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案_2
《拿来主义》教案(5篇)
《拿来主义》教案(5篇)第一篇:《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掌握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和幽默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比喻说理方法;3理解鲁迅提出的“拿来主义”的含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正确对待文化遗产问题;2比喻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时:二节四、教学步骤:(一)导入文:《拿来主义》是鲁迅写于1934年的杂文名篇,虽然距今已有七十年之久,但文中的思想于今仍然光芒四射。
近几年来高考作文中也多次考到有关文化遗产,外来文化等内容,因此对我们高中生来说认真学习这篇来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等问题,意义重大。
(二)写作背景:《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正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同时在文化方面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多种错误思想泛滥。
其中有遗老遗少的封建复古主义;在醉心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的奴化主张;在进步文艺工作者,左翼文艺队伍中,对于要不要和怎样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也存在思想混乱。
针对这种现状,鲁迅写了一系列,从创建民族新文化的高度,论述了如何正确外国文化,文化遗产的问题。
本文是其中一篇。
(三)整体感知:什么是“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为什么在拿来主义之前要先说“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明确:“闭关主义”指的是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送去主义”指的是卖国主义、投降主义,其实思想实质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文明古国自居,自夸自耀,但最终一味“送去”落得被凌辱,乞讨下场。
同时从反面论证实行“拿来主义”至为必要,非常迫切。
2“送来”和“拿来”区别何在?作者用列举的方法指出了“送来”实质揭露帝国主义罪恶。
所谓“送来”,是从经济到军事到文化对中国的倾销,侵略。
“拿来”则不然,是中国人根据自己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送”与“拿”本质不同,内容全异。
进一步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用什么比喻来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批判了哪些错误倾向,树立什么样正确态度?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错误倾向比作“孱头”(逃跑主义)、“昏蛋”(“左”派幼稚病)、“废物”(投降主义)。
拿来主义语文教案优秀5篇
拿来主义语文教案优秀5篇拿来主义语文教案优秀5篇杂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在中学教材中所剩无几《拿来主义》是一篇比较集中体现杂文特点的佳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需要删繁就简。
下面给大家分享拿来主义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拿来主义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及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及各比喻的含义。
德育渗透:我们青少年怎样去面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随着“日流”“韩潮”的不断浸入,我们青少年应怎样面对。
教学方法:阅读理解归纳比较疑问探讨讨论总结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调查;爱看韩剧的人有多少爱看日本动画片的人有多少你们家使用的电器都是什么牌子二、面对这种“日流”“韩潮”的袭来,作为祖国未来希望之星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做?鲁迅先生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拿来。
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我们来看《拿来主义》余下的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部分。
三、掌握文章的思路〈一〉①—④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后果〈二〉⑤—⑨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三〉⑩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四、研读课文、1、第5段中那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摩登”:时髦,将一味“送去”说成是一件很“时髦”的事,其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三段的“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对照鲜明,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第5段结尾说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请问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理解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要有选择,自己拿。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鲁迅先生的文章《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能够把握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鲁迅先生的主要观点及其论证方法。
(2)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引出本课的主题《拿来主义》,并提问:“拿来主义”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让学生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4. 讲解与分析:(1)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2)讲解文章中所使用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5. 练习与巩固:(1)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自己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拿来主义”的认识。
2. 仿写一个段落,运用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1[教学要点]在熟读课文、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精辟论述。
[教学过程]一、诵读鉴赏第8、9段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
2、提问:作者是如何形象地揭示“拿来主义”的具体涵义的?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形象地把文化遗产比喻成某穷青年偶得的一所大宅子,以对宅子处理的不同态度来形象说明什么是“拿来主义”。
作者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和必备的态度。
然后剖析三种错误态度:“孱头”式,“昏蛋”式,“废物”式。
作者在否定了这三种错误态度之后,再从正面论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
(加点字板书)3、结合语境,揣摩“孱头”“昏蛋”“废物”的含义。
明确:“孱头”指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昏蛋”指盲目排外全盘否定的人;“废物”指崇洋、全盘接受的人。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上一节课我们谈到对作品语言讽刺色彩的学习,谈到“把要否定的现象漫画化,示其滑稽”。
这里,作者把准备批判的观点形象化,然后着重刻画它可笑可憎的面目,予以无情的否定,没有生硬的说教,读来生动形象,却又力透纸背。
在我们的写作中应学习运用这两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讽刺效果。
(加点字板书)4、比喻说理使论述具体形象,读来意兴盎然而便于理解,易于认同,试结合第9段分析“鱼翅”““烟枪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明确:“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对于精华部分,应该接受;“烟枪烟灯”比喻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应果断抛弃。
(加点字板书)方法点拨:作者运用比喻说理,把抽象的关于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理论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经验性问题。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2篇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拿来主义》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短语。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2. 运用所学知识对《拿来主义》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讲稿。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拿来主义》的内容。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以问题导入教学:“什么是拿来主义?”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Step 2:课文阅读(15分钟)1. 教师给出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词义猜测词语,并在课文中找出对应句子进行辨析。
