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文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运用
新课改文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是这三个词的核心,因为学生是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自主”,在探究过程中实现“合作”。
学习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接受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研究性学习。
这三种学习方式中都包含“探究”。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我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了文史知识:一、结合民间谚语进行地理教学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不少与地理知识有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可以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
”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在,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类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因此“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也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运用,而并非迷信。
同样现代的许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
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早上云如山,必定下满湾”象山头模样的云,通常是浓积云。
这种云是夏天午后因太阳曝洒地面,水分大量蒸发而生成的。
要是早上就看到了浓积云,到了下午低层暖湿空气大量向上流动,浓积云会很快发展为积雨云,并陡降暴雨,所以说“早上云如山”,是暴雨“下满湾”的先兆。
“云生胡子雨,云长头发雹”远处有雨时,往往能望见那里的云和地面之间有下雨的阴影,好象从天空挂落的竹帘或布幕,也象云块长出的“胡子”,这叫雨幕,又叫雨幡。
有雨幡的云多半是常下大雨的雨层云,所以看见了“胡子”或“雨幡”,就是看到了雨,云长“头发”,就是积雨云云顶,春末夏初的积雨云,有时会落冰雹。
历史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历史地理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摘要】历史教学是高中阶段文科综合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自身人文素质和知识内涵的关键所在。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教材,学生所能吸收的知识也只能来源于书本,对于国家版图和地理空间知识较为缺乏,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和对文科综合学科的融会贯通。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现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对于相关历史内容融入地理知识。
【关键词】历史,地理知识,教学,实际应用【正文】历史地理的知识与我国古代经济建设和我国社会、自然条件的发展演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人类在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的一个认知体系。
不仅包括了关于人类不同时期的历史活动信息,还同时包含着许多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知识点。
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单元的重点知识和章节特点,通过整合历史地图和地域知识,结合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感兴趣的方式将历史地理知识贯穿到整个课程之中。
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地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加强他们的对于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感受。
一、将历史事件和地理环境相结合历史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而逐步形成的,其中涉及并包含了相对繁多的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改革,历史的发展不仅象征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同时还与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关。
而地理环境又是人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
所以长期以来,地理环境都被视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舞台。
历史人物活动出现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因此地理环境位置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地理环境正在影响并将会不断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中学到中国古代王朝的国家统一历史事件时可以看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的思想形成由来已久,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而统一的核心力量所在地往往是生产发展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的区城,正如历史上的黄帝炎帝部落,最终能取得部落胜利的原因也正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
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_1
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巧妙借用史料进行地理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爱国情感,提高其综合分析能力。
【关键词】史料引用;激发兴趣;爱国教育;综合能力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社会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称它是一门“开放的复杂巨大系统”。
多种科学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影响。
随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近年来,高考己由单一科目的选拔走向综合性考题的运用,使中学教学转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综合能力的教学。
古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体现了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
