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讲述一片爬山虎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顽强精神,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同时,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素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

但在词汇积累、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方面仍需不断提高。

此外,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悟程度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掌握爬山虎的生长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激发对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生字词的学习;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以及如何运用语言描绘自然景物。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4.情感教学: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展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生命力和美丽;2.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问题,体会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3.生字词学习: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默写,加强词汇记忆;4.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5.写作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语言描绘自然景物;6.总结感悟:引导学生总结课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本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本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本理解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的理解003010(人民教育社四年级实验教材第一册)有这样一句话:“我很庆幸,第一次遇到一个作家,我竟然是这样一个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这是作家经历了“批改作文”和“请他做客”两件事之后的感受,也是对叶圣陶高尚品格的一种恭维。

我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问:“老师,课文没有写叶圣陶的‘作品’。

为什么说他的‘人品和作品堪称典范’?”我愣住了,心想,是啊,可我怎么没注意到.“你真会读书!这真是一个很棒的问题!”短暂的沉默后,我吹嘘道:“你怎么理解?学生怎么理解?”我把问题踢回来,给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时间。

学生们摇摇头。

在这个间隙,灵感来了!“叶圣陶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他创作了这么多文学艺术作品。

作者一定读过叶老先生的很多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也是典范。

”我笑着说:“你读过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作品?”学生们说他们刚刚学习了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也许作者想让学生多读一些叶圣陶的作品。

你看了,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我补充道。

然后,我推荐《爬山虎的脚》1《叶圣陶作品选》101《叶圣陶文集》给学生到县图书馆和学校图书馆借阅。

即使糊过了,也觉得有点没有安全感。

我翻到《叶圣陶散文》,“作品”,“指的是文艺成品”。

(《现代汉语词典》没有介绍叶圣陶的“文艺成品”。

)“文聘”,这个词条不在字典里。

我又找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发现编辑在“教科书解读”中使用了“文学产品”一词,即“本文系作家肖福兴于1992年为纪念叶圣陶老师而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老师批改我的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从我的成长经历中受益匪浅,并表现出来。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使用“文聘”更准确。

因为“文学性”不仅指文章的质量和品质,还包括对作文的态度。

本文正是关于叶圣陶对待作文(批改“我”作文)一丝不苟、细心完美的态度,堪称典范的“文章”。

再者,只有这样的态度,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解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解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解题,激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

“我”受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十分感动。

可用的题目却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题与文之间表面上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揭示课题可采取两步走的方法。

1.通过“删”、“换”理解题目本身的意思。

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爬山虎——那爬山虎——爬山虎。

换: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棵绿绿的爬山虎。

通过比较,学生会发现:文题的语法中心是“爬山虎”,而逻辑中心则是“片、绿绿”。

2.题文对照,激发积极探究的兴趣。

揭题后,要求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推测,学生速读全文以后,会发现自己的估计与实际课文内容不符。

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用这个题目?这个题目有什么深意?教师不急于求同,而要求学生再认真地阅读课文内容,并动笔将课文中写爬山虎的语句作上记号。

二、精问,理文课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我”为线,写“我”的获奖、感动、做客;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爬山虎的色彩、特点。

课文从第七自然段才开始直接写第二条线。

教学时,要着重考虑围绕爬山虎设计问题并将第一条线的内容全部提挈起来,课文“预习”中的两个问题极其精要。

1.作者怎么会看到那片爬山虎的?这个问题涵盖了前面一至四自然段的内容,(五、六自然段为过渡段)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逆推:“我”作文“亲切自然”(叶老要“请”“我”)。

→叶老亲自改过“我”的作文(知道“我”的作文水平)→叶老通过“增、删、改”,运用了“圈、钩、直线、曲线”等各种符号并写了评语(对“我”注重“事实”表示赞赏)。

→“我”看了改文后,“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获奖——修改——学习——激动”构成了“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原因。

2.几十年过去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问题应一分为二,先引导学生对叶老家的“那片爬山虎”加以理解,了解其特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解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解读

近年来,教育界普遍推行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多元化的发展能力为目标,而这也需要教师掌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不同的情感与体验。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为一篇小学三年级的课文,不仅内容感人,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开展许多有意义的活动,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与能力的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本文将从教案解读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这篇课文所传达的教育意义,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效果。

一、教案解读1.教育意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从小学生可以理解的方面入手,通过一个具体事件展现出了爱、友情、助人为乐、感恩等多个价值观念。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价值观念进行思考与探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这篇课文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恩赐,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环境,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制作手工模型、剪纸等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美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听懂课文内容,更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以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仅要起到引导、促进的作用,还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3.教学效果通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达到多方面的效果。

