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由卡尔•马克思著作,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
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为了它,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资本论》共四卷。
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
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
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全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
《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不仅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而且使人类世界的一半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读了《资本论》的第一卷。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商品和货币①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缺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不能成为商品。
②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
其中,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其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的产生过程,对于理解整个《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同时也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指出,商品经济是基于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而交换的基础是商品的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交换和价值的实现。
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商品经济的形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交换关系。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的产生过程进行了生动描述。
他指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的增值。
这一观点让我认识到,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劳动的积累和价值的增值。
在现代社会中,资本的形式和运作方式不断变化,但其本质仍然是基于价值的增值。
最后,阅读《资本论》让我对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我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与资本积累密切相关。
资本的积累导致了财富的积累和贫困的积累,这种现象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
此外,我还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市场经济与资本密切相关。
市场经济是以资本运作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其运作方式和规律与资本的本质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第一章让我对商品经济、资本和现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些认识对于我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深邃和前瞻性,对于我们思考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

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科学预见——《资本论》第一卷学习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着,这部巨着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着述的伟大的科学巨着,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基本观点: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辩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2024年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按照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篇关于《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资本论》第一卷是《资本论》三卷本中的第一部分,涵盖了一些基本概念、价值规律、商品及货币的分析等内容。
这是一个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起点。
首先,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使我能够看到资本主义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模式,更是一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他清楚地指出,资本的积累对劳动者的剥削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剥削使社会分裂和不平等日益加剧。
通过马克思的论证,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商品的真正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马克思把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通过商品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的劳动时间和社会关系。
这使我明白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商品交换的过程,而这种交换是建立在商品私有制和剩余价值的基础之上的。
这样的认识让我对市场经济的运作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现实中的商品生产和交换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再次,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认识到货币的重要性。
马克思将货币视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和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通过对货币的研究,我明白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及其带来的影响。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不仅仅是一种交换工具,更是资本家实现剥削和剩余价值的手段。
通过马克思对货币的分析,我认识到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使我对货币运行机制和货币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最后,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资本论》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系统的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指导。
我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

我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浅谈《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感想摘要:《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是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马克思在文中提出:“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并且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的积累,它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也在书中提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就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土地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个人劳动为基础将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关键字:资本论马克思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引言;没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着作。
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着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着作。
