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后现代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后现代教育观视野下的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 生命 教 育 乃 是 通 过 认 识 生 命 的起 源 、 发 展 和
例在 校大 学 生 自杀 身 亡 案 件 J 。2 0 0 9年 上 海 在 校 大学 生 的 自杀 死亡 人数 占非正 常死 亡人数 的八 成 。
终结 , 从而认识生命 、 理解 生命 、 欣赏生命 、 尊重生
命, 进而珍惜有限的生命 , 建立起乐观积极 的人生
校 园暴 力 、 同居堕 胎 , 特别 是 因学业 、 经济、 情 感和 就
业等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而产生 的“ 无 目标 、 无兴
趣、 无动 力 ” 的 消极 颓 废 状 态 和 自杀 虐 杀 事 件 时 有 报道 , 对 大学 生 自身 及 其 家庭 、 学校 、 周 围人 群 乃 至
整个社 会产 生 了负效应 。中 国社会 调 查所 的一项 调 查显 示 , 有 2 6 % 的受 访 大 学 生 曾有 自杀 想 法 。仅 2 0 0 8年 , 教 育部 直属 高校 就 发 生 了 6 3起 在 校 大 学 生 自杀事 件 。2 0 0 9年 上 半 年北 京 市 总 共 发 生 了 1 4
改革和发展 规划 纲要 ( 2 0 1 0 -2 0 2 0年 ) 》 中。2 0 1 1
年1 0月 1 5 ຫໍສະໝຸດ 1 6日, “ 大 学 生生 命 教 育高 峰 论 坛 ” 举
行 。可见 , 目前 大学 生 的生命 教 育 具 有 重要 的理 论 意义 和实 践价值 。


高校 当代 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件, 湖 北省 8 1 所 高校 党 委 书记 召 开 了 “ 防 止高 校 学 生 自杀 专题 会议 ” 。 自杀死 亡 已经取 代 突 发疾 病 和
交通 意外 死亡 , 成 为 大学 生 死 亡 的 首 因 。这 就折 射 出当代大 学生 生命教 育 的缺失 。

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

了普 通 网民 的心理 需求 , 别是 满足 了青 少年群 体追 求 自我的 需要 。但 是 , 特 网络 红人 消解或 消弱 了传统榜样 和 文化偶 像 的影响 力 , 对青年 群体 树立 正确 的价值 观产 生影 响 。总之 , 会 网络红人 的 出现 表 明 网民对话语 权 的拥 有 和 实现 , 为一种 文化现 象 , 消 了先前 高级 文化和 大众 文化或 商 作 取 业 文化 间的界 限 , 明大众媒 介 的话语 权 力发 生 某种程 度 的转移 , 大众媒介 与科技 文化 和 大众 表 即 文化 汇流 , 造成 了一种 新的“ 意识 形 态” 话语 , 这具 有鲜 明的后 现代 主 义文化 的特征 。 关键词 后现 代 主义 ;草根 偶像 ;网络红人 ;自我
民借 网络参 与生产 新 的文化形 式—— 草 根文 化 。 草 根 文化 不 同 于传 统 大众 传媒 时期 由媒 体 主 导 生产 的大 众 文 化 , 不 同于 传 统 社 会 的 民 间 文 也
化 。 民 间 文 化 是 一 个 需 要 经 历 漫 长 时 间 浸 润 方 逐 步 形 成 , 受 制 于 空 间 的文 化 形 式 。草 根 文 化 是 全 且 球化 背景 下 中国文化 多元格 局下 的一 种文化 形式 ,
生 产 方 式 的 基 础 上 , 发 展 了 新 的 可 能 , 就 是 网 又 这
种 草根 文化 的意义 。


榜 样 、 像 与 网络 红 人 偶
偶像 是什 么?其 历 史 内涵 在 当代 社 会 中逐 渐
被篡 改 , 变成有 复杂 多元 文化含 义 的概念 。历 史 演 上 , 像 的宗教含 义是 神像 , 圣 经 》 , 偶 在《 中 指所有 上 帝 之外 的其 他神③。敬 拜 偶像 , 原 始宗 教 后期 的 是 信 仰形 式 , 它有赖 于神 话故事 的发 展和 雕刻 、 画 、 绘 塑 造等 工艺美 术 的发 展 。偶像 崇 拜 一 直延 续 到 阶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范文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篇一一、引言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方法对跨文化传播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建构,分析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应用前景,以期为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后现代主义与跨文化传播学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多元性、非线性、无中心等特征,对传统的主流文化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跨文化传播学领域,后现代主义为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传播提供了新的视角。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是多元的、相对的,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传播学中,我们需要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和认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

三、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在跨文化传播学中,理论建构是关键。

首先,我们需要借鉴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多元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在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时,我们应该注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背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我们需要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整合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个角度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分析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影响。

四、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后现代主义为跨文化传播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观察法等,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行为和认知。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对大规模的跨文化传播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此外,我们还可以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文化对比分析、心理分析等,从多个角度研究跨文化传播现象。

五、应用前景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传播现象,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挑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文化视野中的主体性建构——对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思考

