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
梅花拳五式拳法
梅花拳《五势拳法》一、梅花五势拳法根源梅花五势拳法,又称梅花五行拳,五势桩法。
古佛法王老祖分定天地之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宇宙万物定五行,五行的生克制化,维持天、地、人三才的平衡之时,差遣五方佛祖各管一方,有其根源为证。
五方佛排定五方。
古佛世尊为了渡化众生,在世间开展文武大道,按五行之法,命五方佛祖创下了梅花五势拳法。
五方佛各创一势。
太素佛居西方,创下大势;太乙佛居北方,创下顺势;太始佛居东方,创下拗势;太初佛居南方,创下小势;太极佛居中方,创下败势。
五势即有各势的独立性,自成一套法理;又有生克制化整体理法。
其理法奥妙无穷。
梅花拳无极歌混沌一气内外修,梅花功法至根由;穴穴自然虚无静,仙佛还元始已生。
无极势,又称预备势,起势。
身体自然站立,两足平行与肩同宽。
身要直,含胸拨背收腹,头往上虚领顶劲,下额微收,两眼平视前方。
两腿自然放松,两臂自然下垂,两手微曲,五指并拢,中指贴于裤缝。
眼观鼻,鼻观口,口合心,凝神敛气,内视于心,立于虚空之地,混沌虚无之境。
无极势,默念无字真经,奉请五方佛祖,从虚无中来,虚空中坐定五行方位,佛光普照,整个宇宙光华布满乾坤,充贯身体大小周天,四肢百骇,使虚无之躯充满佛光,在虚无之境,结出丹田圣胎,无极而太极。
梅花太极歌无极孕育太极生,动静开合两仪形;三才四象八卦转,五行六合七星成。
太极势,由无极生太极,意守丹田,运丹田真元二气,转太极生两仪,天、地、人三才合一,两手走太极,左脚回收提起,左手由下往左上划弧走里面,经过右肩,右胸,向下往左,至左前方,臂与肩同高,正好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右手从下向左,向上走外面经过左胸,左肩,往上至头顶,臂伸直向上,阴阳变化一太极。
同时,左脚向左迈出成大虚步,成左大势。
二、大势大势歌诀大势气弘性属金,生顺克拗妙绝伦;金隐于内鼻通肺,五行第一存其真。
(一)、大势动作说明:1、梅花拳大架大势大势,又名横势、打虎势、扑势。
梅花拳简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简介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优秀拳种之一,梅花桩是梅花拳的一种功法,传说历史非常悠久。
据《平乡县志》记载,梅花拳在明末清初传入当地。
据《梅花拳根源经》和《梅花拳传承谱》描述,梅花拳第一代为收元老祖,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第二代为江苏徐州张三省,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
前两代均以开法传道为主,且单一相传,影响面非常狭窄。
自第三代邹宏义开始,才有文理武功的具体记载。
梅花拳自邹宏义始,才正式传播于民间。
从历史记载看,梅花拳最晚诞生于明末清初,真正的创始人是当时江苏铜山人邹宏义。
邹宏义原名邹讵亮,字魁阳,幼时客居江苏铜山北街。
明朝崇祯末年,邹宏义拜武林高人张三省为师学习武艺。
历经数载风霜雪雨,邹宏义将张三省传授的拳法与家传武功相结合,融周易八卦于拳理,化阴阳五行于拳法,精心推敲演练,创出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独特拳术——梅花拳。
梅花拳分作桩步五势,宛若梅花怒放;而行步三法,又恰似梅花枝干穿插交错;相传最初多在梅花树下习练,故冠以“梅花拳”之名。
此外,梅花拳还有取梅花在冬天未尽、春天未到之时开放,蕴含先知先觉之意,暗合先备先用之理,达成先发制胜之效。
梅花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强身健体、舒筋壮骨、祛病延年之功效,加之武德高尚,尊大爱小,谦虚忍让,历来深受民众的喜爱,实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梅花拳的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部分,讲究文武双场结合,文理指导武功,以武强身,以德育人,练功讲究内外结合,形神合一。
从文理层面看,梅花拳强调“未学艺,先知理”。
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做到文武兼备。
从武功层面看,练习梅花拳要从基本功开始,主要包括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内容。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在文理、武功的关系上,梅花拳强调以文养武,以武济文,指导思想和具体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的哲学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拳内功心法
天下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心法
梅花拳内功心法
文 / 代忠波
梅花拳,又称梅花桩,因过去练功和技击都在桩上练习而得名,在近代练功由 桩上改为地上,故又称“落地梅花”。梅花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优良的传统,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在众多拳派中,唯独梅花桩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 指导武场。武场锻炼武功,传授拳法;文场敬祖师,研究文理及香礼妙法。文场的 指导理论包含儒、道、释三家学说之精义和周易五行之理的神奇妙用,修身养性, 炼神炼气,称为文功。梅花拳是一种内炼气、外练形,内外兼修,攻防技击性强, 体用兼备的传统拳术。
(编辑 / 刘强)
代忠波,1975 年 4 月 13 日出生,男,学士学位,国 家一级武术教练。
49
辅助练习:风摆柳(云手) 分定步云手和活步云手。
1. 定步:两脚侧开与肩同宽,两手向前置于胸前,两 手向左下摆走,到腹前时两掌心向上,指尖相对,继续左走, 两掌上翻,到胸前时掌心朝前。右同。
2. 活步:脚下丁錾步,快速踏动,两手协同配合动作, 可慢可快,存乎一心。
四、行气法
梅花拳行气,走四个圈:前向后一圈、后向前一圈、左 向右一圈、右向左一圈。行气时把身法步眼比清,徐徐抡舞, 不可着力、不可憋气,灵塔擎在中宫,神驭气、气驭形,不 可阻滞,动作顺畅连绵不断。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梅花拳是一种源自河北省邢台地区的传统武术。
