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
《2.4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通过观察、收集和记录,对动物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2. 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观察动物照片或视频并记录:a. 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观察并记录其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b. 鼓励学生在记录中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意,提高观察的趣味性;c. 要求学生将观察记录整理成PPT或小作文,以便课堂分享。
2. 制作动物知识手抄报:a.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动物的各种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b. 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手抄报,可以加上自己的创意和设计;c. 展示手抄报,互相学习和交流。
3. 动物保护倡议行动:a. 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动物的措施,如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不随意丢弃垃圾等;b. 成立小组,每组负责一项倡议行动的实施和监督;c. 定期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分享,共同提高保护动物的意识。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应与《多种多样的动物》课程内容紧密相关,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动物的认识和理解;2. 观察记录、手抄报和倡议行动等,应体现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意;3. 按时完成作业,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成果;4. 作业成果应认真整理和制作,确保质量。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包括作业完成质量、团队合作情况、创新性等方面;2. 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等多种方式;3. 对于优秀作业,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表扬,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
五、作业反馈:1. 在作业完成后,学生应将作业成果提交给教师;2. 教师应对学生的作业成果进行认真批改和评价,并及时将反馈信息传达给学生;3.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4.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信息,认真反思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并积极改进和提高。
通过这个作业设计方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动物,增强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5.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
【选择题】
1.沥青是()经过化学变化的产物。
A.石油
B.天然气
C.煤炭
D.铁矿石
2.下列变化不属于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的是()。
A.钻石的形成
B.海水的蒸发
C.植物的光合作用
D.石油制成塑料
3.青铜器是青铜合金制成的器具,下列关于青铜器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从铜矿石中冶炼出铜
B.将熔化的青铜铸造成型
C.把青铜器碎片修复成完整器具
D.从仓库中移出
4.煤、石油、天然气等是地球赋予人类的宝藏。
下列关于地球上的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的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地球上的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C.人类可以利用石油生产多种生活材料
D.煤的燃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火柴燃烧
B.钢铁冶炼
C.铜生锈
D.折纸飞机
【判断题】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
2.水→水蒸气不属于化学变化。
()
3.把塑料降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 )
4.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占大气的约21%。
( )
5.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增多。
( )
附:参考答案
【选择题】
1.A
2.B
3.A
4.C
5.D
【判断题】
1.√
2.√
3.√
4.√
5.×
1。
《2.4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能够:1. 了解动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认识不同种类的动物;2. 学会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基本特征;3. 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1)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资源,了解不同种类的动物,如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等,并搜集相关资料,包括动物名称、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2)要求学生尝试对所搜集的动物信息进行分类,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观察任务:(1)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前往公园或小区内进行实地观察,记录至少三种动物的外观特征和行为习性。
(2)学生需用图画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每种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习性特点等。
3. 探究任务:学生需在课后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源,探究某种特定动物的生存环境、食物链中的位置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并完成一篇短文,简要阐述该动物的生态价值及保护意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任务要求:信息准确、分类清晰,并注明信息来源;2. 观察任务要求:实地观察并详细记录,图文并茂,表达清晰;3. 探究任务要求:选定的动物要有代表性,生态价值及保护意义阐述清楚,短文逻辑清晰,语言表达流畅。
4.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字迹工整,格式规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内容、完成情况和质量进行评分;2. 评分标准包括信息准确性、分类清晰度、观察描述的详细程度、图文表达的质量、探究内容的深度和逻辑性等;3. 教师将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并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优点和不足;2. 对于存在的问题,教师将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指导;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4. 及时收集学生对于作业设计的反馈意见,以便于后续改进。
