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的历史沿革文本文档
梅花桩渊源新探文本文档
梅花拳三辈传人邹宏义,在《邹氏家谱序》记载中原名邹讵量,字魁阳。为什么又改名邹宏义,字光大呢?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认为,可能是梅花拳内部追忆他的功绩而另为他尊名的。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如果,河南内黄、清丰一带流传的梅花拳前三辈人(朱永远、张伟书、王红亮),如果也是张三省、邹宏义等人的话,那么为什么他们的姓名改动如此大呢?要知道梅花拳四辈以后的历代祖师人名就都是确定的了。
据查,我国境内的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史书记载的“茫蛮部落”是德昂族的先民,他们散居于云南省的西南部,德昂族使用的兵器有:棍、刀、剑、叉、勾镰等。拳术有梅花拳、四门拳、白昼拳、簸箕拳、左拳、狗拳等;棍有德昂棍、十二步棍;刀有单刀、十二动双刀、十七步刀。拳术和器械具有防守严密、出击利索,坚韧勇猛的特点。德昂族的梅花拳始于明朝末年,因在半米高、大碗口粗的梅花桩上练习拳脚,故称梅花拳,此拳一直沿袭至今。左拳是德昂族的看家拳之一,拳路灵活多变,迎战对手时,最后都以左手出击的绝招取胜,故德昂族有左手定乾坤之说。
梅花拳前百代结束、后百代开始之时正值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已经形成全国范围的动乱。满清屯兵关外虎视中原,明王朝内外交困危在旦夕。清兵入关后到处烧杀抢掠,如扬州三日的杀戮,以及满清王朝建立初期的大兴文字狱等,对汉族采取的高压政策,怎能不使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实际上是流行于中原大地的传统文化)的祖师们惊悸而采取防范措施呢?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固。而且满族上层也已逐渐溶入以汉族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了,这时候传播“梅花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才用不着再隐讳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花拳谱系也都是清楚的了。
梅花桩密谱的来源文本文档
本人1955年入北京大学物理系读书,并从韩其昌老师学“五势梅花桩”,当时就抄录过《梅拳秘谱》。1963年11月2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生袁国屏负责油印了十几份分给各师兄弟。这就是《中国梅花桩文武大法》“附录”中《梅拳秘谱》的由来。此《秘谱》韩老师怎么得到的?当时我们都不知道,也未问过。近两年来,有人在网上发“帖子”谈了韩老师得到《梅拳秘谱》的经过,现摘录如下:
文章作者:燕子杰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05 字体:
阅读权限:游客身份 花费会员币:0 添加时间:2007/12/27 13:52:45 文章编辑:admin
清朝末年,由于梅花拳参加了义和团运动,最后受到清朝政府的无情镇压。北方各省拳民四出奔逃、藏匿,拳派的活动转入地下。从那时起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练梅花拳的,拳派内部的一切活动都对外保密,因此社会上也不知道梅花拳的事情。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梅花拳的组织仍然处于保密状态,梅拳弟子对门外的人绝口不谈梅花拳的事情。至于梅花拳的“经书”、“拳谱”等文字资料,更是不能外传。
“大约在1947年左右,韩其昌师爷的挚友,并称为“风尘三侠”的刘志刚老先生给韩师爷拿来了一本名为“心意拳”的拳谱,韩师爷看了拳谱的内容以后很高兴,说:“里头都是讲我们的拳理”,且此谱名为“心意”,与“梅花从心练起”的说法一致,故认为此谱应为梅花拳门中的拳谱(梅花拳在过去常以其它名称出现),当即让弟子王志忠老师、李佩基老师等师兄弟几人一同分头为他抄写了一份,并将原件退还给了刘志刚老先生。之后,韩师爷对原谱的一些错漏进行了填补和修改,并以此谱为基础,在弟子们的帮助下又补充了一部分自己师乘的内容,形成了现在的拳谱。”
“帖子”对“心意拳”原谱也进行了追踪,说:“在心意门中也确有此谱,该谱被称之为‘易筋经贯气诀’,从马琳璋先生所著的《心意拳练功窍要》一书中看,该谱似为买壮图之弟子丁兆祥得于苌家。这可能就是拳谱中的诸多内容与《苌氏武技书》中的内容大体相同的原因。”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
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
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子花拳,老二张辛(河南开封内牛山村人)习少子丁拳(前期少林拳),老三关凤龙(山西太原关于庄人)习花新拳(为前期梅花拳),老四蔡中(江苏徐州南铜山村人)习洪运拳(前期洪拳),老五周义辛(江苏沛县八里庄人)习杆子拳(前期猴拳),老六陈子金(河南开封相子庄人)习八手拳(前期八卦掌),老七陈东(开封蔡吉屯人)习滚地拳(前期地躺拳)。
公元前209年,由老大提议将七兄弟各拳汇为一拳,定名为“七兄花拳”,由老三关凤龙执笔整理拳谱。
第二次变革,始于公元前140年4月初。
七兄弟后代董青、张长中、关洪金、蔡艺华、周芹、陈心方、陈海,由董青、关洪金重修拳谱,正式将该拳定名为“七子花拳”。
第三次变革,公元495年。
关洪金后代关清玉文武双全,修道于中岳嵩山。
后来印度僧人跋陀禅师到嵩山与关清玉结为兄弟。
公元493年3月,关清玉召集十二兄弟汇集嵩山。
老大关清玉,老二跋陀,老三周红,老四张金丁,老五周云,老六杨世玲,老七蔡铃中,老八陈凤祥,老九杨钢,老十孙大明,十一李江海,十二关铃芹。
十二兄弟汇集拳艺精华并编撰拳谱定名为“梅花精拳”。
第四次变革,公元1628年,正式定名为梅花拳。
当时连续三年灾害,百姓颗粒无收,官府腐败,民不聊生。
