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https://img.taocdn.com/s3/m/0264c6e02f60ddccda38a0fc.png)
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梅花拳历史变革传说流传于山东菏泽地区的曹州梅花拳,长期流传着“梅花拳在历史上经历了四次变革才日趋成熟”的说法,现介绍如下。
1982年至1985年,国家体委号召对武术作为文化遗产进行挖掘,当时菏泽地区著名的拳师冯天民(梁山县人,梅花拳第十六代传人)之弟子杨培考整理了梅花拳的渊源。
杨在资料中称“梅花拳有四次变革”:第一次变革,始于公元前213年。
有七位兄弟结为莫逆,老大董发利(董发道长,河南开封南五里董子庙人)习杆子花拳,老二张辛(河南开封内牛山村人)习少子丁拳(前期少林拳),老三关凤龙(山西太原关于庄人)习花新拳(为前期梅花拳),老四蔡中(江苏徐州南铜山村人)习洪运拳(前期洪拳),老五周义辛(江苏沛县八里庄人)习杆子拳(前期猴拳),老六陈子金(河南开封相子庄人)习八手拳(前期八卦掌),老七陈东(开封蔡吉屯人)习滚地拳(前期地躺拳)。
公元前209年,由老大提议将七兄弟各拳汇为一拳,定名为“七兄花拳”,由老三关凤龙执笔整理拳谱。
第二次变革,始于公元前140年4月初。
七兄弟后代董青、张长中、关洪金、蔡艺华、周芹、陈心方、陈海,由董青、关洪金重修拳谱,正式将该拳定名为“七子花拳”。
第三次变革,公元495年。
关洪金后代关清玉文武双全,修道于中岳嵩山。
后来印度僧人跋陀禅师到嵩山与关清玉结为兄弟。
公元493年3月,关清玉召集十二兄弟汇集嵩山。
老大关清玉,老二跋陀,老三周红,老四张金丁,老五周云,老六杨世玲,老七蔡铃中,老八陈凤祥,老九杨钢,老十孙大明,十一李江海,十二关铃芹。
十二兄弟汇集拳艺精华并编撰拳谱定名为“梅花精拳”。
第四次变革,公元1628年,正式定名为梅花拳。
当时连续三年灾害,百姓颗粒无收,官府腐败,民不聊生。
梅花拳派汇集弟子组成起义军,主要头目有关红、张万、张之明、张大中、陈风中、杨纪林、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王金英。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f43df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d5.png)
邢台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与价值研究一、邢台梅花拳的特征1.历史积淀邢台梅花拳起源于河北邢台,历史悠久。
相传,明代武术大师田祖延在邢台创立了梅花拳,并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梅花拳以婉转、灵活见长,在传承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2.技法特色梅花拳的拳法柔中带刚,以劈、拦、打、击等为主要技法,注重身法、步法和拳法的配合,动作婉转流畅,有如梅花盛开般的柔美和娴静,同时又不失刚健有力。
这些独特的技法特色使得梅花拳在中国武术中独树一帜,备受瞩目。
3.文化内涵梅花拳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招式和套路无不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
《梅花拳经》中记载着众多梅花拳的拳理和武学思想,其中蕴含着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刻领悟和推崇。
4.地域特色邢台作为梅花拳的发源地,其地域特色与梅花拳拳法有着天然的契合。
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对梅花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使得梅花拳承载着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
1.文化传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邢台梅花拳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通过对梅花拳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使得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中国武术的魅力。
2.社会教育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武术文化内涵,对社会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梅花拳的练习过程中,不仅可以强健身体,更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刚柔相济的品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邢台梅花拳作为中国武术的瑰宝,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价值。
通过梅花拳的传播和交流,可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4.旅游推广邢台作为梅花拳的发源地,可以通过梅花拳的旅游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梅花拳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技艺上,更是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对当地的旅游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邢台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其特征与价值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体验到中国武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acd9ca7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3.png)
国家“非遗”梅花拳在邢台市的发展现状研究梅花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传统拳术流派,流传于河北邢台地区,是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代表之一。
本文通过对邢台市梅花拳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是流传于邢台地区的一种传统拳术流派,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由一位盛行于邢台县城的名医邢天斗创立。
梅花拳因其招式轻灵、绵软激烈、变化多端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邢台梅花拳宗师李国樑通过广泛普及和宣传,将梅花拳推向全国,成为中国武术界的一支亮点。
二、梅花拳的技术特点梅花拳是一种以手为主的传统拳术流派,招式简练流畅,动作轻灵,起落有度,势如游龙,手腕柔韧,力道凌厉,变化多端。
其讲究“柔中求刚”之道,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强化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梅花拳所表现的拳理与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邢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三、梅花拳的现状分析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梅花拳在邢台市乃至全国的传承已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关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影响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人们对梅花拳的认知不够深刻。