2.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段落。
学生跟读,并解释自己的理解。
Step 3:课文分析(20分钟)1. 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论述。
2. 学生和教师共同整理出《拿来主义》支持和反对的观点,并进行辨析。
Step 4:思辨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讨论《拿来主义》的优点和缺点,并给出结论。
2. 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
Step 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文中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写一篇短文。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当代的“拿来主义”现象,并撰写调研报告。
2. 学生可以特定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如科技进步对“拿来主义”的影响等。
高二语文下册《拿来主义》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热爱生命》这篇文章,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爱、责任的理解和感受。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3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材分析现在学生学习《主义》有何意义让学生从文本延伸到生活与社会,延伸到书籍与网络,延伸到个人能力与素养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该文难以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多阅读,了解国家开放政策,该引进什么,不该引进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以及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如何“拿来”。
教学目标初步掌握快速理清思路的方法以及;领略形象化的说理的妙处,品味语言背后的深层意味;吸取思想精华,学习智慧地“拿来”,尝试理智地“拿来”。
教学基本设计1、三问贯串——以三个“?”(什么叫拿来主义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为经,以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赏析为纬,构建一个“点面结合”的教学网络。
2、三法突破——将“语言品味”作为重点,运用“形象还原比较法”、自主赏析、质疑解疑来进行突破。
3、三点拓展——思考“拿来”,服务现实;阅读名作,尝试“拿来”;开展辩论,明辨“拿来”。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激趣导入。
鲁迅先生曾说:“在风沙扑面,狼虎成群的时候”,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是“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也“是在对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是攻守的手足。
”这是他对现代杂文的作用所作的准确而精辟的说明。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杂文的典型之作《拿来主义》,和作者一起“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
二、运用方法,巧析思路——什么叫拿来主义1、标题是“拿来主义”,自读两遍,你能读出什么问题吗生: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怎么样实行拿来主义人称杂文是议论文的变体,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是否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结构全文的。
小结:巧析思路方法之一:根据文体2、文章没有直接的话语阐述何为“拿来主义”,文章哪些段落阐述“为什么拿来”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明确:1-7自然段,根据“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判断,“所以“,表示前面几段是在阐述原因,这叫因果论证法。
拿来主义第二课时教案
《拿来主义》课件教学要点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目标1、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2、领会运用形象比喻阐明抽象深刻道理的写作方法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 进一步理解本文中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政策的揭露和批判,准确地把握中心思想。
2.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把握中心思想1.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归纳本文中心。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二、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阅读第3段,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
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
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三)请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拿来主义》名师教案2(2课时)
《拿来主义》名师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本文泼辣幽默、睿智深刻的语言特色,感受比喻、对比、反语等修辞手法在本文说理中的作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论式结构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们样”的递进式结构的严谨的论证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本文的思想之美和语言之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批判地继承鲁迅在本文所体现的关于选择性的吸收中外文化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建议(1)分两课时教授本课;(2)阅读本文可从理清思路入手,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论点。
(3)阅读本文要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在说理时还应对“拿来主义”这个核心观念作宽泛解释和界定,从而提升全文的主旨。
(4)教学本文,要联系时代背景。
(5 对语言的揣摩要联系杂文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词句,分析文章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学习跳出文体的拘囿,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观照、解读文本的方法②根据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感受鲁迅先生思维的严密。
③学习本文主要运用原起法、证伪法和比喻论证来说理的方法,从而品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诵读、质疑、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清作者思路,探讨作品思想,品鉴作品语言,在感受本文写作思维的严密性、形象性的同时,汲取文章中的精神营养,从而体会鲁迅杂文思维缜密、思想深邃与语言的犀利幽默高度统一的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不仅学会正确对待文化,更应正确认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以及国与国之间正确沟通与交往的问题。
(2)教学重点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理解本文运用原起法、证伪法以及比喻论证等方法来阐述的拿来主义的内涵、“拿来”的原因以及如何“拿来”。
(3)教学难点理解“如何拿来”(4)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5)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2.用原起法和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阐述“为什么要拿来”教学重难点: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即阐述拿来主义的背景(为什么)。
拿来主义教案4篇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拿来主义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拿来主义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的方法。
2、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的内蕴,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背景,揣摩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教学步骤]一、导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答案吧。
二、了解文章的背景自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来,反动统治者,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各个方面奉行卖国政策。
30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封建的遗老遗少们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喧嚣一时。