作为中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拳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本文将从梅花拳的传承状况、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出路等方面展开研究,探讨如何在保护梅花拳传统的同时促进其现代化发展。
一、梅花拳的传承状况二、面临的困境1. 传承人口老化梅花拳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然而大部分的传承者都是年龄较大的老师,年轻一代对于梅花拳的传承并不积极。
这就导致了梅花拳的传承人口逐渐老化,年轻后辈的缺失使得梅花拳的传承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2. 缺乏传承保护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传承保护体系来保障其传承。
然而目前对于梅花拳的传承保护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3.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困难梅花拳作为传统武术,其传承发展面临着和现代社会融合的困难。
传统的师徒传承方式与现代的教学方式、市场营销方式并不协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梅花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的发展出路1.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为了更好地传承梅花拳,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传播,如开设梅花拳体验课程、参与各类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社区义务表演等等,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梅花拳。
2. 加强青少年培训梅花拳传承的重点应该放在青少年身上,通过开设梅花拳培训班,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梅花拳的学习中来,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3. 制定保护政策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加强对梅花拳的传承和保护。
并加大对非遗资源的扶持力度,为梅花拳的传承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4.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移动应用等,打造梅花拳的品牌形象,开发一系列梅花拳的推广产品,以此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社会大众对梅花拳的兴趣。
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的传承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但是也有着很多出路。
通过多种传播方式、加强青少年培训、制定相关政策以及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梅花拳的传承与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梅花拳五势内容
梅花拳五势内容
梅花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拳法,其五势包括:
1. 落梅势:主要表现为上手蓄力,拳势如落梅花一般轻盈自然。
此势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臂力的协调,以及步法的灵活运用。
2. 豹子势:以模仿豹子捕猎时的迅猛和狡黠为特点。
此势注重速度和爆发力,通过迅猛无比的拳势,以瞬间打击对手。
3. 闪电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为特点,表现出攻击的短暂而强悍。
此势注重力量的迅速释放,拳势短小精练,以快、准、狠的方式攻击对手。
4. 蜂腰势:以蜂腰扎啄的姿态为特点,主要表现为腰腹部的灵活运用和扎击技巧。
此势注重腰力的运用,通过腰部的扭动和蓄势,释放出强大的攻击力。
5. 凤头势:主要表现为形态优美、高挺而有力。
此势注重挺胸抬头,展现自信和威严,通过手势的变化和步法的运用,以控制对手并完成攻击。
以上就是梅花拳五势的基本内容,每个势均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击方法,通过练习和研究这五势,可以提高自身的拳法技艺和战斗能力。
梅花拳的源流
梅花拳的源流1梅花拳的形成时间梅花拳( 亦称梅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一带以及欧、美、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加以发扬。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
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
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2 梅花拳为何人所创有关梅花拳的源流问题,虽然各地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记载的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梅花拳谱系是以“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为第一辈; 张三省为第二辈; 邹宏义为第三辈;蔡光瑞、邹文聚、王西征、孟有德为第四辈; 杨炳、孙盘龙、韩华礼、张福、王登榜等为第五辈……”[3]。
这里的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是谁? 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人说这是虚拟人物。
梅花拳第二辈传人张三省确有其人,周伟良[2]31教授研究认为: “张三省本名张山,明清之际人氏,为徐州铜山人,具体住址或铜山小尖山村,或苗家楼村; 张的武艺( 梅花拳) 是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由一位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所传,故在梅花拳内尊其为二辈; 武艺学成后,其名广为周边地区所称颂,‘黄河两岸,三省广播’,‘从此立下文武教场,收徒讲道’”。
