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5——丹毒(下肢)
13、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L03.1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丹毒
疼痛护理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和程者取舒适卧位,抬高患肢。提供舒适、整洁、安静的环 境,减少外界刺激。操作时动作轻柔、迅速。
3.了解病人既往疼痛的处理办法及效果。指导分散注意力,鼓励 参加文娱活动,如读书、看报、听音乐等。
4.遵医嘱给予物理治疗。如局部湿敷、紫外线、红外线照射、超 短波及音频电疗等。 5.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 需要积极寻找面部口腔
面部丹毒 等处有无病灶
消除 诱因 • 由足癣引起的下肢丹毒
下肢丹毒 需积极治疗足癣,防止
再发
相关护理
护理评估
了解患者健有康无史引起机身体体抵状抗力降低的疾病 况
皮肤情 心理-社 况 会状况
护理评估
身体状况
A
B
C
了解患者既往的不 良行为:如抠鼻、 掏耳、搔抓皮肤等
有无外伤及感染: 有无皮肤皲裂、放 如口鼻、咽耳、脐 射性损伤、接种、 部、下肢及足部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心理-社会状况
单击添加段落标题
此处添加详细文本描述,建议与标 题相关并符合整体语言风格,语言 描述尽量简洁生动。
3、本病可引起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患者可产生恐惧、焦虑、悲观等不良情 绪,不利于配合治疗
护理诊断
A 体温过高: 与局部感染及炎症有关
游走型丹毒
复发型丹毒
发生特点 红斑基础上发生水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大疱者 红斑基础上发生脓疱者 炎症深达皮下组织并引起皮肤坏疽者
皮损一边消退,一边发展扩大,呈岛 屿状蔓延者 于某处多次反复发作者
诊断及相关疾病鉴别
实验室检查
血抗链和血白细胞
中医外科学——丹毒
中医外科学——丹毒1、丹毒的主要病因病机是A、风温夹痰凝结经络B、风温湿热蕴结肌肤C、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D、经络阻塞,气血凝滞E、暑湿热毒流注肌间2、下列哪项不是丹毒的临床特点A、病起缓慢,恶寒发热B、局部皮肤焮热肿胀,迅速扩大C、局部皮肤忽然变赤D、好发于小腿部E、容易复发3、发于小腿足部的丹毒是A、抱头火丹B、内发丹毒C、流火D、流注E、赤游丹毒4、内发丹毒的治法是A、疏风清热解毒B、清肝泻火利湿C、利湿清热解毒D、凉血清热解毒E、清热解毒透脓5、丹毒风热毒蕴型的主方是A、普济消毒饮B、阳和汤C、托里消毒散D、五神汤E、犀角地黄汤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风温夹痰凝结经络的病位在经络,丹毒病位在肌肤(A错)。
风温湿热蕴结肌肤,若加之脏腑蕴毒,可形成有头疽(B错)。
丹毒为外邪侵犯,血分有热,郁于肌肤而发(C对)。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多形成各种外科疾病的肿块(D错)。
暑湿热毒流注肌间可形成流注(E错)。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本病发无定处,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病名,其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发热(A对)。
丹毒可见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C错)。
表现出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B错)。
丹毒挟湿热者好发于下肢小腿部(D错)。
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E 错)。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A错)。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B错)。
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C 对)。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毒(E错)。
4、【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内发丹毒发于躯干,多为肝脾湿火证,症候:发于胸腹腰胯部,皮肤红肿蔓延,摸之灼手,肿胀疼痛;伴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当清肝泻火利湿(B对)。
5、【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普济消毒饮适用于丹毒风热独盛证(A对)。
阳和汤适用于阴证疮疡(B错)。
运用清热解毒法综合治疗下肢丹毒经验
