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原因述论
【重点考点】最新版高中历史 第四章 北宋王安石变法阶段质量评估 北师大版选修1
第四章北宋王安石变法阶段质量评估(四)(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造成北宋“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皇帝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频繁调动B.将领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C.封建专制下,皇帝严禁兵将关系过密D.统治者将兵将分开管理解析: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收回了禁军统领权,规定禁军轮流驻守京城,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
答案:A2.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出现严重财政危机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 D.②③解析:①项是造成积贫的原因,③④项是造成积弱的原因。
②项与史实不符,北宋中期军队的数量不是有所减少而是急剧增加,所以①③④项正确,故选B项。
答案:B3.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 )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恩荫”做官C.裁并州县,减轻徭役D.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解析:庆历新政的中心措施是整顿吏治。
新政也涉及对科举制的改革,但D项并非庆历新政的内容,而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答案:D4.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了地上。
为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采取的变法措施不包括( )A.保甲法B.保马法C.将兵法D.募役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军事实力落后的现象,募役法是经济领域的举措,与军事整顿无关,故选D项。
答案:D5.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进士科专考( )A.诗赋B.经义C.律令、断案D.武学、律学解析: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重视人才的实用性,专考经义。
答案:B6.王安石变法中,意图“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的措施是( )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解析:结合“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这一关键语句解答本题,很显然这是一项有利于保证农时的法令。
北宋灭亡原因述论
北宋灭亡原因述论
宋建文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疆域虽不及汉、唐,而经济、文化和科技却不逊于汉唐,甚至比汉、唐更为繁荣.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先进的王朝却被一个综合实力远不如己的金国所灭,其中缘由耐人寻味.其中,腐败而亡是其主要原因,同时还与北宋统治者、体制和党争等诸因素有密切关系.
【总页数】2页(P129-130)
【作者】宋建文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05
【相关文献】
1.一堂关于“北宋灭亡原因”的讨论课及其反思
2.北宋灭亡原因再认识r——基于徽宗朝对待叛辽降宋官员政策的考察
3.欧阳修诬陷狄青的原因及影响--兼说北宋灭亡和南宋延续北宋"积弱"挨打局面的原因
4.北宋灭亡与宦官——驳北宋无"阉祸"论
5.北宋名相寇准:没有他北宋将早灭亡一百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宋灭亡原因述论
画、 游山玩水是他 的强项。上有所好、 下必趋之 , 许多投机分子 通过迎合其需要而得到高官厚禄, 蔡京的得势便是最好 的例子。 蔡京是个投机的政客 , 熙宁时期拥护变法 , 时期又拥护司马 元裙 光, 绍圣时期再倡新法 , 可谓见风使舵 、 反复无常。后来受到反
变法派攻击而被贬, 居杭州期间结交宦官童贯, 因擅长书法得 后
要原因, 同时还与北宋统治者、 体制和党争等诸 因素有 密切关 系。 [ 关键词] 北宋; 灭亡; 腐败 [ 中图分类号] . l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7 —11{ 0)2 02 — 2 1 2 272 90 — 1 0 6 0 9
位, 揭开了北宋历史 上最 黑暗的一页。徽宗是个轻佻 、 放荡之
一
、
关 于北 宋灭 亡的 主要观 点
人, 他吃喝玩乐有余, 而治国之术不足。徽宗时期政治腐败主要
表现在 以下 两个 方 面 :
( 与王安石变法有关。该观点截然分为两派, 一) 第一派认
为北宋由于废除王安石变法、 因循守 旧而亡 , 唱着 老调子亡 即“
1重用奸臣, . 祸国殃民。宋徽宗是个贪图享乐之人 , 写诗作
问题 的看法 。 二、 对北宋 灭亡 的看 法
A  ̄绍述变法为名 , d 打击异 己, 聚敛财富, 并成 、 , 李彦 以及王黼、 朱 , 时人
忠贤正直之士之路堵塞 , 钻营奸猾之徒之径大开。徽宗时期除
称其六人为“ 六贼” 。这六 人 成了一个祸国殃 民的统治集团将 组 北宋推向了亡国之路 , 可他们却因受 徽宗重用一直盘踞在统治
北宋的灭亡是由于废止王安石变法、 因循守旧而亡, 不少人持此
观点 。
到赵估的赏识, 升任执政。蔡京执政后 , 打着恢复神宗变法的幌 子, 打击异 己, 遍插党羽 , 聚敛财富、 挥霍无度 , 致使政 局黑 暗不
试述宋代的社会风气
试述宋代的社会风气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繁荣逐渐走向衰败的转折时期,这种特殊阶段,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风气与以前大不一样,特别是从唐中叶以来,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两宋时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个发展对两宋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宋代社会风气的变化。
本文试图对宋代的社会风气作些探讨,从而,使人们可能对宋代社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一、讲实际,重事功两宋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各种封建礼仪的束缚,追求实际,讲求功利,义利并重甚至重利轻义思想,逐渐取代了重义轻利的传统思想。
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首先,人们的择偶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并严格遵从等级。
如唐德宗时,曾下诏,“令有司取门阀者配”宗室女。
①一些人甚至因为找不到配得上门第、地位的对象而婚姻失时,甚至终身不嫁、不娶。
宋政权初建时,也一心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但不久,便一一遭到冲击,最后荡然无存。
宋代人们择偶方面已打破了“门阀”等级的局限,一心向钱看的务实观念日益盛行。