由此可见,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并不是虚拟人物,他就是周伟良所提到的“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
但是,周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位“方外高人”有更多的介绍。
目前,认为法王老祖( 虚拟人物)是梅花拳的第一辈祖师( 即创始人) 的观点,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领导的“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从 2001 年开始就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梅花拳传人,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
梅花拳的四大节日
传承48梅花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武术,不仅有不同于其他拳种的拳技功法、繁密而系统的展演套路,而且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场”活动,“过节”就是一个彰显梅花拳文化特色的实例。
梅花拳每月初一、十五要在“天地君亲师”神位前上香、礼拜;春节期间要恭请祖师“驾临神坛”,普收弟子们的香火、大供和虔诚叩拜。
此外,梅花拳还要过四大节日,这就是农历三月三的“桃花节”、六月六的“荷花节”、九月九的“菊花节”、腊月初八的“雪花节”。
下面就梅花拳“过节”的有关文化特色作一解析。
一、梅花拳“过节”发源于何时梅花拳四大节日究竟起于何时?翻遍梅花拳的所有根源经,发现有这样两处记载:在《梅花拳史部根源》的“玄武部斗册”中有一段“四时节”,写道:“法王尊收元祖,开天辟地数盘古,梅花台上四时节,祥光普照万民府。
”“芦席金钉银针贵,众神同临‘桃花会’‘入伏会’‘重阳会’‘雪花会’。
”文中芦席、金钉、银针分别是指张贴“天地君亲师”神位的芦苇席,往墙面上固定芦苇席的钉子和神位上扎着穿有五色线的银针,代表供奉梅花拳祖师的神位。
四时节中只有夏季的“入伏会”与今天说的“荷花会”在名称上有别。
该经卷写于什么时间不详,但是本册之前的“青龙部亢册”落款是“康熙二十五年”,可以作为此经卷撰写时间的参考。
另一根源经《三化大乾程》中有一个梅花拳弟子聚会的场面,上写:“但见那蔡兴道、雷子洞、王西征、陈体壮、武庠生杨炳站在前面,各点檀香一路”,众弟子在拳堂吟咏一篇偈颂,其中有这样的几句:五炉香烟通天地,香烟奉请老祖至。
五色祥云放祥光,老祖临驾坛中央。
芦席金钉银针贵,众神同赴桃花会。
可见这是在过桃花节。
这篇经文中的杨炳是“武庠生”。
查清代故宫档案,杨炳于康熙四十七年在顺天府乡试中武举,证明这个“桃花节”是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
根据这些历史遗存,可以确定梅花拳在康熙年间就有了过四大节日的规矩,之后逐步规范,将日期不固定的“入伏节”改为六月六的“荷花节”。
二、梅花拳“过节”的主要内容和仪式“过节”的主要内容:敬拜祖师和天神、祈福纳祥、收徒入门、亮拳较艺等。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据初步考证,清末民初,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一带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梁山好汉创立的各种拳术、器械被广泛演练传承。
同时,少林、峨眉、武当等外地功夫也相继流传到梁山一带,梁山武林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期。
直至现在,梁山民间仍有十余种拳种(派)在传承、发展,其中就包括梅花拳。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古称“梅花桩”,因在百余根桩阵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说法,现择两种说法记述如下。
一种说法是,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于昆仑派。
相传,在中国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有一祖师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见《梅拳秘谱》),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
正因为如此,过去梅花拳多以父传子、子传孙等形式流传,故梅花拳又有“父子拳”之称。
至明末清初,梅花桩(拳)才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普及开来。
《梅拳秘谱》中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第二种说法是,梅花拳源于春秋五霸时期。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梅花拳创始人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书传于后人。
第一部拳书叫《五虎七星拳》。
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
梅花拳的第一小谱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立,第二小谱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的第一大谱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
当时立谱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山黄家岭村人。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是使人聪明睿智,使大脑的思维能力更强、更有灵性!燕老师所传授的梅花桩武
功,主要是在高等院校里对大学生们传授的。这些年青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有什么事情比开发年青人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悟性更重要的呢?
