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邢台市中小学梅花拳传承问题
太行非遗传承和邢台文化振兴困境与实践探究
太行非遗传承和邢台文化振兴困境与实践探究
郭雨微
【期刊名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1)2
【摘要】太行山地区非遗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同时,邢台文化的振兴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文化资源的缺乏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平衡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实践措施,包括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邢台文化的振兴实践案例,并对其成效进行评估与总结。
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
结果,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希望这些研究可以为太行山地区非遗传承和邢台
文化的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与指导。
【总页数】4页(P97-100)
【作者】郭雨微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邢台市数字创意设计产业技术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49.27
【相关文献】
1.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
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学
旅行实践探究--以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例3.阜阳剪纸:乡村振兴视域下的活态传
承与困境出路--基于“非遗”传承人葛庭友的访谈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以固镇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传承为例5.地域文化赋能与非遗
IP的创建——杭州非遗传承与“数字非遗”活化的当代实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
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调查研究作者:庞云玲李子媛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5期摘要: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非物质文化的积淀。
邢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通过对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现状的调查研究,并对其发展进行分析,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达到外宣目的并呼吁邢台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给予足够重视。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现状;分析;策略一、邢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形式,它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表现方式,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节庆活动、民俗活动和礼仪、传统工艺知识和技能等,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与物质文化遗产一起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邢台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沉淀,被誉为“鸳水之滨、襄国故都”。
它是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曾涌现出中医圣祖扁鹊、元代科学家郭守敬、“乌头宰相”魏裔介等一大批历史名人,给后人留下了十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4年10月邢台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其中包括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隆尧招子鼓、威县乱弹、威县冀南梨花大鼓、邢窑陶瓷烧制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59项,其中有招子鼓、内丘神码、弹(谭、潭)腿、沙河九龙祭祀等。
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89项,如广宗打礁、南和抬黄杠、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全,有民间文学(牛郎织女传说、内丘县郭巨孝文化)、民间美术(内丘神码、南宫碑体书法艺术)、民间音乐(内丘扇鼓腔、沙河市道教音乐)、民间舞蹈(宁晋县八仙七巧灯、隆尧县泽畔抬阁、广宗跑竹吗)、民间曲艺(冀南梨花大鼓),民间杂艺、传统技艺(邢窑烧制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统民俗(内丘扁鹊祭祀、沙河九龙祭祀、清河中华张氏传统祭祀)、传统体育(沙河藤牌阵、邢台梅花拳、通臂拳)。
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对策研究
赵芷萱 吉林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00
摘 要:武术是起源于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其现在的传承与发展出现壁垒,通过文献 资料法发现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存在群众缺乏了解,训练方式枯燥单一,受众老龄 化等问题。因此,传统武术进校园,从小学习武术及武术文化,不但符合体育强国政策, 也为武术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武术。 关键词:传统武术 中小学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1)4—0091—03
1 传统武术在中小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武术种类多,选择困难