运用清热解毒法综合治疗下肢丹毒经验摘要本文通过对丹毒病因病机分析,总结了季德胜蛇药片用于丹毒发病初期、中期、后期及中西结合、内外合治中的辩治经验,并举例病案说明季德胜蛇药片治疗丹毒的有效性。
关鍵词名医经验霍清萍清热解毒法下肢丹毒丹毒是一种临床常见急性皮肤感染性疾病,多发于下肢和颜面部,以下肢丹毒临床最为常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丹毒主要是由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累及真皮或网状淋巴管所致的急性皮肤感染炎症[1]。
其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
其主要临床特点为发病急骤,常伴有发热、白细胞明显增高、局部淋巴结肿大等。
典型损害为皮肤鲜红、触痛、灼热和边界清楚的硬性红斑,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脓疱和坏疽。
丹毒好发于下肢,愈后容易复发,常反复发作,后期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橡皮腿。
治疗药物首选b-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滴注,可较快改善全身症状,但对改善局部症状效果不佳,且容易复发。
随着现代生活水准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吸烟酗酒、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问题的增多,以及临床上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其临床患病率也随之逐步上升,病患多由于疼痛难忍而四处求诊。
霍清萍教授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30余载,医术精湛,经验丰富,临床善于中西合璧综合治疗各类临床杂病。
笔者跟随霍清萍教授临床学习,每见内外兼施综合治疗下肢丹毒均有意想不到之奇效,现将霍清萍教授治疗下肢丹毒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学对于“丹毒”早有认识,最早可追溯到《黄帝内经》,其名为丹胗、丹熛,“少阳司天,客胜则丹胗外发,及为丹熛、疮疡……”;《诸病源候论》[2]中“丹毒病诸候·凡一十三论”章节则对丹毒的临床症状与预后有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唐代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丹毒第四》论曰:“丹毒,一名天火,肉中忽有赤如丹涂之色,大者如手掌,甚者遍身有痒有肿……此虽小疾,不治令人至死”,明确了丹毒病名,并对其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及预后有一定描述;《疡科心得集·辨大头瘟抱头火丹毒论》,则对现代中医辨证施治丹毒奠定了基础,现代中医学认为,“丹毒”病因[3]主要是由热毒之邪,内发于肌肤腠理之间,不能得道而出,则积蓄内热而发病,故起病之标为外毒内侵,其病之本为血热外迫,染病日久而气血瘀阻化为丹毒,可由病灶所属部位与经络的不同而略有区别,发于小腿部可称之为“下肢丹毒”[4],亦可称之为“流火”“腿游风”,而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下肢局部皮肤破溃,使湿毒之气侵袭而入,湿热之邪沿经下行而化火,郁结于局部肌肤所致,其病先发于小腿,亦可迁延至大腿,且愈后较为容易再次发作,甚至可发展为大腿风,所以其中医治法应以清热、解毒为主,再辅以凉血、化湿、敛疮、活血等法。
中医治疗丹毒偏方验方效方
中医治疗丹毒偏方验方效方第九节丹毒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毒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
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毒所为。
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本病发无定处,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网状淋巴管炎。
[病因病机]由于素体血分有热,外受火毒,热毒蕴结,郁阻肌肤而发;或由于皮肤粘膜破伤(如鼻腔粘膜、耳道皮肤或头皮破伤,皮肤擦伤,脚湿气糜烂,毒虫咬伤,臁疮等),毒邪乘隙侵入而成。
凡发于头面部者,挟有风热;发于胸腹腰胯部者,挟有肝火;发于下肢者,挟有湿热;发于新生儿者,多由胎热火毒所致。
[诊断]多数发生于下肢,其次为头面部。
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
可有皮肤、粘膜破损等病史。
发病急骤,初起往往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全身症状。
继则局部见小片红斑,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表面,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稍退,放手后立即恢复,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