山东大学的操场每周末都有燕老师的讲课,燕老师今已近八旬高龄,仍在义务的将 梅花桩武功传授给高校生。
亮相香港国际武术节
得到了统一,这不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嘛!因此,练武实际上也是在培养
人的传统文化与“无字经书”,练武者读的是一本“无字真
经”。这本“无字真经”不仅能够使人练得身体健康,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是什么呢?就
二、梅花拳武功的内容
梅花拳武功不是一门普通的武术拳派,它是东方 文化中一支“文武合一”的独特文化,也是一门古老 的人体科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具体 说来就是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的神 奇变化与《孙子》兵法的谋略等。
• 梅花拳法:
“本阴阳之理,太极之功。动
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 随曲就伸。一气贯穿,刚柔相 济。步随身换,气随意发。蓄 劲如开弓,发劲似射箭。知宽 知窄,随高就低。静之如山岳, 按之有阴阳,无穷如天地,充 实如太仓,动之似江河,行之 似波浪,浩渺如江海,圆耀如 三光。” 五势梅花桩由“架子”、“成拳”、“器械”等几 部分组成。“架子”是本门基本功,有桩步、行步之分。 桩步为静,以大、顺、拗、小、败五势为主。按金、水、 木、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阴阳转结、变化衍生。 行步为动,以摆、撤、扎三法为宗,皆疾、箭、蹿、跳、 横走竖撞,拗步斜身、左右翻转之法。自古以来梅拳擅 长于步,灵活多变,包罗万象。
以高校生为主的梅花桩代表队在 香港一展风采,让世人见识了这 一古朴的武功,在香港引起轰动。
大学梅花拳教案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梅花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 培养学生的武术兴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
教学内容:1. 梅花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 梅花拳的基本动作和套路。
3. 梅花拳的实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梅花拳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 提问:同学们对梅花拳有什么了解?二、基本动作教学1. 教师示范梅花拳的基本动作,如起势、马步、弓步等。
2. 学生跟教师学习,教师逐一纠正动作。
3.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动作。
三、套路教学1. 教师示范梅花拳套路,如梅花拳一路、梅花拳二路等。
2. 学生跟教师学习,教师逐一纠正动作。
3.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动作。
四、实战技巧教学1. 教师讲解梅花拳的实战技巧,如攻击、防守、反击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战练习,教师指导。
3. 学生互相交流实战经验,教师点评。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梅花拳的基本动作和套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和动作规范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战练习中的技巧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梅花拳的兴趣是否得到提高?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梅花拳比赛,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2. 邀请梅花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梅花拳。
3. 组织学生参加梅花拳社团,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和交流。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
作者:xx来源:xxxx官方网站xx的历史渊源及传承xx/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xx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xx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xx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xx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拳
濒危状态
•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受经济大潮的冲击,练习梅花拳 的空间在缩小,时间在减少,缺少必要的训练场馆,缺乏经常 性的交流演练,很难造就大师级的优秀人才,加上一些老拳师 年事已高,退出拳坛,新老拳师传承脱节。 • 2、梅花拳是中国民间武术文化,历史悠久,部分的独特稀有 兵器套路几近失传,尤其是梅花桩,好桩的多,习桩的少,练 桩的稀,明桩的奇。 • 3、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梅花拳的习练者在日趋减少,尤其 是青少年学习压力大,受电脑网络的影响业余时间更多的放在 网络上,梅花拳的基本功练不到家,无法接受更深层次的教育 和拳法的升华。 • 4.文明进步,不需要打架解决问题;健身房普及,器械易学且 更有利于快速形体健美;传统宗师被KO。
但如果把它放在教门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其 源流、意义就立即彰显出来所以,梅花拳中的 “梅花”一词绝对不是日常生活中审美概念, 而是有一种宗教含义。根据我国历史资料记 载,干枝是清代民间教门的一种组织形式,而在 梅花拳的一些拳经中记载梅花拳历史上共分 十二干枝。这充分可以说明,梅花拳内的“干 枝”是源于东大乘教,是一种假借“开道度人” 的掌教秩序与组织形式。
