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禅文化

合集下载

茶禅文化的历史

茶禅文化的历史

茶禅文化的历史导语: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

有好茶自然不乏品茗人,石门的茶文化遂与饮茶的历史同步而生。

虽说其年代已无从考稽,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偏居一隅的石门却写下了骄人的篇章。

拂开岁月的积尘,我们不难发现,被誉为茶饮文化最高境界的“茶禅一味”,便源于石门夹山。

一、南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1.南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茶禅文化的衍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处幕阜山一衡阳一都庞岭复式背斜中的浏阳一南岳衡山隆起带,盘亘绵延八百余里。

群峰突起,最高峰主峰祝融峰1292米,最低海拔为80米,相对高差1200余米,南北走向的七十二峰穿境而过,有43峰座落境内。

四周为丘陵、盆地,是一座耸立于湘江之滨的孤山。

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达2.6万个/cm3,古云“神仙窟宅”之地,今有“天然氧吧”之称。

其山水沃饶,人文早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中心。

据南岳史书记载,南岳历史文化曾经经历过几个重要时期:一是南岳佛教开山鼻祖慧思大师创建“大般若禅林”(今福严寺)时期;二是被道教奉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夫人潜心《黄庭经》时期,开创了我国女道士修行先例;三是唐朝着名宰相李泌隐士时期等等。

更加难得的是每个时期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

特别是南岳作为中国较早的“茶禅一味”文化发祥之地,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

南岳风景优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

南岳特产“云雾茶”,其中以高山云雾茶享誉国内外,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初唐时期就被列为贡茶。

它是传统的石禀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步发展下来的,它传承了南岳近二千年来的茶叶文化和禅宗文化。

陆羽的《茶经》云:“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山谷”。

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禀茶》诗中赞道:“客有衡岳隐,遗余石禀茶,白云凌烟露,采缀青山芽,硅壁相叠压,积芳莫能如……”《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等许多着作和全国高等院校茶叶教科书均有记载。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

茶禅的寓意和境界“茶禅一味”、“茶禅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也是茶文化和禅文化合二为一的集中体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禅的寓意和境界,一起来看看。

茶禅的寓意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茶禅一味”“茶即禅”--品茶如参禅。

饮茶因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向有“茶中带禅、茶禅一味”之说。

故中华历来以茶香与书香、墨香齐名(号称“三香”),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

文人墨客,清茶一杯,淡风论雅;芸芸众生,一茗在手,照样海阔天空。

平易近人,宁静淡泊,雅俗共赏,这就是茶之性,茶之品。

中国人与以茶为能事,清晨人坊吃早茶,班前泡一杯花茶,待客要奉上清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行之事。

茶,最早是一味药有治病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以后茶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料,那么,普通的一种茶,能升至茶文化,这里是因为士大夫们参与茶事,赋予其一种文化理念,故而有种茶、制茶、烹茶、品茶等茶的成品工作。

逐渐产生了一系列规则、制度、习惯、风俗与书法、绘画、美文、诗词、琴棋,互为表里,融和成为综合性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内伸层面,又谓-- 茶道。

《周易.系辞上》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茶道的内涵,不仅指茶法茶器,更是指具象中的道德、美学、哲学的理念,所谓茶道即人道。

茶事极重「德行」,陆羽的《茶经》说:「茶性俭」、「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在茶事中体现为:「对己,简朴自律;对客,待之以礼」。

“茶禅一味”的境界第一重境界:“茶禅一味”与日常生活的相融日常生活是“茶禅一味”,的基石:“茶禅一味”,是日常生活的升华这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⒈茶叶与农禅佛门的茶事活动,与新式的禅林经济为特定的“农禅并重”密切相关正是农禅,为茶、禅的结合提供了物质基础。

石门——茶禅文化之源

石门——茶禅文化之源

自是寄托其对夹 山岁月的
珍 惜 与 感 怀 。 圆悟 一 生 ,
芒鞋竹杖 ,度岭 穿云 ,遍 历楚水吴 山,云游大 江南
北 , 普 设 讲 筵 , 广 宣 法
●一
相传 ,早在唐威通 十一年 ( 公元8 0 ,高僧 善会 云游 7)
而来 ,恰逢群猿母子相拥、嬉戏于青 山樟林里 ,目击众乌衔

昧 ” 的余 韵 遣 上 笔 端 ,
茶文化 ,可以说与其产茶和饮茶的历史一样久远 。虽说其年 代 已无从考稽 ,但在 中华茶文化史上 ,偏居一 隅的石 门却写 下了骄人 的篇章 。拂开岁月的积尘 ,我们不难发现 ,被誉 为 茶饮文化最高境界的 “ 茶禅一味” ,便有石 门夹 山首例 。
夹 山南麓一 泓千年不竭的 碧岩泉 ,正是菩会和 圆悟
从 中品 出 “ 禅 一 味 ” 泡 茶 茶所用的泉水 。以 “ 碧
早在 宋代 已被列为 贡品。元 明以来 ,每年茶季前 ,朝廷都要
派 员 到牛 柢 茶 产地 监 督 采 制 ,制 后 全 部 运 至 京城 ” 。石 f 的 ]
岩 ” 命 名 ,并 将 “ 禅 茶
塞 。 ”禅 之 旨 乃诉 求本 体 论 意 义 上 的 “ ” ,而善 会又 常 常 悟
样一则并 非故事 的故事 :某僧 欲辞 别其师 ,去他处学禅 ,师 日:其他禅林有 五昧禅 ,我这 里只有一味禅。徒 问何为一味
禅 ,师即用棍棒猛击其头 。徒顿悟 ,大 叫 “ 了懂 了” ,师 懂 笑日 “ 你说你说” ,徒启唇欲 言 ,不料又是乱棍直 下。禅即
的 《 岩 录 》 。 据 说 ,在 碧
西北 麓的八坪 ,就是古代 贡品牛柢茶 原产地 ,其茶叶质地优 异 ,跻身于唐宋八大贡茶之列 。北宋蔡襄 于皇祜年 间著述 的 《 茶录》一书 中,便有 “ 门产牛柢茶 ,为贡品” 的记载 。 石