梅花拳派汇集弟子组成起义军,主要头目有关红、张万、张之明、张大中、陈风中、杨纪林、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王金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河北民俗梅花拳
河北民俗梅花拳邢台梅花拳在广宗、平乡一带流传三百多年,以爱国爱民为拳规拳训,师承关系清晰,现已传至第七代,并有拳谱存世。
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最长拳师87岁。
梅花拳流行于冀南邢台广宗、平乡和威县一带,以广宗、平乡两县为主。
据《广宗县志》和《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
它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阳五行于招术,文武双修,不断发扬光大,先后出现邹宏、景廷宾等著名拳师。
1997年7月,河北省体委、河北省体育总会授予平乡县、广宗县为"河北省梅花拳之乡"称号,随后邢台梅花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的特*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
武术拳种。
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
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
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
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
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的主要内容梅花拳内容丰富多*,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梅花拳1]
平乡梅花拳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北有少林拳,南有武当派。
然而邹宏义所创立的梅花拳深深植根于平乡大地,辐射世界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十几个省份,堪称中华武术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时至今日仍焕发着勃勃生机和活力。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平乡县委、县政府在该县后马庄村举办了中国平乡第十五届梅花拳联谊会大会,迎来了众多的武林界著名人士和武林精英纷纷献艺,诸多门派,相互交流,场面之宏大,盛况空前,以此弘扬民族文化,纪念梅花拳始祖邹宏义。
一、梅花拳的渊源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少数民族的铁骑踏入中原大地,而明朝遗臣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在长江以南拥立皇族建立起几个小朝廷与清兵对抗,由此江南开始陷入长达二十年的连绵战火,就在此时一个武术天才在江苏徐州的铜山县呱呱坠地,此人就是梅花拳始祖邹宏义。
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客居江苏徐州铜山北街,有邹氏家谱云:“我邹氏本是北直顺德人在先元顺帝时,始祖为元内臣,至洪武年间始祖改元而为明臣辅理有功,承蒙皇上洪恩,钦赐世袭一等指挥职。
镇守江南徐州府,代代相传。
遂寄籍徐州而家焉。
”邹宏义的曾祖父名邹养浩,字完宇,名登一榜,初任徐州府教谕,后升山东常清县令,又升山东兖州府同知,又坐升兖州府太守,祖父讳业美,字景元,父名邹宗孟,字篓里。
宏义幼时,家人本想让其读书博取功名,光宗耀祖,未能成名,加上当时清兵与南明朝的连年征战,乱世苍茫,国家离乱,宏义便习起武来。
开始通过拜师和家传武功相结合习练。
大约在崇祯末年,宏义在山坡上练武时巧遇武林高人张三省,张三省把宏义所练的拳术中不足之处,一一指点,并把自己练武的要领、套路、动作等秘诀传授给邹,邹当即叩拜张三省为师。
宏义天资聪慧,极具悟性.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四方云游,走访高手,切磋探讨精心锤炼,(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历数载风霜雪雨,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拳路。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
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和 优良传统的拳派,它受东方传统文化 的影响最深。自古以来梅花桩分为文 场和武场,梅花桩的文场集中了该派 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精深、发展 而形成了一套练神、练气、修心养性 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 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 法”。
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 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 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 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
得到了统一,这不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嘛!因此,练武实际上也是在培养
人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这就是武育文化的伟大价值。
