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合集下载

分泌IFN-γ的杀伤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分泌IFN-γ的杀伤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g n r td fo bu k DC y FCM o tn . Ex r s in o e e a e r m l b s ri g p e so f CD4 b. MHC l s Ia d 9 ca s I n Gr wa s e s d u ig 一1 s a s s e sn
( p.fE i oyadI Deto t l n og mmu o g ,Me i l c olfY t h uU i r t, nl y o dc h o o wg o nv s y aS z ei
Ya g h uJa g u 2 5 01 C ia n z o in s 2 0 , h n )
c ln — t lt g fco ( mGM— F a d nelu i (I ) 一 n i o A d y 6, l 0 0ya c aiP oo y si ai a tr r mu n CS ) n itr kn e L 4 i vt . t a i p 1sc h r1 r p (
( P ) w sa d d t rmoeDCs mauain a d df rnit n Atd y 7, CD1 c 2 0NK11 el w r LS a d e o po t ’ trt n i ee t i . a o f ao B 2 l . c l ee s
钱 莉 ,陆家辉 ,潘兴元 ,田芳 ,龚卫娟 ,季明春
( 州大 学 医学院病原 生物 学与 免疫 学教研 室,江 苏 扬 州 25() 扬 20) 1
[ 摘要] 日的 从体 外诱导 的骨髓来源的树 突状细胞 (edi l ,D )中分离分泌 IN 的杀伤性树 d n ri c l C t es c F一
a por t cnuae A .F r emo .C 1 2 0N 1 c l e i uae i F tm r e s p rpi e ojgt m b u hr r a d t e D B 2 K1 e s r s m lt w t B o l 1 cw l . lw e t d h 1 1 u cl 6 0

树突状细胞实验报告

树突状细胞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2. 掌握DCs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学习利用DCs进行免疫调节实验。

二、实验原理树突状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具有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的能力。

DCs在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DCs,探讨DCs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三、实验材料1. 试剂:胎牛血清、RPMI 1640培养基、DMEM培养基、双抗、TNF-α、IL-4、抗鼠CD14抗体、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等。

2. 仪器: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

四、实验方法1. DCs分离与培养(1)取健康小鼠脾脏,置于DMEM培养基中,剪碎后用200目筛网过滤。

(2)将滤液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在37℃、5%CO2条件下培养。

(3)培养3天后,加入TNF-α和IL-4,继续培养至第7天。

2. DCs鉴定(1)收集培养的细胞,用抗鼠CD14抗体进行标记。

(2)用FITC标记的羊抗鼠IgG抗体进行二次染色。

(3)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情况。

3. 免疫调节实验(1)将分离得到的DCs与抗原共同培养,观察DCs对抗原的摄取和呈递能力。

(2)将DCs与T细胞共同培养,观察DCs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

五、实验结果1. DCs分离与培养:培养7天后,观察到细胞形态呈树突状,符合DCs的形态特征。

2. DCs鉴定: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细胞表面CD14的表达率为(95±3)%,说明成功分离出DCs。

3. 免疫调节实验:(1)DCs对抗原的摄取和呈递:在抗原刺激下,DCs能够摄取并呈递抗原,说明DCs具有抗原摄取和呈递能力。

(2)DCs对T细胞的激活作用:在DCs与T细胞共同培养条件下,观察到T细胞增殖,说明DCs具有激活T细胞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一类免疫细胞,主要负责识别和激活T细胞,发挥着重要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等作用。

为了进行树突状细胞的研究,科研人员需要对其进行体外培养。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1.制备树突状细胞前驱细胞:树突状细胞前驱细胞主要存在于外周血和骨髓中。

首先,采集外周血或骨髓,并将其进行红细胞裂解。

然后,用PBS洗涤样品,离心沉淀细胞。

最后,将细胞进行培养。

2.培养基的选择:培养树突状细胞需要选择适宜的培养基。

目前常用的培养基有RPMI1640、DMEM等。

添加10-20%的胎牛血清(FBS)可以提供必要的生长因子和营养物质。

3.添加生长因子:在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添加一些生长因子来促进细胞的分化和增殖。

常见的生长因子包括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白细胞介素4)。

可以将这些生长因子添加到培养基中,以达到最佳生长条件。

4.细胞培养条件的控制:树突状细胞对培养条件非常敏感。

因此,需要对温度、湿度、CO2浓度等参数进行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将细胞培养在37摄氏度、5%CO2的培养箱中。