当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梅花拳开始收门徒,然 后四处教授农民。同时又把前一百代流传的 谱系隐藏起来,防止给历代祖师们招来灾祸。 一直到“康乾”盛世之后,满清的统治已经稳 固,而且满族上层也接受了汉民族的传统文 化,以中华文化的传承人自居。因此,传授梅花 拳文武大法的宗师们也就再也不必隐瞒自己 的真实身份了所以,自此以后流传在各地的梅 花拳谱系也没有什么隐蔽的内容了。
邢台梅花拳
——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
起源争议
有关梅花拳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从西周到明 末清初都有记载,但多数都属于民间传说一类。 这种现象和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是有关联的, 因为中国武术套路的出现到宋代才趋于成熟, 而对拳种的介绍,要晚到明中期才出现。由此 可见,梅花拳是在明未清初出现的比较符合历 史事实。从分析梅花拳始祖传说,可以发现其 和明末清初的民问间教门之间有着很大的联 系。
梅花拳【梅花拳花架】
梅花拳【梅花拳花架】梅花拳【梅花拳花架】1、预备势两腿自然并立,上身正直,挺胸立腰收臀,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两侧,下腭微收,目视前方,呼吸自然,精力集中(图1)。
2、开步直立承上式,左脚向左侧开步成开立步,腿略屈,保持弹性。
上动不停,双手抬起,掌心朝内,拍向胸部,随即翻掌向下按至胯部正前方(图2,图3)。
3、站立单鞭两臂外旋,向两侧画弧至肩高时,两臂屈肘,两掌变拳收于胸前,拳心向下,两拳相距约10公分,目视前方。
两臂缓慢向两侧拉开冲拳,拳心朝下(图4,图5)。
要点:拉开冲拳时意欲扯开物体,松肩,两臂成一条直线。
4、弓步冲撵左脚向左迈步,左腿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平搂并收回腰间,右拳向前击出,目视前方(图6)。
5、独立冲捶承上式,重心左移,左腿略屈支撑身体,右腿屈膝提起,脚面绷直,脚尖朝下,成独立式;同时,右拳向上冲击(图7)。
6、跳步连环三捶承上式,右拳画圈带动身体,右脚下落,左脚提起向前迈步,左腿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同时左手向左平搂并收回腰间,右拳向前击出,目视前方。
上动不停,右拳屈肘回收至右腰间,拳心朝上,左拳向前平直冲出,拳心朝下,目视左拳。
上动不停,左拳屈肘回收至左腰间,拳心朝上,右拳随即向前平直冲出,拳心朝下,目视右拳(图8~图10)。
要点:快速、连贯,转腰顺肩急旋臂。
7、右败势重心右移,右脚尖稍外摆,右煺屈膝,左脚尖内扣。
左腿伸直成右弓步;同时,右拳变掌,向下向右向上弧形摆动至右侧头上方成亮掌,左拳变掌,向上经右肩前下向左弧形摆动至身体左侧成斜立掌,掌心向外,目平视(图11)。
8、左败势重心左移,左脚尖稍外摆,左腿屈膝,右脚尖内扣,右腿伸直成左弓步;同时,左掌向下向左向上弧形摆动至左侧头上方成亮掌,右掌向上经左肩向下向右弧形摆动至身体右侧成斜立掌,掌心向外,目平视(图12)。
要点:左右败势。
动作转换要沉稳,重心不可提起。
9、跳步冲捶承上式,身体站起,右脚向右侧迈步,左脚再向右脚外侧迈步,右脚再向右侧迈步,左脚再跟上并于右脚内侧;同时,右拳变掌由体前向右侧平行翻腕拧抓,左拳变掌由左侧向右侧盖击,右掌变拳由胸前向右侧冲击,左掌变拳顺势收回腰间(图13)。
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
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特色。
本文将围绕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展开研究,探究其在漫长的岁月中的变迁与创新。
聊城梅花拳起源于山东省聊城市,是一种以梅花手势为特色的拳法。
梅花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由于地方文化背景的影响,梅花拳开始在聊城地区兴起。
据传,梅花拳的创始人为明代武将扈老师,他将自己在战场上总结的实战经验进行整理、传授,形成了梅花拳的初步雏形。
梅花拳作为一种流传千载的武术技艺,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
最初的梅花拳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拳法技巧,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招法和套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花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样化、立体化的武术表演形式。
在清朝时期,梅花拳开始融入更多的技巧和动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传承。
特别是光绪年间,聊城梅花拳达到了一个高峰,影响力扩大到了周边地区,成为当时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武术之一。
然而,在梅花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革和失传的现象。
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梅花拳因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遭受了不小的挫折。
战争和动乱导致了许多梅花拳的传承者失踪,珍贵的教学资料和口传心授的技艺也部分流失。
此外,梅花拳的传承还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于学习梅花拳缺乏兴趣,导致了一些流派的衰落和失传。
然而,梅花拳的传承并没有停止,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寻重焕生机。