通过上述作业设计方案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与探究,更好地理解动物多样性及其重要性。
《3.6 浩瀚的宇宙》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浩瀚的宇宙》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基本的宇宙知识,如行星、恒星、星系等;2. 培养观察、记录和总结的能力;3. 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二、作业内容1. 观察星空:请同学们在家中找一个晴朗的夜晚,用望远镜观察星空,记录下你看到的最亮的几颗星星和星系的名字,并尝试描述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可以拍照或画图记录。
2. 制作天文图卡:利用网络资源或天文图书籍,了解一颗行星或一颗恒星的基本信息,制作一张卡片,将行星或恒星的名字、位置、大小、颜色等信息记录下来。
可以与家人一起完成。
3. 搜集宇宙知识: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科普视频、上网搜索等方式,搜集关于宇宙的有趣知识,如黑洞、虫洞、外星生命等,并整理成PPT或Word文档。
4. 小组讨论: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一次关于宇宙的讨论会。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宇宙的形成”、“行星的运动规律”、“外星生命的可能性”等,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证据。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内容需独立完成,不可抄袭或请他人代为完成;2. 记录清晰:观察星空和制作天文图卡时,需记录清楚观察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等信息,以便老师和家长了解作业完成情况;3. 分享交流:完成搜集宇宙知识和小组讨论作业时,需与同学或老师分享自己的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4. 提交作业:请同学们将完成的PPT、Word文档或照片等作业材料提交给老师。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作业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记录是否清晰完整、观点是否具有逻辑性、证据是否充分等进行评分;2. 评价方式:老师对每位同学的作业进行逐一评价,给出分数和反馈意见;3. 优秀作业展示:对完成优秀的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同学们向优秀同学学习。
五、作业反馈1. 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作业成果拍照或扫描后发给老师,老师会给予评价和反馈;2. 对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老师会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同学们改进和提高;3. 对于完成优秀的作业,老师会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能够:1. 了解厨房中常见的物质及其特性。
2. 掌握观察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围绕厨房中的物质及其变化展开,具体包括:1. 家庭调查:学生需在家中厨房进行物质调查,记录至少五种常见物质的名称、颜色、气味、状态等基本特性,并尝试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其用途。
2. 观察实验:学生需准备一些厨房中的材料(如水、糖、盐等),进行简单的物质变化实验。
观察并记录物质在加热、溶解等过程中的变化,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变化的原因。
3. 制作手册:将家庭调查和观察实验的结果整理成一份简单的科学手册,包括物质的名称、特性、变化过程及解释等。
4. 创意绘画:以“厨房中的物质世界”为主题,创作一幅与所学知识相关的绘画作品,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想象力。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家庭调查要真实记录,不得抄袭或编造数据。
2. 观察实验需在家长陪同下进行,注意安全。
3. 制作手册要求内容完整、条理清晰,绘画作品要主题明确、色彩搭配合理。
4. 作业需按时完成,不得拖延。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准确性:记录的物质特性和变化过程是否准确。
2. 完整性:手册制作是否完整,是否包含了所有要求的内容。
3. 创意性:绘画作品是否主题明确,是否有创意。
4. 态度: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按时完成。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及时进行反馈。
反馈内容包括:1. 对学生完成情况的总体评价。
2. 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点评。
3. 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和指导。
4. 对下一课时的预习提出建议和要求。
通过本次作业的反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2.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选择题】1.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时,生物种类太多写不下怎么办?()A.用画图的方法把生物画在分布图上B.不重要的生物不写进去C.用“图注十编号”的方法绘制D.不喜欢的生物不写进去2.要向他人介绍校园内生物分布情况时,较好的方式是。
()A.在校园地图上标注生物及其数量并展示讲解B.用录音向他人讲述调查到的数据C.做校园生物标本,标注文字信息,在透明橱柜中展示它们D.用作文的方式3.下列四个地方相比,()里生物种类最多。
A.教室B.走廊C.食堂D.花坛4.关于绘制校园生物分布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在不同季节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进行长期观察B.校园生物种类很多,我们可以用“图注+编号”的方法绘图C.不需要对校园生物进行认真调查,根据平时的印象绘制生物分布图就可以了D.及时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分类和整理5.开展校园生物大搜索和制作校园生物分布图要做的事情是。
()A.对校园进行分区域B.给校园植物全部挂植物牌C.带上杀虫剂防止受伤D.带上锤子、老虎钳等工具【判断题】1.在校园生物搜索时,观察到树上的蜘蛛网,可以推测并记录校园里有蜘蛛。( )2.在校园生物调查活动中,可随意采摘植物和任意捕捉小动物。
( )3.在进行校园生物大搜索的过程中,只需要记录生物的数量就可以了。
( )4.为方便开展校园生物分布调查,可以给校园植物挂植物牌。
()5.开展校园生物分布调查,植物不会动,可以调查,动物会飞,不能调查。
()1附:参考答案【选择题】1.C2.A3.D4.C5.A【判断题】1.√2.×3.×4.√5.×2。