自古以来老百姓称梅花桩武功为“无字经书”,练武者读的是一本“无字真
经”。这本“无字真经”不仅能够使人练得身体健康,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是什么呢?就
以高校生为主的梅花桩代表队在 香港一展风采,让世人见识了这 一古朴的武功,在香港引起轰动。
上海世博会展风采
上海各大高校梅拳弟 子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表演,在场表演的都 是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研究生、博士生等。
燕老师在全国各地教拳讲课掠影
有缘千里来相会! 谢谢大家!
是使人聪明睿智,使大脑的思维能力更强、更有灵性!燕老师所传授的梅花桩武
功,主要是在高等院校里对大学生们传授的。这些年青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有什么事情比开发年青人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悟性更重要的呢?
山东大学的操场每周末都有燕老师的讲课,燕老师今已近八旬高龄,仍在义务的将 梅花桩武功传授给高校生。
亮相香港国际武术节
二、梅花拳武功的内容
梅花拳武功不是一门普通的武术拳派,它是东方 文化中一支“文武合一”的独特文化,也是一门古老 的人体科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具体 说来就是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的神 奇变化与《孙子》兵法的谋略等。
武子梅花拳传承历史
武子梅花拳的传承历史武子梅花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是我国武术中的一支奇葩,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武子梅花拳是由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子所创,孙武子伏案著书,久而神疲,出门徘徊,时值寒冬,忽而风过,但见梅干如虬龙飞舞,梅花如落英缤纷,心有所悟,遂创梅花拳,用于士兵操练。
后久经演变,而成现在刚柔相济,内外合一,颇为实用的武术拳系。
武子梅花拳它既有拳法,又有刀、枪、剑等器法(器械),兼具搏击、强身健体两种功能。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其高风亮节属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铮铮开放,尽占百花之先,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其品格与气节彰显了“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武子梅花寓意梅花弟子应以梅花精神为楷模,突出“苦练文武占诸先,人格高亮秉铁骨”的内涵和寓意。
上世纪初,武子梅花拳主(主要)继承人孔继祥在北京开设“万顺镖局”,曾经威震四方。
他病故后,徒弟曹振谱(1879年—1950年,河北冀州人)继承师业。
因武艺高强、侠肝义胆,“梅花曹”的名号当时在江湖上如雷贯耳。
另外,他和河北沙河县李鼎臣二人,当时号称“南北二侠”。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以后,靠武术吃饭的镖局日趋没落,加之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上世纪20年代初,镖局被迫停业。
1924年,曹振谱应邀来到许昌,先后收寇运兴、郭绍芳、葛心如、王邦宪(王金顺的四爷)等人为徒。
寇运兴(1898——1982),字振华,乳名丑,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生于许州阜民保寇庄村(今属许昌县将官池镇)。
1925年,师从武术名家曹振谱,192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国术国考,夺得第一名。
1936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给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一份邀请函,邀请国民政府组团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国国民政府除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7个比赛项目外,另责成中央国术官在全国武林界严格遴选出寇运兴、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6名男选手和翟连元、傅淑云、刘玉华3女选手组成的国术表演队参加奥运会的表演项目。
梅花拳的源流
梅花拳的源流1梅花拳的形成时间梅花拳( 亦称梅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一带以及欧、美、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加以发扬。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
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
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2 梅花拳为何人所创有关梅花拳的源流问题,虽然各地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记载的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梅花拳谱系是以“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为第一辈; 张三省为第二辈; 邹宏义为第三辈;蔡光瑞、邹文聚、王西征、孟有德为第四辈; 杨炳、孙盘龙、韩华礼、张福、王登榜等为第五辈……”[3]。
