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宋灭亡的诗

合集下载

诗人杨万里的故事

诗人杨万里的故事

诗人杨万里的故事诗人杨万里的故事杨万里,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是南宋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

耳熟能详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小池》,就是杨万里的著名诗篇。

这首诗在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小学课本中,属于必备科目,所以杨万里对于大家而言绝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诗人杨万里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人杨万里的故事1南宋建炎元年,杨万里出生在南宋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

在他出生的前一年。

靖康之难发生,汴京城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军掳劫北上,北宋宣告灭亡。

随后宋高宗在南方称帝,宋朝的政治中心难移,是为南宋。

杨万里出生的时期不好,但是好在他还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使他能够读书明理,并且在文学上获得一定的成就。

杨万里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随后被父亲带大。

父亲杨沛是一位好读书的文人,就算忍受饥寒也要坚持买书,家中可说是藏书万卷。

早在杨万里还是稚童之时,杨沛就像他传达读书的重要性。

在父亲杨沛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勤奋读书。

父亲收藏的书籍,成了他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等到年纪再大一点的时候,杨万里便开始拜师,从另一方面获取知识。

杨万里拜了许多的师傅,可以说是广师博学。

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27岁拜刘才邵为师,后来又被父亲带着前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

从这些名士身上,杨万里不仅学到很多学问,同时也培养了他的爱国精神,这对杨万里日后的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绍兴二十年,杨万里参加礼部试,不幸落第。

绍兴二十四年,再次参加考试,最终高中进士。

绍兴二十六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从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绍兴二十九年,调任永州零陵县塞。

在这期间,杨万里先后拜见张浚、胡铨两位爱国人士,收获良多,可曰“一日而并得二师”。

这两位爱国名臣,成为杨万里日后效仿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逊位。

宋孝宗继承皇位。

孝宗上台之后,起用张泼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主战派因为宋孝宗想要恢复山河的希望而开始抬头。

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忆秦娥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古诗全文如下: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

炊烟少。

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前言】《忆秦娥·梅谢了》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所写的一首词。

刘克庄借鸿雁的眼光展示了北宋宫殿的凄凉景色,抒发出故宫黍离、国家衰亡的悲愤,也是对南宋当局的强烈指责。

【注释】①忆秦娥:词牌名。

双调,共四十六字,有仄韵、平韵两体。

②梅谢了:指梅花凋落。

③塞垣: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

④鸿:即鸿雁,是一种候鸟。

秋风起时北雁南飞,春季则自南归北。

在诗词中常被当作信使。

⑤凭伊:指凭借大雁⑥问讯:问候;慰问。

⑦大梁遗老:即中原父老、北宋遗民。

大梁,战国魏都,即北宋时都城汴京。

⑧浙河:即浙江。

⑨炊烟:指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⑩宣和宫殿:借指故国宫殿。

宣和,宋徽宗年号。

【翻译】梅花凋谢了,北方边塞的冰雪已经融化,大雁也早早地向北飞去了。

我要委托那北归的大雁,请它问候一下故都家乡的父老。

前线地区防务荒疏、边声悄寂,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人烟稀少。

那曾经繁华奢靡的宣和宫殿,已经衰草遍地,尘烟缭绕。

【鉴赏】北宋灭亡,中原沦丧,人民生活在异族的铁蹄之下。

这对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和南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心灵造成了巨大震撼,并成为他们在诗词中反复吟咏的`主题。

刘克庄这首词就是这样,他通过鸿雁北归,问候北方人民,遥想中原的残破景象,表达出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

”江南梅花凋谢了,万物逐渐复苏。

北方边塞地区也应该冰融冻解。

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归去。

刘克庄此词,别开生面,委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向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进行慰问。

“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大梁,是指北宋首都汴京。

遗老,年老的遗民。

词人托鸿雁向他们问候,是表示对他们处境的关心,是对他们抗争的声援,同时也表达了南方爱国志士对北方骨肉同胞的思念之情。

然而,何时才能完成统一大业呢?这却是无言可说了。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声声慢》诗篇全解课内练透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声声慢》诗篇全解课内练透

古诗词大全必修上册《声声慢》诗篇全解课内练透一、背景资料这首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代表作。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灭亡。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在这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

