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案例200806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200806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200806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分析

学校:城关区东站学校

教师:姚旭蓉

时间:二00八年六月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分析

【背景理念】

新课程赋予教师崭新的教育理念,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更要培养孩子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等量代换》一课的公开课教学中,我力求为孩子们提供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他们的思维。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问自己想问、辩自己所惑、争自己所争,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同伴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争辩中得到提升,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教材简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片段】

课的开始,我结合课件演示给学生介绍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紧接着我引出主题: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

“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进入学习。

在教学例2时,我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先让同学们观察主题图并思考: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

生1:两边一样。

师:能说得更完整吗?

生2:说明两边的物体同样重。

生3:就像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如果两个人一样重跷跷板就保持平衡,不然,重的同学就把轻的同学跷起来了……

通过交流,孩子们结合生活实际知道了天平的原理。我适时提问:根据上面的分析,怎样才能知道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同样重(假设每个苹果的重量相等)?

生1:从第一个图中知道一个西瓜重4千克,如果能知道多少个苹果也重4千克,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生2: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引导学生想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充分交流,利用天平原理解决了1个西瓜等于几个苹果的问题及鸡、鸭比重的问题,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了他们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及类比推理能力。

在掌握了一些等量代换的思想和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刚才大家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那么多有关等量代换的问题,你们能完成下面这个任务吗?有信心解决吗?

生(信心十足):有!

题目: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师:仔细观察,想想6棵大白菜到底能换多少根胡萝卜?

学生们鸦雀无声,有的眨着眼睛在思考,有的迅速拿笔计算,有的用手比比画画,有的同桌两人在悄悄商量着……

生1:老师,我想:3棵大白菜换9个大萝卜,那6棵大白菜就能换18个大萝卜。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18个大萝卜又能换54根胡萝卜……(说完他很自信的坐下去,同学们似懂非懂。)

生2:老师,我是想:要解决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必须先知道1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9÷3=3(个)6÷2=3(个)3×3=9(根)。那么,6棵大白菜能换54根胡萝卜。

……

还有几位学生是用假设的方法,甚至有几名学生知道结果却说不出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问题解决了,但没几个人用算式跟算式之间的等量关系去考虑,显然今天学习的等量代换的方法学生似乎并没有熟练掌握(我有些着急)。看到下面又有几个学生举手,我示意一位学生回答。

生: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猜……

一听到他说“猜”,我就知道他又是没有依据的。没等他说完,我就打断他的话,示意他坐下。这个学生有点着急了,满脸的委屈,说:“老师,我没瞎猜!”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我决定让他继续表述自己的观点。

生:老师,我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是用刚才学习的找中间量的方法。因为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所以6棵大白菜换18个大萝卜(第2个等式两边都乘2),18个大萝卜换54根胡萝卜(第1个等式两边都乘9),也就是6棵大白菜能换54根胡萝卜。计算出结果后,我进行了假设验证,证明结论是对的,我并没有瞎猜。

我用赞扬的目光鼓励他:你不仅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中间量,而且还

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等量代换知识根据已知的数学信息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进行了验证,真是了不起!

在他的解释和点播下,这时很多同学想到了利用天平原理、找中间量的方法解决问题,一双双小手又高举起来。

学生都沉浸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看到学生高兴的样子,我也由衷的高兴。高兴这种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不是我灌输给他的,也庆幸自己没有抑制住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去说、去想、去思考,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正是他的争辩,学生们才有重新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才有不同思维暴露的机会。

【教后反思】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场所,是张扬学生个性、放飞心灵的舞台,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在这样的舞台和场所里,学生们充分表露自己的想法,尽情释放自己的个性,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展现自我独特的人格魅力。

1、让课堂充满个性气息,实现思维的飞跃

对某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们不能强调学生思路必须与书本一致,与教师一致。作为现代的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服从学生”、“以学生为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毫无能力、毫无天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教师的课堂教学会受到学生的启发。在上述案例中,我做到了以学生为本,服从学生。给学生争辩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他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并给予充分的承认与肯定。正是由于我思想上的转变,才有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学生才不拘泥于一种思维,而是有根据地提出各种有序的思考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间相互学习,互有启发,得到共同的提高。这个过程正是学生学会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领会到教师给予的肯定与赞扬,学生对数学