据 20 世纪 80 年代官方的不完全统计:传统武术 门派大约有 300 个,拳种约 129 个。中华传统武术门 派多,拳种多,术语多,其推广难度大,流失快,导 致许多门派灭绝,拳种消失。武术发源地的武术普及 度相对较高,但对其他地区,学习的人群少,偏老龄化。 因此,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将面临严峻的挑战。由 于流派众多,很多门派,拳种相继灭绝,传承的人很少, 更别提进入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了。在 300 多个门派, 120 多个拳种中要筛选出适合中小学生训练学习的拳法 是十分不易的。如果选择濒临失传的拳种,学校的体 育老师要进行培训等,而传统武术不是短时间能培训 出来的。如果选择广为流传的拳种,那濒临失传的拳 种更加岌岌可危。传统武术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不 仅要考虑到武术的流派,拳种,也要思考教学难度, 学生接受程度以及训练强度等问题。传统武术进入中 小学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执行中困难重重, 要考虑到各个方面,仅盲目执行政策并不利于传统武 术的传播与发展。 1.2 中小学生对传统武术了解不够全面,深入
武术教学指导大纲对各学段的教学程度有明确规 定:要求小学能做出武术简单的组合动作,初步掌握 一套简单的武术套路;对初中的要求是完成一至二套 武术套路或对练;而高中则是要能够较为熟练地完成 一套以上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或对练,参加班级以 上的体育比赛。由此可以看出,学校中学习武术更偏 向基础和套路,这就注定了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 无趣,艰涩。传统武术进校园其目的及意义在于普及 和传播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但中小学生对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文化知之甚少,直观的感受是枯燥乏味,机 械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课堂任务,更不可能有兴趣 在课下练习和深入了解传统武术,这与传统武术进入 中小学的初衷相悖。 1.3 中小学武术课程改革难
天地武魂之梅花拳
天地武魂之梅花拳王自强邢台学院[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13TY004]邢台是个美丽的地方,山川秀美,历史悠久。
早在二十万年以前,人类就在此生息。
先商文明起源于太行东麓,自商王祖己迁邢台起,已有3500年的建城史,是中国最早的古都之一。
“大河岸边、山前台地”,邢台市位于太行山东麓、古黄河西岸这片独特的大山、大河结合地带上。
太行山为中华民族的脊梁,黄河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故邢台处于中华民族的核心地带。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竟流,故称井方,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曾居住在邢台干言冈一带,黄帝亲率邢人开发利用井水,建井田,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邢人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得名由来。
邢台市西以太行山与山西比邻,东以中国大运河和山东省相望。
这里既有层峦叠翠,峰险瀑涌,森林茂密,鸟语花香,更不乏平川沃野,丰盛粮仓。
大自然造就的山前走廊,为人类栖息繁衍,构建了和谐的易居空间。
正是这份得天独厚的馈赠,为这方沃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扎实的基础。
这里钟灵疏秀,文化灿烂。
无论是远古时期、传说时期,还是历朝历代,邢台人都做出了耀眼的贡献。
邢台史的最光辉耀眼时期是在先秦。
东晋又再一次成为后赵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此以后邢台一直作为地域中心城市延续到今天。
邢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在这片热土上前赴后继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旷世奇才。
在这漫长时光长河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亮点,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孕育出魏征、宋璟、柴荣、刘秉忠等一大批杰出人物,特别是郭守敬,所做出的科学贡献对世界科学进步产生了影响,称之为中国古代科技圣人。
邢台佛教文化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对推动中国佛教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境内的开元寺、玉泉寺、中国佛教第一塔—普彤塔等见证了当时文化交流融合的气度。
汉魏冶铁、隋唐白瓷、明清商贸,都曾极一时之盛,特别是邢窑白瓷是文明世界的“邢台创造”,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邢台十二大文化
邢台十二大文化邢台十二大历史文化2012年1、邢都文化邢台是五朝古都,商代祖乙迁邢,西周邢侯封邢,战国时期邢为赵国早期国都和中后期的信都,秦末汉初又称为赵歇张耳所立的赵国国都,东晋时期邢为后赵的国都,邢台桥西区的东先贤商代邢墟遗址和西周邢国君主墓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都文化是邢文化中的辉煌篇章。
2、邢窑文化邢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官窑之一,是中国白瓷的发祥地,代表了隋唐两代白瓷烧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白瓷的烧制形成了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南青北白”格局,被称为陶瓷史上一座辉煌的里程碑,对后代陶瓷烧制影响巨大。
邢台的邢窑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大遗址保护规划。
3、黄巾文化爆发于邢台巨鹿的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起义,张角创造的太平道是我国江北道教的两大流派之一,太平道乐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道教音乐的活化石,邢台县的灵霄山有黄巾军寨的遗址,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巾起义深刻影响了后世,是慷慨邢台风骨的体现。
4、邢台武术文化邢台梅花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根在平乡,花开四方。
自清初以来,以平乡为中心,遍布冀、鲁、豫,辐射影响了全国十数省市区及五大洲20多个国家。
