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天门山》教案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课文分析1. 作者简介•杨炯杨炯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政论家和教育家,他曾经任过宰相、国子监祭酒等要职,有“杨五郎”之称。
在文学方面,杨炯主要以诗、散文和随笔为主要创作形式,代表作品有《阳关三迭》、《游仙窟》、《吾亦知止》等。
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借景抒情,意境深邃,语言简练干净。
2. 课文介绍•《望天门山》(杨炯),节选自《正月十五夜望京师北山王城南轩士兴》。
本篇诗歌以“天门山”为主要景点,描述了作者夜晚望山的感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如“山呼”、“露华”、“势拔五峰”等,凸显出作者对山峰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现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优美、恬静、自然的诗意境界。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能够:•了解作者杨炯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增强对唐诗的认识和理解。
•理解本诗的主旨意义,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理。
•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培养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2.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本诗的主旨思想,理解诗句中的形象表达和情感意义。
•难点: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比喻等。
3.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运用丰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进一步开拓诗歌欣赏的广度和深度。
•合作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4.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教师可通过图片、音视频、文字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天门山”,在学生了解背景的基础上,让他们尝试描述一下这座山的风光和自然景观。
(2)朗读课文教师先朗读整篇课文,让学生聆听诗歌的声音和语调,通过模仿和感受,使学生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学习诗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阅读,并结合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思想、韵律表达、意象描绘等方面。
(4)鉴赏诗文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如押韵、对仗、象征、比喻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3.学习《望天门山》的朗诵技巧,提高朗诵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望天门山》的意义和内涵。
三、教学难点
1.为学生带来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授学生如何理解和比喻《望天门山》的诗意。
四、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
1.介绍唐代大诗人李白。
2.了解《望天门山》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步骤二:欣赏
1.老师诵读《望天门山》。
2.让学生跟读。
3.请学生分析诗句内涵和诗意。
步骤三:分析
1.让学生分组,自选一句诗句,阐述其内涵和意义。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望天门山》的诗意。
步骤四:练习
1.讲解朗诵技巧。
2.让学生自选一首古诗,练习朗诵。
步骤五:巩固
1.学生自选一张图片,写一篇与《望天门山》相关的小作文,配合图片展示。
2.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小作文。
步骤六:作业
1.复习《望天门山》的内涵和意义。
2.背诵《望天门山》。
五、教学资料
《望天门山》原文
《望天门山》注释
图片
六、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讲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李白的诗歌文化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歌内涵和意义,同时通过讲解朗诵技巧和练习朗诵,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创造的作品时,增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使教学过程更加活跃和丰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望天门山》的背景和作者信息。
2.学会朗读《望天门山》。
3.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旨。
4.通过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步骤
1. 课前导入
教师把《望天门山》的图片呈现给小学生,介绍山川的特点及神秘的历史。
对战国时期的民歌小调及民间音乐进行引导,向学生阐述古诗文化创作的意义。
2. 课文朗读
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听懂《望天门山》的内容,开始讲解作者李白的背景,讲解古代文化和文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模仿诗歌节奏进行朗读,用图像来阐述古诗的形象,加强学生的感受。
3. 了解古诗文化
针对《望天门山》的背景及故事情节进行解释,展示李白的诗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演能力,并进行阅读训练。
4. 理解诗歌的意境
在准确理解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更深入的理解《望天门山》的意境,介绍其艺术风格和句子结构,加深学生领会古诗文化的能力。
5. 练笔提高写作能力
结合对古诗的理解,对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关联性创作,要求学生写一个富有感情的古诗题目,以传承古诗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概要及节选
1. 《望天门山》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课文翻译
译文如下:
•望眼所及,山峦连绵,昆仑为首,玉门怒脉拱于东,远景陡然而变,耿耿青山之巅,唯见八虏可汗所罗门峰,夏凉立,春暖花开,阴雪飘落成冰雪,红雪飞溅,金碧辉煌,五色显荣光,名胜天下。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公开课教案第【1】篇〗《望天门山》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写“孤、帆”等四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默写。
2.理解全诗的意思,体会全诗意境,及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并培养此种感情。
二、重难点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难点: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其意境三、课前准备《望天门山》生字词卡片、诗中所描写画面的PPT、有关诗的音频四、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谁去看过长江吗?有什么感受呢?是不是觉得很雄伟壮观?今天我们来看看大诗人李白是如何描写它的吧!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有谁还读过李白的其他诗吗?恩,对呀,李白的诗读来总是那么耐人寻味,看来大家都对李白的诗比较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他描写长江的诗(板书“望天门山”)(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又能为今日所学做铺垫,鼓励学生自信心,增加其学习的兴趣)2、读全诗,感受意境播放音频,及PPT,大体感知其意境。
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诗中不懂不会的字词句,读通读懂全诗,无法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分小组交流阅读感悟;指名让学生谈谈对全诗的理解;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大家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一步步指导学生说出全诗大意,并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帮助学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试着体会诗所表达的意境。