茶禅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分析.docx

茶禅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分析.docx

茶禅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分析一、茶文化与禅文化关于茶禅文化的概念,最初是在《中国茶学辞典》中列出“茶禅”一词,释义为“佛教僧人们饮茶修禅,过午不食,称为茶禅”。

[1]近代学者对茶禅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过程进行了考究,论证了茶禅文化形成的原因和本质特点。

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静清淡雅等特点,成为禅文化的物质载体;禅文化也因其精神的和、清、净等特性,成为茶文化新的精神归宿。

茶禅文化,便是以茶文化和禅文化为根本,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在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渐渐融合,而最终所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文化。

具体而言,茶文化与禅文化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融合二者文化特性中的“和”“雅”“清”等共通点,在借茶修禅、以禅品茶的活动过程中,相互潜移默化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境界。

[2]二、茶禅文化的发展历程茶文化源于我国,从药用价值发展到饮用价值再到形成文化体系,历史源远流长。

禅文化则是由印度传入我国,经过不断革新和发展,形成的在“净心自悟”之中超脱凡尘的宗教文化。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受到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依附道、玄等思想,与茶文化并无任何碰撞。

魏晋南北朝时期,僧人们与当时的社会名士交往变得频繁,开始以茶作为清谈的饮品。

此时的禅文化与茶文化也仅仅是外在形式上有所接触,无法同佛教义理或参禅悟道等宗教实践相融合,难以突破现有的精神创造模式。

但是,伴随着佛教与茶文化的同步发展,以及寺院建设选址和茶叶种植选址的渊源,寺院种茶得以普及,并形成了很大规模。

因此,禅文化与茶文化的交融更加广泛和深入,茶与禅因共同的文化特性,逐渐在僧人中合二为一。

僧人们从品茶入禅、以茶止渴提神,逐步拓展为大规模地种茶、制茶,以茶助修,以为静心修身、参禅悟道之物,在寺院中设置茶房,以茶待客,并经常举行茶会。

唐代以后,有寺院将关于以茶供佛的诸多详细仪规写入禅林清规,对日常饮茶和待客方法都加以规范,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完整的、具体的饮茶程序和礼仪,茶礼逐渐成为构建禅宗仪规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禅茶一味什么意思
回答:禅茶一味是指禅意与茶意在精神层面的结合互通。

在茶与佛教的紧密联系下,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现念相互融合,“茶禅一味”之说应运而生。

茶”泛指茶文化,而“禅”是“禅那”略称,意为“静虑”、“修心”。

“一味”之说则是指茶文化与禅文化有共通之处。

这个共通之处在于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

历史 •文化2732021 年 第 03 期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与汉传佛教禅宗之发展有相似脉络。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以吃茶为契机,内蕴艺术、道德、哲学、宗教及文化,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

而禅在中国佛家心法为最高境,禅宗思想是以佛所说教义为理论依据,强调人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又将禅悦落实于生活的实践。

由于茶文化于北宋时期兴盛,佛门亦以茶饮传道,饮茶为佛门僧徒生活的一部分,“茶禅一味”由此产生。

“茶禅一味”,又称“禅茶一味”,主要说明以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与禅心相印,而达于一种寂静的悟道之境。

想要解读“茶禅一味”或“禅茶一味”,首先要理清“茶”与“禅”各是什么,其次应当探究“茶”与“禅”有何种关系,最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来解读这一禅林佛语的深意。

1 茶与茶文化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普遍认为茶树发源于中国四川、贵州和云南一带。

公元前三世纪,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提到了“武都买荼”、“烹荼尽具”,其中的“荼”就是“茶”,这是史料中关于茶最早的记载。

而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中华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中国第一部有关茶文化的重要经典,他认为从种茶到饮茶皆须精细行之,才能品味出好茶;有如人之修行,须经历精细的琢磨,才能成器;认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将传统儒道思想融入茶理,从理论到实践,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茶学、茶艺、茶思的茶道精神意涵,并以精行俭德为茶道精神之所在,将深刻茶理融入现实生活中,此可视为茶道文化之滥觞。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

因此,从广义的视角对茶文化进行定义,可以发现茶文化是茶叶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集合;从狭义的角度定义茶文化,则仅代表精神财富。

茶禅一味_论中国的禅茶文化

茶禅一味_论中国的禅茶文化

・文化研究ConsumeGuide・CultureResearch■史修竹江南大学食品贸易与文化专业茶禅一味——论中国的禅茶文化[摘要][关键词]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它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儒、道、释文化,其中又与佛教文化的渊源及深。

佛教弟子从魏晋时期就开始种茶、饮茶,对饮茶之风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将茶文化与禅文化融合形成禅茶文化,即“茶禅一味”的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饮功、修行、顿悟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分析“茶禅一味”的深刻内涵。

茶禅一味佛教茶文化作者简介:史修竹,1986年4月生,女,汉族,江南大学食品贸易与文化专业在读研究生。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食茶、饮茶的历史有几千年之久,唐代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

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有神农尝百草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可见,中国人在上古的神农时代就已经认识到了茶的药用功效,并开始食用或饮用茶。

在中国人饮茶的过程中,不断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茶中,使茶成为中国人心中不可取代的文化饮品。