一般预后良好,约经5—6天后消退,皮色由鲜红转暗红或棕黄色,最后脱屑而愈。
病情严重者,红肿处可伴发瘀点、紫斑,或大小不等的水疱,偶有化脓或皮肤坏死。
亦有一边消退,一边发展,连续不断,缠绵数周者。
患处附近署核可发生肿痛。
发于小腿者,愈后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本病由四肢或头面走向胸腹者,为逆证。
新生儿及年老体弱者,火毒炽盛,易致毒邪内陷,见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常在20X109几以上,中性粒细胞80%一90%。
左下肢丹毒
左下肢丹毒患者张桂贞,女,78岁,主因左下肢肿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1周于08.3.25入院治疗。
入院前于急诊查学常规:WBC17.0×109/L,其余正常,给予头孢吡肟2g/q12h治疗7天,体温有所减退,但未降至正常。
查体:患者诉反酸,左下肢红肿可见略吸收,有水泡形成,且水泡破溃,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
诊断:左下肢丹毒。
患者既往冠心病史8年,于3年前行冠脉搭桥手术,无足癣病史。
平素规律服用阿斯匹林0.1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
入院后检查患者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ESR均无异常。
入院后给予NS100ml+阿乐欣(注射用阿洛西林钠)4g/q8h联合盐酸莫西沙星片(拜复乐)0.4g/qd/po抗感染;龙胆紫外用;NS100ml+泮托拉唑40mg/qd抑制胃酸;5%G250ml+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异舒吉) 10mg/qd扩冠;同时口服:阿斯匹林0.1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欣康)20mg/tid。
患者自3-25至4月3日左下肢疼痛减轻、反酸减轻、水泡破溃处逐渐结痂,左下肢痛明显减轻,但仍低热,患处皮温高,感染控制不理想;且血压控制不理想,处于160/90mmHg左右。
4-2:考虑可能存在厌氧菌感染,给予奥硝唑0.5 g/qd静点。
4-3:仍低热,左下肢疼痛加重,血压160/90mmHg。
感染控制不理想,停用阿乐欣、奥硝唑,改用NS100ml+青霉素钠160万U/q6h;外用如意金黄散,以醋调制;加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4-4至4-10未再发热,左下肢疼痛消失,红肿明显消退,于4-10出院。
带药:希刻劳0.25/tid×5、倍他乐克25mg/qd×14、阿斯匹林0.1/qd×14。
分析:1、首先应关注治疗用药的选择丹毒(erysipelas)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
中医外科丹毒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丹毒丹毒是皮肤或黏膜的网状淋巴管感染。
发于颜面者称“抱头火丹”。
发于小腿者称“流火”。
红斑在腿部上下篁延游走者,称“腿游风”。
由火毒郁于皮肤而发,发于颜面者兼风,发于下肢者兼湿。
【诊断】1以小腿为多见,多有脚癣糜烂存在,头面次之,可找到皮肤黏膜破损。
2 .皮肤呈鲜红色肿胀,稍高出于周围皮肤,边界清楚,灼热疼痛。
一般不化脓。
可伴附近淋巴结肿痛。
3 .起病时突发寒战、高热、周身不适、脉数。
4 .发于小腿的丹毒,易反复发作,患肢可形成象皮肿。
5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 .颜面丹毒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举例:普济消毒饮加减。
薄荷5g,牛劳子、黄苓、玄参各IOg,板蓝根、大青叶各20g,金银花、连翘各15g,黄连3g。
2.下肢丹毒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举例:紫花地丁30g,金银花、大青叶各20g,黄柏、车前子、赤芍、牡丹皮各IOgo 全身症状消失,局部红斑亦退,而肿胀不消的,上方减少清热解毒药,加生惹彼仁30g,草薜15g,防己、泽泻各10g,以利湿消肿。
皮肤肥厚,已成象皮肿者,参考内科丝虫病象皮肿治疗。
二、中成药银黄口服液每次服IomI,每日3次。
清解片每次服5片,每日3次。
六神丸每次服10粒,每日3次。
三妙丸每次服6g,每日3次。
三、局部处理1用金黄散或玉露膏,冷开水调成稀糊状,随十随涂,不宜包扎。
如红肿面积过大,用皮炎洗剂煎汤作冷湿敷,清洁方便,消炎退肿快。
2.下肢丹毒肿胀严重者,皮肤消毒后,用梅花针敲刺,渗出湿水,以利消肿。
有足癣者应积极治疗,可预防丹毒的复发。
四、简易方药用概说中介绍的新鲜草药,捣烂敷红肿处,随干随换。
苍术、防己、泽泻各60g,升麻30g,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10g,每日3次。
饭前开水吞服,可常服。
