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

合集下载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

堪称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戏调查研究报告一、课题背景每个地区都有其文化历史、文化特色,这些对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美丽富饶、令人向往的海南岛也是这样,散发着悠久、浓厚的文化气息,它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它、拥抱它。

二、研究目的1、了解、发现海南临高县人偶戏的魅力,建立对祖国、对家乡的自豪感;2、增强对历史文化的接收能力,增长见识;3、增强对文字信息的整合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1、上网搜集有关临高木偶剧的详细资料;2、观看人偶戏;3、写观后感。

四、成果报告我的家乡在海南省临高县,临高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建于隋大业三年(607年),位于海南岛西北部,西北濒临北部湾。

东西宽34公里,南北长47公里,形状呈椭圆形,横亘在琼州海峡之滨。

总面积1317平方公里,人口37万人。

辖10个镇,7个乡,2个国营农场,166个管理区,19个居民委员会,26个农场作业区,902个经济合作社。

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土地总面积197、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91、2万亩,约占46、1%。

水网纵横,林胶茂密,盛产粮、糖、油、鱼、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海岸线长17公里,海洋捕捞历史悠久。

全县共有11个渔港,是海南省的渔业生产重点县之一。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快,宋代传进中原文化,优美的新盈民歌和八音盅盘舞,流传省内外。

临高县尤其著名的是临高人偶戏。

我小时候观看过很多次临高人偶戏,但那只为凑热闹而已,都没有认真地看过,不过人偶戏表演的场景我却记得很清楚,每次表演时都是人山人海,有小孩,有大人,有老人。

显然,人偶戏让他们陶醉其中。

人偶戏的确有这种魅力,临高人偶剧是我国艺术园地中唯一的人偶同演的戏种,它艺术独特,历史悠久,广为群众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临高人偶戏(民间小戏)用临高方言(属泰语系)演唱,流布于海南省临高县和澄迈、儋州部分地区以及琼山的博片、遵谭、十字路,海口市郊区的长流、荣山、秀英等临语地区。

民间戏曲之木偶戏

民间戏曲之木偶戏

民间戏曲之木偶戏木偶戏古称“傀儡戏”、“傀儡子”,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

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

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木偶艺术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艺人的精彩表演外,完美的偶人造型艺术和操作装备也是吸引广大观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造型艺术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提线木偶造型较高,多在2.2 尺左右。

关键部位均缀以提线,最多可达三十多条,至少也有十余条,如进行特技表演还须根据需要增加若干辅助提线。

木偶人表演各种舞蹈身段及武打技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艺人的操作技巧,这是提线木偶表演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

杖头木偶高于提线木偶,一般偶高3尺左右,装有三条操作线,两条牵动双手,一条支配头部与身躯表演。

布袋木偶造型最小,仅有7寸左右,靠艺人两手托举表演,操作技艺特别,不同于提线和杖头木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木偶戏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演出传统的戏曲节目外,还表演话剧、歌舞剧、连续剧,甚至出演广告等。

与此同时,木偶戏也面临着与其他艺术形式的激烈竞争。

传统的木偶戏蕴藏着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审美意识,应加以扶持和保护。

而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主要有提线木偶和托棍木偶两类。

提线木偶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

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

2013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临高人偶戏民俗文化研究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统一)年级: 2009级学生姓名:张三导师及职称:李四教授学号: 09205064(准考证号)2013年6月2013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Lingao puppet play folk culture researchDepartment: School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Major: Chinese Linguistic LiteratureGrade: Class 2Student’s Name: Chen ChunmeiStudent No.: 09205064Tutor: Yue Pengxue teacherJune, 2013摘要人偶戏是海南省临高县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它以其历史悠久和社会基础广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丰富多彩,以及它的良好发展势头在临高的历史的地位和现实的影响上,广为群众喜爱,使得临高成为中国人偶戏艺术园林之乡,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人偶戏的演出以人偶同台为特色,以艺人的声色来补充手中公仔的声色的不足,它的演唱以临高话为语言媒介。