从这个角度来说,茶文化可以看做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茶文化中可以看到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的礼仪规范,儒雅风度,可以看到道家文化中养生悦志、道法自然的理念,当然也可以看到佛家文化中的超越现世、主客皆空的思想。

中国茶文化是儒、道、释文化的有机统一,尤其是与佛家文化的渊源颇深,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弟子逐渐开始饮茶、种茶,至此茶便与禅相伴,“茶禅一味”的理念也因此而诞生并延续至今。

茶文化与禅文化的融合,一方面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茶文化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内涵。

茶、禅二者相生相成,共同形成了形态多元的“茶禅一味”思想体系。

关于佛家饮茶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达摩祖师面壁打坐期间,有一次竟然睡着了,达摩醒后非常恼怒,于是将自己的眼皮割下,丢在地上,眼皮落地生根长成了茶树。

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_胡付照

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_胡付照

191徐秀棠-始陶艺僧紫砂壶中的茶禅文化意蕴探究胡付照紫砂壶的诞生,是为茶而生。

从北宋初创之大壶煮水、盛水之用,发展到明清时案头泡茶瀹茶之小壶,随着饮茶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中华茶文化内涵丰富,其与儒释道密不可分,紫砂壶作为茶具中的一份子,其文化内涵丰厚,与佛教缘分甚深。

一.紫砂壶的诞生即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紫砂壶的制作是宜兴陶业兴盛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产物。

制壶名手名家的出现,是宜兴代代陶瓷智慧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存紫砂壶文化方面的第一本专著———明代周高起所撰《阳羡茗壶录》中记载了“富贵土”的传说。

传说是一位“始陶异僧”指点了黄龙山上的“五色土”,宜兴土地上的人们以抟土制陶为业,过上了富庶的生活:“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

’人群嗤之。

僧曰:‘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从始陶艺僧的传说,我们不难发现,紫砂壶的诞生,从原料的发现上就显示了与佛家的密切关系。

江南佛事兴盛,在有关紫砂陶的传说中,紫砂壶的传说更是与佛教密切相关。

周高起《阳羡茗壶录》载:“金沙寺僧,逸其名,闻之陶家云:僧闲静有致,习兴陶缸瓮者处,搏其细土,加以澄练、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传口柄盖的,附陶家穴烧成,人遂传用”。

后,此书又载,儒士吴颐山居士读书于寺庙中,陪读书童供春窃仿老僧心匠,“淘细土抟坯,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纹隐起可按,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视以辨真”,学得制壶之技艺,遂传天下。

现代学界,对供春其人考证未有统一观点。

现今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所藏“供春款树瘿壶”,真赝亦未有定论。

昌迦禅师在《禅宗的指纹-紫砂茶具》中针对博物馆所藏的树瘿壶上精细的仿真树文指出:“这树瘿壶乃是后代对供春手捏壶的不合理仿制品,原本异僧教给供春捏制过程中所天然留下的周身纹理,因为现代制作工艺的改变而不得其解,终而以主观划线方式误解了捏纹所具的天然肌理,我批评说:是后代围坯打墙法工艺代替了江南大学商学院192李茂林-僧帽壶时大彬-僧帽壶顾景舟-僧帽壶(清)曼生壶之箬笠异僧和供春特有的捏筑法工艺,造成这把供春壶不伦不类的仿制结局。

径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径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径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日本临济宗和日本茶道之源。

径山镇是浙江省茶叶之乡,径山茶是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

北苕溪担负着千余年来径山禅茶文化传承、弘扬光大。

公元742年,唐朝天宝元年,国一大觉禅师法钦泛舟过太湖逆流而上东苕溪,经中苕溪往北苕溪。

其师以“乘流而行,遇径即止”八字相嘱,法钦禅师便在径山结茅而居,远近乡邻送粮米油盐,从禅之士助资建庵。

从此,人迹罕至的径山,门庭若市,名震天下。

开山建寺27年,唐朝大历四年代宗皇帝赐名“径山禅寺”。

于是,径山禅寺香火不断,高僧大德辈出。

径山寺从开山建寺到解放前传灯100余代。

径山自建寺以来,历受官方佑护。

自唐太宗皇帝赐名“径山禅寺”后,径山禅寺被列为皇家官寺。

盛时,梵宫林立,下院罗布,佛像万尊,僧众三千,香客云集,游人满山,香烟飘渺如青霓,诵经声浪冲云天。

南宋时列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誉满东南亚。

清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赐名“香云禅寺”。

今用名“万寿禅寺”。

径山因山而名,因佛而盛,蔚为佛国胜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至沓来。

钱缪、徽宗、高宗、孝宗、康熙五位皇帝幸游径山。

白居易、苏轼、苏辙、范仲淹、陆游、龚自珍、徐渭等曾一次或多次游览径山,留下唐诗宋词200余首,仅苏东坡一人就作诗12首之多。

径山是刊刻《大藏经》之地,世称《径山藏》。

《径山藏》刊刻历时128年,版数达16万片,6000余卷。

刻版藏于下院接待寺化城寺。

她标志着余杭在民间刊刻事业上的重大成就,也是我国出版史上的一大盛举。

赵朴初称其是“人类文化史极为罕见的巍峨丰碑,凝聚了中国世代的聪明智能和辛勤劳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精神和伟大气魄。

这是我们引以自豪的无价的精神宝藏”。

径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纽带。

径山寺成为江南“五山十刹”之冠,名望本高,日本佛教界人士慕名纷纷前来径山参谒求学,南宋到明,日本前来中国参究佛学求法的僧人达433人,其中不少得法于径山,宋、元时期,中国赴日弘教的僧人有27人,其中8人属径山弟子。