对此种现象,许多封建士大夫都忧心忡忡。
如蔡襄指出:“婚娶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
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
”②司马光也指出:“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③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明确道:宋代男女择偶,“必择富民以利其奁聘之多”。
④为了得到较多的嫁妆或聘礼,人们不惜抛开脸面,降低尊严。
如一些科举中第的进士,“娶妻论财,全乖礼义。
衣冠之家,随所厚薄,则遣往返,甚于乞丐。
小不如意,弃而之它。
市井驵侩,出捐千金,财贸贸来,安以就之,名挂仕版,身被命服,不顾廉耻,自为得计,玷辱恩命,亏损名节,莫甚于此。
”⑤在西南地区,一些人为了钱财,竞相入赘富家,充当为人们所瞧不起的赘婿。
据曾在西南地区任职的郭载说,淳化元年(990年),“臣前任使剑南,见川、峡富人多招赘婿,与所生子齿。
富人死,即分其财,故贫人多舍亲而出赘,其伤风化而益争讼,”希望朝廷加以禁止。
浅析《六国论》中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浅析“六国灭亡”之根源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为秦所灭,是“弊在赂秦”。
苏洵写此文目的在于借古鉴今,劝谏北宋统治者不要步六国破灭的后尘。
从作者写此文的用意及议论文的角度看,苏洵以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有其合理性。
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看,苏洵的观点有其偏颇。
下面从几个方面对六国灭亡的根源进行浅析。
秦灭六国,苏洵在文中只提到六国的“弊”,没有论及秦国当时的情况。
也就是说只看到六国的灭亡,没有看到秦国背后的努力。
哲学以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要遵循规律”。
秦灭六国,天下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必然。
即使没有秦国,也会有别的国家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不同的只是时间长短问题。
战国时期的游戏规则比较简单,那就是没有规则。
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之一是战争不断,主要动机是兼并——当然,最终还是为了统一。
连年战祸,百姓遭殃,和平统一成了百姓的愿望。
“六王毕、四海一”符合百姓意愿,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秦统一六国是顺势而为。
秦统一六国,有其自身的实力,经历着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商鞅的两次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经济、政治基础。
秦孝公执政期间,商鞅第一变法,其中“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给世卿世禄制度和宗族势力沉重打击,为大量引进和重用其他国家的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削弱了奴隶主阶级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二次变法,推行县制,将全国政权和军权集中在朝廷,统一度量衡进一步促进秦国经济发展。
生产关系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其核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奴隶制土地国有变为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为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国废除井田制,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土地买卖。
这样从法律上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壮大了地主阶级的力量,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上取得里优势。
《六国论》课文赏析
《六国论》课文赏析《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旨在探讨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强调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赏析,主要从文章结构、语言表达、主题思想、历史背景、修辞手法和论据的运用等方面展开。
一、文章结构《六国论》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文章开篇即提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分别从“赂秦之弊”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文章的论点。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路和观点。
二、语言表达《六国论》的语言表达质朴自然,简洁明快。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读来铿锵有力,极具气势。
同时,苏洵在文章中还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事例,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三、主题思想《六国论》的主题思想深刻,意义重大。
苏洵在文章中强调了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它们不能团结一心,互相支援,而是采取了自保的政策。
这一主题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四、历史背景《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是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分裂但又充满机遇的时期。
苏洵通过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和分析,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窗口。
五、修辞手法《六国论》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苏洵在文章中运用了排比、对仗、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说服力。
例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赂秦政策的不可取之处。
六、论据的运用《六国论》的论据运用得当,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苏洵在论证过程中引经据典,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数据,使得他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同时,苏洵在论证过程中还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的观点和思路。
