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宋元时期知识点总结手写

宋元时期知识点总结手写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总结宋元时期的知识点,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
一、政治1. 宋朝政治:宋朝自960年建立至1279年灭亡,历经南宋与北宋两个阶段。
南宋时期,由于临安的地理位置及外交政策的突出,南宋国际地位较高,但国内政治陷入腐败,最终导致灭亡。
北宋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繁荣的朝代。
但北宋朝廷统治集团的腐败贪污,导致社会动荡,最终被金国所灭。
宋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是相对先进的,如科举制度的推行、均田制的实施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元朝政治: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政治上实行行省制,并设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以地定职”,严格限制汉人的职权,削弱地方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元朝政治采用蒙古族和汉族相结合的制度,开创了元代政治史的新纪元,对中国政治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经济1. 宋朝经济:宋朝时期,中国的经济进入繁荣期,特别是南宋时期更是如日中天。
南宋时期的经济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
农业方面,种植业有所发展,南方的水稻产量较高,北方也有一定的发展。
手工业包括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制造业得到了较大发展。
商业主要在江南地区,临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2. 元朝经济:元朝的经济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情况下逐渐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
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手工业制造业也有了新的发展。
商业在元朝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对外贸易得到了较多的支持,特别是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有了新的发展。
三、社会1. 宋朝社会:宋朝的社会结构主要分为士大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
在社会地位方面,士大夫地位较高,拥有一定政治权力和特权,是当时的社会主要精英阶层。
农民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宋朝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
宋元的知识点总结

宋元的知识点总结宋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特点和值得关注的地方。
下面就对宋元时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一、政治方面1. 宋朝的兴起和灭亡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在公元960年由赵匡胤所建立,至1279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宋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统一大一统的局面的形成,而灭亡则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宋朝的兴衰荣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宋朝的政治制度宋朝在政治制度上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体系,主要包括官制、考试制度和军事管理等方面。
朝廷官员主要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类,而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同时,宋朝在边防和治理等方面也有较为完善的制度安排,这些都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
3. 赵匡胤和秦桧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创建了北宋政权,并实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削藩和开疆拓土等。
而秦桧则是赵匡胤后期的宰相,他在对抗辽国、金国等外敌时表现出一定的功绩,但在对待内政和贪污腐化等方面也有不少负面的表现。
4. 文治和武功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注重“文治”,即以文官为主导,重视文化教育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而在军事制度上也有相应的安排,如设立武将和城池,加强军事训练和武器装备等。
文治和武功的组合成为了宋朝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经济方面1. 宋朝的经济状况宋朝在经济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繁荣的状态,主要体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
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而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较多的公共建设和港口贸易,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钱币和金融宋朝的钱币和金融体系也颇具特色。
宋朝创建了官方铸币局和私人钱庄的制度,为货币的流通和交易提供了便利。
同时,宋朝在金融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发行官方票据和设立钱庄等,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中国历史事件大全及时间表

中国历史事件大全及时间表中国悠久的历史涵盖了众多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塑造了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格局。
下面是中国历史事件的大全及时间表,对于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重要节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 夏、商、周三代:包括史前时期、夏朝、商朝和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 春秋战国:一系列诸侯国的分裂和统一,出现了众多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等。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 秦朝法家思想:实施中央集权政治和法治思想,修筑了万里长城。