另一方面,梅花拳的传承人群逐渐老龄化,老一辈传承人的去世等原因,继承人群逐渐减少。
同时,深度宣传和推广也不足,很难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这些建设性的问题都阻碍了梅花拳在当地的宣传、发展和传承。
四、未来梅花拳的发展方向为了让梅花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有效地宣传发扬梅花拳文化,特别是注重传统文化知识在学校的普及。
其次,媒体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推广。
同时,加强创新和科技,可以将梅花拳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采用新的传播方式。
最后,建立完善的管理和传承制度,确保梅花拳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地开展。
综上,要想让邢台市的非遗梅花拳在未来得以更好地发展壮大,重点还是要加大宣传与保护力度,激发更多人对梅花拳文化的关注和热爱,从而让梅花拳成为更好的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的代表之一。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bef20f2f9e31433238689359.png)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中国梅花桩的来历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0fd855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5.png)
困境与出路: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着严重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邢台梅花拳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由于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它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于国家非遗“邢台梅花拳”的传承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邢台梅花拳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邢台梅花拳是中国北方传统武术的一种,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梅花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的邢台地区是武术发源地之一。
梅花拳的名字来源于其招式轻灵飘逸,如梅花般美丽,它融合了长拳、短打、擒拿摔跤、兵器等多种技法,注重内外兼修,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梅花拳的传承历经千年,一直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中国武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二、邢台梅花拳传承发展的困境尽管梅花拳拥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其传承发展面临的困境也是不容忽视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少年轻人从小就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熏陶,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大大减少。
梅花拳这种传统武术对于年轻人来说,既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观,也无法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年轻人对梅花拳的学习和传承意愿大大降低。
由于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限制了梅花拳的传播范围和速度,导致梅花拳的传承面临着断代和延续性的危机。
市场竞争激烈,传统武术在市场上的表演和推广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由此,梅花拳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重重困难。
尽管邢台梅花拳的传承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的支持,梅花拳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应该加大对梅花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梅花拳的文化研究和素质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梅花拳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cae382b776c66137ee0619cd.png)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梅花桩的来历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的来历](https://img.taocdn.com/s3/m/07c92b2125c52cc58bd6bef8.png)
作者:曹广超来源:菏泽梅花拳官方网站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曹广超/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梅花拳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梅花拳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梅花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梅花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 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10361cc3195f312b3169a545.png)
梅花拳的文场和武场
梅花拳是一个有高度文化修养和 优良传统的拳派,它受东方传统文化 的影响最深。自古以来梅花桩分为文 场和武场,梅花桩的文场集中了该派 武功的精华,并向高层次精深、发展 而形成了一套练神、练气、修心养性 的理论和功法,成为集佛、道、儒三 家学说和周易之理为一体的“文武大 法”。
整个拳派在文场的引导与教育下, 不仅保存了梅花拳武功的精华和优良 传统,也开发了弟子们的智慧,维护 了拳派的团结与统一。
得到了统一,这不就是《孔子》的“中庸之道”嘛!因此,练武实际上也是在培养
人的传统文化与道德,这就是武育文化的伟大价值。
自古以来老百姓称梅花桩武功为“无字经书”,练武者读的是一本“无字真
经”。这本“无字真经”不仅能够使人练得身体健康,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能力,
更重要的是能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开发智慧、提高人的悟性是什么呢?就
以高校生为主的梅花桩代表队在 香港一展风采,让世人见识了这 一古朴的武功,在香港引起轰动。
上海世博会展风采
上海各大高校梅拳弟 子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表演,在场表演的都 是高校的在校本科生、 研究生、博士生等。
燕老师在全国各地教拳讲课掠影
有缘千里来相会! 谢谢大家!