文化视野中的主体性建构——对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思考
强 制 性 地 等 充 斥 着 青 少 年 的 成 长 空 间 , 已经 成 为 青 少 年 社 会 化 过 程 的 重 要 参 与 者 ,对 青 少 年 的 思 维 和 认 知 模 式 起 着 潜 移 默 化 地 熏 染 作 用 , 并 以 勿 庸 置 疑 的 方 式 强 有 力 地 建构 着其 影 响 下 的文 化 人 格 。 认 清 媒 介 存 在 与 当 代 文 化 , 以及 青 少 年 成 长 的 关 系 , 强化 青 少 年 媒 介 素 养 教育 ,为 青 少 年 厘 清 媒 介 “ 幻象 ” 的真 实 面 貌 , 为青 少 年 输 送 理 性 判 断 的健 康
界进行选择和加工 ,建造出表面上模拟真实的 “ 超现
实 ”。 但 真 实早 已沦 落 予媒 介 “ 像 ”之 中 , 媒 介 已 幻 经 不 再是 客 观 世 界 的 描 述和 转 达 ,而 成 为 裹挟 着 复 杂 利 益倾 向的特 殊 工 具 。 后 现 代 理 论 家 博 德 里 拉 认 为 我 们 已 经 处 在 一 个 由模 型 、 符 码 、信 息 以及 媒 体 所 决 定 的 后 现 代 类
பைடு நூலகம்
“ 实 ”和 “ 息 ”的幌 子 之 下 , “ 型和 符 码 事 信 模 构造 着 经 验 结构 ,并销 蚀 了模 型与 真 实 之 间 的差 别,” “ 模型成 了真实 的决定 因素 ,超 真实与 日常
生 活 之 间 的 界 限 被 夷 平 了 。 ” “ 这 个 世 界 里 , 类 在
理 ”。 青少年的认知模式和世 界观 尚未定型,最容 易 受到媒介 的错误 诱导和 不 良影 响 ,娱 乐至上 、道 德 失范 、价值错位 、传 统遗失 ……混乱 的媒介 “ 幻 像 ” 对青少年认 知模式和 主体人格 的建构有 着相当 大 的副作用 。但在 现代 高科 技支持 下的媒 介信息 ,

后现代主义思潮视域下高校德育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视域下高校德育的反思

定性 ,以随意所获得 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 中心
和本 原 。在 德育 过程 中,后现 代主 义 反对主 体 性 的思 潮 影 响 了高 校 德 育 教 育 者 的 中 心地 位 。 西方 学者 保
罗 ・ 韦波 纳 ( P a u l Wa p n e r )就 反对 世界 中心 的存在 , 批判 了 中心 论 的观 点 。现 代 教学 中 ,认 识上 ,世 俗赋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3 .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6 7 3 . 2 0 3 0 ( 2 0 1 3 ) 0 2 . 0 0 9 7 . 0 2
基金项 目: 河 北省教育科学 “ 十二五 ”规划课题 : 传统与后现代 :高校 德育现代 转型的资源探 寻 ( 课题编号:1 1 0 7 0 0 2 8 )
的世 界观 、人生观 、价值 观 。
教育 者和 受 教育 者 的互动 过 程 中,教 育 内容 由简单 移 植变 为德育 的解释 过程 ,有效 发挥 了教育活 动的作用 。
后现代主义反对权威 ,倡导多元性 ,批判说教的
教育 方 式 ,提倡采 用 对话 的方式 ,使 学生 能够 以不 同 方式最 大 限度 地接 受道德 教育 。巴西 的教育家保 罗 ・ 弗
最重 要 的社 会 文化 思潮 之 一 。所 谓 后现 代主 义 思潮 ,
人 的生 存 。后现 代主 义 反对 中心 ,强 调差异 性和 不确
就是提倡多元的、反传统的和个性化的东西,强调世
界 自身 的多样性 ,我 们不 能再给世 界一 个统一 的认识 ,
世界 是 破碎 的,根 本就 没有 一个 理 性 的或非 理性 的主 体 ,有 的只 是个 体 。 当我们 把后 现代 主 义思 潮纳 入整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摘要]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种文化加速撞击、交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审视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使其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承传中,分辨是非,把握方向,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课题。

也是发展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大学生;文化自觉多元化是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本土、批判与继承等关系的变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忽视这种变化,必须作出及时的回应。

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日趋深入,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

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崭新课题。

一、当代西方文化思潮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的影响,各种新思潮、新流派层出不穷,构成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力,呈现出一种活跃的文化景观。

当代西方文化思潮的主要特点:1.彰显宽容的文化氛围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方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空前的灾难。

战后,面对废墟和混乱,西方传统的思想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反思、探索的氛围中,西方文化思潮出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和演变:力图在痛苦的反思中,寻求使西方社会摆脱精神苦闷的新的价值观、人生观等。

客观上看,新的文化思潮是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的真实反映,也成为大众精神新的寄托。

当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不但促成了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更带来了价值观念的更新。