这里的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是谁? 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人说这是虚拟人物。
梅花拳第二辈传人张三省确有其人,周伟良[2]31教授研究认为: “张三省本名张山,明清之际人氏,为徐州铜山人,具体住址或铜山小尖山村,或苗家楼村; 张的武艺( 梅花拳) 是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由一位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所传,故在梅花拳内尊其为二辈; 武艺学成后,其名广为周边地区所称颂,‘黄河两岸,三省广播’,‘从此立下文武教场,收徒讲道’”。
由此可见,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并不是虚拟人物,他就是周伟良所提到的“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
但是,周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位“方外高人”有更多的介绍。
目前,认为法王老祖( 虚拟人物)是梅花拳的第一辈祖师( 即创始人) 的观点,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领导的“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从 2001 年开始就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梅花拳传人,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
武侠梅花拳描述
武侠梅花拳描述武侠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闻名。
梅花拳起源于明朝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梅花拳的招式灵活多变,以快速的拳法和流畅的身法为主要特点,使其成为武术界备受瞩目的一种拳法。
梅花拳的名字源于其招式的特点,梅花拳的动作柔中带刚,像梅花一样娇媚而坚韧。
拳法中融合了梅花的优美形态和坚韧的个性,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武术表演形式。
梅花拳的动作流畅而有力,拳打出去如梅花绽放,美丽而迅猛。
梅花拳注重拳法的技巧和身法的协调,拳法灵活多变,结合了攻防一体的原则。
梅花拳以快速的连续拳打为主,搭配腿法和身法的变化,使其在实战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梅花拳拳法独特,有“一拳多打”之说,即一招之中蕴含多种变化,让对手难以捉摸。
梅花拳强调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
内功包括呼吸调节、气贯全身以及意念和意识的控制等方面,通过内功的修炼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耐力。
梅花拳的练习也强调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使练习者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保持冷静,不受干扰。
梅花拳的招式独特多样,包括直拳、勾拳、钩拳、掌法、腿法等多种技术。
梅花拳的招式注重招架与攻击的结合,通过巧妙的身法和招式变化,可以有效地躲避对手的攻击,并给予对手以迅猛的反击。
梅花拳的练习也注重身法和招式的协调,使拳法更加灵活且具有攻防一体的特点。
梅花拳的练习对身体的锻炼非常全面,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
梅花拳的练习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梅花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身体的姿态和平衡感,使身体更加健康和有活力。
梅花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具有实战价值,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
梅花拳的练习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培养练习者的坚持和毅力,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
梅花拳的练习也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使练习者更加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备受瞩目。
武侠梅花拳描述
武侠梅花拳描述武侠梅花拳是一种源自中国的拳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
它以梅花为象征,灵感来源于梅花的刚柔并济、坚毅不拔的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武侠梅花拳的起源、特点以及训练方法。
武侠梅花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相传,明朝时期的一位武术大师在山间修炼时,偶然发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梅花树,被它的刚毅和坚强所打动,便从中汲取了灵感,创造了梅花拳。
后来,这位大师将梅花拳传授给了更多的人,并且在武林中声名远扬。
武侠梅花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内功的修炼。
练习者要通过特殊的呼吸法和动作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力和体魄。
其次,梅花拳的动作流畅而有力,融合了刚劲和柔韧的特点。