《1.1 了解我们的住房》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了解我们的住房》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住房,了解住房的基本构成;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住房的热爱,以及对居住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二、作业内容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要在家中或学校周边寻找不同类型的住房,拍照或绘制图片,并记录下住房的基本构成,如地基、墙体、屋顶、门窗等。
2.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分享各自找到的住房类型和构成,讨论住房的基本功能和设计特点。
3. 搜集资料: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住房特色和演变历程。
4. 设计住房模型:学生发挥想象,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一款心目中的理想住房,要求考虑基本功能和舒适度。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独立完成,确保真实有效;2. 记录要详细,便于后续评价;3. 小组讨论时,要积极参与,尊重他人观点;4. 设计住房模型时,要注意安全,不损坏公共设施。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观察记录是否真实、全面;讨论环节是否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搜集的资料是否准确、全面;设计模型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重点考察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需要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2. 对于在作业中表现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3.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关注住房问题,提高环保意识和居住环境意识。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住房,掌握住房的基本构成和设计特点,同时培养了观察分析、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在作业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住房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识别常见的建筑类型和结构特点。
《1.5制作塔台模型》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制作塔台模型》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制作塔台模型,让学生们:1. 掌握基本的模型制作技能,包括使用工具、材料的选择与搭配等。
2. 理解结构力学的概念,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不同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
3. 培养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与展示。
4.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为制作塔台模型的初步准备工作和基础搭建。
具体包括:1. 了解塔台模型的设计理念和结构特点,学习模型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分组进行材料准备,包括木棒、胶水、胶带等基本材料,确保每组成员材料齐全。
3. 小组内讨论并确定塔台模型的基本结构和造型,绘制设计草图。
4. 根据设计草图,开始基础搭建工作,包括搭建底座、支撑柱等关键结构。
5. 在搭建过程中,注意结构稳定性和安全性,确保模型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每组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材料的准备和基础的搭建工作。
2. 遵守课堂纪律,不随意走动、交谈,确保课堂秩序良好。
3. 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不乱扔垃圾。
4. 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与展示,鼓励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
5. 在搭建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使用危险工具或方法。
6. 完成的作品需保持结构稳定、造型美观,并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作品的结构稳定性:评价模型是否牢固、不易倒塌。
2. 创意与美观度:评价模型的造型、色彩搭配等是否具有创意和美观性。
3. 团队合作与沟通:评价小组内成员的协作情况及沟通能力。
4. 时间与材料利用:评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情况及材料利用的合理性。
5. 安全与卫生:评价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是否注意安全及保持环境卫生。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每组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了解厨房中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习惯。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物质认识:学生需在家中的厨房里搜集至少五种常见物质的名称,如水、盐、糖、油、面粉等,并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基本属性,记录在作业本上。
2. 物质变化实验:选择其中两种物质进行简单实验,观察它们在加热或混合后的变化。
例如,将糖与水混合观察溶解过程,或加热水观察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需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变化结果。
3. 画图记录:绘制一幅厨房物质图,标注出至少三种物质的名称和位置,并用简短的文字描述这些物质在厨房中的作用。
4. 家庭科普小报:制作一张以“厨房里的科学”为主题的科普小报。
小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物质的性质、变化过程及科学原理,可配以手绘插图。
三、作业要求1. 安全性: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不要使用明火或危险器材,确保家长陪同下进行。
2. 准确性:观察和实验记录要详细、准确,实事求是地记录物质的变化。
3. 创意性:在画图和制作科普小报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生动的图文表达科学知识。
4. 完整性:所有记录和实验结果需完整填写在作业本上,不得遗漏。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和画图、小报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观察的细致程度、实验记录的准确性、创意的表达方式以及科普内容的科学性。
3.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科学课程学习的一部分,纳入学期总评成绩。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并给予表扬和鼓励。
2. 对于存在问题或不足的作业,教师将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