3.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 高祖刘邦:开始了汉朝的统治,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推行科举制度。
4. 东汉(公元25年-220年)- 光武帝刘秀:恢复汉朝统治,推行国家改革和中央集权。
- 新莽政权:一度篡夺汉朝统治,但很快被推翻。
5.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魏、蜀、吴三国:曹操建立魏,刘备建立蜀,孙权建立吴。
6. 隋朝(581年-618年)- 统一南北朝: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朝,建立隋朝。
7. 唐朝(618年-907年)- 开启盛世:唐太宗、贞观之治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 大唐西域:唐朝的疆域扩展到今天的西域地区。
8.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960年)- 遗臣建立各自政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指:南唐、南汉、吴越、闽、楚、前蜀、后蜀、南楚、吴、荆南。
9.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包括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南宋:包括宋高宗、宋孝宗时期。
- 宋辽战争、宋金战争:与辽、金两国的战争。
- 宋代科技:出现了众多发明创造,如火药、活字印刷术、磁针指南等。
10. 元朝(1271年-1368年)- 蒙古帝国入主中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忽必烈灭掉南宋,建立元朝。
11. 明朝(1368年-1644年)- 洪武之治: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创立了明朝。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

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而丰富,经历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我们可以通过制作一份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来梳理和了解这些重要事件。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中国古代史时间轴大事年表。
1. 先秦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和灭亡;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秦统一六国。
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公元220年-280年:三国时期;公元265年-589年:南北朝时期。
5.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912年)公元960年-1279年:宋代;公元1279年-1368年:元代;公元1368年-1644年:明代;公元1644年-1912年:清代。
第二篇示例:中国古代历史是世界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直到清朝统治时期的漫长历史。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众多重要的事件和转折点,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本文将通过时间轴的方式,为大家展示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要大事年表。
1. 公元前2100年:夏朝建立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王朝,传说是由大禹创建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史前时代的终结,开始了中国的历史时期。
2.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有实际考古证据的王朝。
商朝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发展了青铜器文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周朝统治者实行封建制度,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
秦始皇还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6. 公元220年: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争,最终魏国统一中国,开创了晋朝的时代。
七年级宋元朝知识点

七年级宋元朝知识点历史课程中,宋元朝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了解宋元朝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宋元朝的知识点。
一、宋元朝的朝代交替在中国历史上,元朝代表着外族统治的时期。
元朝的建立起源于1234年,蒙古统治者铁木真开始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
1279年,元朝灭掉了南宋,从而使中国成为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结束了长达近五百年的分裂状态。
元朝统治期间,文化和宗教交流在东亚地区达到了空前的发展。
二、宋元朝政治的变化宋元朝政治的变化主要与朝代交替有关。
在南宋时期,官僚制度已经初步形成,而在元朝时期则出现了严格的官制等级制度。
另外,元朝时期的政治生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皇帝权力的提高、太监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扩大等。
三、宋元朝社会文化的变化在宋元朝时期,社会文化也经历了重大的变化。
例如,宋代的科举制度在元朝时期进一步得到发展,以至于成为全国性的普及的制度。
此外,在元代时期,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为此,也形成了与以前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
四、宋元朝时期的经济变化在宋元朝时期,经济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元朝时期初期,经济继承了南宋时期的全国性的商业和手工业生产。
它的手工业生产特点是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
另外,元朝时期也重视农业生产,在改善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有了整治长江流域的治理工程。
五、宋元朝对后世的影响宋元朝时期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它在中国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宋朝是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文化、技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第二,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元朝时期是重要的里程碑。