“史地是一家”,地理与历史息息相关。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较多,在地理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中的历史知识,引入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教学,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促进地理知识的掌握。
1 引用历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喜好的情绪,是积极探索、研究某种事物、现象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了解、靠近倾向的心理状态。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例如:在高一地理《海水运动》可引用历史知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及盟军封锁了地中海出入大西洋的唯一通道——直布罗陀海峡,但是德国的潜艇却依然进出地中海袭击英国舰艇,致使英军蒙受了极大损失。
那为什么德国潜艇能神出鬼没出入地中海呢?同样也是有关洋流知识的引入:l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提出“日本偷袭珍珠港为什么能成功?”又如高三复习专题《气压带和风带》中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英等同盟军队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提出“盟军为什么选6月登陆呢?”1944年6月6同凌晨2点左右,当驻守在巴黎的德军总司令部接到报告说,有英美空降师着陆,看来是一次大规模行动,总司令隆德施泰特不在意。
浅谈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历史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济源市承留一中宋枫林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增进各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上的联系"。
由于初中地理课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要紧扣教学内容,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与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营造课堂气氛,促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形成。
一、精心备课,建立地理和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由于我进修的是历史专业,对历史知识比较熟悉,因此在备地理课时,结合地理教材涉及的历史知识,组织教学内容和准备课堂呈现方式,将历史知识及背景纳入地理知识体系中,建立地理、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对地理课堂中历史知识的有效渗透。
例如:讲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时,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给学生简单讲述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过程及发现。
我国六大古都都有悠久的历史,至少都已有了二千年多年历史,我在讲中国城市时,经常从这些古都的发展入手,加深同学们的印象,以史为媒,强化对城市的掌握。
讲三峡和小浪底工程时,我从古代李冰和都江堰的开挖历史入手,让同学们体会这些工程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讲世界最长、开凿最早的运河——京杭运河,我从各朝各代的开凿入手进行梳理,让同学对大运河的变迁有一系统认识,这样掌握历久不忘。
讲经纬线和地球的运动内容时,我尽可能旁征博引,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的“故事”氛围,引发学生对这部分枯燥内容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从“夏历”的起源、商朝人认识许多星座,做世界上最早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关于哈雷慧星最早记录;唐代僧一行实测得出子午线长度为世界上第一次等,在故事中认识与忘记,在故事中加强对同学们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结合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史知识
地理教学中巧用文史知识摘要:在初中阶段,地理一直未列入升学考试科目,所以不为社会、学校、家长、学生重视,学生们对地理普遍不感兴趣。
为此,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每一位地理教学工作者面临的课题。
在多年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文史知识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教学文史知识兴趣一、结合故事、谚语和歌曲等进行地理教学一个好的地理故事,能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的兴趣,扩展地理知识面。
能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使学生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增强学生分析、概括、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从而将”小课堂”延伸到”大社会”,使地理课堂变得异彩纷呈,生机勃勃。
在讲《俄罗斯》一课时,讲新课前我出了这样一则”脑筋急转弯”:一位俄罗斯大嫂围了一条三米长的围脖,要过一条四米宽的河流,在没有船的情况下她过了河,请问,她是怎么过去的?(答案:是从冰上滑过去的),这一则”脑筋急转弯”正是隐含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之一。
我特意强调自己费了半天时间才猜到答案,同学们一听我要出个”脑筋急转弯”考他们,并且老师是费了很打功夫才猜到答案,都感觉很新奇,都集中注意力想,当我刚说出这则”脑筋急转弯”,马上就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说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每个答案都被我否定了。
这时,看到同学们充满疑问、困惑的神情,我及时进行了提示:那位大嫂一般在什么天气才要戴那么长的围脖?之后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并进行了解释。
此时同学们的热情已经被调动起来,我趁机向他们提了几个问题:俄罗斯为什么这么冷?俄罗斯境内都这么冷吗?得到了大家积极的响应。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特别好,感觉非常新鲜,而且不易忘记。
谚语是短小精悍而富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知识的总结。