3. 通过作业反馈,促进家校合作,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孩子科学素养的提高。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厨房中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使学生通过本作业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和各行星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通过图表、数据等资料分析太阳系成员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3. 激发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二、作业内容1. 预习材料准备:- 学生需准备太阳系各行星的资料卡片,包括名称、距离太阳的距离、自转周期等基本信息。
- 准备太阳系行星分布图或相关图片资料,用以了解太阳系各行星的相对位置。
2. 自主学习任务:- 学生需阅读课本中的“太阳系大家庭”章节,并记录下重点信息。
- 结合预习材料,制作一份简要的太阳系概览表,包括行星名称、距离太阳的距离、主要特征等要点。
3. 实践操作活动:- 设计一次以“我是小小宇航员”为主题的情景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行星或卫星,在小组内描述各自的运行轨道、自转与公转等信息。
- 利用画笔和纸张绘制自己的“太阳系”概念图,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和创新元素。
三、作业要求1. 完成预习材料准备时,学生需确保所收集的信息准确无误,并做好分类整理。
2. 在制作太阳系概览表时,学生需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注意表格的清晰度和信息的完整性。
3. 实践操作活动中,学生需积极参与情景扮演和绘画创作,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确保活动过程有序、安全。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太阳系概览表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创新性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情景扮演活动进行评价,观察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关注其创意和艺术表现力。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和自信心。
3. 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太阳系各行星基本知识的掌握,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1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太阳系大家庭》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作业的设计与完成,学生能够:1. 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构成及各行星的基本特征。
2. 掌握太阳系中各行星的顺序及它们与太阳的关系。
3. 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利用互联网等资源搜集与整理太阳系信息。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围绕《太阳系大家庭》展开,要求学生们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与整理:1. 绘制太阳系示意图:学生需在A4纸上绘制一幅完整的太阳系示意图,包括太阳和八大行星。
2. 搜集行星信息:通过网络或书籍等资源,搜集每个行星的基本信息,如名称、质量、轨道半径等。
3. 制作信息卡片:将搜集到的信息整理成卡片形式,每张卡片包含一个行星的基本信息。
4. 编写小故事:以“太阳系大家庭”为主题,编写一段描述太阳系中各行星的简短故事。
故事应包括每个行星的特色及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关系。
三、作业要求为保证作业的质量和效果,特提出以下要求:1. 示意图绘制要准确,各行星的位置关系要清晰。
2. 搜集的信息要准确、全面,卡片制作要规范、美观。
3. 编写的小故事要有趣味性,能吸引读者对太阳系的了解兴趣。
4. 作业需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作品。
5. 按时提交作业,不迟到、不早退。
四、作业评价1.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内容准确性进行初步筛选,并评选出优秀作品。
2. 在班级中展示优秀作品,让其他同学学习和借鉴。
3. 鼓励所有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共同提升作业质量。
4. 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
五、作业反馈1. 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逐一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3.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4. 将优秀作品汇编成册或展示在班级角落供大家学习参考。
本《太阳系大家庭》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后续的科学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八颗行星》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八颗行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的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八颗行星的基本认识,通过动手操作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行星特征及其运行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兴趣。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作业:学生需在家中通过图书、网络等途径收集关于太阳系八颗行星的基本信息,包括行星名称、运行轨道、主要特征等,并制作成简短的信息卡片。
2. 观察作业:学生利用望远镜或在线资源,观察至少一颗行星的图像或视频,并记录观察到的特征和感受。
3. 制作作业:学生使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创作一幅关于自己最喜欢的行星的场景图或模型,要求体现出该行星的特色和运行规律。
4. 探究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或游戏,以模拟行星的运行轨迹或引力效应,加深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作业要求信息准确、条理清晰,信息卡片需包含必要的行星信息,并能够简单描述各行星的异同。
2. 观察作业需真实记录观察到的细节,描述准确,情感表达自然。
3. 制作作业要求创意与科学性的结合,能够体现出学生对该行星特征的理解和表现力。
4. 探究作业需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设计合理、操作简便。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形式和完成度进行评价,给予相应的分数。
2. 评价标准包括信息准确性、创意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
3.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将给予耐心解答和指导。
3. 通过作业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八颗行星的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八颗行星的基本知识,包括其特点、运行规律及相互关系,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行星运动规律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掌握厨房中常见物质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物质认识:学生需在家中收集厨房中的常见物质,如水、盐、糖、油等,并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基本特性,并记录在作业本上。