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操临高话的市县乡镇。

关键字:民俗文化;人偶戏;基本特征;问题及解决ABSTRACTMan-puppet play is a kind of the local form of performance in Lingao county of Hainan province, having a long history and broad social base,the with unique art form and content rich,as well as its good momentum of development in the history of temporary high status and the impact on the reality and widely enjoyed by the masses which is widely loved.Making temporary high as Chinese puppetry arts garden village, it is a treasure of Chines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nown as “a rare in the world, a must in China”. Puppet play is characterized by dolls performance,complementing the melody of the dolls in artists’hands with the help of their timbres, which sings by means of the Lingao dialect. It’s mainly popular in the northwest of Hainan island and the surroundings, such as Chengmai, Danzhou, Haikou city and other cities and counties where people mainly speak Lingao dialect.Key words: Folk culture;Man-puppet play;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Problems and Solutions前言 (1)一、临高民俗文化 (2)二、临高人偶戏文化的概况......................................................... ........ ..2 (一)人偶戏的概念.. (2)(二)人偶戏的历史文化源头 (2)(三)基本特征 (3)1.文化特征 (4)2.语言特征 (4)3.表演艺术特征 (5)4.审美特征 (5)三、临高人偶戏的现状问题及解决 (6)致谢 (8)参考文献 (9)海南省简称“琼”,海南历史上因琼州治所(今海口市琼山区)之南因有山称“琼山”而得名。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

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与传承对策临高人偶戏是流传于海南省临高县及其附近一带的稀有剧种。

其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舞台表演独具特色,为民众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如何传承的问题上,临高人偶戏和其他地方戏剧艺术一样面临着共同的困境。

本文重点分析临高人偶戏的发展现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以使其得到更好发展。

标签:临高人偶戏;发展现状;传承对策临高县位于海南省西北部,面积1 317平方公里,人口47万。

居民多为汉族,但所讲语言临高话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由于方言独特,民风淳朴,临高县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著名的地方艺术文化有临高人偶戏、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临高八音舞、临剧和渔家服饰等。

其中临高人偶戏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古老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但与全国各地木偶戏最大的区别是人偶同台演出。

临高人偶戏采用临高方言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主要流行于临高县、儋州市、澄迈县及周边市县的临高语地区。

但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正在慢慢衰落。

本文主要针对这一现象,提出几点改进对策。

一、临高人偶戏概述(一)临高人偶戏的起源临高人偶戏是一个古老的传统剧种,关于它的起源,学界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为本土说,一为外来说。

本土说认为临高人偶戏起源于本地,是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

相传古时临高社会生产力低下,封建迷信充斥人们的思想。

每遇自然灾害,人们便认为是鬼神所为。

为了保佑人畜平安,乡村绅士号召村民用野菠萝头制成拳头大小的佛像,人们手持佛像,通宵达旦演戏驱鬼。

外来说认为临高人偶戏主要受外来戏曲影响而产生。

陈廷枢《海南岛志》曾记载:“戏剧之在海南,在元代已有手托木头班之演唱,来自潮州。

海南之有戏剧,当即肇于此时。

明之中叶,土人仿之,而土剧遂兴,故今之土剧班称木头班为师兄。

016.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

016.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

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临高人偶戏亦称临高木偶戏、临高佛子对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乃是我国木偶艺术园地里稀有的剧种,堪称“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它的艺术特点是人偶同演表演者化装登台,手擎木偶,唱念做打,均与所指的木偶同演个角色,时而操纵木偶演戏,时而以演员的表情补充木偶表演之不足,从古至今,自成一派。

它的唱腔以“啊罗哈”板和“朗叹”板为主,优美动听,自由活泼富有地方色彩。

206年6月,临高人偶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明时期,木偶戏从大陆传入海南岛后很快在临高繁衍发展。

在临高县,民间的驱魔逐妖、去病除灾除灾、祀神还愿等活动,多请木偶参与。

这种开始纯为祭神的活动经过后来历代的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借以嬉乐的方式。

2006年6月,临高人偶戏获批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临高自古以来,俗喜神道。

明清时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尤更。

墟镇乡村多演包场戏,或则由财主、豪绅、族长集资,或则由乡民“凑钱”聘请戏班,演上三五天,作酬神祭祀之举。

此风历代相传,因承沿袭,故戏班出演,与酬神祀典活动息息相关。

清末至“中华民国”年间,旧时习俗已有不少被革除,但广大乡村,演戏酬神,仍袭旧规。

19919年“五四”运动后,演文明戏的剧团,一般少做焚香祭祀之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旧习,烧香拜神活动,渐为人们所不齿,加之剧团演出均为营业性质所制约,包场演戏酬神,大为收敛。

近三十余年,农村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各种庙会、节庆活动,渐又复兴,演戏活动在各地乡村逐渐增加。