学习更充满了信心。

2、让课堂充满诱惑,启迪学生的思维

“就数学本身来说,是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华罗庚)那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应充满活力,使之魅力无穷。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已有认知结构,变认知为有利的教学资源,数学的情境美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上面的案例中我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提出富有挑战性、思考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学生的解题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老师提供的宽松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合作交流,提出自己的理由,思维得到了放飞。

3、让课堂充满灵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立体的、开放式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展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过程,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在上面的案例中,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思考。在上述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想出一种种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并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思考、体验、发现更好的、更合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经过多次思考,总结出找中间量来解决有关等量代换的问题,又简单有正确。在原有的无序思考问题的方法上不断的修正,得出有序的思考问题的好方法。有了这样的思考,学生的思路才会越来越宽,想法越来越切合实际,思维变得越来越有序,学生思维的灵性才会越来越放射出新的光芒。

四年级数学:等量代换和移多补少教学文案

等量代换与移多补少 一、考点、热点回顾 等量代换的思想是解决应用题时的常用技巧之一,在使用等量代换时,一般从问题开始分析。 做移多补少的题目,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画图,画图能给人一种直观的感觉,帮助我们理清数量关系。 二、典型例题 例1、体重大比拼,同类动物的体重相同: (1)1只小狗和2只小猫一样重,那么5只小狗等于多少只小猫的体重? (2)2只小狗和4只小猫一样重,那么3只小狗等于多少只小猫的体重? 例2、体重大比拼,同类动物的体重相同:2只小狗和5只小兔一样重,那么10只小狗等于多少只小兔的体重? 例3、体重大比拼,同类动物的体重相同:1只犀牛和2只野猪一样重,1只野猪和3匹斑马一样重,那么2只犀牛等于多少匹斑马的体重?

例4、体重大比拼,同类动物的体重相同:1只小狗和2只小猫一样重,4只小猫和3只鸭子一样重,那么4只小狗等于多少只鸭子的体重? 例5、阿呆和阿瓜分糖果,开始时阿呆有14块,阿瓜有4块,后来阿呆少了6块,阿瓜多了6块,这是谁的糖果多?多几块? 例6、一开始田鼠爸爸比田鼠妈妈多11块宝石,这时妈妈给了爸爸一块宝石,这时谁的宝石多?多几块? 三、课堂练习 1、身高大比拼,同类动物的身高相同: (1)1只长颈鹿和2头大象一样高,那么3只长颈鹿和几头大象一样高? (2)5只长颈鹿和15只野猪一样高,那么3只长颈鹿和几只野猪一样高?