2. 实验准备:学生需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以下实验准备:准备两个透明的杯子,分别装满清水和食盐溶液,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石头、木头、塑料等)以及必要的搅拌工具。
3. 物质溶解实验: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入水中和食盐溶液中进行观察,注意观察物体的溶解过程,并记录下观察到的不溶解或溶解的变化。
4. 总结记录:学生在实验后需对观察到的物质特性和变化进行总结,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差异,并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认真观察并记录所收集的物质的特性和变化,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2. 实验过程中需注意安全,家长需陪同并指导孩子正确操作。
3.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将作业本整理干净整洁,字迹清晰可辨。
4. 学生在总结记录时需思考并回答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不能?”等。
四、作业评价1. 老师将根据学生的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和详细程度进行评价。
2. 老师将关注学生实验操作的过程,对操作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3. 学生的总结记录的深度和思考程度也将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作业反馈1. 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改进的建议。
2.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 老师将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厨房中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作业设计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一、填空题1、放大镜也叫。
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三、问答题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四、实验探究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内侧C腹部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B.3C.4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二、连线题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三、简答题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填空题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二、判断题以下哪些是晶体?是的在括号里打“√”。
1、红糖()2、面条()3、食盐()4、雪花()5、玻璃()6、珍珠()三、思考题四、有人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1.3建造塔台》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建造塔台》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塔台的结构特点和设计原则,学会简单的工程图设计技能,提高团队协作与动手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作业,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节课的作业内容为设计并制作一个简易的塔台模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理解需求:学生需理解塔台的基本功能,如支撑、稳定等,并确定自己要设计的塔台类型(如观景塔、信号塔等)。
2. 设计构思:学生需根据需求进行设计构思,绘制草图,并使用简单的工程图工具(如尺规)绘制出简单的平面图。
3. 确定结构:学生需分析结构稳定性,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来支撑塔台。
4. 制作模型:学生需根据设计图纸,利用纸板、胶带等简易材料制作出塔台模型。
5. 记录过程:学生需记录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尝试,以及最终的作品描述。
三、作业要求1. 设计要合理:学生需确保设计的塔台结构稳固,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
2. 图纸要清晰:学生需使用规范的工程图绘制方法,图纸应清晰、准确。
3. 材料要环保:学生应尽量使用环保材料进行制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团队合作:学生需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作业任务。
5. 记录完整:学生需认真记录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和思考过程。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设计创意性:评价学生的设计是否具有创意和新颖性。
2. 结构稳定性:评价学生的塔台结构是否稳固,能否承受一定的外力作用。
3. 图纸规范性:评价学生的工程图绘制是否规范、清晰。
4. 团队合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态度和协作能力。
5. 记录完整性:评价学生的记录是否完整、详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点评和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
3. 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将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继续努力。
《3.2 八颗行星》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八颗行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八颗行星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名称、位置和分类。
2. 通过观察和比较,识别出太阳系中的八颗行星。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1. 观察和记录八颗行星的照片或图像,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
2. 根据所提供的太阳系模型,找到并识别出八颗行星的位置。
3. 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不同行星的气候、地形、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异同点,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4. 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关于行星形成和演化的信息,制作一份简单的PPT进行展示。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应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
