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梅花拳五式拳法
梅花拳《五势拳法》一、梅花五势拳法根源梅花五势拳法,又称梅花五行拳,五势桩法。
古佛法王老祖分定天地之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宇宙万物定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维持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时,差遣五方佛祖各管一方,有其根源为证。
五方佛排定五方。
古佛世尊为了渡化众生,在世间开展文武大道,按五行之法,命五方佛祖创下了梅花五势拳法。
五方佛各创一势。
太素佛居西方,创下大势;太乙佛居北方,创下顺势;太始佛居东方,创下拗势;太初佛居南方,创下小势;太极佛居中方,创下败势。
五势即有各势的独立性,自成一套法理;又有生克制化整体理法。
其理法奥妙无穷。
梅花拳无极歌混沌一气内外修,梅花功法至根由;穴穴自然虚无静,仙佛还元始已生。
无极势,又称预备势,起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
身要直,含胸拨背收腹,头往上虚领顶劲,下额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两腿自然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微曲,五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
眼观鼻,鼻观口,口合心,凝神敛气,内视于心,立于虚空之地,混沌虚无之境。
无极势,默念无字真经,奉请五方佛祖,从虚无中来,虚空中坐定五行方位,佛光普照,整个宇宙光华布满乾坤,充贯身体大小周天,四肢百骇,使虚无之躯充满佛光,在虚无之境,结出丹田圣胎,无极而太极。
梅花太极歌无极孕育太极生,动静开合两仪形;三才四象八卦转,五行六合七星成。
太极势,由无极生太极,意守丹田,运丹田真元二气,转太极生两仪,天、地、人三才合一,两手走太极,左脚回收提起,左手由下往左上划弧走里面,经过右肩,右胸,向下往左,至左前方,臂与肩同高,正好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右手从下向左,向上走外面经过左胸,左肩,往上至头顶,臂伸直向上,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左脚向左迈出成大虚步,成左大势。
二、大势大势歌诀大势气弘性属金,生顺克拗妙绝伦;金隐于内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一)、大势动作说明:1、梅花拳大架大势大势,又名横势、打虎势、扑势。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
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和 优良传统的拳派,它受东方传统文化 的影响最深。自古以来梅花桩分为文 场和武场,梅花桩的文场集中了该派 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精深、发展 而形成了一套练神、练气、修心养性 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 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 法”。
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 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 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 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
得到了统一,这不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嘛!因此,练武实际上也是在培养
人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这就是武育文化的伟大价值。
自古以来老百姓称梅花桩武功为“无字经书”,练武者读的是一本“无字真
经”。这本“无字真经”不仅能够使人练得身体健康,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是什么呢?就
以高校生为主的梅花桩代表队在 香港一展风采,让世人见识了这 一古朴的武功,在香港引起轰动。
上海世博会展风采
上海各大高校梅拳弟 子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表演,在场表演的都 是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研究生、博士生等。
燕老师在全国各地教拳讲课掠影
有缘千里来相会! 谢谢大家!
是使人聪明睿智,使大脑的思维能力更强、更有灵性!燕老师所传授的梅花桩武
功,主要是在高等院校里对大学生们传授的。这些年青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有什么事情比开发年青人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悟性更重要的呢?
山东大学的操场每周末都有燕老师的讲课,燕老师今已近八旬高龄,仍在义务的将 梅花桩武功传授给高校生。
亮相香港国际武术节
二、梅花拳武功的内容
梅花拳武功不是一门普通的武术拳派,它是东方 文化中一支“文武合一”的独特文化,也是一门古老 的人体科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具体 说来就是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的神 奇变化与《孙子》兵法的谋略等。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梅花拳是一种流行于河北的一种武术文化,它融合了周易八卦于拳理,不断地发扬光大,先后出现了很多的名人。
随后也被列为首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大家对于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了解有多少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梅花拳的特色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
武术拳种。
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
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
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
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