许多关注梅花拳的武术宗师和研究者开始积极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田野调查,他们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口述史料和影像资料,对梅花拳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梅花拳的传承发展中,聊城市政府和相关武术团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邀请各地的梅花拳高手来聊城进行交流与传授。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国内外的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推广梅花拳的魅力与独特性。
武术拳种介绍之梅花拳
05
梅花拳文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文理
《梅拳迷谱》
• 中气论 •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
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 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
• 张从富和他的小架梅花拳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传统思 想,所以,梅花拳的大架和小架也并没有因此而分裂,这在 其他拳派中是绝无仅有的。张从富也就成了梅花拳近代史上 第一位改革家。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张从富救驾有功,皇上留其在京数日,一日,他来到京城白云观,参拜佛祖后与主 持攀谈起来,很是投缘,言谈中得知主持明道人是邱祖(邱处机)龙门派与自己同宗,一 脉两支。连宗续代,通宵未眠,和守明道人将邱祖 遗 留下来的四十代辈份排谱合续至 一百代。
武术拳种介绍之
•梅花拳
01
梅花拳起源考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起源考
• 梅花拳是中国武术之一,梅花拳起始时间,众说不一。有云春秋战国时有 之;有云秦汉时有之;但都无文可考。有文字可考的是流传在平乡后马庄的 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该文记载梅花拳起始于南宋末年,开派祖 师是邹宏义,家住江苏徐州府北门外六里朱家桥村。
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
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 张从富
梅花拳
梅花拳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拳法技巧。
梅花拳的特点是优雅、迅捷,以及灵活多变的动作。
它是中国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拳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梅花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
据传,梅花拳的创始人是明朝时期的武术大师王宗岳,他以梅花为拳法创作的灵感来源,将梅花枝吐蕊、含苞欲放的形态融入到了拳法中。
梅花拳的动作以迅捷、灵活为主,融入了太极拳的柔和和崩折的特点。
其动作包括伸展、腾挪、蹦跳等多种形式,同时具有攻防一体的特点。
拳法中的每个动作都具有自己的含义和用途,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灵活性。
梅花拳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梅花拳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拳法的演练过程中,更注重意念的运用和内心的修炼。
梅花拳强调的是身心的和谐与统一,通过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来培养习武者的意念和意识。
梅花拳的训练过程非常严格和认真,训练者需要不断地修炼和锻炼,才能够掌握技巧和精湛的拳法。
同时,梅花拳的训练也以和谐为核心,注重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以及维护健康的原则。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耐力。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作为一种武术形式,梅花拳以其华丽的动作和独特的内涵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关注。
梅花拳被广泛地应用于健身、文化展示等领域,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梅花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
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象征着坚韧和美丽的花朵,它在寒冷的冬天中独自怒放,象征着坚持和勇气。
这种精神正是梅花拳所倡导和追求的。
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困难,还是面对人生的挑战,梅花拳都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退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内涵,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梅花拳五势最简单解法
梅花拳五势最简单解法梅花拳,嘿,听名字就觉得很酷对吧?就像那种看起来神秘又厉害的武术,里面有很多姿势。
今天就来聊聊梅花拳的五势,简单点说,就是五个动作。
别担心,我会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来给你讲,保证你能听懂。
梅花拳的五势分别是“托”、“打”、“撩”、“捶”、“肘”,这些名字听上去是不是有点像打麻将的牌名?嘿,麻将和武术也是有共同之处的,都是讲究技巧和 timing。