鲜乌柏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g,生姜30g,切碎煎汤,乘热先熏后泡,每次20〜30分钟,每日2~3次。
至腿热出汗为好。
后两方适用于象皮肿。
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的应用进展
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的应用进展摘要:中医治法有多种,疗效好,疗程短。
它无显著的毒性,因此受到很多病人的欢迎。
对下肢丹毒的治疗效果尤为显著,丹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症状是皮肤突然变得通红,颜色变得像是一种粘稠的液体。
多见于下肢及脸部。
其症状是起病迅速,局部有明显的片状红疹,呈亮红色,略有凸起,压迫后褪色。
皮肤变得滚烫,像是被火烧了一样。
伴有高热、畏寒、头疼等症状。
下肢丹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有四肢肿胀、皮肤损伤等。
本文从中药治疗丹毒的3个方面阐述了中药对下肢丹毒的疗效。
其次,介绍中药在下肢丹毒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下肢丹毒;中医药治疗;进展中医认为,下肢丹毒是一种急性的皮肤及淋巴管,多见于下肢、脸部。
局部有明显的片状红疹,呈亮红色。
临床特征: 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表现为畏寒、全身不适、高热。
皮肤损害特征:有明亮的红色浮肿,有清晰的边缘。
很多人在患有下肢丹毒的时候,都会选择中医[1]。
因为中医药在治疗下肢丹毒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疗效,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很多中医药起到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服用之后效果明显。
若是对其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相信在未来发展中治疗下肢丹毒将更加容易,造福于患者。
那么如何应用中医药治疗下肢丹毒?本文将从内外同治、针刺治疗、综合治疗 3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下肢丹毒的病因1.1感染该病是由 a族 b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所致,可由皮肤或粘膜擦伤或其它轻度外伤所致,也可由血路感染所致,常见于鼻炎、口腔粘膜及牙齿感染病灶、足癣、小腿溃疡、瘙痒性皮肤病、疫苗接种、放射性损伤、皮肤皲裂或轻微摩擦、搔挠和轻微创伤等都会导致,特别是未经清洗的伤口更容易受到感染,有的伤口很小,很难察觉,比如脸部的丹毒可以通过鼻子上的一个小伤口造成,而复发性丹毒则是因为细菌潜伏在淋巴管中,一旦身体免疫力下降,就会复发。
1.2免疫功能降低该病主要见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慢性肾炎、低 v球蛋白血症、酗酒等全身疾病。
医案选丹毒(三例)
医案选丹毒(三例)【例一】王×会,男,18岁,门诊号:482833,初诊日期1972年4月17日。
主诉:右侧足背部红肿疼痛、发烧一天。
现病史:前天晚上开始右侧脚面靠外侧疼痛,未介意。
昨天突然开始发冷发烧38℃以上,头疼,局部红肿,疼痛,食纳不佳,大便不干,尿黄。
过去无类似病史。
检查:体温38.7℃,右侧足背靠外踝处有8×6厘米皮肤鲜江色,边界清楚,中央有少量水疱,有明显触痛。
白细胞计数17,5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4%,淋巴细胞16%。
脉象:弦数。
舌象:苦薄白。
西医诊断:足背部丹毒。
中医辨证:湿热下注。
立法:凉血解毒,利湿清热。
方药:金银花一两公英八钱地丁一两赤芍三钱生地五钱大青叶一两黄柏三钱牛膝三钱生石膏一两外用如意金黄散(附方6)水调敷。
4月20日,服上方后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局部红肿消退,疼痛已止,局部皮色已转噔,压痛减轻。
白细胞计数5,300/立方毫米。
症系余热未清,拟以凉血活血,佐以清热解余毒:金银花五钱地丁五钱黄柏四钱赤芍三钱紫草三钱茜草三钱生地五钱牛膝三钱继服上方三剂后,症状消失而治愈,【例二】王××,男,64岁,门诊号:327506,初诊日期1965年3月11日。
主诉:面部、前额、两眼睑红肿,发烧十余天。
现病史:患者于十余天前开始发冷发烧。
前额部及两侧眼皮红肿,鼻梁部肿胀,中央起水疱,有少量渗出液。
胸闷恶心,咽疼不欲进食,大便两天未解,小便短赤。
诊为颜面丹毒。
吃药打针,体温稍降,但面部红肿未消。
检査:体温38℃,颜面前额部两侧眼睑及鼻梁部皮肤红肿,边界清楚,颜面鲜红有灼热感,鼻梁中央部有多数小水疱,有些水疱破裂,糜烂结痂。
白细胞计数14,6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7%,淋巴细胞13%。
脉象:洪数有力。
舌象:舌质红绛,舌苔黄腻。
西医诊断:颜面部丹毒。
中医辨证:毒热炽盛,阴虚血热(抱头火丹)。
立法:清热解毒,佐以凉血护阴。