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的主要内容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梅花拳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着,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着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梅花拳是一种源自河北省邢台地区的传统武术。
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梅花拳的传承状况、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出路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护梅花拳传统的同时促进其现代化发展。
一、梅花拳的传承状况二、面临的困境1. 传承人口老化梅花拳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然而大部分的传承者都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年轻一代对于梅花拳的传承并不积极。
这就导致了梅花拳的传承人口逐渐老化,年轻后辈的缺失使得梅花拳的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2. 缺乏传承保护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传承保护体系来保障其传承。
然而目前对于梅花拳的传承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困难梅花拳作为传统武术,其传承发展面临着和现代社会融合的困难。
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方式并不协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梅花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的发展出路1.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了更好地传承梅花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传播,如开设梅花拳体验课程、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社区义务表演等等,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梅花拳。
2. 加强青少年培训梅花拳传承的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身上,通过开设梅花拳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梅花拳的学习中来,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3. 制定保护政策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加强对梅花拳的传承和保护。
并加大对非遗资源的扶持力度,为梅花拳的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移动应用等,打造梅花拳的品牌形象,开发一系列梅花拳的推广产品,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大众对梅花拳的兴趣。
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的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是也有着很多出路。
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加强青少年培训、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梅花拳步法浅析
天下功夫流派45和行步之分(桩上为桩步,桩下为行步)。
桩步练全身之气,行步练脚下之速。
步法总纲:走如风,站如钉;仰之弥高,俯之弥深;进之则长,退之则促;随东就西,声左则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动互追,步随身换;脚随手出,阴出阳入;阳出阴入,总揽四面;支撑八方,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拷摆撤扎,一气呵成。
行步有三法:摆法、撤法和扎法,摆法为三法之宗。
1.子午桩步子午桩步:固桩成一直线而得名,是为跑桩,桩距因人而异,可长可短,主要练习提气跑桩的能力。
子午行步:又名蛇形跑,在各桩间绕行,脚下跑狐拉步(脚跟擦地,脚尖翘起,向前趟行)。
2.小八方(1)桩步:落三点,基本成等边三角形,桩距因人而异,适合自己就好,练习时斜站在桩上(左前右后或右前左后都可),脚手同时回抽,双手成低位铐手,脚钉小式桩(此为摆法)。
接着右脚向右横撤步到另一桩,右手同动,当右脚站稳时,左脚和左手同时追赶右脚右手,成右小式,双手成铐手形,然后左手和左脚同时向左前出,此为扎法。
后同。
(2)行步:小八方行步落六点,摆撤互追跑步扎。
两脚斜立,(左前右后),摆收成左小式,右脚不落地,即横后撤步,左步随后追赶过右脚,再追左脚,左再追右,顺势扎出,后同。
3.中八方(1)落五点,后脚摆,前脚横向撤,(挪)后脚前踏中宫。
中八方实为小八方的综合步法,突出的特点是:后脚偷腿摆走,前脚横撤,后脚迅猛前插中宫(脚后摆为拳击步所借鉴)。
(2)行步:又名四城步,趟踩四门而得名。
落五点或乱点,主要步形为偷腿转向,此为核心,中间间杂钉钻步(原地小碎步脚尖着地)。
4.大八方为乱点,忽上忽下、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击、蹿、跳、跃,跌、扑、滚、翻,身无定法,随心所欲,所谓乱拳绝手皆藏其中,是谓随感而发。
鹤闪步和大群步皆为乱点。
梅花拳步法浅析文/代忠波5.行步三法中的摆、撤、扎的练法(1)摆法的练习①前后摆(鸡啄米)a.单步:两脚左前右后或相反;左步前踏,右脚脚掌着地跟步,同时身体后仰,当左脚落点时身体前摆。
梅花拳五势内容
梅花拳五势内容
梅花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拳法,其五势包括:
1. 落梅势:主要表现为上手蓄力,拳势如落梅花一般轻盈自然。
此势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臂力的协调,以及步法的灵活运用。
2. 豹子势:以模仿豹子捕猎时的迅猛和狡黠为特点。
此势注重速度和爆发力,通过迅猛无比的拳势,以瞬间打击对手。
3. 闪电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为特点,表现出攻击的短暂而强悍。
此势注重力量的迅速释放,拳势短小精练,以快、准、狠的方式攻击对手。
4. 蜂腰势:以蜂腰扎啄的姿态为特点,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的灵活运用和扎击技巧。
此势注重腰力的运用,通过腰部的扭动和蓄势,释放出强大的攻击力。
5. 凤头势:主要表现为形态优美、高挺而有力。
此势注重挺胸抬头,展现自信和威严,通过手势的变化和步法的运用,以控制对手并完成攻击。
以上就是梅花拳五势的基本内容,每个势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击方法,通过练习和研究这五势,可以提高自身的拳法技艺和战斗能力。