找出诗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诗中共描述几个画面都是什么样的画面?(四个画面,“天门中断楚江开”描绘了汹涌奔腾的长江冲破天山东流而去的壮阔气势;“碧水东流至此回”描绘的是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是作者远望天门山所看到它的雄姿;“孤帆一片日边来”道出了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地点)标题是“望天门山”为何不见诗中有望字?(细细品味全诗,四句诗句句都是作者遥望天门山的所思所感,这种方法更显其神韵。
)3、赏读全诗并背诵再次播放音频、PPT,学生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部编版三年级(上)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完整版

《望天门山》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网络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师范读)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那就与老师一起读吧!男生来读读。
女生来读读。
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如“天门、中断、楚江、碧水”等,并能熟练运用;
(2)理解《望天门山》诗句的含义,感悟作者对天门山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的朗读节奏,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4)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举例解释:
(1)通过学习生字词,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运用这些词汇,提高语文素养;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在讨论中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观点不够自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增强自信心。
最后,课堂总结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自主回顾所学内容,并提出疑问。这种方式有助于巩固知识点,也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时间安排上有些紧张,导致部分学生的疑问未能得到充分解答。针对这一问题,我会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提问。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意境、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望天门山》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古诗教学的魅力和挑战。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好奇于诗人的创作背景,对诗句的意境美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们充分理解并欣赏古诗的美,确实是一大挑战。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意境相关的自然景观,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17《望天门山》(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望天门山》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中的第一首古诗,诗中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学情分析】学生对诗人李白并不陌生,之前就学过他的一些诗篇,了解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山河的诗篇。
在理解古诗上可以借助注释、想象画面、字理析词来理解。
【教学目标】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导入:孩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的大好河山看不尽、道不完。
有这么一位唐代诗人,他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他就是——(师生齐答—李白)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师小结:看来,孩子们会背的还真不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次认识诗人,回忆学过的古诗,可以为后续学习古诗营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找出节奏,读好古诗。
提问:诗中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反复读几遍。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出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
3.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一般都能正确地朗读古诗,但往往读不出节奏、韵律,因此设计了此环节,使古诗读起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三、品读古诗,感知诗意(一)再读古诗,思考: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画出来。
(二)交流画出来的词语。
师:(出示图片)讲解,这里的楚江指的就是——继续追问:这里的碧水指的是?这里的青山指的是?师小结:孩子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李白去感受天门山的景,去感受天门山的气势。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范文第【1】篇〗教学目标: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准备:卡片音乐录音图教学过程:一、谈话导人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生:全班讨论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三、生自学古诗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新课标第一网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范文第【2】篇〗课前唱《赶海》。
师:同学们《赶海》唱得非常动听,我想请同学背首诗怎么样?谁会背杜甫的《绝句》?(许多学生表示不会背,最后一名女生完整背出。
)师:真不错。
咱们学了古诗就要记住它。
师:咱们做个游戏,刚才咱们唱了《赶海》,我们现在把诗的词填到旋律中去。
谁能用《绝句》的词来唱唱《赶海》会吗?生:不会。
师:那你来唱《赶海》,我来唱《绝句》。
(学生唱一句《赶海》,老师唱一句《绝句》)师:有意思吗?我们会不会唱《让我们荡起双浆》?(师生一起唱。
)师:用这首歌咱们来填填词,我们一起把《绝句》的词填到这首歌里面,老师开头,你们慢慢跟着哼。
(师生一起唱)师:有意思吧!好!,我们下课再来。
[有新意!不但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师生距离,还让学生明白了古诗不但能吟诵还能唱。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爱游山玩水吗?(生激情高昂的说太爱爬山了)都去过哪些山?(指生说:泰山,梁山,赤眉山,黄山,五莲山......)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
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
他就是——李白。
(板书)指生介绍李白,然后出示资料。
3.他还去过一座山,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介绍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
(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同学们,请问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吗?出示资料。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
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
(师板画天门山。
)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
人教部编版(三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精品教案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板书:天门楚江)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
指导书写“断”(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意义;2.能够朗读《望天门山》这首古诗,感受其旷远雄浑的意境;3.学会运用古诗句子进行造句和写作练习。
