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有机功能发光材料的几篇文献

合集下载

基于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白光照明器件的开发

基于新型有机发光材料的白光照明器件的开发

层是 由 GO I( p ) ,r mp y 3和 I( i)aa r pq 2c c三种 材 料 按
收 稿 日期 : 0 0 1 — 4 2 1 —0 1
*基 金 项 目 : 家 科 技 部 9 3 目 (0 9 B 2 6 4和 2 0CB 3 6 4 ;6 国 7项 20C 630 0 9 9 0 0 )8 3项 目( 0 8 2 0 AA0 A3 1 3 1)
G 、 I( p )、 I(i)aa 材 料 , 用 溶 液 加 工 的 方 法 , 功 实 现 了 W O E 的 流 明 效 率 达 到 了 O 绿 rmp y 红 rpqzcc 采 成 L D 1 . d A, 功 率效 率也 达 到 9 1l w. 时 , 出 了 国 内 乃 至 世 界 第 一 块 基 于溶 液 加 工 的 3 5英 寸 55c/ 且 . m/ 同 做 .
白光 背 光 板 .
严重 、 成本 高等 问题 , 所有 这些 问题都 与节 能减 排 的 目标 相 违背 . 以 , 发 新 型 的节 能 、 所 开 环保 的照 明器 件 , 对缓 解人类 对 能源 日益增 大 的需 求 、 制 环境 将 控
的污染 、 现人 类社 会 的可 持 续 发展 起 到 重 要 的作 实 用. 年来 , 近 因有机 电致 白光 器件 既可 以作为 平 面显 示 的背 光源 , 还可 以用作 固态发光 , 同时其 以简 单 的 制作 工艺 , 可实 现 大面 积 的超 薄 、 效 率 、 能耗 的 高 低
光 材料 按照一 定 的 质 量配 比共 混 , 到 了 高效 率 的 得
发 白光 的混合溶 液 , 并进 一步 通过器 件结 构 的优 化 ,
成 功实 现 了有 机 白光 发 光 器 件 的流 明效 率 突破 了