武子梅花拳传承历史
武子梅花拳的传承历史武子梅花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是我国武术中的一支奇葩,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武子梅花拳是由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子所创,孙武子伏案著书,久而神疲,出门徘徊,时值寒冬,忽而风过,但见梅干如虬龙飞舞,梅花如落英缤纷,心有所悟,遂创梅花拳,用于士兵操练。
后久经演变,而成现在刚柔相济,内外合一,颇为实用的武术拳系。
武子梅花拳它既有拳法,又有刀、枪、剑等器法(器械),兼具搏击、强身健体两种功能。
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其高风亮节属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铮铮开放,尽占百花之先,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那迎雪吐艳,凌寒飘香,铁骨冰心的崇高品质和坚贞气节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勇开拓,创造了优秀的生活与文明。
其品格与气节彰显了“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
武子梅花寓意梅花弟子应以梅花精神为楷模,突出“苦练文武占诸先,人格高亮秉铁骨”的内涵和寓意。
上世纪初,武子梅花拳主(主要)继承人孔继祥在北京开设“万顺镖局”,曾经威震四方。
他病故后,徒弟曹振谱(1879年—1950年,河北冀州人)继承师业。
因武艺高强、侠肝义胆,“梅花曹”的名号当时在江湖上如雷贯耳。
另外,他和河北沙河县李鼎臣二人,当时号称“南北二侠”。
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以后,靠武术吃饭的镖局日趋没落,加之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上世纪20年代初,镖局被迫停业。
1924年,曹振谱应邀来到许昌,先后收寇运兴、郭绍芳、葛心如、王邦宪(王金顺的四爷)等人为徒。
寇运兴(1898——1982),字振华,乳名丑,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二十日生于许州阜民保寇庄村(今属许昌县将官池镇)。
1925年,师从武术名家曹振谱,1928年,参加全国第一届国术国考,夺得第一名。
1936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给中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发来一份邀请函,邀请国民政府组团参加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中国国民政府除派出69名运动员参加7个比赛项目外,另责成中央国术官在全国武林界严格遴选出寇运兴、张文广、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6名男选手和翟连元、傅淑云、刘玉华3女选手组成的国术表演队参加奥运会的表演项目。
梅花拳
九路又名双扑
乙为拉弓式: 乙以箭步成右弓步右直拳打乙的头部,上左步成 左弓步左直拳打乙的头部,再上右步成右弓步右直拳打乙的头 部,甲跳起左后转360度落为右仆步,双掌俯地目视甲方,并用 左肘格开甲的右拳击肋部,乙右腿斜上一步,右转90度双掌推 击甲的胸部,下蹲身闪开甲的右反背掌,并以左弓步右直拳击 甲的裆步,再以右弓步左直拳击甲的裆步,乙以左弓步右掌抓 住甲的右掌的腕部由上向下拧,左掌推其肘部拿住甲的右臂, 由左弓步变右仆步用左掌由外向里格开并抓住甲的左爪锁喉, 乙右掌再抓住甲的左手指,同时后撤左腿成左仆步,并拿住甲 的左掌,乙的双掌被甲的右掌托开后,同时用双掌封住甲的右 弹踢,甲跳起左后转360度,落为左虚 步,双掌交叉左上右下放 于左腿上.
武
梅花拳对练
整理者:
一路叠掌分掌
预备式:甲乙二人背向立正站好,同时双掌由上向 下按掌,双掌再由下向上捞起,二人均变马步向左 右双冲拳,目视左方,二人同时向前箭步;而人落 为马步二人交右臂,右脚在前,目视右方; 乙 以右脚弹踢击甲的腹部,右脚落地后,以左弹踢 , , 击甲的腹部,左脚落地为左弓步,以右直拳击甲的头 部,左直拳击甲头部,随后乙用左臂格甲的右直拳,再 用右臂格甲的左直拳,乙立即蹲身抱起甲的左腿;乙 的双手被分开后,以右仆步双掌封甲的右弹踢,乙跳 起左后转180度;落为左仆步双掌封甲的左弹踢,乙跳 起右后转落为左丁步,左手向左打直拳,右手屈臂放 于胸前,拳心向下;为拉弓势.
十一路大截膀
乙为拉弓式:以箭步成右弓步右直拳击甲的头 部,甲的右腕被抓住,右肘被托起,乙右腿被甲 的左腿扫起,乙的左手着地前俯,并想上左腿抱 甲的右腿,乙右转身180度,并以右弹踢击甲的 裆部,随后用左扫腿扫击甲的双腿,并向前滚身 闪开甲的踹腿,起身落为左虚步,双掌交叉胸 前..
梅花拳的源流
梅花拳的源流1梅花拳的形成时间梅花拳( 亦称梅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一带以及欧、美、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加以发扬。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
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
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2 梅花拳为何人所创有关梅花拳的源流问题,虽然各地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记载的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梅花拳谱系是以“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为第一辈; 张三省为第二辈; 邹宏义为第三辈;蔡光瑞、邹文聚、王西征、孟有德为第四辈; 杨炳、孙盘龙、韩华礼、张福、王登榜等为第五辈……”[3]。
这里的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是谁? 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人说这是虚拟人物。
梅花拳第二辈传人张三省确有其人,周伟良[2]31教授研究认为: “张三省本名张山,明清之际人氏,为徐州铜山人,具体住址或铜山小尖山村,或苗家楼村; 张的武艺( 梅花拳) 是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由一位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所传,故在梅花拳内尊其为二辈; 武艺学成后,其名广为周边地区所称颂,‘黄河两岸,三省广播’,‘从此立下文武教场,收徒讲道’”。
由此可见,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并不是虚拟人物,他就是周伟良所提到的“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