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观点谈谈我的以下几点感悟:正文: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著名的经济学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剖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留下了很多的读书笔记。
接下来,我将逐步地分享我的思考过程。
首先,我注意到马克思强调了资本的本质。
他指出,资本是价值的自我增殖,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实现。
这一点引发了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思。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这往往会导致工人的剥削和不公平的财富分配。
这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我对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产生了兴趣。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而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这使我明白了商品和货币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我开始思考如何合理运用商品和货币,以实现更公平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接着,我着重关注了马克思对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分析。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并且通过劳动来创造剩余价值。
这引发了我对工人权益的思考。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往往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但他们却只能获得有限的报酬。
这使我思考如何保护工人权益,实现劳动价值的公平分配。
最后,我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的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将导致其自身灭亡,进而催生出社会主义社会。
这使我对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一个更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并思考其中的观点,我得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运作机制和问题所在。
这本书激发了我对经济学和社会问题的兴趣,并促使我思考如何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激发了我对改革和创新的思考。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
1. 商品和货币
马克思首先介绍了商品和货币的概念。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价值是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用于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本质是价值,它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
2. 资本和剩余价值
资本是一种用于生产的商品,它具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能力。
剩余价值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它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工人出售劳动力为基础的生产方式。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获得剩余价值。
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导致了工人的剥削。
4.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
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则希望提高工资和生活水平。
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稳定和危机。
5. 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
社会主义革命将消灭资本家阶级,建立工人阶级的统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劳动人民的解放。
总结起来,《资本论》第一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
这本书对于理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集合4篇【篇1】《资本论》第一卷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攻读,总算是把资本论第一卷给看完了。
本来文章标题想用“悲惨世界”来命名,又觉得如果只关注资本论中悲观凄惨的社会现实的描述的话,那必然属于管中窥豹,没有高度了。
综合来说,资本论第一卷包含了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生产理论、制造业及工业的规模发展理论、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论等内容。
其核心从个人理解而言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提出了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决定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延展出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其二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所有的历史进步都是基于劳动创造,但劳动能创造的价值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给劳动也就是与工资和劳动报酬对应的价值,还有一部分是无给劳动,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享有者是资本家。
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来源于资本对劳动剩余价值的持续永无止境的剥削。
其三提出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会促使劳动价值及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在制造业领域,会出现劳动的相对过剩,同时也会因为剩余价值对资本的贡献日益增大,小资本逐步会转化为大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小资本家也会由于竞争的关系导致被大资本家剥削而最终成为无产者,生产的规模效应会日益提高,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差距会逐步拉大,当无产阶级穷苦到无法维持必要生计时,资产阶级将面临暴动、革命甚至战争等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届时无产阶级将从被剥削者转变为剥削者,而资本家必将消亡。
以上三个内容可以说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主要的内容,在接近70万字的著作中,马克思可以说用了大量的篇幅研究了19世纪及18世纪英格兰的社会发展状况,包括人口数量、就业人口数量、制造业规模化现象等。
而且资本论中,大量引用了包括亚当斯密《国富论》、李嘉图《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的《人口学原理》等当时研究经济的各类著作及学说,也包括大量登载于报纸上的与人口变化、经济发展相关的文献,可以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集各种经济理论于一体,并引导出马克思自己的经济学主张的一本经典著作。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著作。
它的出版对世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经济学百科全书”。
读完《资本论》第一卷,让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以利润为目的的经济体系,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这种剥削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规律,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他通过对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
他还对货币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揭示了货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此外,他还对资本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资本的积累规律和扩张规律。