8_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_吕青竹

8_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_吕青竹

收稿日期:2008—07—10作者简介:吕青竹(1975-),女,辽宁本溪市人,讲师,主要从事化学教学及发光配合物方面研究.【学术研究】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有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吕青竹(抚顺师专,辽宁抚顺113006) 摘 要:简述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发光原理.综述了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关键词: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发光原理;有机电致发光中图分类号:O644.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88(2008)03-0013-02金属配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有机发光材料,由于其在光学传感器及有机发光器件(Light emittingDevices )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受到了人们的重视[1].关于金属配合物发光性能的研究已有多年的历史,但近几年人们才将其与发光材料的研制相联系.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Tang 等[2]以8-羟基喹啉铝(AlQ 3)作为发光层,获得了驱动电压小于10V 、发光亮度1000cd m 2(一般电视屏最高亮度80cd m 2)、发光效率1.5lm W 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为金属配合物发光器件的研制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AlQ 3作为电致发光材料有许多优良的特性,如成膜质量好、具有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较好的热稳定性及较大的量子效率(光子数 电子数=0.01)等.由于8-羟基喹啉可与多种金属形成配合物,因此近年来不断出现许多其它类型的发光材料[3],在此简述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情况.1 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发光原理金属离子与有机配体形成的配合物具有发光性质,其发光能力与金属离子的电子构型及有机配体的立体结构有关.8-羟基喹啉作为有机配体本身不发光,与金属形成螯合物后使原来8-羟基喹啉非刚性平面结构转变为刚性平面结构,即金属离子与氮、氧螯合而处于同一平面内的平面结构,这种结构极易与电子交叠,使分子变形困难,导致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发生无辐射跃迁的几率大大下降,主要发生辐射跃迁,从而使金属配合物发光,所以配体8-羟基喹啉与金属所形成的配合物的发光类型主要是金属离子微扰的配体发光.部分具有f 电子轨道的稀土金属由于自身电子构型的特点,与配体形成配合物,配体向金属离子传递能量,最终导致金属离子发光,其发光类型为配体微扰的金属离子特征发光,属于这种发光类型的金属离子都具有未充满的d 或f 轨道.2 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有机发光材料的国内外研究情况2.1 1、2、3价金属8-羟基喹啉发光材料1、2、3价金属离子形成的金属有机物的发光属于配体发光,这类配合物具有分子内络盐结构,即分子是由含一个酸性基和一个其它配位基的一价二齿配体与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配合物为电中性,配位数达到饱和,金属与配体之间形成稳定的六元环,见图1.这类配合物通常都有很好的电子传输特性,是有机电致发光中较理想的材料[4、5].1987年,Tang C W [2]用8-羟基喹啉铝作为发光层制成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之后人们不断探索Al 以外的金属(Ca 、Be 、Zn 、Mg 、Ga 等)与羟基喹啉形成的配合物发光材料,具有较好的发光性能,并且可以发射不同颜色的光有:8-羟基喹啉锌(ZnQ 2),发光颜色为黄色,谱峰在568nm 左右,发光亮度在26V 偏压下,达到16200cd m 2;8-羟基喹啉镁(M gQ 2),发出强的蓝绿色荧光,最大发射光波长大约第10卷第3期2008年9月 辽宁师专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 V ol .10No .3Sep .2008在528nm;8-羟基喹啉铍(BeQ2)发光颜色与AlQ3相似,谱峰也在520nm左右;8-羟基喹啉镓(GaQ3),发光谱峰在553nm左右,为强的蓝—绿光.Burrow ns[6]等研究对比了GaQ3和AlQ3的发光性能,后者的光致发光光谱强度是前者的4倍,但从驱动电压、电致发光量子效率和稳定性看,GaQ3是更好的显示器件. 8-羟基喹啉锂(LiQ)的器件在14V直流电压驱动下的最大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发射波长为508nm的蓝色光,器件的起动电压仅为3V,显示良好的电致发光性能,当驱动电压为26V时,最大亮度达1200cd m2.同时,改进配体也可以使配合物的性质发生变化,如在8-羟基喹啉的5位上引入Cl,可增加膜的稳定性,延长器件寿命.此外,马东阁等[7]为了增加电子的流动性,设计合成了双核的8-羟基喹啉铝配合物(DAlQ3),它的EL发光效率是1.2lm W,比AlQ3(1.0lm W)高.山田等[3]对另外几个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进行了比较,包括ZnQ2、B eQ2、MgQ2、Zn(mq)2、Be(mq)2和Al(prq)3(其中:mq为2-甲基-8-羟基喹啉,prq为7-甲基-8-羟基喹啉),把这些材料应用到器件上发出绿光或黄光,亮度均在3000cd m2以上,以ZnQ2最高,达到16200cd m2,其它的发光亮度依次为AlQ3(15800cd m2)、BeQ2(8700cd m2)、MgQ2 (3700cd m2);Zn(mq)2(8900cd m2)、B e(mq)2(8800cd m2)和Al(prq)3(3000c d m2).2.2 稀土8-羟基喹啉发光材料稀土配合物的发光主要是由稀土离子的d电子和f电子跃迁产生,发光波长取决于稀土离子,受配体的影响较小.这类配合物发光光谱比较窄,色度更纯一些[8].彭俊彪等[9]以8-羟基喹啉稀土鳌合物(ReQ3,Re=Ce、Dy、Eu、Er)为发光材料,制得一系列EL器件,但其强度只有AlQ3的十分之一.其后李斌等[10]又报道了用铕的三元配合物为发光层制得的EL器件具有很好的效果.Curry R J和Gillin W P[11]用掺稀土Er元素制成长波长(1540nm)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将有机发光器件应用到长波长通讯领域之中.近几年的文献报道了一些关于以8-羟基喹啉为配体的近红外发射稀土配合物,可应用到近红外发光选择装置上,如选择扩大器、有机发光二极管.2004年9月,Van Deun R等[12]用8-羟基喹啉衍生物合成了15种铒的配合物,其中4种得到了单晶,并对这些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所用到的8-羟基喹啉衍生物见图2、表1. 根据反应条件、所加金属和配体的量的不同,得到三种类型化合物:(1)当金属与配体的比为1∶3时,得到三元化合物;(2)当金属与配体的比为1∶4时,得到四元化合物;(3)当金属与配体比为3∶8时,得到三聚化合物.利用三种合成方法合成了8种化合物,其中4种得到了单晶,分别是NH4[Er3(Q)8]Cl(OH)·4C4H8O2、Er3(Q5Cl)8(CH3COO)·6CHCl3、Er(Q57Cl)3·6C4H8O2、NH4[Er(Q57Br)4]·C4H8O2,并对比了三种配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发光光谱,对后面的研究有较大的启示.同年11月,Artizzu F等[13]用8-羟基喹啉与稀土元素Er合成了Er3Q9配合物,并得到了单晶,进行了光学性质分析.3 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有机发光材料的应用及展望有机发光材料的开发是一个涉及化学、物理、材料、电子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有机发光材料虽然经历时间较短,但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14].以有机小分子材料做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已经产业化,产品主要集中在小屏幕显示方面,如荷兰的Philips公司已经建造了一条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生产线,主要用于生产手机和其它手提电子设备的背光显示.由此可见,新型发光材料的研制及其新的应用领域的开拓将是人们继续努力的方向.具有高稳定性、高效率、高亮度、低驱动电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仍是下一代发展的目标.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作为目前有效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之一,其在绿色发光器件中的应用已经进入实用化阶段,在红色、白色及变色发光器件中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人们对有机发光材料的不断探索,性能优良的有机发光材料将会不断出现,也将很快占领高科技市场,并进入人们的生活.(下转60页)任何一种运动项目对人的意志、品德都有培养作用,而武术对人的意志、品德的考验却是多方面的.练武不仅需要有恒心、坚持不懈的品质,还需要有刻苦、耐劳、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因此,长期锻炼能培养勤奋、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一直把对习武者德行的培养列入教武的先决条件,历代武学宗师如王子平、霍元甲等等都是后人极好的榜样.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武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明德爱国.大量的研究证明,武术对促进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这与全民健身计划中强调的“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是一致的.此外,由于习武者在练武的同时,能够培养个人的恒心、意志,因此也必定在客观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3 内容丰富多彩,活跃文化生活武术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早在汉代,舞剑作为一种观赏性娱乐活动,盛行于宫廷中,妇孺皆知的《鸿门宴》中记载的项庄舞剑便是这种活动.到了唐代,舞剑更是深入民间,杜甫在《观公孙大娘舞剑》中写到“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嚣动四方”,诗中有剑,剑中有诗,可见当时武术已与文化娱乐生活水乳交融了.近现代,各种武术观摩交流会、交流活动的大力开展,使武术的推广工作初步进入良性循环中,在著名的武术之乡———河北省沧洲“习武于田间”的现象随处可见,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全民健身计划中所要求的“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2.4 初步具备产业化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行各业都能在这个大潮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它的原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就要求全民健身所属的实体要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在其中独立生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也要求“建立产业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武术正是适应了这种环境而发展起来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身作用愈来愈来被人们所认识.为此,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将武术作为重点项目来宣传、推广、普及,使武术的巨大潜力在全民健身中充分发挥,使全民健身计划得以真正实现.(责任编辑 刘国忠,邵艳艳)(上接14页)参考文献:[1]F reeman T M,Seitz W R.Chemiluminescence fiber optic probe for hydrog en perox ide based on the lumino l reaction[J].Anal.Chem,1978,50(9):1242.[2]Tang C W,Vanslyke S 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 des[J].A ppl.Phys.Let t.,1987,51(12):913-915.[3]周亚东,曾和平,靖慧莲,等.8-羟基喹啉金属配合物在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6,26(6):783-792.[4]Hopkins T A,M eerho lz K,Shaheen S,et al.Substituted Alminum and Zinc Quino lates with Blue-shifted Abso rbanceLuminescence Bands:Sy nthesis and Spectroscopic,Photoluminescence,and Electroluminescence Characterization[J].Chem.M ater,1996,8(2):344-351.[5]Hamada Y,Sano T,Shibata K,et al.Influence of the emissio n site on the running durability of org anic electro luminescentdevices[J].A ppl.Phys.,1995,34(2):L824-L826.[6]Burrow ns P E,Sapochak L S,M ccarty D M,et al.M etal ion dependent luminescence effects in metal tris-quinolate organicheterojunctio n lig ht emitting devices[J].Appl.Phys.Lett.,1994,64(20):2718-2720.[7]M a D G,Wang G,Hu Y F,et al.A dinuclear aluminum8-hydro xyquinoline complex with high electron mobility for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s[J].A ppl.Phys.Let t.,2003,82(8):1296-1298.[8]G ao X C,Cao H,Huang C,et al.Electroluminescence o f a novelterbium complex[J].Appl.Phy s.Lett.,1998,72(18):2217-2219.[9]彭俊彪,孙润光,马淤光,等.8-羟基喹啉稀土螯合物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研究[J].发光学报,1994,15(3):263-266.[10]李斌,马东阁,张洪洁,等.铕三元配合物红色薄膜电致发光器件[J].化学通报,1997,12:46-49.[11]Curry R J,Gillin W P.1.54μm eletroluminscent from ErQ-based o rganic lig ht-emitting devices[J].A ppl.Phys.Lett.,1999,75(10):1380-1382.[12]Van Deun R,Fias P,N ockemann P,et al.Rare-Earth Quinolinates:Infrared-Emitting M olecular M aterials with a RichStructural Chemistry[J].Inorg.Chem.,2004,43(26):8461-8469.[13]Artizzu F,Deplano P,M archio L.Structure and Emission P roperties of Er3Q9(Q=8Q uinolinolate)[J].Inorg.Chem.,2005,44(4):840-842.[14]牛淑云,来巍.有机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4(3):288-294.(责任编辑 王心满,于 海)。

几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几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精)

几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摘要:概述了三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氮化镓、碳化硅、氧化锌各自的特性,评述了它们在固态照明中的使用情况,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预测。