中国禅茶文化对东亚茶文化的影响与反思及价值_省略_在宁波_海上茶路起航地记事碑揭

中国禅茶文化对东亚茶文化的影响与反思及价值_省略_在宁波_海上茶路起航地记事碑揭

中国禅茶文化对东亚茶文化的影响与反思及价值———写在宁波“海上茶路起航地记事碑揭碑仪式”之际河北省茶文化学会舒曼一、茶禅文化的传播2008 年4 月26 日在宁波第一次举办的“海上茶路国际论坛”会上,与会中外专家首先肯定了中国宁波港(古明州港) 作为中国佛教茶文化输出地的历史贡献,同时又不约而同地指向了在日本遣唐、遣宋使中的三位关键性的人物:遣唐使最澄和空海和尚,遣宋使荣西禅师。

早在公元804 年(唐贞元二十年七月) ,日本僧人最澄和尚从明州港入唐,次年五月从明州港带回了大量的中国茶树和茶籽,种植于日本近江(今贺滋县) 坂本的吉神社,这就是中国茶带到日本的最早记录。

除此而外,最澄师从中国道邃、行满两位法师受持天台教义后, 又师从顺晓法师受密法。

回到日本后,以天台宗为本,结合密法创立密宗———台密,以总本山比睿又山延历寺为据点。

另一与最澄大师同时从中国明州港登陆的空海和尚,则北上长安,师从中国惠果法师受持金、胎两部密法,流传到日本之后,称为“真言宗”———东密,又名“唐密”,或称“真言乘”,以高野山和东寺为其总本山。

而空海和尚从明州港返日带茶奉献嵯峨天皇的时间要比最澄和尚晚近二年。

据史料记载,日本僧侣在唐代时有所谓密教传灯之入唐八位高僧:他们是天台宗和台密的最澄、慈觉、智证及唐密(真言宗) 的空海、常晓、圆行、宗睿又、惠运等。

然而,唯以空海法师之法脉在日本为盛。

虽然最澄比空海更早得到中国密法的传承而于次年五月从明州港先行回国,并在日本首开灌顶修密传法之先河,但因其以天台宗为本,因此日本佛教史上皆以空海为日本密宗的开山鼻祖。

遣唐使中,日本还有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就是永忠和尚,他是最早来中国学法的僧人之一,也是生活和学习在中国时间最久的人之一。

唐代宗大历间(775 年) 而来,唐顺宗永贞805 年回国,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

在永忠和尚圆寂前一年(815 年4 月) ,嵯峨天皇在日本崇福寺终于品到了深受三十年大唐文化熏陶的永忠和尚所献之茶,并发表感言道:比之此前最澄、空海所献之茶汤滋味更佳。

传统茶书中的茶与禅

传统茶书中的茶与禅

兰台世界2012·5月上旬茶与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被国人发现后,茶在走进不同社会阶层的同时,也走进了一类社会群体,即僧人群体之中。

一般认为,东汉时佛教传入我国是中国茶禅文化的开端,但在秦取巴蜀之地后,茶与宗教或各类仪式间已经在逐步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关系,并成为茶禅文化的重要基础。

按中国学术思潮(思想史)的发展过程而言,佛教具有主流学术思想地位的时期应在隋唐时期(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这也为茶禅文化的东传以及唐朝以后各类茶书中对茶禅文化的记述与阐释打下了重要基础。

正因为此,茶与禅的辩证关系几乎蕴藏于整个中国茶文化史中,日本的茶禅文化也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中国传入并在唐朝后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总体而言,中国的茶禅文化更是一种社会文化,有其社会过程性。

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传统茶书中记载的有关茶与禅的关系进行梳理,发掘茶禅文化的社会性。

《晋书·艺术传》中有:“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单道开是东晋时代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的人,已经开始饮用一种叫“茶苏”的饮用物。

一些研究者认为,“茶苏”是把茶、姜、桂、橘、枣混在一起合煮的饮料,也是清饮类茶汤的最早开端,也有人认为这段文字是关于茶与禅的最早记载。

关于茶禅关系的这段记述虽然没有太多社会含义,但已明确表明了茶禅关系的确立开端于僧人们独特的行为:坐禅。

陆羽(唐)在《茶经》“七之事”之晋代茶事中提到“武康小山寺释法瑶”,即指的禅师法瑶。

法瑶与单道开均为晋代人,二人在晋代流传不多的关于茶事的记载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可见,在晋朝饮茶者中,禅僧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或者说在著名僧人中已经出现了推崇茶事之人,并取得较大成就。

这表明了当时在以茶为纽带的社会活动中,僧人群体已经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也是茶禅文化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

我国传统茶书中字数最多的一部是《续茶经》,作者陆延灿(清),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

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

禅茶文化的由来与内容早在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教徒的青睐。

首创“佛茶一家”,西汉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里真因此被敬为茶祖。

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从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

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

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答:“不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

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

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

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佛教在中国兴起以后,由于坐禅需要,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为茶文化在中国和全世界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其核心是“茶禅一味”的理念。

禅,梵语作“禅那”,意为坐禅、静虑。

南天竺僧达摩,自称为南天竺禅第二十八祖,梁武帝时来中国。

当时南朝佛教重义理,达摩在南朝难以立足,促到北方传播禅学,在少室山的洞穴里参禅悟道,北方禅教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茶道文化名句

中国茶道文化名句

中国茶道文化名句中国茶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智慧和美学。

茶道文化中蕴含了许多经典的名句,这些名句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了深邃的意境和人生哲理。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句经典的中国茶道文化名句,展示这门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茶禅一味:“千山竞出茶,万竹争含烟。