旧时戏班,受民间习俗的影响,其组班、开台、演出等,都有较严格的班规和禁忌。

由于戏班多由个人出资自行组建,为了便于团结伶工和约束其散懒性,保证戏班演出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维护戏班的声誉,他们各自也有种种忌讳和规定。

民国之后,一些由艺人组织的戏班(兄弟班、业余戏班)其班规和禁忌相对不太严格;“五四”运动后,以青年学生为主组建的文明戏剧团,也无太多的禁忌。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皮布制作技艺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海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
时间:2011-06-10
项目类别 传统音乐
项目名称 儋州调声 琼中黎族民歌 黎族民间打柴舞 黎族老古舞 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
传承人姓 名 唐宝山 王妚大 黄家近 钟朝良 陈少金 王春荣 陈育明 王英蓉 梁家梁 容亚美 刘香兰 符林早 黄运英 羊拜亮
性别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男 女 男 女 女 女 男 女
年龄 61 87 87 76 50 49 73 71 76 55 41 46 63 75
民族 汉 黎 黎 黎 汉 汉 汉 汉 汉 黎 黎 黎 黎 黎
市县 儋州市 琼中县 三亚市 白沙县 临高县 临高县 海口市 海口市 海口市 乐东县 五指山 市 东方市 保亭县 昌江县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琼剧 琼剧 琼剧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

浅析临高人偶戏的行当划分及传承价值作者:汪士琦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第03期摘要:临高人偶戏作为独特的人偶同台表演的戏剧样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观演模式已为观众所接受。

临高人偶戏亦是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也称“佛子戏”。

通过对临高人偶戏的观赏和资料解读,笔者发现其实临高人偶戏的表演是通过实现人、偶、角色的互补交融,采用其它喜剧特点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表演体系,明确的行当划分,由此使自己迎合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并为观众所喜闻乐见。

由此可见临高人偶戏在未来的发展和传承价值。

关键词:行当划分;传承价值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51-01一、个性鲜明的行当划分传统的戏曲中有明显的行当划分,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成熟,便形成了其自身固定的行当角色“生、旦、净、末、丑”,并已形成观众心中约定俗成的观赏习惯。

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新奇的戏剧样式,要在这个戏剧大家族中求得生存和长久的发展。

也必要学会迎合观众已有的审美欣赏习惯。

从早期的临高人偶戏的剧作中可以看出其早期的角色行当只有生、旦两行当,固有“三旦四生”“四角到地”就能演好戏的说法,其中的四角即生角、旦角、鼓角、板角。

1、生角生角分为正生、贴生、武生、花生四种。

其中正生大多扮演英俊潇洒、正直善良的正面男青年,唱、做并重,如《十八相送》中的梁山伯,《张文秀》中的张文秀;贴生扮演正面男角色,多为正生二手,舞台表演要求与正生相似;武生扮演身怀绝技、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好打抱不平的男青壮年角色。

如《武松打虎》中的武松等,如《邓怀玉》中的马玉之类的人物。

2、旦角旦角分为正旦、贴旦,武旦、梅乡旦,这四种角色恰好与生角的正生、贴生、武生、花生是一一相对应的,不同的只是旦角都是女性角色,生角都是男性角色,且舞台表演因角色性别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人物的整体精神风貌不变。

正旦舞台表演要求身段匀称秀美,举止稳重,情感丰富,步伐轻盈、真人唱、念。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 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 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临高人偶戏是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使用木偶为道具,人偶同台演出的一种戏
介绍它
临高人偶戏是一种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的木偶戏表演,它有着百年的悠久历史,特别受到当地人的欢迎。

以临高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是临高人偶戏最大的特色。

这些民歌调给观众们带来既欢快又能深刻领略民间文化的心旷神怡。

歌调舒缓悠扬,加上传神的木偶,再加上表演者细致入微的动作,让观众仿佛看到了非常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人联想起洋溢着恩爱美好气息的芳草绿野。

观赏临高人偶戏,分为大山篇、海山篇、火山篇等,每一篇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他们用木偶为道具,经过师徒班演习和众多表演者不懈努力,大山篇以其浓郁的热情,海山篇以细腻的传情触动观众,火山篇用强劲的震撼力活跃着空间,在观众的萦绕之声中把当地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近年来,临高人偶戏在国内外出现了广泛的传播,受到了世界各地友人的热情欢迎。