关键词:LED发光二极管;发光材料;ZnO, SiC,GaN1引言在信息技术的各个领域中,以半导体材料为基础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器件,在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及,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它们可用作信息传输,信息存储,信息探测,激光与光学显示,各种控制等等。

半导体照明是一种基于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新型光源的固态照明,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已经成为人类照明史上继白炽灯、荧光灯之后的又一次飞跃。

固态照明是一种新型的照明技术,它具有电光转换效率高、体积小、寿命长、安全低电压、节能、环保等优点。

发展固态照明产业可以大规模节约能源,对有效地保护环境,有利于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从长远来看,新材料的开发是重中之重。

发光材料因其优越的物理性能、必需的重要应用及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材料行业中备受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对ZnQ SiC, GaN三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2几种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特征及发展现状在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上,1990年代之前,作为第一代的半导体材料以硅(包括锗)材料为主元素半导体占统治地位•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砷化镓(GaAS 为代表的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显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而以氮化物(包括SiC、ZnO等宽禁带半导体)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由于其优越的发光特征正成为最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之一.以下对几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新型发光材料做简要介绍•2.1氮化傢(GaN)2.1.1氮化镓的一般特征GaN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Eg=3.4 ev),自由激子束缚能为25mev,具有宽的直接带隙,川族氮化物半导体InN、GaN和A lN的能带都是直接跃迁型,在性质上相互接近,它们的三元合金的带隙可以从1.9eV连续变化到6.2eV,这相应于覆盖光谱中整个可见光及远紫外光范围•实际上还没有一种其他材料体系具有如此宽的和连续可调的直接带隙•GaN!优良的光电子材料,可以实现从红外到紫外全可见光范围的光发射和红、黄、蓝三原色具备的全光固体显示,强的原子键,高的热导率和强的抗辐射能力,其光跃迁几率比间接带隙的高一个数量级.GaNM有较高的电离度,在川-V的化合物中是最高的(0.5或0.43).在大气压下,GaN一般是六方纤锌矿结构.它的一个原胞中有4个原子,原子体积大约为GaAS勺一半.GaN是极稳定的化合物,又是坚硬的高熔点材:1GaN室温禁带宽度为3. 4 eV,是优良的短波长光电子材料,其发光特性一般是在低温(2 K、12 K、15 K或77 K)下获得的“,文献较早地报道了低温下纤锌矿结构GaN 的荧光(PL)谱,文献⑹报道了闪锌矿结构GaN的阴极荧光光谱。

文献综述白光LED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白光LED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白光LED研究进展白光LED(White Light Emitting Diodes)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发光器件,具有高亮度、高颜色还原度和低功耗等优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白光LED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本文将对白光LE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白光LED的发展历程是我们了解该研究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初,应用无机发光物质的荧光粉将蓝光发光二极管和黄光荧光体组合构成白光源,实现了最早的白光LED。

之后,半导体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白光LED技术的进一步突破。

20世纪90年代,新型的宽禁带半导体材料氮化镓(GaN)和蓝光LED发光二极管的成功制备,为白光LED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白光LE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光材料的选择和光谱调控。

现有的白光LED技术主要包括基于蓝光LED的荧光粉转换、基于磷化镓和氮化铟的LED和基于量子点的LED等。

荧光粉转换技术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方法,通过将蓝光LED的紫外辐射转化为可见光辐射来产生白光。

磷化镓和氮化铟的LED具有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可实现高亮度的白光发光。

而量子点的LED由于其在带宽调节方面的优势,成为白光LED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白光LED的光谱调控方面,主要包括发光材料的配方和结构设计技术。

发光材料的配方要求能够提供较宽的光谱范围,以实现良好的颜色还原度。

结构设计技术则包括辐射结构和超晶格结构等,用于调控发光材料中载流子的复合和辐射,提高发光效率和光谱性能。

此外,白光LED的研究还包括光学设计和封装技术。

光学设计技术主要用于提高白光LED的光效和颜色均匀性。

通过调整发光材料的位置、尺寸和形状等参数,使其产生更加均匀的光强分布和色温。

封装技术则是将LED芯片和其他器件封装在一起,以提高白光LED的亮度和稳定性。

最后,白光LED技术的应用前景也是白光LED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白光LED已广泛应用于室内照明、背光源、汽车照明、显示屏等领域。

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有机发光材料正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显示器、照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1. 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展历程有机光电发光材料是指具有发光性能的有机化合物。

20世纪90年代,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开始进入了实用化阶段,开发出了诸如OLED、PLED、有机太阳能电池等应用。

在有机发光材料研究领域中,OLED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通过有机分子的发光原理,OLED可以制成超薄、柔性、高对比、高亮度的显示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视觉品质和使用体验。

因其能耗低、环保、可靠性高等特点,OLED已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微型显示器上。

2. 有机发光材料的分类目前,有机发光材料的分类主要是按其激发机理划分的。

分为基于荧光激发和基于磷光激发两类。

基于荧光激发的有机发光材料是指通过荧光基团实现发光的有机分子材料,它具有高亮度、发光效率高,但是发光颜色比较单一,并且易受氧化和水分影响。

基于磷光激发的有机发光材料是指通过磷光基团实现发光的有机分子材料,它可以发出多种颜色的光,具有高稳定性、抗湿性好等特点,但发光效率相对较低。

因此,在选择有机发光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适合的材料。

此外,近年来,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如氮化物、碳化物、氧化物也被广泛研究,其可发出高亮度、多色性、极长寿命的光,有望应用于下一代照明和显示技术中。

3. 有机发光材料应用的前景随着有机管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正变得越来越广阔。

在显示领域,OLED作为下一代显示技术,已逐渐替代了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在消费电子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照明领域中,基于有机发光材料的LED照明灯具已经能够取代传统的荧光灯和白炽灯,具有更高的效率、更长的寿命、更均匀的光线和更好的颜色呈现效果。

在生物医疗领域,有机荧光探针作为一种信号反馈剂,广泛应用于癌症检测、药物筛选和细胞成像等方面。

文献综述: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文献综述: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文献综述: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挑战有机光电材料是一类具有光电活性的有机材料,其研究涉及到材料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大量的新型有机光电材料不断涌现。

本文将简要综述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一、有机光电材料的研究现状1. 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具有高亮度、高效率、长寿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显示器、照明、传感器等领域。

目前,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新型的荧光染料和荧光聚合材料,以及探索其在太阳能电池、生物成像、信息存储等领域的应用。

2. 有机光电检测材料有机光电检测材料是另一类研究热点。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加速发展,光电检测材料已成为高科技领域的关键材料之一。

目前常见的有机光电检测材料有聚合物、小分子、富勒烯等,其在光电器件、生物传感器、光伏器件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3. 有机光催化材料有机光催化材料是指通过光催化反应来实现化学反应的材料。

在光催化材料领域,通过改变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组成、晶体结构等方面来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经济的应用。

此外,有机光催化材料还可以用于环境修复、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

二、有机光电材料的挑战1. 稳定性问题尽管有机光电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但其稳定性问题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

有机光电材料的稳定性主要受到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氧气)的影响,同时也与其自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因此,如何提高有机光电材料的稳定性是其研究的重要方向。