是使人聪明睿智,使大脑的思维能力更强、更有灵性!燕老师所传授的梅花桩武
功,主要是在高等院校里对大学生们传授的。这些年青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
有什么事情比开发年青人的智慧、提高他们的悟性更重要的呢?
山东大学的操场每周末都有燕老师的讲课,燕老师今已近八旬高龄,仍在义务的将 梅花桩武功传授给高校生。
亮相香港国际武术节
二、梅花拳武功的内容
梅花拳武功不是一门普通的武术拳派,它是东方 文化中一支“文武合一”的独特文化,也是一门古老 的人体科学。它的指导思想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具体 说来就是佛、道、儒三家学说的精义、《周易》的神 奇变化与《孙子》兵法的谋略等。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https://img.taocdn.com/s3/m/ddc6cbb4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d0.png)
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梅花拳梅花拳是一种流行于河北的一种武术文化,它融合了周易八卦于拳理,不断地发扬光大,先后出现了很多的名人。
随后也被列为首批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大家对于中国武术格斗的“活化石”了解有多少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梅花拳的特色据《辞海》“梅”字条目中记载:梅花拳,亦称梅花桩。
武术拳种。
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间流传较广。
布桩图形有北斗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等。
桩势有大势、顺势、拗势、小势、败势等五势,套路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快而不乱。
梅花拳是邹宏义始祖总结了集干支术数之精华,融阴阳生克之奥理,星转斗移,寒暑往来,天下始于一,成于三,行于五,定于七,终于九,万物通变之术,皆其术数也。
外有五式开合,内有吐呐升降,风格独特,简单易学,常持久练,身强体健,神清脑灵。
梅花拳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吸收佛道儒之精华,是中华武术中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具有独特的演练鼓乐。
梅花拳的主要内容梅花拳内容丰富多彩,梅花拳多以口传身授形式授徒,基本内容包括文理和武功两大类:1、文理:“未学艺,先知理”,梅花拳的文理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思想理论,融合了周易八卦阴阳五行等精义妙法,讲究修心养性,炼神炼气,要求练功者身心并练文武兼备,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招,趋避之内有利害“如天之无不覆,地之无不载”。
2、武功:梅花拳的练习,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其内容主要有:拳法、腿法、腰法、步法等练习。
武功锻炼的层次和形式分为架子、成拳、拧拳、器械四部分。
梅花拳还以文养武、以武济文,其指导思想和套路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八卦九宫太极无极”原理,因此梅花拳又被誉为“文化拳”。
梅花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的流派之一,它经历了数百年来武林高手的不断锤练,日臻完美,它是增强体质、磨炼意志、振奋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简单易学、效果显着,长期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文武并重,是中国着名之文武双修的拳派。
梅花拳的源流
![梅花拳的源流](https://img.taocdn.com/s3/m/c9f1db1f0b4e767f5acfcec3.png)
梅花拳的源流1梅花拳的形成时间梅花拳( 亦称梅拳) ,是我国传统武术流派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广泛流传于我国安徽、河南、山东、江苏、河北一带以及欧、美、亚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家作为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加以发扬。
有关梅花拳形成的时间,文献典籍无徵,但民间传说纷纭,主要有“西周说、春秋战国说和明末清初说”。
很显然,不管是西周说还是春秋战国说,虽然在民间言之凿凿,有的还记录在内部的抄件中,但大都为故事传闻。
因为梅花拳的出现离不开中国武术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现有的文献史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可以确定,梅花拳的形成时间应在明末清初。
2 梅花拳为何人所创有关梅花拳的源流问题,虽然各地梅花拳内部传承谱系记载的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梅花拳谱系是以“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为第一辈; 张三省为第二辈; 邹宏义为第三辈;蔡光瑞、邹文聚、王西征、孟有德为第四辈; 杨炳、孙盘龙、韩华礼、张福、王登榜等为第五辈……”[3]。