”这是一句出自唐代文人陆羽的名句,它表达了茶喻禅宗的境界。

茶道与禅宗息息相关,都强调内心的安宁与寂静。

在品茗的过程中,人们沉浸于宁静的氛围中,聆听心灵的声音,与自然和谐共处。

这句名句告诉我们,茶道是一种静心养性的方式,让我们可以远离尘嚣,沉浸于茶的香气中,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舒适。

二、茶是旅行的携带者:“生活磨茶瓦,茶水煮轻烟。

”这是一句出自明代文人于谦的名句,它点明了茶在旅行中的重要作用。

茶叶的携带方便使得旅行者可以随时随地沏茶解渴,让茶水的芳香弥漫在旅途中。

品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品味到茶的香气,感受到茶的温暖。

这句名句告诉我们,茶是旅途中的伴侣,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温暖与舒适,让我们拥有愉悦的旅行体验。

三、茶道舞台:“山际见竹色,墙角生茶烟。

”这是一句出自南宋文人陆游的名句,它描绘了茶道场景中的宁静和雅致。

茶道并非只局限在茶杯与茶叶之间,它融入了自然景色和环境氛围。

山野间的翠竹和屋角上的茶烟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恬静而美丽的画面。

这句名句告诉我们,茶道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合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雅,使品茶过程更加丰富多彩。

四、茶露犹尝:“茶百千碗后,独啜亦知香。

”这是一句出自唐代文人陈洪适的名句,它强调了茶的独特韵味。

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除了它的健康和养生价值外,还因为每一次品尝都能带来新的感受。

这句名句告诉我们,不同的茶叶具有独特的香气和味道,通过品味和品鉴,我们可以更好地品尝到茶的浓郁与多样性。

五、茶道修身:“与君共茶,让心沉静。

”这是一句诗人拙政园清明上河园艺师纪梵希门生张岐山所作的名句,它揭示了茶道对于个人修身养性的意义。

茶禅一味 道法自然

茶禅一味 道法自然
J a pa n e s e t e a i s m ha s a s e r i e s of s t r i c t pr oc e du r e s a n d s t a n d a r d s f o r e n v i r o n me n t , s k i l l a n d e t i q u e t t e .I t c a n be c o n c l u d e d a s s e v e n r u l e s , n a me l y ma ki n g t e a a t a p r op e r
t e m pe r a t ur e ;l a y i n g t h e c h a r c o a l pr e c i s e l y;wa r mt h i n
c o n 1 1 I l o n e n t r a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i d e n t i t y o f t h e g u e s t s .
At ie r f ol l ow i n g t h e f o u r t ut r h s ,a l l t h e e n t r a n c e s we r e
地 后 拳 茶 齐眉 恭请 宾 客 ,宾 客 接 茶后 再 将 碗 上 花
纹 图案 转 回至 主 人 方 向 ,举 碗 至 额 以示 感 谢 凡 此 种种 ,都 体现 了人 与人 的平 等
Ta ke ” r e s p e c t ”a s a n e xa mpl e ,t h e pr i mi t i v e e n t r a n c e
of J a p a n e s e l e a r o on l s we r e s e t u p VI P e nt r a n c e a nd

茶与禅的修行的

茶与禅的修行的

茶与禅的修行的茶与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元素,自古以来便被视为修行的最佳伴侣。

在禅意与茶香中,沉淀着智慧与内心的宁静。

而在现代社会中,茶与禅的修行也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品茶,如同参禅一般,需要静心、专一,去浮躁,得内心与茶香的融合。

在茶香中,可以体会自然的韵律,可以感悟人生的真谛。

茶香悠然,人生若此,品茶,便是品味生活。

禅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修行。

通过禅茶,可以修身养性,启迪智慧,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禅茶的修行,不仅让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精神粮食。

茶禅的生活,不仅仅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通过茶与禅的修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茶禅的生活,是我们走向更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所以,让我们一起拿起手中的茶杯,感受茶与禅的修行吧!让我们一起在茶香中,品味生活,感悟人生,修身养性,启迪智慧。

因为,茶与禅的修行,就在你我之间,就在生活的点滴之中。

茶禅一味,是东方禅修的精髓之一。

茶与禅的修行法义,强调静心、清心、安心,以茶为媒介,以禅修行。

茶香沉稳,禅意深邃,品味茶禅,便是在品味生活中的智慧。

茶禅不仅是一种修行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寻到一种宁静、平和的状态。

茶禅一味,不仅融入了东方的哲学思想,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

在茶禅的修行过程中,通过泡茶、品茶、赏茶,可以达到一种身心合一的境地。

茶禅让我们学会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如何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感悟人生的真谛。

茶禅一味,也体现在我们的为人处事之中。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起伏得失,不妨学学茶禅的精神,不慌不忙,从容应对。

用一颗坦然面对世事的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去感受人生的苦乐悲喜。

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茶禅一味,传承了千年的禅意文化。

它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禅茶文化在“三茶”统筹中的社会价值

禅茶文化在“三茶”统筹中的社会价值

禅茶文化在“三茶”统筹中的社会价值文|光泉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的故乡。

佛教自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以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茶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之一,自古以来就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是佛门僧侣参禅打坐的必需品,无论是唐代的《百丈清规》、宋代的《禅院清规》,还是“吃茶去”等禅宗公案,对茶都有详细的记载。

“禅茶一味”或者“茶禅一味”的提出正是体现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的生动结合,也是推进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随着禅茶在当代的兴起,人们对禅茶认识的普及和推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禅茶文化研究的文献就多达100多篇。