权威可以被挑战,正统可以被颠覆。

大量的非理性思潮对传统的理性文化模式提出了抗议,否定传统成了文化思潮中司空见惯的事。

2.学科交流的互融共生社会的变革、科学的实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观念的解放、思想的革新。

学科之间的新成果、新观点,可以互相影响、相互促进。

借他者而反观自身,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对话的语境里,在不同的参照系里汲取新的营养。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分析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分析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身份认同日益受到关注。

身份认同是指个人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价值,即找到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身份认同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这让身份认同的问题更加复杂。

近年来,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为我们解析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后现代主义的概述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感性和理智的革命,表示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否定。

现代主义强调的是功利主义、理性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导致了文化认同问题的闭塞和问题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强调了多元化、分散化和不确定性,为我们理解、分析文化认同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多元性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以共存。

分散化是指不同文化元素的平等存在,不同文化元素不再受制于任何一种文化。

不确定性则是指未来的发展是不能确定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我们应该尊重多元文化和文化的流动性,反对单一模式的文化认同。

这些特点变得十分重要,对于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问题产生了新的思考。

二、多元化的文化认同后现代主义主张文化认同应该是多元的,人们应该尊重、尊重不同的文化认同,不应将单一文化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

这也是当前许多社会在加强民族区域自治和推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

不同的文化认同关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个体自由、身份价值等各个方面,这导致了一些问题的产生,如社会的失衡、文化上的矛盾与对抗等。

多元化的文化认同也带来了身份多元化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尊重每个人的文化认同,同时互相理解。

例如,对于移民和少数民族来说,他们的文化认同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我们要尊重他们的文化认同,尊重他们的权利和选择。

在国际交往中,国家之间也应该尊重并接受不同文化的存在,以不同文化的方式参与国际交往。

三、分散化的文化认同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分散化是指文化元素不再关联于任何一种文化。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理性主义、解构人的主体性、反本质、反意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等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与合理对待后现代主义。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强调“主体间性”、教育内容要丰富、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正确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消极影响策略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

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当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实质,客观分析评价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进主义的年代。

这一激进主义表现在西方学术界,就是极具批判性的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人的矛头指向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化。

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这一思潮统称为“后现代主义”,其影响力开始触及学术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许多长期以来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信仰和概念开始被人们怀疑和抛弃。

后现代主义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反对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对理性主义进行否定和批判。

理性主义随着启蒙主义的胜利、科学的高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巨大胜利,在近现代被推向了鼎盛。

后现代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批判所谓理性的普遍性。

现代历史的发展,西方人看到太多非理性的东西,于是理性万能的信念就无法让人信服了。

后现代主义否认理性的认识和方法,否认任何的规律和体系,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相对性、无结构性和非确定性,注重为现代主义排斥在外的“它者”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大学德育新际遇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大学德育新际遇