2、身高大比拼,同类动物的身高相同:5只长颈鹿和7头小羊一样高,那么几只长颈鹿和14头小羊一样高? 3、体重大比拼,同类动物的体重相同:1只小狗和3只小兔一样重,1只小兔和2只小鸡一样重,那么2只小狗等于多少只小鸡的体重? 4、体重大比拼,同类动物的体重相同:3只小狗和4只小兔一样重,8只小兔和7只小鸡一样重,那么14只小鸡等于多少只小狗的体重? 5、小高和墨墨分别有一些巧克力,小高比墨墨多10块,小高给墨墨4块,这时谁的巧克力多?多几块?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109、11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初步运用其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或数学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计算、推理等活动,亲历学习过程,体验思考的快乐。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原理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今天这节课,咱们首先去逛一逛水果超市。超市的水果可真是琳琅满目呀,这里面还藏着数学问题呢!老师为发言积极、善于合作、思维敏捷、敢于质疑、认真倾听的同学准备了很多的“智慧之星”,有信心得到吗? 1.课件出示一架天平,左盘放了一个西瓜,右盘放了一个哈密瓜。 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 2.再出示一架天平,左边放一个哈密瓜,右盘放一个榴莲。看了这幅图,你又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一个西瓜和一个哈密瓜同样重,一个哈密瓜和一个榴莲同样重,由此可知,一个西瓜和一个榴莲同样重。榴莲的重量可以代替哈密瓜的重量! 4.接着引导学生说说理由,师引导: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蕴含着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可能答:等量代换 5.如果学生答不出,师指出这叫“等量代换”(板书课题)。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课件演示前部分,让学生说说后部分) 6.师:曹冲其实就是用的等量代换的方法,用和大象同样重的石头代替大象,便解决了称象的问题。也想象曹冲一样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吗? 二、探究新知 1.师:那好,咱们先去水果超市看一看! A、课件出示:一个大西瓜——四个一千克的砝码。 师:你知道了什么?(课件:西瓜重4千克) B、出示左边四个苹果,右边一千克的砝码,你又知道了什么?(课件:四个苹果正好是一千克)。假定相同的水果同样重。 C、师:那你能提出问题吗?学生任意提,简单的当场解决,当学生提出“几个苹果与一个西瓜一样重?”时,师课件出示,然后问:你能不能回答??的问题?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拿来主义教学反思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反思篇一 在网上看到了于漪老师关于《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于是照搬照抄地上了两个课时。 本节课中我力图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首都北京灿烂迷人的夜景。整堂课上,我让学生全 方位的读书,有个人读,引读、齐读、赛读,小组读,男、女同学分别读等,让学生在读 中自解、自悟。在“读”中领悟词句的意思;在“读”中升华了情感;在“读”中积累了优 美的语言。 就这个教学设计来看,于漪老师的课显然是成功的。分小步骤提问,既有学生的讨论,也有老师独到的见解;既重基础知识,又重文本解读。对于我这样的青年教师来说,这个 教学设计无疑是典范。 但是,即使是名师的教学设计,那也只是适合她自己的风格,满足她自己学生需求的 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可以参考,却不能复制。 现在,网上的教案很多,良莠不齐,而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就要以一个“拿来主义者”的身份,对这些资料进行批判吸收,设计出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满足自己学生的学 习需求的教学设计。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反思篇二 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作品 一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是情况往往是老师津津乐道,学生莫测高深,课堂 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每次讲授鲁迅的文章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但每次检查预习情况 都发现预习结果不理想,学生普遍反映鲁迅的作品他们读不懂,根本不知道文章讲了些什么,要表现什么。这次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又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为什么 我们如此推崇的文学大家的经典作品,学生会敬而远之,甚至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负担呢?我想,原因有三。 学习此知识之前,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圆,理解了面积的含义,并且掌握了长方形、正 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学习圆的面积公式推 导过程时只需要教师启发、点拨学生依然从转化的思想入手,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进 行计算,然后通过等量代换得到圆面积公式。因此,新课内容必须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出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内容的抽象性,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圆面积的 计算公式。 在上课伊始,我用简笔画的方式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贪睡的小柳树,并用感染的语言, 富有情节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那棵贪睡又可爱的小柳树呈现在这些孩子们的 面前的时候,从孩子们的笑脸中可以看出在这棵小柳树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活了。在接下 来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就有急着想去了解小柳树的愿望了。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等量代换》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知等量关系,初步感悟等量换代的 思想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用等量代换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策 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丰富的数学情景中,让学生感受等量代换与古代生活、现代生活的 密切联系,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感悟等量代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等量代换” 1、刚才,通过课前交流我知道,大家都爱玩,我这个人也爱玩,而且我建 议大家善于从玩的事件中分析出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图片 T:从画面中你看到了什么? S1:猪比狗重。 师:(猪比狗重),这4个字能概括出画面意思吗?(生答:能)。你们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 抽生答: 师:第一个画面很清晰,也很简单,再给一个画面(出示第二张图片),这个自然也没问题吧,那结合2幅画面,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 S2:猪比狗重,狗比兔重。 S3:猪最重,兔最轻。 T:同意吗?(生答:同意)。按照我们以往的生活经验,我相信这个大家不难发现,一句话: (师课件出示:小猪的体重>小狗的体重>小兔的体重) T:齐读一遍。