综上所述,《六国论》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性散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历史趣谈北宋是怎样树敌的?北宋又是怎样灭亡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宋是怎样树敌的?北宋又是怎样灭亡的导语:宋朝经济最顶盛的时候占世界经济总量百分之八十。
中国以不足世界15%的人口,创造了80%的经济奇迹。
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宋朝经济最顶盛的时候占世界经济总量百分之八十。
中国以不足世界15%的人口,创造了80%的经济奇迹。
北宋的都城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总人口不下200万。
这些数据,不知是否得到世界学界公认。
如果上述经济总量记录属实的话,哪怕是一半属实,那么这个中原国家亦配得上“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称号。
而关于中国的东京(开封)曾是世界最大城市这一说,邻国日本倒提供了考证。
日本首都原为京都,江户时代迁都江户,并将江户更名为“东京”,这多少算是艳羡宋都的“东京情结”,此情结亦可佐证中国开封乃中世纪“世界都城”也。
一个JDp上亿两的经济大国,对于周遭JDp数十万两的“野蛮部落”而言,简直是“天上人间”。
按理说,这样的经济文化大国,应该超越大唐,引得“八方来贺”。
然而,宋中国的“国际地位”却是一塌糊涂——不是“八方来贺”,而是“八国来攻”。
“经济大国”被三个“敌国”包围——西党项,北契丹,东女真。
这三国,比起宋来,很穷甚至很小,但却敢主动攻宋。
世所共知,北宋奉行“金钱外交”,是中原王朝中“最不敢树敌的朝代”,这样到处送礼的经济大国为什么换不来“朋友遍天下”、反倒四面楚歌呢?许多史学爱好者都认为,北宋不敢树敌却四处是敌的原因,是经济发达而军事削弱,是“崇文抑武”的国策削弱了军队战斗力,而“崇文抑武”的实质是什么?很多人没有深究。
其实,一个国家军队战斗力如何,不是由军队的人数武器决定,而是由功能决定的。
“崇文抑武”的实质是生活常识分享。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319年,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宋朝的几个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介绍。
一、北宋建立和靖康之耻北宋的建立是宋朝的第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公元960年,赵匡胤自立为帝,建立了北宋。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局,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开始。
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重视国家治理和军事实力的建设,推行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
然而,北宋一直受到北方辽、金等民族的侵扰,并最终在1127年遭到金国的入侵,靖康之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不能磨灭的污点。
二、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宋朝历史上的另一个重大事件。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旨在解决社会不平等和官僚腐败等问题。
他引入了新的政策和制度,包括青苗法、免役法和保甲法等,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王安石变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朝的经济繁荣,但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反对声浪。
最终,在其他权贵和士人的反对下,王安石辞去宰相职务,变法也宣告失败。
三、南宋建立和对金的抗争靖康之后,北宋灭亡,被迫南迁。
随后,在南方的临安(今杭州)建立了南宋。
南宋的建立重新确立了中原地区统治者的合法性,并对金朝进行长期抵抗。
南宋王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城市商业繁荣,科技和文化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南宋重点发展海上贸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南宋诞生,南宋的瓷器——青瓷和汝瓷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然而,宋朝始终无法收复失地,南宋王朝最后在1279年被元朝所灭。
四、岳飞与抗金战争岳飞是宋朝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他在宋与金的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岳飞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他在许多战役中都取得了重大胜利。
然而,由于拥有较高的声望和忠诚于国家的立场,岳飞成为了一些权臣的眼中钉。
最终,他被秦桧陷害,被北方辽国扣留并遭遇杀害。
岳飞的死引发了民间的强烈愤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世佳话。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利于我们应对每一次的考试。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考历史《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的知识点梳理,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考历史知识点梳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北宋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过程,②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尖锐对立。
2.农民的反抗斗争:宋仁宗时,农民不断起来反抗,遍及中原边地。
3.冗官、冗兵、冗费:①北宋统治者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局面。
②统治者用募兵、养兵的办法,缓和农民的反抗,造成兵员剧增,形成冗兵局面。
③伴随冗官、冗兵,再加上每年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
④宋仁宗时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4.辽、西夏的威胁。
1/ 6二、庆历新政①目的:摆脱危机,巩固统治。
②新政开始:1043年,宋仁宗,范仲淹;中心—整顿吏治。
③新政内容:严格官吏升迁考核;限制官僚子弟亲友恩荫做官;加强各级官员3GR三螺杆泵保举、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
④结果: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
范仲淹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改革措施也被废止。
三、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1、主要内容理财措施:①、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这样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②、募役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