二、课程重点1.理解诗人的意象和抒情手法,感受其豪迈和奋发向上的精神;2.能够运用古诗句子进行造句,并用古体诗的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内容1. 《望天门山》的作者和背景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有诸多辉煌的诗篇,其中《望天门山》就是其中一部分。
李白自幼聪慧,为人豁达大方,好饮酒作诗。
他的诗歌以壮丽幽远的山水意象和旷达豪迈的情感为主,充满了奔放和激情。
2. 《望天门山》的意义和手法《望天门山》是一篇显而易见的描绘山水的诗篇,诗人以万山环绕的形式,表达出内心情感的汇聚和震动。
其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一段描写,表现出了孤独和寂静的感受,还有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从描写手法上看,李白通过生动的描写语言,刻画了天门山的宏伟和美丽。
同时,他还借助自然景色,抒发了人的情感,在描绘景色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的内心感受。
3. 朗读及写作练习朗读请同学们参照下面的朗读示范,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作练习请同学们使用下面的古代诗歌写作练习模板,运用古诗句子进行创作。
可以参考《望天门山》这首古诗,也可以使用其它古代诗句。
山泉流九曲,古木耸千丈。
白云如似霜,一路天山长。
……四、课程延伸1. 读诗感悟请同学们简单描述一下对《望天门山》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书法练习请同学们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抄写一遍,并拍照上传。
3. 参观天门山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写一篇介绍天门山的游记,并加上课堂所学的古诗句子。
五、课程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了解《望天门山》这首古诗的意义和手法,朗读并感受其旷远雄浑的意境,还能够进行写作练习和书法练习。
三年级语文教案 望天门山-优秀

人教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会写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方式品读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言感悟能力及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自制演示文稿PPT及诗歌朗读配乐教学过程:一、依题质疑解题导入1.由单元主题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和富饶。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本组课文的第一篇,请齐读课题——21古诗两首。
接下来我们先学习第一首,是距今1300多年前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请齐读诗题——望天门山。
2.读题解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望”是什么意思师:怎样的“看”是望呢生:向远处看。
课题的意思就是——(指名解题)带着对课题的理解,一起再读课题——生:望天门山。
师:站得不够远,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生再读课题(“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3.师:你想了解这首诗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自主质疑,教师侍机评价并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副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梗概:内容意思感情……)4.过渡语: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非常有探究的价值,结合同学们的问题老师整理出了自主学习提示。
(指名来读)(PPT出示)学习提示:(1)自由地、反复地读读这首诗。
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尤其注意本课会写字的字形。
(2)结合注释,展开想象说说诗句的意思。
(3)反复诵读古诗,抓住重点字词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感情。
5.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孩子们我们已经多次学习古诗了,你还记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吗生:反复读、背诵、看注释、看插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诗中没说出来的话要补充出来……师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学习方法:读背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补白……)6.师: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可真多,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7课,按照学习提示自己学习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部编版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正确认读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品读,想象画面,感悟意境,理解诗意。
(2)通过师生合作和自主探究,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意境,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明方法解题意明确古诗学习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简介李白:学生说对李白的了解,师补充。
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万物,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气质。
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游历天下。
有一天,他来到了长江,乘舟而下,他看到了——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课件出示“望天门山”),板书课题,跟写课题。
2.理解诗题:(1)“望”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不写“看天门山”,而写“望天门山”?(“望”是往远方看)(2)“天门山”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山?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3、带上理解读课题。
(二)正字音知节奏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走进天门山,去欣赏它的雄伟与秀丽吧!初读古诗:自由读古诗,要求:(1)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节奏读清楚。
1.哪位同学愿意敢为天下先,第一个把诗读给大家听?(检测字词)2. 我们已经能够读准确了,但是,诗是有味道的,我们还得读出诗的味道来,什么味道呢?诗歌诗歌,诗就像歌一样,是有节奏的,作为七言绝句,这首诗的节奏应该怎么把握呢?请同学们用斜线标出来,哪位同学愿意将这首诗的节奏读出来?(三)解诗意悟诗情(重难点)1.再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圈画出每句描写的景物。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自由读古诗,找一找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要求:知识与能力1.会写“断、楚、至、孤、帆”五个生字。
2.了解古诗的大意,会背会默写古诗。
3.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音乐、、文字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采用范读、自读、齐读等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体会诗意。
3.指导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古诗动画朗读、古诗范唱及伴奏教学过程:【课前】:1.谈话老师知道大家古诗背得特别好。
上课前,我们来背背诗,好不好?背李白的,不过有个小要求,要和诗。
知道什么是和诗吗?和诗就是别人在背的时候,恰好你也会这首,你就插进来轻声和着背。
老师先来背一首《静夜思》……(老师,学生一起背李白的诗)2.了解李白和他的诗(1)师:刚才我们背的诗都是唐朝诗人——(学生:李白)的,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2)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谈到李白喜欢饮酒,有李白自己的诗为证,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3.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课件: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开课】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师:李白,在中国人的眼里,不再是一个简单、普通的名字,它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连在了一起,许多外国人都知道,在中国的唐朝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叫李白。