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

赵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

家破国亡,不幸至此。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因病去世。

金兵进犯浙东、浙西,李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江宁(今南京)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

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国破家亡,李清照的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词人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在词人心头,无法排遣,于是词人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声声慢》:词牌名,原为《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之词。

《胜胜慢》属于慢曲,相对于令曲来说,慢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唱起来格外悠长婉转。

唐人就有“慢处声迟情更多”的说法。

直到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声声慢》。

蒋捷作此慢词俱用“声”字入韵,故称此名。

二、主题归纳词人通过抒写哀愁忧伤、惆怅迷惘的内心感受和描绘凄清寂寞的外在环境,抒发了自己国破家亡、孤苦无依的痛苦心情。

三、结构图解四、佳句赏析【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赏析】“寻寻觅觅”写出了词人空虚惆怅、迷茫失落的心态;“冷冷清清”既突出了周围的客观环境,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则直写词人心情的悲怆、凄惨。

开篇用十四个字构成了七组叠词,渲染了词人心理变化的三个过程:因内心空虚而试图寻觅精神慰藉,因寻觅不着而产生难以排遣的凄凉和愁苦,因孤寂哀愁而陷入无尽无涯的凄惨忧戚境地。

仅此三句,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2】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赏析】这几句表面上是写自然之秋,实际上是暗指国家的多事之秋,以及词人自己黯然伤悲的人生之秋。

“淡酒”驱不走“风急”的寒意,解不了词人无边的愁闷,这进一步抒发了词人想抗争又无法抗争、想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痛苦心情。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下面是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的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快来看看吧!临江仙①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②,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③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本篇当为宋室南迁,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

①午日:端午,酬:过,派遣。

②节序:节令。

③“榴花”句:言舞裙比石榴更红。

这是怀念昔时生平岁月之意。

④戎葵:即蜀葵,花开五色,似木槿。

(1)试析“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4分)答案:承上启下。

上片写自己离开了都城,才无所用,报国无门,所以发出了这样愤懑的感叹。

而下片是说自己虽老,但心诚志坚,然而这也只有向千年之前的屈子诉说,体现了作者的无奈和坚守。

结构上是结住上片,开启下片,内容上是情感的深化和转折铺垫。

(2)试分析本词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4分)答案:一是用典(借古抒怀),借用屈子的史实,表明自己的志坚及无奈。

上片以“高咏楚词”开篇,透露出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同时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门。

下片“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虔诚祭酒,并联想这杯中之酒一定会流到汨罗江。

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以及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是对比和衬托。

词的上片用榴花与红舞裙对比,以过去的春风得意突现时下的落寞和愤懑。

词的下片用“一身伤老”与“戎葵凝笑墙东”对比,衬托了此时心中的冷寂(或者理解为自己身虽老,但也会这戎葵一样永远不改自己向阳的夙志,爱国的热情)。

陆游古诗《示儿》原文欣赏及解释

陆游古诗《示儿》原文欣赏及解释

陆游古诗《示儿》原文欣赏及解释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陆游古诗《示儿》原文欣赏及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1.示儿:给儿子们看。

2.但:只。

3.九州同:祖国统一。

4.中原: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5.家祭:对祖先的祭祀。

6.乃翁:你的父亲。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古诗赏析: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

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

《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

在生命弥留之际,心情更为沉痛。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46岁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岁罢官东归,是其诗歌创作的成熟期,也是诗风大变的.时期,由早年专以“藻绘”为工变为追求宏肆奔放的风格,充满战斗气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山阴后,诗风趋向质朴而沉实,表现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鉴赏及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由陈与义所创作的,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

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

《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15篇)《满江红》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席帽聊萧,偶经过、信陵祠下。

正满目、荒台败叶,东京客舍。

九月惊风将落帽,半廊细雨时飘瓦。

桕初红偏向坏墙边,离披打。

今古事,堪悲诧;身世恨,从牵惹。

倘君而尚在,定怜余也。

我讵不如毛薛辈,君宁甘与原尝亚!叹侯嬴老泪苦无多,如铅泻。

译文我带着遮阳的帽子,略显萧瑟,偶然从信陵祠堂下面经过。

眼中含着泪水,荒凉的台阶上落满枯败的叶子,留宿河南开封。

九月的大风把帽子吹得随风飘零,走廊的大部分雨水飘洒屋瓦之上。

乌桕树的叶子经秋霜而红,叶子散乱状朝着破烂的墙边伸展。

过去的事情和现在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十分诧愤,怨恨自己的身世,因此受牵连。

假如信陵君仍然在世,一定会给我留下怜爱的余地。

难道我还不如毛公、薛公那些人吗?信陵君难道甘愿比平原君、孟尝君低一等吗?感慨侯嬴,泪水尽情流淌也觉得不够悲伤。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信陵君祠:故址在河南开封。

