学教授;2001年成为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AAAS)研究员;2007获得美国微生物学会Promega生物技术研究奖。

【高中化学】美国市高分子化学家艾伦 J 黑格

【高中化学】美国市高分子化学家艾伦 J 黑格

【高中化学】美国市高分子化学家艾伦 J 黑格【高中化学】美国市高分子化学家?艾伦-j-黑格艾伦·J·希格教授于1936年12月22日出生于爱荷华州的苏族。

1957,他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物理系,获物理学学位。

他于1961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2至1982年间,他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任职,并于1967在大学物理系任教授。

自1982以来,他被转入圣巴巴拉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系教授,并担任该校高分子和有机固体研究所所长。

为了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他与该校材料系教授P.Smith于1990年共同创立了uniax公司,并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和总裁。

alanj.heeger教授作为国际知名物理学家屡获奖励,其中最重要的有1983年获美国物理学会olivere.buckley凝聚态物理奖,1995年获balzan基金会的新材料科学奖。

此外alanj.heeger还被授予美国及一些国际知名大学颁发的名誉博士学位。

2000年?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华南理工大学授予alanj.heeger教授名誉博士学位。

Alan J.Heeger在有机和聚合物光电材料和器件的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开拓性贡献包括:1973年发表对ttf?tcnq类具有金属电导的有机电荷转移复合物的研究,开创了有机金属导体及有机超导体研究的先河;1976年发表的聚乙炔掺杂研究开创了导电聚合物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低维物理理论的发展。

1990年,他与苏武培和J.R.施里弗一起发表了SSH模型,以解释聚乙炔中的基本激发;1991年提出用可溶性共轭聚合物实现高效聚合物发光器件,为聚合物发光器件的实用开辟了新途径;1992年提出了“离子诱导可加工性”的新概念,实现了人们多年来开发高导电性和可加工性导电聚合物的梦想,为导电聚合物的实际应用提出了新的方向;1996年首次发表共轭聚合物固态下的光泵浦激光。

艾伦·J·希格非常重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克里斯汀·格思里(1945—2022)

克里斯汀·格思里(1945—2022)

61
2022 12 世界科学
作用于催化剪接化学反应,而蛋白质则可保证反应的准确性。

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克里斯汀参与创立了美国一流的生物医学研究生项目之一。

她讲授的基础课程生物调控机制深得跨学科方法的精髓,阐明了核心细胞过程的原理。

在职业生涯中,克里斯汀一直在与性别歧视做斗争。

从听到野村说“女孩不适合从事生物化学工作”开始,克里斯汀就决心为女学生创造一个培养空间。

她参加了一个女性科学家支持小组,树立了自我关怀的榜样。

作为导师,克里斯汀非凡的能力体现在她对学生的信任上。

她要求学生独立、勤奋,并具有批判性思维。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8年化学奖1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8年化学奖1

化学奖美国Woods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下村修(Osamu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华裔获得主-钱永健Shimomura)、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RogerYonchienTsien)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下村修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2008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华裔化学家钱永健,他们是因为发现和发展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奖的。

这三位科学家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奖金。

人物信息下村修:1928年8月27日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

有机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因为发现和研究绿色荧下村修进行科学实验光蛋白而获得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下村修进行科学实验国籍:日本获奖:诺贝尔化学奖日语写法:日语原文下村脩假名しもむらおさむ罗马名字:ShimomuraOsamuGFPribbondiagram.FromPDB1EMA.生平履历个人履历和夫人Akemi(明美)和夫人Akemi(明美)下村修1,928年生于京都,长于长崎。

1945年16岁时,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他曾失明数周。

1951年,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1960年获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1960年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63年至65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65年回普林斯顿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直到1980年。

1980至2001年到麻省WoodsHole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并任波士顿大学兼职教授。

科学发现下村修1961年33岁做出重要发现(1962年发表),到1974年46岁时,全部关键实验完成。

但到80岁,他几乎都是默默无闻。

下村修在约翰森实验室做了近20年博士后,也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下村修加入生物发光研究是1955年在日本做研究生时,导师让他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去开阔眼界,而那个实验室的导师介绍他做荧光素。

2024版研究方向席振峰教授研究室

2024版研究方向席振峰教授研究室

•研究室背景与介绍•主要研究方向概述•代表性研究成果展示目录•科研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实验条件与设备支持•合作交流与学术活动01研究室背景与介绍研究方向席教授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在不对称合成和天然产物全合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教育背景席振峰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学术成果席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包括在《科学》、《自然》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同时,他还拥有多项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

席振峰教授简介研究室成立背景学科发展需要01科研团队优势02科研成果转化03研究室目标与定位研究目标研究室的主要目标是开展有机合成化学、金属有机化学等领域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和策略,解决合成化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

同时,研究室还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研究定位研究室定位为国际一流的合成化学研究中心,聚焦于不对称合成、天然产物全合成、金属有机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通过不断创新和突破,研究室将努力成为引领合成化学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02主要研究方向概述发展高效、高选择性的有机合成方法学01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02有机合成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03金属有机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金属有机反应机理研究金属有机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有机反应机理研究通过动力学、热力学等手段,深入研究有机反应的机理,揭示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物理有机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将物理有机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有机合成中,指导合成路线的设计和优化,提高合成的效率和选择性。

