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犯罪与越轨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2.
3.
4.
5.
对结构性紧张理论的主要批评
不能解释抢劫等犯罪行为。这种理论仅
仅可以解释那些成功机会非常有限的群 体中的越轨成员。它无助于解释特权阶 层成员的越轨行为。并且无助于预测当 某个特定个人面临失范时将作何反应。
2、文化传递理论
要想成为越轨者,必须有机会学习越轨。因此越轨是
从一个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习得的。
医学办法对待越轨并不总是一个有益的办法。例如无
家可归者头晕眼花,丧失方向感有时被成为精神病, 但可能不是由于疾病,而是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和住 房。因此从医学角度的考察可以鼓励我们去寻找严重 社会问题的个人病理学依据,而非基本的社会原因。
二、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
某种个性特征与越轨有关。没有人是天生的越轨者,但是有些人
60年代的一个结论:虽然社会环境试图劝导人们遵从
社会规范,但教导的内容并非总是一致。社会化主体 (父母,教师,宗教领袖)有时传达出越轨而非遵从 的态度,告诉对方有些越轨是可以接受的。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有些企图对越轨行为进行纠正的
地方其实是在传授越轨行为。例如监狱,老犯人对新 犯人的教导。
3、差异交往理论(theory of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越轨。外向性格(extrovert)和内向性格 (introvert)。外向性格的人其行为很可能逾越人们可接受的范围, 因为这些人对刺激和冒险有生理需要。他们是否成为越轨者还取 决于他们是怎样被社会化的(汉斯艾森克,英国心理学家)
另一种重要的观点: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socially learned)
罗伯特•默顿对越轨的区分
(1)反常越轨者(aberrant deviant):是指基本上接受 社会规则的合法性但却因个人目的而违法的人,大多 数的犯罪行为归入这一类。实际上任何人都不赞成这 种反常越轨,即使越轨者在大多数场合也不赞同。 (2)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ce):是指不遵 从越轨者认为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地 和集体地违犯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这与希望 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 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目的而是改 变规则。比如市民运动,反对核动力的抗议,同性恋 这要求合法权利和地位的宣传活动。英雄。艺术家的 标新立异,是对广泛的存在的不受欢迎的法律的冒犯 和反叛,或者意欲突破刻板的官样程式约束的违规行 为,它们未必是坏的或者没有价值的越轨行为。
犯罪与越轨
墨 子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阶 层的利益,成员大多数是劳 动者,其法律思想也充分体 现了劳动人民在法律上的要 求和愿望。墨家的代表人物 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 的原则出发,认为社会混乱, 人们犯罪皆起因于人们互不 相爱,既而进一步认为劳动 人民走向犯罪的原因是贵族 统治者“原作敛于百姓,暴 夺民衣食之财”,致使人民 处于“饥寒并至,故为奸邪”
韩非子
在法家看来,经济贫困只是犯 罪的外在条件,不是犯罪的原因,无 论富人还是穷人都有犯罪的可能,贫 穷的人犯罪是因为饥而欲饱、寒而 欲暖、劳而求逸、苦而索乐;富贵的 人因有更高的物质欲望、权力欲望、 名利欲望,贪心不已,同样也会去犯 罪。因此,犯罪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有 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利欲之 心”,这是人的天性。正是由于认识 到产生犯罪动机或犯罪思想的根源 在于“利欲之心”,所以法家得出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
犯罪与越轨
封莉 10治安二区 201020220080
• 犯罪与越轨的关系 • 越轨 • 犯罪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定义:
我国《刑法》第13条给犯罪下了一个实质与形式 相统一的定义,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 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 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 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 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人身权 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行 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 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老 子
道家认为,统治者的多欲以及 百姓生活的贫困是诱发犯罪的重要 原因。老子特别强调,贫困是犯罪的 经济根源,而百姓生活贫困又是与统 治者过度剥削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 告诫统治者一方面要减轻对人民的 剥削,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使 人民生活富足起来,养成守法的习惯。 一方面要以身作则,禁绝贪欲他指 出:“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是以圣人 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说明统 治者以“不欲” (消除贪欲) 为 “欲”,可以消除民众的为盗之心, 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 众所周 知,老子倡导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无为而治”。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 快乐原则” 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第十章 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62)
3.社会学的解释 3.社会学的解释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强调越轨者的个人特征,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解释强调越轨者的个人特征, 即试图解释越轨者与他人不同; 即试图解释越轨者与他人不同;而社会学的视角 集中于对发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环境的 分析, 分析,即哪一种社会情境更容易使一个普通人越 轨.