关于禅茶的定义和内涵,无论是学界还是佛界,都给出了多种理解和解释。

本文认为禅茶是僧人在寺院借以传递禅定内涵与境界的茶,其要满足三个基本要素:一是环境——寺院;二是主体——僧侣;三是目的——传达禅定的内涵与境界,三要素缺一不可。

纵观目前茶的市场,出现了诸多现象,如很多人借禅茶来推销茶叶,或是将禅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推广等。

首先,禅茶不是一种商品,也不能作为一种商品去进行运作;其次,也不是寺院做的茶就是禅茶,或是市面上花枝招展的人手上拿着佛珠手串泡的茶就是禅茶,禅茶更是一种境界,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感知、感受,对人生的一种领悟。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武夷山茶园时,明确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计有江北、江南、华南、西南四大茶区,19个省、自治区,1000多个县、市产茶,全国茶园总面积约为1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禅茶文化如何为茶产业、茶文化赋能,推动茶领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共同富裕,值得思考。

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茶文化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他在考察福建武夷山茶园时特意将“茶文化”置于“三茶”统筹的首要位置,以强调茶文化对于茶科技与茶产业的引领作用,可见总书记对茶文化的重视程度。

名冠中日的天童寺茶禅文化

名冠中日的天童寺茶禅文化

名冠中日的天童寺茶禅文化作者:***来源:《茶道》2024年第07期天童寺茶禅文化历史之悠久,茶禅诗偈之丰富,影响中、日两国之深远,包括历代约40位名家吟咏天童寺茶禅诗词之多,堪称中日茶禅文化之最。

壹晚唐咸启开先河,北宋正觉传衣钵天童寺茶禅文化记载始于晚唐住持成启法师。

咸启禅师(?-约860年),曾住苏州宝华山。

宋代佛教经典《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有目无传。

据《天童寺志》记载,其为天童山第七任住持,于大中元年至十三年(847-859年)住持该寺,弘扬洞山宗风,为天童寺曹洞宗始祖。

咸通元年(860年)三月,懿宗皇帝赐其紫衣一袭。

宋代以后,该寺曹洞宗多日本、朝鲜半岛法嗣,皆以天童寺为祖庭,今常来朝拜。

著名的雪窦寺高僧雪窦重显(980-1052年)作有多首与天童寺相关诗词,其中五古《和颂》写到天童寺泉甘茶香,僧人有斗茗之雅好:“玲珑岩古寺,冠乎明越境;海眼通冽泉,天心耸危岭……栖梧凤九苞,追风骏千影。

顾我不争衡,与谁闲斗茗……”。

其中,“玲珑岩古寺”即天童寺,因边上有玲珑岩而名之。

“明越”指明州、越州。

北宋《景德传灯录》记载其留有“吃茶去”法语,南宋《五灯会元》则记为“且坐吃茶”,说明两者含义相近,可以互通,其年代早于赵州从谂掸师法语“吃茶去”。

咸启法语一般以“且坐吃茶”传世,茌中、日佛教界广为传播。

咸启之后,天童寺第21任住持宏智正觉(1091-1157年)禅师创立默照禅,已见其茶禅诗偈20多则,如《偈颂七十八首其七一》云:“浪爪擎舟雪溅空,十年胸际着慈风。

如今堂上时相见,分付饮茶谈笑中。

”颇有茶禅意境。

贰南宋至晚明,中日僧茶禅往来密切据《新修天童寺志》记载,自南宋至晚明,到天童寺学佛留下姓名的日本僧人达32人,其中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的,有被誉为“日本茶祖”的著名高僧荣西、道元、圆尔辨圆等。

荣西(1141-1215年),号明庵,俗姓贺阳,日本备中(今冈山县)吉备郡人。

幼从父学佛,14岁落发,19岁至比睿山受大乘戒,日本临济宗创始人,与宁波因缘深厚。

峨眉山千年佛法孕育禅茶文化(组图)

峨眉山千年佛法孕育禅茶文化(组图)

峨眉山千年佛法孕育禅茶文化(组图)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唐代大诗人李白这样来赞美峨眉山的美。

峨眉山自然风光秀美,素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妙喻。

佛国仙山,近两千年的佛教发展历程,给峨眉山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禅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峨眉山万年雪芽坊工作人员展示茶道峨眉山茶的精髓在于禅茶合一,每一道茶中都蕴涵了曼妙高深的禅理。

因而对于品鉴峨眉山茶不是喝,而是参,参透了这峨眉山的“禅茶”,也就参透了各种释家禅理。

在当今时代,于纷繁复杂的世间中,静下来,暂离红尘,息心静虐,返观自照,以茶养心寄情,得一壶禅茶真趣,知味,润喉,悟禅,如拨云见日般涤尘,明心,见性,悦志,省人生。

在峨眉山茶文化三千余载的岁月往事中,其内含的峨眉山茶禅文化最为精髓,其历史堪称中国茶禅文化之最,其衣钵传承亦乃在中国茶禅文化发展中首屈一指,无佑有二。

峨眉山雪芽茶峨眉山茶禅文化可追溯到古代中国之盛唐时期。

公元845年,峨眉山遇仙洞(今峨眉山华严寺)高僧昌福禅师(四川省眉山人氏)毕其数十年研茶习茶之功力,首创峨眉山佛门茶道即峨眉茶道,并创编了《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此书四卷,每卷10节,共2,152字。

昌福禅师被峨眉山佛教敬崇为峨眉茶道鼻祖。

峨眉茶道传36代,1993年第36代传人为峨眉山白龙洞演哲法师。

至今,峨眉茶道从公元845年创立到现在,已有1,169年的历史。

峨眉山昌福禅师所创编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虽然晚于唐代著名茶圣陆羽所著《茶经》100多年。