练习者在实战中,可以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各种技巧。
此外,梅花拳强调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追求以少胜多的战术优势。
要想学好武侠梅花拳,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动作和姿势。
拳术中的基本动作包括直拳、钩拳、掌击等,要求动作准确、力度掌握得当。
此外,练习者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腿部的力量,进行准确的踢击。
除了基本动作,梅花拳还强调身法和步法的训练,要求身体灵活、步伐稳健。
在实际训练中,梅花拳注重练习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练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以便在实战中能够迅速应对对手的攻击。
此外,练习者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能够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除了基本技巧的训练,武侠梅花拳还注重内功的修炼。
内功练习包括呼吸法、气功和静坐等。
通过这些训练,练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内力和体质,增强抵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总的来说,武侠梅花拳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武术。
它强调内外兼修,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通过不断的训练,练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你对武术感兴趣,不妨尝试学习武侠梅花拳,体验其中的魅力与乐趣。
无论是身体锻炼还是精神修炼,武侠梅花拳都能给你带来全新的体验。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
作者:xx来源:xxxx官方网站xx的历史渊源及传承xx/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xx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xx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xx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xx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
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特色。
本文将围绕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展开研究,探究其在漫长的岁月中的变迁与创新。
聊城梅花拳起源于山东省聊城市,是一种以梅花手势为特色的拳法。
梅花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由于地方文化背景的影响,梅花拳开始在聊城地区兴起。
据传,梅花拳的创始人为明代武将扈老师,他将自己在战场上总结的实战经验进行整理、传授,形成了梅花拳的初步雏形。
梅花拳作为一种流传千载的武术技艺,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
最初的梅花拳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拳法技巧,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招法和套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花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样化、立体化的武术表演形式。
在清朝时期,梅花拳开始融入更多的技巧和动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传承。
特别是光绪年间,聊城梅花拳达到了一个高峰,影响力扩大到了周边地区,成为当时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武术之一。
然而,在梅花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革和失传的现象。
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梅花拳因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遭受了不小的挫折。
战争和动乱导致了许多梅花拳的传承者失踪,珍贵的教学资料和口传心授的技艺也部分流失。
此外,梅花拳的传承还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于学习梅花拳缺乏兴趣,导致了一些流派的衰落和失传。
然而,梅花拳的传承并没有停止,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寻重焕生机。
许多关注梅花拳的武术宗师和研究者开始积极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田野调查,他们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口述史料和影像资料,对梅花拳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梅花拳的传承发展中,聊城市政府和相关武术团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邀请各地的梅花拳高手来聊城进行交流与传授。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国内外的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推广梅花拳的魅力与独特性。