它不仅把临高美丽古老的土壤浓缩成一个独特的文化,更拉近了每个观众与艺术形象之间的距离。

“稀有品种,不同凡向”的临高人偶戏

“稀有品种,不同凡向”的临高人偶戏

“稀有品种,不同凡向”的临高人偶戏作者:徐晶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1期1962年,戏剧大师田汉到临高观看人偶戏演出后,称赞临高人偶戏“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是全国惟临高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

2006年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

据光绪十七年续修《临高县志》云:“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药医。

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可见清代临高人偶戏仍然有浓厚酬神色彩,以祈福为主要目的。

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

临高人偶戏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最为特色的是幕台不设布幛、“人偶同台”表演,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

演唱则是以外人难懂难学的“临高话” 为语言,以本地民歌调为主要唱腔。

临高木偶戏的起源《史记·封禅书第六》载:“是时既灭两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见鬼,数有效,晋东瓯王敬鬼,寿百六十岁。

后也怠慢,故衰耗。

’”临高人源自百越,临高先民迁入海南岛时很可能也带来了巫、傩等风俗,成为人偶戏诞生的民间土壤。

据老艺人相传,临高人偶戏源于南宋末期。

临高先民求神拜佛逐鬼驱邪时,皆用人型杖头木偶。

据光绪十七年续修《临高县志》云:“临俗多信奉神道,不信药医。

每于节例,端木塑于肩膀,男女巫唱答为戏”,可见清代临高人偶戏仍然有浓厚酬神色彩,以祈福为主要目的,这恐怕与巫戏酬神表演有密切关系,同时也证明临高先民当时皆用人型杖头木偶。

此外,百越族人和临高先民能歌善舞。

唐代李德裕被贬崖州时,大诗人李商隐就曾以“今日致身歌舞地”慰之,后来形成的“哩哩美”、“啊罗哈”、“啷叹”等民间唱腔更是丰富多彩,为临高人偶戏发展奠定了唱腔基础。

从宋代起,经过艺人改造,单纯巫戏表演吸收了民间音乐唱腔搬上舞台,结合木偶使用当地方言进行话本说唱,至迟在清康熙年间已形成成熟的临高木偶戏。

海南的民俗表演有哪些看点

海南的民俗表演有哪些看点

海南的民俗表演有哪些看点海南,这片充满热带风情的土地,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

这些表演犹如一扇扇窗口,让人们得以窥探海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海南的民俗表演世界,探寻其中的精彩看点。

海南的民俗表演中,“黎苗歌舞”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黎族和苗族是海南的主要少数民族,他们的歌舞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黎苗歌舞通常以其独特的音乐节奏和灵动的舞蹈动作吸引观众。

音乐方面,常使用自制的乐器,如鼻箫、灼吧等,奏出的旋律或悠扬婉转,或激昂热烈,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舞蹈动作则刚柔并济,有的展现了劳动的场景,有的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还有的传递了对神灵的敬畏。

舞者们身着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头戴华丽的饰品,随着音乐翩翩起舞,那场面真是美不胜收。

“竹竿舞”也是海南民俗表演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项。

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敏捷地进退跳跃。

这不仅考验舞者的节奏感和身体协调性,更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活力。

竹竿舞的节奏明快,充满了欢乐的氛围,往往能让观众也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鼓掌、摇摆。

而且,竹竿舞常常是群体表演,舞者们相互配合,默契十足,充分体现了海南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

海南的“琼剧”同样不容错过。

作为海南本土的戏曲艺术,琼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琼剧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细腻入微。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唱功和生动的表演,将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

无论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还是忠臣义士的传奇经历,都能在琼剧中找到。

琼剧的服装和道具也十分精美,华丽的服饰、精致的头饰,再加上精心布置的舞台背景,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公仔戏”也是海南民俗表演的一大特色。

这是一种用木偶来表演的戏曲形式。

木偶造型精巧,表情生动。

操纵木偶的艺人技艺高超,通过手中的丝线,让木偶做出各种动作,仿佛赋予了它们生命。

公仔戏的剧情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充满了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临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临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临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者:王浩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1期临高,流淌着悠远丰富的乡土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闻歌起舞皆童叟,对答念唱尽村俚”,临高的“人偶戏”和渔歌“哩哩美”、山歌“咙么哩”、八音等民间音乐也是临高所特有的民间艺术。