但其在中国佛教文化所涵盖的中国佛门茶禅文化发展中,堪称旷世之作,而且形成了代代有传人的衣钵体系,保持了这种文化形态的完整性、传承性和发展性。

峨眉山金顶十方普贤圣像从唐代中期开始,峨眉山佛门十分重视峨眉山茶禅文化,各寺庙所焙制的峨眉雪芽茶叶已同佛门的禅修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近达到了“无事不茶”的境况。

峨眉雪芽,作为佛门必备的佛事物质、禅修用品,已完全融入佛门的坐禅静修生活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

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助修。

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演至唐代,而茶文化兴起。

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

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

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茶道,不一而足。

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定亲,以茶馈礼,以茶贸易,民情风俗,均和茶不可分离。

茶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微笑,遂有以心传心之教外别传,南北朝时由达摩传来中国。

传说达摩少林面壁,揭眼皮堕地而成茶树,其事近诞,而其所寓禅茶不离生活之旨,则有甚深意义。

嗣后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以茶当饭,资养清修,以茶飨客,广结善缘,渐修顿悟,明心见性,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演至唐代,而禅文化兴起。

禅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于语言历史而有禅话、禅史、语录、灯录;于文学艺术而有禅文、禅诗、禅乐、禅画;于建筑工艺而有禅寺、禅塔、禅室、禅具;于学术思想而有禅理、禅学、禅道、禅风。

禅是中国佛教的特质之一,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

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茶文化和禅文化同兴于唐,其使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禅僧抚养、禅寺成长之茶圣陆羽。

其所著《茶经》,开演一代茶艺新风。

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得天独厚,云里雾里,极宜茶树生长。

农禅并重为佛教优良传统。

禅僧务农,大都植树造林,种地栽茶。

制茶饮茶,相沿成习。

许多名茶,最初皆出于禅僧之手。

如佛茶、铁观音,即禅僧所命名。

其于茶之种植、采撷、焙制、煎泡、品酌之法,多有创造。

中国佛教不仅开创了自身特有的禅文化,而且成熟了中国本有的茶文化,且使茶禅融为一体而成为中国的茶禅文化。

茶不仅为助修之资、养生之术,而且成为悟禅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盖水为天下至清之物,茶为水中至清之味,其“本色滋味”,和禅家之淡泊自然、远离执著之“平常心境”相契相符。

一啜一饮,甘露润心,一酬一和,心心相印。

茶禅文化之潜移默化,其增益于世道人心者多矣。

中国茶禅文化传入日本,于是而有日本之“茶道”;传入英国,于是而有伦敦“午后茶”;传至欧美,竟有所谓“基督禅”者。

茶禅文化影响世界文明,实深广远。

茶禅是文化之缩影,“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可见各国不同文化之内涵和时代精神。

茶禅又是文化之泉源,儒家以茶规范仪礼道德;佛家以茶思惟悟道;艺术家以茶书画诗文;评鉴家以茶审美鉴赏。

茶使人类精湛思想和完美艺术得以萌发创造。

茶禅文化可以兴、观、群、怨,小至怡情养性、应对进退,大至国际往来、文化交流,诚目前改革开放、净化人心、启迪智慧之所必需,亦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之所当务。

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大德,生前素心淡泊,好茶乐道,观世界文明发展之趣势,感祖国茶禅文化之渐替,念我祖本师之慈怀,阐茶禅一味之真谛,爰倡茶禅学会,以期联络同道,致力于新中华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茶禅文化于新时期,启迪理想,护持道德,开发文化,纲维纪律,盖亦为经济建设中心添砖增瓦、搭桥铺路之一助。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赵朴老希望广大“茶人”和有志“茶文化”之士,能将已濒湮没的中国茶道,发掘整理,恢复继承,发扬光大。

中国茶禅学会遵循赵朴老的遗愿,也正为此而努力。

茶禅文化是一个容量很大、范围很广、内容非常丰富的大文化圈。

它并不局限于佛教文化,但它的主流确实是中国佛教的茶道。

它由禅而兴起,继由禅而成熟,终因禅而成就。

它虽然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但它的脉络却由佛教茶道而一以贯之。

人体有色息心三大要素之分支,生活有饮食、呼吸、睡眠三大活动之需要(儒家谓为食息眠,道家谓为精气神,佛家谓为色息心,藏密谓为脉气明点,实质一也),法门即有如来禅、秘密禅、祖师禅三大体系之类别。

禅定有种种分类,此种分类,是从色息心上分,色息心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修持有所侧重。

如来禅着重息法,断惑证真,转识成智;秘密禅着重色法,入我我入,即身成佛;祖师禅着重心法,明心见性,即心成佛。

禅定亦因三大法系而展开。

茶和佛家这三种禅定都结下不解之缘,赋予了茶禅文化极为丰富的内涵,使世俗间的饮茶活动逐步升华为佛门的茶道。

中国佛教最先推行的禅定大都是四禅八定的如来禅,如来禅是坐禅,讲究安般守意的息法息道,和后来祖师禅的参禅、行住坐卧都是禅是不同的。

坐禅需要静虑专注,心一境性,而茶本具的“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发”等等药性药效,其功用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和禅修结合,乃极自然而必然之事。

坐禅用茶的最早记载,见于《晋书?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坐禅,昼夜不卧,“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已”。

僧人坐禅修定,须持“过午不食”之斋戒,盖由戒生定,由定证慧也。

故丛林不作夕食,但许饮茶以助修。

唐代茶道,多和佛教食法相关,称为“吃茶饭”。

唐用茶饼,故需煮饮,如煮饭然。

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

所以赵州公案说“吃茶去”。

唐代寺院饮茶助修,逐渐普及,唐封演《封氏闻见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从此可见由僧人坐禅饮茶助修以致形成民间转相仿效的饮茶风俗。

