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独行》读书心得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在独行》读书心得体会
#《自在独行》读后感1#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被冠以“行者”称谓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殊荣,有着特立独行的性格,却又未忘记在纷扰的俗世中的前行。贾平凹应该算是一个,其实“先生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璀璨,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这些都是在《自在独行》中要告诉你的。
《自在独行》是一本散文集,展现的是贾先生独行的内心世界,写给每一个孤独的行路人,书中坦言“真正的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更是来自内心的安宁”。
孤独从来都是每个行者灵魂的真谛,或许都会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韵味,然而从来又都是有“大隐隐于市”的畅快,然而真正的宽释与从容都是经历岁月的磨砺、大潮的激荡之后所获得的,贾先生就是,从那个特殊的政治时代穿越而来,练就了一份冷眼旁观的本领,在烦扰的时代中,用一份“任性”孤独地前行,极具叛逆却又不失淳朴。
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对一些灵感。日月交替的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
#《自在独行》读后感2#
独行是一场心灵的隐居,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豆瓣好书排名第一的《自在独行》出自贾平凹先生笔下。是贾平凹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他在这里谈感情、聊爱好、述人生、品社会、讲禅悟,笔法洒脱,情感细腻,娓娓道来。谈感情,细腻柔软;聊爱好,万物勿志;述人生,包罗万象;品社会,有声有色;讲禅悟,持静守神;言而总之,“长河落日圆”、“悠然见南山”是对此书最好的诠释。
书中最让我为之动容的是开篇,谈他的母亲,阅读之时,数度潸然泪下,对于母亲,贾平凹打心里佩服和敬仰。一个典型的西北女人的形象,更是中国千万母亲高大形象的化身,孱弱的身子里面透出的是倔强、坚强、坚韧的性格,在贾先生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让他有书可读,日夜摇着纺车,日子穷但思想不能穷,穷生活但不能穷孩子”,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普普通通的旧社会小脚女人的思想,不能不让任何一个读者都会产生由衷地钦佩。贾平凹先生写母亲,心是软的,字是润的。
贾平凹的独行世界,大有“雨打芭蕉、闲庭信步”的洒脱,当然,活得真叫一个自在!
#《自在独行》读后感3#
贾平凹在书中说:“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人在成长就在一步步给自己修建坚固的堡垒,一步步走进孤独。一个人过着灯红酒绿、盛友成群的生
活,恰恰最孤独。因为在一片灯火酒绿的迷幻下,看不清周围的一切。他们的孤独,是内心的不真实。此时,你何不换个月朗风清的地方,享受与朋友对生活的乐趣。
书中每一篇的文章都非常有意思,关于父子、孩子、女人、房子等等,作者总能以自己狭义的方式来谈这样永不会过时的话题,也显得十分有趣。“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气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平常心对待生活里的一切,就像看客一样,才不会累。
看完《自在独行》的第一篇就满满地划了许多喜欢的句子,可以以后慢慢的品读,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有些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也能在书里面读到一种从容的感觉。每个人都会走向孤独,而惶恐走向孤独的人是弱者,生活的强者,会使生命之花灿烂在孤独的旅途上。
#《自在独行》读后感4#
从未想过,一部散文,能让人在读第一段时就深感震撼,读了两三页时就湿了眼眶。
“如今,我一听见‘嗡儿,嗡儿’的声音,脑子里便显出一弯残月来,黄黄的,像一瓣香蕉似的吊在那棵榆树梢上;院子里是朦朦胧胧的,露水正顺着草根往上爬;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
又是一盘磁音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多么美丽的句子,韵意悠长,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感情和心绪。“一看见她那凸起的颧骨,就觉得那线是从她身上抽出来的,才抽得她这般的瘦;”“尤其不忍看那跳动的线团儿,那似乎是一颗碎了的母亲的心在颤抖啊!”多么细腻的孝子!在本应大大咧咧、胡搅蛮缠任性而为、满身是泥的年纪,还是孩童的作者对身边绝大部分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竟拥有如此细腻入微的感知,何其珍贵,又是何其让人心酸。
正如作者的母亲说的:“咳,孩子,你还不该这么懂事的呀!”父亲被,母亲日夜纺织,天灾欠收,母亲只撇稀饭上的.汤喝,父母同甘共苦的爱情,长子辍学挣钱填补家用照顾弟妹,母子情深,长子自学成才……所有催人泪下的俗套的故事竟都汇聚到这篇小小的散文中,仅对自己生活中熟见的场景的描述,已让我感动得心中只剩下柔软。
我想贫穷和困苦中,并不缺乏幸福吧。
#《自在独行》读后感5#
《自在独行》。说实在的,我读这本书时候屡次在怀疑自己要不要扔下它。因为它真的不怎么好看。像是听我爷爷在絮絮叨叨地讲人生大道理。贾平凹的小说是好看,可是小品就显得不咋地了。前有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还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无奈贾平凹的艺术水准和价值观出发点水准,都遥遥不及。这本就是一本炒冷饭的圈钱之作,再次的印证了一句话:不要盲目相信图书销售排行榜。
然而开卷有益,既然翻开了总该找点意义。就像既然生存了,
不管每个人多么卑微,总有他的意义。存在就会有存在的意义。有印象的只有两篇《名人》和《说死》,分别讲了对名誉和死的看法。前者讲了对于名誉客观的分析,有着一种豁达。后者是对于死的坦然。这两篇文章最代表了书名《自在独行》。也最对读者有共情的体验和意义。
其他的很多文章,有介绍地域风土民情的,最受基层领导们的欢迎。有介绍各种事物的“说这”“说那”等等的“说”系列,最受小市民的欢迎。也许我偏激,欣赏不了,也许等到我中年也会接受这些小品吧。
《自在独行》读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