师:再往下看,看看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2、出示图片 T:注意:这次你又看到什么了? S:一只小猪=2只小狗一只小狗=3只小兔 T:这位同学很完整也很准确地把画面中的意思介绍出来了,但仅限于此吗? 有了她的介绍,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你还知道了什么?看谁行? S:一只小猪的重量等于6只小兔的重量 T:你怎么知道一只小猪的重量等于6只小兔的重量的?给我们简单说说好吗? S:一只猪的重量等于2只狗的重量,而1只狗的重量等于3只小兔的重量,2只狗就等于6只小兔的重量,1只小猪的重量等于6只小兔的重量。 师:听清了吗?完整吗?就照她这么说,如果在自信一点,声音在洪亮一点,语言在流畅一点,就更完美了。 师:如果你仔细听的话,相信你感觉到了,这位同学在观察画面进行思考的同时,她把那2只小狗、、、、怎么了? 生:换成了6只小兔。 T:说得真好,换成了6只小兔。别小看这么一换,结论是不是自然就浮出了水面了。(课件出示:1只小猪的重量等于6只小兔的重量)别小看她这么一换,她其实已经用到了在我们数学学习当中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叫什么?生答:“等量代换”(板书:等量代换)。 出示课题:等量代换 二、故事引入,明确感知等量代换的实际应用 1、曹冲称象故事。 T:说起等量代换,大家可能猛的一看觉得有点陌生,其实这个事大家并不陌生,而且同学们也对它有了一定了解。我了解到: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一个聪明的小朋友用这种方法解决了当时连大人也没能解决的问题,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 生答:(曹冲称象) 师:说对了,你看语文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对我们数学也有帮助,还记得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吗?(生答:记得)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师出示课件:曹冲称象)讲得多好。 小曹冲聪明吗?明明要称大象的体重,后来称的什么? S:石头 T:他怎么知道石头和大象一样重呢?(一生讲) T:总之,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等量代换)看来等量代换用好了它,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事情是不是很有帮助呀?小曹冲很了不起,他是7岁的时候做的这个惊人的举动,对吧?你们几岁啦?那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

高中三年级数学《等量代换》的教学设计

高中三年级数学《等量代换》的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高中三年级数学《等量代换》的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材简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2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从小到大肯定听过、看过很多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我们再来看一下?

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介绍曹冲称象的故事: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最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 提问:为什么要称出石头的重量? 2、生活举例 师:曹冲真聪明,在这里曹冲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把大象的重量转换成石头的重量,大家想想看,我们生活当中有没有把几个东西另一个东西的经历呢? 生:如我们班的奖励机制 二、新授教学师:五年级的同学觉得自己学得多一点,他们的'奖励机制跟我们班的有点不一样。你知道他们班的奖励机制是怎样的吗?如果是你,你喜欢获得哪种奖励? [板书]:3朵红花=1个苹果 3个苹果=1张喜报 那有一个同学得了一张喜报他是用几朵红花换来的? 你是怎么想的?1张喜报=()朵红花 2、师:五(2)班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数学学得更好一点,所以他们班的奖励机制也更加复杂一些,你们想知道吗? [板书]:5朵红花=2个苹果 4个苹果=1张喜报 谁看懂了?跟五(1)班的一样吗?也有一个同学得了一张喜报,他又是用几朵红花换的呢?1张喜报=()朵红花

小学数学北师大2011课标版四年级等量关系教学反思

《等量关系》教学反思 等量关系存在于数学学习的任何阶段,学生在大量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要使用到等量关系。同时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材为等量关系安排了独立的课时进行学习,为后面方程的认识和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它隶属于“数与代数”的范畴,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因其抽象性,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怎样才能让孩子们通过数学思考,灵活地运用“等量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呢?带着这些思考,我尝试以直观体验为主线,由直观感受等量关系到操作体验等量关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从课堂上孩子们展现的思维过程中,使我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在有经历、有体验的数学活动中,通过有效的数学思考,很好地学会了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一、关注生活经验,初步体验“等量关系” 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等量关系”,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但不具体、不规范。为此,我利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合理处理教材,准确定位。如课一开始,我用跷跷板这一生活中常见的量让学生感知它既有“此起彼伏”的时候,也有左右平衡的时候,它的平衡就表示了两端是“相等”的。进而由鸡、鸭、鹅在跷跷板上的平衡现象,使学生明白了不仅仅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之间是等量关系,不同的东西之间只要重量(某一个特征)相等,他们也能构成等量关系。同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关注体验过程,掌握“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通过“姚明、妹妹、笑笑”三人比身高的情境。在学生思考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体会相等关系,学会找等量关系。并了解到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翻译。 三、关注数学思考,促进对“等量代换”的感悟 随着对“等量关系”问题的直观感知,隐藏在直观感知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会逐渐显现出来,教师就学要从更多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等量关系。在这里,我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他们还找到了这样的等量关系,你能看懂吗?帮助学生认识到同规格等量关系可以用不同在形式表达,它们之间也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从而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 不难发现,学生对“等量关系”这一问题的建模需要有一个不断渗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积累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做一个“过程”的加强者和引导者,去“敲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敲打”过程中,积累、感悟、直到学会应用。 以上只是针对本课中自己感到成功的片段进行的反思。虽有欣喜和成功,但同时还有一些遗憾:在学生发言时,为了赶时间,也没能让学生充分地叙述自己的想法,而是急于将孩子们引导到预设的解题思路中来,相信如果当时放心让孩子们相互叙述、补充,会是很精彩的,因为好多学生的解题思路相当清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要力求做个“傻老师”,将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放心将课堂交给他们,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 思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 ——《探索平行线的性 质》 一、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

