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8b2f2a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54.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付出。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态度。
2. 课文中的观点和思想,以及作者对女儿的期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某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其主要内容。
3. 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阐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发言:邀请学生发表对课文的理解和观点。
6. 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翻译课文《致女儿的信》中的重点句子。
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父母之爱的认识和体会。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审视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a11292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1d.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2)分析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理解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爱的伟大,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正确朗读和理解信的内容。
2. 教学难点:(1)信中深奥的观点和论证方法的理解;(2)修辞手法的运用;(3)情感的把握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2)激发学生对信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信件,理解信件的大意;(2)让学生找出信中的主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3)让学生分析信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信中的观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信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2. 强调信中的情感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3. 提醒学生珍惜亲情、友情和爱情,做一个有情感的人。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致女儿的信》,加深对信中观点的理解;3.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2. 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满意度;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8984ac8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69.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的主旨和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珍惜父母的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致女儿的信》,感受作者的语气和情感。
2. 课文解析:分析信中的主旨和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
3. 讨论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信中的内容和父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信件,感受作者的语气和情感。
3. 解析课文:分析信中的主旨和观点,引导学生理解父爱的伟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信中的内容和父爱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 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信中主旨和观点的理解程度。
3. 感恩教育: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行动,评估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恩之心。
五、教学拓展1. 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后与父母交流对信件的理解和感受,增进亲子关系。
3. 长期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外的行为表现,评估学生对父爱教诲的实践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1. 《致女儿的信》原文2. 相关背景资料3. 父爱主题的视频或故事材料4. 感谢信模板5. 讨论问题指南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的主旨和观点,感受父爱的伟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父爱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方法1. 情感教学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父爱。
2. 案例分析法:通过解析信件内容,让学生理解父爱的内涵。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e425ca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d7.png)
给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优秀9篇《致女儿的信》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过程与方法: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好奇和敏感,因而比较感兴趣。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教学,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开展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继续学习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4、配合优美动人的背景音乐,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二、教学重点: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
这需要教师及时去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a2fdb7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23.png)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信件的写作格式,学习如何书写一封真挚而感人的信件。
学会理解和运用词汇、语法和句式,掌握能力与情感的表达方式。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对于积极健康成长至关重要的素质:独立、自信、自立等,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掌握一些与父母相处、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面对未来成长目标等相关主题,并透过讲述自己亲身的经历或感受,激发学生对于珍爱生命,尊重爱护家庭、分享爱等方面的情感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如何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真挚的情感和思想,展示出较高的思考和写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素质和品格。
难点:表达精准、通顺,语言式样的多样化。
三、教学过程1.预热环节听一首父亲唱给女儿的歌曲《陪伴》。
以及评语:(可请同学发表)这首歌曲的演唱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父亲,那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或者在你们的成长经历中,你是否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呢?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关注的话题。
2.整体授课环节(1)问询反思今天的话题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手写信件已经很少出现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掌握写信的方法呢?通过手写信件能够比普通的文字、电话、微信等方式更好地表达我们的真挚情感。
同时,写信能够更好地表达我们的个性和思想,有可能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我们一些启迪或帮助。
(2)效果展示让一些同学在课堂上发表一下自己对手写信方式的认识和体会。
(3)阅读原文让学生阅读《致女儿的信》正文,状态依次。
(4)解析教材了解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叙述方式和语气,以及本篇文章最主要的主题是什么。
带领学生通过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去了解这篇文章里面的核心内容和隐含信息。