方药:金银花八钱公英五钱地丁五钱大青叶四钱板蓝根六钱赤芍三钱鲜茅根一两焦山栀三钱桔梗一钱半大黄三钱黄芩三钱竹茹三钱滑石块三钱外用祛毒药粉(马齿苋一两,薄荷一钱,萆红花一钱,大黄—钱,地丁一两,雄黄一钱,败酱一两,赤芍八钱,生石膏八钱,绿豆粉一两五钱,白芨二钱,血竭二钱,冰片一钱)二两,加冰片一钱研匀温水调敷。
一例丹毒患者的病例讨论
入院诊断: 丹毒 结节性痒疹
入院治疗
1.急查血培养(未见);
2.控制感染:克林霉素磷酸酯 1.2g Q12h
(因青霉素过敏史)
3.止痒、抗过敏对症处理:
奥洛他定片
5mg 2次/日 口服
润燥止痒胶囊 2g 3次/日 口服
丙酸氟替卡松乳膏 1g 2次/日 外用
除湿止痒软膏 1g 2次/日 外用
莫匹罗星软膏 1g 2次/日 外用
16
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 患者可出现前驱症状,表现为突然发热、全身不适、寒战等。患者在发病之前大多有外伤,伤口没有 及时清理,被病菌入侵。出现前驱症状时,不少患者不能意识到该病,没有及时就医,可能会延误治 疗。 2、发作症状 1)红斑 出现前驱症状后的几个小时到一天,患者会出现红斑,红斑会不断扩大,界限比较清楚。患者的皮肤 温度会上升,且呈紧张的状态,可出现硬结和水肿。受累的皮肤有明显的触痛和灼痛,淋巴结肿大比 较明显,可伴有淋巴结炎。有不少患者会出现脓疱、皮肤坏死等,小腿、脸部更为明显。 2)水肿 丹毒是比较顽固的疾病,病菌可潜伏在淋巴管,可反复引发疾病。丹毒复发会导致局部淋巴水肿,持 续恶化会形成永久性的肥厚性纤维化。
31.24
257
加用护肝,输注病毒灭 活血浆,气管插管
思考讨论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或浅层淋巴管的感染,是由乙型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急性炎症, 常表现为境界清楚的局限性红斑,伴水肿、热痛,患 处皮肤温高、紧张,好发于颜面及下肢,可有头痛、 发热等全身症状。
丹毒根据皮损表现分为两类: 1、水疱或大疱性丹毒 皮疹初起为红肿发硬的斑片,后迅速向周围蔓延而成为 大片猩红色斑状损害,表面紧张、灼热、有光泽,稍微 高起,境界清楚。以后皮损向外扩延,中央红色消退为 棕黄色并有轻微脱屑,触痛明显。皮损部出现含有浆液 或脓性分泌物的水疱或大疱。 2、坏疽性丹毒 症状极严重时,患部可以迅速发生坏疽。此情况多见于 新生儿,多由脐部或生殖器部开始,后迅速扩延,病情 凶险,易引起败血症和腹膜炎甚至死亡。
13、丹毒(下肢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西医诊断为下肢丹毒的住院患者一、丹毒(下肢丹毒)的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下肢丹毒(ICD-10编码:)(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2012 )》进行诊断(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皮肤,并迅速相四周蔓延扩张,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七版(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型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肿大。
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3.症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赤红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红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丹毒协作组制定的“丹毒中医诊疗方案”(四)标准住院日为W 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2.适用于下肢丹毒急性期的患者。
3.下肢丹毒慢性期或慢性期急性发作、孕妇、有过敏史或过敏体质患者不进入本路径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既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
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
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
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
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
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
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
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
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
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