说到“托”,这可是梅花拳的基础动作之一。
想象一下你在空中托起一个小球,手掌向上,轻轻地接住。
这动作有点像在给天上的云朵做个按摩,轻松愉快。
这时候,你的身体要放松,心态要平和,像是在做个优雅的伸展运动。
可千万别绷紧了,那样可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做法,得不偿失啊。
接下来是“打”。
哎,打可不是随便打人的哦,梅花拳的打是有讲究的。
这个动作讲究的是力度和节奏。
想象一下你在拍打一块大鼓,手掌要有力,但又不能用力过猛。
就像你在敲门,轻轻地“咚咚”,让对方知道你来了,但又不能把门打坏了。
这个时候,身体要灵活,腿脚要稳,就像在跳舞一样,不能乱了节奏。
再说“撩”。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暧昧,但实际上撩的意思是把对方的攻击轻轻撩开。
想象你在跟朋友打闹,突然有人朝你伸手,你就用手一撩,把他的手撩开,轻松自如。
这动作其实很有趣,你就像在跳舞,灵活地避开对方的攻击,真是“见招拆招”的好办法。
“捶”就有点不同了。
这个动作是要发力的,像是你在捶打面团,虽然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有力度又不失优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想象一下,你正在做个重口味的菜,得用力捶打调料,让味道更加浓郁。
这时候,你的整个身体要跟着动作走,手臂、腰部一起用力,感觉像是在跟大自然对话。
别忘了,捶打的时候也要保持自己的姿势,别让别人看了笑话。
最后一个“肘”。
肘的动作很特别,像是在跟对方较劲。
想象一下你在比赛,快要赢了,敌人伸手想要干扰你。
这个时候,你用肘部轻轻一顶,便能轻松化解对方的攻击。
动作要果断,像是在做决策,别犹豫。
简述梅花拳的修炼体系
简述梅花拳的修炼体系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它源于河南省的洛阳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其名称来源于本身拳法的动作形态,因为梅花有“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含义,象征着梅花拳练习者在苦难和困境中不断坚韧强化身心,最终取得胜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述梅花拳的修炼体系。
一、基本功练习梅花拳的修炼开始于基本功的练习。
在梅花拳中,基本功主要包括身法、步法、站桩和基本拳法等。
身法:身法是指身体的各种动作姿势,包括身体的直立、抬头、挺胸、缩腹、鼓背等。
通过身法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得到锻炼,并增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步法:步法是指身体在移动时所采用的步伐。
在梅花拳中,步法主要分为前进、后退、左转和右转四种。
通过步法的练习,可以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提高,并加强腿部肌肉的锻炼。
站桩:站桩是指直立站立的一种练习方式。
在梅花拳中,站桩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通过站桩的练习,可以使所有肌肉得到均衡的锻炼,同时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基本拳法:基本拳法是指拳法的基本组成部分。
梅花拳的基本拳法主要包括直拳、钩拳、摆拳、肘击、膝击、跨步等。
通过基本拳法的练习,可以提高拳法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并培养技术执行的准确性。
二、套路练习梅花拳的套路是指一系列的拳法组合。
通过练习套路,可以使拳法动作更加流畅自然,并加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梅花拳的套路主要包括单刀套路、双刀套路、单剑套路、双剑套路、拐子套路和散打套路等。
每个套路的动作组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难度,可以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复琢磨,来逐渐掌握套路的技巧和精髓。
三、对练练习梅花拳的对练是指两个人在不断的交锋中相互练习。
通过对练的练习,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并提高技术的准确性。
对练的方式主要分为点对点、较量和搏击三种。
点对点是指双方每次只进行一招一式的对练。
较量是指双方可以进行连续攻击和防守,但是无法使用重击。
搏击则允许使用全力打击对方,但是需要注意安全性和防范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术打法的虚实变化,就是两句话,打人避实就虚,打得是对手空档;护身避虚就实,拦得是自己的空裆。
具体的变化,内家就在六合之中,外家就在拳套招法的千锤百练之中
八打八不打:
八打为:一打眉头双睛(眉弓及眼睛);二打唇上人中(人中穴);三打穿腮耳门(面颊和耳门);四打背后骨缝(肩胛骨内外缘);五打肺腑胸膛(两肋);六打撩阴高骨(耻骨);七打鹤膝虎头(骸骨);八打破骨干斤(臁骨)。
这八个部位攻击之后不致于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又能有效控制对方。
而八不打是:一不打太阳为首(太阳穴);二不打对正锁口(胸口剑突);三不打中心内壁(硬软肋结合部);四不打两肋太极(两腋);五不打海底撩阴(下阴);六不打两肾对心(腰眼);七不打尾闾风府(骶尾骨);八不打两耳扇风(耳窝)。
这八个部位中的任何一个被击都会引起对方伤残乃至死亡。
下手如钻,
上手如弓,
左右开弓中间崩,
打的是左右太阳中间缝。
敌撤退,我猛攻,
倒插步,连环行,
无穷妙腿藏其中。
共八节。
一:手的用法,包括,拳、掌。
二:腿法,包括,弹腿、蹬腿、侧踹、后撩腿、扫、趟腿、龙盘空。
三:肘法,冲肘、顶肘、横肘、后顶肘。
四:铁头功,流星破球、铁头开瓢、背后撞钟。
五:铁身靠,
六:铁砂掌。
包括洗手药方、器械制法、练功法
七:金刚锤,药方、练功设施、练法。
八:千斤脚,药方、练法。
每个小节写全,字太多了。
在下打字又慢,太费劲。
具体的问自己的老师们吧!许多人有。
我写这些,是想说明,咱梅拳有老的文字资料。
并非有人说的没文字记录!