生经历观察、比较、 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 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初中数学 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习水县回龙镇中学王发德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主题分析与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鞠官屯小学杨风平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109页数学广角例 2 “等量代换”。 二、教材分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等量代换的思想也是数学知识里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当中经常会用到。本课利用天平、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在这节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 首先,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由于“等量代换”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换,所以对处于这一阶段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只有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学生只通过静态观察、抽象思考去感受和理解这种思想方法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在动态中具体感受这种思想方法。其次,少数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有可能选用抽象计算的方法得出答案,而忽略或冲淡等量代换的思考方法,这时教师要进行适时的引导,把握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导学生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解决问题时应找到这个代换的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一)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能根据实物代换,计算物体的数量,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等量代换这一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教学以“体验等量关系”、“感受方法的多样性”、“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这三大版块为教学主线,体现了教师的“引”到“放”直至“创”的过程。通过“师生、生生的多元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教学思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注重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结合教材内容与特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量代换。 二、进入情境,探索新知。 三、激发学生思维,应用创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实施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武昌区复兴路小学 刘杰

背景:新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要真正的从心底把学生看作“人”,并且是“发展中的人”,那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只关注知识,仅注意书本、教案的“知识本位”的观念,改革“目中无人”的教学。不能把课堂只当成知识传递的 殿堂,更应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 能力的发展,把课堂变成人性培育的殿堂。 主题:尊重学生个性,主动参与。 本节课引入了竞争机制,首次尝试采用答题卡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的表 格,就可以得到开展了“挑战自我,做诚实的自己”数学大擂台活动,并将 之贯穿于整节课中。每做对一道题,就可以相应地给自己加苹果 细节: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 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一倍量等量代换的基础上解决多倍量的等量代换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人1袋学具。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热身激趣,构建认知平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数学擂台赛,敢迎接挑战吗? 师:那我们先来热身一下,(课件出示)挑战100分 填空:1、2个7是(),2个9是()。 2、一只小兔重3千克,4只小兔重()千克。 3、一本笔记本3元,买5本笔记本要用()元。 师:全班一起齐答,好吗?我们来看看哪个同学反应最快! 师:真棒!轻松闯过了第一关,为自己的胜利欢呼吧! 师:刚才这些题目太容易了,对你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老师还不是很佩服你们,如果下面的题目你们都能做出来,那才叫厉害呢!接下来,我们 再进行一个“挑战自我,做诚实的孩子”的比赛。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认真学习收获多》的答题卡,练习时就把答案 写到相应的题号下面,每做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1个绿苹果,在绿苹果的那一栏中写上数字‘1’记录下来。 如果暂时做错了就不要加苹果了,错了也没有关系,老师相信,你肯定 能在错误中得到正确的解答,同时也证明你是个勇于正视自己错误的孩子, 这种诚实的品质更加可贵! 另外,哪位同学回答正确的,可得到一个表示胜利的绿苹果;不但能准 确地回答问题,还能说出理由的,可以得到一个表示成功的红苹果。这些苹 果虽然只是简单的图片,但是它代表你付出的劳动有了收获,也表示老师和 同学们对你的肯定,是用金钱买不的,是非常珍贵的。本来老师应该亲自奖 励给你们,但是由于座位的关系,老师没办法走到你们的身边,所以老师要 请几位同学做‘苹果使者’负责帮老师奖励同学们。 最后,还可以用这些苹果来交换老师手中的奖品哦!同学们想要吗?那 就要自己努力争取啦!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理推导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用15元钱就可以买回5本笔记本。在生活中,我们都是用钱到商店去买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可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还没有钱 币的时候怎么办呢?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想出了以物换物的方法,我们一 起去看看。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等量代换》教学反思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我的成功之处在于: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入手,我从学生熟知的故事《曹冲称象》中引入“等量代换”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题和层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二是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还是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我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按不同标准进行代换,先由量的代换,到物品价值的代换,再过渡到图形代换、物的代换。 本节课,我觉得遗憾的地方是: 一、太“赶”。在例题的教学中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遗漏了课件展示代换的过程,学生没有能够形象地、清晰地建构起等量代换的思考模型,理解不到位。以至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显得较为吃力,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更是迷迷糊糊。教学中应该注意每个环节的目标是否到位与实现,不能过于注重后面的练习环节。 二、太“难”。等量代换的思想是比较系统、比较抽象的思想方法,中间要经过几个转换,才能到达最后的结果。我在教学中虽然极力地想要借助形象有趣的图片通过学生操作等环节逐步突破这个难点,但是由于处理不够到位,学生虽然感知到了等量关系,但是“代换”的方法理解的不够到位,只是简单地提问“用什么换什么”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学习起来很是“吃力”。 三、太“高”。这个知识点只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等量代换的思想,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即可。在这一课时里,重在渗透学生怎样用等量代换方法解决问题的思想,而不应追求结果。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充分暴露出学生的思维过程,加以分析。对于“列式”的要求应当是在学生清楚地理解等量代换的方法并能正确运用的情况下提出。