1832006年第10期下学术理论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 现代企业教育部条件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创新活力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技术研发体系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地组织和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采取企业投入与国家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在一些地理交通信息政策等环境较好的地域建立若干面向产业服务社会的国家产业技术研发基地研究开发本行业具有共性关键性的技术成果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大中型企业应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健全中心的组织机构和投入监督机制对中心实行专业化和一体化的组织管理3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注重人才教育培训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技术创新的最佳投资比例是人本投资和硬件投资各占50%在同样的硬件条件下人本投资可达到18的投入产出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建立企业家人才资格认定制度推动经营者走职业化道路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科学地构建经营者人才选拔激励约束机制鼓励经营者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企业应建立吸引多种人才的激励机制如创新成果转化提成技术要素入股技术骨干持股课题招标项目承包股票期权等激励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迎新积极性4构筑全方位投融资体系加大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国家应在财政税收融资信贷等方面对创新项目给予支持如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实施设备更新增值税全额抵免政策组建投资担保基金制定有利于产业技术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等国有商业银行对预期效益好的技术创新项目上可采用票据贴现再贴现和资产抵押等信用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信贷保险风险投资体系鼓励金融证券保险等机构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有效退出机制发挥其资本营运优势5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资助建立信息网络和各类数据库全国产业集群地理分布图和数据库等逐步完善全国范围的开放式技术创新信息网尽快形成一个覆盖全国省(市)县三级技术创新信息网络系统提供有关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科技成果人力资源项目招标经贸信息典型案例分析产业动态市场需求等信息实现经济科技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集中社会资源强化技术支撑人才培训信息咨询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等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国家公共中介服务体系促进功能单一的公共中介服务机构向多元化全程化方向发展加强中介服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实现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有效地提升公共服务的整体层次同时按照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原则通过减免税等扶持政策鼓励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社会民营中介服务体系有效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加强自律等方面的作用整合物流资源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形成高效率的物流配送体系6有效利用外生的创新资源选择多元合作创新模式在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的产学研界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信息研究装备等资源与企业的制造技术市场信息资金相结合实现新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可大大缩短创新项目的开发周期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的绩效企业应借鉴发达国家技术创新经验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人员交流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攻关共建研发机构组建股份制公司等多种合作模式发挥产学研的整体创新优势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产学研的合作目标存在着差异企业将利润最大化置于首位高校科研院所则希望通过合作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产学研无论选择何种合作模式都将涉及利益分配问题政府应从促进产学研联合的角度出发将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放在首位制定和完善财政信贷税收人员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评估与共享等政策法规强化产学研合作的宏观管理形成一种知识共享互惠互利风险共担长期共荣的产学研合作机制7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保护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等属性环境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可促进创新活动并使创新个体能相互协调形成根植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创新网络在这一创新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共同的文化行为规则和价值观促使集群内部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更易于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技术创新行为离不开市场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规范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优化技术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中介服务人才交流市场的环境加强市场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建设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护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和文化思潮以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解构与超越为目的它志在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西方思维方式当然后现代主义不可避免地影响震撼着我国教育也毫无例外地冲击着现代学校德育因此深刻地剖析后现代主义准确地揭示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诘难与改造对于当前学校德育的反思与重构更好地推进教育现代化无疑是有益的借鉴后现代主义视野下大学德育新际遇刘秦民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广东广州510405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它以一种全新的观点思维方式来视察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宗旨道德观对今天大学德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从而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德育体系中的不足克服其局限性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德育改革一后现代主义的主旨1强调非理性思维在思维的性质方面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陨落非理性应该提升其通过对理性的批判彻底否定了西方哲学中先验的不证自明的绝对真理也即各种各样的给定对人的束缚非理性主义强调一种自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实际上在一个给定的世界中人选择和创造的活动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而在这个未知的不确定的世界中人的发展和命运不再被184学术论坛现代企业教育M OD ER N EN TERPR I SE ED U C ATI O N不证自明的给定的真理所引导和规范而是依赖于人自己的选择和创造理性主义的方法极力推崇数学方法和自然科学的方法将几何的方法搬到哲学中来以之视为惟一正确的方法正如斯宾诺莎所说我将考察人类的行为和欲望如同我考察线面和体积一样非理性主义把矛头直接指向理性所推崇的逻辑实证主义2解构主体性张扬主体性是现代化的一个特征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对主体性采取解构策略后现代主义抨击人类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旨在将浓厚的生态意识赋予处理与自然关系中的人以消除人对自然的统治欲和占有欲进而反对自我中心主义主张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现代主义认为近两个世纪以来西方文明进程在印证着由主体创造的神话的同时现代主体性的无限度膨胀所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正逐渐诱导着人类走向自毁家园之路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对立关系的反思和批判颠覆了现代主体性观念在人与自然关系上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海德格尔指出人只是自然的托管人守护者而不是自然的主人或主宰者从而赋予了人与自然关系浓厚的生态意识二后现代主义道德观后现代主义道德教育观以一种全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现实世界观照道德教育对启蒙运动以来道德教育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消解对理性至上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对科学主义的道德教育方法进行了解构对道德教育权威话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颠覆后现代道德教育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以下主要的道德主张第一在道德教育的目标上现代道德教育以培养完人为根本目的完人教育观认为人可以在各方而得到均衡发展人的理想状况具有一致性后现代主义认为大学道德教育目的不在于追求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是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引导受教育者理解他人对其选择的差异性所可能提供的各种良好理由并'学会接受道德发展的差异性培养具有社会批判能力和自我创造精神的公民让他们学会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一切最终成为独特的真实的自我第二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向生态伦理扩展倡导普遍关怀面对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后现代主义对传统道德教育内容提出挑战主张德育内容要从社会伦理向生态伦理扩展道德评价要更具普遍关怀后现代的有机整体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融统一的因此后现代人并不感到自己是栖身于充满敌意和冷漠的自然之中的异乡人要让人类认识到宇宙本源的和谐这种和谐的重要性以及怎样尊重这种和谐建立与自然共生共荣的道德胸怀不仅容易形成当代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更容易培养当代人与后代人休戚与共的道德情感从而实现代际公平这也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需求能力发展的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第三在道德教育关系上主张建立对话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倡导民主化和非权威取向现代德育主要遵循两种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把教师看成是传统知识与信念的传递者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聆听者与接受者从而忽视了学生在道德体验中的创造性缺乏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后者的出发点是保障学生不受外界的负面影响使其纯真天性得以发挥但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对学生的放任自流以至使他们无法获得大人阅历的教益后现代主义教育家认为道德教育不能人为地把学生随意划等归类采取二元逻辑来管理和施教教师也不能一直处于中心位置作为优势一方出现而应该更多的尊重学习者必须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意见甚至于学生也可以是教育者上述后现代主义的这些道德教育主张既是对现代精神反思的必然结果也是对现代社会人类道德发展的一种哲学的理性反映三遭遇后现代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改革后现代道德教育倡导建立的是一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批判的平等的和对话的道德教育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思维视角极大地冲击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它影响着学校德育对我国当前的大学德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学校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从德育目标的确定来看长期以来学校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培养适应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这一目标使得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受到压抑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使他们的自主意识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很大影响后现代主义提倡培养创造性和批判性的人格让人学会自我创造自我批判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这种传与授使它所培养的人能够把己有的一切文化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工具与手段去改造和发展现存的世界现存的社会以及现存的自我为此教育的着眼点不在于使人'接受''适应'已有的而不在于以'改造''超越'为目的能善于利用自己的一切这一观点已为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所普遍认同在现代与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中我国在确立德育目标体系时都渗透着这一精神即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2学校德育应坚持扬多元化与一元化的统一在我国由于受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上注重整体讲求中庸之道崇尚权威反对怀疑崇尚跟随反对超越因此长期以来造成我们在德育观念上追求一致化和标准化在德育方式上追求同一而后现代教育思维崇尚创造性差异性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使我们耳目一新从德育内容上来看后现代课程理论为我们把握思想认识的多元化与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的关系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思想认识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过时的信念提出质疑而科学艺术和宗教则提供更深刻更恰当的价值观念这并不意味着全世界的观念或价值和世界观都必须是相同的不同的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的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性和活力对于全体人类活动和居住的系统来说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实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样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自然领域里一样是极其有害的基于上述分析作者认为新世纪学校德育应该正确认识整个世界在新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冲突并在分析与比较中进行借鉴坚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思想从而进一步构建反映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传统的学校德育体系参考文献1.万俊人.伦理学新论--走向现代伦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2.E 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3.崔景贵后现代德育教育观述评[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第11期.4.斯宾诺莎.伦理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90。