武术拳种介绍之梅花拳
05
梅花拳文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文理
《梅拳迷谱》
• 中气论 •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
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 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
• 张从富和他的小架梅花拳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传统思 想,所以,梅花拳的大架和小架也并没有因此而分裂,这在 其他拳派中是绝无仅有的。张从富也就成了梅花拳近代史上 第一位改革家。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张从富救驾有功,皇上留其在京数日,一日,他来到京城白云观,参拜佛祖后与主 持攀谈起来,很是投缘,言谈中得知主持明道人是邱祖(邱处机)龙门派与自己同宗,一 脉两支。连宗续代,通宵未眠,和守明道人将邱祖 遗 留下来的四十代辈份排谱合续至 一百代。
武术拳种介绍之
•梅花拳
01
梅花拳起源考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起源考
• 梅花拳是中国武术之一,梅花拳起始时间,众说不一。有云春秋战国时有 之;有云秦汉时有之;但都无文可考。有文字可考的是流传在平乡后马庄的 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该文记载梅花拳起始于南宋末年,开派祖 师是邹宏义,家住江苏徐州府北门外六里朱家桥村。
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
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 张从富
梅花拳
梅花拳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拳法技巧。
梅花拳的特点是优雅、迅捷,以及灵活多变的动作。
它是中国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拳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梅花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
据传,梅花拳的创始人是明朝时期的武术大师王宗岳,他以梅花为拳法创作的灵感来源,将梅花枝吐蕊、含苞欲放的形态融入到了拳法中。
梅花拳的动作以迅捷、灵活为主,融入了太极拳的柔和和崩折的特点。
其动作包括伸展、腾挪、蹦跳等多种形式,同时具有攻防一体的特点。
拳法中的每个动作都具有自己的含义和用途,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灵活性。
梅花拳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梅花拳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拳法的演练过程中,更注重意念的运用和内心的修炼。
梅花拳强调的是身心的和谐与统一,通过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来培养习武者的意念和意识。
梅花拳的训练过程非常严格和认真,训练者需要不断地修炼和锻炼,才能够掌握技巧和精湛的拳法。
同时,梅花拳的训练也以和谐为核心,注重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以及维护健康的原则。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耐力。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作为一种武术形式,梅花拳以其华丽的动作和独特的内涵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关注。
梅花拳被广泛地应用于健身、文化展示等领域,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梅花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
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象征着坚韧和美丽的花朵,它在寒冷的冬天中独自怒放,象征着坚持和勇气。
这种精神正是梅花拳所倡导和追求的。
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困难,还是面对人生的挑战,梅花拳都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退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内涵,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沿革作者:□傅志民文章来源:本站点击数:719 更新时间:2007-9-28 7:56:43编者:中国小架梅花拳源于梅花拳大架,是在大架梅花拳的基础上改创而来的。
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
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
”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
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古称梅拳,是我国较为古老的拳种之一。