2. 效率问题尽管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效率和光电转换效率较高,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效率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有机光电材料的载流子传输性能和界面效应等问题引起的。

因此,如何提高有机光电材料的效率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方向。

3. 制造成本问题有机光电材料的制造成本较高,这也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原因之一。

因此,如何降低有机光电材料的制造成本,如通过改进制造工艺、优化器件结构等方法,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方向。

有机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有机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 生理学、 环境科学、 信息科学方面都有
[%, A]
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导弹预警上, 采用有机荧
光材 料 涂 层 的 B2 C DDE( B2 C D:=6>1 C D/5041F 探测器不仅具有全方位、 全天候的预警作 E1G<817) 用, 并且具有易于制作大面积的图像传感器的特 点。同时具有材料改良容易, 制作工艺简单, 成本 低廉等优点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目前有 机荧光材料的研究异常活跃, 集中表现在 “材料— 工艺—器件—集成” 的协同发展。
我们曾经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铕金属配合物电致红光材料研究了其结构与电致发光性能的关系48其中四元铕金属单核配合物31的电致发光亮度达16cd是相应三元铕金属配合物32电致发光器件亮度的22结束语随着人们对荧光化合物电子光谱及光物理行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对荧光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及周围环境给化合物光谱行为和发光强度所带来的影响及对其规律的认识使人们在利用荧光化合物作为染料电致发光材料光电导材料能量转换材料及探针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展但对于荧光化合物的荧光猝灭能量转换电子转移以及激发单体与激基缔合物间的发光平衡和聚集体系的发光等机理尚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尤其对于多元化的体系尚存在着许多值得深入探索的问参考文献
[%+] 穴传输材料等领域 。1% 还可以作为一个信息 [%.] 传递的机制性部件 。它是一种强荧光物质, 其
中 1, 构成分子内 % 位苯基与中心吡唑啉基共轭, 共轭的电荷转移体系, 其中 1 位 F 为电子给体, 而 处于 . 位的苯甲酸盐与上 % 位 ; 则为电子受体, 述共轭体系相互隔离, 彼此间只能通过非共轭的 F— ; 单键而发生经过键的电子转移。当 1% 处于 酸性条件下, . 位的苯甲酸盐变为具有拉电子能 力的苯甲酸基, 此时经激发后的 1 位 F 处的电子 可经过 F— ; 单键与苯甲酸间发生电子转移而使 相反, 如处于碱性条件下, 则.位 1% 的荧光猝灭; 苯甲酸 盐 成 为 推 电 子 基 而 使 1% 的 荧 光 大 大 增 强。 吡唑啉衍生物还可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我们曾经设计合成了三种吡唑啉衍生物 ( 1+, 1., , 通过选择适当的取代基调整分子的共轭度及 1&) 吸、 供电性和空间结构, 使发光波长位于蓝光区

有机发光器件(OLED)界面的研究进展

有机发光器件(OLED)界面的研究进展

有机发光器件(OLED)界面的研究进展邹元明;陈倩倩;宋思思【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随之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当代,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光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人们使用的手机、电脑等智能产品的屏幕还是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的广告投屏都需要发光器的支持.因此,OLED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OLED全称为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即有机发光器件,它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经济发展.主要将对有机发光器件(OLED)界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In recent years,with the progress of our societ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economic level,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so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improved.People’s quality of life and level have increased,and lifestyle has changed.In contemporary times,people’s lives are more colorful,and light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people’s lives.Whether it is the screen of smart products such as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s used by people,or the advertising screens of public places such as stations and shopping malls,it needs the support of illuminators.OLED can be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to facilitate people's lives.OLED is called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which is a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Its appearance and development have enriched people's lifestyle and promo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ome extent.This paper will brieflydiscuss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interface.【期刊名称】《化工设计通讯》【年(卷),期】2019(045)009【总页数】2页(P134-135)【关键词】有机发光器件;界面;研究进展【作者】邹元明;陈倩倩;宋思思【作者单位】烟台九目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6;烟台九目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6;烟台九目化学制品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383.1有机发光器件的出现和发展无论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对工商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有很多值得称赞的优点,和其他发光器件如LCD即液晶显示器相比,OLED不需要背光源,所以OLED的功耗比较低,可以最大程度的节能;OLED的响应速度很快,能够更好地实现运动图像的播放;OLED与其他发光技术相比是主动发光的,所以视角很宽阔,不会出现失真的情况等。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材化1111班王蒙 1120213122摘要:简要论述有机电致发光设备的发光机理、器件结构及彩色显示方法,详细介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种类、组成、特点和研究近况,并对其用途和前景,尤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作了一定介绍。

另外还指出了有机电致发光在商业化过程中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有机发光材料,进展,应用。

正文: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信息显示系统的性能,如亮度、对比度、色彩变化、分辨率、成本、能量消耗、质量和厚度等均提出了高的要求。

在已有的成熟显示技术中,电致发光显示设备能够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另外它还具有宽视角、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和固有的强度等优点。

电致发光显示设备一般包括发光二极管(LED)、粉末磷设备、薄膜电致发光设备(TFEL)和厚介质电致发光设备等。

目前的信息显示市场上真正的参与者主要是TFEL和有机LED (OLED)。

OELD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很长,但发展速度较快。

近几年,随着市场对高质量、高可靠性、大信息量显示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OLED技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OLED产品投入市场。

1997年,日本Pioneer公司推出配备有绿色点阵OLED的车载音响,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OELD生产线。

1998年,日本NEC、Pioneer公司各自研制出5英寸无源驱动全彩色四分之一显示绘图阵列(QVGA)有机发光显示器。

2000年,Motorola公司推出了有机显示屏手机。

2002年,Toshiba公司推出了17英寸的全彩色显示器。

清华大学与北京维信诺公司共同开发出国内首款多色OLED手机模块。

2003年,台湾奇美电子公司与IBM合作推出加英寸的OELD显示器。

2004年5月,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研制成功的40英寸大屏幕OLED显示器以全彩、超薄、动态影像显示流畅的特点成为OELD显示市场上最大的亮点。

2006年,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的子公司SeoulOptodeviceCo.Lid.以控股方式与美国SensorElectronicTechnology公司共同开发生产的世界唯一的短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UVEL D)产品已开始量产。

树枝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树枝状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化学进麓第19卷分予以来,树枝状化合物飞速地发展起来.出现了大蘩拥有不同棱、不硒树枝单元及袭褥单元的树枝状努予,其孛最为常琵豹是Tom越穗等““台或雏袋靛基胺型和脯chet等…|台成的聚势醚型树枝状分子。

融经实现商业化并得到了广泛的成用。

由于其结构的独特性,树枝状大分子在催化粼“2。

“、纳米越辩…’、垒兹压药“”、先采集天线“””1,太疆熬电池…j以及电致发光材料1”“等许多领域都有蒋广阔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目前蓬勃发展的一类新型有机功能化合物。

罔l典型的树枝状分子结构‘鲥Fig-l研一cal时棚ctu脚0fdenddm郴“迄今为止,露巍电致发光辩辩已经取得了穰太静发震o“,主辩分为两太类:一类是包括一夔金属阮合物的小分予化台物…一…,盥耍通过真空蒸镀的方法来制备器件;另一类是商分子聚合物””…,主要通过旋涂(§pin_eoat)或喷墨(ink.iet)等方法来麓餐嚣舞。