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③、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④、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⑤、市易法: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六国论》学习要点及答案解析
《六国论》学习要点及答案解析一、学习要点1. 作者及背景《六国论》是北宋文学家苏洵的代表作,写于公元1066年。
本文主要分析六国灭亡的原因,提出了“弱肉强食”的历史观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六国灭亡的共性原因,即“弊在赂秦”;第二部分分析六国各自的特点及其灭亡原因;第三部分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赂者以不赂者存”的观点。
3. 主要观点(1)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弊在赂秦,即六国为了解除一时之困,纷纷向秦国贿赂,导致国力衰弱,最终被秦国所灭。
(2)六国各自的特点及其灭亡原因:齐国富而弱,因为齐民富而志骄,忽视国防;楚国地广而贫,因为用兵过多,民力凋敝;燕国地狭而富,因为燕民贫而志勇,竭力抗秦;赵国地狭而强,因为赵民志强,但政治腐败;魏国地广而弱,因为用兵失利,导致国力衰弱;韩国地狭而贫,因为韩国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3)六国灭亡的教训:不赂者以赂者丧,赂者以不赂者存。
即国家不应该为了短期利益而向强国贿赂,而是应该加强自身实力,团结抗敌。
二、答案解析1. 《六国论》的作者是谁?他的写作背景是什么?答:《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写作背景是北宋时期。
当时,北宋朝廷面临辽、西夏等国的侵扰,苏洵通过分析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警示朝廷加强国防,抵抗外患。
2.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文章结构。
答:《六国论》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六国灭亡的共性原因,即“弊在赂秦”;第二部分分析六国各自的特点及其灭亡原因;第三部分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赂者以不赂者存”的观点。
3. 根据《六国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弊在赂秦,即六国为了解除一时之困,纷纷向秦国贿赂,导致国力衰弱,最终被秦国所灭。
4. 请举例说明《六国论》中六国各自的特点及其灭亡原因。
答:齐国富而弱,因为齐民富而志骄,忽视国防;楚国地广而贫,因为用兵过多,民力凋敝;燕国地狭而富,因为燕民贫而志勇,竭力抗秦;赵国地狭而强,因为赵民志强,但政治腐败;魏国地广而弱,因为用兵失利,导致国力衰弱;韩国地狭而贫,因为韩国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古诗六国论翻译赏析
古诗六国论翻译赏析《六国论》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洵。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兵:兵器善:好。
弊在赂秦: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赂,贿赂。
《六国论·讲课稿》课件
结合历史和现实,思考六 国论的现实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 掌握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理解六国论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结合实际,运用六国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学习时间安排
课前预习:建议提 前一周开始预习, 每天至少学习1小 时
课堂学习:建议在 课堂上认真听讲, 积极参与讨论
课件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涵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学的兴趣和热情
适用对象
历史爱好者 学生 教师 研究人员
课件结构
引言:介绍六国论的 背景和意义
正文:详细讲解六国 论的内容和观点
案例分析:结合历史 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论:六国论的 分析对于现代社 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都有 一定的启示和借 鉴意义
六国论结论
六国灭亡的原 因:内部矛盾、 外交失误、军
事失败等
六国灭亡的教 训: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政
治稳定等
六国论的历史 意义:对后世 政治、军事、 外交等方面产
生深远影响
六国论的现实 意义:对当今 国际关系、国 家发展等方面 具有借鉴意义
课件使用建议
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阅读课文,了解背景知识,熟悉课文内容 课堂听讲: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课后复习: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完成课后作业 拓展阅读: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
理解六国论的背景和意义
掌握六国论的主要内容和 观点
学习六国论的语言特点和 表达技巧
六国论·讲课稿 PPT课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
目录
《中国古代史》习题集
中国古代史习题集上册(原始社会——南北朝)第一编原始社会第一章中国的原始社会1、我国境内主要发现了那些古人类化石?北京人化石的发现和研究的科学意义如何?2、论证晚期智人时期氏族制确立的条件。
3、简述我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4、通过半坡遗址的村落布局来论证氏族制的内部结构。
5、阐明我国原始社会从母系氏族公社向父系氏族公社转变的历史条件。
6、我国原始社会是怎样解体的?第二编奴隶社会第二章夏、商1、夏朝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2、盘庚迁殷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3、简述商朝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4、商朝的官僚机构包括哪些?5、简述商朝的阶级结构。
6、略述商灭亡的原因。
第三章西周1、简述武王灭商的经过和意义。
2、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略述西周的礼治和刑法。
4、西周的农业生产情况是怎样的?5、西周衰亡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6、略述西周敬天保民思想。
第四章春秋1、论述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2、齐桓公称霸的主要政绩是什么?3、简述晋楚争霸。