第十一章
越轨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 第一节,越轨 一,越轨的概念 二,越轨的类型 三,越轨行为的特点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 五,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越轨 越轨行为(deviance) 1. 越轨行为(deviance) 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 指违反或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也称离轨行 偏离行为或偏差行为等. 为,偏离行为或偏差行为等. 社会规范有丰富的内涵,如风俗习惯, 社会规范有丰富的内涵,如风俗习惯,伦理 道德,规章制度,纪律政策,法律等等,因此, 道德,规章制度,纪律政策,法律等等,因此, 越轨行为就有相应的违俗,违德,违纪,违章, 越轨行为就有相应的违俗,违德,违纪,违章, 违法和犯罪.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 违法和犯罪.犯罪行为都是越轨行为,但越轨行 为并不一定就是犯罪行为. 为并不一定就是犯罪行为.
3.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 3.越轨行为必须是违反了重要的社会规范的行 为. 在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个别人或少数人所具有的特 殊爱好,行为特点, 殊爱好,行为特点,只要不与社会规范发生冲突 就不属于越轨行为. 就不属于越轨行为.
4.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 4.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 越轨行为是多数人所不赞成的行为 任何社会或群体的大多数成员在其一生中都 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种越轨行为. 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某种越轨行为.但只要人们不 一再重复此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者. 一再重复此种行为,就不会被视为越轨行为者.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控制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 间有直接联系。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 没有修理,就等于给潜在的罪犯发出了信号: 即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居民都不承担维护社区 的责任。
破窗理论是零容忍管制政策的基础,它强调减 少犯罪的关键是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零容忍 管制的目标是小的犯罪和破坏性的行为方式, 例如破坏公物、闲荡、为赚钱而拉客、公开酗 酒等。警方对低层次越轨的打击被认为会对减 少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社 会治安形势相对严峻,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基本特点表现为:1978年 以来我国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和犯罪率都呈上升 的发展态势,治安案件更加频繁,上升幅度也很快; 犯罪与经济增长几乎同步发展,特别严重的是1980年 末以来犯罪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侵财 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并且越来越严重,同时暴 力犯罪也相对严重;青少年犯罪一度相当严重,流动 人口犯罪问题一方面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有被夸大 的倾向。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 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美国社会学 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 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
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 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 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 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所以,无论生 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 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 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 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 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因此,根据默 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 的一种副产品。
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
Page 446话题1说明犯罪、越轨行为、社会秩序与社会控制社会控制、越轨与犯罪社会控制和社会化是鼓励人们遵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并防止越轨行为发生的主要方法。
因此这些过程目的是在于,避免社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维持社会秩序处于相对稳定,人们普遍遵守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状态。
社会控制是通过一系列的积极和消极的制裁来实现的,他们是由一些社会控制领域的那些正式机构,专门设置了保证人必须要遵循的特定规范,尤其是法律系统–如警察、法院和监狱等,以及非正式的一些方式,如通过家庭、社区、同伴群体的压力,以及教育制度、宗教、工作场所和媒体等其他机构来实现社会控制。
家庭是非正式社会控制的一股重要力量。
社会控制指的是说服或迫使个人遵从社会或主流社会群体性的规范、价值观的各种方法。
越轨行为指的是某种违反规则的行为,它不符合特定社会或社会群体所制定的规范和期望。
Page 447活动:1、在每一种情况下,给出你通常期望符合以下两种情况的三个例子:(a)在你的学校或学院,(b)在你的同辈群体中,(c)在工作中。
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如何执行这些规范,并概述了如果你不遵循他们就会受到的制裁。
2、建议和解释在每一种情况下,宗教和媒体可能进行社会控制的两种方法。
犯罪与越轨行为的社会建构犯罪的社会建构Newburn(2007年)认为犯罪基本上是一种标签,它与国家明令禁止的并具有一定法律制裁他们的某些行为有关。
虽然犯罪似乎是很容易被认定的,因为法律规定了什么是犯罪行为,但其实没有任何一种行为,它本身就是犯罪。
只有当“犯罪”的特定标签被应用于犯罪行为时,该行为才成为了犯罪行为,即使是非常相似的行为,也会由于不同法律执行机构的解释,以及行为发生的背景来区别对待处理。
例如,在某种情况下杀死某人本身不是一种犯罪行为:如果它发生在英国酒馆外面的一场刀战中,它很可能被定义为犯罪,但如果是在战争中与敌方士兵进行刀战的话,则不是犯罪行为了。
《社会学概论》7.越轨行为
第二节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 ♪ ♪ ♪ ♪ ♪ ♪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赤道 月相 个体生态学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控制理论、防范理论 汉斯.艾森克:外向性格 阿尔伯特.班杜拉:越轨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二、社会学的解释
♪ ♪ ♪ ♪ ♪ ♪ ♪ ♪ ♪ 1.社会失范理论 迪尔凯姆:失范 默顿: 五种方式对社会失范的困境作出反应: (1)遵从 (2)革新 (3)仪式主义 (4)隐退主义 (5)反叛
♪ ♪ ♪ ♪ ♪
2.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将越轨行为视为一种文化所规定的社会行为。 亚文化群体的特征: 3.标签理论 布鲁默: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 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 埃德文.雷梅特:两种越轨行为 ♪ 霍华德.贝克尔:越轨者身份常常成了他的主要身份。
♪ ♪ ♪ ♪ ♪ ♪ ♪
3、社会越轨的类型 不适当行为 异常行为 自毁行为 不道德行为 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 1.医学标准 ♪ 医学标准依靠的是科学的诊断手段。 ♪ 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在社会生活中 是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而这 种行为当中就孕育着道德的和价值的含义 。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 1.改变社会规范 ♪ 2.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 ♪ 3.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越轨的社会学解读
对于社会规范,人们总是徘徊在 遵从与反抗之间。
一、内涵
(一)什么是越轨?