而宗门亦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写入《百丈清规》。

佛教丛林制度,由唐百丈禅师立《百丈清规》而创定。

《百丈清规法器章》及“赴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

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

……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

……”即于法堂设两鼓:居东北角者称“法鼓”,居西北角者称“茶鼓”。

讲座说法擂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

“法鼓”,凡住持上堂、小参、普说,入室并击之,上堂时二通。

……茶鼓长击一通……召集众僧饮茶。

又每坐禅一炷香后,寺院监值都要供僧众饮茶,称“打茶”,多至“行茶四五匝”。

茶院中还专设“茶堂”,供寺僧坐而论道,辩说佛理,或招待施主、同参之用;有“茶头”执事,专事烧水煮茶,献茶酬宾;专门有“施茶僧”,为行人惠施茶水;寺院所植茶树,专称“寺院茶”;上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之茶,称“奠茶”;寺院一年一度的挂单,依“戒腊”年限的长短,先后奉茶,称“戒腊茶”;住持或施主请全寺僧众饮茶称“普茶”。

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

凡此种种均来源于坐禅饮茶,目的还是为了帮助禅修,而后相沿成习,潜移默化,成为佛教丛林的法门规式。

百丈禅师有:“吃茶、珍重、歇”三诀,唐皎然饮茶诗有“三饮便得道”之语,刘珍亮谓饮茶具“十德”,《五灯会元》载有所谓饭后三碗茶的和尚家风。

可见茶在唐代,已为僧伽生活中所不可或缺。

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

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常规活动。

如浙江径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

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

十九世纪中叶,大喇嘛寺曾举办过数千喇嘛参加的法会,有时持续数日之久。

由此可见茶不但和显教,而且和密教;不但和汉传佛教,而且和藏传佛教都有密切关系。

总之,上说这些都是坐禅饮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如来禅的“坐禅”茶道。

就在坐禅饮茶的茶道盛行之时,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从印度来到中国首都长安传播密教。

密教修的是即身成佛的秘密禅,一切修法都可说是供养法。

而茶成为最佳供品之一,一开始就和密教修供又结下了不解之缘。

大唐历代皇帝赏赐高僧大德,多用茶供。

如金刚智忌辰,举行千僧供,玄宗赐茶一百一十串(唐代系饼茶,故可用线贯串),以供斋用。

大兴善寺文殊阁上梁,代宗敕赐千僧饭,赏上梁赤钱二百贯,蒸饼二千颗,胡饼二千枚,茶二百串。

惠果大师于贞元六年(760)入宫,于长生殿为国持念七十余日,归时,每人赐绢三十匹,茶二十串。

贞元十四年,惠果入内道场,赐绢一匹,茶十串。

惠果常以所赐之茶换购丹青原料画曼荼罗,可见唐代皇帝即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

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和大阿贽黎者(僖宗排辈第五,乳名“小五”,茶具墨书有“五”字略号,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

现存法门寺博物馆)。

日本文献记载,台密宗祖最澄及永忠和尚,遣唐回国,带茶种植于比?山麓。

永忠和尚献茶于嵯峨天皇,天皇称赞并命当地(宇治县等地)普遍种茶,是为日本最早传茶之记载。

奈良宇治所产之宇治茶,至今还为日本茶道常用之茶。

又广东江门传说密宗一行大阿贽黎曾在江门白水暂住,日种山茶,夜观天象(一行为中国大天文学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并为一行塑像立碑。

凡此均可证明茶和密宗的法缘关系。

密教修法,供品很多,六供、八供、十供……等等。

用茶作为供品,则是中国唐代而且是唐密所创用的。

供养有外、内、密、密密四层。

例如茶和水:茶:外层是药料内层是定中甘露密层是禅味密密层是常乐我净水:外层是水大内层是甘露密层是红白菩提密密层是大悲泪水又茶有四重隐显:外:待客之茶内:谈心之茶密:结盟之茶密密:禅密之茶日本台密六祖智证大师圆珍《行历抄》记其初至长安面见法全(唐密祖师惠果和尚之法孙),引至“青龙寺西南角净土院上房,和茶饭吃。

”后三日,圆珍“到青龙寺礼拜和尚,入道场,随喜礼后,便于院中吃茶饭”,由此可见茶和密寺及密宗行人之关系。

法门寺地宫八重宝函中有药师曼荼罗,其药师像和东密《觉禅钞》心觉的左手持钵右手持锡杖的唐本药师像完全一样,说明地宫也已用茶供养药师。

药师法为中国早期密法,唐代弘扬最盛。

尽管显密详略不同,但传承迄今不绝。

药师法是了生脱死,以药物为体、以性空为性来认识人生而改造人生现前脚下立地起修之大法。

药师法的本质就是修药师定。

修药师定,就是教人明于自己色息心之所由具以及如何用此色息心之所具而做顶天立地之人。

亦即教人如何在生活中了生死而又在了生死中生活也。

药师定者,秘密禅之禅定也。

它融秘密禅修色之要,会如来禅修息之奥,通祖师禅修心之妙,以大食法(消化生理)修色,解决食色问题;以安般法(循环生理)修息,解决呼吸问题;以入寤法(大脑生理)修心,解决睡眠精神问题,实为现前做人做事之生活禅也。

用药师法茶供、茶施、茶会,则是秘密禅茶供之善巧方便之运用。

因为茶禅一味,禅密一体。

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易悟缘起性空之理,更显实相不空之法。

密教用茶作供,可表如来口、如来味、如来意,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由于人身色息心是一个完全的整体,因此如来禅的坐禅、秘密禅的密禅和祖师禅的参禅是相互联系,从三个不同的层面而逐渐开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