李白的诗奔放炽热、豪气回荡,深受百姓的喜爱,千年传唱不绝,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重难点)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孤”字中“瓜”的竖提;“楚”字上边的“林”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
至:到。
回:回旋。
相对:互相面对着。
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
孤:单独。
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预习内容设计: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
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归纳,梳理。
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二、学习古诗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释题: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
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
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2篇】教学目标: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能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借助学习本诗,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5、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1、借助关键词语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2、用自己的话比较准确地说出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
2、课前围绕旅游进行谈话,感受祖国的山河之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并解题1、用回答以前学过李白的诗篇名称的谈话方法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2、解题“天门山”、“望”,“望天门山”让学生参看课文注释并回答,教师指点。
《望天门山》(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望天门山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课文《望天门山》中的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感受。
2.学生能够了解天门山的位置、地形以及其它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借助课文中的描写,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描述。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心。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向往美好的情感。
二、教学材料1.课本《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望天门山》。
2.天门山地图、照片、PPT等相关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情境热身(5分钟)老师带领学生看一段天门山的视频或照片,让学生充分感受天门山的美丽和神秘。
2. 导入新课(10分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天门山的地图、位置、高度、地形等相关信息,让学生了解天门山的基本情况。
3. 自主学习(20分钟)1.学生阅读课本《望天门山》;2.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思考、想象;3.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提炼出关键词、主要内容和核心感受。
4. 互动探究(15分钟)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关于天门山的各种事实和有趣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探究。
5. 创作活动(2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根据《望天门山》的描述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创作自己的作品,以图文形式表现出来。
6. 总结归纳(5分钟)对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让学生再次认识到天门山的美丽和神秘,并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
四、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正确阅读、理解和复述课文内容,口头描述相关信息。
2.学生能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通过图文形式进行展示。
五、课后作业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学生的创作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设计【课标描述】*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教材分析】本课由3首古诗组成,分别是唐代李白的《望天门山》、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唐代刘禹锡的《望洞庭》,旨在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本课三首古诗为写景诗,有共同之处。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
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
本课的教学也以第一首古诗为重点,迁移学习后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苏轼任职杭州通判期间,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描写,把色调和谐、淡雅无比的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学习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或通过查字典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抹、磨”,的读音会写“断、楚”等13个字,重点写正确“断、孤、磨、楚、遥”。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明确古诗文的节奏。
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抓住关键动词并找出关键景物,进行串联。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一、寻单元主题,进入诗歌1.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祖国的版图,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美,物产丰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天门山、洞庭湖、西湖、西沙群岛、小兴安岭、庐山、白帝城……)播放音乐。
2.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有什么感受?3. 教师总结:是啊,此时此刻,我们心中都有着同样的感受,那就是: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我爱你壮美的山河!4.古代的文人墨客最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在他们游历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下面就让我们追随诗人们的足迹,共同欣赏一下他们所到之处的名篇佳作吧。
请一个同学读一下17课课题。
二、以读求义,整体感知1.“诗是歌”,读出节奏(1)指名读课题——《望天门山》①公元726年,距今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经过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提笔写下了《望天门山》。
指名读。
“望”是什么意思?②这就是天门山,位于安徽省,东面的叫东梁山,西面的叫西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做天门山。