有机分子结构与性质关系研究质和反应性能之间的关系。

03代表性研究成果展示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 Science, Cell等顶级期刊。

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已授权10项。

参与编写学术著作3部,其中1部为国际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

昔日CUSPEA精英今安在

昔日CUSPEA精英今安在

昔日CUSPEA精英今安在?CUSPEA(China-U.S.PhysicsExaminationandApplication)项目是中国在李政道教授的创议和帮助下向美国派遣留学生的一项措施。

“文汇”杂志的一期有篇报道文学,就是专门报道考取了88'CUSPEA全国第一名的陈洛祁。

从他小时候一直到在复旦大学上少年班,然后以88'CUSPEA全国第一名的身份去美国Princeton(普林斯顿)大学,那是爱因思坦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但是现在用google,baidu搜索“陈洛祁”,记录很少,即使有也是类似的记录。

CUSPEA'88姓名NameGenderInstituteinChinaSchoolinUSA陈洛祁ChenLuo-qi男复旦大学Princeton朱俊ZhuJun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Stanford(Applied)戴强QiangDai男北京大学Stanford朱长虹ZhuChang-hong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hicago徐行HangXu男北京大学Harvard赖东DongLai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ornell毛淑德MaoShu-de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Princeton,Astronomy吕明LuMing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Boston刘远明LiuYuan-ming男北京大学Washington-Seattle郑新苓ZhengXin-ling男北京大学UIUC这是88'CUSPEA top10的名单。

第一名就是陈洛祁。

为什么没有音信了呢,因为历届CUSPEA top10目前都成就都不小。

下面的内容是从陈洛祁中学母校的bbs上搜索到的,"小微"是陈洛祁的绰号。

“我可是和"小微"同过座的. 现在还经常自豪地给我太太,我的朋友们,我太太的朋友们,和所有知道南师附中大名的人讲"小微"的故事.讲小微是如何的没特点,没有任何刻苦的痕迹,absolutely no ego -- 看不出有任何征服世界的野心; 讲小微如何在大家埋头苦思三角公式时,轻松地用傅利叶级数算出了结果,讲小微总是在化学课上读一本巨厚的"化学原理",而我在读同样厚的"天龙八部",感觉此人就象乔峰,初了武功奇高,其它方面智商也一般.围棋下不过我,虽然也苦读了我借给他的棋谱;下四国大战更是"瘾大水平低",仿佛和他的年龄相称 -- 比我们差两年. 我到他家去玩过,他的邻居好朋友们是比我们小一些, 可能是他一起长大的玩伴.可惜小微的故事结局不太好. 虽然去了John Nash和爱因斯坦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可没能步伟人的后尘登上诺奖的圣坛,至少目前还没有.最后听到他的消息是在十年前,说是给普林斯顿开除了(不知是真是假). 关于他被开除的原因,有多种传说,其中一种说他多次闯入美国的绝密国防网,虽然没有做什么,只是留下所谓的"Signature", 但因此惹恼了FBI, 用美国人的话说"They werereally pissed off", 小微最终中了FBI的圈套,落入法网.因没做什么, FBI只是给予警告,但擅闯国家机密网站,不可不罚,普林斯顿只好把他开除.另一种传说是他和同学闹矛盾, 在同学的论文答辩上刁难人家,那人后来告他偷看学院的论文答辩题 -- 当然是那种CLASSIFIED, PASSWORD PROTECTED FILE, 但区区密码怎能难得住小微. 学院查有实据(想必小微留下了"到此一游"的Signature), 就把他开除了.种种传说,都和我印象中ego free的小微不符, 是异乡的孤独让天才少年变了态, 还是练成了独孤九剑就把世人不放在眼里了? 希望有人说这些传说都是假的, 小微离开普林斯顿只不过是和比尔.盖茨一样, 觉得世界顶级学府也不过如此, I am my own university.”不过目前,陈洛祁好像是freebsd开发小组的成员。

谁能科研管理双肩挑我就是其中之一

谁能科研管理双肩挑我就是其中之一

现年68岁的杰尔是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两方面都做出一流成绩的科学家。

据杰尔介绍,NSB实际上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一部分,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机构。

根据1950年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法案》规定,NSF的决策层由NSB和基金会主任组成。

基金会主任负责基金会的日常工作,如组织项目申请和评选等,而NSB是NSF的决策部门。

NSB与NSF主任密切合作,实现NSF的目标和职能,促进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工作。

除此以外,NSB还承担两项重要任务。

第一,它负责监督NSF的运作,以保证NSF在美国总统和国会批准的政策框架中运行。

也就是说,NSB要确定对于NSF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有哪些,它还负责批准NSF的预算大纲,核准年度预算,批准各种新的项目计划和重要奖项,比如万尼瓦尔·布什奖和国家科学理事会卓越贡献奖,等等。

NSB的第二个职能是以独立专家的身份接受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咨询,提供各种与科学和工程研究及教育有关的专业信息,也就是说,NSB是总统和国会的智囊库之一。