谚语中有许多涉及到中学地理教学方面的内容,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引用适当的谚语讲述有关地理知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启迪其思维,加强学生的记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功能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唯一兼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和其他学科具有广泛的联系。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地理坏境要素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很多地理事物和现象都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此,地理学科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地理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肓素材和方式都很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祖国壮美的自然景观和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是同祖国的地理风貌、文化传统等具体事实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把滔滔黄河、滚滚长江、万里长城作为祖国的象征,这种思想感清的寄托是很自然的祖国大地上的巍巍昆仑、滔滔黄河,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雄伟蜿蜒的长城等,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2.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乡土地理是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是学生了解乡情国情的窗口。
学生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浓厚的兴趣,产生真挚的感情。
我国各地丰富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传统艺术等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活”的载体,学生耳闻目染,可以使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厲感和自豪感。
二、社会关爱教育教育的使命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生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关心地理学的研究尺度恰好是人类生存的尺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国学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国学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湖南娄底一中汪运宝摘要:目前, 中国国学教育势在必行, 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对古典诗词的经常引用中,我们可以感受我国领导人对国学的认同。
地理学科涵盖了大量的国学知识内容,地理教师可以借助于地理教学这一载体,发掘国学素材,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等融入和渗透国学教育。
关键词:国学教育;学习兴趣;学习情境;地理学科正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 “人类要发展, 一方面要面向未来, 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 向我们的先辈吸取智慧。
”国学乃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目前,许多大学相继成立专门的国学院,说明国学教育逐渐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们内涵丰富,意境高远,语言精炼,琅琅上口,千百年间万口传诵。
不仅如此,很多传统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如能在地理教学中巧妙的加以利用,就能够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深入理解教材,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应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接轨, 使其融入现代教育的体系之中.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现有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开辟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的通道: 在不影响原有课程和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 在有关学科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通过报告、讲座, 或参观、旅游、表演、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
历史教学中地理知识的应用探析
历史教学中地理知识的应用探析摘要:史地不分家, 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应重视地理知识的运用。
可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领会人文地理因素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辩证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影响地理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历史学习; 地理知识;历史是过去的事实, 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看似是孤立的, 但实际上却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地理环境中的必然产物, 在历史学习中借助地理知识, 重现历史事件的场景, 使枯燥无味的历史课堂变得形象有趣, 有效地实现地理知识为历史学习服务的目的。
一、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历史地图是过去某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存在空间的真实反映, 它把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抽象历史概念变成了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 运用历史地图认识历史、理解历史现象, 对学生学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我们在历史学习中, 要教会他们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历史地图的方法。
1.查阅历史地图的标题, 清楚地图所标明的主要历史事件。
2.学会判断历史地图的方向, 熟悉图例, 弄清特殊的图例符号, 掌握图上注记的含义。
3.弄清古今地名的变化。
历史上地理环境因素在不断地变化, 每个朝代甚至每个不同的历史年代, 在历史地图上表示出来的地理事物名称都是不同的, 如北京、南京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上称呼不同。
4.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专题性历史地图。
历史地图中专题性介绍地图占有很大比例, 它单独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