发源于邢台临西的临西弹腿是南拳北腿中“北腿”的代表,沙河藤牌阵也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邢台南宫则是中国武术之乡,邢台还是武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的最重要传承地之一。
博大精深的邢台武术是武林中的奇葩。
5、古代科技文化以郭守敬、僧一行为代表的邢台古代科技文化,曾达到了7世纪和十三世纪世界科技水平的巅峰,他们以其卓越的天文、水利、机械、数学成就名彪中国古代6大科学家之列,他们同张丘建、张子信、宋景业、刘秉忠、郭伯玉等一批邢台籍的科学家一起,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秉忠设计的北京城、郭守敬设计的观星台、大运河(通惠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浅谈武术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浅谈武术进校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作者:吕顺明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年第04期【摘要】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体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体育总局要求武术进校园也是基于此。
武术进入基层基础体育教育,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主要途径,普及武术进校园意义非常重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士认识到武术教学的重要意义,也提出了很多建议意见,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很多学校中,武术进校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广大体育教师正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武术进校园;存在问题;改进措施一﹑当前武术进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现状1.武术教师数量有限,力量较为薄弱在基础体育教学中,武术课是不是得到了开展,开展的顺利与否,和体育教师的师资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种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体育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学校中,体育教师的数量就不充足,甚至没有体育教师,武术进校园的开展更是无从谈起;第二是体育教师自身的武术水平,大多数体育教师都是高等师范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本身的武术技能与武术理论很有限,在教学中面对实际的教学需要,往往是力不从心。
2.对武术进校园认识有偏差,学校领导不够重视当前很多人,包含各中小学幼儿园在内,对于武术文化的认识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受到一些传统概念中的武术的影响,认为武术就是身体对抗,打架斗殴,没有从文化的角度和层面对武术进行正确的认识。
很多学校领导,不但不支持武术课的开展,甚至用文化课取代体育课堂,来促进学生文化课成绩。
领导不重视,甚至是命令,直接导致了武术进学校不能顺利开展,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更无从谈起。
3.学生基础差,班级人数多当前基础教育中,学生人数多(基本上都超过50人),如此之多的学生在一起上武术课,是很难保证预期的教学效果。
因为武术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如果人数众多且教师数量偏少的话,组织起来则会相当困难。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
浅谈梅花拳文武功法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238] 梅花拳是我国一支古朴而神秘的拳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它不但具有博大精深的武功拳法,还有其系统玄妙的文功法理。
为了研究和发展这门古老拳法,在梅花拳发展中心——河北·平乡·道教协会,设立了《梅花拳学术交流处》。
宗旨是对梅花拳文功和武法进行挖掘整理,与世界各地梅花拳师和武术爱好者进行学术交流。
笔者通过近几年来,对冀、鲁、豫梅花拳调访、研习和参悟,特别是梅花拳《文场》法理,历来是不传之秘,向大家谈点体会和看法,共同与道友商榷学习。
一、梅花拳《文武功法》概述 梅花拳武功的练习具有完整统一性,把拳、功、招三法合于一体。
练功就是练拳、练招;练拳就是练功、练招;练招就是练拳、练功。
使拳法、招势、功法三者相辅相成互为所用,做到招随力发,功随招势,使三者发挥到最大威力,达到出神入化境地。
据山东《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法有五势拳、八卦拳、梅花通臂拳、七十二拿,七十二滚手,七十二破法;器械类有八方截手刀、十二合大枪、三十六花枪、三十六战枪、三十六奇枪、马上六合枪、陆姜大枪、六合棍、梅花十三剑等。
” 河南省《梅花拳谱》记载:“梅花拳有两趟架、两趟半、三趟架、四路半、气功架、八步连环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梅花刀、六趟刀、六路大刀、单刀、流星锤、单锤、梅花剑、齐眉棍、六路梅花棍、七节鞭、九节鞭、手鞭、六路梢子、梅花双刀、双锤、双枪等。
” 河北省《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有五势拳、八卦拳等。
器械类有走线铜锤、梅花大枪、方天戟、春秋大刀、六合梅花刀、南阳叉、月牙棍、月牙大斧、虎尾三节棍、齐眉棍、梅花双戟、虎头双钩等。
” 据《梅花拳谱》所载:梅花拳文功方面有“梅花拳文功有《香理妙法》、《道场》、《还粮》、《请架》、《拜皇会》(龙华大会)、《佛家功法》、《道家功法》、《儒家功》等。
” 二、梅花拳“五位师父” 据《拳规》规定,学习梅花拳第一步是拜师。
邢台历史文化
邢台历史文化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1.扁鹊医药文化扁鹊原名秦越人,在祖国医学史中享有崇高的地位,2000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
座落于邢台内邱神头村鹊山脚下的扁鹊庙始建于战国时期,在全国扁鹊庙群中,建筑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
它坐北朝南,在群山环抱之中,右扶龙腾山,前临龙腾水,占地万平方米,由27个建筑组成,顺中轴线分布,按天、地、人三才布局。
主要建筑有:回生桥、山门、碑楼、献殿、扁鹊庙、药王庙等,为国家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内有扁鹊塑像,庙左有扁鹊墓,每年农历三月,八方人士云集祀之,香火极盛,达月余之久。
扁鹊医术高超,在《史记》扁鹊传中,记载了几则流传千古的病案。