信陵君,即战国时魏国公子无忌,昭王少子,封于信陵(河南宁陵),与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并以养士好客称,有“战国四君”之誉。

席帽:古代流行的一种遮阳帽,以藤席为骨,敷以面料,周有大缘,如同斗笠。

古人常以“席帽随身”指辛勤求取功名。

聊萧:冷落、萧瑟。

东京:指开封。

开封战国时为魏国首都,名大梁。

自五代至北宋,皆号东京。

惊风:大风。

落帽:晋孟嘉在九月九日随桓温游龙山,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而孟嘉竟不知觉,桓温命孙盟作文嘲嘉。

飘瓦:飘洒屋瓦之上。

此化用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诗意。

桕(jiù):即乌桕树,叶经秋霜而红。

离披:散乱状。

从:因此。

讵(jù):难道。

毛薛辈:指信陵君门客毛公、薛公。

二人皆魏处士,秦国乘信陵君留赵不归出兵伐魏。

二人冒死劝信陵君归国,解救魏国大难。

宁:难道。

原尝:指与信陵君齐名的平原君、孟尝君。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20字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20字

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20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20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题临安邸古诗的意思20字题临安邸宋· 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其次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尽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比,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奇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喧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的确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妙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妙,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境况,触景伤情。

这样美妙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示意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境况的伤心,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尽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盼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悲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

北宋亡国诗

北宋亡国诗

北宋亡国诗
1.《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示儿》
宋代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佶
裁剪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

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

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有时不做。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的意思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的意思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的意思【原创实用版】目录1.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的背景与含义2.南望王师的意义:对国家的忠诚与期望3.诗句的历史背景:宋朝的衰落与元朝的兴起4.诗句的现代解读: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正文1.遗民泪尽胡尘里:诗句的背景与含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

诗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北地遗民的同情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在这里,“遗民”指的是北宋灭亡后,被金朝统治的汉族人民。

他们身陷胡人之地,饱受欺凌,渴望着南宋朝廷的救援。

而“王师”则指的是南宋的军队。

作者用“泪尽”二字,生动地描绘出遗民对故国的忠诚和无尽的期盼。

2.南望王师的意义:对国家的忠诚与期望“南望王师又一年”这句话传达了遗民对国家的忠诚和期望。

他们每年都在盼望着南宋的军队能够北上,解救他们脱离苦海。

这种对国家的忠诚和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精神一直是激励人民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的重要动力。

3.诗句的历史背景:宋朝的衰落与元朝的兴起这句诗句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宋朝的衰落和元朝的兴起。

北宋末年,金朝大举南侵,宋朝军队不敌,导致北宋灭亡。

南宋建立后,虽然国土狭小,但仍然有一批忠诚于国家的志士,他们心系北地遗民,渴望收复失地。

然而,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得这些志士的抱负难以实现。

最终,元朝兴起,灭亡了南宋,统一了中国。

4.诗句的现代解读: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如今,我们再读这句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依然能感受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也是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历经磨难而不衰的根本原因。

南宋的历史故事-陆游临终留诗

南宋的历史故事-陆游临终留诗

南宋的历史故事-陆游临终留诗 关于陆游,⼤家了解最多的是他最著名的⾝份——爱国诗⼈。

他不仅在诗词中表达他浓厚的爱国情怀,在政治上也极⼒⽀持北伐,下⾯⼩编精⼼整理了陆游临终留诗的故事,供⼤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陆游临终留诗 宋孝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决⼼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番恢复中原的⼤事业。

公元1163年,他任⽤了⼀名很有名望的⽼将张浚(⾳jùn)做枢密使。

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并请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

当时枢密院有个编修官陆游,很有⽂才,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浙江⼭阴⼈,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