4、试述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5、略述春秋时期奴隶与国人的反抗斗争。
6、略述齐、晋、鲁大夫兼并的情况。
第三编封建社会第五章战国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并分析其意义和性质。
2、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集权制度的形成开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先河?3、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形成的?4、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6、战国时代为什么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7、简析孔孟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秦1、简述秦始皇建立的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2、简述秦始皇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措施和历史意义。
3、略评“焚书坑儒”。
4、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5、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有哪些?6、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项成败的原因。
第七章西汉1、简述“文景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其局限。
北宋灭亡原因再认识——基于徽宗朝对待叛辽降宋官员政策的考察
2 0 1 7年2月第35卷第1期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Feb. , 2017Vol.35 No. 1北宋灭亡原因再认识$基于徽宗朝对待叛辽降宋官员政策的考察®周志琪,李少伟(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湖南湘潭411100)[摘要]北宋前期统治者对于叛辽来降官员的政策,表面上优之厚之,实际上对其抱有极大的防范之心,大部分官员只是任以虚衔,并未掌握实权,很大程度上杜绝了他们接触宋廷政务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降而复叛 的可能性。
北宋后期徽宗在位,辽国势衰落,女真崛起,面对新的历史局势,处理来降官员的政策变成了肆意信 任,滥用恩赏,重用时青睐有加,无用时弃如敝履,这种变化是导致北宋覆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北宋灭亡;宋徽宗;叛辽降宋[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OO7-9882(2〇n)01-0127-〇4宋徽宗赵佶在位仅二十余年,却是影响宋王朝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此时宋王朝的内外局势已发生 巨大的变化,在外曾是边防大患的契丹虽已衰落,但 仍拥有一定的实力,新崛起的女真又对中原虎视眈 眈;在内政风靡乱,军备废弛,童贯、蔡京等奸臣当道,国事不振,因此如何处理与辽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 要,当时宋王朝基于想夺回幽云十六州的考虑,实行 了“联金灭辽”的策略,于是宋辽间基于澶渊之盟以 来百余年的和平被打破,双方战事又起。
本文试图通 过考察赵宋对辽来降官员的政策的变化,分析宋王朝 丢失半壁江山的原因。
一、北宋前期对待叛辽归宋官员的政策北宋前期是宋王朝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制 度相继建立并深化稳定的时期,此阶段内,宋王朝虽 然面临着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的侵扰以及新生政 权各方面亟待振兴的内外问题,但总体来说处于稳步 上升的状态。
这一时期,宋廷对待来降官员的政策表面上优之 厚之,实际上对其抱有极大的防范之心,无论其叛降 前官职高低,归宋以后大多就地安置,尽量给予和叛 降前相差无几或更高的地位,部分叛降官员更是授予 他们象征荣誉的官职加以安抚。
北宋的灭亡
论北宋王朝的灭亡北宋,从宋太祖赵匡胤960年开创基业,到宋徽宗、宋钦宗1127年被金俘虏,北宋亡。
历经太祖(在位16年)、太宗(在位21年)、真宗(在位25年)、仁宗(在位41年)、英宗(在位4年)、神宗(在位18年)、哲宗(在位15年)、徽宗(在位25年)、钦宗(在位2年)9个朝代167年。
纵观北宋王朝,据李华瑞编著的《宋史论集》记载:在政治体制上,宋太祖君臣集团从开业之初就进一步的加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统治,并巧妙的分散宰相之权,而后又建立了非常完善的科举考试、官员选拔以及监察制度,杜绝了封建王朝屡见不鲜的宦祸、藩镇之祸、权臣谋逆之祸、流贼覆国之祸。
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明的时代。
政治开明、言论宽松,是那个时代的大趋势,在开明环境下,涌现出可歌可泣的英雄、名人与故事。
有太祖、太宗、真宗时代能带兵打仗抗辽英雄的杨业、杨延昭父子;也有神宗时期大学者、改革家王安时;文学方面有仁宗时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集团;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有仁宗时代的沈括、毕生。
经济上,更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商业社会,其多种经济模式均在世界上开一代风气之先。
用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说,可以说北宋代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
军事上,北宋由于先后不断的与辽、西夏和国内的农民起义军战斗,应该说还是自始至终的具有一定的战斗力的。
至于此,那么为什么北宋在金的军事打击下就突然灭亡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或许大多数人都认为认为是宋徽宗在位的25年,昏庸无能,并重用蔡京等一帮奸臣、小人所致。
笔者认为这都不是最致命的,其根本点只有三条,供大家探讨:国库从充足到空虚(钱袋子问题)北宋政府的钱袋子问题是怎样的呢,我们先算一下经济账。
据包伟民、吴铮强著的《宋朝简史》记载,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由各种税收(土地税、人头税、商税、关税、矿业税、城郭之税)和各种垄断经营收入(食盐垄断经营收入、茶叶的垄断经营收入、酒类的垄断经营收入、买断经营各种海外进口的香料、犀象等名贵产品)组成。
历史趣谈解密北宋灭亡 竟然源于柳永的一首词描述的美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解密北宋灭亡竟然源于柳永的一首词描述的美景
导语:褒姒究竟貌美到什么程度,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丢了江山这件事来看,褒姒的美丽必定是“倾
褒姒究竟貌美到什么程度,今天的我们无从得知,但是从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侯,最终丢了江山这件事来看,褒姒的美丽必定是“倾国倾城”的。
不过,有时候文字的魅力也不输给美女,例如宋代柳永的一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竟然引发了金人侵犯宋朝的野心,并导致了北宋的一系列灾难。
这是怎么回事呢?