1、定义:所谓越轨(deviance ),是指违反群体或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或异于 常规的现象。 多重理解: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在《越轨社会学概论》中, 对越轨的概念按其外延的大小,从大到小,呈漏斗(锥)型进行了排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三)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是指强调从社会结构性因素对越轨行为的影响。这种理论视角主要包 括以下五种理论: 1、结构性紧张(失范)理论:所谓失范是指社会一个社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相互冲 突或者规范和价值相对脆弱、缺省的状态,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大量越轨行 为的出现。 默顿结构紧张理论用以解释受阻群体越轨的五种目标—手段的反应模式:
四、犯罪与犯罪的控制
(一)犯罪——是指当局所禁止,并且运用正式制裁予以惩罚的行 为。 (1)犯罪的类型:有组织犯罪、白领犯罪和公司犯罪、无受害人罪 (2)犯罪统计:“真实”的犯罪率与报告犯罪率、性别问题 (二)社会控制体系 (1)组织控制 (2)制度控制(政权、法律) (3)文化控制(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三)犯罪控制系统 (1)警察 (2)法院 (3)改造系统
后来的染色体理论,则指出许多男性暴力犯罪者的人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其染色 体结构为XYY型,不过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必然导致犯罪。 缺陷:无法区分越轨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确切指出生 理特征和越轨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犯罪学基本范畴研究——解读越轨行为与犯罪
犯罪学基本范畴研究——解读越轨行为与犯罪现代犯罪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法国学者迪尔凯姆曾将犯罪定义为研究犯罪行为的科学。
他指出:“我们注意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某些行为,因为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外在特征,一旦实施社会就会将以被称为刑罚的这种特殊方式做出反应。
人们将这些行为归入非正常的特殊行为之列,并强加于这类应受处罚的行为一个共同的称谓:犯罪。
犯罪学,最为一门专门科学,正是以这类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
”这是迪尔凯姆对犯罪学所下的定义。
从其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迪尔凯姆是以犯罪行为作为犯罪学研究的基点,其理论主要关注的是犯罪行为及其犯罪行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虽然对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向来存在不一致的观点,如以龙勃罗梭为代表的犯罪人类学派将犯罪学视为研究犯罪人的科学;以菲利为代表的犯罪社会学派将重心放在以社会因素为主的犯罪原因的探析上;而以比利时犯罪学家格里佛为代表的一些人则更关注犯罪行为的演变过程;并且在我国,对犯罪学的理解总体上则趋于一致,即认为“其具体研究对象系由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三个部分构成。
”而无论对犯罪学的对象如何予以界定,犯罪行为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因为不管犯罪学的研究重心是什么,犯罪行为都是入口的一张门票,如果不存在这种外在的客观行为,该对象就不会划归到犯罪学的范畴,也没有研究的必要,而且犯罪预防也是针对已发生或将发生的犯罪行为所设置的,犯罪行为的重要位置是不能被忽视的。
当然,笔者也并不同意犯罪学的研究重心便因此放在犯罪行为上,因为它只是一个外在的标志,我们需要通过犯罪行为、透过犯罪行为去探究之所以发生犯罪行为的深层原因,以达到遏制的目的。
而应该说,在迪尔凯姆的这个定义中,“犯罪”的概念应该是广义的和开放性的,因为作为首先把“社会反常状态”这一概念引入现代社会学并将其作为自己分析包括犯罪在内的社会弊端的出发点的社会学家,其不可能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狭义的即法律上所规定的“犯罪”。
浅析社会控制视角下的社会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
浅析社会控制视角下的社会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摘要:社会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在不仅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更出现在诸多社会学学者的研究中。
本文将从社会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定义出发,浅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将引入社会控制的概念提出对于包括犯罪行为在内的消极性社会越轨行为的干预与控制手段。
本文研究目的有二:一:阐明社会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旨在通过概念及二者关系的描述拓宽读者的视角;二:通过社会控制的角度以系统性的描述提出一系列预防、干预、管控犯罪行为等消极性越轨行为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社会失范理论;社会越轨行为;犯罪;社会控制引言:社会越轨行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随处可见,根据社会越轨行为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同,可将其分为积极性与消极性。