浅谈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教育

浅谈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教育

浅谈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文化教育[摘要] 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涉及并接受了一个更为广泛的审美教育框架,包括帮助和鼓励学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和商业中的视觉表达方式。

而大众文化作为后工业社会文化的一个显著代表,似乎成了青少年心目中的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教育已不再是一个学校教育可以回避的话题,如何打破传统艺术教育对于它的曲解和误解,使得大众文化这个“黑匣子”可以在教育中扬长避短、有利于学生、社会的发展?本文从后现代的观点认真审视它的合理性一面及引入学校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新特点。

[关键词] 后现代大众文化教育意义所在新特点在这个世纪里,人类社会发生的变化是任何一个世纪都无法比拟的,我们的物质和精神都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但是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的危机,如:社会生存恶化、人的信仰模糊、心理压力过大等等,这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未出现过的矛盾。

大众文化便是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应运而生。

海德格尔曾说:“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

”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大众文化创造了一种缓解人们生存危机的生活状态,它以极大的张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

那么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后现代社会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如何适时把大众文化引入学校教育及探讨后现代视野下大众文化教育的应具哪些特点。

一、后现代下的大众文化在这个后现代社会中,我们发现大众文化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方式,它对后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乃至对人的心理、精神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有重要的作用。

概括来说大众文化指的是“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对象的文化形态,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

”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研究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 jameson,1934-)以大众文化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认为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从现代主义的语言中心转向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中心文化。

英国的社会学家斯特里纳蒂(dominic strinati)在《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认为“黄金时代”本身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讲述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的故事。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与问题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与问题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困境与问题反思发布时间:2021-10-26T08:45:57.71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4期作者:赵卫东[导读] “新文科”建设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课程教学在理论范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封闭性、单一性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实践困境。

赵卫东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河南,南阳,473004)摘要:“新文科”建设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课程教学在理论范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滞后性、封闭性、单一性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实践困境。

为此,需要围绕上述问题和困境,从“新文科”理念出发,推进文论课程的结构性改革和实践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需求。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文学理论;教学困境;反思2019年,我国高校“新文科”建设发展战略正式启动。

“新文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原有传统文科的基础上,重新定位文科的学科内涵及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建设由学科导向转向社会需求导向,由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的“新文科”模式。

新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转型,文学理论的学科发展与教学活动受到较大的影响和冲击。

面对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文化观念的扩张变化,文学理论教学已难以从单纯的审美视角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也难以从容应对信息技术时代的文化现象和热点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文化传承与创新引领的关系矛盾,成为不断困扰课程建设的复杂症结,由此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学科危机和教学危机。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学理论课程如何重新认识和定位自身,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新文科”目标要求的理论创新人才?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统领下,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学科态度,与其他学科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面临科技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当下形势,文学理论课程如何调整自身结构,整合学科资源并改进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范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确立学生的主体精神,提升学生的文论素养及理论分析能力?对于这些问题的追问与反思,将有助于走出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当前的现实困境。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论文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论文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摘要:后现代文化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大学生青年文化深受其影响,但它却为研究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视角。

因此,积极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青年文化;后现代文化;影响;策略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188-02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是指由青年创造、认同和传播的与社会主流文化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

就其实质而言,青年文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为核心所构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

而后现代文化指的是当代西方的基本文化精神或文化主导因素,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

一、后现代文化对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当前的中国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后现代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地带,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但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故中国文化的后现代因素在当代青年文化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时尚文化的“无厘头”现象后现代文化反正统,主张标新立异。

青年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影视作品以及当代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对时尚文化的追求中充满了后现代的无所谓的特征。

网络语言的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是网络语言异化的主要特征,“脑子进水”、“不活了”、“伤不起”等司空见惯,符号文化方面充满着流行神秘与狂放不羁的氛围,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是当前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缩影。