在临高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之中,尤以“哩哩美”渔歌和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的临高人偶剧最为著名。

临高人偶戏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也称人偶戏),主要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临高木偶戏与一般木偶戏不同,采用大舞台、不设布幛,表演者手擎木偶、化妆登台,人偶同演一个角色,互为一体,互为补充,饶有兴味。

临高木偶戏是用临高语言演唱的,传统唱腔有“阿啰哈”和“郎坦板”,伴奏以双唢呐为主。

唱词句式以四句为主,兼有六句、八句甚至十几句,唱句多为五字、六字、七字,唱词不需押韵,但讲究平仄。

表演讲究互动,每唱至关键词(第四句末词)只使用音乐过序,让观众脱口唱出。

临高人偶戏虽然也具有节奏和程式性,但“人偶同台”要求演员在操纵人偶时要配以身段、步法和表情,对演员的演出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独特的表演形式较为少见,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临高人偶戏也进行了改革,整理、创作近百个剧目和演唱材料,抓住“人偶同演”的特点发展多样的表演形式,加入更多乐器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木偶制作也更讲究精细,使偶像更精美,施展动作更加齐全灵活。

“哩哩美”渔歌临高“哩哩美”渔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是中华民歌中一朵具有独特魅力的奇葩。

相传,其发源于临高古港新盈一带的临高姑娘的方言叫卖声,歌词善用比兴、叠用的形式,渐渐在生活劳作(特别是男女爱情对歌中)都以这种旋律来唱和,“哩哩美”最终发展为成熟的民歌形式,走进婚嫁、建房、考学、拜年和迎送等不同场合,被当地人所普遍传唱。

海南的民俗表演都有哪些

海南的民俗表演都有哪些

海南的民俗表演都有哪些海南,这座位于中国南端的美丽岛屿,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而民俗表演作为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现形式,更是为游客和当地居民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视听盛宴。

那么,海南的民俗表演都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首先要提到的是“琼剧”。

琼剧是海南本土的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融合了海南的民间歌舞、说唱、杂技等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优美的旋律和精彩的表演而备受喜爱。

琼剧的剧目丰富多样,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爱情悲剧等多种题材。

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在舞台上用精湛的演技和动人的歌声,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悲喜交加的情节,还是扣人心弦的冲突,都能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琼剧的魅力。

“公仔戏”也是海南极具特色的民俗表演之一。

公仔戏的表演形式独特,是用木偶来演绎故事。

这些木偶造型精美,表情生动,通过艺人的巧妙操纵,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艺人们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的动作,一边配以生动的唱词和对白,讲述着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公仔戏的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如《杨家将》《岳飞传》等,传递着正义、勇敢和善良的价值观。

“黎族歌舞”则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独特风情。

黎族是海南的原住民族之一,他们的歌舞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黎族的舞蹈动作优美、刚健有力,往往与劳动生产和生活习俗紧密相关。

比如“舂米舞”,就生动地展现了黎族妇女舂米的劳动场景;“竹竿舞”则以欢快的节奏和灵动的跳跃,展现了黎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黎族的歌曲同样独具魅力,其旋律悠扬,歌词富有诗意,多以歌颂爱情、赞美生活为主题。

“临高人偶戏”也是海南民俗表演中的瑰宝。

人偶同台演出是其最大的特色,演员不仅要表演自己的角色,还要操纵人偶的动作和表情,这需要极高的技艺和默契。

临高人偶戏的剧目多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表演风格幽默风趣,深受观众喜爱。

此外,还有“儋州调声”。

这是一种以男女对唱为主的民间歌舞形式,节奏明快,旋律优美。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海南的传统习俗有哪些海南元宵节习俗有什么【临高】“人偶同演”闹元宵临高元宵节都有演木偶戏的习惯。

木偶戏,又叫“公仔戏”,已有四百年历史,以琼剧唱腔与表演为基调,在人物上与琼剧一样也有生、旦、杂、丑等角色之分。

临高木偶戏的特点是“人偶同演”。

舞台不设布幛,演员化装与木偶同时登台合演,演员擎仗头木偶化装登台,互为一体,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临高木偶戏据说最早源于当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种戏。

海南人民热情踩高跷,庆祝元宵佳节的到来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临高,元宵的活动多姿多彩,除了演木偶戏,还有乡土味浓厚的鼓乐。