⾦兵在江南抢杀掳掠,陆游从⼩就尝够了国难的痛苦,也看到、听到江南军民抗击⾦兵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的⼼灵⾥,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的陆游,由于勤奋学习,能写⼀⼿出⾊的⽂章。

⼆⼗九岁那年,他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名。

恰巧奸相秦桧的孙⼦秦埙(⾳xūn)也参加这次考试。

秦桧在考试前就暗⽰考官,要让秦埙得第⼀名。

考官没买他的账,还是秉公办事,让陆游中了第⼀名。

这件事使秦桧⼗分恼⽕。

到了第⼆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

主考官发现陆游的⽂才,⼜想让他名列前茅。

秦桧得知这件事,更是⽣⽓,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试官的责任。

打那以后,秦桧对陆游怀恨在⼼,不让他参加朝廷⼯作。

直到秦桧死去,他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陆游热情⽀持北伐。

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

张浚⼿下的两名主将⼜相互猜忌,发⽣摩擦。

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贯主张求和的⼤⾂在宋孝宗⾯前对张浚⼤肆攻击,还说张浚⽤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

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阴⽼家去了。

宋孝宗在⾦兵的威胁下,抗⾦决⼼也就动摇起来。

第⼆年⼜跟⾦朝订⽴了屈辱的和约,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白沟_刘因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整理

白沟_刘因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白沟_刘因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整理白沟_刘因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白沟元代刘因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译文宝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孙中谁是杰出英雄。

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没有刘邦的功业何必空唱《大风歌》。

赵普反对宋太祖收复幽燕本无四方志,可笑求和的“澶渊之盟”竞成百年丰功。

辽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为宋金国界,只归罪于宋徽宗亡国唯恐未必公允。

解释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白沟:指今河北容城东面的白沟河。

北宋时,宋辽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

宝符藏山:“宝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

攻:讨论,借鉴。

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五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借其势力建立了后晋王朝。

空歌海内风:意为宋太祖未能像刘邦那样威加四海,一统天下。

空:徒然。

赵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元:同“原”,根本。

澶渊:指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订和约。

宣和:宋徽宗年号,此代指宋徽宗。

创作背景该诗详细创作年份不详。

诗题《白沟》,白沟是一条河,在河北省。

北宋时,宋与辽以此为界,称界河。

南宋时,中原失陷,界河移到淮河。

南宋灭亡之后,诗人途经白沟,有感而借界河南移之事来评论宋王朝的屈辱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首联开门见山,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并未见诸行动,而予孙又不能继承伐燕的遗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颔联沉痛指出严峻后果,诗人用两个地名构成对仗,指出北宋没有收复沦陷的国土,空有统一之名,而无统一之实。

颈联举出两个详细事例构成对仗,开国大臣本无统一大志,而后来的真宗在战斗成功时,又订出屈辱求和的城渊之盟。

所谓澶渊和约就遗笑百年。

尾联谈论作结。

辽金入侵中原,北宋灭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自沟推至江淮。

产生这一局面,仅责备徽宗,有欠公允。

造成北宋覆灭之祸,未能实现统一,其直接缘由是北宋统治者脆弱无能,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

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国论苏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国论【作者】苏洵【朝代】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

李清照北宋灭亡后写的诗

李清照北宋灭亡后写的诗

李清照北宋灭亡后写的诗
哎呀呀,说起李清照,那可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啊!北宋灭亡后,她的诗作那真叫一个感人至深。

你想想看,就好比原本生活在一个安稳美好的家园,突然有一天,这一切都被无情地打破,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李清照就经历了这样的巨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多有气势啊!就好像她在大声呐喊,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悲愤和不屈。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困境中,依然挺直了脊梁,绝不向命运低头。

还有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哇,这几个字一出来,那种孤独、凄凉的感觉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心头了?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徘徊,找不到方向。

她的诗里,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那曾经的欢乐时光啊,如今都已远去。

这和我们有时候回忆起曾经的快乐时光,然后感叹时光不再是多么相似啊!
她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悲愤,“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这感觉就像是心里有一团火,却又无处发泄。

李清照的诗,真的是能让人感同身受。

她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了最深刻的情感。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去欣赏、去品味她的这些诗作吗?
我觉得李清照的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它们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女子的坚韧和才情。

