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

福建-福州三中-物理组-邱晓峰mailto: abcqxf@ 网络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教学领域也不例外。本文主要阐述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以及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对这种学习模式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对这种全新学习模式的未来展望[关键词]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任务驱动

[引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学习领域的深刻革命,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观念上从单纯获取知识与文凭向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与追求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转变;二是在学习策略上从机械性的被动学习向研究型、探索型和效益型的主动学习转变;三是在学习媒体选择上从线性的文字媒体向非线性的超文本转变;四是在学习组织形式上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向以自主学习为主,辅之合作学习的方式转变。基于网络教育的发展,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学”为中心成为网络教育环境下全新的学习模式。因此构建具有实践意义的自主学习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利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 ,能主动地、有主见地、探索性地学习。其实质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从以教为中心走向以学为中心,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主体认知

生成过程中融入学生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任务界定阶段、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策略执行阶段

在任务界定阶段,学习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信念对学习任务的特征和要求进行解释,明确学习任务是什么、完成这一任务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条件。

在目标设置和计划阶段,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个人标准和学习任务的界定,构建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在策略执行阶段,学习者主要观察学习进展与目标的一致程度,为自己控制提供依据;学习者根据监视的结果对学习策略进行适时调整,有时也涉及到对学习目标和计划的调整。

[案例]我们设计的《电磁感应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实验目标是:以主题研究为过程,以“任务驱动”为策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易获性和超文本链接及交互共享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优势,采用“情境——探究”方式,扩展和深化学科教学,建立“探索——迁移——创新”的认知过程,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上探讨如何建构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力图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所提供的新情境下,引导学生根据电磁感应想象的基本原理,将学科的有关知识重组、综合,构成有机整体,以期在情景交融、信息获取、思维碰撞、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网络教学的备课不同于常规教学,在设计思路基本形成后,主要的工作就是下载有关信息、设置相关栏目、组建模拟网站,将有关材料合成链接网页栏目中。在既定目标下组建的模拟网站和网页内容,从其教育功效来看,就是信息网络平台上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资源,这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基础。

[实施] 第一阶段:背景和动机。教师简单介绍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同时演示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可以用来解决实验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用来体现电磁感应这种基本现象是十分有用的,接着介绍生活中电磁感应现象的一些例子。

第二阶段:实践和体验。学生在信息网络情境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同时开组内合作和人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论文提纲,用BBS发布信息。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活动是:指导学生排除干扰,把精力贯注在当前研究的问题上;帮助学生寻找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网页和栏目;引导学生学会快速浏览网页,择其关键处复制并粘贴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帮助学生以现有材料为依据,提炼、升华,生成自己的观点,并在组内讨论、合作,达成共识。

第三阶段:表达和交流。利用信息网络工具交流、研讨,与同学分享成果。我们的作法是:①各组论文提纲传入教师机②大屏幕显示,小组发言人演讲③师生讨论、评价。既要评价活动成果(小论文提纲),更要评价活动过程:①收集、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路径、速度、广度、准确度等方面进行评价)②小组合作程度(分工是否合理,参与是否全面,讨论是否热烈)

最后通过简短的教学总结,使学生认识: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自觉地利用越来越普及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布置作业:以“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为题,继续利用网络资讯,每人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

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这次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实验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实现了教与学模式的突破。

[体会]1、教学环境分析:

教学地点在我校网络教室,配备了20台网络计算机,学生三人一机。计算机不是教师专用的授课工具,而是象笔、纸、书本一样,成了学生学习的工具。模拟网站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正置身于信息的海洋,揿按鼠标,打开网站,精彩的新闻图像、逼真的动画演示,构筑了一个以信息网络为依托的真实的学习环境。

信息网络教学也离不开世界和社会的大环境。学生的“网络兴趣”同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如果学校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发网上资源、建立学校的网上资源库,确定主题、指定网站、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的“正门”,那么,信息教育就可以建构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在开展这次“主题教学”时,很多学生为了展示自己“网络高手”的才干,争着在课后帮助老师搜寻有关网站,下载有关素材。实际上,很多学生早已学会了驾驭“网络快车”,他们目前急需的是学习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如何建构信息网络平台上的自主学习方式。显然,这正是学校信息教育的重要内容。

2、师生角色分析:

本次实验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取代了传统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信息网络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可能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全才”,教师完全有可能被学生“问倒”。“我们一起来研究”、“你打开X X网站,也许能找到相关资料”、“你去问X X同学,他对这个问题有研究”等等,将是新环境下的教学常用语。

当然,这种角色的转变并不是削弱教师的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只是由台上的“主演”改变成场内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甚至取消了,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都将大大增强,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复杂劳动。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为适应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需要,不能仅仅以制作几个孤立的CAI课件为满足,而是要整合学科素养与信息素养,要熟悉任教学科的在线资源,要掌握如何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新方法。

3、学习评价分析:

“学习评价”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观念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再认、再现程度,对照“标准答案”进行评分,这种方法对于接受性学习的评价,有其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在网络平台上的研究性学习没有可以量化的标准答案。在主题教学之后,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进行:

①定性分析。对交上来的小论文,从论点是否准确,有无新意;论点与论据是否一致;论据是否充足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