晋国“专国事”的大夫赵简子(赵襄子的父亲,邢台是赵襄子的封地)生了重病,已五天不省人事。
扁鹊为赵简子治好病后,为答谢扁鹊,赵简子便将邢台内丘的蓬山4万亩土地赐封予扁鹊。
扁鹊接受了这份赐封,从此便在此居住下来,上山采药,入乡巡医,邢台的内丘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后来,扁鹊行医到秦国,秦太医令李醯“自知技不如扁鹊”,十分嫉妒他,便派人刺死了扁鹊。
虢太子千方百计把扁鹊的头颅从秦国找回,葬在内邱蓬山,并立庙祭祀,由此这个山村便更名为“神头”。
人们称赞虢国太子的忠义,便把他和扁鹊采药的山峰称为“太子岩”。
华夏医祖扁鹊以邢台内邱为行医故里,形成的史迹及衍生的文化,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和民生福祉。
因此,传承历史文明,研究扁鹊文化,弘扬扁鹊精神成为邢台人民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七夕爱情文化邢台是全国首屈一指的原生态“七夕”文化采集基地,“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
邢台众多的七夕文化遗址堪称全国之最。
集中在天河山和内邱线内,邢台市流传着大量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和歌谣,全市21个县市区保留了许多古老独特的“七夕”风俗,仅“七夕”庙会就有七处。
每年七月初一到初七,数十万人云集内邱县的玉皇庙,不分昼夜,通过跑功、唱戏、拜“天棚”、“地棚”等仪式祭拜牛郎织女,祈求婚姻美满、全家安康。
梅花拳的形成发展与保护传承——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
梅花拳的形成发展与保护传承——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民间文化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民间文化濒临灭绝甚至消失的危险境地。
同其他民间传统文化一样,梅花拳作为邢台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尴尬的境地。
原来的社会环境消失加之梅花拳多以口头的方式进行传播,许多富有经验的拳师年迈找不到继承人或者去世,梅花拳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梅花拳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本文主要从梅花拳的形成发展和保护传承两个方面展开,旨在为梅花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梅花拳;形成发展;保护传承1.梅花拳的缘起关于梅花拳的缘起,有诸多的说法,有诸多的谜还未解开。
有的说春秋时期就有相关的记载了;有的说在秦汉时期就有了,但都无法考证,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
现存的两本比较有说服力的文字记载是现存于平台乡后马庄的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和最早发现于河南清丰雷家村《大文底》。
关于梅花拳始祖的说法也存在着众多的版本,都或多或少的带着一些神化的色彩,而且都与大乘佛教存在一定的关系。
梅花拳第五辈传人杨炳的《习武序》和《梅花拳根源经》中记载梅花拳的始祖是“收元老祖”,其内部抄件《三百六十处》说是始于“古佛”,而《梅花拳秘谱》中记的昆仑派祖师“云盘”。
值得注意的是,梅花拳内部流传的《邹氏家谱》所记其一世为“法王老祖”,这为我们寻绎梅花拳与明东大乘教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源。
梅花拳历史上第一个根据历史可考的人物是第二代传人张三丰,主要出现在《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中,有的地方也会出现张山,但是梅花拳弟子们一致认为是同一个人。
前两代都是单传,并不是父子之间的传承,而是由上一任的掌门内定好自己的继承人,然后进行传承。
这种传承制度很大程度上给早期的梅花拳的传承带来巨大局限,直到第九代祖师白金斗才开始正式的废除单传制度,面向更多的人开始传播,吸纳更多的人才,梅花拳的传播自此也得到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保护视觉下的邢台梅花拳文化研究
( 三) 保护体制仍不健 全 , 经 费短缺且 利用率低
基层单 位非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体制和运作能力仍较 尚没有专 门、 专业工作人员 , 理论研究仍 落后 于保 护工作的实
术传 承的主要途径 , 左右着各个 拳种 的传播 和发展 。 民间传统 薄弱 , 相 当一部分 市 、 县 级保 护工作机 构 尚未健全 , 许 多地方 间,是在特殊人文环境背景下形成 的一种 特殊的武术传承途 践。政府投入财力不 足 ,导致 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整 理、 保存管理以及现代化科技手段难 以实施 , 不少地方政府只 管申报 , 后续无财力安排专项保护经费 , 技术 配备不足 。
出现 有 源无 流 的 现 象 。
拳的传播 和发展起 到很 大的推动作用 。
( 二) 人 文 环 境
梅花拳是广泛 流传 于邢 台一带的 民间传统拳种 ,深扎根 于民间。 农 村或较贫 困地 区传统文化 习俗更好 的得到秉承 , 武 术师徒制传承制度依然 可见 。师徒传承制度 自古 以来就是武
( 二) 传承 与传播方式单一
二、 邢 台梅花拳 的现状
( 一) 地 域 环 境
地域环境是人类赖 以生存 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 ,是传统文
化创造的 自然基础 。人类 的活动必须 以一定 的地域环境为依
托, 不同的 自然环境 , 使生活于该环境 的人类必 须选 择相应的 生活方式 ; 生 活方式 的差异 , 又使人类所创造 的文化 表现 出不
四、 邢台梅花拳文化保 护措施
( 四) 缺 乏相 关立 法保 护
径 。师徒传承从传播者 、 传 授技艺 、 传播途径 、 传播对象 、 传播
王志丽-浅谈邢台梅花拳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
浅谈邢台梅花拳文化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王志丽(邢台学院河北邢台054001)[2013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HB13TY004]摘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等方法,从文化的内涵,邢台梅花拳的文理、健身特点和提高素质全民修养的独特功效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主管部门、民间组织以及广大邢台梅花拳爱好者,应充分认识邢台梅花拳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扩大邢台梅花拳宣传,占领群众健身阵地,使邢台梅花拳与经济有机结合,为邢台梅花拳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邢台梅花拳;发展;复兴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也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2邢台梅花拳文化在中华民族复兴中的作用2.1邢台梅花拳独具特色的文理特点梅花拳是中国传统邢台梅花拳文化中一个独具特色的优秀拳种至今仍保留着其传统精华和原有传承形式。