(5)语音发音根据文本的情绪和语调,让学生感受文本内在蕴含的情感变化,通过真实跟读和不同语调的深入练习,来提高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感情韵味,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8aff2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7.png)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三、教学难点1. 深刻理解作者对女儿的期望,以及如何将这些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2. 学会在家庭生活中,如何处理与家人的关系,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与家人沟通和表达爱意。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提高沟通能力。
五、教学内容1. 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
2. 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讨论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家庭关系质量。
4.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表达对家人的关爱和感激之情。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深化对家庭关系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信件内容:详细讲解信件的基本内容,分析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讨论如何改进沟通技巧。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如何将作者的期望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关爱的重要性。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回顾课堂教学过程,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收集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6efb427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a8.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精选8篇)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懂得爱情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步骤:导入课堂:大家都满十四岁了吗?你知道什么是爱情吗?有谁曾经问过你的父母“什么是爱情”?没有问过的,设想一下,如果你问了他们这个问题,你估计他们会怎么说?的确,在我们中国,很少有父母能够和孩子们探讨爱情这个话题,可是世界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在问他这个问题时,你知道他是怎么回答的吗?读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苏霍姆林斯基。
播放苏霍姆林斯基生前的照片和事迹。
授课:一、大声将课文读一遍。
问题1、读完文章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问题2、大屏幕出示:上帝在创造了人后,3次来到人间,每次都分别看到了什么?每次看到的变与没变的又分别是什么?重点品读:他们一会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
重点分析: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重点研究:眼睛中那不变的美和力量总结:这就是爱情,这种美和力量使他们爱情忠贞,永恒,五十年不变,甚至连上帝也无可奈何。
二、品读上帝问题1、上帝在前两次看到爱情时是什么样的表现?课文中分别用了一个成语来形容。
试着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问题2、第一次勃然大怒,第二次怒不可遏,照如此推理,第三次应暴跳如雷,可是上帝是什么样的表现?读一读,分析一下原因。
总结:上帝是被震撼了,他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阻止不了人类的爱情,而且人死了,爱情没有死。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91af4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1.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表达对亲情的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2)培养学生对家庭责任和人际关系的认识。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基本内容和观点。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学生能够表达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表达和讨论。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文本或多媒体材料。
2. 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以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给父母写过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封特殊的信,是一位父亲写给他的女儿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父亲对女儿有什么话要说吧。
”(2)教师展示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引导学生关注题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4. 朗读与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分享对亲情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以课文中的观点为基础,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或亲人。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42b6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ef.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恩。
3.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爱与期望。
1.2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2.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感悟、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谈论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思考。
1.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出生词、短语,查找字典理解其意思。
3.合作探讨3.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3.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4.1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4.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写作方法,如对比、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对父母的爱与感激。
5.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对话,体验课文情感。
6.课堂小结6.2学生谈收获,分享学习心得。
7.作业布置7.2学生预习下一课,准备相关资料。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入,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3.学生对写作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在作文中运用。
通过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态度。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98e88a2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0b.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感受父爱的伟大。
2. 培养学生热爱父母、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3. 学会从生活中体味亲情,懂得珍惜家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教诲。
2. 学会从生活中感受亲情,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美德。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的父爱之情。
2. 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认识,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的含义。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文本,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案例,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
3. 准备问题讨论卡片,用于小组讨论。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
2. 提问:你们觉得父爱是怎样的?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致女儿的信》。
2. 学生回答自主学习题目。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父爱之情。
2. 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女儿的关爱。