元朝带来了诸多变革,它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六、总结七年级的学生们应该对宋元朝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宋元朝设计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宗教等多个领域。
如果我们了解了宋元朝的历史,就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传承,培养我们的历史文化自信。
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9大历史事件

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9大历史事件对一个国家来说,一个重大的打击或是一次比较大的失败,都可以归纳为耻辱的一页。
在中国近5000年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先进的国家。
但与此同时,耻辱也时刻伴随着我们。
大部分的耻辱事件,都是由于外敌入侵导致的,但还有一部分,则是中国人自身内斗的恶果。
透过这些惨烈的历史,我们能从中得出历史的教训吗?1.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西周被蛮族所灭公元前782年,周宣王病死,幽王宫涅继位,这是一个昏庸无能的暴君。
幽王继位后,天灾人祸纷至杳来,社会上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
周幽王继位的第二年,周王朝心脏地带关中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山崩地裂,川源堵塞,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
地震之后又遭旱灾,寸草不生,土木枯萎,老百姓饥荒严重,对于危机日重的周王朝无疑是雪上加霜。
而周幽王仍倒行逆施,他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朝政昏暗,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
周幽王酷爱美女褒姒,为博得褒姒一笑,竟将军国大事视同儿戏。
周幽王想尽法子引她发笑,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从前为了防备西戎侵犯我们的京城,在翻山一带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
万一敌人打进来,就一连串地放起烽火来,让邻近的诸侯瞧见,好出兵来救。
这时候天下太平,烽火台早没用了。
不如把烽火点着,叫诸侯们上个大当。
娘娘见了这些兵马一会儿跑过来,一会儿跑过去,就会笑的。
您说我这个办法好不好?”后人把幽王的这场焰火晚会称之为“烽火戏诸侯”,大概也是看成了“狼来了”的另一版本。
据载,当冷美人褒姒看到二十多座烽火台燃起冲天的烟火,临近诸侯带着士兵在黑夜里举起火把,从四面八方赶到骊山脚下,前来勤王,那鼎沸的人声、战马的嘶鸣,再加上无数条游动的火龙向焰火晚会中心集中之时的那种养病壮美景观,真是大开眼界,联想起这是宠爱自己的天子谎报的战警,不由得莞尔一笑。
但这一笑,却让西周付出了亡国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周幽王破坏宗法制度,废正妻申后及太子宜臼,立妾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往其外祖父申侯家,幽王兴兵讨伐申侯,欲杀宜臼,申侯大怒,联合北方的游牧部落犬戎,吕(今河南南阳),缯(今河南方城)等国举兵攻周,西戎真的打到京城来了。
宋朝的兴衰南北分治的时代

宋朝的兴衰南北分治的时代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政权稳定统一的封建王朝。
宋朝自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上演了一幕幕兴衰和南北分治的历史剧。
一、北宋的兴起和繁荣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是宋朝的兴起和繁荣时期。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稳定统治和发展经济的措施。
他重用文人,并以儒学为官方思想,推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为后来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北宋的政治中央集权,地方行政比较发达,而且科技、农业和商业也有较为显著的进步。
在北宋时期,国家实行货币经济和市场经济,商业迅速发展。
开封是当时的首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商贸繁荣,街市热闹。
同时,江南地区也成为当时的重要商业中心,水运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南方经济的繁荣。
北宋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民的生产和收入增长。
这些繁荣的经济条件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司马光、欧阳修等一批文化名人相继涌现,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此外,画院、书院、酒楼等文化场所也相继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北宋时期的诗词歌赋、绘画、建筑等艺术形式,以及敦煌壁画、科举文化等都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北宋并非一帆风顺。
北宋政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外患和内忧。
辽金是北方的强大政权,两次挑战北宋,导致部分国土的丧失。
同时,北宋社会也存在着贫富分化、官僚腐败、民生困苦等问题,农民起义频繁。
这些问题无形中也为后来南宋的兴起埋下了种子。
二、南宋的兴起和兴盛南宋(1127年-1279年)是宋朝的后期时期,也是宋朝的兴期。
由于金朝攻破了开封,迫使北宋政权退守南方,北与南分治,南方的政治中心由此迁至临安(今杭州)。
南宋时期,政府坚持和北宋相近的政治经济制度,继续推行科举制度,支持文人士大夫。
唐律疏议的基本精神和历史地位

唐律疏议的基本精神和历史地位《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法典,也是中国古代法典的楷模和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在世界法制史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可以说是世界中世纪法典的杰作。
它有许多成功之处,其中之一是把法律与历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许多内容是法制史的内容,可称是中国古代法律与历史融合的典范。
就这种意义上讲,《唐律疏议》还是一部法制史著作。
唐律的形成唐朝初期,社会稳定,封建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封建社会所有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已呈现出来,而且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调节,同时,自秦汉以来,近千年的封建统治和法制建设,亦为唐律的制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
伴随着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唐律由制定到不断完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个阶段是唐高祖李渊时期,这个时期的立法是以隋朝的《开皇律》为基础,由于这部法律颁布的年号是唐高祖武德年间,所以这部法律叫做《武德律》,是唐律的首创。