在分析阅读这类地图时, 应引导学生纵观全局, 把握形势, 以动态发展的眼光读图, 透过现象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如学习《新航路的开辟》一图时, 既要按图说明开辟新航路的国家、两条航路、四次航海历程, 又要指出早期航海者的身份, 他们既是航海家, 又是殖民者, 这样通过地理知识的讲解深化了历史知识。
二、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一切非人类创造的, 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 自然界中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有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因素, 包括气候、地形、地势、水源、河流、土壤、植被等。
文史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文史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明确要求初中地理教学要更加侧重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性,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
在素质教育日益推进的今天,运用文史知识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授“有用的地理”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根据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撷取一二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语文知识;历史事实;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是一门人文性突出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及其演变趋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而然地,也就与展现人类生存面貌的文史知识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初中地理在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语文知识、历史事实来解释、联系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进步。
一、语文知识与地理现象相互解释语文知识中囊括了大量的民间谚语、名家名作,其中不乏描写景物、气候的经典语句,记录人们生活面貌的精炼概述,这里面往往会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现象。
运用语文知识与地理现象相互解释,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增加对知识的印象。
(一)语文知识与气候民间常说:“靠天吃饭”,这里的“天”主要指的就是气候、天气。
因此,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扬智慧,创造了大量的关于气候、天气的民间谚语,文学作品中也描述了许多或壮观、或瑰丽、或迷踪的自然现象,其中很多便是与大自然诡秘莫测的气候、天气有关。
如“早上云如山,必定下满湾”,意思是说早上出现山头状云彩往往会出现“下满湾”的大暴雨。
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就是如山头一样的云通常会是浓积云,其在夏天因太阳暴晒、水分大量蒸发而形成。
早上出现的浓积云的下午会因为底层暖湿空气大量向上流动而变成积雨云,从而陡降暴雨。
再比如成语“海市蜃楼”,出自“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天官书》:“海旁蜄(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
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国以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著称,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与魂,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需要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坚定文化自信。
但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很多教师和学生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只注重考试成绩,把学科知识的讲授和应试技能的培训作为教学的重点,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显得格外重要,运用传统文化资源能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地理学科蕴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大量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为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创造了良好条件。
教师可以借助地理教材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理学史、乡土地理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加深学生对祖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认识,培养其良好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可以把一些经典古诗词和民间谚语应用到地理教学中,既验证地理原理,也作为课堂质疑、延伸的素材,拓宽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理解传统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传统文化与地理学科融合时,需要找准切入点,适当运用多媒体工具,创造深刻性和客观性强的地理学习氛围,为立德树人做好铺垫。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一)提高教师素养,发挥教师引领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用自己的教学行为感染学生,给学生做好榜样,从而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地理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感受,倾听学生对地理的想法,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观看传统文化节目、在线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积累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
文史知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模板
文史知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初中阶段地理科暂时不列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普遍不重视。