这些理论使我对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对资本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进行了展望。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但它也孕育着自身的灭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不断加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崩溃。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使我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走向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思想精髓。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读后感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述三个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相信读了之后泥猴有所感想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希望你会喜欢。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篇一一、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以劳动产品的社会形式——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体的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的前提,那么价值就是物得以被交换的本质。
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的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的一种质的衡量。
商品的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是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则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的论述用的是一种辨证统一的方法。
他指出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的情况下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是商品。
谁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虽然是使用价值,但不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紧接着,马克思提出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重性是劳动的两重性决定的。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之一。
本书详细系统地分析了商品、货币、资本等经济概念和其内在的矛盾,并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剩余价值的生成过程的揭示,揭示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阅读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其有益的经历,我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思考,下面我将就此与大家分享。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理论。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单位,商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
马克思通过商品交换的分析,揭示出商品交换背后隐藏着私有制和剥削的关系。
作为一种价值媒介和流通手段的货币,成为交换商品的普遍等价物,为空间化的劳动提供了一种普遍等价物。
货币的存在不仅仅是对社会劳动的抽象表现,也是对剥削关系的实现和强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货币不再是简单的等价物,而是“资本的单纯表现形式”。
资本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自增值的价值。
资本家出卖劳动力并将其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从而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成是通过资本家占有和支配雇佣劳动的过程,即剥削工人。
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剖析,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即资本家通过劳动力的剥削获得利润。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而导致了劳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这种矛盾表现在剩余价值与再生产之间的冲突,即能否实现剩余价值的再投资和扩大生产。
如果剩余价值不能得到再度投资,就会出现过剩的商品和失业的工人,引发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资本、利润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发展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旧一切生产方式破产的基础,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和方向,呼吁劳动者以公有化生产资料,取消私人占有,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再分配。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让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1、社会必要的劳动量,或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社会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2、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态,出现于世间的。
这是它们照常有的自然形态。
它们是商品,却仅因为他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对象,同时又是价值相当者。
所以必须有自然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它们才表现为商品,才有商品的形态。
3、发现这货币形态的起源,探寻商品价值关系所包含的价值表现,是怎样从最单纯最不可感觉的姿态,发展到最迷人视觉的货币形态。
这样,货币的谜,将会同时消灭。
4、它(商品)只能用它所通晓的文字——商品语——传达它的思想。
因要告诉我们,它自身的价值是由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
5、希腊社会是立在奴隶劳动上,从而,以人间的和人类劳动力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
6、在宗教世界的幻境中,人脑的生产物,好像是赋有生命,而互相发生关系,并与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物一样。
在商品界里,由人手造的生产物也是这样。
我把这个叫作拜物教。
劳动生产物当作商品而被生产时,这种性质是必然会附在劳动生产物上的。
这是商品生产不能须臾离的性质。
7、(以鲁滨逊为例)在必要性的强制下,他不得不把他的时间,适当的分配在各种机能之间。
在他的全部活动中,哪种机能占较大的范围,哪种机能占较小的范围,这要看,在有用效果的实现上,必须克服怎样大的困难才能决定的。
经验是会给他教训的。
8、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于资产阶级时代以前的社会生产有机体形态,和教父对于基督教以前的宗教,是用同样的眼光看待的。
9、商品的交换过程,包含诸种矛盾的互相排斥的关系。
商品的发展,不曾扬弃这个矛盾,却为这个矛盾,创造了一个运动形态。
10、货币通流次数减少,则流通货币量增加。
当作流通手段的货币的量,在平均通流速度不变时,也不变,所以,只要投一定量的一镑钞票到流通界,即可使等量的金币从流通界退出——这是一切银行家都很熟悉的办法。
11、货币在量方面有限在质方面无限的矛盾,使货币贮藏者不绝的。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心得《资本论》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全面剖析和批判的经典之作。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深刻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下面是我对《资本论》第一卷的读书心得。
第一章中,马克思对商品和货币的分析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他指出,商品不仅有使用价值,还具有交换价值,这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商品交换形式的出现使得各种不同的商品可以通过货币来统一交换,进而形成了商品的普遍等价物。
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方便,也给了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无限的扩张和发展空间。
第二章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时间是决定价值的唯一尺度”的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理论使我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和价值的关系,也揭示了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秘密。
第三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他讲述了资本家如何利用雇佣工人和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控制了生产工具,还对工人施加压迫和剥削,从而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垄断和掌控。
这一分析让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和剥削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章中,马克思对商品的实现和再生产进行了论述。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商品不仅需要被生产出来,还需要被出售出去,否则就会造成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资本家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会不断地扩大生产规模,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