等量代换反思

等量代换反思 本课时是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中等量代换知识,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初步的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数学问题。鉴于此,这节课在设计和教学中始终体现了: 1、教学设计注意由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内需入手。整节课有一个鲜明的探究主线和层次,如引新课主线是从设计西瓜如何换苹果,在互换中由重量相等的互换,到学生自身认知需要激发出的价值互换,由羊、猪、牛在跷跷板上的互换平衡,寻求出等量代换问题的解决规律。教学全过程是以问题为核心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并把问题隐含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完成之中,激发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充分挖掘了教材的内在因素。一是考虑到了学生初次接触等量代换思想,在运用教材中,用“换”字入手,化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陌生感觉,同时又充满了趣味。二是发挥了教材编排作用,不论是新课的引入到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教师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例:重量相等到价值相等的代换。 3、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让学生“记”一些知识点,而不关注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其内涵,学生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尤其对那些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4、唯一感到不足的是练习的层次、梯度略显不够,这也是此节教材安排上需探讨的地方。学生对“等量代换”思想的理解本身较难,而教材展现的“做一做”、练习中的鸡、鸭、鹅和大萝卜、大白菜、胡萝卜等图例练习,尽管各有所要求,但练习平行性较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练习,使学生和教师感受到处处是难点和坡坎,教学承受量较大。 吴石红

《等量代换》教案

《等量代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知等量关系,初步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用等量代换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感悟等量代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话说齐天大圣惹怒了如来佛祖,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后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悟空向他求救。唐僧说:“要我救你可以,你得先回答我几个问题,答对了,我就救你。”悟空爽快地答应了。(出示曹冲称象图片)见多识广的悟空马上就说出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曹冲称象》。 师:谁能简单的用几句话将故事的内容说出来? 生:…… 师:表扬他。本来是要称象的,结果却称起了…… 生:石头。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大象的重量和石头的重量一样。 师:所以大象的重量换成了称石头的…… 生:重量。 师:诶~~可别小看这么一换,这一换却换出了一个重要的解题方法——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师:孙悟空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关,正高兴地哈哈大笑。谁知,唐僧在地上画出了这么一个图形,(出示课件)从来没有学过数学的悟空一下子傻眼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图上的东西有谁认识? 生:我。 师:那你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啊?