但是,周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位“方外高人”有更多的介绍。
目前,认为法王老祖( 虚拟人物)是梅花拳的第一辈祖师( 即创始人) 的观点,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领导的“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从 2001 年开始就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梅花拳传人,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据初步考证,清末民初,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一带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梁山好汉创立的各种拳术、器械被广泛演练传承。
同时,少林、峨眉、武当等外地功夫也相继流传到梁山一带,梁山武林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期。
直至现在,梁山民间仍有十余种拳种(派)在传承、发展,其中就包括梅花拳。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古称“梅花桩”,因在百余根桩阵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说法,现择两种说法记述如下。
一种说法是,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于昆仑派。
相传,在中国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有一祖师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见《梅拳秘谱》),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
正因为如此,过去梅花拳多以父传子、子传孙等形式流传,故梅花拳又有“父子拳”之称。
至明末清初,梅花桩(拳)才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普及开来。
《梅拳秘谱》中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第二种说法是,梅花拳源于春秋五霸时期。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梅花拳创始人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书传于后人。
第一部拳书叫《五虎七星拳》。
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
梅花拳的第一小谱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立,第二小谱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的第一大谱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
当时立谱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山黄家岭村人。
武侠梅花拳描述
武侠梅花拳描述武侠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闻名。
梅花拳起源于明朝时期,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梅花拳的招式灵活多变,以快速的拳法和流畅的身法为主要特点,使其成为武术界备受瞩目的一种拳法。
梅花拳的名字源于其招式的特点,梅花拳的动作柔中带刚,像梅花一样娇媚而坚韧。
拳法中融合了梅花的优美形态和坚韧的个性,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武术表演形式。
梅花拳的动作流畅而有力,拳打出去如梅花绽放,美丽而迅猛。
梅花拳注重拳法的技巧和身法的协调,拳法灵活多变,结合了攻防一体的原则。
梅花拳以快速的连续拳打为主,搭配腿法和身法的变化,使其在实战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梅花拳拳法独特,有“一拳多打”之说,即一招之中蕴含多种变化,让对手难以捉摸。
梅花拳强调内外兼修,注重内功的修炼。
内功包括呼吸调节、气贯全身以及意念和意识的控制等方面,通过内功的修炼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耐力。
梅花拳的练习也强调修身养性,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冷静,使练习者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保持冷静,不受干扰。
梅花拳的招式独特多样,包括直拳、勾拳、钩拳、掌法、腿法等多种技术。
梅花拳的招式注重招架与攻击的结合,通过巧妙的身法和招式变化,可以有效地躲避对手的攻击,并给予对手以迅猛的反击。
梅花拳的练习也注重身法和招式的协调,使拳法更加灵活且具有攻防一体的特点。
梅花拳的练习对身体的锻炼非常全面,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力量和协调性。
梅花拳的练习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增强身体的耐力和爆发力,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梅花拳的练习还可以改善身体的姿态和平衡感,使身体更加健康和有活力。
梅花拳作为一种传统的武术形式,不仅具有实战价值,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
梅花拳的练习注重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培养练习者的坚持和毅力,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
梅花拳的练习也注重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使练习者更加懂得尊重和关爱他人。
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优雅的动作而备受瞩目。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
作者:xx来源:xxxx官方网站xx的历史渊源及传承xx/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xx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xx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xx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xx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拳
濒危状态