《梅拳秘谱》上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昆仑派。
据《五护纲领》记载:“周昭二十五年,古佛生焉,居伯阳(老子)之后,占仲尼之前”。
“古佛”即东方离,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不是指现在的八卦拳、八卦掌),一为“梅花”。
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
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
周昭王乃西周第四代君王姬瑕,姬瑕称王是在公元前十世纪末,也就是说,东方离创拳、传拳的时间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了。
所以在梅花拳弟子中着这样一首歌谣:混沌初开天地分梅花武当共相存开天辟地治世界留下山川和树林这几句歌谣充分说明了云磐始祖创建梅花拳的历史之久远。
云磐始祖下山传拳时,时逢满山梅花开放。
于是,他据梅花五瓣而定五行,取梅花迎寒而放之意,外干枯而内丰盈,下盘节而上通天。
招数似疏而密,伏机而待,变化无穷。
具阴阳五行之资,又通八卦之神妙。
朵朵梅花又预示着世间每一个弟子,于是,给自己创建的拳命名为“梅花拳”。
梅花拳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在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公无前223年(秦始皇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谱传于后人。
第一部拳谱叫《五虎七星拳》。
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
第一小谱是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2年)立;第二小谱是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至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新的进展,起了更大的变化。
四大谱被定为祖谱,祖谱又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又成为十二派。
十二派在全国迅速发展开来,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
四大祖谱改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
于此,全国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从公元前479年至公元1628年,梅花拳已发展至170代;从公元1628年至今,又发展了28代;从公元前面479年至今,全国梅花拳已传承了198代。
二梅花拳的历史变革《梅花拳秘谱》上说“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
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
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具存者,仅梅花拳耳。
”也就是说,其余门派的派生,是因创造者只是改变其门派的一部分,而没有继承它的全部。
或者从本质上部分或全部改变。
而梅花拳则不同,在它长达近3000年的梅花拳史上,虽然经过几次较大的变动,但其根本“以武之心”没有改变。
它那“锻炼身心、治病救人、技击制敌、开发智慧”的功能也没有改变,仍然维系着“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理念也没有改变。
它历尽沧桑,几经巨变。
至今仍然能保持着的精髓和原貌,的确堪称是我国武术界的一大奇迹。
梅花拳在其长达近3000年的历史上有几次较大的变革,每一次的变革也使它变得更加完美。
第一次变革是在梅花拳第一大谱的形成时。
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
当时参与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
江海青,河北省曲周县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安黄家岭村人。
七位先师写成拳谱、拳书、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七星花拳》。
第二次变革是在唐贞观17年,第二大谱的形成。
当时有十二位先师在河南嵩山少林寺立。
他们是:关青玉、杨玉海、王金停、张建才、张建生、吴世江、吴风芩、王纪论,江玉风、杨忠、马金华、孙可升。
这十二位先师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书名叫《梅花杆枝梅》。
第三次变革是在宋代赵匡胤12年,第三次大谱的形成。
由关青玉的后人关升风、张建才的后人张洪金、王金停的后人王大龙等修书成谱传于后人。
第四次变革是在明朝洪武年间,由定国公徐达、张长卫,王大山、杨传中、丁继芹、周定来、徐光心、曹新明、金龙(刘爱斗)十人修书,写成拳谱、拳规传于后人。
梅花拳从公元1628年(明崇祯元年),有了更新发展,起了更大的变化,迎来了它的第五次大变革。
四大谱被定位祖谱,在祖谱内分为十二小谱,十二小谱成为十二支、十二派。
十二派在全国开始流传。
由梅花精拳改为梅花拳。
四大谱被尊为“梅花令”,以“正忠令”为祖。
自此,全国各地的梅花拳共分十二支、三大派(三大家),即龙门派、青龙派、金龙派。
龙门派是第一家,掌门人张山。
龙门派又分四支:龙门支、向阳支、桃梅支、杆枝梅龙门支掌门人张山,家住徐州铜山县小尖山村;向阳支掌门人苗进风,家住河北省邢台风门村;桃梅支掌门人张程,家住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杆枝梅掌门人李全生,家住曹州。
青龙派是第二家。
掌门人周传玉。
青龙派分四支:青龙支、迷忠梅、见地生根无龙手、笑梅连声不问门。
青龙支掌门人周传玉,家住黑龙江省放牛村;迷忠梅掌门人王志心,家住黑龙江省黑河柳村;见地生根无龙手掌门人孙大海,家住牡丹江柳林村;笑梅连声不问门掌门人杨忠天,家住牡丹江拉勾村。