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93年5月我法国、丹麦等国朋友访问河北省广宗县前魏村时,七十多岁的梅花拳第13代传人王孟庚老先生告诉我们“梅花拳开天劈地就已有之”,他念道:“先有武当后有天,俺比武当还占先,开天劈地治世界,留下树木共山川。
”据《梅花拳秘谱》记载“五势梅花桩祖师化名云盘,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在昆仑山,因而有昆仑派之称。
”又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二十余世矣。
”又,《后汉书》记载“汉时已有练梅花桩者。
”87年后我和路遥教授调查梅花桩历史时,冀、鲁、豫广大农村的梅拳弟子们都知道梅花拳的始祖是云盘,从西域传来。
据说梅拳文场弟子们第一次见面时都要问:“你是那边来的?”若答“西边来的。
”就知道他是有修养的自家人,因为梅花拳是西域传来的。
至于近四百多年来梅花桩流传的历史,通过调查我们还是搞清了。
路遥教授说“我们发现了十多种梅花拳辈谱,虽然各省地拳辈谱的记载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第一辈是收元老祖。
收元老祖指谁?没有具体说明。
据梅花拳内部的人说,这是虚拟的人物。
从第二辈开始才有了具体人名,他就是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到苗家楼村居住。
”第三辈是邹宏义,铜山县北关人。
梅花拳《根源经》上说“张三省是在明朝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学的梅花拳,明朝崇祯癸末(公元1643)年归位。
”梅花拳的《皇极宝卷》等经书上都有关于张三省传拳的记载。
该书的后半部《佛说一字根源真经》中就记载着“天真古佛”和“璃呖古佛”临凡普度众生的说教,所谓“天真古佛”系指张三省,“璃呖古佛”系指邹姓师祖。
上述事实就连平乡县后马桩的梅拳弟子们也都知道的,该地邹师祖家女婿的后代田保义家的梅花拳谱,也写的邹宏义是梅花拳第三辈。
根据各地梅拳弟子们的传说及梅花拳内流传的拳谱、经书资料等的记载,梅花拳第二辈张三省和第三辈邹宏义都是江苏省徐州铜山县人,而邹宏义的徒弟,即梅花拳的第四辈宗师除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外,还有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等,他们都是开州人,即今河南省濮阳市。
梅花拳文道
梅花拳文道作者:中国梅花拳网 | 发表日期:2011-12-20 | 点击:[315]梅花拳派内虽含文道、武道、医道三部分,但特别强调“以武济文,文治武功”,以达“文武合一”。
梅花拳把文理看作是这个武学门派的灵魂,这正是它与其它武术门派截然不同之处。
一个武学门派,何以将文理看得如此之重?文武大道的实质梅花拳是中国古老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三千年而不断,就是以文化传薪火的缘故。
梅花拳弟子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就是“拳打脚踢是小技,文理大道通天地”。
这文理大道,指的是其文场代代所相传的“文武大道”。
而这“文武大道”,实质是“文王之道”与“武王之道”的合称,是治国安邦所需秉持的根本。
周易的诞生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人所皆知的故事。
文王之所被商纣王所拘,主要是因为作为西伯侯的他,在诸侯国中以仁慈著称,名望甚高,使纣王渐感威胁,被加之罪而囚于羑里城(今河南汤阴县北)。
但在这个地方,他何以能推演出至今仍被奉为圭臬的《周易》来呢?商易以“坤”为首中国古代有三《易》之说,郑玄《易赞》及《易论》说:“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礼记·礼运篇》记孔子之言:“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郑玄注:“得《坤乾》,得殷阴阳之书也。
其书存者有《归藏》。
”熊氏安生曰:“殷《易》以坤为首,故曰《坤乾》。
”(孙希旦《礼记集释》第586页,中华书局版)不难看出,殷“易”重“坤”,实际上是重视土地,在科学还相当不发达的青铜器时期,人们赖以生存的还主要是土地上的收获。
殷商朝代重视土地与耕作,但也导致但其在政治上的功利思想,加上商朝“重神”、“崇鬼”,以及推行王权专制,故不遵守自然的法则,轻视民众的利益与生计,到了纣王时代,已到极至,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将商朝引入灭亡。
文王之道——道与德我们现在知道,周易重“乾”,以“乾”为首卦,一改的殷商之易学中以“进坤”为首卦的先例。
这是因为文王审殷之过,提出“天命”及“德治”的思想。
传统武术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的SWOT分析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前言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国术”在中华大地上已经源远流长几千年,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任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2版)》正式规定武术为中小学必学科目,但是迫于目前学校、社会、家长对升学率的要求和孩子安全的问题,武术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
因此,借用管理学领域的SWOT分析法对中小学武术校园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查找其不能广泛开展的原因。
一、优势分析(一)传统武术精神内涵符合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传统武术起源于中国农业社会,在农耕时期形成的以套路、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
传统武术是集哲学、医学、养生等内容为一体的传统体育项目,以增强体质、修身养性为主要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武谚曾强调过武德和武礼的重要性,即习武必先学礼,习武必先学德,未成习武先习德,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礼节、尊重对手,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以德服人、以礼相待,这都是传统武术对儒家思想最好的诠释,武术的练习也有助于培养练习者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准则。
传统武术这些丰富的文化内涵符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必备的优良品质培养。