瓣授臻发光毒|瓣是奔予小努子羁离分子发光材料的一囊新型发光材料,也经被认为是第三类电致发光材料…1。

由于其具有特有的高度有序的均三维结构,树枝状化台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具蠢麴下尼个筑点8““1:(1)糖技捩纯舍兹有较好静溶解度和戎膜性,可以直接旋涂制成器件;(2)树枝状分子的超支化结构能改善分子的非晶型态,搬商其热稳定性,能有效地解决电致发光器件的再结照老纯闫题;(3)襁对于有枧小分予露体容易堆投蕊导致荧光猝灭,猎援获丈分子霄大量鹃外围单元包围着中心发色团分子,可以减少分子之间的堆积,从而防止荧光猝灭,即区域隔离效成;(4)与聚合物相比,树枝状大分子鲍太小和结构《以得到精确控制,糖棱聚舍凌鹩理筏遘程是重复零惩嚣踅蠡增长,鲞分子达到~定代数后,大量的端蕊宫能团就会柱外艨聚集,使树枝聚合物内层得到有效保护,同时随着所引人端基官能团的不同,极易发展多功能性树枝聚台耘;(5)搪枝状太努子蛉表露基嬲能精确控制彭确整个分子翦溶解麓及过程祷往,敬爱静盈蓦霉能够优化和控制过程参数;(6)树枝状分子具有光采集天缆效应,外围单元到中心核的能艇传递,可以提高中心棱色素的发光性能。

发光材料综述范文

发光材料综述范文

发光材料综述范文引言:发光材料是指能够在外界作用下转换能量并产生发光现象的一类材料。

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照明、显示、传感、生物医学和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对常见的发光材料进行综述,包括有机发光材料、无机发光材料和半导体发光材料。

一、有机发光材料有机发光材料是指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能够发出光的材料。

其中最常见的有机发光材料是有机荧光材料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荧光材料具有很高的发光效率和色纯度,常用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和有机太阳能电池等器件中。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通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产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从而发出光。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发光机制复杂,但具有优秀的发光性能,适用于显示和照明应用。

二、无机发光材料无机发光材料是指由无机化合物构成的能够发光的材料。

常见的无机发光材料包括磷光体、发光陶瓷和荧光粉等。

磷光体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是目前最常用的发光材料之一、发光陶瓷是将发光颜料添加到陶瓷材料中制成的一种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亮度和发光稳定性。

荧光粉能够将紫外光转换为可见光,广泛应用于荧光灯、LED照明和显示器件中。

三、半导体发光材料半导体发光材料基于半导体材料,通过外加电场或注入电流等方式产生发光。

最常见的半导体发光材料是氮化物、砷化物和磷化物等。

氮化物发光材料具有高亮度、高发光效率和高热稳定性,是白光LED的重要材料。

砷化物发光材料在红外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红外激光器和红外检测器。

磷化物发光材料在高功率LED和激光二极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四、发光材料的应用发光材料在照明、显示、传感、生物医学和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照明领域,发光材料可用于制造高效节能的LED照明产品。

在显示领域,发光材料可用于制造OLED显示屏和液晶显示背光源。

在传感领域,发光材料可用于制造生物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

在生物医学领域,发光材料可用于生物成像和药物传递等应用。

在安全领域,发光材料可用于制造防伪标识和荧光染料。

发光材料论文

发光材料论文

发光材料论文发光材料是一种能够在受到激发后发出光的材料,其在光电器件、显示器件、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应用进行探讨。

首先,发光材料的研究现状。

随着光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发光材料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发光材料主要包括有机发光材料、无机发光材料和钙钛矿发光材料等。

有机发光材料具有良好的柔性和可加工性,适合用于柔性显示器件和照明器件;无机发光材料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发光效率,广泛应用于LED照明和显示器件;钙钛矿发光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而备受关注。

各种发光材料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发光材料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对节能环保、高效发光的需求不断增加,发光材料的发展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未来,发光材料将朝着高效、长寿命、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同时,发光材料的多功能化、智能化也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例如,发光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用于生物成像、荧光标记等方面。

最后,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

发光材料在LED照明、显示器件、生物成像、光电器件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发光材料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特别是在新型光电子器件、生物医学成像、柔性显示器件等领域,发光材料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发光材料作为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材料,在未来将会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发光材料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本文能够对发光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有所启发,推动其在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应用探讨

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应用探讨

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应用探讨有机光电材料是一种新兴的材料,它在发光、电子传输等方面具有优良的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探讨。

一、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机理有机光电材料主要是指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其中许多物质可用于制备发光材料。

有机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主要是通过激子的生成和解离完成的。

1. 激子的生成激子是一种加电子的正电荷孔(hole)和带负电子的电子(negative electron)所组成的轨道。

当有机分子受到激发时,电子会被激发到高能态,形成激子。

2. 激子的解离当激子处于高能态时,由于其能量状态的不稳定性,会很快解离。

为了保持能量平衡,激子释放出微小的光量子,能量退降到稳定状态。

3. 发光机理有机光电材料的发光机理是基于激子的生成和解离。

当电子处于第一激发态时,它处于一种半导体状态,能够传导电子,但发射光子的能量被吸收,进而造成激子的重新形成。

其中,光的波长与能量相对应,能量越高,波长就越短,而发射的波长就被称为荧光发射峰。

二、有机光电材料的应用探讨1. 有机光电材料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有机光电材料在显示技术中应用很广泛,可用于OLED显示器、LED照明、显示屏和手机屏幕等。

这些发光材料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其宽度,使其具有不同的发射光谱和颜色。

2. 有机光电材料在荧光生物成像中的应用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是生物成像中主要的发光染料,其荧光发射峰与生物大分子的吸收波长相对应,其化学结构也可进行改变,使其适用于不同的生物成像应用。