2. 作业应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代写。
3. 作业应按照要求进行,确保准确性和完整性。
4. 鼓励创新和讨论,对有独到见解的作业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的完成情况、准确性、完整性、创新性、讨论的参与度等。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小组互评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
3. 评价结果:根据评价标准对作业进行评分,优秀作业将给予奖励并展示。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及时将反馈意见反馈给学生。
2. 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将提供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表扬,以激励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
在《八颗行星》这一课程中,我们通过观察和比较行星的特征,了解行星的分类和演化过程。
为了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知识,我们设计了以下作业:一、观察记录行星照片要求学生观察八颗行星的照片或图像,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并记录下来。
这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行星的特点,增强对行星的认识。
二、识别行星位置根据所提供的太阳系模型,学生需要找到并识别出八颗行星的位置。
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了解行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三、比较行星异同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不同行星的气候、地形、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异同点,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课堂作业设计(2023春)(附参考答案)
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选择题】1.下列厨房里的物质变化,其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白糖溶解B.蔬菜腐烂C.玻璃杯摔破D.大蒜捣碎2.在下列食物上滴几滴碘液,能产生蓝紫色的是()。
A.白馒头B.切开的苹果C.猪肉D.鸡蛋3.厨房里的物质会发生变化,根据有无新物质产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瓷碗摔破B.铁锅烧热C.食物发霉D.倒出酱油4.要将白醋、碘酒、水三种液体区分出来,最合适的观察方法是()。
A.看和闻B.看和摸C.摸和尝D.混合观察5.同样多的米饭,一份在口腔中不咀嚼,另一份咀嚼20次后取出,分别滴加碘酒,观察到的现象是()。A.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和咀嚼20次的蓝紫色一样B.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深C.不咀嚼出现的蓝紫色比咀嚼20次的蓝紫色浅D.观察不到变化。6.酸碱指示剂是一类化学试剂,能与酸或碱反应而显示出不同颜色,实验室中常用来检验物质的酸碱性。
某些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紫甘蓝等)也可用作酸碱指示剂。
下面物质能让紫甘蓝变红色的是()。
A.苏打水B.白醋C.纯净水D.可乐【判断题】1.虾煮熟后变红,但它还是虾,没有产生新物质。
( )2.当小组同学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大部分同学不相符合时,应该放弃自己组的实验结论,以大部分同学的结论为准。
( )3.酒柜里的白酒打开后,白酒变少了的现象属于化学变化。
( )4.加热白砂糖会产生新物质,白砂糖加热到最后变成黑色的固体物质,这属于化学变化。
()5.将碘酒滴在面粉上,面粉上出现的变化是产生气体()。
附:参考答案【选择题】1.B2.A3.C4.A5.B6.B【判断题】1.×2.×3.×4.√5.×。
《2.4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多种多样的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观察、探索和讨论,使学生能够:1. 认识并了解多种多样的动物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分类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动物分类任务:(1)要求学生收集至少五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图片或实物资料,如猫科动物、鸟类、昆虫等。
(2)指导学生按照动物的分类标准(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进行分类,并了解每类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特点。
(3)鼓励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找出每类动物中的代表性种类,并收集相关生存环境和习性的资料。
2. 动物特征探索:(1)让学生对每一种动物的外观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如体型、颜色、毛发等。
(2)引导学生探索每种动物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鸟类翅膀的形态与飞行能力。
(3)要求学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过程。
三、作业要求1. 安全性:在收集资料和进行观察时,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2. 准确性:收集的资料和观察的记录要准确无误,不能随意编造或误导。
3. 完整性:对每种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生存环境等都要有完整的记录和说明。
4. 创新性:鼓励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如对某种动物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的见解。
5.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提交给老师。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正确性:评价学生对动物分类和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创新性:评价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3. 整洁度:评价学生作业的书写和排版是否整洁美观。
4. 完成度: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并提交。
老师将根据以上评价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老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并给出详细的反馈意见。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将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
《3.2 八颗行星》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六年级下册
《八颗行星》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八颗行星的基本认识,了解行星的特性和分类。
2.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作业内容1. 阅读作业:学生需阅读课本关于行星的介绍,了解行星的基本知识和分类。