传统武术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的SWOT分析*陈阳1,杨柳2(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2.河北祖冲之中学,河北正定074100)摘要:“文化兴则国运兴,少年强则国强”,传统武术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国传统体育的领头羊,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传统体育场项目,也是中国“软实力”的代表。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继承传统文化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发扬传统武术文化,通过利用SWOT分析法阐述传统武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关键词:传统武术;中小学;SWOT分析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2-0060-03*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弘扬国学经典,推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的区域研究”(课题编号:1602076)系列成果之一。
传统武术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的SWOT分析
传统武术文化走进中小学校园的SWOT分析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坚韧等优秀精神品质。
将传统武术文化引入中小学校园,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我们从SWOT分析的角度来探讨传统武术文化进校园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
一、优势(Strengths)1. 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传统武术文化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
2. 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传统武术文化具有独特的身体训练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协调性和反应灵敏性,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3. 丰富精神内涵:传统武术文化注重内在修养,强调修身养性、克己守礼、尊师重道等精神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修养。
4. 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将其引入校园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劣势(Weaknesses)1. 学生兴趣不足:与现代化的体育器材相比,传统武术文化的方法和器材相对较为简单。
学生可能会感到无聊或者缺乏兴趣,影响学习情绪和效果。
2. 武术教师资源缺乏:传统武术文化的授课需要有资深的武术教师进行教学,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学校缺乏武术教师,师资力量薄弱,可能会影响教学质量。
3. 安全问题:武术属于高风险的活动,容易受伤,特别是对于没有接受过武术训练的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4. 过于注重技巧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过于注重武术技巧的练习,而忽略对学生素质修养的培养。
三、机会(Opportunities)1. 国家政策支持:传统武术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尤其是《推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的发布,为传统武术文化进入中小学校园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2. 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创造多彩的教学方式,课程风格更加活泼有趣,更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需求。
梅花拳
濒危状态
•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受经济大潮的冲击,练习梅花拳 的空间在缩小,时间在减少,缺少必要的训练场馆,缺乏经常 性的交流演练,很难造就大师级的优秀人才,加上一些老拳师 年事已高,退出拳坛,新老拳师传承脱节。 • 2、梅花拳是中国民间武术文化,历史悠久,部分的独特稀有 兵器套路几近失传,尤其是梅花桩,好桩的多,习桩的少,练 桩的稀,明桩的奇。 • 3、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梅花拳的习练者在日趋减少,尤其 是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受电脑网络的影响业余时间更多的放在 网络上,梅花拳的基本功练不到家,无法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 和拳法的升华。 • 4.文明进步,不需要打架解决问题;健身房普及,器械易学且 更有利于快速形体健美;传统宗师被KO。
但如果把它放在教门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其 源流、意义就立即彰显出来所以,梅花拳中的 “梅花”一词绝对不是日常生活中审美概念, 而是有一种宗教含义。根据我国历史资料记 载,干枝是清代民间教门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在 梅花拳的一些拳经中记载梅花拳历史上共分 十二干枝。这充分可以说明,梅花拳内的“干 枝”是源于东大乘教,是一种假借“开道度人” 的掌教秩序与组织形式。
当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梅花拳开始收门徒,然 后四处教授农民。同时又把前一百代流传的 谱系隐藏起来,防止给历代祖师们招来灾祸。 一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 固,而且满族上层也接受了汉民族的传统文 化,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人自居。因此,传授梅花 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也就再也不必隐瞒自己 的真实身份了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 花拳谱系也没有什么隐蔽的内容了。