左翼文化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
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三、整体感知课文1、放录音“拿来主义”提问:“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听完录音后回答)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拿来主义》(缩讲课)教案
《拿来主义》精品(缩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拿来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
2. 提高学生对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领会其独特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学会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鲁迅先生提出的“拿来主义”思想。
2. 分析课文中的讽刺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拿来主义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拿来主义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进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拿来主义》全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
3. 案例素材:现实生活中相关的新闻事件或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背景。
2. 讲解课文详细讲解课文《拿来主义》,阐述拿来主义思想的内涵,分析鲁迅先生的讽刺手法和语言风格。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拿来主义思想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拿来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 理解与应用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拿来主义思想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表现。
七、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运用拿来主义思想的短文。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并写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的深度以及学生对拿来主义思想的掌握程度。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通用2024)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通用2024)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拿来主义》,该课文主要讲述了拿来主义的重要性,通过对比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区别,强调了拿来主义对于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区别。
2. 能够分析课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能够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掌握。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鲁迅的图片和简介,引起学生对鲁迅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 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区别,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和工作方法。
4.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分享讨论成果。
六、板书设计课题:拿来主义内容:送去主义:不利于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
送来主义:不利于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
拿来主义:有利于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课文中的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区别。
(2)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1)课文中的送去主义是指盲目崇拜外国,忽视本国传统文化的现象;送来主义是指盲目接受外国的一切,不加选择地引进外国文化和技术;拿来主义是指在吸收外国文化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为本国的发展服务。
(2)举例: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拿来主义的思想,即吸收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但同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学生对拿来主义的思想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3. 教学中是否还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拓展延伸:1. 让学生进一步研究鲁迅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
高二语文《拿来主义》优秀教案【优秀4篇】篇一:《拿来主义》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正确理解本文各比喻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1、总体理解文意2、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教学设想】1、学习本文可以从理解文章的观点和结构入手。
2、对语言的揣摩要结合鲁迅杂文善于运用形象说理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现象的词句,分析所用形象的深刻内涵,可通过练习一中的1、2、3题进行。
(详见《教师教学用书》P10“教学建议”部分)3、多用启发性的提问,注意培养学生思维分析的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重点:总体理解文意,先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
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显现的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和步骤:1、题解导入:“主义”是指重大的原则或主张。
“拿来主义”这个提法是鲁迅先生的独创,它的题旨是针对国民党政府媚外卖国的政策和有些人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针对革命文化阵营内部的拒绝借鉴,盲目排斥的错误态度,鲁迅提出既要大胆吸收借鉴外国文化(也包括本国的文化遗产),又要认真的分析精华与糟粕,加以批判吸收,以期改造民族素质,创造民族新文化。
2、讲读课文的前半部分(1-4节)(第5五节为过渡节,也可到第5节)(1)请学生阅读这部分课文,思考以下问题: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那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学生阅读后作答,教师明确:批判“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重点在后者。
(运用学生粗知的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等历史知识,加深对“又碰了一串钉子”的理解)。
课文开头两句话从追述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入手,非常概括地说明中国近百年来从盲目排外到一味媚外,从“闭关主义”一变而成“送去主义”,接着举出事实(送古董;送古画、新画;送梅兰芳),从历史,社会根源揭示“送去主义”的本质--媚外卖国(2)细读第3节,要求找出只送去不拿来的后果的关键词句,思考鲁迅先生用怎样的笔法来论述这个问题的?学生找出关键词句,教师补充: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则当佳节大典之际……,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
《拿来主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1.2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1.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翻译2.2 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2.3 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文朗读和翻译3.1.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3.1.2 教师讲解生僻词语和难点句子3.1.3 学生翻译课文,检查理解程度3.2 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3.2.1 学生找出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论据3.2.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3.2.3 学生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3.3 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3.3.1 学生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3.2 教师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思考文章的意义3.3.