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目--作者--意象(景、人、事)--表现手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生感知并掌握这一流程,进而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一、导入新课
由郭沫若为辛弃疾题的墓联入题:[多媒体影入] 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辛弃疾是词人,也是民族英雄.
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 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口西北北固山上,面临长江,
形势险固,是历来用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示]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 年,金国大举南犯,21 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 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 掌书记" 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 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 ),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伉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山如故可是无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人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木和普通的街道,人们说寄奴曾在这里住过)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
万里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象古人那样的功绩,只落得自己北顾.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还记得四十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火.)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哪堪回首,如今佛狸祠下是一片神鸦抢食的咚咚的声音)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人情.
1、指出一学生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人物及作者的用意.
--孙权:“江山”冠以“千古”,一入手便勾起了人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 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大地上几番分合,几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面前不禁从江山联(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想到人事,于是引出与京口有关的第一个典故: 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日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月的风雨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一个人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斗争的焦点之一.所以在此引用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生情,而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生,偏安江左的极大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目,于是引出了与京口有关的第二个典故: 刘裕.人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大,他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而今变得如此荒凉,这又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子孙的谴责.“万里”指被敌人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口建都,刘裕曾在京口住过,两次从京口起兵,生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大业.作者登临北固亭,自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刘义隆:这里引用第三个典故: 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子,好大喜
功,冒险北伐,结果大败,北魏军一直追到长江边,几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 “赢得”二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至.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用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大败.作者希望当局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用这一典故有力地证明了辛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力主用兵又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入侵自然想起了金兵的入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一句指自己南归已四十三年,四十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 指1162年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地区,“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这种辛酸的场面时刻萦绕在作者心头.如今登上北固亭面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自然又涌上心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里使用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情景: 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而瓜步山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一点,在那里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麻木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面激励人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里使用第五个典故: 廉颇.但作者一片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 他虽身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用,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用的机会迫害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辛弃疾雄心一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在更为腐败的政局中比廉颇还不得意,竟连人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用,又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手法.
1、[多媒体播放] 配乐朗诵(女音).
2、用典赏析.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