正月十五的晚上,文澜江畔,一片欢腾,临高城乡群众,唱渔歌“哩哩美”,对山歌“咙么哩”,舞龙舞狮,敲锣打鼓,欢欢喜喜闹元宵。

【儋州】儋州调声悠悠“闹小年”每逢节日,儋州人喜欢成群结队地调声对歌。

调声起源于人们在田间劳作和喜庆佳节的娱乐,其曲调有100多种,歌词韵律整齐、舞蹈欢快活泼。

元宵这天,许多青年男女都盛装打扮先上集市逛街,然后汇集到镇外的调声场,集体赛歌。

三都镇的共鸣坡、旧州坡,中和镇的赶鸡坡、来赏江口,木棠镇的朗闾涝、王河涝等,都是儋州较有名的调声场。

这些调声场节日里往往汇集了成千上万的调声者和欣赏者,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万宁】“海南龙乡”元宵灯会大舞龙“元宵灯会”是万宁市传统的元宵佳节的节目,人们在灯会上可以观赏到各式各样的花灯,如十八罗汉、雄鸡起舞、观音座莲孔雀开屏等,同时更能欣赏到精彩的舞龙表演。

每年的万宁元宵灯会上,总有两条长达几十米的巨龙翻飞。

一条是出自万城镇西门社区的西门青龙,一条是出自万城镇宾王村的宾王红龙,相传西门青龙为龙母,宾王红龙为龙公,两条龙一雌一雄,一青一红,青龙比红龙体形稍大。

万宁的舞龙文化在海南享有盛名,万城镇宾王村被誉为“海南龙乡”,西门青龙和宾王红龙也经常受邀出行,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016.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

016.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

临高人偶戏演出习俗临高人偶戏亦称临高木偶戏、临高佛子对戏,是用临高方言演唱地地方剧种,乃是我国木偶艺术园地里稀有地剧种,堪称“世界少有,中国一绝”.它地艺术特点是人偶同演表演者化装登台,手擎木偶,唱念做打,均与所指地木偶同演个角色,时而操纵木偶演戏,时而以演员地表情补充木偶表演之不足,从古至今,自成一派.它地唱腔以“啊罗哈”板和“朗叹”板为主,优美动听,自由活泼富有地方色彩.年月,临高人偶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明时期,木偶戏从大陆传入海南岛后很快在临高繁衍发展.在临高县,民间地驱魔逐妖、去病除灾除灾、祀神还愿等活动,多请木偶参与.这种开始纯为祭神地活动经过后来历代地发展逐渐成为人们借以嬉乐地方式.年月,临高人偶戏获批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b5E2R。

临高自古以来,俗喜神道.明清时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尤更.墟镇乡村多演包场戏,或则由财主、豪绅、族长集资,或则由乡民“凑钱”聘请戏班,演上三五天,作酬神祭祀之举.此风历代相传,因承沿袭,故戏班出演,与酬神祀典活动息息相关.清末至“中华民国”年间,旧时习俗已有不少被革除,但广大乡村,演戏酬神,仍袭旧规.年“五四”运动后,演文明戏地剧团,一般少做焚香祭祀之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旧习,烧香拜神活动,渐为人们所不齿,加之剧团演出均为营业性质所制约,包场演戏酬神,大为收敛.近三十余年,农村经济有较大地发展,各种庙会、节庆活动,渐又复兴,演戏活动在各地乡村逐渐增加. p1Ean。

旧时戏班,受民间习俗地影响,其组班、开台、演出等,都有较严格地班规和禁忌.由于戏班多由个人出资自行组建,为了便于团结伶工和约束其散懒性,保证戏班演出活动地正常进行和维护戏班地声誉,他们各自也有种种忌讳和规定.民国之后,一些由艺人组织地戏班(兄弟班、业余戏班)其班规和禁忌相对不太严格;“五四”运动后,以青年学生为主组建地文明戏剧团,也无太多地禁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改戏、改人、改制,废除班主制,戏班相继改制成民营、国营剧团,旧时习俗也随之革除. DXDiT。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一、针对普通游客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来海南旅游,可别光盯着大海沙滩!这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才叫一个精彩。