邢台梅花拳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
起源争议
有关梅花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从西周到明 末清初都有记载,但多数都属于民间传说一类。 这种现象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是有关联的, 因为中国武术套路的出现到宋代才趋于成熟, 而对拳种的介绍,要晚到明中期才出现。由此 可见,梅花拳是在明未清初出现的比较符合历 史事实。从分析梅花拳始祖传说,可以发现其 和明末清初的民问间教门之间有着很大的联 系。
长垣市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
武术研究2022年2月第7卷 第2期长垣市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郭状状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1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长垣市梅花拳为研究对象,对河南省长垣市梅花拳的起源、变迁及传承发展现状等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长垣市梅花拳的发展存在下滑状态;梅花拳独有的器械的研究工作一直未能开展,部分已逐渐消亡,随着梅花拳师年龄的增长面临着传承人匮乏,练习者减少。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河南省长垣市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梅花拳 发展现状 传统武术 传承方式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22)2—0066—041 引言梅花拳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经广泛流传于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1]梅花拳作为我国的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河南省地处中原地区,是中华武术最重要的发源地,也是陈式太极拳、少林拳、苌家拳等的发源地。
据20世纪80年代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中统计,我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有129种(现已发展为130种),而在河南流行的就有40种。
[3]虽然河南省的武术文化资源丰富,但大部分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陈氏太极拳和少林拳,而对于河南省内其他拳种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河南传播较为广泛的梅花拳的研究几乎空白,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梅花拳在长垣市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梳理与研究。
梅花拳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拳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如今梅花拳与其他拳种一样,面临着现代化的考验、历史的变革及严重传承危机。
如何促使梅花拳的革新和与时俱进,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及重要课题。
2 长垣市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1 长垣市梅花拳的起源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父子拳、武字花拳、梅拳等,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民间众说纷纭,最具代表的说法是: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末期,是由著名的军事思想家孙武为训练士兵所创编的,又称武子梅花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邢台市中小学梅花拳传承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梅花拳在邢台市中小学传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学生对梅花拳理解不够;缺乏专业的梅花拳教师;教学教材的缺乏;家长的不认可等问题,从而提出相应对策,如创办梅花拳专业学校,各学校营造自己的梅花拳特色和文化氛围;加强梅花拳教师的培训等。
标签:梅花拳;传承;邢台市中小学
梅花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名誉,梅花拳全称干支五势梅花桩,且文居内而武彰外。
现如今梅花拳习练者达千万人,遍布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平乡县被命名梅花拳之乡,其梅花拳的发展并不是很快,在2018年1月26日才在平乡县职教中心举行了“平乡县梅花拳学校”揭牌仪式。
这是平乡县第一个专业的梅花拳学校。
为培养广大中小学生习练梅花拳的爱好,平乡县将梅花拳列入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并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特色体育——梅花拳进校园”活动。
通过一系列措施以及活动可以看出,邢台市梅花拳在中小学传承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邢台市的中小学校园梅花拳的传承问题还是需要加以重视,为梅花拳在校园的传播做好铺垫。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梅花拳在邢台市中小学校的传承问题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论文首先在各种官网上搜集与本文研究课题相关的信息,在邢台市图书馆和邢台学院图书馆阅读相关书籍,并寻找关于梅花拳在校园发展的资料,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理依据。
2.访谈法
拜访邢台市梅花拳当代传人弟子,了解梅花拳在邢台市发展的历史,走访邢台市各中小学,掌握目前邢台市中小学梅花拳发展现状。
3.问卷调查法
本人根据调查的目的和内容,初步设计学生问卷,教师问卷,对邢台市中小学的梅花拳专业教师情况、学校场地器材使用情况等进行详细调查。
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学生问卷450份,回收率100%,除去无效问卷50份,有效问卷400
份,有效率95.5%。
教师问卷50份,共回收问卷50份,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
4.逻辑分析法
根据教师、中小学生、学生家长对梅花拳的了解与建议,提出参与梅花拳现状的可行性方案。