二人要交斗,切莫乱心神,一招可夺命,胜败瞬时分,出手先夺头,侧身取太阳,近中摘茄子,贴身卡咽喉,--------,靠腿旋跪膝,错身插肋沟,回马破枕头,近足偷泼麦,奇招施铁头,转身鬼推磨,神仙也发愁。
一:旋风掌;腰斩石人;撩阴。
其中旋风掌有以下打法;斩打、钩打、压打、捋打、冲打、里抹眉、冲胸掌、攀肘、撩裆、踢膝、踢里外臁、按膝、里靠、里勾、外‘廓’手、飞抓、卷手。
第二式。
【腰斩石人】
迎面靠山、虎跃打肋下、捋打肋下、捋打脑后、撩耳、外踢踝骨、外跨打、里跨打、捆手、里下劈、靠劈、外踢膝、银瓶空水、打折老龙腰、打咽喉、打迎面、外踢腿、攀手打肚、攀手打小腹、{蹁、跺、转身推靠}。
二:【接冲;捶阴掌;双展。
】
第一式:{接冲}
斜插一杆旗、仙人抚琴、迎风骑肘(后取裆用)、后攀肘、捋打后心、铁牛现肚、踢里臁、双转腕(拉手)、迎面卸膀、迎面插喉、金鸡落肩头(拿脖子)、水内按葫芦(头顶心)、外接手带勾、里顶心带靠、迎面飞掌、迎面捆膝、迎面打脚面、迎面砸连环肘(美女穿梭)、迎面吸化腿接打。
第三小节【双展】
迎面顶肘、贴转肘拿、里压脖、外拦推挂靠、燕子串梁、二女争夫、外打腰眼、双冲掌、烈女投江、顺手牵羊、退步崩拳、打带勾、接手压打、打迎面反掌、压肘冲打、捆手挂冲、捋顶靠带趟挂。
:仙人骑鹤、接手里辗身代靠、摘身踢、接手外辗身代摔、接手打鼻梁、接手崩打、双抢膝、接手迎面踢、仙人过桥、存身跨山根、外崩腿、十字别、外抹眉。
小八方诀一、总诀
矮身蹲步遒身形,偏闪腾挪步法精;
手是转环步三点,拔肘盖心玄径生;
左右两摆之字步,癫狂步法任意行;
趿步单鞭前脚踹,回踢劈削肩前倾;
行动忽忽似猛虎,站住稳如泰山同;
练就一身文武艺,走遍天下扬大名。
二、练诀
前脚点出趾抓地,腰带夹劲旋转力。
百骸筋骨一齐收,中盘三角拗步奇。
三、用诀
玄步妙无穷,他急我从容;
开去人难料,翻来脸上红;
横步跟矢上,直步乘虚攻;
粘步追逃遁,卸步避雄风。
四、通怀步诀
通怀步直封,侧坐好开弓;
力雄之步闪,力弱对怀冲;
蹁跹因此理,腾挪一总宗;
蹉身犹躲影,百法尽流通
而且,牛的全身确实都是宝。
牛肉、牛奶富于营养不必说了,牛皮可以制成最好的皮革,还可制成阿胶,用它治疗浮肿有特效,这些也是人所共知的。
据李时珍说,牛脂可治疥癣,牛髓可治糖尿病,牛脑可治痞病,牛胆可治痢疾,牛黄可治癫痫,牛角和牛骨烧灰可以治吐血症和妇女血崩。
不但这样,我们知道牛角、牛骨等都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骨灰又是最好的肥田粉,还有牛粪更是大量可靠的肥料。
“屠苏方: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株,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
”古人把一两分为二十四茱。
照这些分量按方配制,就成为屠苏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