这里的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是谁? 没有具体说明,据梅花拳内部人说这是虚拟人物。
梅花拳第二辈传人张三省确有其人,周伟良[2]31教授研究认为: “张三省本名张山,明清之际人氏,为徐州铜山人,具体住址或铜山小尖山村,或苗家楼村; 张的武艺( 梅花拳) 是明末社会动荡时期,由一位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所传,故在梅花拳内尊其为二辈; 武艺学成后,其名广为周边地区所称颂,‘黄河两岸,三省广播’,‘从此立下文武教场,收徒讲道’”。
由此可见,法王老祖( 或收元老祖) 并不是虚拟人物,他就是周伟良所提到的“僧道之类的方外高人”。
但是,周教授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位“方外高人”有更多的介绍。
目前,认为法王老祖( 虚拟人物)是梅花拳的第一辈祖师( 即创始人) 的观点,仍然占有主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安阳师范学院马爱民教授领导的“梅花拳的源流与发展研究”课题小组,从 2001 年开始就致力于这项课题的研究,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在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调查走访梅花拳传人,并收集了大量相关的历史资料。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https://img.taocdn.com/s3/m/282fdeb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4b.png)
传统文化|济宁:梅花拳在梁山据初步考证,清末民初,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一带民间习武之风盛行,梁山好汉创立的各种拳术、器械被广泛演练传承。
同时,少林、峨眉、武当等外地功夫也相继流传到梁山一带,梁山武林进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期。
直至现在,梁山民间仍有十余种拳种(派)在传承、发展,其中就包括梅花拳。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梅花拳,古称“梅花桩”,因在百余根桩阵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说法,现择两种说法记述如下。
一种说法是,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于昆仑派。
相传,在中国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有一祖师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见《梅拳秘谱》),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
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
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
正因为如此,过去梅花拳多以父传子、子传孙等形式流传,故梅花拳又有“父子拳”之称。
至明末清初,梅花桩(拳)才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普及开来。
《梅拳秘谱》中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第二种说法是,梅花拳源于春秋五霸时期。
公元前479年(周敬王41年),梅花拳创始人王秋白、齐建文、楚庄明、宋定国、吴龙军、秦穆和六人创立“梅花五虎拳”。
公元前223年(秦王政24年)梅花拳正式立谱,写成拳书传于后人。
第一部拳书叫《五虎七星拳》。
梅花拳共有四大谱、四小谱。
梅花拳的第一小谱在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立,第二小谱在公元9年(新朝元年)立,第三小谱在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25年)立,第四小谱在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立。
梅花拳的第一大谱由华山道长董法利先师立。
当时立谱者有七人:董法利、关风龙、于进海,河北省平乡县人;杨天峰、江海青,河北省曲周人;刘进玉、张玉峰,山东省泰山黄家岭村人。
梅花拳的观后感
![梅花拳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b8a687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e.png)
梅花拳的观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梅花拳的起源与发展
三、梅花拳的特点
四、个人对梅花拳的感悟
五、结尾
正文:
二、梅花拳的起源与发展
梅花拳,起源于我国古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以梅花桩为基本训练手段的一种传统武术,历经世代传承,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技艺。