不管时光如何流转,她的诗都会一直流传下去,永远打动着人们的心。

题临安邸的重大历史事件

题临安邸的重大历史事件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讽刺诗。

其中所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1.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导致北宋灭亡。

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被称为“靖康之难”。

2.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建立了南宋政权。

南宋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政治中心的南移,也使得江南地区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经济中心。

3.南宋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

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

4.公元1276年,南宋都城临安陷落。

这一事件标志着南宋政权的衰落和灭亡,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的结束。

这首诗通过讽刺南宋小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当政者的苟且偏安,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碧玉歌全文翻译

碧玉歌全文翻译

碧玉歌全文翻译
摘要:
一、碧玉歌背景介绍
二、碧玉歌原文及逐句翻译
三、碧玉歌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正文:
【碧玉歌背景介绍】
碧玉歌是我国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自号太原逸民,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他生于北宋灭亡之际,历经家国沦陷,因此他的诗歌多以忧国忧民、感怀身世为主题。

碧玉歌即是他晚年创作的一首描绘忠贞爱情、感慨时光荏苒的佳作。

【碧玉歌原文及逐句翻译】
碧玉歌原文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逐句翻译】
1.碧玉妆成一树高:用碧玉的颜色来形容柳树的新叶,形象地表现了柳树的高大。

2.万条垂下绿丝绦:描绘出柳树枝条披垂、轻盈飘逸的景象。

3.不知细叶谁裁出:诗人惊叹于柳树新叶的细腻精美,不知道是谁裁剪出如此精美的叶子。

4.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春风的巧夺天工,宛如一把剪刀,将柳叶裁剪得如此精美。

【碧玉歌的文学价值与意义】
碧玉歌以柳树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优美的诗句,传达了忠贞爱情的信念和时光荏苒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陆游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诗歌创作风格,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国沦陷的忧患意识和感慨时光流逝的情感。

古词《苏武令-塞上风高》(作者李纲)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古词《苏武令-塞上风高》(作者李纲)原文全文、诗意赏析

苏武令·塞上风高李纲[宋代]塞上风高,渔阳秋早。

惆怅翠华音杳。

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谁信我、致主丹衷,伤时多故,未作救民方召。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

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

标签爱国赏析南宋高宗初立,迫于军民抗金情绪高涨,起用著名的抗战派李纲为相,似乎要有所作为,但他内心畏敌,只图苟安,并无抗金决心。

不久,李纲就被投降派排挤罢相。

这首词大概是李纲罢相后写的。

上片写对二帝的怀念和报国无成的忧愁。

“塞上风高,渔阳秋早。

”因北国秋来,作者对囚居北国的宋徽宗、宋钦宗倍加怀念。

渔阳本唐时蓟州,此处泛指北地。

他所惆怅的是“翠华音杏”。

自从二帝北行后,至今“翠华一去寂无踪”。

(鹿虔扆《临江仙》)翠华,本是帝王仪仗中以翠鸟羽为饰的旗帜,此处代指皇帝。

“驿使空驰,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

双龙,指徽宗和钦宗。

不论“驿使”,还是“征鸿”,都没有带来任何关于二帝的消息。

这说明一位忠于君国的忠臣对北宋被金人灭亡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是刻骨铭心的。

“念白衣、金殿除恩;归黄阁,未成图报”。

白衣,没有官职的平民;除恩,指授官;黄阁,汉代丞相听事的门称黄阁,借指宰相。

高宗起用李纲为相,李纲向高宗建议:“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宽民力,改弊法,省冗官,……政事已修,然后可以问罪金人……使朝廷永无北顾之忧。

”(《宋史·李纲传》)由于高宗外受金兵强大压力,内受投降派的怂恿,无力振作,决心南逃。

李纲被罢官,他想到自己出身平民,深沐皇恩,“未成图报”,实在是无由图报,情有可原,只留下满怀遗憾,一腔悲愤。

下片由上片的“未成图报”过渡,继续抒发自己救国救民,抗敌雪耻的宏伟志愿。

首先作者深有感慨地说,谁相信他有一片献给主上的耿耿丹心呢!朝政多变,情况复杂,和战不定,忠奸不辨,使他感伤。

空叹自己“未作救民方召”。

方,指方叔,周宣王时,曾平定荆蛮反叛;召,指召虎,即召穆公,召公之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