•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受经济大潮的冲击,练习梅花拳 的空间在缩小,时间在减少,缺少必要的训练场馆,缺乏经常 性的交流演练,很难造就大师级的优秀人才,加上一些老拳师 年事已高,退出拳坛,新老拳师传承脱节。 • 2、梅花拳是中国民间武术文化,历史悠久,部分的独特稀有 兵器套路几近失传,尤其是梅花桩,好桩的多,习桩的少,练 桩的稀,明桩的奇。 • 3、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梅花拳的习练者在日趋减少,尤其 是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受电脑网络的影响业余时间更多的放在 网络上,梅花拳的基本功练不到家,无法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 和拳法的升华。 • 4.文明进步,不需要打架解决问题;健身房普及,器械易学且 更有利于快速形体健美;传统宗师被KO。
但如果把它放在教门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其 源流、意义就立即彰显出来所以,梅花拳中的 “梅花”一词绝对不是日常生活中审美概念, 而是有一种宗教含义。根据我国历史资料记 载,干枝是清代民间教门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在 梅花拳的一些拳经中记载梅花拳历史上共分 十二干枝。这充分可以说明,梅花拳内的“干 枝”是源于东大乘教,是一种假借“开道度人” 的掌教秩序与组织形式。
当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梅花拳开始收门徒,然 后四处教授农民。同时又把前一百代流传的 谱系隐藏起来,防止给历代祖师们招来灾祸。 一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 固,而且满族上层也接受了汉民族的传统文 化,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人自居。因此,传授梅花 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也就再也不必隐瞒自己 的真实身份了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 花拳谱系也没有什么隐蔽的内容了。
邢台梅花拳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
起源争议
有关梅花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从西周到明 末清初都有记载,但多数都属于民间传说一类。 这种现象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是有关联的, 因为中国武术套路的出现到宋代才趋于成熟, 而对拳种的介绍,要晚到明中期才出现。由此 可见,梅花拳是在明未清初出现的比较符合历 史事实。从分析梅花拳始祖传说,可以发现其 和明末清初的民问间教门之间有着很大的联 系。
梅花拳【梅花拳花架】
梅花拳【梅花拳花架】梅花拳【梅花拳花架】1、预备势两腿自然并立,上身正直,挺胸立腰收臀,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下腭微收,目视前方,呼吸自然,精力集中(图1)。
2、开步直立承上式,左脚向左侧开步成开立步,腿略屈,保持弹性。
上动不停,双手抬起,掌心朝内,拍向胸部,随即翻掌向下按至胯部正前方(图2,图3)。
3、站立单鞭两臂外旋,向两侧画弧至肩高时,两臂屈肘,两掌变拳收于胸前,拳心向下,两拳相距约10公分,目视前方。
两臂缓慢向两侧拉开冲拳,拳心朝下(图4,图5)。
要点:拉开冲拳时意欲扯开物体,松肩,两臂成一条直线。
4、弓步冲撵左脚向左迈步,左腿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平搂并收回腰间,右拳向前击出,目视前方(图6)。
5、独立冲捶承上式,重心左移,左腿略屈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提起,脚面绷直,脚尖朝下,成独立式;同时,右拳向上冲击(图7)。
6、跳步连环三捶承上式,右拳画圈带动身体,右脚下落,左脚提起向前迈步,左腿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平搂并收回腰间,右拳向前击出,目视前方。
上动不停,右拳屈肘回收至右腰间,拳心朝上,左拳向前平直冲出,拳心朝下,目视左拳。
上动不停,左拳屈肘回收至左腰间,拳心朝上,右拳随即向前平直冲出,拳心朝下,目视右拳(图8~图10)。
要点:快速、连贯,转腰顺肩急旋臂。
7、右败势重心右移,右脚尖稍外摆,右煺屈膝,左脚尖内扣。
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同时,右拳变掌,向下向右向上弧形摆动至右侧头上方成亮掌,左拳变掌,向上经右肩前下向左弧形摆动至身体左侧成斜立掌,掌心向外,目平视(图11)。
8、左败势重心左移,左脚尖稍外摆,左腿屈膝,右脚尖内扣,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时,左掌向下向左向上弧形摆动至左侧头上方成亮掌,右掌向上经左肩向下向右弧形摆动至身体右侧成斜立掌,掌心向外,目平视(图12)。
要点:左右败势。
动作转换要沉稳,重心不可提起。
9、跳步冲捶承上式,身体站起,右脚向右侧迈步,左脚再向右脚外侧迈步,右脚再向右侧迈步,左脚再跟上并于右脚内侧;同时,右拳变掌由体前向右侧平行翻腕拧抓,左拳变掌由左侧向右侧盖击,右掌变拳由胸前向右侧冲击,左掌变拳顺势收回腰间(图13)。
武术拳种介绍之梅花拳
05
梅花拳文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文理
《梅拳迷谱》
• 中气论 •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
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 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
• 张从富和他的小架梅花拳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传统思 想,所以,梅花拳的大架和小架也并没有因此而分裂,这在 其他拳派中是绝无仅有的。张从富也就成了梅花拳近代史上 第一位改革家。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张从富救驾有功,皇上留其在京数日,一日,他来到京城白云观,参拜佛祖后与主 持攀谈起来,很是投缘,言谈中得知主持明道人是邱祖(邱处机)龙门派与自己同宗,一 脉两支。连宗续代,通宵未眠,和守明道人将邱祖 遗 留下来的四十代辈份排谱合续至 一百代。
武术拳种介绍之
•梅花拳
01
梅花拳起源考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起源考
• 梅花拳是中国武术之一,梅花拳起始时间,众说不一。有云春秋战国时有 之;有云秦汉时有之;但都无文可考。有文字可考的是流传在平乡后马庄的 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该文记载梅花拳起始于南宋末年,开派祖 师是邹宏义,家住江苏徐州府北门外六里朱家桥村。
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