四、情感共鸣(10分钟)1. 教师分享与亲情相关的故事或案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敬父母的美德。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2. 回家后,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践行孝敬父母的美德。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文本内容和亲情的重要性。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ce5d8b8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c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章节内容:第一章-第五章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致女儿的信》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亲情家庭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1. 散文作品的鉴赏方法。
2. 将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教材:《致女儿的信》原文。
辅助材料:相关亲情家庭的案例、故事。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阅读与解析(20分钟)学生自读《致女儿的信》第一章至第五章,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和精神内涵。
3. 亲情家庭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论对亲情家庭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4. 散文作品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如何鉴赏散文作品,包括关注、开头、结尾、意象、情感等要素。
5. 实践作业(5分钟)让学生选取一篇自己喜欢的散文作品,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亲情家庭的认识和散文作品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分享《致女儿的信》的内容,增进亲情。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致女儿的信》第一章至第五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教学内容与过程6. 实践作业分享与讨论(1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选取的散文作品分析,其他学生和教师提供反馈意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鉴赏散文作品。
7. 文本阅读与解析(20分钟)学生继续阅读《致女儿的信》第六章至第十章,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和精神内涵。
8. 亲情家庭讨论(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家庭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家庭关系中的矛盾和问题,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71043d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2.png)
《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致女儿的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和基本情节;(2)学习并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3)认识并理解母爱的伟大与价值。
2.能力目标:(1)通过朗读和课文解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掌握论证和描述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爱的表达和情感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豁达包容、关心他人、感恩父母的美德;(2)在情感交流中加深亲子关系,增强家庭温馨和谐。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表达出母爱的博大和深厚;(2)掌握叙述和描写的语言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认真体会母爱的伟大与价值;(2)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感受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情感。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并对文中几个重要片断进行讲解和点拨。
同时,看图片,分析情境,识别重点。
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更易于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中来。
2.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教材中的《致女儿的信》,简单谈谈该文在中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以及爱情与母爱的区别,以生动有趣的开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解读:在课堂上,对于重点与难点,通过师生讨论、展示、概括等方式来进行解读。
教师可提问如下:①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节是什么?②文字选用了哪些修辞和描写技巧对母爱进行表达?③文章的结构和情节描写有何特点?④如何评价母亲的行为和母爱的含义?(3)现场演绎:在交流课中,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或以个人为单位,上台表演短片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分组讨论文章中的母爱以及其在青少年内心中的分量。
(5)大班演讲:在课堂中,选取几个学生发表演讲,推动更多的人得以表达个人情感、印象与感悟。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
![致女儿的信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45ab1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91.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能够分析并理解文中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能够运用文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尊重。
培养学生对父母的爱和感激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致女儿的信》的内容,体会父亲对女儿的期望和关爱。
分析并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节奏和情感。
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家庭和父母的看法,引出课题《致女儿的信》。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生找出并分析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情节。
4. 写作练习: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写给父母的信”,要求学生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一封信给父母。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交流和鼓励。
五、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向父母朗读课文《致女儿的信》,并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写作练习,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作品,准备下一节课的展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写作练习等环节。
2. 学生表现: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写作练习等方面的表现,关注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练习的体验,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9篇】-最新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9篇】-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fb0e8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0.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9篇】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9篇《《致女儿的信》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过程:篇一一、设疑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作了如下设计:无论哪个时代,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新鲜的话题。
歌德也曾说过: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但正处花季年龄的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或许我们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中得到些启示。
受我的问题的触动,学生开始思考了。
致女儿的信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
2.体会用童话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会前后照应、层层推进的叙述手法。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打算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上,尽量使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程序相吻合;采用师生讨论的形式,研讨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和思考。