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社会总体的活力与创新力;从社会治安的角度来看,对于社会越轨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研究为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从社会制度建构的角度看,部分社会越轨行为甚至可以建构新型的社会结构,推动社会转型;从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看,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对社会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促进型的,也可能是具有高度危害型的。
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去思考如何去预防消极性越轨行为及犯罪行为的产生,如何将这些危害降到最低。
一、浅析社会越轨行为发展及特点社会学中最早由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提出“失范”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现代社会中传统规则和标准的消蚀①。
他在研究中利用该概念详细解释了越轨行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将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引入犯罪学,形成了系统化的社会失范论。
社会失范概念经过罗伯特·默顿等学者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犯罪学解释犯罪行为的主流观点。
②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传统的社会规范以及社会价值的减弱、破坏甚至瓦解所导致的公民在心理上的无序状态被称作失范。
社会学-犯罪与越轨
克罗尔德和奥林:青年人认可社会的价值观,也认可主流的手段。当
通过巨大的努力仍达不到而且感到机会渺茫的时候,的时候,就特别 容易走极端,会认为世界不公,会做出各种反叛行为来,会加入不法
帮派
反面:洪秀全 认可主流价值规范科举- 多次应试失败-造反(受外来 文化影响)
界定越轨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越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时刚巧发生一宗颇为轰动之凶杀案,而被告者乃一年已五十多之低级妓 女,此时一般人都认为被告必定败诉,所以无人肯承办此案,于是引起
正义的刘志鹏的兴趣,在种种的压力下,凭着他的不屈不挠,与著名的
主控官展开一番舌战唇枪,几经艰苦,终于得到胜利,而被告得以无罪 释放。
2.5 左派现实主义
与左派理想主义的区别
《水浒传》与逼上梁山
林冲(教头,军队武术教官)如何被逼上梁山 武松(武都头,县公安局局长兼刑侦大队队长) 如何被逼上梁山 宋江(押司,县办公室主任)如何被逼上梁山 水浒传中的好汉造反和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不是其个人原因能够解释得了的。 北宋末年的朝政极端黑暗,蔡京、童贯等专权, 王安石新法实行也引起了一定的社会问题,造成 流民遍地,各地爆发武装起义的局面 花石纲(艮岳) 生辰纲
体制认定了什么是犯罪和越轨
新犯罪学的理论家们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统治阶级的权力 维持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犯罪和越轨的问题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越轨行为
❖ 社会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差
异交往理论等。
精选2021版课件
14
1. 社会失范理论
❖ 迪尔凯姆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概念之一就是 “失范”(Anomie)。失范也称为社会反常
态,指价值观发生冲突、趋于淡漠,甚至消 失的社会状态。
❖ 迪尔凯姆认为,当现有的社会结构不再对个
人的需要加以控制时,失范的状态就会产生。
❖ (4)它们是一个发挥某种功能的单位,也就是说它 们至少能够为了某些目标而作为一个整体行动。
❖ (5)它们意识到自己是在某些方向与主体社会相离 异的单位。
精选2021版课件
18
3. 标签理论
❖ 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该理 论吸收了符号互动理论的一些基本假定作为 自己的理论起点。
❖ 其有关越轨的基本观点是:
第七章 越轨行为
精选2021版课件
1
❖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 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 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 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 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精选2021版课件
2
第一节 越轨行为
❖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熟悉又陌生)
❖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 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
❖ (2)革新,即接受文化所倡导的目标,但拒绝社会所 认可的手段。
❖ (3)仪式主义,即接受社会所认可的手段,但拒绝文 化所倡导的目标。
❖ (4)隐退主义,即既拒绝文化所倡导的目标,也拒绝 社会所认可的手段。
❖ (5)反叛,即拒绝文化所倡导的目标和社会所认可的
手段,并代之以新的目精选标202和1版课新件 的手段。
社会学-7越轨与犯罪
越轨是社会不平 等的结果;包括 法律在内的规范 反映着社会上有 权势的人的利益。 越轨是政治性的: 没有权势的人成 为越轨者的风险 很大。
讨论:考试作弊
为什么会有人作弊? 怎样杜绝作弊?