将牛仔裤戳几个洞,配饰上他们把骷髅头、狰狞的怪兽当做美、个性与时髦,各有特色本无可厚非,但不分时间场合,缺少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兼论其与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复杂关系(3)【摘要】“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反映和延续。

在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后现代”思潮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与“80后”思潮和“乌托邦”思潮展开了相互影响、冲突与共存。

在中国文化领域,“后现代”思潮的推广和影响逐渐显现,为当时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新的活力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后现代”思潮在当时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展望“后现代”思潮在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后现代思潮、中国、20世纪90年代、思潮、社会文化、80后思潮、乌托邦思潮、文学艺术创作、推广、影响、地位、作用、发展趋势。

1. 引言1.1 介绍“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急剧变革而开始崭露头角的。

这一思潮的出现,是对传统现代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挑战和颠覆,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思想上的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尝试。

“后现代”思潮的诞生背景,与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密不可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政治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思想文化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开放、涌现的局面。

而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后现代”思潮迅速兴起,成为当时思想文化界的热门话题和讨论焦点。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出现,不仅是知识分子对西方后现代思想的接纳和回应,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一种交融和碰撞。

这一思潮的涌现,不仅为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思维范式,更为中国未来的文化领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1.2 解读20世纪90年代各种思潮的背景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潮交织交错,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图景。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当代社会思潮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这些思潮涵盖了众多领域,如政治、文化、经济等。

而这些思潮的出现,不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大学生需要了解这些社会思潮,保持思想上的开放与敏感,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

当前的社会思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全球化思潮:全球化无疑是当代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其他领域,都少不了全球化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对全球化的背景、内容、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等方面进行思辨和对比。

二、多元化思潮:多元化思潮主要是指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现象。

在这种思潮下,大学生需要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培养宽广的文化视野,博采众长,融合各方面的文化元素,从而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开放型人才。

三、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是当下社会最受欢迎的思潮之一,它将人的尊严、价值和理性思考放在首位。

大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生活质量与自身修养的提升。

四、后现代思潮:后现代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叛,它强调现代社会的人为性,拒绝理性和理性主义,赞同个体与个性的解放。

这种思想与常规思维方式相违背,因此到目前为止,它是否真正有利于人类的发展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以上思潮都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学生应该注重文化底蕴的积累,阅读广泛的文化作品,培养自己的全球视野。

二、在全球化的思潮中,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国际化活动中来,扩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增强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和理解。

三、大学生也应该注重英语水平的提升,并掌握一门外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外来文化。

四、在人文主义思潮中,学生应该注重人文教育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掘和展现自己的特点,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五、后现代思潮虽然有其强调的独特价值,但也需要保持理性思考,与传统思想相结合,避免走向极端。

解放抑或禁锢——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阐释

解放抑或禁锢——后现代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文学阐释
钉子 , 批评 家 手里 的笔 就是 一把 大铁 锤 , 到把钉 子 直
在 网络 世 界 中 , 作 主要 表 现 为 网络作 者 自己 写
对 于某段 生活 的记 录 和思考 。这往 往是 个人 生 活经 历 的再 现 , 是对 自身 感 情 的一 种 交 待 。 因而 网络 文
学 的题 材 多 集 中 在 爱 情 、 侠 和 对 传 统 题 材 的 “ 武 戏 仿 ” 。 网络 作 者 一 般 缺 乏 强 烈 的精 英 意 识 、 蒙 上 启 意识 和社会 责任 感 , 们 视 写 作 为 乐 趣 和 情 绪 的 宣 他
Vo . No 1 9. .1
J n. 0 l a 2 1
解 放抑 或 禁 锢
后 现 代 文化 视 野 中的 网络 文 学 阐释
张纯静
( 南大 学 应 用技 术 学 院 , 庆 西 重

4 14 ) 0 1 7
要: 在后现代的文化视野 中, 网络文学 以其独有 的“ 渎圣化” 书写 、 平面化叙事策略 、 游戏主 义和娱乐原则颠覆着传 统文学在文
正处 在一 个 “ 皇 退 位 , 人 抬 头 ” 沙 个 以及 “ 解 中心 消
“ 在这 个 时代 的教 育 制 度 里 , 有什 么基 础 课 , 小 没 从
就 得想 好将 来 要做 什 么 , 万 富翁 的孩 子 学 的是 富 亿
翁 专业 或 总统 专业 , 境 富 裕 的孩 子 学 董 事 长 或 总 家 经 理专 业 , 家庭 条 件 中等 的 孩 子学 唱歌 、 跳舞 、 电 演
学 话 语 上 的 霸 权 , 大 地 解 放 丫文 学 生 产 力 。然 而 , 极 网络 写 作 过 度 的 自 由 又造 成 了文 学 发 展 的 新 一 轮 禁 铜 。 冈 此 , 络 文 学 为 厂 网