真正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
预习要求:自读课文,准备说说自己的体会,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不同的看法。
教学步骤:一,谈话(要点):同学们满十四岁了吗?你们的爸爸妈妈给你们说过什么是“爱情”吗?你们能否试着回答“什么是爱情”?除了概念性地下定义,可不可以形象地表述什么是“爱情”?(过渡到课文)通过预习,你们已经阅读了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复述课文内容)这我接到上这堂课的任务时,在可供选择的许多课文中,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这篇!因为二十年前,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时,非常感动。
我不止一次地给我的处于青春花季的学生读这些充满父爱的信。
开头的几句话我至今还能背诵——‘亲爱的女儿: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
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1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761a79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9.png)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1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
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教学媒体】幻灯片、幻灯机。
【其他】1、让学生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简介、重要著作,了解其教育思想。
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3、问问家长:“爱情是什么?”【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设计意图一、设疑导入1、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她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
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问过你的父母吗?为什么?2、当苏霍姆林斯基14岁的女儿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可能会怎样回答呢?激发探究兴趣。
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1、谁来介绍一下苏霍姆林斯基这位教育家的生平、重要著作、教育思想等等?2、大家很会学习,会搜集资料也是一种能力。
今天我们就有幸与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对话。
请大家看《致女儿的信》,看看这位教育家在信中是如何与女儿对话的,如何与处于花季中的我们对话的。
作者用书信的形式来回答女儿的问题,有哪些优势?鼓励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和资料,增强阅读积累,拓宽语文视野。
让学生体会到书信的特点。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请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我们在朗读时要以怎样的语气才能表现父亲写信时的心理?(关爱、高兴)何以见得?2、我觉得大家是幸运的,这篇文章是第一次选入我们的语文课本。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276a131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6.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致女儿的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
2. 分析信中传达的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面对困难时应该具备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1. 感受信中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意。
2. 引导学生从信中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信中的重点内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致女儿的信》原文,提前让学生阅读。
2. 准备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教学内容】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使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一位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爱意和真挚的期望。
2. 通过对信中内容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到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需要有勇气和信心去面对。
【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致女儿的信》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信件原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信中的主要内容。
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信中父亲对女儿的关爱与期望,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4. 案例分析:分享与信中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面对困难时的感受,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对信中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面对困难时要有勇气和信心,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的文章,以及对这些困难的感悟和成长。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a6e822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9.png)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7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继续完成词语和名言警句的积累。
2、体会__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
3、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1、讲故事导入:在很久以前,一座城市居民经常和另一个城市的居民打仗,很多年都不分胜负。
这两座城市,一座坐落在高地,另一座坐落在洼地。
处在高地上的城市头领想出了一个令人心酸的绝人之道──把高地的水库打开。
结果可想而知,洼地的城市被大水围困,注定要灭亡。
水库打开,哭叫之声不绝于耳。
看到如此的惨状,围困者做出了一个人道的姿态,派船去救落水人,但是,派遣的船只不多,只能容纳极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头领喜欢女人,所以只能让妇女上船,并要求只能带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
有的带上自己的玉镯,有的带上自己的金银首饰;有的带上自己的铜镜……她们想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又不失自己的财产。
惟有一位妇女肩扛着自己的丈夫,奋力上船。
一个士兵阻拦道:“船上只允许上妇女,不许运男人。
”那位妇女说:“这就是我最喜欢的东西。
”士兵无言以对,只好乖乖地让她上船。
在那次水患中惟一幸存的男人就是那位妇女的丈夫。
这就是爱情,说起爱情,莎土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想知道的。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疑惑时,我们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发问,但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父亲也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
这个父亲就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封《致女儿的信》。
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2、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e246c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a1.png)
《致女儿的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致女儿的信》,让学生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体会父爱的深沉。
2. 学习作者优美的文字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致女儿的信》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作者对女儿的关爱和期望。
2.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
四、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深沉的父爱。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获取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写作手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情感态度。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新课内容讲解】1. 阅读课文《致女儿的信》,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深情、真挚的语言表达。