看守所 拘留所 未管所 监狱
第七章 越轨与犯罪
一、什么是越轨 越轨(deviance):违反文化规范的行为 犯罪(crime):违犯社会正式规范
(一)生物学:生物因素 罪犯的生理特征:肌肉发达、体格健壮( Sheldon , 1949 )? 遗传+环境(Lemonick,2003) (二)心理学:人格因素 道德意识 心理变态(重刑犯)
virginia(弗吉尼亚州) 没有人可以在人行道上洗骡子 不可以朝海鸥身上吐口水 如果你销售硬币和餐具的时候,需要考取特殊的驾照 周日不可以打任何动物除了浣熊,浣熊可以打猎到2:00am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亚州) 狗追逐熊或者红猫是违法的 雄孔雀有权力跨过任何一条街道包括机动车道 不允许穿牛仔靴,除非你已经养了两头以上的奶牛 不允许随地吐痰,除了在棒球场内 在游泳池内不许骑单车
规范体现有权者的利益 有权者有办法抵制越轨标签 人们普遍“相信”规范的“不公平”
(二)有组织的犯罪
结构-功能视角 宏观
符号互动视角 微观
社会冲突视角 宏观
越轨是社会组织的 基本组成部分;社 会通过界定越轨来 规定其道德边界。
越轨具有普遍性: 所有的社会都存在 越轨。
越轨是社会在互动中 所建构的现实的一部 分;当人们给某事物 贴上越轨的标签时, 越轨就会发生。 越轨是变化的:任何 行为或个人可能被贴 上越轨者的标签,也 可能相反。
llinois(伊利诺伊州): • 二十一岁以下的人也是可以合法喝酒的,前提是你要 报名一项和烹饪有关的项目 • 你流浪的时候会被捕如果你身上没有一美元 • • 当你坐在长颈鹿的脖子上的时候不可以吃鱼 • 在Pullman地区,坐在路边用桶喝酒是违法的 • 在Collinsville的沙滩,穿下垂的裤子是违法的
越轨与犯罪
• ──违背普世伦理,为所有文化和法律所禁 止,有违人伦、法律、道德和人类正常情 感。受法律制裁、道德谴责。
因生活所迫,为救自己的孩子,海因茨偷了 老板的药。 毕业了,A的助学贷款没有还,并且不打算还, 因为许多没还的学长(姐)们生活得挺好。 小C举报他人违法可依法得到政府给予的奖金, 小C表示放弃。 • ──违背法律要求,依法要接受法律的惩罚 或强制性要求。
二是增强社会组织和群体的团结。
• 通过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和惩罚可以使社会 成员相互认同。当群体发现越轨行为破坏 了公共秩序时,他们会采取一些共同的行 动来控制和制止越轨现象,社会规范的遵 奉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界线得以明确,从而 有利于增强社会的团结。
三是越轨行为可以加速社会变 迁。
• 虽然大多数越轨行为会对社会运行的某些 环节带来破坏性影响,但有些规范已经落 后于社会的发展,越轨行为的发生使人们 认识到社会规范中不合理、不完善的方面, 从而导致规则的改变,转变人们的价值观 和生活方式,使人们以积极的方式适应社 会。如果没有这些积极的越轨行为,社会 只是死水一潭。
三是导致人们丧失遵从规范的心。
• 越轨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表现为对他 人利益的损害,更严重的是对现有生活方 式的冲击,使人们相互间的信任遭到破坏。 因为社会成员相互间的良好关系建立在一 个基本假定之上:人们会根据公众所接受 的行为规范做出各种举动。一旦某一方或 双方违背了这些维护社会关系的规范,这 种人际间的信任就会遭到破坏,给双方带 来了焦虑与不安,形成了心理上的隔离与 恐惧,影响社会成员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四是越轨行为的预防和治理需要 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 越轨行为特别是一些严重的违纪违法行为 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会使社会陷入恶性运 行状况之中。因此要维护社会正常秩序, 保证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对越轨 行为进行预防和治理。进行这项艰巨而复 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 这种巨额投入是无法产生直接的效益的。
【课程思政案例】《越轨与犯罪社会学》从社会过程角度解释犯罪
课程简介课程名称:越轨与犯罪社会学越轨与犯罪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专业课。
由于越轨现象是社会生活中分布极为广泛又具有其特殊性的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开设该课程可以提高学生观察社会以及区分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
越轨与犯罪所涉及的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以及微观理论大都是社会学经典理论,通过该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社会学理论的领悟并提升其魅力。
越轨与犯罪社会学要求学生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这既能巩固必修课程之所学,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观察分析能力。
在线教学设计思路1、平台使用的设计课程主要使用三种信息化平台进行在线教学:利用中国大学MOOC网上的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创立一门异步SPOC课程,开展视频教学。
利用平台发布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和进行学生管理。
开学前两周在畅课平台上搭建了课程框架,上传教学日历、教学大纲、教学课件以及教学公告等。
利用QQ在线交流和群课堂,开展直播教学。
每次课程直播教学均不少于1小时,其余时间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异步SPOC课程的学习。
2、课程目标的设计通过对犯罪生物学和犯罪心理学的学科梳理,论证犯罪社会学引入的必要性,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结合本课程的一些经典著作开展教学,开启大学生与大师的心灵对话,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通过对犯罪原因从生理、心理到社会学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开拓其视野,提升其社会治理能力;从课程研究历史中,领略大师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人格魅力;从课程理论的表征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犯罪的社会学原因中,领略中国社会管理和治理领域的科学预见。
3、教学资源的提供设计在校畅课平台上提供教学的基本资源,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在课前下载本课程经典著作的电子书,然后发送至QQ群文件,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的安排同步阅读,并写出阅读感想。
根据中国大学MOOC资源,创立异步SPOC课程,要求学生带着相关的思考题,观看视频并完成回答。
重点知识和视频资料不足的知识,通过群直播的形式进行讲解。
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
第八章越轨、犯罪与社会控制一,越轨的本质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就是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
越轨的定义因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变换而有所不同。