梅花拳的发扬光大,离不开众多武术前辈的辛勤付出。
在历史的长河中,梅花拳逐渐传播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吸引了无数武术爱好者。
三、梅花拳的特点
梅花拳具有很多独特之处。
首先,梅花拳的动作优美流畅,犹如梅花盛开时的姿态,因此得名。
其次,梅花拳强调内外兼修,既有套路练习,也有内功修炼。
此外,梅花拳注重实战应用,技法丰富,既有拳法、腿法,也有拿法、摔法等。
四、个人对梅花拳的感悟
观赏梅花拳表演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梅花拳的演练,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更能磨练人的意志。
在练习梅花拳的过程中,习武之人能够
学会自律、坚持,培养出良好的品质。
同时,梅花拳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底蕴,也让人由衷地感叹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
五、结尾
总之,此次观赏梅花拳表演,让我对这一传统武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相信,在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梅花拳必将发扬光大,传承千古。
武侠梅花拳描述
![武侠梅花拳描述](https://img.taocdn.com/s3/m/75d9d4b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f.png)
武侠梅花拳描述武侠梅花拳是一种源自中国的拳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闻名。
它以梅花为象征,灵感来源于梅花的刚柔并济、坚毅不拔的特点。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武侠梅花拳的起源、特点以及训练方法。
武侠梅花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相传,明朝时期的一位武术大师在山间修炼时,偶然发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梅花树,被它的刚毅和坚强所打动,便从中汲取了灵感,创造了梅花拳。
后来,这位大师将梅花拳传授给了更多的人,并且在武林中声名远扬。
武侠梅花拳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注重内外兼修,强调内功的修炼。
练习者要通过特殊的呼吸法和动作练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力和体魄。
其次,梅花拳的动作流畅而有力,融合了刚劲和柔韧的特点。
练习者在实战中,可以随机应变,灵活运用各种技巧。
此外,梅花拳强调快速反应和精确打击,追求以少胜多的战术优势。
要想学好武侠梅花拳,首先需要掌握基本的动作和姿势。
拳术中的基本动作包括直拳、钩拳、掌击等,要求动作准确、力度掌握得当。
此外,练习者还需要学会如何运用腿部的力量,进行准确的踢击。
除了基本动作,梅花拳还强调身法和步法的训练,要求身体灵活、步伐稳健。
在实际训练中,梅花拳注重练习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练习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以便在实战中能够迅速应对对手的攻击。
此外,练习者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能够在瞬间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除了基本技巧的训练,武侠梅花拳还注重内功的修炼。
内功练习包括呼吸法、气功和静坐等。
通过这些训练,练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内力和体质,增强抵御外来攻击的能力。
总的来说,武侠梅花拳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武术。
它强调内外兼修,注重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
通过不断的训练,练习者可以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如果你对武术感兴趣,不妨尝试学习武侠梅花拳,体验其中的魅力与乐趣。
无论是身体锻炼还是精神修炼,武侠梅花拳都能给你带来全新的体验。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
![梅花拳的历史渊源及传承 中国梅花桩](https://img.taocdn.com/s3/m/1462a166ba0d4a7303763a1a.png)
作者:xx来源:xxxx官方网站xx的历史渊源及传承xx/文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武术亦日趋走向成熟,现今我国武术拳种有130余个,而梅花拳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2006年5月,梅花拳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
对于梅花拳的源名与来历,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公元前,有的说源于明末。
祖师也说法不一,有的说始于释佛,有的称之为道家。
有的说它有三千年历史,并经历了四次重大变革。