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文朗读和翻译的评价4.1.1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翻译进行评价4.1.2 学生对自己的朗读和翻译进行自我评价4.2 分析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的评价4.2.1 教师对学生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进行评价4.2.2 学生对自己的论点和论据分析进行自我评价4.3 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的评价4.3.1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参与和观点表达进行评价4.3.2 学生对自己的讨论参与和观点表达进行自我评价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和参考资料5.2 教学PPT和多媒体课件5.3 相关议题的讨论材料和案例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文章背景和作者鲁迅学生朗读课文第一段,感受文章氛围6.2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拿来主义的概念和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6.3 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拿来主义的理解和观点教师点评学生分享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7.2 作业要求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论点合理运用论据和论证方法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表达准确7.3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文章的思想内容、论证方法和语言表达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互相学习和进步第八章:教学拓展8.1 相关文章阅读教师推荐与《拿来主义》相关的文章,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8.2 话题讨论教师提出与拿来主义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和思考8.3 文化探究学生了解鲁迅其他作品和思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背景第九章:教学反思9.1 教师反思教师思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教师听取学生的反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第十章:教学计划10.1 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用于课文朗读和翻译,第二课时用于分析论点和论据,讨论现实意义10.2 教学进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第十一章:教学评估11.1 课堂参与度评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互动。
《拿来主义》教案(6篇)
《拿来主义》教案(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6篇《拿来主义》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文章所针对的事件距今时间较久,所以必须介绍清楚有关的背景,以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即使如此,因为鲁迅杂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学生阅读本文难度是很大的。
唯有促使学生在课上积极思维,才有可能学懂这篇文章。
如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
阅读方法应当与其它议论文大体相同。
要在学习第九课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在学习本文论证艺术时,难免要涉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有关论证方法的基本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些知识,而教材中又没有这方面的讲解。
因此要力求讲得深入浅出,语言简练、准确而又便于理解记忆,使学生一次弄懂,不搞夹生饭。
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个难点,可以用“比”的办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明白了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而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
理解内容和学习论证艺术、体会语言特点是学习本文的两大任务,可以各安排一个课时。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杂文,参考材料很多,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众说纷纭,人教社的教参只是其中的一种意见。
教学过程固然必须使学生读懂课文,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有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原则决定对各种意见的取舍。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2.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4篇】《拿来主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理清作品论证思路,体会本文的逻辑力量。
2、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结合现代的实际情况谈谈自已的认识。
3、学习本文的表达的技巧,了解杂文的文体特点。
4、学习作者幽默犀利的语言,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及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把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点: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引导精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思考课文前半部分主要论述什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前半部分主要批判“送去主义”,为正面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二、初步体会文章主旨1、阅读第7段,思考,“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逃避主义)不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盲目排斥(虚无主义)加废物羡慕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投降主义)挑选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
3、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占有,挑选”。
先占有,后挑选。
占有是为了挑选。
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
(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完成表格喻体事物态度本体事物态度鱼翅吃掉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吸收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批判地吸收烟展览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请他们各自走散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坚决抛弃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8 拿来主义 鲁迅教案(2)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导语:《拿来主义》是鲁迅写的一篇杂文,杂文是现代散文的一种,偏重议论,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尖锐泼辣。
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鲁迅《拿来主义》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2、体会鲁迅杂文的讽刺、犀利语言特点。
3.学习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批判地继承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8篇
拿来主义教案优秀8篇高中必修四《拿来主义》教案篇一以前读初中的时候,会觉得比较轻松。
因为初中学的知识都比较浅,除了偶尔对某些问题需要深入讨论之外,基本不会遇到很深的问题。
但要知道,上了高中,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那么简单和具体,高中是我们在思维上的一个飞跃,我们必须要抛弃以前的定向思维,而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解决问题。
起其根本所在就是:相对初中的学习,高中的学习跨越了知识和能力两大台阶。
高中的知识内容与知识结构与初中相比出现了两个飞跃: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提高。
在能力方面,高中的学习对同学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抽象概括思维能力、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自学能力等等都要求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从初中阶段进入到高中阶段,在学习上要跨上一个较高的台阶。
为了顺利地跨越这一台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要以新的、不同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的课程。
一个人确立自己的理想并不难,难得是有一个为实现理想而攀登的规划和决心。