结合现代武术发展的新特点,提出适合梅花拳在邢台市中小学生里进行传承的可行性方案。
5.实地考察法
对邢台市8所开设梅花拳课的学校对它们的梅花拳上课情况进行观察,考察学校的场地器材情况。
在2018年邢台市首届梅花拳文化节亲自参加并观察此次活动,全面了解梅花拳运动,进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邢台市中小学梅花拳传承现状
1.梅花拳在邢台市中小学开展情况
在调查的邢台市所有中小学中,由于专业梅花拳教师较少、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有8所学校开展了梅花拳课,即使开展梅花拳课的学校,由于家长的反对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普遍认为学习梅花拳没用。
梅花拳课被其他科目的教师占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此外由于在场地和器材问题上缺乏资金,学生的梅花拳教学场地设施简陋,教学环境特别差,部分开展梅花拳课的学校甚至没有教学器材,梅花拳教学质量一般。
2.梅花拳在邢台市中小學武术课的比例情况
通过调查可得到在邢台市中小学校的武术教学内容中梅花拳练习只占了16.5%,而跆拳道占了31.5%,从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中小学生认为现在的梅花拳教学过于单一,缺乏实战性和欣赏性,所以学生对学习梅花拳的兴趣不热衷。
另外,大部分梅花拳教师只懂得基本的套路动作,而对梅花拳的理论研究不够,忽略了对梅花拳实战与健身性等方面知识的传授,学生只能机械地学习梅花拳套路动作,对其中的德育、孝敬、正直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
当今中小学生更喜欢有竞技性,对抗性且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跆拳道、田径类、球类等项目,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邢台市梅花拳在中小学进行传承的窘境。
3.梅花拳组织活动
从调查发现,目前邢台市中小学组织梅花拳活动较少,举办的梅花拳赛事更是少之甚少,目前只有两所学校通过会操表演形式进行班级比赛,但从2017年以来梅花拳的组织活动有所增多,首届梅花拳文化节的开展为梅花拳的推广和宣
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邢台市中小学梅花拳传承的制约因素
1.教育部门和家长的支持
梅花拳在中小学能否顺利开展,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家长的支持是关键,因为梅花拳没有考试因素的影响,梅花拳教学的好坏对学校的名誉不挂钩所以学校领导对梅花拳教学不重视,这也导致其他科目教师经常性的占梅花拳课也影响了梅花拳教学的开展。
家长的不认可不理解也是制约梅花拳传承的因素,在家长看来学习梅花拳一点用没有,还浪费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所以家长不赞成学生学习梅花拳。
学校领导和家长要转变这种观念,梅花拳的文场讲尊师敬义,孝敬父母,知理守艺,有德有节。
梅花拳的武场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大脑。
将梅花拳的文武场结合起来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梅花拳专业教师对梅花拳的传承影响
通过对邢台市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可知,在邢台市各学校梅花拳专业教师是不够的。
其中有四所学校是没有梅花拳教师的,五所学校只有一名专业的梅花拳教师,而三个及三个以上有梅花拳专业教师的学校只有两所。
这就说明邢台市中小学梅花拳教师师资严重不足,由于梅花拳教师的缺少导致学校的梅花拳课无法正常开展教学活动。
即使是在有梅花拳教师的学校,由于梅花拳师资不足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并给予纠正,教学质量也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看来梅花拳专业教师的数量也是影响这梅花拳在学校传承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领导可以聘请专业的梅花拳武师对教师进行培训,这样可以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培养专业的梅花拳教师。
3.中小学学生对梅花拳学习的认知因素
通过对中小学生对梅花拳开展的态度可知,有46.5%的学生是喜欢梅花拳的,只有22.5%的学生不喜欢梅花拳,不喜欢梅花拳的原因是对梅花拳一点也不了解或者是感觉梅花拳太过复杂不易学会,非常喜欢梅花拳的也只有12.5%。
这说明梅花拳在中小学的开展情况有待提高,我们可以结合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等特点和梅花拳教学的实际出发,对梅花拳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充实,加强基本功和基本技术动作的练习,增加梅花拳的对抗性练习,减少梅花拳套路的难度,尽可能的将梅花拳的套路动作跟对抗结合起来,使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多组织梅花拳比赛如:对抗性比赛,表演性比赛。
利用比赛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从而进一步扩大梅花拳的影响力。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可知,学生对梅花拳的认知程度还不是很高,缺乏对梅花拳文化的了解,只是练习基本的套路。
学校领导对梅花拳的不够重视,导致梅花拳课时无法得到保证,教学质量不高。
梅花拳在中小学武术课中占的比例太少,内容过于
复杂太难学,缺少对抗性和提高学生练习梅花拳的有效手段。
此外学校内外的梅花拳活动太少,没有宣传力度,无法形成系统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张兴宇.乡村梅花拳的公益观念与生活实践——冀南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调查[J].民俗研究,2015(06):48~56.
[2]张士闪.民间武术的“礼治”传统及神圣运作——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梅花拳文场考察[J].民俗研究,2015(06):38~47.
[3]崔志强,崔永胜,刘长军.梅花桩拳派的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02):28~30.
[4]张国栋.梅花拳的复兴与华北乡村的群体认同[J].民俗研究,2016(05):125~132.
[5]郭玉成.传统武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2):51~57.
作者简介:杨旭霞(1987—),女,河北邢台人,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闫当岩(1981—),男,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