它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许多生字、词语、句式等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掌握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爱和友情,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将这些道德观念应用到实践中。

许多富有想象力的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好的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教学实践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学生的参与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口头讲解、情景复述、互动课堂、小组活动等,让学生在感知情境中学习课文,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思维能力。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1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乌鲁木齐市第三小学孔钰一、文本解读嫩绿的叶子闪着光芒,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像温柔的小精灵,跳跃着,摇曳着,闪烁着……这美丽的景致便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肖复兴笔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我说课的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主要是帮助学生体会成长的过程,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本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这两件事,刻画了叶圣陶先生认真工作、平易待人的人物形象。

但是,课文却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叶老先生由衷的感激于钦佩之情。

文章通过两次具体描写叶老家院子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情景交融,让人不禁发出景美人更美的感叹!作者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在这绿绿的爬山虎之中。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要读出两处景和两件事的巧妙联系是个难点,怎样将爬山虎的生机美与叶老的人格美有机地融合起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便是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所在。

二、说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色和借班上课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预设为: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的文品,对人平易真诚的人品,感受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

(难点)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写作应先学做人。

(重点)三、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就与孩子们平起平坐吧,充分站在孩子们的立场,考虑他们的感受和疑惑,在他们需在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在他们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方法得当,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模式”的教学方法上,以“师生平等对话”为中心,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进行了设计。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赫山一小蔡希范一、怎样解读教材首先我们要明白教材的特点。

语文教材至少有三层意义:入选语文教材的,首先是文学作品,这是它的文学意义;其次,它编入教材体系后,便具有了的文本意义;第三,教材是给特定年级学生使用的,于是,它有了教学意义。

因此,解读教材,应从这三个层面着手。

第一层面:文学层面。

解读作者的创作初衷,理解作品,以作者的视角解读教材。

第二层面:文本层面。

解读编者的编写意图,掌握文本特点,以编者的视角解读教材。

第三层面:教学层面。

结合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及其特点,规划教学,以教学的视角解读教材。

二、解读教材1、文学层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为追悼叶老而作的回忆文章。

通过两件事情追忆叶老:一件是15岁那年叶老为我精心修改作文,我为之深深感动;另一件是叶老请我到他家里作客,这次见面对我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似乎懂得了作家是怎么做的,作品是怎么写的,以此表现叶老具有海纳百川的学识和修为,抒发自己对叶老的深深敬意和无限追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作为一名中学生到叶老家作客在里院看到的。

这是真实的描写,表达我激动的心情,并成为我记忆中叶老的四合院。

第二次是我和叶老见面交谈后,我的心被融化了,在客厅看到映衬在玻璃窗上的爬山虎,如一片浓浓的湖水。

这是想象描写,表达作者敬慕的感情,而成为我一生记忆中的叶老形象。

第三次是后来我每次回想与叶老见面,总想起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那墙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结尾点题,意韵悠长,余味无穷,表达作者的无限追思,代表了我记忆中的叶老对我的谆谆教诲。

绿绿的,绿得非常深厚而优美,绿代表了生命,生命是可以成长的,还是可以传承的,可见,作者对叶老的思想和情怀作了十分虔诚的赞美,以文学的语言给予了高度评价。

文中反复出现,强烈感染读者,使之产生感同身受的效果。

文学解读是教材解读的第一步,只有准确深刻的解读了作品,才能把握作品的情感主旨,才能正确确定教学重难点,才能科学选择教书方法,才能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及赏析

【语文知识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文原文及赏析《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作者修改作文,并请作者前往自己家中做客的事,给作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表现了叶圣陶先生非常关心爱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1963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了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20篇作文。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而且“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

”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那天下午,天气很好。

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

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及答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及答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及答案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叶圣陶先生——肖复兴一次偶然的机遇,能够改变一个人终生的命运。

小时候,捏着可怜巴巴的一角七分钱,踮着脚尖从家门口对面的邮局里买来一本《少年文艺》时,我开始迷上文学。

我渐渐沉浸在我国现代文学之中。

鲁迅、冰心、叶圣陶、许地山……一位位相继闯入我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令我爱不释手。

冥冥幻想里,我像今天青少年朋友一样,想入非非地想像着他们的模样、为人及性格。

但是,我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结识他们当中的一位,并且能够聆听他的教诲。

二十余年弹指飞去,当他白发如银时,我竟如他一样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他起的作用举足轻重。