3. 探讨课文中的家庭观念和成长主题,如父爱如山、家庭的重要性等。
【课堂讨论】1. 引导学生谈谈对家庭、亲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2. 分组讨论:从课文中获取的家庭观念和成长启示。
【案例分析】1. 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如作者对女儿的关爱、期望等,引导学生体会父爱。
2.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的深沉。
【情感教育】2. 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学会珍惜家庭亲情。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庭、亲情和成长的重要性。
【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致女儿的信》。
2. 写一篇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作文。
3. 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感恩之情。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作者的背景资料和照片,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的关注。
致女儿的信教案10篇
![致女儿的信教案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6987a5f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2.png)
致女儿的信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本文范文为您精心整理了10篇《致女儿的信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致女儿的信》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书信的写法;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释抽象道理的好处;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爱情教育,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多媒体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人类自有史以来,爱情一直被传唱不衰: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这是关于爱情的成语;牛郎织女、天仙配,这是关于爱情的传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关于爱情的诗句;还有爱情的俗语: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
同学们,人在花季,多彩的心事正困扰着你,那些令人魂牵梦萦的情思正等着你长大,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到底什么是爱情?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中得到启示。
二、简介苏霍姆林斯基(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信息)。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教育家,是用什么形式给女儿解释爱情的呢?好,是故事。
这个故事具体体现在文中哪些段落?三、品读课文1、朗读:(故事中,上苍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睛里读到了哪三种东西?上苍有哪些不同表现?)找三组同学分角色分别朗读“上苍三次来到人间”的段落,其他同学把有关答案做上记号。
2、提问:①上苍从男女的目光中三次各看到了什么?他分别持何态度?②为什么最后一次“上苍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③从第七段可以看出上苍创造了一切,那么上苍也创造了爱情吗?3、讨论:什么是爱情?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爱情的名言、诗句;然后多媒体显示老师搜集的名言、诗句;接着分发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另外两封关于爱情的信;最后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交流。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aabfdf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5b.png)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一) 教案教学设计1前言:《致女儿的信》是美国联合会的一篇著名演讲,该演讲至今仍然被人们所传颂,深受欢迎和喜爱。
该演讲作者是美国女性活动家伊利莎白·格莱森·斯通(1815-1902年),她是美国女权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是全球出名的女权主义者,被尊称为“女权之母”。
本文将介绍《致女儿的信》的教学设计,通常情况下这篇演讲是在高中或大学教育中教授的。
本文的教学内容涵盖“教案教学设计”环节,主要阐述《致女儿的信》这一材料通过各种教学模式,如会议模拟、家庭、课堂辩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考能力。
第一步,教材认识和教学目标的设定1、教材认识:(1)教材来源属于传统教学的课文(2)教材适用对象:高中生、大学生(3)教材意义:能够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伊利莎白·格莱森·斯通的思想和情怀,进而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目标:(1)感悟美国女权主义者的生活背景和相关事件(2)理解并分析女权主义者的思想和价值观(3)通过写作和讨论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思想第二步,教学方法的选择:通过教学分析,本次教学将采用的教学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如下几种:1. 讲授课文和阅读文章2. 课堂讨论和辩论3. 写作模式4. 模拟会议模式第三步,教材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理解与个人思考教师首先让学生认识文章的作者以及她所代表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和女权主义的基本概念、传统男女角色的历史变迁等。
然后请学生们按照文章的思路,阅读理解全文,明确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观点及其表现手法等,并独立思考自己对于文章内容的一个基础理解。
2. 学生合作互动和讨论在阅读理解之后,老师将组织学生们介绍彼此对人物描述和故事情况的看法和线索,再由老师对文本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和引导,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对文章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女儿的信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
2、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也就是教会学生善待爱情
二、教学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
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范学院毕业以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一生著有 40 多部教育专著。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给孩子》享誉世界。
作为一个享誉世界的教育家,他会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呢?他的教育方式有什么巧妙之处?
三、请同学们带着屏幕上的两个问题快速默读课文。
1、作者怎样回答女儿的问题?
2、你喜欢这种教育方式吗?它有何巧妙之处?
四、解读童话,品味爱的真谛
1、上帝创造人类之后,三次来人间,分别看到了怎样的情形?从原文中找答案。
2、上帝上次来人间,分别看到了这对男女怎样的眼神?这眼神里分别包含的是什么东西?上帝了有怎样的反应?
3、文中,祖母认为爱情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解释“纽带”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4、文中作者对爱情持怎样的观点?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提问引导理解。
世间万物都能传宗接代,人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是什么?理解这段话中“人”和“真正的人”的含义后显示答案;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懂得爱情。
只有懂得爱情,善待爱情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五、课外拓展,畅所欲言
1、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有多少情爱中人演绎了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文佳句,你都知道哪些,把它说出来。
学生说完后,出示经典爱情回顾《梁祝》(东)《坦尼克号》(西)诗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
连理枝。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从这这些故事诗文中,你懂得了爱情是什么?请用“情是--------- ”句式说话。
学生说后,师显示:爱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相许;是泰坦尼克中的奉献与牺牲;是简爱般的平等自由与尊严;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生死的追念;爱情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