NSB由24位委员组成,他们均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另外,NSF主任会自动成为NSB的委员,参加NSB的各种会议。

和NSF主任一样,这24个人的任期也是六年,每两年更新其中的三分之一。

NSB的委员都是来自工业界和大学的杰出人士,其专业背景分布十分广泛,既有工程技术和基础研究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公共事务、教育和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

NSB每年举行六次会议,审议NSF的预算、奖项和项目,并且提出一系列科学政策分析项目。

NSB的工作只是委员们的兼职工作,他们另外还有全职工作。

作为成功地兼顾了科研与行政的顶尖科学家,杰尔对和他身份类似的科学家有很多独到建议。

他说,“任人唯亲”等偏袒现象确实需要大家时刻提高警惕,而且有的时候的确会出现公私利益冲突的现象。

20140505加州理工王教授报告海报内容

20140505加州理工王教授报告海报内容

学海泛舟——加州理工王振纲教授与你分享成长、求学和工作心路历程演讲嘉宾:王振纲,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工程教授,国际知名的高分子和软物质理论物理学家。

时间:2014年5月5日16:00--17:00地点:包玉刚图书馆601嘉宾及演讲内容简介:王振纲教授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到美国攻读学位,1987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分别在Exxon公司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91年被引进该校,1997年成为该校终身教授,2002晋升为正教授。

王振纲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高分子溶液、混合物和共聚物的热力学与动力学;表面和界面;液晶态、胶体和玻璃态转变与结构;蛋白质设计;DNA和RNA的生物物理和病毒自组装;生物膜物理等。

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论文一百多篇,多次应邀在美国化学会年会、美国物理学会年会等重大国际会议上做报告。

王振纲教授在高分子和软物质物理及其相关领域理论造诣深厚,特别谙熟热力学、统计力学和高分子物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内容,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以无教案全程讲授这三门课程而著名,200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最高教学奖-Richard P. Feynman奖。

王教授还于2001年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王振纲教授所任职的加州理工学院分为生物科学、化学及化工、物理数学天文、地质及行星科学、工程及应用科学和人文及社会科学6 个学部,具有世界一流的师资和学生以及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后勤服务。

研究生可在任何系选导师,同样,教授也可在任何系招学生。

这种完全开放式的科研氛围尤其有利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

自建校以来有31 名Caltech 校友或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现有在校诺贝尔奖得主5 名(物理1 名,生物1 名,化学3 名)。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2010 年世界大学排名第二,工程技术大学排名第一。

美国2010 年,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对美国大学科系的排名中,王教授主要任职的化工系排名第一,王教授兼职的化学系排名第二。

世界著名地球化学家、一代科学巨匠瓦瑟伯格教授谢世

世界著名地球化学家、一代科学巨匠瓦瑟伯格教授谢世

世界著名地球化学家、一代科学巨匠瓦瑟伯格教授谢世
本刊讯
【期刊名称】《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年(卷),期】2016(0)4
【摘要】[本刊讯]世界著名地球化学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家、天体化学家,并有科学巨人之称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瓦瑟伯格(Gerald Jerry)J.Wasserburg,1927年3月25日出生)于2016年6月13日因病去世,享年89岁。

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世界顶级同行科学家而深感痛惜!
【总页数】1页(P780-780)
【关键词】地球化学家;瑟伯;同位素地球化学;天体化学;科学巨匠;加州理工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同位素年代学;芝加哥大学;纪念文章
【作者】本刊讯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183
【相关文献】
1.Karl.Kordesch教授——世界杰出的电化学家,创新巨匠,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的恩师(Ⅰ) [J], 沈玉伟
2.Karl.Kordesch教授——世界杰出的电化学家,创新巨匠,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我的恩师(Ⅱ) [J], 沈玉伟
3.著名高分子化学家、生物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教育部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卓仁禧 [J], 无
4.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 [J], 无;
5.执着追求奋力拼搏跻身世界先进科学之林——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热化学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名热化学家谭志诚教授 [J], 张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办:研究生工作部
承办:化学学院研究生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报告人:Prof. Kenneth J. Shea
报告时间:2017. 3. 27 9: 30
地点:良乡生态楼118报告厅
报告题目:
Synthetic Polymers: Functional Alternatives to Antibodies 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加!报告人简介:
Kenneth J. Shea 博士是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化学系教授。

曾于2001年-2004年任化学系院长,近期被评为杰出教授。

现任美国化学会、材料研究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国际分子印迹协会等学会会员、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IF 7.476)的编委、劳伦斯利弗莫尔美国国家实验室常务理事、浙江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工程的客座教授。

Shea 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为合成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及材料学等。

Shea 教授课题组目前已发表29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NATURE
NANOTECHNOLOGY (IF 31.17)、CHEM SOC REV (IF 24.892)、ANGEW CHEM INT EDIT (IF 13.73)、NANO LETT (IF 13.02)、ACS NANO (IF 11.17)、J AM CHEM SOC (IF 10.67)等1区杂志。

在国际论坛、学术会议上受邀做300多个大会特约报告。

此外,获得7个美国专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