他就是叶圣陶先生。

1963年,我正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一张画像》,是写教我平面几何的一位老师。

他教课很有趣,为人也很有趣,致使这篇作文写得也自以为很有趣。

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这篇作文竟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自然,我挺高兴。

一天,语文老师拿来厚厚一个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作文的吗?”我睁大眼睛,有些莫名其妙。

“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交给我又说:“你看看,叶老先生修改得相当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二十篇作文。

我翻到我的那篇作文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勾或直线、曲线。

那篇作文简直像是动过大手术鲜血淋漓继而又绑上错综复杂的绷带一样。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对我作文的修改。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让我立即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地方修改得很多,倒装句改得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也规范多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

教案大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词句解析和教学建议9篇

教案大全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词句解析和教学建议9篇

教案大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词句解析和教学建议9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词句解析和教学建议 1一、教材分析:第七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使“我”受益匪浅,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写在叶老家做客时,作者两次提及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

一是下午刚进院时看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

二是黄昏时分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

两番景色都给人以不同的美感享受。

表面是写景色之美。

实则把作者对两代人的共通共融暗藏在文字的背后,更会让人回味悠长。

课文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点明了题目,道出了这两件小事对作者的影响之深。

二、设计理念:本着将课堂教学努力做到简单、扎实、有效的设计理念,更好的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我注重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在充分了解他们自学所得的基础上,构建以点带面的阅读话题,来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对于刚升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

我抓住了作者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做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指导规范书写“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背诵喜欢的部分。

3、联系上下文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4、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

5、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这是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分为了三课时完成。

我讲的这一课主要完成3、4两条。

本课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教学资源,那就是叶圣陶老先生为作家肖复兴修改的获奖作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及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教材分析:课文是中年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及请他做客的事,从中表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以培养学生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地好习惯。

课文内容比较好掌握,但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还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人物品质,因此,本次课我选择第一件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感受叶老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从叶老对《一张画像》地修改中,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能从这件事中感受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

学生情况分析:该班学生思维不太敏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对《一张画像》的修改,学生只能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很难感受到叶老的平和、温暖,更很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所以说,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和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将事整个课堂的难点。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一、通过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如题,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讲了两件事。

三、学生自主学习修改作文部分。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给自己留下深深感受的地方画出来,并不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

(让学生自主、主动的学习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深入到课文的语言文字中,去感受人物形象)2、指名交流。

预设(1)句子: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

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子断成短句的地方叶不少。

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叶规范了。

而“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得封面。

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的一些方法,也能感受到自己的作文叶写好后叶要作这样的修改。

(让学生充分感受,从中学习到作文修改方法,以指导他们今后作文的修改)预设(2)句子:我一下子愣住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夜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

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小学语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说课稿教材分析:课文是中年作家肖复兴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修改他的一篇作文及请他做客的事,从中表现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以培养学生写后要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作文地好习惯。

课文内容比较好掌握,但课文篇幅长,内容多,还有许多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只有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人物品质,因此,本次课我选择第一件事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感受叶老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从叶老对《一张画像》地修改中,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并能从这件事中感受老一辈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

学生情况分析:该班学生思维不太敏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容易停留在文字表面,对《一张画像》的修改,学生只能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很难感受到叶老的平和、温暖,更很难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所以说,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青少年一代的热情关怀和学习写作文的方法,将事整个课堂的难点。

教学过程结构的设想:一、通过学过的课文《爬山虎的脚》如题,揭示课题。

(修改稿让学生有更深的感受,从而感受人物对文学的认真)预设(3)句子: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叶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我虽未件也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感受:文学事业的艰巨,自己作文的毛病,叶老的为人。

(让学生也有这样的感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努力)预设(4)句子: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

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再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感受:肖的作文写得好,写作文要写具体事实,要写自己深受感动得事。

(通过叶老的评语,自己也学习到写作文要写具体事实,要写自己深受感动的事,这样才能写好作文)预设(5)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关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人教社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句话:“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这是写作者经历了叶圣陶先生为他“批改作文”和“邀请做客”两件事后发出的感慨,也是赞美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格。

我在上课的时候,一位学生提出:“老师,课文没有写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啊,为什么说他‘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呢?”我愣住了,心想,是啊,可我怎么没注意……“你真会读书!这真是个了不起的问题!”短暂的沉默后,我夸道,“你怎么理解?同学们怎么理解?”我把问题踢回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

同学们都摇摇头。

在这间隙,灵感来了!“叶圣陶先生是个大作家,他创作了那么多文艺作品,作者一定读了许多叶老先生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也堪称楷模吧。