为此,制定一个高中三年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我写下了这份高中三年学习计划书。
(一)高中六个学期的分析和自我目标为实现以下规划必须做到:树立信心,满怀激情,走好成功第一步。
切忌盲目激情,要有计划分步骤的学习,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
1、高一上半学期是一个初中走入高中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最主要的目标是:积极适应各科老师的教学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识,同时稳住脚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步。
所以我这个学期的目标简单来说就是四个字:适应、稳定。
2、高一下半学期是一个适应后的寻求及养成期期。
这个时期由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因此对各学科特点有了一定掌握。
这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重点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循序渐进地、有规律地学习,全面发展,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
简单来说就是:养成、规律。
3、高二上半学期是一个定位起飞期。
此时,高中生活早已适应,学习方法、习惯已经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就要开始有所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拿来主义教案鲁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2、学习主要采用的两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德育目标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比喻论证。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教学设想]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时安排]二时[教学过程]第一时一、导入新。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但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是这样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
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背景介绍: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
根据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
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
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
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四、仔细反复朗读,思考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明确:第8、9段回答了什么是拿来主义。
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组织讨论五、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
“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
“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
“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重点问题: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明确:“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明确:(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明确: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
“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明确:(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六、分析结构: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1------2段)揭露“送去主义”媚外求宠,自欺欺人的可耻行径,提出“拿来”的主张。
2(3------段)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进一步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3(6------7段)指出“送去主义”产生的另一危害,明确提出本文论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时一、理清全文思路。
二、进一步理解内容,从分析以下句子入手,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2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思考、议论,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三、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一)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
全文包含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
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请同学们阅读第8、9两段,想想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
如果将第9段内容改写为“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占有、挑选。
对其中的精华要全部吸收。
对那些精华、糟粕互见的,要区别对待的部分,应批判地继承。
文化遗产中的有害的旧形式应当废除,只保留很小一部分作为反面有害的教材,文化遗产中腐朽的东西则要彻底抛弃”,和原文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改写的这段话可用投影展现,以利于学生比较。
)学生不难发现第8、9两段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
(板书)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
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二)请同学们阅读第3段,想想这段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生议论。
老师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
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
(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三)请同学们重新阅读8、9两段,想想作者为了更清楚地阐明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除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之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启发:作者的目的是要阐明“拿来主义”的做法,为什么还要分析“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学生阅读、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明确: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
(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附:论证艺术部分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四、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一)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的不同说法的意思和表达效果,指出其不同点。
(出示投影片)学生讨论,发表见解,老师归纳。
每组的两种说法意思一致,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
第一组第1句用“送来”、“拿来”两个词把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揭示出来,第二组第1句用“抛来”、“抛给”两个词揭示了两种事物的本质区别。
这种用极少的词语深刻揭露事物的本质的语言,反映了鲁迅先生语言的犀利的特点。
(二)请同学们说说下面句子中加黑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出示投影片)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2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
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与练习〕第四题。
2给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注音。
脑髓孱头蹩进3解释下列词语中加黑语素的意思。
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国粹冠冕堂皇六、布置作业。
这篇文难度比较大,后要认真复习,熟读文,并且完成文后面〔思考与练习〕一、二、三题。
另外,每人要准备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发言稿,说说本文所提倡的对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我国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布置这个作业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二是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学生可以联系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