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 张从富
梅花拳
梅花拳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拳法技巧。
梅花拳的特点是优雅、迅捷,以及灵活多变的动作。
它是中国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拳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梅花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
据传,梅花拳的创始人是明朝时期的武术大师王宗岳,他以梅花为拳法创作的灵感来源,将梅花枝吐蕊、含苞欲放的形态融入到了拳法中。
梅花拳的动作以迅捷、灵活为主,融入了太极拳的柔和和崩折的特点。
其动作包括伸展、腾挪、蹦跳等多种形式,同时具有攻防一体的特点。
拳法中的每个动作都具有自己的含义和用途,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灵活性。
梅花拳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梅花拳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拳法的演练过程中,更注重意念的运用和内心的修炼。
梅花拳强调的是身心的和谐与统一,通过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来培养习武者的意念和意识。
梅花拳的训练过程非常严格和认真,训练者需要不断地修炼和锻炼,才能够掌握技巧和精湛的拳法。
同时,梅花拳的训练也以和谐为核心,注重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以及维护健康的原则。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耐力。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作为一种武术形式,梅花拳以其华丽的动作和独特的内涵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关注。
梅花拳被广泛地应用于健身、文化展示等领域,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梅花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
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象征着坚韧和美丽的花朵,它在寒冷的冬天中独自怒放,象征着坚持和勇气。
这种精神正是梅花拳所倡导和追求的。
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困难,还是面对人生的挑战,梅花拳都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退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内涵,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梅花拳五势最简单解法
梅花拳五势最简单解法梅花拳,嘿,听名字就觉得很酷对吧?就像那种看起来神秘又厉害的武术,里面有很多姿势。
今天就来聊聊梅花拳的五势,简单点说,就是五个动作。
别担心,我会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给你讲,保证你能听懂。
梅花拳的五势分别是“托”、“打”、“撩”、“捶”、“肘”,这些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打麻将的牌名?嘿,麻将和武术也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讲究技巧和 timing。
说到“托”,这可是梅花拳的基础动作之一。
想象一下你在空中托起一个小球,手掌向上,轻轻地接住。
这动作有点像在给天上的云朵做个按摩,轻松愉快。
这时候,你的身体要放松,心态要平和,像是在做个优雅的伸展运动。
可千万别绷紧了,那样可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做法,得不偿失啊。
接下来是“打”。
哎,打可不是随便打人的哦,梅花拳的打是有讲究的。
这个动作讲究的是力度和节奏。
想象一下你在拍打一块大鼓,手掌要有力,但又不能用力过猛。
就像你在敲门,轻轻地“咚咚”,让对方知道你来了,但又不能把门打坏了。
这个时候,身体要灵活,腿脚要稳,就像在跳舞一样,不能乱了节奏。
再说“撩”。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暧昧,但实际上撩的意思是把对方的攻击轻轻撩开。
想象你在跟朋友打闹,突然有人朝你伸手,你就用手一撩,把他的手撩开,轻松自如。
这动作其实很有趣,你就像在跳舞,灵活地避开对方的攻击,真是“见招拆招”的好办法。
“捶”就有点不同了。
这个动作是要发力的,像是你在捶打面团,虽然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有力度又不失优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个重口味的菜,得用力捶打调料,让味道更加浓郁。
这时候,你的整个身体要跟着动作走,手臂、腰部一起用力,感觉像是在跟大自然对话。
别忘了,捶打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姿势,别让别人看了笑话。
最后一个“肘”。
肘的动作很特别,像是在跟对方较劲。
想象一下你在比赛,快要赢了,敌人伸手想要干扰你。
这个时候,你用肘部轻轻一顶,便能轻松化解对方的攻击。
动作要果断,像是在做决策,别犹豫。
简述梅花拳的修炼体系
简述梅花拳的修炼体系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它源于河南省的洛阳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名称来源于本身拳法的动作形态,因为梅花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含义,象征着梅花拳练习者在苦难和困境中不断坚韧强化身心,最终取得胜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述梅花拳的修炼体系。
一、基本功练习梅花拳的修炼开始于基本功的练习。
在梅花拳中,基本功主要包括身法、步法、站桩和基本拳法等。
身法:身法是指身体的各种动作姿势,包括身体的直立、抬头、挺胸、缩腹、鼓背等。
通过身法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并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步法:步法是指身体在移动时所采用的步伐。
在梅花拳中,步法主要分为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四种。
通过步法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提高,并加强腿部肌肉的锻炼。
站桩:站桩是指直立站立的一种练习方式。