可以使用不同的成像技术,例如点扫描成像技术和全息成像技术,以获取生物标记的荧光图像。

3. 有机光电材料在能够发光难以测量的环境中的应用有机光电材料是一种用于监测环境中微量气体的有效方法。

例如,烟雾探测器是一种将有机物与化学物质氧化以产生光的振荡方法,以进行检测。

此外,有机光电材料可以在化学反应中监测特定荧光偏振和荧光发射波长的变化,以识别不同的化学物质、分子和元素。

新型有机红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新型有机红色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
( 质量分数为 2 3 .%)( nn / C 1 r)A q(5n )[F( . nn / 1 3 0 l) , 7 r)B P(2n / l 4 r / i 0 3 r)A (0 n 中 n 3 n . n D  ̄T C B的最大亮度为 62 d m , 0 1c/ 2最大电流效率 为 4 4 d A, .1 / 色坐标为 ( .5 0 3 ) c 0 6 , .5 ; 而 D J B的最大亮度为 35 d m , CT 4 3 / 2最大效率为 30 dA, c .1 / 色坐标为( .2 0 3 ) c 06 , .8 . 5 4( ,. . .13茚二酮 ) H 吡哺为受体 的 D M 类红光染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 O E . . 4 C L D中的应
的染料具有高 的玻璃化温度 、 高的分解温度和低 的结晶趋势 . 支化的空间结 构显著 降低
了浓度猝灭效应 , 星射结构外围因电子基 团的性质也对浓度猝灭效应 的抑制起到 了重要
作用 , 从而使得它们高浓度 ( 质量分数为 1 %) 0 掺杂 在主体材料 P VK时仍呈现 出优异的
色坐标 和 高 的发 光 效率 . 其在 基 于 MB N 的器件 I O P K: I 质 量 分 数 为 尤 I T / V MBN( 1 %)T A 质量分数为 3 %)7 r)B P(0nn / l (5nn / i ( . nn / 1 0 :P ( 0 (0nn / C 2 r) Aq 1 l)[ 0 3 l)A 3 . F
团的氮原子被一个五元脂 环和一个六元脂环锁定 , D J B中芳胺基 团的氮原 子是被 而 CT 两个六元脂环锁定 . 这样的结构变化导致一个有趣 的现象 : I T  ̄Q B相对 于 D J B荧光 CT
光谱红移 , 而吸收光谱却蓝移 .C T D Q B这个独特的光物理性质使得其 电致发光显示出比 D J B更好 的色纯度和更高的效率. 同样结构的器件 IO N B(0n )Aq:o at CT 在 T / P 6 l / l dpn n 3

发光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发光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收稿日期:2022-10-03基金项目:鲁米诺、银双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分析应用研究(2022KY005);鲁米诺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研究(X202210997138)作者简介:邱淑银,女,教师,研究方向:化学发光纳米材料,。

安徽化工ANHUI CHEMICAL INDUSTRYVol.49,No.4Aug.2023第49卷,第4期2023年8月发光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邱淑银,柳傲雪(昌吉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新疆昌吉831100)摘要: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因其良好的发光特性而备受关注,将发光试剂修饰于二氧化硅纳米材料上,获得发光功能化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基于其优良发光性能、热稳定性、生物相容性、无毒等优点,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从制备及分析应用两个方面综述了发光功能化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二氧化硅;化学发光;制备;应用doi :10.3969/j.issn.1008-553X.2023.04.003中图分类号:TQ3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53X (2023)04-0009-04功能化发光纳米材料,是采取一定方法将大量化学发光试剂负载于纳米材料上,从而使材料具备发光性能,通常酶或发光底物也可以产生化学发光信号,负载于纳米材料上,可获得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1-4]。

依据发光功能化纳米材料的制备方式不同,其可分为如下几类:①掺杂或者包裹模式,将发光试剂通过包裹的形式掺杂于纳米材料内部,如掺杂联吡啶钌的二氧化硅、包裹鲁米诺的二氧化硅等[5-8];②侨联模式,利用一些具备特殊性能的侨联分子与产生发光信号的发光试剂进行反应,通过侨联分子做为纽带链接于纳米材料表面[9-12];③价键修饰模式,将产生发光信号的分子以共价键、非共价键等方式负载于纳米材料表面[13-16];④自身具有发光性能的纳米材料,如具有电致化学发光性能的量子点材料[17-20]。

参考--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综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钼酸盐发光材料的研发与制备院(系、部)名称:理化学院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学生姓名:王磊学生学号:1011080318指导教师2011年01 月05 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教务处制摘要摘要本文主要综述了白光LED用钼酸盐体系红色荧光粉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钼酸盐体系红色荧光粉的特点;同时介绍了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发展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钼酸盐;白光LED;红色荧光粉1 绪论近年来,白光LED由于具有寿命长、能耗低、无污染、体积小等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

目前白光LED的实现方法主要是采用InGaN芯片(370~410 nm)与三基色荧光粉(红、绿、蓝)组合发出白光[1]。

这种体系发出的白光只是由荧光粉发出的光组合而成,没有LED芯片发出的光参与,所以可以减少白光点随时间的漂移。

但红色荧光粉体系单一,现商品化的红色荧光粉主要是Y2O2S:Eu3+,与蓝、绿荧光粉相比,Y2O2S:Eu3+存在下列突出缺点[2]:价格昂贵;不能有效吸收400 nm左右激发光;发光亮度不及后2种荧光粉的1/8;在紫外光照射下放出硫化物气体,以致化学性质不稳定、使用寿命缩短。

因此人们一直力图开发新组分的红色荧光粉,其基本要求如下:成本低廉;能有效吸收400nm左右激发光;发射光强度大于Y2O2S:Eu3+;比Y2O2S:Eu3+具有更高的显色指数;化学性质稳定;形貌规则,粒度分布均匀[3]。

同时也在不断对现有红色荧光粉进行合成方法等各方面的改进。

为了进一步提高白光LED的效率,更加高效稳定的荧光粉仍然是研究的热点[4-10]2 钼酸盐体系红色荧光粉的特点在照明光源技术的推动下,红色荧光粉的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研究领域从硫氧化物、硫化物扩展到氧化物、碱土金属多铝酸盐、硅酸盐、钛酸盐、锗酸盐、砷酸盐、钼酸盐等诸多体系。

其中钼酸盐体系红色荧光粉与其它体系相比显示了突出特点:(1)能够有效吸收400 nm附近的激发光;(2)与常用的Y2O2S:Eu3+红色荧光粉相比,相对亮度较高,约为前者的1.5倍[11];(3)在空气中烧结即可,烧结温度(700~900 ℃)显著低于硅酸盐、铝酸盐体系(1200 ℃以上)[12,13];(4)性质稳定,绿色无毒,在紫外线辐射下不会产生硫化物等有毒气体[14,15];(5)其最强发射峰位于615 nm 附近,发光颜色纯正。

《基于三苯胺和蒽的高效荧光材料的激发态性质及光电特性研究》范文

《基于三苯胺和蒽的高效荧光材料的激发态性质及光电特性研究》范文

《基于三苯胺和蒽的高效荧光材料的激发态性质及光电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荧光材料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广泛应用于显示器、照明技术以及光电领域中。

其中,以三苯胺(TPA)和蒽为结构基础的高效荧光材料因具有丰富的光物理特性和电化学特性备受关注。

本研究通过研究三苯胺和蒽构成的复合材料的激发态性质以及光电特性,为新型高效荧光材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二、三苯胺和蒽的分子结构与性质三苯胺(TPA)是一种常见的有机荧光染料,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

而蒽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荧光基团,具有较大的共轭体系,能够产生较强的荧光。

将三苯胺与蒽结合,可以形成具有优异光学特性的复合材料。

三、激发态性质研究1. 激发态的生成当三苯胺和蒽的复合材料受到光的照射时,其电子将从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由于电子在跃迁过程中,电子的自旋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属于单重态跃迁。