这一分析让我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乱象的根源。
第五章中,马克思讲述了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分配。
他指出,剩余价值不仅会重新投资于生产中,也会以利润的形式流向其他行业和领域。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进行剥削,不断积累剩余价值,从而扩大了自己的财富和势力。
这一分析让我深入了解到了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阶级的统治和剥削。
第六章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资本论》就是一部真正博大精深得辉煌巨著,就是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得巅峰之作。
在第一卷中,从简单得商品入手,研究了资本得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得资本得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第一卷用抽象得方法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得直接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产生、发展与必然灭亡得历史过程。
在对资本主义生产得实质即剩余价值得生产与资本积累过程特别就是原始积累得考察中,暗含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得伦理批判。
第一卷得第一部分主要写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得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得商品得社会实体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得劳动,以商品作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商品得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
商品首先就是一个外界得对象,一个靠自己得属性来满足人得某种需要得物。
一方面,商品按其自然形式就是使用物,或使用价值,物得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它决定于商品体得属性,离开了商品体就不存在。
如果说使用价值使得物具有被交换得前提,那么价值就就是物得以被交换得本质。
价值由生产该商品所需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剥离了商品得物理属性、使用价值,单单就是各种商品中统一存在得一种质得衡量。
商品得这种价值隐含在商品中,通过交换价值得形式体现出来,交换价值只就是包含在商品中得价值得表现形式,商品则就是交换价值得承担者。
在这一部分中,马克思对商品两重性得论述用得就是一种辨证统一得方法。
她指出一个物可以就是使用价值而不就是价值。
在这个物不就是以劳动为中介而对人有用得情况下就就是这样。
例如,空气、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
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就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就是商品。
谁用自己得产品来满足自己得需要,她生产得虽然就是使用价值,但不就是商品。
要生产商品,她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得使用价值。
最后,没有一个物可以就是价值而不就是使用价值。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得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4000字读后感篇一:《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资本论》由卡尔?马克思著作,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晚年,他继续撰写《资本论》。
1883年3月14日在伦敦病逝。
《资本论》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辉煌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为了它,马克思倾注了毕生心血。
《资本论》共四卷。
马克思把前三卷称为理论部分,把第四卷称为历史批判部分。
因为第四卷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故通常所说的《资本论》指前三卷。
第一卷从简单的商品入手,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作为阶级关系的资本的本质,重点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卷共分三篇,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揭示资本的本质及其内在的深刻矛盾。
第三卷探讨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内部分配的问题。
《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全人类的进化历程。
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
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人类思想体系。
《资本论》这部“稿费甚至不够支付写作它时所吸的雪茄烟钱”的伟大著作,不仅深刻阐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诸多方面,而且使人类世界的一半发生了深刻变化。
由于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有限,所以我只读了《资本论》的第一卷。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商品和货币① 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一切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缺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就不能成为商品。
② 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
其中,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资本论》第一卷名为“资本的生产过程”,主要内容为阐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个理论是马克思思想的四梁八柱之一,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才能明白马克思对工人的同情和对资本家无情的批判。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生前所写,后两卷是由恩格斯整理马克思遗稿后出版的,相较而言第一卷读起来会比剩余两卷更加容易。
需注意的是马克思的写作基础是由哲学和政治学为基础的,资本论的逻辑推论基础也是由此而来,所以不能单纯的从经济学角度去解读。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对工人剩余价值的贪婪侵占造成的贫富分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升级,由此解释了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宣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将发生的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只有劳动者才创造价值,资本家不创造价值。
由此一来,资本家的财富一定的来自于对劳动者的剥削,而非自身创造,进一步说明是由劳动者创造了一切的价值和资本。
这么论述一定有人有疑问,因为在现在的观念中,资本家前期投资的资金和设备都做出了一定贡献,那么问题就要再来往前追溯一下,资本家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设备又是谁造的,如果我们能够无限的回溯一定会发现一切又要再回到劳动者身上。
那么在这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形成了一个逻辑自洽的体系。
在这样的论述下就很清楚了,在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剖析出的世界里明确指出,谁是生产者,谁是剥削者,并且再更进一步的深入论证,资本主义并将孕育出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全书共三卷。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后,我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
他通过对商品、货币、劳动力等要素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将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最终必将走向灭亡。
此外,我还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和理论,例如价值规律、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
这些理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也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当代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阅读《资本论》第一卷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和哲学基础,但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经济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有