第三家是金龙派,掌门人赵忠武。
金龙派分四支:金龙支、一枝梅、落地梅、无叶杆枝梅。
金龙支掌门人赵忠武,家住山西省辽县;一枝梅掌门人李春虎,家住山西省榆社县;落地梅掌门人徐伟胜,家住山西省平顺县石城;无叶杆枝梅掌门人张龙生,家住山西省襄恒县土苍底村。
梅花拳的第六次大变革是在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将梅花拳大架改为小架。
这在梅花拳《根源经》中明确记载:“清乾隆年间,梅花拳第八代师祖张从富,自幼天资聪慧,拜本村赵学义为师,习练梅花拳十二庚,内外兼修,文成武就。
他在梅花拳大架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加上自己独到的见解,独创小架梅花拳。
”张从富创小架梅花拳后,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的传统思想理念,所以,梅花拳也没有因此而产生分歧和矛盾,在辈份排列上也仍按原有排列方式排定,这是在其他任何拳派中绝无仅有的,充分表现了张从富大度、宽胸的宗师风范。
相对于大架梅花拳来说,小架梅花拳的历史比较短暂,距今也只有200多年,但也就是在这短短的200多年里,梅花拳由于改创为小架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起梅花拳这一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来说,小架梅花拳的产生及发展却超越其任何时代。
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三梅花拳在河北平乡的传承与发展据梅花拳《根源经》记载:梅花拳后百代是从“甲社”始祖开始的,为后百代第一代始祖。
于明万历戌子年(公元1588年)传拳至徐州城南铜山县小尖山村张三省(又名张山),张三省是梅花拳第二代师祖。
张山传至徐州沛县八里庄周安邦(曾做过陕甘宁总督)六个儿子:周正元、周正亨、周正利、周正贞、周正传、周正法。
周正法为梅花拳第三代师祖。
周正法传至河南省开州蔡起屯蔡兴道,蔡兴道为梅花拳第四代传人师祖。
蔡兴道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复、直隶大名府内黄县八里庄村杨炳,康熙年间武探花、二等侍卫。
张复为河北梅花拳第五代师祖。
张复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前马庄张好学、南和县郑庄郑守掌,张好学为梅花拳第六代师祖。
张好学传于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赵学义、张从灵。
赵学义为梅花拳第七代师祖。
赵学义传于第八代张从富,张从富为梅花拳第八代师祖。
张从富独创小架梅花拳,为中国小架梅花拳始祖。
河北省南和县善友桥候魁元(曾做过山西安察司)、河北省曲周县耶律寨耿茂春、河北省平乡县马第二町李进友(李老奎)、河北省平乡县史第二町史聪明(史孝彦,平乡县史二町史氏家谱有明确记载)是张从富弟子,为梅花拳第九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东田庄王法胜、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文道(李进友徒)等为梅花拳第十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荣贵(王文道之子)、河北省平乡县旧城东大街路天祥等为梅花拳第十一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王杨村王山根(王荣贵之子)、河北省威县翟庄李廷吉、李廷贵等为梅花拳第十二代师祖。
河北省威县沙柳寨赵三多等为梅花拳十三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张第二町张洪印、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尚田、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任俊杰、河北省平乡县李杨村李长德(曾任平乡县县委书记、烈士)等为梅花拳第十四代师祖。
河北省武强县西王庄赵英廉等为梅花拳第十五代师祖。
河北省平乡县油召桥马清雨(曾任平乡县梅花拳协会会长)、河北省深县北院头村韩其昌(有“沱南侠”之称,中国梅花拳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为梅花拳第十六代师祖。
北京·中国警官大学武术教研室教授韩建忠、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燕子杰、广东佛山大学教授李明清、河北省平乡县田第二町田长海等为梅花拳第十七代弟子。
加拿大安瑞德等为梅花拳第十八代弟子。
(十八代以下略……)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我国各地的传承和发展中国小架梅花拳在河北省平乡县八辛庄诞生以后,因它的缩、小、绵、软、巧等优势,更适合习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单就发生在张从富身上的故事就让人叹为观止。
“京城救驾”、“传拳骆驼牧”、“一步两眼井”、“张从富看戏”等佳话至今还令人传送。
张从富有九个弟子,个个文武双全,内外兼修,也留下了许多会计人口的佳话。
如“候魁元大闹河南町”、“耿茂春海州办案”、“史聪明皇宫教拳”、“李进有传拳章村煤矿”等(以上故事在本站《梅花轶事》栏目有祥叙)。
充分显示了小架梅花拳的威力,也可以说是小架梅花拳牛刀小试,也就是从这时起,人们才真正了解了小架梅花拳,争相学习梅花拳很,快遍及平乡县八辛庄(八个村)、宋夏庄(四个村)、来重町(五个村)、霍林寨、第二町(五个村)、油召桥(三个村)、杨村(三个村)、下町、上町(四个村)田庄等附近村庄,并迅速辐射到威县、广宗县、任县、曲周、南和县等周边县。
从第十代起,众弟子谨遵师训开始向山东、山西、河南等地传授梅花拳,十代王法胜、王河清、王文道,十一代王荣贵,十二代王山根传山东梁山、白帝、汶上、阳谷、文安、郓城等地,培育出了许多文武兼修的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