③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
注意:字音要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2)读出诗歌的韵律教师评价:指名读,评价,这位同学字音读得非常准确。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通顺,还要通过停顿读出古诗的韵味。
这首诗一共四行,每一行有7个字,这样的古诗叫做七言绝句。
这每行七字的诗停顿是这样的……(教师朗读)。
请同学们放慢朗读速度,在停顿的地方注意像老师一样“声断气连”。
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指名读,齐读2.“诗是画”,赏景品“色”(1)同学们的朗读有歌的味道了,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
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
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拿起笔画下来。
(课件:诗中“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变红)(2)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出示注释2 课本画面: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我们可以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板书:借助注释)(3)这水是什么颜色?(碧绿)仔细看这个“碧”字(此字放大),它是个会意字,左上的“王”指的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
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
这“碧”,是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碧”,是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碧”,是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是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仅一个“碧”,让景色熠熠生辉。
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青色)这日呢——(红色)还有那远处的白帆,碧、青、白、红,这真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啊!全班齐读赏析。
三、举象悟义,以景传情这还是一幅流动的画。
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词。
你能从诗中的哪些字词感受到画的流动呢?交流:“中断”“开”“东流”“回”“相对出”“日边来”。
(一)人山相望——山是山,水是水1.学习第一、二句。
(1)古人作诗,常常“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对一个词反复的推敲,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品味这些词。
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
(2)断什么叫“中断”?(从中间分开)我们一起看看“断”的小篆写法(课件出示)中间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全都切断了,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头,古代本义是用斧头劈开。
就这个“断”字,你知道天门山是怎么断的吗?(用刀,用利斧)那把利斧,那把刀是什么?江水。
(3)开楚江开,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开”(课件)一双大手把门栓给拉开,如果天门山就是一扇门,那么你觉得大手是谁的?(楚江。
)(4)楚江是大手,楚江是利斧。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浩浩荡荡的楚江水把天门山冲开的,就像开了一扇大门;楚江水势之猛把天门山硬生生冲开了,就像开了一扇大门)你听到了什么?(滔滔的楚江水那惊天动地的轰鸣)这是怎样的楚江水啊?(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不可阻挡的楚江水;气势磅礴的楚江水……)(5)这样的力量谁来读?这样的气势谁来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楚江水的气势磅礴!(6)总结:雄伟奇丽的天门山傲然挺立,奔涌澎湃的的楚江水滚滚东流,那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魄让人觉得,仿佛天门山就是让这汹涌翻腾的长江之水给硬生生冲开了。
真是奇哉,山也;壮哉,水也!2.浩荡的楚江水流到天门山,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1)“回”字非常有意思,它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就是一个旋转的漩涡,它在字典里面有两种意思。
(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
(2)“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说)预设1:回旋,你认为水中间有漩涡,对吗?有不同理解吗?预设2:改变方向,因为我觉得“碧水东流至此回”“东流”就是往回走。
那我们把这个字再送回去,你们再读读这句诗。
(学生再读本句。
)碧水自西向东流,流的时候碰上了天门山,于是,它不得不折向北流。
(3)你们知道天门山相聚有多远吗?老师告诉你们,据记载这两山相聚数公里,也就是江面宽十几里,这么宽的江面,这么汹涌浩荡的江水。
这天门山硬生生地让它们掉了个头(4)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座怎样的天门山?(雄伟的天门山;壮观的天门山;险峻的天门山……)读出山的雄伟……读出山的壮观……读出山的险峻…(5)同学们,山是险峻的山,水是浩荡的水,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了这样的状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这样的壮观景象让我们惊叹——女生这样的壮观景象让我们赞叹——男生这样的壮观景象让我们难忘——齐读字消失——代表背诵(6)这就是“中断”“开”“回”的魅力,让天门山和楚江水有了生命和气势。
刚才通过查字典,图文对照,我们对古诗的含义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板书:查阅字典图文对照)(二)人山相融——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学习三、四句。
1.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两句诗中,出现了青山,孤帆,红日,(课件标红出示:青山孤帆红日)你可以试着把这些景色串联在一起,用景物串联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诗的含义。
同桌讨论。
2.解释: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险峻的出现,好像在迎接我,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3.同学们,老师有一点不是很明白,两岸的青山巍峨耸立在那里,是静止不动的,为什么会有青山迎面而来的感受呢?预设:李白不是站在岸边望天门山,而是乘着乘着小船向天门山前驶去,虽然山是静止的,但是船是前进的,所以有青山迎面而来的感受。
4.如果说李白是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么青山呢?预设1: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在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李白;5.远客、青山,四目相对,激动的李白可能会对相对出迎的天门山说什么呢?预设1:天门山啊,你是那么气势磅礴,真实蔚为壮观啊!预设2:我终于见到你了,我是多么想你啊!预设3 :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了,这次来就是一睹你的风采的。
6.总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李白的喜悦之情啊!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
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
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
准备大展宏图,作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当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汹涌澎湃的长江水,他仿佛看到了激情澎湃的自己——看到这雄伟巍峨的天门山,仿佛看到了自己内心远大的志向——7.短短28个字,不仅赞美了山的雄伟,水的澎湃,也抒发了自己的豪情万丈!。
(三)人山相悦——山还是山,水还是水1.教师总结:李白的一生中走遍了名山大川,他现存的九百多首诗中,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水的诗?学生交流2.他的一生漂泊27年,登了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跨了18个省。
留下了9百多首古诗。
一千多年过去了,山,依然巍峨,水,依然澎湃,这是山,是水,也是文化。
文化在传承……(学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