趋同与离析:技术本科大学文化建设视野探析

趋同与离析:技术本科大学文化建设视野探析
的 各 个 培 养 环 节 视 阈 中 , 实 践 性 推 托 理 论 性 , 技 术 性 遮 以 以
设 方略 , 也事关技术本科 具体实践 , 一言 以蔽 之 , 设什 么样 建
释 , 者多从 我国高教百年后与时俱进 , 后 现代 化技术 、 新国 创
家发展战略等方 面作 背景 注 释。“ 术 本科 ” “ 用 型本 技 与 应 科” 按层次划分似 乎与同为本科层次 的研究型本科 无太 大差
( 这与高等教育功利 性与产 业化 无关 ) 。可 以说 任何一 所大 学都会把追求质 量的无限趋高化 , 作为 自身内在大学 精神 的
根本所在 。虽然 技术本科与一般本科 质量方 向上有所相 同 , 但对质量 的不懈 追求永 远是 本科 当然 包括 技术本 科 的终极
目标 所 在 。
别, 而按类划分则 能体现同在本科层面上 高校错位 质 的规定
性 , 与国际惯例 的本 科类 别划 分 标 准一 致 , 也 因此 “ 术 本 技
现通行的全 1制 四年 本科 学制 中 , 3 在强 调掌 握基 础理论 、 基
础知识 基础上 , 为大 多数 可能进入现代各 行业领域 就业 的学 生提供 学术 与职业准备的本科教育 。在高校 结构体 系中 , 技
术本科 与一般 本 科 “ ‘ ’ 但 有 ‘ ’ , 专 科 教 育 同 同 级 , 类 差 与 ‘ ’ 但有 ‘ ’ 。 类 , 级 差” 正名才能正道 , 技术 本科 只有与一般本 科相 比具有 同一 性 与异质性 , 才能 具有 在 高教 类 别结 构 体 系 中存在 的合理 性, 才能保证技术本科具 有未来的可发展 性 。办大 学就是 办 文化 , 办技术本科就是办 技术本科文化 。技 术本科 与一般本 科 同一性 与异质性 , 实际是技 术本科与一般 本科大 学文化 的 同一性 与异质性 。建设技术本科大学 文化 , 攸关技 术本科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摘要:后现代文化是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文化思潮或观念形态,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和扬弃,大学生青年文化深受其影响,但它却为研究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提供全新视角。

因此,积极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青年文化;后现代文化;影响;策略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是指由青年创造、认同和传播的与社会主流文化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亚文化系统。

就其实质而言,青年文化是指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创造的以独特价值观为核心所构塑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

而后现代文化指的是当代西方的基本文化精神或文化主导因素,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方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资本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

一、后现代文化对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的影响当前的中国正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种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后现代文化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只能处于边缘地带,无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但我国大学生青年文化容易受外来文化影响,故中国文化的后现代因素在当代青年文化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1.时尚文化的“无厘头”现象后现代文化反正统,主张标新立异。

青年大学生受西方后现代影视作品以及当代网络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对时尚文化的追求中充满了后现代的无所谓的特征。

网络语言的暴力化、粗俗化、戏谑化是网络语言异化的主要特征,“脑子进水”、“不活了”、“伤不起”等司空见惯,符号文化方面充满着流行神秘与狂放不羁的氛围,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是当前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的缩影。

将牛仔裤戳几个洞,配饰上他们把骷髅头、狰狞的怪兽当做美、个性与时髦,各有特色本无可厚非,但不分时间场合,缺少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

其他方面也充满着调侃,比如,QQ签名上是“蓦然回首,你咋还没走。

”,粗制滥造、品位低下的流行音乐大行其道。

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求新求变,他们不再区分高雅与庸俗,热衷于不断挤占主流文化阵地的平民文化、草根文化。

长此以往,不利于社会健康和谐审美文化的构建。

后现代思潮通过电影电视中的“无厘头”嘲笑传统、游戏人生。

它虽然能够启迪大学生批判传统,大胆创新,可它的消极颓废却腐蚀人的心灵,致使少数大学生理想破灭,信念动摇,感觉生活处于无聊、虚无、迷惘状态。

2.文化运作的商业化现象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消费品,无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设施与文化活动,都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气氛。

商业赢利是大学生青年文化的一个内在目的和基本动力。

当代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中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团组织、党组织等政治途径传到青年群体中的,但没有了强制性。

应该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精神文化的大众化与商业化有利于放松大学生紧张的神经,释放心中的压力。

但是后现代文化中蕴含的享乐主义,行为方式的随意化,对远大理想的“告别”,漠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随意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导致道德标准被模糊,荣辱观被抛弃。

“商业化”将会导致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而失去价值感,喜欢休闲轻松而失去深度感,崇尚新潮时尚而失去历史感,强调欲望本身而失去距离感。

超前消费尤其是消费跟着不同风格走,这种文化消费模式不断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念和经典文化,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功利化。

3.文化价值取向的“非主流”现象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崇尚差异,主张寻找多元化。

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标准多元化、虚无化便是后现代主义多元化、差异化的一个折射。

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各种主义、思潮、话语产生碰撞,构成了一个多元的话语空间。

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与追求出现了多元分化的趋势。

青年大学生中由于解构责任和消解主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生活和学习上追求短期化、功利化,部分青年大学生把加入团组织、党组织仅作为寻找实现自己功利目标的机会和工具。