生:这个叫天平,这个叫砝码, 师:它们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测量物体重量的。 生:称重的。…… 师:你们从图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出示图片) 生:一个西瓜等于4千克,四个苹果等于1千克。 师: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西瓜和四个1千克的砝码一样重,四个苹果和一个1千克的砝码一样重。那8个苹果和几个一千克的砝码一样重? 生:2个。 师:3个砝码和几个苹果一样重? 生:12个。 师:你真聪明,表扬他。那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出示问题: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请用课前所发的学具,在学习小组内换一换,将你的方法边摆边说,看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开始。(学生操作老师适时参与)。 师:时间到。老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一摆。(示意学习举手)你来。(生上台摆。) 生:因为一个砝码和四个苹果一样重,和学生摆老师协助。 师:经过摆一摆,我们发现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一样重? 生:16个。 师:谁会列式算呀? 生:4×4=16(个)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 师:承蒙各位“大侠”的顶力相助,齐天大圣又顺利地通过一关啦!大圣那个高兴啊,可就在这时,唐僧又出了一道题。(出示课件)诶~~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头牛和四只猪一样重,两只猪和三只羊一样重。 师:表扬他。(出示图片:一头牛等于?只羊)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先小组内说一说。开始。 生小组合作。 师:时间到。谁来说一说?(示意学生举手)你来。 生:等于*只羊。 师:你来。 生:等于6只羊。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两只猪等于三只羊的重量,所以两只猪换三只羊,再将剩下的两只猪换三只羊。所以一头牛等于六只羊的重量。(生边说,

等量代换教案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教学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称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讲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聪明的曹冲啊!当时他只有7岁,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员们的称赞,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2、等量代换的例子在生活中有很多,比如说一张十元的钱可以等值代换10张一元的钱。……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初步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师:要想很好地落实目标,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天平。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回答。 师: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书109页,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等量代换》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等量代换是用一种量(或一种量的一部分)来代替和它相等的另一种量(或另一种量的一部分),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狭义的等量代换思想用等式的性质来体现就是等式的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广义的等量代换举例来说就是:“如果李四是张三的同义词,张三,张三是人,那么李四是人”。这个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等量代换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体会等量代换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学习用等量代换的方法,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 2、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猜想、分析等过程,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的,并能找出规则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让学生初步体验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使学生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寻找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难点:找准中间量,使学生能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当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早上邓老师出门准备坐公交车,一摸口袋,急了,只有一张5元的,于是我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找个地方,猜猜我要干什么?

换零钱。(板书:换) 我跟你换,你要换几张1元的给我? 如果我有3张5元的,你要换几张1元的给我? 如果我有20张一元的可以换几张5元的? 小结:我们换东西的时候要做到等量才行。(板书:等量)二、引导探究、激活思维 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 跷跷板一头翘起来,一头沉下去说明了什么? 两头平平呢? 今天我们的主角小牛就超级爱玩跷跷板,想不想去看看?

奥数一年级教案第四讲等量代换

本节课主要内容: 1、复习巩固秋季所学的等量代换问题,进一步掌握等量代换的方法,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是一 个难点,需要进一步加强. 2、通过等量代换的思想来学习图文算式,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填出适当的数字,培养学生的逆向 思维和发散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 1、教学点为各位老师提供本节课挂图.

1.看下图,右边要站几只小鸟跷跷板才能平衡. 2.下图中第三个盘子应放几个小方块才能保持平衡? 3.下图中0,1,2,3,4,5,6,7,8,9十个兄弟玩跷跷板,8和6先坐在一 头,让哪两个兄弟坐在另一头,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教学思路】课前复习我们秋季所学的等量代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学习今天的图文算式.等量代换是一个难点,老师要引导学生来进行推理. (1)1只小兔的重量等于6只鸟的重量,右边要放6只鸟,跷跷板才能保持平衡. (2)1个香蕉的重量=3个方块的重量,右边要放3个方块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3)右边8+6=14,左边只能放9和5,9+5=14.