为此,怎样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内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消化,成为地理教学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巧用语文地理知识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不少有关地理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
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因为学校的规模较小,师资的配备不齐,一位教师同时担任两个学科的任务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目前我所在的学校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一直缺少语文教师,因此,本人作为专业的地理教师,还长期兼任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多年兼任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语文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
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仅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但当我们讲到世界地理的“西亚”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大部分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
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
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运用古代诗歌我国古代的许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不少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仅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然而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地理教学中文史知识的联系与渗透_以赏析黄河_长江名句为例
地理教学中文史知识的联系与渗透———以赏析黄河、长江名句为例□曲忠厚 (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室 450000) 在一些书刊杂志上,常常看到一些名人骚客面对自然万物或写诗、或填词,他们触景生情,借物喻意,用智慧把祖国的山河描述得活灵活现,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击案叫绝。
由此我联想到地理教育,就学科性质而言,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近年来,随着高考科目设置的变化以及综合性考题的出现,地理复习对学科间知识的联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值得思考的是,今天重吟或适时引用这些地理名句,不仅有助于改进和推动当前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同时对于文科考生的综合复习也是大有裨益的。
大地是生存的基础,水是生命的摇篮。
让我们以华夏母亲河———黄河和长江为例,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温文人名言,领略祖国山河的大好风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想横渡黄河,却有坚冰把流水堵塞,我想攀登太行,却有大雪把道路阻挡。
黄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大河,冬季寒冷,河流结冰,堵塞河道;太行,山名,在今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
东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达2000米,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为东西交通要道。
天寒地冻,太行山区冬季降水多以降雪为主。
因此,诗人欲“渡黄河”而“冰塞川”,将“登太行”却“雪满山”。
诗句描述了我国北方地区冬天寒冷的天气,呈现了黄河、太行山的自然景观,渲染出一种冰天雪地、山险水高的“行路难”境况,同时,也暗喻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千里黄河此一弯,寒风激浪射潼关]———唐,李世民,引自《黄河万里行》。
黄河在潼关附近的大转折处,两岸崖高谷深,河道狭窄,水势湍急。
唐太宗的诗句描绘了这里雄伟瑰丽的景色。
潼关,古称桃林寨,它的范围包括今潼关以东到河南灵宝县西部。
潼关一名,最初见于《后汉书》“建安十六年,曹操破马超于潼关”的记载。
一般认为,它的得名是由于其两侧紧靠着“潼潼有声”的潼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地理
知识和故事,如《山海经》、《水经注》等经典著作,详细记载了我国古代各地的自然地
理和风土人情。
通过讲解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的地理形态、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拓展他们的地理知识面。
还可以选取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涉及
地理要素的情节或剧情,如《红楼梦》中的蓄满水的诗情画意的小船、《西游记》中的五
座高山、《水浒传》中的世纪大河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地理知识相关的文学作品,从
中感受到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和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包含了丰富的哲学、伦理、美学等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
意义。
通过地理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更好地
感悟和理解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之智慧,进一步增强学
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与情感。
地理教学不仅仅
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和审美意境,如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这些形式可以与地理教学相结合,通过情
感表达与审美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感知和体验地理环境的美丽与奇特。
学生可以通
过欣赏古代诗词中描绘自然景观的优美语句,学习和感受不同地理环境所带来的情感表达
和意境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与探究的兴趣。
古典文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古典文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古典文学泛指古代各民族的文化作品,也可以指各民族的人文、地理等诸多因素,古典文学包含了古代各民族的发展,可以根据古典文学来研究和了解每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文化习俗以及族中的演变等有关民族的发展。