(一)越轨的定义统计异常(statistical deviance)简单的说,是指一种行为的发生频度或多或少的偏离正常水平。
越轨是一种病态,是一种机能障碍,因为它对社会稳定起瓦解作用。
越轨的定义也会因地域变化和文化的不同而有别。
最后,当被视为越轨行为时,还意味着这种行为必须是作为违规的行为而被观察,被定义并被贴上越轨的标签。
霍华德·贝克建议不要将越轨定义为与特定行为相连的品德,而是有某种行为的人与把该行为称为越轨的人之间社会互动的结果。
越轨行为未必就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
越轨这个术语意味着“不遵从”。
有时,行为是越轨了,但由于所犯的规则并未被广泛接受,人们就不会认为这种越轨是不道德的。
在官僚机构的某些案例中,为了打破刻板的常规,更便捷地完成组织的核心任务,实际上,对正式规则的违犯可能是非常需要的。
默顿对反常(aberrant)和不遵从(nonconforming)行为的区分,是积极看待越轨行为的另一种情况。
反常越轨者(aberrant deviant)是些基本接受社会规则的合法性却因个人目的而犯罪的人。
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是不同的另一种情况。
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
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
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越轨行为并非总是自愿的。
越轨行为未必意味着犯罪行为。
越轨行为,虽不被赞同,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越轨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能是群体或组织所为。
(二)社会控制和越轨社会越轨是对重要社会规范的违反。
这种违反常常导致社会去努力惩罚冒犯者并试图减少甚至消除进一步的不良行为。
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留守青少年犯罪行为
243越轨社会学视角下的留守青少年犯罪行为张伟伟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摘要:近年来,日益增多的青少年越轨及犯罪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治安与发展,因而研究该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文章将立足于该问题,从社会学中越轨行为理论出发,聚焦于青少年群体,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深刻解读,以此来探究青少年越轨及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对此进行分析,同时积极探索控制和改善青少年越轨及犯罪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针对性建议,降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比率。
关键词:越轨行为;社会化;青少年犯罪引言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的快速转型时期,社会的急剧变化带来的社会安全问题日益突显,犯罪行为发生的对象逐步趋于低龄化。
除此之外:家庭结构的不合理化、教育的滞后性以及同辈亚文化、网络科技的不正确普及等多个方面都对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进程产生了严重的阻碍[1],从而导致青少年越轨及犯罪现象呈现膨胀化发展。
青少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群体,而青少年越轨及犯罪行为对其人格化、社会化等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因此,积极探究青少年越轨及犯罪行为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积极帮助犯错后的青少年再度树立积极地自我认知,彻底脱离偏差行为的行列等多方面都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2]。
一、越轨社会学相关理论及概述青少年的越轨及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重点,在社会学中,“越轨”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出现了低龄化,青少年犯罪问题亟待解决。
(一)社会越轨类型及相关定义“社会越轨”的类型主要包括: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在本文中研究的青少年犯罪行为主要包含在违法行为中,在犯罪学中所认为的青少年犯罪行为一般指14—25岁该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二)社会越轨产生原因相关理论在社会学视角下的社会越轨产生原因相关理论主要包括:标签理论、失范理论、差异交往理论、文化传递理论、社会控制论等多种理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当人际交流广泛、彼此影响力大时,社会一体化程度便高,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也就大,越轨行为便会减少;反之,则是社会一体化程度下降,上功能混乱,社会趋于解体,出现社会失范, 越轨行为便会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顿认为,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并发现自己 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因人们不是与某一绝 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 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过去。有时,即使
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
犯罪往往有着很复杂的社会原因,
不仅仅出于个人层次上的原因(无 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一种观点 认为有些人之所以犯罪,主要出于 他们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个人 应负主要责任)。因此,从社会学 角度出发,研究犯罪,对于理解犯 罪、遏制犯罪都大有意义
第1节 越轨行为
越轨的定义及其类型
社会越轨产生的原因
初级越轨:最初的逾越行为
次级越轨:人们逐渐接受自己越轨者的身份并由此导致的进一
步的破罐子破摔的行为
对标签理论的评价: 标签理论的假设:没有任何行为具有内在的犯罪性质,对 于犯罪的界定是由权势群体做出的。
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对于犯罪和越轨的评价确实有时很主
观
但是对于越轨、犯罪的界定并不总是主观的贴标签,而是
克罗尔德和奥林:青年人认可社会的价值观,也认可主流的手段。当
通过巨大的努力仍达不到而且感到机会渺茫的时候,的时候,就特别 容易走极端,会认为世界不公,会做出各种反叛行为来,会加入不法
帮派
反面:洪秀全 认可主流价值规范科举- 多次应试失败-造反(受外来 文化影响)
界定越轨理论
功能主义认为越轨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有着一定的、客观鉴别过程。过分强调主观实际上并不客
观。另外,来自被剥夺地区的儿童,却是更有可能做出偷 窃的行为来
最后,贴标签会导致破罐子破摔吗?