而价值观的多重标准导致价值观选择的迷茫,价值标准已经虚无化,甚至连漫画和电脑游戏中的主角也成了某些青年大学生崇拜的对象。

多元化的观念导致不少青年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寝室生活中不能容忍不同生活习俗的同学;活动中过分自我表现而忽视团结合作;责任解构使他们过于关注自身利益而不愿承担集体责任,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发展,不顾家庭的经济能力过于张扬自我。

4.文化理性的缺失现象反理性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中国大学生青年文化也显现出某些理性缺失的特征。

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够重视,青年对民族文化的精华知之甚少,他们囫囵吞枣地吸收一些西方的文化快餐的东西来“批判”自己的文明。

青年文化理性的缺失还表现为青年的思考判断跟着情感走,“深刻也好,浅薄也好,独异也好,从众也好,高雅也好,庸俗也好,统统被灌进了‘怎样都行’的搅拌机。

”后现代文化否定主体对客观世界本质规律的认识,主张人的虚化,从而否定了人的理想信念。

受其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活意义无法把握,慢慢变成愤青一族,理想信念缺失造成的意识真空,文化理性的缺失使唯心主义色彩浓厚的各种宗教和迷信活动乘虚而入,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可有可无的纯粹自在行为,完全失去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和自激机制。

被动适应、缺乏灵感使有强烈情感意识的青年大学生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少数甚至走上自绝的道路以求解脱。

二、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后现代文化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一方面扩大了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视角;另一方面也解构原有的价值规范,给青年大学生带来困惑与焦虑,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方式。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挑战,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探索后现代文化视野下的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策略。

1.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导功能对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吸收其在文化思想上的多元化观念、解放和超越精神来丰富和繁荣文化领域,但对于其理论中所主张的文化思想的无中心化、去主流化却应即时地给予批判。

要打破虚无主义和极端自由主义,必须以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思想引导青年追求积极向上的精神理想和健康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个人融入集体社会中健康成长。

因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本质论和文化生产方式理论,要重视青年文化的开发与更新。

其次要增加主流文化对青年的吸引力,辩证地对待各种后现代文化资源,结合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实际和特殊规律,立足广大青年的实践和进步,创造既有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青年文化。

最后,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境况,帮助他们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人际关系,倡导一种健康活跃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种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道德秩序。

2.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高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

在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生命品位,熏陶健全的生命。

特定的校园环境熏染出特定的群体个性和特定的大学精神。

因此,要在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上下工夫。

一方面要张扬青年大学生生命的冲动性和创造力,反对迷信,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相互启迪,形成批判性的文化哲学辨证思维方式。

另一方面要克服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倾向,通过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达成文化良性互动的过程。

弘扬诸如校训、大学精神等维度的文化,建立起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系,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积极融为大学人的内在精神。

制度文化作为学校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外化了的精神,要在师生中形成较高的认同度,形成行动上的自觉遵守。

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

3.关注和参与大学生的网络文化互动很多青年大学生习惯了在网上聊天、交友、看书、听歌、收发电子邮件等;相互间联系不再拘泥于电话号码,而是更多地选择e-mail、QQ、飞信等沟通载体;在网上快速地浏览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为便捷的方式。

大学生青年文化建设应关注大学生中出现的新现象、新特点、新思想、新意识以及言语行为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

要从政治生活的角度提倡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主导价值观,从公民生活的角度提倡健康合理的公民观念、责任意识等,对大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等的转变上做出良性的引导。

后现代文化强调个人自由与自我表达,有些大学生从中学会了重视自我价值,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另一些学生则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专横习气。

因此,师生要以平等姿态,将理想信念、价值信仰、人格塑造、道德养成、成长经历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放于某一网络情境中共同探讨,在平等对话中建立起良性的师生网络文化互动关系,发挥积极主动性,在批判、借鉴、吸收师生的见解中推翻或强化、整合或充实、形成或重建自我见解。

4.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后现代文化理论所坚持的怀疑、否定、批判精神正是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所需要的理论品质,青年大学生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才能辨别各种文化,才不会盲从和丧失主体性。

所以,要努力培养中国青年大学生的批判精神。

青年大学生求知欲望强,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书籍报刊尤其是网络帖子、论坛博客、网络新闻等来获得信息和知识的,但他们在理解和接受时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看问题不够全面,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

这就要求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阅读的指导,使他们有选择、有分析地阅读,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检阅能力。

后现代文化在对自由的无限追求中存在着滑向极端自由化的可能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自由观的问题上,思想政治教育应反对其对自由的极端化的理解和追求。

后现代文化主张发扬个性使得一些学生完全没有纪律意识和公德意识,故要逐步引导大学生接受合理的管理,把自己的行为看成是社会组织中的行为,加强自己的道德约束,从而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检阅能力。

参考文献:[1]黄禧祯.青年文化:青年能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样式——青年文化本质的哲学思考[J].青年探索,1993,(4).[2]张国清.中心与边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49.[3]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66.[4]后现代语境与我国青年文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