因为古典文学中包含了各民族发展的地理因素,所以在学习初中地理时,可以借鉴古典文学中所描述的内容来学习初中地理这门学科,这样,不仅能够让地理教材中的内容有了历史依据,也可以让学生们不再单调的拘泥于地理这一门学科,在学会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相应的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文化。
关键词:古典文学;初中地理教学;应用引言:初中地理主要是学习的是我国及世界主要地区(国家)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社会经济特征,如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农业、工业、交通、商贸、旅游、人口及民族、城市、科技、市场、国家政策等,在学习我国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的时候,就可以应用相应国家的古典文学来探索不同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而每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都与其历史有关,所以要想更好的学习每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就要与相应国家的古典文学联系在一起,真正了解其发展的由来以及发展历程,这样根据古典文学学习初中地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记忆所学过的知识点,以便于为高中的地理学习奠定基础。
1.古典文学在初中地理应用的好处1.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地理的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枯燥乏味的,需要大量的记忆,对于初中生来说,这无疑是一门不受欢迎的学科。
而把古典文学应用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的地理知识建立在古典文学之上,根据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与地理知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扩宽学生眼界对于初中生来说,正是需要获取知识的年纪,获取新事物的能力强,记忆力强。
所以,在学习初中地理的时候应用古典文学,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地理知识,也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了解更多的在课堂之中学不到的知识,扩宽学生的眼界。
浅谈在中国地理教学中文史知识的运用
我所处的学校位于二省三县(广东、福建、平和、大埔、永定)交界的边境上,这里自古以来都是边远闭塞的地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之所以被称为“客”也许是比闽南人和潮汕人从北方南迁时,较后到达这一带繁衍生息的缘故。据了解,宋元时期,客家人南迁时以宁化石壁村为中转站,而后沿汀江流域分布,到达广东的三河坝,因三河坝以下是潮汕平原,潮汕人已先期到达那里生活,客家人已无法进入,只得从三河坝开始,沿梅江而上向山区挺进。因此,现今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山区。由于这一带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教育后代普遍留有这样的古训“卖屎缸地也要供孩子读书。”(意思是生活再艰苦也要让孩子上学)通过读书这一途径,进入政府机关、到外地去谋生。另外,是男孩子,若不读书从小就要从师学艺,为长大后出门打工打好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旧社会去东南亚谋生的华侨也特别多,因客家人自古以来出门的人多,在我的家乡又留下一个风俗,全国大部分地方是清明去扫墓,而我们这却不然,是正月元宵节,由于出门的人大多从年头离家要到年末才能回来,中途无法返乡扫墓祭祖,为了表达对祖宗的崇敬又迫于生活的无奈,干脆把祭祖的这一事宜从清明提前到元宵节,办完可安心出门,我想这一风俗也就源于此吧。人们常说:“甜不过家乡水,美不过家乡的山,亲不过家乡的人。”在讲述乡土地理时,我时时的插入这些内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芳菲,百花),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指庐山大林寺,庐山海拔1474米)。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把平原(人间)与山顶(大林寺)的气候(主要指气温)作了形象对比。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若平原(海拔为50米)上为10℃,此时为春天的最低气温,那么山顶仅1℃多,两者竟相差8℃,难怪在“人间”百花凋谢,绿叶满枝后,“山寺”桃花才盛开。借助于本诗学生可以极生动形象的理解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识,又欣赏了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真可谓一箭双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史知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的使用
入升学考试的范围,学生对地理科的学习普遍不重视。
为此,怎样提升课堂45分钟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内愉快地把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消化,成为地理教学工作者首当其冲的任务。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巧用语文地理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蕴涵有很多相关地理的知识,我们现在暂时把它称之为语文地理知识。
边远山区的农村中学因为学校的规模较小,师资的配备不齐,一位教师同时担任两个学科的任务那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当前我所在的学校就是属于这个类型的,因为种种原因,学校一直缺少语文教师,所以,本人作为专业的地理教师,还长期兼任语文教学的任务,在多年兼任两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语文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独到的妙处。
请看初中语文《死海不死》一课,这篇科普说明文,它不但说明了“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的形成,死海的昨天和明天,而且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
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把奴隶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
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但当我们讲到世界地理的“西亚”时,学生还没有学到这篇课文,我便用这个典故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至于死海为什么会叫死海,它是如何形成的等方面的知识,则暂时不说,而是学生自己去阅读《死海不死》的课文,后来检查发现绝绝大部分的同学搞清楚了死海不死的迷,当然,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统帅狄杜将军那是无法明白俘虏淹不死的原因的,而把它归咎为俘虏神灵保佑了。
这样把地理教学和语文教学穿插起来。
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二,使用古代诗歌