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
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
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
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
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
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56例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56例体会马海燕【期刊名称】《中国民间疗法》【年(卷),期】2016(024)005【总页数】2页(P68-69)【关键词】急性下肢丹毒;五味消毒饮;萆薢渗湿汤;中西医结合【作者】马海燕【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脉管炎医院,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丹毒是由皮内淋巴管网受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从而导致急性感染的一种疾病,发病部位多集中于下肢及头部和面部。
在中医学里,丹毒又称“丹胗”和“丹熛”,将下肢腿足部位的丹毒病症称为“流火”,将发生于头部的丹毒病症称为“抱火头丹”[1]。
下肢丹毒是一种下肢网状淋巴管炎,主要原因是血分有热、外受火毒和郁阻肌肤等,其主要的病情特点是局部的红肿发热,严重情况可导致全身发热,此种病症在治愈后容易复发。
近年来该病症的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并受到了广泛关注,我院对收治的56例急性下肢丹毒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我院2011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12例急性下肢丹毒患者,均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所有患者年龄在22~80岁,排除反复发作已成慢性皮损者、糖尿病、肿瘤、患处皮肤黏膜破损等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
观察组男24例,女32例,年龄22~76岁,平均(37.3±2.8)岁,病程1~19 d,平均(5.7±2.3)d;患病部位:左下肢29例,右下肢18例,双下肢9例。
对照组男27例,女29例,年龄24~73岁,平均(38.7±3.1)岁,病程1~21 d,平均(6.1±2.7)d;患病部位:左下肢31例,右下肢15例,双下肢1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两组患者均卧床休息,忌食用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适量饮水,如出现下肢肿胀渗出者应适当抬高患肢。
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法进行治疗:①青霉素600万U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青霉素过敏者给予头孢曲松2.0加入10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②创面用50%硫酸镁冷湿敷,连续治疗14 d为1个疗程。
丹毒优秀课件
第二步:进行必要的检查,为掌握感染的程度,应查血常规,同 时为明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应查血糖。
.
4
命名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病名, 生于躯干部者,称内发丹毒; 发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 丹; 发于小腿者,称流火; 新生儿多生于臀部,称赤游丹。
.
5
.
6
胸腹腰胯部
内发丹毒, 《疮疡经验全书》 “丹毒,内丹毒从胁下至腰下,肿发赤色,
名日内丹,如早觉可治,致腰便不可 治。”
.
边界清) 迅速扩大,发无定处。(毒邪所致)
.
12
病因病机(西医)
β---溶链 网状淋巴管及其周围组织 表皮、真皮浅层。 一般不化脓、不发生组织坏死
.
13
中医病因病机
.
14
《圣济总录》
“热毒之气,暴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 则蓄热为丹毒”
.
15
从皮损、病性特点
红斑 灼热 疼痛 起病急、发展迅速 血热火毒
第四步:根据患者的兼证对上述方剂进行加减。肿胀甚,加赤小 豆、丝瓜络、鸡血藤以利湿通络;纳呆,加陈皮;便秘,加生大 黄、枳实以泻下通便。
第五步:辨证选择外治法。金黄膏外敷。 第六步:调摄与生活指导。流火患者抬高患肢 30 0 ~40 0 ;应彻
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本病常在多走、多站及劳累后复发, 应尽量避免。
丹毒
.