“红颜祸水”这个词造得绝妙,为何?你看历史上哪个美貌出众的女子不是“倾国倾城”,其祸害的级别已经达到了让一个国家毁灭的地步,足以见得“红颜”的祸害之大。
借用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称柳永的《望海潮》为“倾国倾城”之词,它的出现,导致了北宋的灭亡,何以见得呢?
柳永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为婉约派词风的创始人。
柳永运用民间口语写作了大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俚词”,运用了很多不同的词调,不仅在语言上优美动人,而且富于强烈的节奏美。
在当时,柳永的词常常被人们广为传播,宋朝一名官员从西夏归来后竟然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由此可见柳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在柳永的诗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描写都市生活的繁华景象和四时风光的,《望海潮》一词就是典型的写景之作,描写的是杭州和西湖的风光: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既然说是王朝,那就从夏开始。
王朝灭亡一般都是长期阶级矛盾(地方起义)不可调和、外部力量过于强大(外族入侵)、政变(重臣夺位篡权)的后果。
1.夏朝(前2070-前1600年)。
夏禹死后,其子启担任王,从而由“禅让”转变而“家天下”。
第16任王夏桀,虽智勇兼备,但生性残暴,沉溺声色。
武力征服不从部落,且好大喜功,刚愎自用,尽搜刮民脂民膏,加剧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
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强的独立发展空间。
东方孟渚地区的商部落乘机崛起,财力物力军力(主要指人口数量)均得到了一定积累,再加上夏本身就内外交困,失了民心,最终商汤伐夏成功,夏灭亡。
2.商朝(前1600-前1046年)。
商朝出现宰相伊尹,也是第一个有历史纪元。
这个帝王大家很不陌生,就是封神榜里面的那个商纣。
对内:不务朝政,对外:攻打黄土高原和东夷地区。
这些加剧了诸侯的背叛,削弱了商的力量。
而在岐山地区的周部落,休养生息,闷声发财,最后商纣无奈自焚,商灭亡。
夏商的灭亡,有很大的相似点:内部矛盾加剧,诸侯崛起,无力抵抗。
(另外:朝鲜就是商纣时箕子过去,周武王分封与他。
)3.周朝(前1046年-前770年)。
周分为东西二周。
西周。
这次要追溯到周宣王时期。
周宣王时,土地改革中央加强了对土地的控制,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遭到大贵族的反扑。
然后千亩之战大败,宣王的南国之师被摧毁。
到了周幽王,违背嫡长子继承制,废太子另立,引起诸侯不满。
加上褒姒,上演烽火戏诸侯,诸侯愤怒。
而后,被废太子联合外公申侯,犬戎入侵镐京,诸侯不救,西周灭亡。
东周东周东迁后,大量土地分封与诸侯,控制诸侯的力量彻底消失,诸周天子成为傀儡,出现了春秋战国局面。
4.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21年)。
各种家产生,思想、教育、军事、政治家不知道这算不算王朝的灭亡,姑且认为它是秦结束了战国的局面。
商鞅变法。
打破世袭,挖掘民间高手;重农抑商,确立地主和小农经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解放生产关系);郡县制,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统一度量,便于经济发展;推行法律,依法治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北宋灭亡原因述论宋建文(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摘 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疆域虽不及汉、唐,而经济、文化和科技却不逊于汉唐,甚至比汉、唐更为繁荣。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先进的王朝却被一个综合实力远不如己的金国所灭,其中缘由耐人寻味。
其中,腐败而亡是其主要原因,同时还与北宋统治者、体制和党争等诸因素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北宋;灭亡;腐败[中图分类号]K24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217(2009)02-0129-02[收稿日期]2009-03-04[作者简介]宋建文(1982-),男,山东潍坊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关于北宋灭亡的主要观点(一)与王安石变法有关。
该观点截然分为两派,第一派认为北宋由于废除王安石变法、因循守旧而亡,即/唱着老调子亡国0。
如鲁迅在其杂文5老调子已经唱完6中曾写到:/宋朝的读书人讲道学,讲理学,尊孔子,千篇一律。