有的说梅花拳分为落地梅花拳、干支梅花拳、中心梅花拳。
还有的说梅花拳分为穿心梅、干支梅、落地梅、五行梅等。
总之,梅花拳伴随着历史不断发展不断壮大。
第一节xx源名梅花拳,古称梅花桩,亦称花拳、梅拳、父子拳等,现统称梅花拳。
一、xx名的来历看流传各地的说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说法。
(1)拳势如xx梅花拳最初是在一百多根的桩子上练功,其桩步五势一左一右对称练习,宛如盛开的梅花。
梅花五个瓣,梅花拳五个基本拳势,故名五势没梅花拳。
由于时代变迁,栽桩费时耗物,渐渐由桩上改为地下练习,仍保持了它原有的风格特点,故又有落地梅花拳的称谓。
(2)xx傲霜雪梅花在冬未尽春未到之时早早开放,尽在百花之先,此时正是严冬,它不畏严寒,不惧风霜,笑傲雪原。
此时也是梅花弟子亮拳练功的好时机,梅花弟子要学习它先知先备先用,不怕严寒,不畏阻挠的品格。
(3)梅与(木+某,繁体梅)煤易梅相传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身亡。
后清朝统治,一些明朝遗老为反清复明,组成秘密组织梅花门,将煤山之煤易为梅,正好梅字早期写法为(木+某),与煤字偕音并字近,以示纪念。
菏泽地区持此说法,后传入台湾,除了四大节外,还定于三月二十日办节,目的是纪念崇祯皇帝三月十九日吊死煤山(即景山)。
(4)纪念意义据传梅花拳最初是由五位交谊深厚的明代遗民武师集体创编而成,为纪念五位武师取名为梅花拳,梅花花开五个瓣,每瓣分别代表一名武师。
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
![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746c1c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5.png)
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研究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的武术之一,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特色。
本文将围绕聊城梅花拳的历史流变与传承发展展开研究,探究其在漫长的岁月中的变迁与创新。
聊城梅花拳起源于山东省聊城市,是一种以梅花手势为特色的拳法。
梅花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由于地方文化背景的影响,梅花拳开始在聊城地区兴起。
据传,梅花拳的创始人为明代武将扈老师,他将自己在战场上总结的实战经验进行整理、传授,形成了梅花拳的初步雏形。
梅花拳作为一种流传千载的武术技艺,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变革。
最初的梅花拳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拳法技巧,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招法和套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梅花拳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样化、立体化的武术表演形式。
在清朝时期,梅花拳开始融入更多的技巧和动作,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与传承。
特别是光绪年间,聊城梅花拳达到了一个高峰,影响力扩大到了周边地区,成为当时山东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武术之一。
然而,在梅花拳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变革和失传的现象。
特别是在清末民初时期,梅花拳因为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遭受了不小的挫折。
战争和动乱导致了许多梅花拳的传承者失踪,珍贵的教学资料和口传心授的技艺也部分流失。
此外,梅花拳的传承还面临着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武术的冲击,许多年轻人对于学习梅花拳缺乏兴趣,导致了一些流派的衰落和失传。
然而,梅花拳的传承并没有停止,相反,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寻重焕生机。
许多关注梅花拳的武术宗师和研究者开始积极开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
通过扎实的研究和田野调查,他们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口述史料和影像资料,对梅花拳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梅花拳的传承发展中,聊城市政府和相关武术团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班和交流活动,邀请各地的梅花拳高手来聊城进行交流与传授。
同时,他们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国内外的武术比赛和展示活动,推广梅花拳的魅力与独特性。
武术拳种介绍之梅花拳
![武术拳种介绍之梅花拳](https://img.taocdn.com/s3/m/8994cf2f770bf78a64295481.png)
05
梅花拳文理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文理