我国古代的很多诗歌,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朗朗上口,易读易背,其中有很多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但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是描写祖国自然风光的,它不但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且它们所反映出来的自然现象,对地理的课堂教学也有辅助的用,在课堂上若能根据教材内容,恰当的选择一二首相关的典型作品穿插进去,既娓娓动听,又油不过生诗情画意,使学生对相关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样对学生获益非浅,对教师则事半功倍。
且看北朝民歌《敕勒川》对内蒙古草原自然风光的描述:“敕勒川,
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莽莽,风吹草低现牛羊。
”诗歌的大意是:一马平川的敕勒草原,坐落在阴山的脚下。
四垂的天象个蒙古包,笼罩着坦荡的原野。
天是那么深邃蔚蓝,地是那么广阔无边。
丰茂的牧草被风吹得一起一伏,一群群的牛羊现在眼前。
“诗歌中描绘了北方草原的优美风光,牧草丰茂,牛羊成群的景象,俨然是一幅游牧民族的典型的风俗画,而且生动准确地表达了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平坦,辽阔),气候(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温带草原)和主要从事的职业(畜牧业)等。
当然,解放后,党领导当地人民兴修和扩大水利工程,使河套平原变成北国江南一事,还能够和这首诗对照,使学生更加热爱新中国。
热爱共产党。
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芳菲,百花),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寺,指庐山大林寺,庐山海拔1474米)。
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把平原(人间)与山顶(大林寺)的气候(主要指气温)作了形象对比。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若平原(海拔为50米)上为10℃,此时为春天的最低气温,那么山顶仅1℃多,两者竟相差8℃,难怪在“人间”百花凋谢,绿叶满枝后,“山寺”桃花才盛开。
借助于本诗学生能够极生动形象的理解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下降的地理知识,又欣赏了一首优美的七言绝句,真可谓一箭双雕。
三、结合故事,民谚实行教学
在地理课中,适当结合故事、民谚实行教学,能够使课讲得更生动、形象。
如讲述“中国的商业”一节时,课文是这样阐述的:什么是商业呢?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是活动,就是商业,有时俗称“做生意”或是“做买卖”。
为什么说“做生意”或是“做买卖”就叫做商业?“商”原来它和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个历史朝代相关,传说公元前十一世纪的周文王灭商朝以后,建立了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史称西周,周文王把原来的商朝的臣民当成是二等“公民”,叫他们曰:“商人”,不分给他们土地等其它的生产资料,这在当时简直置他们于死地,俗话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大活人那会有被活活饿死的道理,这些完全失去生产资料被称作“商人”的人们,奋起抗争,另辟蹊径,流落民间,从事买卖活动来谋生,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从事买卖的群体越来越大,就把专门从事买卖活动叫做商业,这方面从业人员就叫商人。
如今民间还有轻视“商人”的意识,认为“商人”抛头露面的低人一等,我就以前在课堂
上提问过平时没有做过生意的学生,敢不敢到大街上卖东西,齐声回答:“不敢”,也许这就是这个的遗风吧。
学生听了兴味盎然。
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的语句,常用简单的通俗语言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言简意赅,其中很多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上课时若能灵活引用,也能
够成为我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帮手请看“耕南山,住北屋。
”其大意是:发展林业生产的山应该是坐南朝北的,而人居住的房子却正好要坐北朝南,理由何在呢?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和黄赤交角的存有,北半球坐南朝北,相对来说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则显得阴凉,这恰好是适合林木的生长,坐北朝南的房子却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而较温暖,对于人的居住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特别是旧社会缺医少药的年代,温暖的环境,对于人的生活,生产就更显得重要了,连同家庭饲养的牲畜都会生长得更好,所以“住北屋”更能人丁兴旺,以前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把它归咎那是“风水”好,其实这是地理科学,在房屋建造上的使用,而并非迷信。
同样现代的很多建筑也多采用坐北朝南的布局,一方面是较温暖,另一方面是因为太阳的东升西落,这样能够避免阳光直射房间,做到冬暖夏凉。
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更是不胜枚举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轰隆西虹雨。
”“日晕三更鱼,月晕午时风。
”“日出东方红,无雨便是风。
”等等,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
生活的过程中对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
四、地理教学应与乡土人文知识有
我校位于二省三县(广东、福建、平和、大埔、永定)交界的边境上,这里自古以来都是边远闭塞的地方,聚居的都是客家人,客家人之所以被称为“客”也许是比闽南人和潮汕人从北方南迁时,较后到达这个带繁衍生息的缘故。
据了解,宋元时期,客家人南迁时以宁化石壁村为中转站,而后沿汀江流域分布,到达广东的三河坝,因三河坝以下是潮汕平原,潮汕人已先期到达那里生活,客家人已无法进入,只得从三河坝开始,沿梅江而上向山区挺进。
所以,现今客家人大多集中在闽西、粤东、赣南的山区。
因为这个带地区生活条件艰苦,为了生存和发展,客家人教育后代普遍留有这样的古训“卖屎缸地也要供孩子读书。
”(意思是生活再艰苦也要让孩子上学)通过读书这个途径,进入政府机关、到外地去谋生。
另外,是男孩子,若不读书从小就要从师学艺,为长大后出门打工打好基础,在这样的环境下旧社会去东南亚谋生的华侨也特别多,因客家人自古以来出门的人多,在我的家乡又留下一个风俗,全国绝大部分地方是清明去扫墓,而我们这却不然,是正月元宵节,因为出门的人大多从年头离家要到年末才能回来,中途无法返乡扫墓祭祖,为了表达对祖宗的崇敬又迫于生活的无奈,干脆把祭祖的这个事宜从清明提前到元宵节,办完可安心出门,我想这个风俗也就源于此吧。
人们常说:“甜不过家乡水,美不过家乡的山,亲不过家乡的人。
”在讲述乡土地理时,我时时的插入这些内容,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
趣。
总来说之,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在培养地理兴趣上下工夫,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不能扯得太远、太多,而要恰到好处,否则就会喧宾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