2.4 冲突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泰勒、沃尔顿和扬(1973)《新犯罪学》,
突破了早期犯罪和越轨理论。认为犯罪是被有意选择的,
其本质常常是政治性的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理解: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个体为什么越轨?不是因为生物特征,不是因为人格特征, 不是因为社会失范等,而是为了为了反抗资本主义的压迫 和不平等
左派现实主义:公众对越轨和犯罪的描述并不仅仅是媒体
操纵和放大的结果,也并不仅仅是反抗不平等。公众对之 焦虑也是正常的
犯罪学需要重视的是遏制犯罪的社会政策,而不是抽象的 社会讨论和批评不平等体制
呼吁人们关注受害者本身,认为受害者主要是贫困的弱势 群体,相比较于社会上层他们更加容易受到犯罪的侵害
秉承了互动理论的一些观点,认为越轨是一种社会建构出 来的现象。互动论者拒绝接受有些行为类型内在的具有 “越轨”的性质这一观念,相反他们问的是:有些行为最
初是如何被定义成犯罪的,为什么有些群体被贴上犯罪的
标签,有些却没有?
贴标签理论是互动理论的一种
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家将越轨行为解释成越轨者和非越轨者 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体或者群体的一 个特征 贴标签的过程是代表权力的、握有法律和治安力 量的人将有关传统道德和价值规范施加在其它人 身上的过程,代表了社会的权力机构。规则是由 富人为穷人制定,男性为女性制定,主要族群为 少数族群制定,反映了一种社会不平等
柏林警方隔三差五发出的警示,让习惯于将车停在路 边的柏林市民们深感不安——今天是“不知名肇事者再次 点燃高级轿车”,明天是“犯罪团伙拆下数十辆轿车的反 光镜”。由于犯罪分子大多选择在夜深人静时作案,警方 也对此无可奈何,毕竟要依靠警方的监控来保障柏林超过 200万辆机动车的安全,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功能主义的假定:犯罪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中,他们
接受了社会正常的价值规范,却缺乏实现的机会和手
段,有时采取犯罪、越轨方式 Nhomakorabea反对声音: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渴望富足,像主流社 会那样成功是普遍的价值规范吗?上层社会同样存在着 大量的犯罪和越轨行为,他们难道也是因为没有实现 自己的目标的机会和手段吗?