虽然有几个革新的人们,如:王安石等等,行过新法,但不得大家的赞同,失败了。
从此大家又唱老调子,一直到宋朝的灭亡。
0[1]可见,鲁迅先生认为北宋的灭亡是由于废止王安石变法、因循守旧而亡,不少人持此观点。
第二派观点则与第一种正好相反,认为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推行王安石变法所致,将责任归罪与宋神宗、王安石,即所谓的/唱着新调子亡国0。
如:南宋大臣赵鼎曾说:/至崇宁初,蔡京托名绍述,尽祖安石之政,以致大祸。
0[2]该观点有欠妥之处,因为宋徽宗、蔡京时期的变法与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不可同日而语。
(二)腐败亡国。
现在多数人持此观点,如:著名宋史学者张邦炜认为:/北宋绝非落后挨打,实因极度腐败而亡国0。
[3]显然,腐败是北宋灭亡的一大主要因素。
腐败使北宋丧失了在综合国力上的优势,国家机器瘫痪,军队遇敌即溃。
这时勃兴于白山黑水之间的金政权挟灭辽之威攻宋,结束了这个腐朽政权的统治。
学术界有关北宋灭亡的原因还有不少观点,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北宋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将其归罪于某个人或单纯强调某一点。
下面将简单谈一下笔者对该问题的看法。
二、对北宋灭亡的看法(一)腐败因素,是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
1100年宋徽宗即位,揭开了北宋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徽宗是个轻佻、放荡之人,他吃喝玩乐有余,而治国之术不足。
徽宗时期政治腐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重用奸臣,祸国殃民。
宋徽宗是个贪图享乐之人,写诗作画、游山玩水是他的强项。
上有所好、下必趋之,许多投机分子通过迎合其需要而得到高官厚禄,蔡京的得势便是最好的例子。
蔡京是个投机的政客,熙宁时期拥护变法,元时期又拥护司马光,绍圣时期再倡新法,可谓见风使舵、反复无常。
后来受到反变法派攻击而被贬,居杭州期间结交宦官童贯,后因擅长书法得到赵佶的赏识,升任执政。
蔡京执政后,打着恢复神宗变法的幌子,打击异己,遍插党羽,聚敛财富、挥霍无度,致使政局黑暗不堪。
崇宁元年(1102),蔡京清查向太后当政时上书言事之人,将与自己政见不同的541人列为邪等,分别被贬逐、降官或免官。
与自己政见相同的41人列为上等,都升官重用。
后又将元、元符年间恢复旧法的文彦博、司马光等120人列为元奸党,由宋徽宗御笔书写/奸党0名单,刻石于端礼门外。
徽宗、蔡京君臣二人借绍述变法为名,打击异己,聚敛财富,并制造政治迫害,使忠贤正直之士之路堵塞,钻营奸猾之徒之径大开。
徽宗时期除了蔡京之外,还有宦官童贯、梁师成、李彦,以及王黼、朱面力,时人称其六人为/六贼0。
这六人组成了一个祸国殃民的统治集团将北宋推向了亡国之路,可他们却因受徽宗重用一直盘踞在统治集团上层。
2.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政治上徽宗重用奸臣,在生活上则贪图享乐、大兴土木。
为了供应宫廷园林的需要,1105年,赵佶让朱面力在苏州设应奉局,专门从东南各地民间搜刮奇花异石,用船装运到京城,每十船为一纲,称为/花石纲0。
朱面力由于得到蔡京、童贯支持,狐假虎威,为霸一方。
两浙地区的地方长官多奔走其门下,因此,苏州的应奉局被称为/小朝廷0。
他们借搜寻花129石之名,乘机搜刮民财、巴结权贵。
花石纲为害东南20年,民财为之耗尽。
两浙地区的许多民户深受花石之害,不少民户因此家破人亡,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方腊起义。
另外,政和三年(1113)徽宗又在蔡京的鼓动下在宫城北兴建略小于原皇宫的延福宫;政和七年又在东北修建规模更大的/艮岳0,称为华阳宫,直到北宋灭亡工程还没有完成。
这两项工程更加浩大,无疑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官吏趁机盘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更有甚者,政和年间(1111~1118),徽宗开始迷信道教,大修道观,自称神霄帝君,并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0。
而且还下诏全国佛教僧尼及各类名物都从道教名号,严重侵犯了人们的精神信仰自由,激起佛教徒的强烈不满。
他宠信道士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等人,这些人蛊惑徽宗,作威作福,弄的北宋政局乌烟瘴气,更加腐败不堪。
由此可见,正是宋徽宗的腐朽统治把王安石变法以来积累的财富挥霍一空,使得政局黑暗,最终将北宋推向了灭亡的道路。
(二)宋钦宗因素。
北宋政权虽在宋徽宗时期已腐朽不堪,但却未亡于徽宗,而是亡在宋钦宗手中。
宋钦宗是北宋灭亡之时的皇帝和实际决策者,对北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宋钦宗的决策失误和用人不当直接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钦宗即位初期,迫于形势,任用主战派人物李纲为相,负责开封的防卫事物。