《梅拳迷谱》
• 中气论 • 中气者,即仙经所谓元阳,医者所谓元气,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此气
即先天真乙之气,文炼之则为内丹,武炼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 • 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仙经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
• 张从富和他的小架梅花拳继续秉承"天下梅花是一家"传统思 想,所以,梅花拳的大架和小架也并没有因此而分裂,这在 其他拳派中是绝无仅有的。张从富也就成了梅花拳近代史上 第一位改革家。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张从富救驾有功,皇上留其在京数日,一日,他来到京城白云观,参拜佛祖后与主 持攀谈起来,很是投缘,言谈中得知主持明道人是邱祖(邱处机)龙门派与自己同宗,一 脉两支。连宗续代,通宵未眠,和守明道人将邱祖 遗 留下来的四十代辈份排谱合续至 一百代。
武术拳种介绍之
•梅花拳
01
梅花拳起源考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副标题,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 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梅花拳起源考
• 梅花拳是中国武术之一,梅花拳起始时间,众说不一。有云春秋战国时有 之;有云秦汉时有之;但都无文可考。有文字可考的是流传在平乡后马庄的 手抄本梅花拳秘本《大文底》。该文记载梅花拳起始于南宋末年,开派祖 师是邹宏义,家住江苏徐州府北门外六里朱家桥村。
心浮气者所能入也。昔宋将岳武穆,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 • 第五条:凡入拳堂时,务要沉细,不可喧哗,方可知进退之中有妙着,趋避之内有利害。万
不可视拳脚如戏场,则学习才有进益。
梅花拳代表性人物
• 张从富
梅花拳
![梅花拳](https://img.taocdn.com/s3/m/9001db2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d8.png)
梅花拳梅花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它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拳法技巧。
梅花拳的特点是优雅、迅捷,以及灵活多变的动作。
它是中国武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拳法,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梅花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
据传,梅花拳的创始人是明朝时期的武术大师王宗岳,他以梅花为拳法创作的灵感来源,将梅花枝吐蕊、含苞欲放的形态融入到了拳法中。
梅花拳的动作以迅捷、灵活为主,融入了太极拳的柔和和崩折的特点。
其动作包括伸展、腾挪、蹦跳等多种形式,同时具有攻防一体的特点。
拳法中的每个动作都具有自己的含义和用途,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和灵活性。
梅花拳的特色还在于它的内涵。
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代表,梅花拳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在拳法的演练过程中,更注重意念的运用和内心的修炼。
梅花拳强调的是身心的和谐与统一,通过呼吸和动作的配合,来培养习武者的意念和意识。
梅花拳的训练过程非常严格和认真,训练者需要不断地修炼和锻炼,才能够掌握技巧和精湛的拳法。
同时,梅花拳的训练也以和谐为核心,注重身心的平衡和稳定,以及维护健康的原则。
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力量、灵活性和耐力。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作为一种武术形式,梅花拳以其华丽的动作和独特的内涵吸引了众多人们的关注。
梅花拳被广泛地应用于健身、文化展示等领域,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
梅花拳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也是值得称赞的。
梅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象征着坚韧和美丽的花朵,它在寒冷的冬天中独自怒放,象征着坚持和勇气。
这种精神正是梅花拳所倡导和追求的。
无论是面对生活的困难,还是面对人生的挑战,梅花拳都鼓励人们勇往直前,不退缩,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梅花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拳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动作和内涵,吸引了无数人们的关注和热爱。
梅花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了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拳的起源与流传