2.第二个阶段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这个时期的立法是以隋朝隋文帝时期的《开皇律》和唐高祖李渊时期制定的《武德律》为基础,制定出了《贞观律》,共有12篇500条。
这是唐代法律主要的基本法典,基本修订定型,是唐律的定本,其立法成就是很高的。
3.第三阶段是唐高宗李治时期,这个时期制定的法律又是以《贞观律》为基础,在文字上作了一些修改,但并不是很大。
由于这部法律颁布的年号是唐高宗永徽年间,所以叫做《永徽律》。
唐高宗时期立法的主要成就不在于制定《永徽律》,因为《永徽律》基本上是唐太宗《贞观律》的翻版,变化不是很大。
它的立法成就主要在于,《永徽律》制定出来以后,唐高宗的议定人以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根据儒家思想的要求,对这部法律逐条逐句作出注释。
这个注释叫作疏议,唐高宗对此很满意,在永徽四年重新公布,这部附上疏议的唐律叫做《永微律疏》。
唐律的主要特点以刑为主,诸法合体。
唐律继承了中国封建法律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在唐律中,制裁各类犯罪的刑法规范仍然是其主要内容,同时,兼有民事、经济、行政、军事、诉讼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代文学概说公元1279年,随着宋朝的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元代。
元原是北方的一个蒙古族政权,后来不断壮大,统一了北方,并进而统一了南方,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几个民族政权同时并立的分裂局面。
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各族人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人)四等,实行民族歧视,蒙古族居于统治地位,汉人则处于社会的底层。
又由于元代科举废立无常,特别是元初近半个世纪不设科举,断绝了文人进入上层的道路,使得长期以来处于社会上层的文人,也被打入底层,所以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
文人的这种厄运,却正是元代戏曲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为了谋生,不得不加入到戏曲创作的行列中去,这无疑提高了戏曲创作队伍的文化水平,使戏曲这种民间文学大放异彩;另一方面,文人为了发泄心中的痛苦,往往借助于戏曲这种形式。
正如明人胡侍所说:“中州人每每沉抑下僚,志不获展……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之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盖所谓不得其平而鸣焉者也。
”(《真珠船》)元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上。
元代的戏曲形式主要有杂剧、散曲、南戏三种。
这三种戏曲形式都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于明清的戏曲产生了重要影响。
除戏曲外,诗歌和散文也有一定的成就,但远不足与戏曲相提并论。
第一章杂剧杂剧主要存在于元代,可以说,它是元代文学的主体,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元代的杂剧从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宋金院本等发展而成。
它在体制上有自己的特点:用北曲演唱,一般一本四折,有的还有楔子,用作交代人物、剧情或串联两折。
每折限用同一宫调,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
一本戏只能由一人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角色除旦、末外,还有副末、冲末、外末、贴旦、老旦、外旦、净、丑等配角。
杂剧主要由歌曲与说白两部分构成。
歌曲主要用来抒情、渲染,往往写得较典雅;说白主要用来对话或独白,往往用白话来写。
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
前期的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
第一节关汉卿关汉卿是中国古典戏剧的奠基人,他生而倜傥,博学能事,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
在当时的“玉京书会”及表演场所非常活跃。
可惜留下来的生平资料却寥寥无几,由此也可见杂剧作家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
据有关资料,关汉卿一生至少写了60余种杂剧,但留存至今的只有十几种。
尽管如此,仅凭这些作品,关汉卿也足以彪炳千秋,流芳百世了。
关汉卿的杂剧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公案剧。
以《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为代表。
《窦娥冤》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其主旨是通过窦娥的受冤,揭露社会的不公正。
作品是通过两个方面来突出这一主题的:一方面强调窦娥的弱小、善良、无过失,另一方面突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她造成的种种不幸,这两种相反的情况构成了作品的悲剧特征,也构成了窦娥的冤屈。
《窦娥冤》实际上也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善与恶的斗争。
例如:【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
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这两支曲子充分表现了窦娥在蒙受巨大冤屈的情况下,对向来号称公平公正的天地的埋怨,这种埋怨,实际上也表现了窦娥的绝望,这样就将善的毁灭张扬到了极致,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恶的憎恶。
(二)婚姻爱情剧。
这又可分为两类:一为表现弱者反抗恶势力,代表作有《救风尘》、《望江亭》。
《救风尘》全称《赵盼儿风月救风尘》。
所谓“风月救风尘”,就是利用妓院中追欢卖笑的风月手段去解救沦落在风尘中的姐妹的意思。
故事描写汴梁妓女宋引章,受了周同知的儿子、阔商人周舍的欺骗,嫁给他后备受凌辱和摧残,只好写信求救于同行姐姐赵盼儿。
赵闻讯后,准备了花红财礼,前往郑州,依凭自己的美丽和机智,赚取了周舍给宋引章的休书,从而救出了受难的姐妹,惩罚了无耻的恶棍。
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们貌似强大,最终却大倒其霉。
在这部作品里,通常为社会道德所批评的色相,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
一为表现一般的婚姻爱情,代表作为《拜月亭》、《调风月》。
其特点是肯定女性对于婚姻的自主选择。
(三)历史剧。
代表作为《单刀会》、《西蜀梦》。
这两部作品都是三国戏,塑造的是三国时蜀国关羽、张飞等人的形象。
这一类作品较多地反映了民间的英雄崇拜心理和价值观。
关汉卿的剧作在内容上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对恶势力的批判与憎恨;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美好人生的执着追求。
这是关汉卿剧作的可贵之处,同时也是关汉卿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艺术上,关汉卿的杂剧故事复杂,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情节都经得起推敲,丝丝入扣;人物性格富有个性,极少概念化、模式化色彩,因此,为中国古代戏曲人物画廊提供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形象,如窦娥、赵盼儿等,直至今天,仍为大家所熟知;语言既切合人物的身份,又贴近当时口语,是“本色派”代表。