然而宋钦宗始终没有放弃求和的政策,所用之人如张邦昌、李邦彦等皆投降求和、自私自利者,形势稍有好转就开始求和活动。
同时又搞军事冒险主义,采纳姚平仲劫营之计,结果失败,反而授以金军口实。
金军追究责任,钦宗恐惧,将李纲、种师道罢免,并割让太原、河间和中山三镇,其所作所为激起了民愤,引发以太学生陈东为首的请愿运动。
在不敢犯众怒的情况下,钦宗又重新起用了李纲、种师道。
随着主战派在宋廷中占了上风和各地勤王之师的到来,对金军的形势开始不利。
金军在求和款项未纳足便仓促北归。
在这时有人建议趁金军北归渡河之时击之,钦宗并未采纳,错失大好战机。
宋钦宗见形势大好,并认为祸患已除,在投降派的鼓动下,把李纲贬到外地。
靖康元年(1126)冬,当金兵再次兵临开封城下的时候,北宋虽有良将忠臣,但不能为所用,最终开封被攻陷,酿成/靖康之祸0。
宋钦宗在北宋存亡关键时刻不能以大局为重,审时度势,采取措施积极备战,而是关注于打击异己,巩固帝位,关键时刻用人不当。
而对有才之人不能做到用人不疑,在位两年,宰相换了二十六位。
对于李纲这一忠诚为国之人始终不能信任,并压制抗金力量,一味求和,及至被俘悔之晚矣。
(三)党争因素。
这是导致北宋政权走向灭亡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在北宋政治生活当中,朋党之争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现象。
北宋时期党争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对北宋政局影响深远。
北宋党争发端于庆历新政中的/庆历党议0,接着是由王安石变法所引起的新旧党争,包括熙丰党争、元更化和哲宗绍述。
还有宋徽宗时期蔡京专权所制造的元党籍事件。
前两次党争主要是由于政见不同引起的,但也造成了政局动荡,不利于政权的巩固。
蔡京专权时期的党争则完全是为了争权夺利,打击异己,使北宋的政治变的更加腐朽。
北宋时期的党争造成官场的极端腐朽和吏治的极端败坏,同时造成士风堕落,那种/以天下为己任0的高风亮节不复存在。
相反的是官僚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彼此倾轧,党同伐异。
这就使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君臣上下勾心斗角,朝廷内外纷争不已,国家机器无法正常运转,社会动荡不安,国力内耗,最终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北宋政权的结局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四)体制因素。
宋太祖鉴于唐末五代骄兵悍将篡权夺位的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将兵权收归到自己手中。
在这些措施中派文官作监军掌兵权和更戍法的实行,虽然抑制了武将专权,却大大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文官作监军执行中央预定战略妨碍武将临机决断,作出适合实际的决策;更戍法造成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不利情况,大大降低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
另外北宋实行募兵养兵的政策,宋太祖认为:/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
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0[4]因此北宋每年招募大量兵士,每逢灾年招募饥民当兵成为定制。
这项措施虽利于消除内患,但却不利于制外。
这使得北宋军队多而不精,却消耗国家大量军费,导致冗兵、冗费的局面,削弱了国家的实力。
总之,北宋这种以文抑武、过分销夺兵权的体制使北宋在对少数民族战争中,缺少灵活性,败多胜少,处于不利局面。
综上所述,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腐败而亡是其主要原因,北宋天下坏于徽宗而亡于钦宗,二者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也对他们进行了惩罚。
从长远来看,体制上的弊病长期得不到纠正和党争的恶劣影响严重削弱了北宋的统治力量和抵抗能力,对北宋的灭亡有较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1]鲁迅.鲁迅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2](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3]张邦炜.宋代政治文化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4](南宋)晁公溯.嵩山文集(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责任编辑岳广腾]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