2. 观察作业:学生需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并记录八颗行星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基本特征,并在小组内分享观察结果。
3.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八颗行星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得出行星的特性和分类。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阅读作业,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2. 观察作业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和记录,鼓励他们利用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信息。
3. 小组讨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4.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提交一份关于行星的小论文,总结行星的基本知识和自己的认识。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作业进行点评,指出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观察。
2.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提出改进建议。
3. 学生提交的小论文将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将根据论文的质量给出相应的分数。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将通过班级群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表扬优秀作业,鼓励进步较大的学生,同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对自己的作业进行反思和改进,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3.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对行星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行星的基本知识和分类,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还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反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八颗行星基本特性的理解,包括大小、形状、质量、轨道、运动规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放大镜一、填空题1、放大镜也叫。
镜片中间,边缘。
2、人类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可以放大物体的图像。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
3、放大镜具有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
4、计算机和电视屏幕图像在放大镜下看是由组成。
二、选择题1、放大镜是用来()的工具。
A观察B照明C计量2、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
A反射B折射C不变3、根据下列放大镜的图形描绘情况,放大倍数最大的一个是()。
A B C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变5、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C三、问答题1、能放大物体的器具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把物体放大的原理是什么?2、如何正确使用放大镜?四、实验探究请介绍一种自制放大镜的方法。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选择题1、科学研究发现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A眼睛B鼻子C脚2、蟋蟀的耳朵长在()。
A头部B足内侧C腹部3、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足。
A.2B.3C.44、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
A细毛B触角C花纹5、蝇的眼由许多小眼组成,叫做()。
A单眼B复眼C双眼二、连线题将下列昆虫与它们的触角类型连起来。
蚕蛾棒状天牛丝状蝴蝶鞭状蚂蚁羽状蝗虫膝状三、简答题1、我们用放大镜去观察昆虫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昆虫的复眼有什么作用?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一、填空题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或由组成。
3、晶体的多种多样,但都很有,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有的像。
4、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形的。
二、判断题以下哪些是晶体?是的在括号里打“√”。
1、红糖()2、面条()3、食盐()4、雪花()5、玻璃()6、珍珠()三、思考题四、有人说:“熠熠闪光的不一定是晶体,朴实无华、不能闪光的未必就不是晶体。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4课怎样放的更大一、填空题1、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早期的。
荷兰科学家制造出了当时最精良的显微镜,放大倍数是倍,今天的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倍。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二、问答题1、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2、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什么?你有何感想?三、实验探究1、给你两个放大镜,你能利用它们做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吗?简要说说制作方法。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一、选择题1、我们利用显微镜看到的物体是()。
A放大的正像B放大的倒像C缩小的正像2、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
A列文虎克B罗伯特胡克C牛顿3、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应用镊子撕取“()”字中间的表皮作为标本。
A井B中C口4、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可简单地慨括为()。
A安放→调焦→上片→对光→观察B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C安放→对光→调焦→上片→观察5、利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
A细胞B气泡C液泡6、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A200 B2000 C200万二、实验探究1、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排序。
()从目镜往下看,慢慢调整调节旋钮,是标本出现在视野为止。
()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圆圈。
