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子N
(核素) 原子核
质子Z → 元素符号
原子结构 :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电子数(Z 个):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核外电子 运动特征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排布规律 → 电子层数 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表示方法 →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1.微粒间数目关系
质子数(Z )= 核电荷数 = 原子数序
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中性原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阳 离 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所带电荷数
阴 离 子: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所带电荷数
2.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 A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元素X 的质子数; 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b 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1~18号元素)
1.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1
1H 。
2.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4Be 、18Ar ; ②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8O ;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4倍: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1/2倍:3Li 、14Si 。
3.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1H 、4Be 、13Al 。
4.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4Be 。
5.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3Li 、14Si
6.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3Li 、15P 。
4.1~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等电子体
①2个电子的微粒。分子:He 、H 2;离子:Li +、H -、Be 2+。
决定 X)(A Z 原子(A Z X) 原子核
核外电子(Z 个) 质子(Z 个) 中子(A-Z)个 ——决定元素种类 ——决定同位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X A Z c ± d
±b
②10个电子的微粒。分子:Ne 、HF 、H 2O 、NH 3、CH 4;离子:Na +、 Mg 2+、Al 3+、
NH +
4、H 3O +、N 3-、O 2-、F -、OH -、NH - 2等。
③18个电子的微粒。分子:Ar 、SiH 4、PH 3、H 2S 、HCl 、F 2、H 2O 2、N 2H 4(联氨)、C 2H 6(CH 3CH 3)、CH 3NH 2、CH 3OH 、CH 3F 、NH 2OH (羟氨);离子:K +、Ca 2+、Cl -、S 2-、HS -、P 3-、O 2-
2等。
(2).等质子数的微粒
分子。14个质子:N 2、CO 、C 2H 2;16个质子:S 、O 2。
离子。9个质子:F -、OH -、NH -
2;11个质子:Na +、H 3O +、NH + 4;17个质子:HS -、Cl -。
(3).等式量的微粒
式量为28:N 2、CO 、C 2H 4;式量为46:CH 3CH 2OH 、HCOOH ;式量为98:H 3PO 4、H 2SO 4;式量为32:S 、O 2;式量为100:CaCO 3、KHCO 3、Mg 3N 2。
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
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元素周期律 ②、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③、元素主要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④、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元素周期律和 排列原则 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 元素周期表 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排成一个纵行。 ①、短周期(一、二、三周期) 周期(7个横行) ②、长周期(四、五、六周期) 周期表结构 ③、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 ①、主族(ⅠA ~ⅦA 共7个) 元素周期表 族(18个纵行) ②、副族(ⅠB ~ⅦB 共7个) ③、Ⅷ族(8、9、10纵行)
④、零族(稀有气体)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①、核电荷数,电子层结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半径 性质递变 ③、主要化合价 ④、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⑤、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⑥、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 元素周期律及其实质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实质: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数出现周期性变化,进而影响元素的性质出现周期性变化
3编排依据 具体表现形式
七
主七
副零
和八 三长三短一不全
电子层数: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判断的依据核电荷数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微粒半径的比较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Li 具体规律: 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 Na+>Mg2+>Al3+ 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2+>Fe3+ ①与水反应置换氢的难易越易,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越强,金属性越强 金属性强弱③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 ④互相置换反应金属性较强的金属可以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依据: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负极金属的金属性强于正极金属。 ① 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化合、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金属性或非金属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则非金属性越强。 性强弱的判断④互相置换反应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可以把非金属性弱的元素从其盐中置换出来 ①、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减小,如:Na>Mg>Al;非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 如:Si 规律:②、同主族元素的金属性,随荷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大,如:Li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C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定义:以12C原子质量的1/12(约1.66×10-27kg)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其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一,符号为1(单位1一般不写) 原子质量:指原子的真实质量,也称绝对质量,是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得的。 如:一个Cl2分子的m(Cl2)=2.657×10-26kg。 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各核素的质量与12C的质量的1/12的比值。一种元素有几种同位素,就应有几种不 同的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诸量比较:如35Cl为34.969,37Cl为36.966。 (原子量)核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是对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值,数值上与该核素的质量数相等。如: 35Cl为35,37Cl为37。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各种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原子百分比算出的平均值。如: Ar(Cl)=Ar(35Cl)×a% + Ar(37Cl)×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