2.3 互动理论
体制认定了什么是犯罪和越轨
新犯罪学的理论家们侧重于从社会结构和统治阶级的权力 维持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犯罪和越轨的问题
法律的制定权掌握在有钱有权人的手中。有钱有权能搞定 法律。法律镇压的是小偷和妓女等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
法律并不是中立的:有钱人操纵法律的制定,制定有利于 自身的法律;即使违法犯了重罪,也不会受到像小偷妓女
2 犯罪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
功能主义
亚文化
标签理论
冲突理论
2.1 功能主义的观点
犯罪和越轨的社会根源:传统标准和规范遭到破 坏,新的标准和规范又没有建立起来 涂尔干:1)调适且带来了变化,把新的观念和挑 战引入社会,从而成为一种创新的力量 2)重新激发社会讨论和重视,进一步明确社会规 范,促进社会中“好”与“坏”行为的界线维持 一定的越轨行为的存在是合理的,正常的。
按照柏林警察局长戈里奇的说法,犯罪分子也知道, 毁坏一辆高级轿车比抢劫一家商店要容易得多。戈里 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现阶段,他不建议保时 捷的车主把车就停在路边。 就在3月的第一天,柏林警方再次接到了报警,在柏林 东区的Landsberger大街上,一夜之间就有22辆汽车遭 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警方认为,愈演愈烈的破坏事件可能与目前失业率不 断攀升有联系——根据2月份的统计数字,柏林地区的 失业率达到了14.1%,几乎是德国平均水平的两倍。警 方担心,在德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时期,找不到工作的 年轻人通过焚毁汽车等手段来发泄心中的仇恨,这也 将导致极端主义团体在德国赢得更多的支持。 (驻慕 尼黑记者 吴筠)
看到了最为常见的犯罪形式,忽视了其他的犯罪形式, 特别是权贵、富豪的违法行为
控制理论
犯罪的发生是犯罪冲动与遏制他的社会控制和物理控制之间不 平衡的结果 对个人犯罪动机不感兴趣,认为人是理性的,只要有机会,人 人都会犯罪,许多犯罪都是“情景决策”
赫尔斯奇:人都是自私的,权衡、算计利益得失后,人人都有
埃里克松:一个地区的越轨数量很可能长期保持稳定。
控制机构倾向于将越轨控制在一定的界线之内,而不 是彻底清除。因此,社会需要一定的越轨
当越轨行为的数量超出了控制,社会如何应对? 莫伊尼汉:《低位越轨》,重新界定什么是越轨,不 知不觉中降低了标准
“我们已经逐渐习惯了对于我们有害的大量的行为”
对功能主义理论的批评
时刚巧发生一宗颇为轰动之凶杀案,而被告者乃一年已五十多之低级妓 女,此时一般人都认为被告必定败诉,所以无人肯承办此案,于是引起
正义的刘志鹏的兴趣,在种种的压力下,凭着他的不屈不挠,与著名的
主控官展开一番舌战唇枪,几经艰苦,终于得到胜利,而被告得以无罪 释放。
2.5 左派现实主义
与左派理想主义的区别
遵从主义者,无论是否成功,都接受社会既有价值规 范,也接受实现这些价值规范的手段 革新主义者,接受社会认可的价值观,但采取不合理 的手段实现之 仪式主义者,遵从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尽管已经看 不到这些标准背后的价值观 退却主义者:完全放弃了竞争的态度,不接受社会认 可的价值规范,也不认可实现这些价值观的目的 反叛主义者:拒绝现有的社会价值规范和实现他们的 手段,希望用新的价值规范和手段来代替之,重建社 会体系
那样的追查。
影片情节曲折感人,部分片段有令人泫然而 左派电影《法外情》
泣的效果。主要讲述老妓刘惠兰因自卫杀死
了出身名门的嫖客曾某,仅有伦敦大学法学 院刚毕业的刘志鹏出于正义愿为她出庭作证。 无奈主控官因受贿竟招一修女出庭,欲证明 被告和刘志鹏为母子关系„„
刘志鹏自幼在孤儿院长大,好学又心地善良的他考获执业律师牌照。当
成为了一种关于群体行为的理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 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 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 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 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
犯罪和越轨
公共管理和法学学院 巩见刚
sociology351@ 密码:123456
本章内容
第1 节 第2节 第3 节 第4 节 第5 节
越轨行为 社会控制的概念和类型 犯罪与越轨的社会学理论 犯罪的受害者与实行者 监狱:犯罪之解?
最近一段时间,柏林警方被不断出现的毁坏豪华轿车的事 件搞得焦头烂额——自从去年12月底以来,柏林街头已经 出现了总共近百起毁坏豪华轿车的事件,肇事者以焚烧汽 车、扎破轮胎、在车身上涂鸦等多种手段,对奔驰、宝马、 奥迪和保时捷等高档汽车“下黑手”。此类事件几乎在柏 林的各个城区都有发生,已经引起了居民不同程度的恐慌。 警方为此成立了专项小组,目前的调查表明,可能是对社 会心怀不满的左翼极端主义分子以及极右翼“新纳粹”成 员所为。
默顿的问题
社会整体上越来越富裕,为什么犯罪率还会持续上升?
日益提升的欲求;持久的、日益扩大的不平等和由此
导致的相对剥夺感是导致越轨和犯罪行为不断滋生的
重要原因
“相对剥夺” (Relative deprivation) 最早由美国学者S.A.斯托弗
(S.A.Stouffer)提出,其后经R.K.默顿(R.K.Merton)的发展,
1.1越轨的定义
越轨:不遵从正常的给定的社会或者组织规范的一系列行 为。 越轨所包含的内容大于违法、犯罪。很多东西是越轨,但 不一定是犯罪 八十年代的喇叭裤、烫发在当时被认为是越轨 九十年代的纹身等在当时被认为是坏孩子干的,也是一种 越轨 女孩子剃个光头、男孩子女性化打扮 当然犯罪也是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