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经济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资本论读书笔记

《资本论》读书笔记目录第一卷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资本的总公式第五章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第六章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七章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八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九章剩余价值率第十章工作日第十一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二章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三章协作第十四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五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进一步研究第十六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剩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之间量的比例的变化第十八章剩余价值的各种公式第六篇工资第十九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章计时工资第二十一章计件工资第二十二章国民工资率的差异第七篇资本的积累导言第二十三章简单再生产第二十四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五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八篇原始积累第二十六章原始积累的秘密第二十七章对农村居民的剥夺第二十八章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
关于工资的法律第二十九章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第三十章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
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三十一章工业资本家的产生第三十二章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三十三章现代殖民理论致读者德文第二版跋摘录序言对现在的资产阶级社会来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
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柏修斯用云彩遮住身体来追捕妖怪。
我们却钻入云中遮住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同自然的进展和自然的历史是相似的。
现代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佛罗伦萨第一章商品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或价值本身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之一。
第一卷第一章是《资本论》的开篇,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阐述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商品的本质和价值规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他指出,商品不仅是物质的实体,更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价值的量度单位是劳动时间。
这一观点揭示了商品交换背后的深层次规律,也引导我们思考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商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工具。
其次,马克思在第一章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一种剥削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来获取剩余价值,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础。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这一观点对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为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最后,马克思在第一章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取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生产的本质,为我们改变现存的经济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是一部重要的经济学著作,通过阅读这一章节,我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马克思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三月份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读书书目《韦伯的两篇演讲——伦理之业》韦伯《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在读《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是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原话,意图通过这本书对资本的一整个流程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作规律。
在马克思的严重,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乃至是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所以对经济规律认识清楚之后就能够看清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并从中得出马克思最终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发展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书中的人,并不是一种实体的人,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的载体。
正如吉登斯在对古典三大家进行评述的时候说,一切经济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
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将人作为一种载体,作为经济领域里的买者或者卖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
这与马克思对于人、社会的定义有关,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通过这样的论述自然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思想的关键词之中存在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这些词语。
资本论从总体的三卷来说就是在讲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第一卷主要是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来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
在它前面叙述的商品、工资等部分只是在为剩余价值论的叙述做一定的铺垫。
《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商品的交换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论、资本的积累。
劳动价值论,通过交换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在同一商品中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以及劳动二重性,一个人在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中的一个,同时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完成这种让渡,商品的拥有者只有让渡其手中的使用价值,才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月份读书书目及读书报告
读书书目
《韦伯的两篇演讲——伦理之业》韦伯
《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在读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是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原话,意图通过这本书对资本的一整个流程的分析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作规律。
在马克思的严重,对整个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乃至是决定作用的是经济结构,所以对经济规律认识清楚之后就能够看清整个社会的运动规律,并从中得出马克思最终的结论,资本主义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发展出了自己的掘墓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书中的人,并不是一种实体的人,只是一种经济关系的载体。