这种跃迁过程将导致电子从基态跃迁至单重激发态(S1),并进一步跃迁至更高能级的激发态(如S2、T1等)。

2. 激发态的能级分布与电子转移三苯胺和蒽复合材料中各分子的能级结构及相互作用,对材料的激发态性质有重要影响。

电子在各能级之间的转移和弛豫过程,决定了材料的光学性质和发光效率。

研究表明,适当的能级匹配可以加速电子在分子间的转移速度,提高荧光效率。

四、光电特性研究1. 吸收光谱与发光光谱通过对三苯胺和蒽的复合材料进行吸收光谱与发光光谱的研究,可以发现材料的光学响应与荧光性能之间的关系。

材料的光谱特征表明了其在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能力以及发光性能的优劣。

2. 光电导性三苯胺和蒽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光电导性,这与其共轭体系的电子传输能力密切相关。

在光照条件下,材料中的光生载流子(如电子-空穴对)的生成与传输效率直接影响着材料的光电性能。

研究表明,合理的结构设计有助于提高载流子的生成效率和传输速率。

3. 稳定性和寿命材料的稳定性和寿命是评价其实际应用价值的重要指标。

通过研究三苯胺和蒽的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可以为材料的实际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进展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进展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进展
邹吉勇;李玲;游胜勇;谌开红;陈衍华
【期刊名称】《生物化工》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Luminescent MOFs)是一种新型的无机有机杂化发光材料,具有发光位点丰富、发光波长范围广、孔道尺寸和结构可调、易于多功能修饰等优点,因而在照明、显示、成像、荧光探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总结了MOFs材料结构特点及其在荧光方面的应用,为实现MOFs材料光功能导向的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提供依据.
【总页数】4页(P55-58)
【作者】邹吉勇;李玲;游胜勇;谌开红;陈衍华
【作者单位】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96;江西省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4
【相关文献】
1.发光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研究进展 [J], 邹吉勇;李玲;游胜勇;谌开红;陈衍华;
2.发光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检测硝基爆炸物研究进展 [J], 何宁; 高明亮; 韩正波;
赵鹏程
3.作为药物载体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化材料研究进展作为药物载体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化材料研究进展 [J], 韩莎莎;赵僧群;刘冰弥;刘宇;李丽
4.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物作为传感材料的研究进展 [J], 张用芳;王莉;张庆富;刘彩华;刘杰;孙德志
5.两种双发光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联用检测水中农药残留 [J], 郑英蝶;刘剀;齐何山;刘维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有机金属配合物红色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有机金属配合物红色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3
Eu(I ) BM)3l Sat h
Hua ng等设计了新型的中性配体2一吡啶基苯并咪 唑,两个氮原子可以和Eu3+配位,配位氮原子以可 以自 由旋转 的C—C键连接 ,由于 苯并咪 唑环上 容 易进行烷基以及其它基团的化学修饰,因而利用这 类配体可以较容易地对配合物的各种性能进行有目 的修饰改善[ 9】。分别以DBM和TTA作为第一配体,
利用短寿命三重态发光材料作为能量传递受 体,可以克服在高电流密 度下的主体与客体发光材 料间的能量传递受阻,从 而解决高电流密度下器件 发光饱和度的问题[ 14。。以I r ( PPy) 。 为发光层。高性 能的器件来自于材料较短的磷光寿命( 4弘s) ,显著地 减小了三线态激子之间的湮灭。
热稳定和电化学稳定性以及适宜的激发态性质,因 此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上。最近 有多个研究组报道了利用联吡啶钌作为红色发光染 料的电致化学发光器件[ 15, 16] 。这类器件具有发光效 率高、启动电压低等优点,而且器件在正向或反向偏 压下均能得到红光发射。目前这类红色发光器件在 响应速度以及寿命上还不是很理想。
以Ru( bpy) 。C12为代表的钌配合物,是发光电 池中 常用的 材料, 但是作 为电致 发光材 料应用 到 OLED的研 究很少 。钌配 合物 的分子 内含有 电荷 相 反的离子对[ Ru( bpy) 。] 2+和Cl - ,这些离子在相应 的电极附近聚集,增强了电子和空穴的注入。以Ru ( bpy) 3C12为发光层的器件效率低于0.1%。Ha ndy 等以Ru( bpy) 。PF。为发光层制备的单层器件,效率 达到1.o%。Rubner 研究小组将可溶性的配合物Ru ( bp y) 。PF。稀释到聚合物中,器件效率达到3 o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vel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 in OLEDl l l Adv. Funct. Mater 2007-200815Adv. Mater 2007-200827::::OLED based on Iridium compounds 14Other host molecule :17Fluorene-Based Polymers 9Solar Cells: 21Iridium compounds2Oth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Materials、、1Effici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SublimableCharged Iridium Phosphorescent EmittersBy ,* , , , and 2007, , 315–323、l l Wai-Yeung Wong Gui-Jiang Zhou Xiao-Ming Yu Hoi-Sing Kwok Zhenyang LinAdv. Funct. Mater. 17l two new phosphorescent cationic iridium(III) cyclometalated diimine complexes are coordinated by cyclometalated ligands consisting of hole-transporting diphenylamino(DPA)-and fluorene-l l These robust iridium complexes can bethermally vacuum-sublimed and used as phosphorescent dyes for the fabrication of high-efficienc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These devices doped with 5 wt% can produce efficient electrophosphorescence with a maximum brightness of up to 15 610 cdm–2and a peak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of ca. 7% photons per electron that corresponds to a12Tuning the Energy Level andPhotophysical and Electroluminescent Properties of Heavy Metal Complexes by Controlling the Ligation of the Metal with the Carbon of the Carbazole UnitC.L. Yang, X.W. Zhang, H. You, L.Y. Zhu, L.Q. Chen, L.N. Zhu, Y.T. Tao,D.G. Ma, Z.G. Shuai, J.G. Qin2007, , 651–661、l l Adv. Funct. Mater. 17Synthesis of the complexes –. l Scheme 1. 14l lThe difference in the ligation position results in significant shifts in the emission spectra with the changes in wavelength being 84 nm for the Ir complexes and 63 nm for the Pt complexes. The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and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lexes are investigated and correlate well with the results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calculations.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with a configuration of3Solution-Processible Multi-component Cyclometalated Iridium Phosphors for High-Efficiency Orange-Emitting OLEDs and Their Potential Use as White Light Sources、l By , ,* , , ,* and Cheuk-Lam Ho Wai-Yeung Wong Gui-Jiang Zhou Bing Yao Zhiyuan Xie Lixiang Wangl l Extension of the p-conjugation through incorporation of electronpushingcarbazole units to the fluorene fragment leads to bathochromic shifts in the emission profile, increases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evels and improves the charge balance in the resulting complexes because of the propensity of the carbazole unit to facilitate hole transport.These iridium-based triplet emitters give a strong orange phosphorescence light5Manipulating Charge-Transfer Character with Electron -Withdrawing Main-Group Moieties for The Color Tuning of Iridium ElectrophosphorsBy Guijiang Zhou, Cheuk-Lam Ho, Wai-Yeung Wong,* Qi Wang, Dongge Ma,* Lixiang Wang, Zhenyang Lin,Todd B. Marder,* and Andrew Beeby、ll Tuning the emission color in IrIII-based triplet emitters using electron-withdrawing main-group moieties is described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new color tuning strategy also provides access to IrIII phosphors with6High Efficiency and Small Roll -Off Electrophosphorescence from a New Iridium Complex with Well -Matched Energy Levels、l By , ,* , , , , , and Zhi Qiang Gao Bao Xiu Mi Hoi Lam Tam Kok Wai Cheah Chin Hsin Chen Man Shing Wong Shuit Tong Lee Chun Sing Leel l They have reported the synthesis, characterization, and device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a new phosphorescent material, Ir(BPPya)3.