1
又名
丹轸\火丹\天火, 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 因皮肤红如涂丹,热如火灼,故以颜色命名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
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
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
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
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
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
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
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急性期湿热毒蕴证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①贴敷疗法: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
丹毒
发病急骤, 以局部红、 肿、热、 痛患处皮 肤呈片状、 色红如丹、 中间较淡, 手指按压 可使红色 消退,边缘 清楚而稍 突起。
可伴 有高 热及 恶寒、 头痛、 口渴
重者 出现 烦躁 难寐、 昏迷 等症 状
• 急性期红疹中间可发生水疱,局 部水肿很快向四周蔓延 ,患处 剧痛难忍,按之疼痛更甚,可伴有 局部引流部位淋巴结肿大、疼痛 • 恢复期红疹中央由鲜红转为暗 红甚至变为暗黄,经数天后脱屑 而愈 • 若失治误治,或患血丝虫病等致 久而不愈 • 慢性发展可呈象皮腿改变
下肢丹毒最为 常见
发病特点:
好发于炎夏盛暑 季节,病起突然, 恶寒壮热 游走性,发无 定处,每多复 发
局部皮肤忽然红赤如涂 丹之伏,焮热肿胀, 迅速蔓延,边界清楚, 迅速扩大
抱头火丹
内发丹毒
流火
下肢丹毒病因病机
湿热毒邪相合,湿性重浊下行蕴结肌肤 局部壅肿疼痛 血被热劫,气血滞不通
若反复发作不愈,致余邪留恋血分不去,久则热盛肉腐,故渐变紫黑,甚则破溃 病至晚期,血不去,血化为水,不归水道,泛溢肌肤,可见局部水肿
下肢丹毒治法:
1
内 治 法
清利湿热,凉血解 毒,活血通络
2
外 治 法
中药外用、针灸、 拔罐、刺血
内治法:
• 下肢丹毒的特点为湿热下注所致,久则湿热生痰湿,难以痊愈, 临床应抓住早期治疗机会,大多可痊愈。
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药用土茯苓,薏苡仁,丹皮,蒲公英, 黄芩,丹参,忍冬藤,徐长卿,防己,车前草,泽兰,知母
刺血:主穴:阿是穴、委中。先于患部周围皮下寻得呈现紫暗色怒张之小血管 (如小血管怒张不显,可选周围显现静脉),消毒后,用圆利针(如无此针具,可 用28号半寸针代替),迅速刺入血管,摇大针孔,缓慢出针,待黑血自行溢出后, 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中医诊断:流火;血分热毒,挟湿热郁于肌肤; 西医诊断:下肢丹毒 2、中医治疗: 内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选方: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加减: 萆薢10g 、 苡仁10g 、 黄柏10g 、 茯苓10g 泽泻10g 、 丹皮10g 、 滑石(包)10g 、银花10g 川牛膝10g 、车前子(包)10g 、 地丁10g 外治法:箍围消肿 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或用气。一日忽感恶 寒、发热、 骨节酸楚,溲赤、便秘,休息一晚,次日 清晨发现右下小腿鲜红 色一片红斑,边界清楚,按压 时红色消退,放手立即恢复,略高 于皮肤,红肿处有 多个大小不等水泡,伴壮热,舌红,苔薄 黄,脉滑数。 请回答: 1、中、西医双重诊断(证型、分期) 2、中医治法、方药 3、西医治疗原则 4、预防及护理
法:局部消毒后用 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 皮炎洗剂(或三黄洗剂)外洗(脚部) 3、西医治疗: 5%GNS500ml+青霉素800万u/vigtt qd×5~7d (青霉素皮试(—));达克宁(或霉克) 1支 外用
4、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局部清洁,忌搔抓,抬高患肢。
病案分析
2、患者,男,54岁,夏季蚊虫叮咬面部后,出 现恶寒、发热, 继而面部皮肤出现小片红斑,迅速蔓 延成红色一片,散在水泡,边界清楚,焮热肿胀,红 色中央较淡,四周较深,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请回答: 1、中、西医双重诊断(证型、分期) 2、中医治法、方药 3、西医治疗原则 4、预防及护理
答案: 1、中医诊断:抱头火丹;血分热毒,挟有风热郁于肌 肤;2、中医治疗: 内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选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牛蒡子10g 、 黄芩10g、 黄连4g、 玄参10g 连翘10g 、 板蓝根10g 、马勃10g 、僵蚕10g 升麻10g 、 桔梗10g 、 陈皮10g 、柴胡10g 丹皮10g、 甘草10g 。 外治法:箍围消肿 金黄散或玉露散冷开水调敷; 3、西医治疗: 5%GNS500ml+青霉素800万u/vigtt qd×5~7d (青霉素皮试(—)); 4、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保持局部清洁,忌搔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