比如说“琼剧”,那可是海南人的心头爱。

在街头巷尾,要是听到咿咿呀呀的唱腔,那准是琼剧开场了。

想象一下,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一颦一笑都带着故事。

就像《红叶题诗》这出戏,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让台下的观众们跟着又哭又笑。

还有“黎族织锦”,这可是黎族阿婆们的拿手绝活。

她们用简单的工具,织出了五彩斑斓的图案。

每一块织锦都像是在诉说着黎族的历史和文化。

听说,黎族姑娘出嫁的时候,都会带上自己亲手织的锦,那是她们对新生活的美好期许。

“公仔戏”也特别有意思,小小的木偶在艺人的手中活灵活现。

还记得有一次看《武松打虎》,那老虎张牙舞爪的,武松英勇无比,看得小朋友们都欢呼起来。

来海南,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定会让您的旅程更加难忘!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朋友们,到海南可别错过这些宝贝!“海南八音器乐”,那是一场听觉的盛宴。

各种乐器一起奏响,有二胡的悠扬,有锣鼓的热闹,仿佛能把您带进一个欢乐的海洋。

逢年过节,要是能听到八音器乐演奏,那喜庆的氛围直接拉满。

“儋州调声”也很有特色,大家手拉手,边唱边跳。

那欢快的节奏,让人忍不住跟着一起摇摆。

曾经在一个广场上,看到一群年轻人欢快地唱着调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场景至今难忘。

“军坡节”更是热闹非凡,这不仅是一场民俗活动,更是一种信仰的传承。

人们盛装打扮,举行各种仪式,祈求平安幸福。

在军坡节上,还能品尝到各种特色美食,那味道,绝了!海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您来发现!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嘿,各位旅游达人们!海南可不只有阳光沙滩,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令人着迷。

先来说说“临高人偶戏”,人偶同台,妙趣横生。

那些人偶的表情丰富极了,仿佛真的有生命一样。

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偶智斗坏人,把台下的观众逗得哈哈大笑。

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

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

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指导老师:海南中学王颖老师研究领域:社会科学课题组成员:高二(1)班苏晨霄、高二(10)班谢门圣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高木偶戏流传历史艺术特点经历体验问卷调查分析评价所处困境传承价值探索创新展望未来建言献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保护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前一直关注的问题。

本调查报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临高木偶戏的流传历史、艺术特点和传承价值,针对其所处困境,与其他剧种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不断探索创新临高木偶戏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推而广之,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个实例,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向性思考。

在中国的文化艺术长廊中,木偶戏以其独特的方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在带给我们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这一传统文化在继承与创新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这里,临高木偶戏就是一个鲜明的范例。

我们将深入了解其发展现状并尝试着为其寻求更有效的发展模式。

临高木偶戏是人偶同台演出的木偶戏。

广泛流传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儋州、澄迈地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临高木偶戏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优美动听、富有地方色彩的唱腔,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被誉为“世界少有,中国一绝”,不愧为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然而,临高木偶戏的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步伐缓慢,面临着后继无人、技艺失传的危险。

因此,我们提出“戏剧大观园里的一株奇葩——关于临高木偶戏的调查研究报告”这一调查研究报告,借此关注临高木偶戏及其发展,唤起我们的保护意识,呼吁广大民众对这一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惜和保护。

上网收集资料——制定研究路线和方案——亲自观看木偶戏演出——问卷调查——到当地图书馆翻阅查找历史文献——撰写论文临高木偶戏的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元明时期,木偶戏便开始从大陆传入海南岛,并很快在临高县扎根入住,蓬勃发展。

临高木偶戏从一开始的纯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人们借以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并最终发展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独特剧种。

36142621

36142621
种。
名戏 剧 家 田汉 在 临高 观看 公仔 戏演 出后 ,给予 很 高 的评 价 , 临高 木偶 戏 有 地 方 特 色 , 同凡 响 , 我 说 不 是 国稀 有 的戏种 ,并 挥 毫写 下这 样 的诗句 :椰 子林 边 “
几 曲歌 , 文澜 江水 袅新 波 。此 间也 有刘 三妹 , 唱得 临 高生 产多 。” 公 仔戏 的剧本 主要 来源 于 改 编外来 剧 本 和创 作