这些特点,特别是塑造人物的本领,使他成为中国古代戏剧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王国维说他“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宋元戏曲考》)。
这话毫不过分。
第二节王实甫王实甫,与关汉卿一样,其生平可知者极少,只知他是大都人,字德信,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在当时有极高声望。
根据有关资料,他曾写了14种杂剧,现存作品除代表作《西厢记》外,还有《破窑记》、《丽春堂》,另有《贩茶船》、《芙蓉亭》残本。
《西厢记》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同时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实甫对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发展在于: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
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它实际上是游离于主线之外的,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
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
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
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态度毫不含糊,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
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
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是《西厢记诸宫调》的一大特点,王实甫在《西厢记》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但比较一下两部作品的“长亭送别”就可以看出,王实甫写得更细腻,更优美。
《西厢记》的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的,它赞美了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
这是它的表层意义。
但《西厢记》之所以长演不衰,还另有其原因,即它表现了人类社会一个普遍现象——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人有爱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但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为了种种目的,往往制定出许多制度、观念来限制规定爱欲,因而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冲突。
这种冲突往往能穿越时空,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共鸣。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和张生是爱欲的代表,老夫人等则是人类文明的代表。
《西厢记》的戏剧效果就来自于这两者的冲突。
《西厢记》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表现在:第一,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多达五本二十一折。
这种体制上的突破,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塑造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二,人物性格鲜明。
这应当说是《西厢记》最成功之处。
王实甫紧紧抓住崔莺莺既爱又怕的心理、张生大胆又带有书生酸气的特点,将人物写得极有个性。
例如第三本第二折(俗称“闹简”)写红娘从张生处带回给崔莺莺的书信,崔见信后勃然大怒,对红娘说:“小贱人,这东西那里将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等到红娘真要将书信交给老夫人时,崔又说:“我逗你耍来。
”稍后又写回信给张生,约他相会,但却对红娘说:“将描笔儿过来,我写将去回他,着他下次休是这般。
”等到张生读信后,真的赴约时,却又遭到了崔莺莺的一顿训斥。
其中的两句唱词“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正典型地表现了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心理。
第三,语言优美。
《西厢记》的唱词华丽典雅,宾白则是鲜活的口语,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气息。
正因为如此,《西厢记》往往被人当成“文采派”的代表。
如第四本第三折中的[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一煞]:“春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这些唱词因为语言的优美,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曲。
《西厢记》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之长演不衰,“家至户到,无处无有之”(金圣叹),成为中国古代戏剧的经典作品。
第三节白朴和马致远一、白朴白朴是著名诗人元好问的学生,金国灭亡后,到了大都。
不乐仕进,以山水诗酒为乐。
他的作品主要有《墙头马上》和《梧桐雨》。
《墙头马上》是一部爱情喜剧,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描写的是李千金与裴少俊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主题从“止淫奔”变成了“赞淫奔”。
与崔莺莺比较,李千金更多市井气、平民色彩。
作品语言本色通俗,朴素生动。
《梧桐雨》主要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描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内容上虽是旧题材,但突出了纯真的爱情成分。
艺术上也自具特色,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能通过人物内心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且化用了大量古典诗词的意境、意象,语言极其华美。
对清代洪昇的《长生殿》有直接影响。
例如[黄钟煞]这支曲子充分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唐明皇在失去杨贵妃后的痛苦心情。
类似的唱词在《梧桐雨》中俯拾即是。
二、马致远马致远,生卒年不可考,号东篱,大都人。
他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
现存作品有《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与人合作的《黄粱梦》。
《汉宫秋》是马致远最著名的作品,写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但与传统的昭君故事不同,在情节和人物上进行了新的创造。
它将汉元帝写成对王昭君有着深厚爱情的人物,同时突出了王昭君对汉朝的感情,让她以身报国,投水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