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device physics with Ir(BPPya)3, we demonstrate that T–T annealing in PhOLED can beavoided if the energy levels of the host and the phosphorescent dopant are closely matched . And the emission from7Strong Luminescent IridiumComplexes with C N=N Structure in Ligands and Their Potential in Efficient and Thermally Stable Phosphorescent OLEDs (p NA)、^Bao Xiu Mi, Peng Fei Wang, Zhi Qiang Gao, Chun Sing Lee, Shuit Tong Lee, Hui Ling Hong, Xiao Ming Chen, Man Shing Wong, Ping Fang Xia, Kok Wai Cheah, Chin Hsin Chen, Wei Huangll l They have studied iridium complexeswith ligands bearing C^N––N type ligands.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complexes containing these ligands the bonding strength between the N atom and iridium should be stronger compared to those bearing C^N––CH type ligands, based on the shorter Ir–N bonding length obtained from calculations.Using a newly synthesized red-8En Route to Hig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 12%), Organic True-Blue-Light-Emitting Diodes Employing Novel Design of Iridium (III) Phosphorsl By Yuan-Chieh Chiu, Jui-Yi Hung, YunChi,* Chung-Chia Chen, Chih-Hao Chang, Chung-Chih Wu,* Yi-Ming Cheng, Ya-Chien Yu, Gene-Hsiang Lee, and Pi-TaiChou*In conclusion, They have obtained phosphors and fabricated the organic true-blue-light-emitting diodes9Efficient, Color Stable Whit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Based on High Energy Level Yellowish-Green Dopants、l l By Young-Seo Park, Jae-Wook Kang, Dong Min Kang, Jong-Won Park, Yoon-Hi Kim, Soon-Ki Kwon, and Jang-Joo Kim*Adv. Mater. 2008, 20, 1957–196110Iridium Complexes with Cyclometalated2-Cycloalkenyl-Pyridine Ligands as Highly Efficient Emitters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l l By Dong Min Kang, Jae-Wook Kang, Jong Won Park, Sung Ouk Jung, Se-Hyung Lee, Hyung-Dol Park, Yun-Hi Kim, Sung Chul Shin,* Jang-Joo Kim,* and Soon-Ki Kwon* Adv. Mater. 2008, 20, 2003–20071) 2)3) 4)1Iridium compounds2Oth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Materials、、11Ambipolar Conductive 2,7-Carbazole Derivatives for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l By , , , ,* , ,,* and *Jiun-Yi Shen Xiang-Lin Yang Tai-Hsiang Huang Jiann T. Lin Tung-Huei Ke Li-Yin Chen Chung-Chih Wu Ming-Chang P . YehFigure 1.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used in this study.l l l A series of 2,7-disubstituted carbazole(2,7-carb) derivatives incorporating arylamines at the 2 and 7 positions are synthesized via palladium-catalyzed C–N or C–C bond formation.These compounds possess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87 to 217 C and exhibit good thermal stabilities, with thermal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ranging from 388 to 480 C.They are fluorescent and emit in the purple-blue to orange region. Two types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s) were°°12Efficient Deep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Arylamine -Substituted Oligofluorenes2007、l Adv. Funct. Mater. 17, , 3194–3199l l Novel deep-blue-light-emitting diphenylamino and triphenylamino end-capped oligofluorenes were synthesized by double palladium-catalyzed Suzuki cross-coupling of dibromo-oligofluoren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boronic acid as a key step.These oligofluorenes exhibit deep-blue emission (429–432 nm), high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FL= 0.61–0.93), and good thermal properties (g=UT13Tetraphenylimidazole-Based 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Transfer Molecules for Highly Efficient Blue Electroluminescence、l l By Sanghyuk Park, Jangwon Seo, Se Hun Kim, and Soo Young Park*Adv. Funct. Mater. 2008, 18, 726–731l Novel hydroxyl-substituted tetraphenylimidazole derivatives promise efficient bright-blue electroluminescence as shown in the figure. Devices based on these structures attained current densities of 1.96 cd A-1143-(9-Carbazolyl)carbazoles and 3,6-Di(9-carbazolyl)carbazoles as Effective Host Materials for Efficient Blue OrganicElectrophosphorescence2007、l l M.-H. Tsai, Y .-H. Hong, C.-H. Chang, H.-C. Su,C.-C. Wu, A. Matoliukstyte, J. Simokaitiene, S. Grigalevicius, J.V. Grazulevicius, C.-P . Hsu , , 862–866Adv. Mater. 1915High-Efficiency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aPolyphenylphenyl Compound with Strong Electron-Accepting Groups2007、l lX.J. Xu, S.Y . Chen, G. Yu, C. A. Di, H. You,D.G. Ma, Y .Q. Liu, , 1281–1285Adv. Mater. 1916Highly Efficient Carbazole--Dimesitylborane Bipolar Fluorophores for Nondoped Blu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l l By Shin-Lei Lin, Li-Hsin Chan, Rong-Ho Lee, Ming-Yu Yen, Wen-Jang Kuo,*Chin-Ti Chen,* and Ru-Jong Jeng*、17Could Green be Greener? Novel Donor-Acceptor-Type Electrochromic Polymers: Towards Excellent Neutral Green Materials with Exceptional Transmissive Oxidized States for Completion of RGB Color Space18 A Dithienylbenzothiadiazole Pure Red Molecular Emitter with Electron Transport and Exciton Self-Confinement for Nondoped Organic Red-Light-Emitting Diodes、l l By Ju Huang, Xianfeng Qiao, Yangjun Xia, Xuhui Zhu,* Dongge Ma, Yong Cao, and Jean Roncali*Adv. Mater. 2008, 20, 4172–417519 A Novel Fluorene-Triphenylamine Hybrid That is a Highly Efficient Host Material for Blue-, Green-, and Red-Light-Emitting Electrophosphorescent Devices2007、l l P .-I Shih, C.-H. Chien, F.-I. Wu, C.-F. Shu , , 3514–3520Adv. Funct. Mater. 17l TFTPA , a novel host material that contains a triphenylamine core and three 9-phenyl-9-fluorenyl peripheries, was effectively synthesized through a Friedel-Crafts-l l Owing to the presence of its sterically bulky 9-phenyl-9-fluorenyl groups, exhibits a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186 C) and ismorphologically and electrochemically stable.In addition, as demonstrated fromatomic force microscopy measurements, the aggregation of the triplet iridiumTFTPA °20New Host Containing Bipolar Carrier Transport Moiety for High-Efficiency Electrophosphorescence at Low Voltages、l l By Zhi Qiang Gao,* Meiming Luo, Xiao Hua Sun, Hoi Lam Tam, Man Shing Wong,* Bao Xiu Mi, Ping Fang Xia, Kok Wai Cheah, and Chin Hsin Che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