在梅花拳中,站桩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通过站桩的练习,可以使所有肌肉得到均衡的锻炼,同时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基本拳法:基本拳法是指拳法的基本组成部分。
梅花拳的基本拳法主要包括直拳、钩拳、摆拳、肘击、膝击、跨步等。
通过基本拳法的练习,可以提高拳法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并培养技术执行的准确性。
二、套路练习梅花拳的套路是指一系列的拳法组合。
通过练习套路,可以使拳法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并加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梅花拳的套路主要包括单刀套路、双刀套路、单剑套路、双剑套路、拐子套路和散打套路等。
每个套路的动作组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难度,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复琢磨,来逐渐掌握套路的技巧和精髓。
三、对练练习梅花拳的对练是指两个人在不断的交锋中相互练习。
通过对练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并提高技术的准确性。
对练的方式主要分为点对点、较量和搏击三种。
点对点是指双方每次只进行一招一式的对练。
较量是指双方可以进行连续攻击和防守,但是无法使用重击。
搏击则允许使用全力打击对方,但是需要注意安全性和防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拳“梅花”两字的意义周伟良:各位网友大家好!上集咱们就传统武术中的几个拳种,比如少林武术、南少林,以及和少林武术或武术文化有关系的《易筋经》做了讲解。
这一讲咱们就在传统武术中影响比较大的“梅花拳”做一个介绍。
周伟良:说起梅花拳,它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一个非常著名的拳种,但是我在这儿指出,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同时它也是清代在北方地区具有非常影响力的一个民间拳会组织。
作为一个拳种,梅花拳有自己的拳理功法以及技术特点,作为一个拳会组织,它烙有鲜明的教门文化印记,并且在1900年那一场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由此,梅花拳也成为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学者们所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周伟良:本人在上世纪末的几年中曾经对梅花拳做过深入的田野考察,这里就梅花拳的名称问题、组织起源以及拳理功法向各位网友做一个基本介绍。
周伟良:梅花拳的全名为“梅花”,然而,“梅花”这一词到底蕴含了什么样的意义,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没有一直没有说清楚。
因此,咱们第一个问题就来谈谈梅花拳“梅花”两字的意义。
周伟良:对一个拳种的认定,我在十多年前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拳种最基本的应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名称,因为这和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有关,诸位想一下,中国所有拳种都是有自己的名称的。
比如少林拳,比如太极拳,比如峨眉拳,比如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八极、通背等等,都有自己的名称。
所以我认为对一个拳种的认定,首先要有自己的拳种名称。
周伟良:第二个认定是,一个拳种有它相应的自身的技术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梅花这一拳种名称,为什么这一拳种叫梅花?历来说法不一,我曾经归纳了一下,大致有三类:为什么叫梅花呢?因为这一拳种在技术上是按照天干地支分作五式,宛如梅花开放,古称五式梅花拳;第二种观点认为,梅花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味,为什么这么说呢?据说明末时期,大家知道,因为明末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在眉山上吊,因此民间很多人士反清复明,同时把眉山的眉改成“梅花”的“梅”,表示他们反清复明的意思。
第三种观点,当时河北亮拳一带,梅花盛开,各地拳民到这儿练拳,因此把它称为梅花拳。
什么叫亮拳呢?所谓亮拳就是在北方地区,像河南、河北、山东、华北地区,到一定时节,很多练武之人纷纷集中到某一地域,公开进行武术演练,这种活动称为亮拳。
周伟良:以上三种对我们认识什么叫梅花拳可能有一定的意义,但我们刚才说了,梅花拳不仅是一个拳种,它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象,更多是指它的组织,对这样一个既是拳名,又是秘密结社的拳会组织而言,以上的解释恐怕没有说清楚。
从技术上,由于像天干地支五式梅花,它也很难解释,为什么梅花拳至今在拳会内部有着如此大的文化凝聚和文化感召;第二,从眉三的眉转化为梅花的梅更牵强。
大家知道,导致崇祯皇帝上吊眉山的不是清军,而是李自成。
这是我自己的认识。
梅花在中国人的长期生活中是一种审美对象,当这种审美对象和宗教文化相结合时,梅花的内容就变得复杂起来,从资料来看,梅花一词在梅花拳内部不仅仅是对梅花铮铮风骨的赞美,而且被赋予了神圣的宗教渡人的情感,因此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内容的宗教文化符号。
周伟良:1999年4月,我在梅花拳之乡——河北邢台广宗县,得到了一本梅花拳内部的经卷,叫《佛祖经》,在头两句赫然写道“佛祖西域坐法台,治世干支梅花开”。
通看其经卷全文,这样一个内容,就是在经卷作者看来,尘世间的纷纷扰扰是极易迷乱人的本性的社会,因此佛祖发慈悲,屡屡派人下凡间超度,但能否被超度“回家”,就取决于个人的修行得道。
因此这本书中讲“面前有棵梅花树,梅花能收万道来……开道法名为梅花,梅花能把人渡开。
”很清楚,这里的“梅花”一词是作为对所修之道的解释,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佛性象征,因此这种“梅花”就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一种来自乡土社会特有的宗教情感的支持。
所以说,很多人把传播梅花拳又称为“传道”。
传道这两个字很清楚地说明了梅花拳的宗教情感。
梅花拳的起源周伟良:我们大致介绍了一下梅花拳梅花一词的含义,接下来讨论一下梅花拳的大致起源。
关于梅花拳的起源,典籍文献没有记载,民间有几种传说,我梳理了一下,大致有三种:第一种观点,梅花拳起源于西周;第二种观点,梅花拳起源于春秋战国,说是由著名军事家孙子所编,所以又称“武子梅花拳”。
我在这里说一下,西周之说,毫无疑问,肯定是民间人士自己对历史的引申。
所谓武子拳,事实上是父子拳的谐音,因为在梅花拳内部,向来有父子拳之说,所以由父子拳谐音为武子拳,进而再推演到孙子,这一说法也是不可靠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梅花拳内部有一个抄卷,上面写着“落地梅花世间稀,明末清初始建成”,从这一观点来讲,我们觉得明末清初的这个说法是比较可靠的。