有一天,小狗老师要在动物学校挑选队员参加数学竞赛,小松鼠很高兴也跑来了.小狗老师说:“那我就来考考你!你把下面的题做对了就可以参加了.” 小松鼠看了半天说:“老师,你写的这是什么?”小狗老师说:“哈哈!看来你要好好学一学图文算式了,欢迎你下次再来.”小朋友们,上面的题你会吗? 【教学思路】通过这个故事引入新课,在这里不要求学生能马上做出来,可放在最后来解决.如果学生的能力较强,也可把这两个题作为引入新课的切入点进行讲解. (1)因为,所以=5,又因为,把=5替换,就变 成,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10. (2)我们把上下两个算式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下面比上面多了一个,得数多了18-14=4, 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4,,根据第一个算式我们可以得出; 那么=5. 小朋友,在上面的算式里,不但有数字,而且还有图形和图片,这些图形和图片都表示一个数,这样的算式就是图文算式.解答这类题目,只要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推理、逐步弄清图形与数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解答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有趣的图文算式吧! 哈哈!水果兄弟们也组成了各种不同的图文算式,它们各代表一个数,你能猜出它们各代表几 吗? 【教学思路】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题,通过这个题的练习,可让学生初步掌握代换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找规律》教学反思 “数学思考”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总复习的一个内容。在本套教材的各册内容中都设置了独立的单元,即“数学广角”,其中渗透了排列、组合、集合、等量代换、逻辑推理、统筹优化、数学编码、抽屉原理等方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总复习第一部分“数与代数”专门安排了《数学思考》的小节,通过三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发展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分步枚举组合的能力和列表推理的能力。本节课是教材中的例5,例5体现了找规律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这里的规律的一般化的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可以连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图,由简到繁,发现规律。解决这类问题常用的策略是:由最简单的情况入手,找出规律,以简驭繁。这也是数学问题解决比较常用的策略之一。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数学思考方法。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出发,引导学生说出“化难为简”“化大为小”能够帮助解决复杂问题,教师明确提出这也是我们数学学习当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数学思考”。 本课的第二个环节:提出问题。在平面上有20个点,这些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提出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又为渗透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埋下了伏笔。接下来是带领学生分析“难”在什么地方,学生认为难在点太多、线太杂,不好解决。那么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有?学生想到先从最简单的情况开始研究找规律。 本课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探究规律,解决问题。教材中呈现的探究方法是:从简单问题即两个点开始,逐个增加点数进行研究,找寻规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结合具体图形探讨平面图形中存在的规律,最后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线条数=1 +2+ 3 +…… +(点数-1)。 1

等量代换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等量代换-《等量代换》教学设计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等量代换 1.利用学具,开展拼图游戏 师: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利用老师给你准备的学具(正方形和三角形卡片),快速拼成一个长方形,开始。 2.巡视发现,展示不同作品。 师:(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拼图,用磁条)一个小小的拼图游戏,聪明的翠竹3.1班孩子们摆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图形,快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是用几个什么图形拼成的? 生1:2个正方形拼成; 生2: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成 生3:4个三角形拼成 3.观察交流,感知等量代换的思想。 (1)仔细观察,怎样替换。 师:如果规定不准使用正方形,这幅作品(1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拼成的),你打算怎么办呢? 生:拿掉1个正方形,换上2个三角形。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换呢? 生:因为一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一样大。 师:这幅作品(2个正方形拼成的)怎么办呢? 生:拿掉2个正方形,换上4个三角形。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换呢? 生:因为一个正方形和2个三角形一样大,2个正方形就和4个三角形大小一样。师:如果规定不准使用三角形,第三幅作品,该怎样换?为什么可以这样换?生:拿掉4个三角形,换上2个正方形;因为四个三角形和2个正方形的大小一样。 (2)用心思考,替换原则。 师:当游戏规则改变了,我们需要换图形的时候,同学们都共同遵循了什么原则? 生:大小一样,大小相等。 4.揭示课题 同学们,像我们刚才所玩的拼图游戏,是用2个三角形来替换大小相等的1个正方形,或用一个正方形来替换大小相等的2个三角形,这种替换的方法,在 5 / 1 -教学设计等量代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等量代换的问题吧。我们的数学当中叫做等量代换。今天,)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本环节根据学生所熟悉的拼图游戏,给同学们提供了 一个“换”的舞台,学生通过拼摆图形,替换图形,在自己亲身动手实践中感知大小相等的图形可以替换,从而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自主建构知识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