”我笑着说,“同学们读过叶圣陶先生哪些作品呢?”同学们表示只刚刚学过课文《爬山虎的脚》。

“也许作者是希望同学多阅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吧。

你去读了,相信同学们也有同感的!”我补充道。

接着,我又推荐《叶圣陶作品选》《叶圣陶文集》《叶圣陶散文》,让学生去县图书馆、校图书室借阅。

这就算糊过去了,但是心里有些不踏实。

我翻开《现代汉语词典》,“作品”,“指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确没有介绍叶圣陶先生“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品”。

)“文品”,词典中没有这个词条。

我又找来《教师教学用书》,发现编者在“教材解读”中用“文品”一词,即“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显然,在这篇文章中,用“文品”更确切。

因为“文品”除了指文章的品质、品格外,还包括对作文的态度。

而这篇课文恰恰是描写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批改“我”的作文)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精益求精,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的态度,这是堪称楷模的“文品”。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

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理解
嘿,你知道不?前几天我去了一个老院子,就在那儿,我看到了一片绿绿的爬山虎。

哎呀呀,那可真是让我印象深刻。

我本来是闲逛,无意中走进了那个院子。

一进去,哇,那满墙的爬山虎就闯进了我的视线。

那叶子绿得哟,就像刚被雨水洗过一样,亮晶晶的。

每一片叶子都好像在跟我打招呼,说:“嘿,快来看看我呀!” 我就站在那儿,傻傻地看着,心里想着,这爬山虎咋这么好看呢。

我凑近了去瞧,发现那些叶子长得可有意思了。

有的大大的,像一把小扇子;有的小小的,就像婴儿的手掌。

它们挨挨挤挤地凑在一起,就像一群好朋友在聊天。

我忍不住伸出手去摸了摸,那叶子软软的,滑滑的,就像丝绸一样。

我还看到有几只小虫子在叶子上爬来爬去,嘿,它们肯定也觉得这爬山虎舒服得很呢。

再看看那些爬山虎的藤蔓,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条小蛇。

它们紧紧地抓着墙壁,好像生怕掉下去似的。

我想,这爬山虎可真厉害,这么高的墙都能爬上去。

我又想起了自己,有时候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跟这爬山虎比起来,我可真是差远了。

看着那一片绿绿的爬山虎,我突然觉得心情特别好。

就好像所有的烦恼都被这绿色给赶跑了。

我在那儿站了好久好久,都舍不得离开。

后来,我回到家,脑子里还一直想着那片爬山虎。

我想,以后我要是遇到困难了,就想想那片爬山虎,那么努力地往上爬,我也不能轻易放弃呀。

哎呀,这一片绿绿的爬山虎,可真是给我上了一课呢。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5篇范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5篇范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5篇范例]第一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解读一、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

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二、词句解析。

(1)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

“干净”,在这里指句子简洁明白,不啰嗦。

“规范”,指语言标准、典范。

(2)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作者运用这个比喻,更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叶老的感受。

第二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一、教材解读 1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领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涵

领悟《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内涵

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找出文中有几处描写了爬山虎,着重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然后让学生将文章和课文内容结合思考质疑。

很多学生都提出课文以叙事为主,为什么以爬山虎为题。

因此,我便以此为教学重点。

但要理解这些内容,又必须理解叙事部分的内容之后,感受叶圣陶先生的认真、和蔼,平易近人之后,才能理解爬山虎在文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

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中少作主,重点、难点让学生商量决定。

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这不失为一种高明的做法。

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课堂就活了,教师做到心里有数即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理解肖复兴伯伯是活跃在当今文坛的著名作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说的是他回忆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

课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

课文开头写了“我”的一篇作文在征文比赛中获了奖,事后得知是经过文学界前辈叶圣陶先生的修改才得以获奖的,这使“我”十分激动。

课文第二三自然段中的一段心理活动写得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这使“我”认识到,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作者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说明叶老对一名中学生的作文作了细致的修改,付出了许多心血,因而使“我”十分感激。

当“我”到了家里,拿出原稿与修改稿作了对照,看到较多地方叶老作了改动,甚至连一个动词也不放过,可见他改稿的认真、细致,也反映出叶老对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感到无比温暖。

特别是作文后面的那段评语,是叶老对下一代的热情指点鼓励,使作者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见叶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谈起写作,叶圣陶先生没有向“我”传授什么秘诀,而是问及学习成绩、读书的情况和正确的写作方法。

“我”不但学到了如何作
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如何做人的道理。

所以,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