()将观察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拖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
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
2、小明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碰到两个难题,请你帮忙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正。
(1)从目镜往下看,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
错误:改正:(2)标本片已经放在载物台上,而且标本片对着通光孔的中央,可从目镜里只能看到亮圈,看不到洋葱表皮的细胞。
错误:改正:3、请你用文字描述你观察到的洋葱内表皮细胞的结构,并画出图。
一、填空题1、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命都是由组成。
2、英国物理学家是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的人。
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之一。
3、细胞的形态是的,它们具有不同的。
二、问答题1、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什么?2、简要说说细胞的结构。
3、研究细胞有什么样的意义?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问答题1、什么是微生物?它们由什么组成?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们?2、有人说:“鱼缸里的水变绿了,是因为微生物繁殖的结果。
”这种说法对吗?说说理由。
3、通过观察,你发现了水里面有哪些微生物呢?4、微生物具有哪些生物特征?草履虫鼓藻变形虫船形硅藻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一、填空题1、在和没有发明之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
2、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要靠,如果没有它们,地球将变成垃圾的世界。
二、判断题()1、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2、微生物也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3、人的最好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长的微小物体。
()4、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5、微生物都是一样的。
三、问答题1、不少传染病的流行都与微生物有关,请举出几个例子。
2、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道路上有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发现,既有食品、医学方面的,也有农业、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等其他方面的,这些发现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我们每天都在享受着这些发现所带来的成果。
请举例说出人类利用微生物服务生活的例子。
1、将下列人物与他的成就连起来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杂交水稻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培根制成最早可以放大三百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小于1毫米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放大镜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生物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核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一、填空题1、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的,整个世界都是由构成的。
2、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只是有的快,有的慢。
3、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有些变化产生了。
二、选择题1、像易拉罐被压扁、木头碎裂、玻璃碎裂、折纸这样的变化是()。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没有什么变化2、蜡烛燃烧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3、把泥做成陶器的过程中()。
A形态发生改变B产生新物质C既有形态改变又产生了新物质4、声音()物质构成的。
A不是B是C无法确定5、像房屋、石头等这样一些物质是()。
A永远不会变化的B缓慢变化的C快速变化的三、判断题1、下列哪些是物质(是物质的请在括号里打√):A桌子()B空气()C声音()D冰块()E铁丝()F白纸()G温度()H小鸟()L长度()2、下列现象中,属于形态变化的有,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
A生鸡蛋变熟鸡蛋B面粉做成馒头C秋天树叶变黄D钢锭打成菜刀E池塘的水干枯了F盐酸滴在石灰石上G清石灰水吹气后边浑浊H糖加热至黑色I打开冰箱门后冒白气J树木做成家具K岩石烧成水泥L馒头发霉四、思考题有人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你认为对吗?说说理由。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填空题1、物质的变化可分为和,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
2、物质的化学变化往往会伴随改变颜色、、、等现象的产生。
二、选择题1、把沙和豆子混合,轻轻搅拌,豆子()。
A没有明显变化B变成其他物质C发芽了2、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况下变成液态的白糖,是()。
A化学变化B物理变化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3、燃烧一张纸和撕碎一张纸相比较,分析正确的是()。
A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B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C都是物理变化三、简答题1、什么是物理变化?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化学变化?试举例说明。
3、蜡烛燃烧能观察到哪些现象?属于什么变化?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选择题1、在米饭或淀粉上滴上碘酒会出现()。
A黑色B紫红色C蓝色2、长时间咀嚼米饭的时候会感觉到米饭有甜味,这是()。
A口腔中含有糖B米饭在咀嚼中发生了变化C米饭本来就是甜的3、将碘酒滴在下列物质中,能呈现蓝色的是()。
A鸡蛋清B白砂糖C面包4、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营养物质时发生了()。
A简单的物理变化B没发生变化C复杂的化学变化5、下面不含淀粉的食物是()。
A土豆B藕C虾米二、问答题1、米饭在嘴里开始没有甜味,慢慢嚼着才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2、取出一根试管,里面装一些水,放入少量淀粉摇一摇,再滴几滴碘酒会怎么样?这是什么原因?三、实验探究实验目的:探究马铃薯中是否有淀粉。
实验器材:水果刀、滴管、碘酒。
实验方法:首先用水果刀将一新鲜的马铃薯切开,再用滴管将碘酒滴到马铃薯的切面上,然后看切开面上是否有蓝色出现,最好得出结论。
问题:1、缺少什么器材?2、观察到什么现象?3、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