正如吉登斯在对古典三大家进行评述的时候说,一切经济关系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一样。
马克思在这里只是将人作为一种载体,作为经济领域里的买者或者卖者,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关系的承担者。
这与马克思对于人、社会的定义有关,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同时人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通过这样的论述自然可以看出来马克思思想的关键词之中存在阶级关系、利益关系、经济关系这些词语。
资本论从总体的三卷来说就是在讲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第一卷主要是剩余价值论为核心来阐述资本的生产过程。
在它前面叙述的商品、工资等部分只是在为剩余价值论的叙述做一定的铺垫。
《资本论》第一卷的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商品的交换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的生产论、资本的积累。
劳动价值论,通过交换解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在同一商品中不能同时存在的矛盾。
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以及劳动二重性,一个人在只能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以及价值中的一个,同时商品只有用于交换才能完成这种让渡,商品的拥有者只有让渡其手中的使用价值,才可以实现商品的价值。
而这个让渡的过程就是将商品投入到交换领域中去。
在这种交换的形式的分析中马克思引入了关于货币的论述,从最初的物物之间的偶然性交换,到扩大之后以一种商品作为媒介的扩大的物与物的交换,再到以贵金属乃至出现稳定的货币作为中间媒介的交换。
在这样的逐步扩大的交换过程中,马克思分析了货币的各种职能。
商品的交换的公式是:W—G—W,从总体的方面来说商品交换的本质仍然是物物之间的交换,只是在交换的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交换的都是双方都需要的物品,因此就产生了货币这个中间的媒介。
商品的这个交换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商品出卖换成货币,在马克思的叙述中,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失败后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也就是说商品生产者为了实
1
现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果失败的商品则不能称之为商品,只能是生产者手中的凝结了一定的劳动量的劳动产品,同时没有货币生产者自然也不能得到对他而言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有一段话,论述十分中肯:分工使他们成为独立的私人生产者,同时又使社会生产过程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关系不受他们自己的支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独立为物的全面的依赖的体系所补充。
历史性。
)第二个阶段是从货币再到商品的一个变换,或者说是最终的形态变化,是因为货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转换形态,或者说是他们普遍让渡的产物,所以它是绝对可以让渡的商品。
货币的力量在第一卷中,马克思已经论述的很清楚了——商品的一切的质的差别在货币上消灭了,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德,......,这黄色的努力,可以使异教联盟,国家分裂。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
剩余价值的生产论,以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为前提,追逐利润,获得对于剩余价值的支配权。
货币在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有着一种矛盾,即总公式的矛盾。
W—G—W,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怎么转化为资本的?等价交换原则怎么可以产生资本家所需要的利润呢?首先是关于资本的界定以及资本的特点。
资本就是追逐利润的,如果不能产生利润,货币仍然是货币,不能转化为资本。
但是从这个交换的流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得出利润是怎么产生的。
也就是说利润的来源并不是交换,而是来源于劳动,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继而马克思引出了绝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按照马克思的叙事,资本家的利润就是商品的剩余价值,假如工人的劳动时间是12个小时,其中有六个小时生产的产品价值足以抵得上资本家给予工人一天的工资,那么这剩余的六个小时的时间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就是利润的来源。
只是这六个小时被资本家用工资掩盖了而已,因为工资是资本家名义上给予工人的十二个小时的报酬。
工人的工资的水准最低的限度是要满足自己的生存,得不到就无法维持劳动力的更新,最高的限度就是还要生存资料、生活资料、后代的延续(持续的创造劳动力),从这个叙述可以看出,商品最后出手所获得的货币总数扣除工人工资、生产原料成本、生产工具的折旧费用等,余下的就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而资本家恰恰就是为了获得这部分剩余价值的支配权。
货币的增殖的过程就是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过程。
资本的积累过程,它来到人世间,每一个毛孔里都是肮脏的。
资本的积累与原始积累是不同的。
最原始的积累,马克思用英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从圈地运动、政府的法令、海外的移民、海外的资本投资等这些手段,英国完成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自由的工人,人身的自由,同时又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这两样使得农民走进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除了进入工厂,别无它路可以走。
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原料,有了土地,可以生产亦可以获取地租,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这个样子。
从马克思的分析框架,可以大致看出来这个过程,资本、劳动、土地,三个要素,不同的结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阶级,资本的占有者形成了资本家,土地的使用者形成了农民,劳动力的出卖者形成了工人。
在资本的原始积过程中,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了无业游民。
在这个意义上农民是自由的,但是同时又完成了农
2
民与生产资料的分离,这样这种无业游民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就一无所有,这就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工人。
而资本与土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资本家这个阶层,要进行商品的生产就需要有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就需要雇佣劳动。
为了保证生产的不间断,又需要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就有工资的界定的标准。
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之中,感触最深的一个是资本的原始积累的过程却是是血与泪的历史,资本的每一个毛孔都是肮脏的,在马克思所罗列的有关工作日的叙述中,现在的我们根本就想象不到当时资本主义的工作条件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人际的关系混乱到了什么程度。
居住条件应该是欧洲后来疾病频发的原因之一了;其二是资本的魔力,消除了一切的不平等,消除了一切的差别,改变了一切。
但是资本论第一卷引人思考的地方有三处:其一是有关分工的叙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期,必然是要消灭掉小农业、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使这一切都卷入到市场中去,但是在大工厂里面的分工在马克思的叙事里面确实对人性的摧残。
原来的没有机器时期,工人还可以做很多的事情,虽然这也是遭到马克思批判的,但是在大机器出现以后,工人只能盯着机器看着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身心状况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但是在涂尔干的叙述里面,社会分工应该是人们相互依赖的一个前提,但是人们如何能有这样的觉悟以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生产作为自己的人生意义?这样是不是有些过于崇高了。
这是二者之间关于社会分工的不同认知。
第二在关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关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马克思的核心是剥削,而韦伯的核心却是新教伦理下的资本主义精神,那么资本主义精神的勤俭节约能够产生这样的疯狂的资本社会吗?也许马克思的话也是有所偏颇,所以接下来梳理三者的时候想要好好的比较一下二者的不同以及出发点所在。
第三,是马克思关于印度的公社的论述,在亚洲政治的形式不断变迁的形势下,印度的村社制度却是没有产生多大的变化,基层的制度的稳定与上层政治的脱节又该怎么解释?还没有思考清楚。
2014/3/20
张贯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