点 , 趣 味横生 。 就
临 高 公 仔 戏 的表 演 同其 他 地 方 的木 偶 戏 不 同 。
其 他地 方 的木偶 戏 舞 台必 须有 布 幛 ,演 员 在 幕后 操 纵 木偶 , 临高公 仔 戏 则是 “ 偶 同演 ”舞 台不 设 布 而 人 , 幛, 演员 需 化 妆 , 擎 杖 头 大 公 仔 登 台 , 边 操 纵 公 手 一 仔 , 边参 加 表演 , 与公 仔 同演 一个 角 色 。按 剧 情 一 人
仙 ” 闹一 番 , 事 主 又 是 颂 扬 , 是 祝 热 对 又
要求 ,有时以公仔表演为主 ,有时人与公仔合作表
福, 接着就掷利钱 , 那是粘着一点红的硬 币 , 边掷 一 边 唱 , 一 唱词 大都 是 即兴创 作 ,
顺 口拈 来 。比如 儿童是 “ 吃饭三 大钵 , 长成
大高个 !” 年轻人则是“ 生得多歪都变正 , 恋爱工作事 事成 !” 生则 是 “ 学 中文 数 理 顶 呱 呱 , 上 北 大 和 清 考
临 高县 “ 偶 同演 ” 人 的公 仔 戏 自成一 格 , 但 本 不 地群 众喜爱 , 地人也 喜欢 看 。 16 外 9 2年 5月 , 国著 我
唱调 ,从这点上说 ,比其他剧种的艺人更有过人之 处 。公 仔戏 的场景音 乐基本 来源 于 民间八 音乐 曲 , 常 用 的八 音乐 曲有 锣鼓 乐 、吹 奏乐 、丝竹 乐等 10多 0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独有临高人偶戏
临高人偶戏惟海南独有,是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世代传承的特点。

但近年来,受时尚的流行歌舞冲击和娱乐多元化的影响,人偶戏已陷入后继乏人的濒危困境,急需抢救保护。

临高人偶戏系从民间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故亦称“佛子戏”。

其表演特点
为幕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的不足。

临高人偶戏以本地的民歌调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

同时,临高人偶戏是全国惟海南独有、世界少见的稀有剧种,主要流行于海南岛西北部的临高县及周边的海口市、澄迈县、儋州市等市县中操临高话的乡镇,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特色
临高人偶戏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载体,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主要特点是,舞台不设布幛,演员手擎木偶化装登台,人与偶在台上同扮一个角色,以人的表演弥补木偶感情之不足。

一般的人偶剧在表演时,舞台四周围着围布,观众只看到木偶而看不到演员。

而临高人偶戏则人偶共同扮演一个角色,舞台不设帷布,演员以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来补充木偶表情的不足。

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为我国木偶艺术园地稀有的剧种。

临高人偶戏以来自本地民歌调"阿罗哈"和来自道士调的"朗叹"作为主要唱腔,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

戏剧大师田汉1962年到临高县视察工作,观看人偶戏的演出后,称
赞人偶戏为"稀有品种,不同凡响,表演灵动,唱腔动听",并赋诗云:"椰子林边几曲歌,文兰江水袅新波,此间亦有刘三妹,唱得临高生产多。

"人偶戏古老的传统剧目甚多,解
放后也演创作的历史剧和现代戏。

临高人偶戏的表演名家
临高人偶戏作为一种特有的民间文化,与京剧等戏剧一样,其传播主体是人,与京剧有梅兰芳、粤剧有红线女、黄梅戏有严凤英等大师一样,临高人偶戏也有自己著名的表演艺术家和演员:
金童刘和贵:刘和贵最为拿手的剧目有《海瑞被囚水牢》、《樊梨花》、《拜寒江》、《潘葛祭妻》、《薛丁山征西》、《李旦下淮》、《武王伐纣》、《纣王化身》、《王其青进花园》等几十出戏。

他饰演的薛仁贵、薛丁山、狄青、海瑞等角色,最为出色,令观众长期传颂不衰。

玉女刘教英:刘教英的表演台步优美,婀娜多姿,功架稳健娴熟,表演刚柔相济,武中带文,形神兼备,故而深受观众喜爱,备受推崇。

刘教英一生出演剧目颇多,最拿手剧目和角色有《穆桂英》和剧中的穆桂英、《木兰从军》及其中的花木兰、《昭君出塞》及其中的王昭君、《邓怀玉下山》及其中的邓怀玉、《拜寒江》及其中的樊梨花等。

临高人偶戏艺术以其历史悠久、艺术独特、内容丰富、社会基础广泛、发展势头良好以及它在临高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使临高成为人偶戏艺术之乡,使其自身也成为海南文化的典范。

如今,从事人偶戏工作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保护好人偶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努力将传统的临高人偶戏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新的剧本,增加新的表演形式和新的演绎手法,力图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和尝试,赋予这一古老剧种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