93年5月我法国、丹麦等国朋友访问河北省广宗县前魏村时,七十多岁的梅花拳第13代传人王孟庚老先生告诉我们“梅花拳开天劈地就已有之”,他念道:“先有武当后有天,俺比武当还占先,开天劈地治世界,留下树木共山川。
”据《梅花拳秘谱》记载“五势梅花桩祖师化名云盘,在西域天盘云程孝县,在昆仑山,因而有昆仑派之称。
”又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二十余世矣。
”又,《后汉书》记载“汉时已有练梅花桩者。
”87年后我和路遥教授调查梅花桩历史时,冀、鲁、豫广大农村的梅拳弟子们都知道梅花拳的始祖是云盘,从西域传来。
据说梅拳文场弟子们第一次见面时都要问:“你是那边来的?”若答“西边来的。
”就知道他是有修养的自家人,因为梅花拳是西域传来的。
至于近四百多年来梅花桩流传的历史,通过调查我们还是搞清了。
路遥教授说“我们发现了十多种梅花拳辈谱,虽然各省地拳辈谱的记载不尽一致,但从第一辈至第八辈的主要人物所记相同。
第一辈是收元老祖。
收元老祖指谁?没有具体说明。
据梅花拳内部的人说,这是虚拟的人物。
从第二辈开始才有了具体人名,他就是张三省,字登,江苏省铜山县路家团人,后迁到苗家楼村居住。
”第三辈是邹宏义,铜山县北关人。
梅花拳《根源经》上说“张三省是在明朝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学的梅花拳,明朝崇祯癸末(公元1643)年归位。
”梅花拳的《皇极宝卷》等经书上都有关于张三省传拳的记载。
该书的后半部《佛说一字根源真经》中就记载着“天真古佛”和“璃呖古佛”临凡普度众生的说教,所谓“天真古佛”系指张三省,“璃呖古佛”系指邹姓师祖。
上述事实就连平乡县后马桩的梅拳弟子们也都知道的,该地邹师祖家女婿的后代田保义家的梅花拳谱,也写的邹宏义是梅花拳第三辈。
根据各地梅拳弟子们的传说及梅花拳内流传的拳谱、经书资料等的记载,梅花拳第二辈张三省和第三辈邹宏义都是江苏省徐州铜山县人,而邹宏义的徒弟,即梅花拳的第四辈宗师除邹宏义的儿子邹文聚外,还有蔡光瑞、孟有德、王西征等,他们都是开州人,即今河南省濮阳市。
濮阳及其附近的清丰、内黄等几个县的梅花拳民中,至今还流传着邹宏义在当地传授梅花拳的故事。
内黄县还有邹宏义的坟墓和碑文,据说邹实际上是在该地的去世的。
梅花拳内最有名的第五辈宗师杨柄是河南内黄县人,又如韩花礼、孙盘龙等也都是河南濮阳人。
只是传到了梅花拳第六辈时,许多著名的宗师中才有了河北平乡人。
据邹氏家谱记载乾隆九(1744)年邹文聚自徐州北上传拳,他先到了河北广宗县的魏村,继而移至南和县三宫殿,乾隆二十四(1759)年邹文聚已70岁了,他才东移至平乡后马庄桥村并在那里定居。
又据有的地方拳谱和文献记载,乾隆十(1745)年邹文聚6岁时,梅花拳已传遍了河北巨鹿、广宗、鸡泽、平乡、曲周、永年、沙河、南和、任县、刑台清河、威县、内丘等十余个州县。
我们还发现了一本梅花拳的《请书》,其中记载了邹文聚、蔡光瑞、孙盘龙向祖师请文的情况,所标明的年代都是康熙,最晚的一份还是雍正元年。
要注意蔡和孙都是河南濮阳人。
可见乾隆九年邹文聚北上之前,他也一直是在河南濮阳一带传拳的。
乾隆二十六(1761)年邹文聚72岁时,即他定居平乡的第二年才写的《邹氏家谱序》。
上述该文献中称邹讵量(字魁阳,即邹宏义)为先君,此时邹宏义已去世。
由此看来河南内黄县拳民门的传说,当初平乡“三德”(即第六辈的徐进德、李进德、郑玉德)来河南“请师”时,邹宏义已在内黄县去世的话是有根据的。
上述《梅拳秘谱》
是五十年代本人在北大读书时,从恩师梅拳十六辈著名武术家韩其昌先生处得到的。
原书为竖行楷书抄本,它系统地论述了梅花拳武功、拳理,立论精粹、言简意赅、寓意深奥、实为至宝对后世梅花拳的流传发展作用极大。
据考证此书为清乾隆年间与当时著名武术家苌乃周同乡之人所作,苌氏系河南汜水县人,曾去洛阳学艺。
从时间上看该书为活动于河南一带的梅拳第四、五辈老师所写成。
调查中我们在邢台又发现了一篇梅花拳第五辈祖师杨柄所作的《习武序》,杨柄系河南省内黄县城东二里的丁庄人。
他生于康熙十一(1672)年,於康熙五十一(1712)年中武探花,被升为御前侍卫。
乾隆七(1742)年作《习武序》,年已71岁,在家乡一带广收弟子,传播文章。
杨柄文武兼备,精通易理、儒学和老庄哲学,《习武序》立论精粹、见解深刻、思想层次很高,为梅花拳立教育人、习武学文的传世之作,对梅花拳的历代发展流传亦有很大的影响。
另外,各地梅花拳弟子中流传的《皇极宝卷》一书(手抄本),经历史学家们考证其前半部与“无为教”的《皇极宝卷》相似,只是没有分二十四品(章)。
该书后半部《佛说根源一字经》,则完全说的是张三省、邹宏义传拳的事情。
该书最后是无为老母修的十二封家书,捎给东土大地众生如何返本还原修练内功的,至今梅花拳内许多老人还能背诵。
据历史学家研究,罗祖的“无为教”是罗教的黄九祖(名黄德辉)所创。
雍正十(1732)年开始流传于湖南,称“无为金丹道”。
乾隆四(1739)年黄德辉被捕,后死于狱中。
值得注意的是,乾隆九年以前也正是邹宏义、邹文聚等在河南濮阳一带传拳的时候。
而书中关于梅花拳的事仅写到张三省、邹宏义为止,可见流传于梅花拳内的《皇极宝卷》,是梅花拳四辈以后的人,根据南方“无为金丹道”的《皇极宝卷》修改写成的。
这也正说明了梅花拳第四、五辈以上的祖师主要还是活动在江苏、河南一带的,而梅花拳的一些重要经卷《皇极宝卷》、《跟源经》,及讲解梅花拳文理、武功方面的经典著作《梅拳秘谱》、《习武序》等也都是这一时期在这一带地区写成的。
除上述事实外,从流传各地的梅花拳辈谱中历代宗师家乡籍贯的演变情况,也能看出从张三省在江苏徐州开始,梅花拳是由南向北流传发展的。
如上所述,乾隆九(1744)年时梅花拳虽已发展到了冀中南地区,但河南、苏北一带仍是当地梅花拳的故乡和基地。
后由于拳民日多,特别是上述文理、武功等方面的经典著作出世后,梅花拳在理论上也初具规模。
所以到了第五、六辈以后就更迅速地向北方的河北、山东等地传播发展起来,很快就出现了一个更加兴盛的局面。
1997年3月22日于济南
2000年1月19日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