因为作为套路的出现,文献记载中始见于宋代,而拳种的形成相对要晚,从现有的材料看,要到明中期才陆续出现在史料中,因此梅花拳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潮流,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梅花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比较符合中国武术发展的基本概况的。
周伟良:我们了解了一下梅花一词的意味,了解了一下梅花拳起始的年代,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有关梅花拳作为组织的情况,从这个拳会组织中也可以反映出梅花拳起源于明末。
对于梅花拳组织,从它的活动特征来讲,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我们这里进一步提出,梅花拳这种组织以明代民间教门组织,东大乘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关系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看出:周伟良:第一是关于梅花拳始祖的传说,梅花拳的创始人是谁,在梅花拳内部经卷中称是“收元老祖”,有的文献中说是古佛。
另外我们注意到,在梅花拳内部的一份材料中,这份材料叫《周氏家谱》,称它的一世是“法王老祖”。
这个记载为我们了解梅花拳和东大成教的关系提供了一条重要的信息源,法王老祖是谁?有的学者说,是如来佛。
当然,法王一词最早是佛家用语,但是法王老祖被民间教门吸收以后,就成为民间教门教首的封号。
大家知道,明嘉靖年间东大乘教教主王森,就自称“法王十佛”,而且梅花拳中有关法王老祖的记载,在别的内部抄卷中也可见到。
就是在现在的民间调查中也时有反映。
比如我在1999年山东菏泽地区调查时,当地一位梅花拳的弟子对我说,我们的梅花拳进六柱香,其中第一柱香就是敬法王老祖。
周伟良:第二,梅花一词的出现与大乘教后来演变为的“圆顿教”有关系,我们在清初顺治九年、顺治十六年的两份民间经卷中看到,该教也是指大乘元顿教,其中提到该教的三宗九派十八支,均以红梅为记,这里面的红梅和梅花拳的梅花有什么联系?目前还没有具体资料可以说明,我们不便妄猜,但很清楚的是这里面提到了九干十八支,刚才提到,梅花拳为什么叫梅花?有人认为梅花拳是以干支五式而命名的,干支这个提法事实上也出自于民间教门,称“九干十八支”。
所以说,从这条材料看,梅花拳与民间教门的渊源关系也写得非常清楚。
周伟良:第三,梅花拳组织内部分为文场和武场,这一组织特征在其他拳种中是罕见的,什么叫文武场?在史料中文武场又记作内功和外功,或者“文掌门”、“武掌门”,文武场的形式从史料上始于乾隆年间的清水教(音),当时清髓教的教主王文就是凭借着文武场发动了一次起义,尽管起义被镇压了下去,但这种组织形式对当时的民间教门和拳会组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文武场,到今天的梅花拳中还保存着。
梅花拳的拳理周伟良:我们刚才所提到的从中反映出梅花拳民间教门组织的特征,尤其是和东大成教的关系,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梅花拳的拳理。
周伟良:在传统武术中,对于自身拳种、拳理的记载,或活动情况,就是武术界常说的拳谱,拳谱在一个拳种中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因此我们对梅花拳目前习武群体内部所保存一些拳谱的了解、研究,不但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梅花拳拳理的基本脉络,同时也为了解梅花拳这一组织形式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梅花拳的拳谱到目前为止,我个人搜寻到了四本,一本是在清乾隆七年,有一个叫杨炳的人所写的“习武序”;一本是晚清时期的课本“少林秘授拳经棍法”;第三本是在民国年间,由梅花拳传人韩其昌先生传下的“梅花拳秘谱”;第四份是当代一名署名吴春詹所抄录的“梅花拳拳谱”。
在这里我就前三份做一个大致介绍。
周伟良:第一份是《习武序》,我们刚才说了,《习武序》的作者是乾隆时期一个叫杨炳的人所作,提到杨炳这个人,应该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杨炳生于康熙十一年,他是康熙五十一年的武探花,有功名的,考过武举,在康熙五十一年时中了武探花。
《习武序》是杨秉在七十一岁时所写的一本有关梅花拳的拳谱,最早时是山东大学陆遥教授在他主编的“义和团运动起源探索”中,首先把这个拳谱附录在了他的书中。
后来我在对梅花拳进行田野考察时,也从梅花拳弟子内部得到了这一份抄卷。
周伟良:另外,关于这一本《习武序》,杨炳的后人,现住河南安阳的杨彦明先生又得到了另外一个抄本,现在有关这一份材料的几个抄本,人们都在对其进行研究,内容区别不是很大。
从内容来看,《习武序》首先直接受到了明代兵家理论的影响,比如说《习武序》中提到了“把式”这一词,今天我们听着把式这个词,好象并不是一个赋予了积极意义的词,耍把式,嘴把式,但事实上把式这一词在传统武术语境中,是有着自己的含义的。
什么叫把式呢?《习武序》对“把式”有解释,他说“把者,握也,抄也;式,因力而致拳。
”这一观点和明代军事家唐顺之在《五编》中提出的把式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唐顺之怎么说?“拳有式,所以为变化也。
可以守,可以攻,为之式。
”拳无定格,无定式,是有变化的,有攻有守,所以“为之式”。
你要把握住这种式,把握住这种变化,这才叫把式。
应该说这是中国从明清两代对传统武术“把式”一词的经典解释。
当然后来把式一词到了近现代慢慢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变成了“耍把式”、“嘴把式”等等。
我们在这里仅仅举一个例,来说明梅花拳中的拳谱《习武序》首先是得到了明代兵家理论的影响;周伟良:第二,它受到了宋明理学的影响,比如《习武序》的后半部分写了一个标题“一贯之道”,其言源出《易经》,不过《易经》中的“四相生八卦……”被杨炳改写为“四相生八卦,八卦生十六卦…生生无穷”,变成了武术中无穷变化的意思。
《易学》中的太极阴阳理论发展到了宋代形成了宋代理学中一个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学说,这种理论对包括武术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每一个层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当然说,这种理论在杨秉的《习武序》中还没有被有机地融合起来,但我们可以看到,在某些方面,杨秉已经把易学中的某些内容开始接受、糅合到拳理中去了。
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八八生六十四卦,生生无穷”,就表明了杨秉力图把变化不定的拳式通过易学理论加以建构。
周伟良:《习武序》反映出来的第三个文化特征是强烈的道德伦理色彩,中国文化视其他都为枝叶,唯独道德是根本,《习武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在梅花拳的习武价值上,作者杨秉开宗明义说“习拳练武,时而穷也,保身保家;时而达也,可以为军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