5.细胞的分离和传代:在树突状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会不断增殖。

为了保证细胞的活力和稳定性,需要定期分离和传代细胞。

可以使用胰酶等消化酶将细胞从培养瓶中剥离,然后进行细胞计数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传代。

6.细胞质量的评估:在培养树突状细胞的过程中,需要对细胞质量进行评估。

可以通过使用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来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情况,以及细胞活力、树突状突起的形态等指标来评估细胞的质量。

7.树突状细胞的激活:树突状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激活T细胞。

为了使树突状细胞具备充分的抗原递呈能力,可以使用多种促进细胞激活的方法,如脂多糖、TNF-α等。

总结: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包括制备前驱细胞、培养基选择、生长因子添加、细胞培养条件控制、细胞分离和传代、细胞质量评估以及细胞的激活等步骤。

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c h a n g e s o f DC we r e o bs e r v e d wi t h l i g h t i n v e r t e d mi c r o s c o pe .P he no t y pe wa s i d e nt i f i e d wi t h lo f w c y t o me t r y a n d
源 的未 成 熟 和 成 熟 D C.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 ;小 鼠;近交系 ;骨髓 细胞 ;吞 噬作用
[ 中图分类号]R 3 2 2 . 2[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 0 9 5 -6 1 0 X ( 2 0 1 3 )1 1 -0 0 0 5 -0 4
Cu l t i v a t i o n a nd I de nt i ic f a t i o n o f De nd r i t i c Ce l l s f r o m Mo us e Bo ne Ma r r o w i n Vi t r o
W ANG 一 y i n”, CHEN Ru i ”, W ANG J u n ,S U Xi a o — s a n”, Z HANG L e i ”
( 1 )B i o m e d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T h e A f il f i a t e d C lm a e t t e Ho s p i t l a o fKu n mi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Ku n mi n g Y u n n a n 6 5 0 0 1 1 ; 2)D e p t . fA o n e s t h e s i o l o g y ,T he I s t A f il f i t a e d Ho s p i t a l fK o u n m i n g M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Kt mmi n g Y u n n a n 6 5 0 0 3 1 ,C h i n a )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s t a b l i s h a me t h o d o f c u l t i v a t i o n o f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s( DC ) f r o m mo u s e b o n e m a r r o w

小鼠树突状细胞(DC)培养

小鼠树突状细胞(DC)培养
7.PBS缓冲液离心洗细胞两次,均以500×g离心5分钟。
8.加入树突细胞培养液重悬细胞,调整细胞数至1×106/ml(Scepter自动细胞计数器,美国Millipore公司),按2ml/孔接种至12孔细胞培养板(4.5cm2/孔),置37℃、5%CO2孵箱培养。
9.于培养第3,5天每孔分别更换2ml树突细胞培养液。第6天收集悬浮细胞,流式抗体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表型。
1.4.4 红细胞裂解液pH7.2(1L):
NH4CL 8.56g
Tris碱 2.059g
MilliQ水定容至1L 调节pH至7.2
1.处死BALB/c小鼠并浸泡于75%医用酒精10min,随后取小鼠股骨及胫骨并用眼科剪剔除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
2.剪掉两侧股骨头,将吸满PBS缓冲液的注射器针头插入骨腔中,并缓慢推动注射器冲洗骨髓腔,直至骨变白。
3.将收集到的骨髓细胞悬液500×g离心5mim,弃上清。
4.向骨髓细胞沉淀中加入红细胞裂解液并反复吹打混匀,置37℃孵箱孵,吸弃上清。用PBS重悬细胞沉淀,200钼铜网过滤除去骨髓细胞悬液中组织碎块。
6.用1ml PBS缓冲液重悬细胞,加入功能纯化抗体抗-小鼠CD4/CD8a/ MHC-Ⅱ/CD45R及兔血清补体,37℃孵育1h,以去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MHC-Ⅱ+细胞。(功能纯化抗体抗-小鼠 CD4(L3T4)、CD8a(Ly-2)、CD45R(B220)、MHC-Ⅱ(I-A/I-E)抗体购自eBioscience公司)

bmdc培养方法

bmdc培养方法

bmdc培养方法BMDC培养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培养方法,主要用于研究DC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以下是关于BMDC 培养方法的详细介绍:1. 实验材料准备:小鼠骨髓细胞RPMI-1640培养基小鼠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IL-4(白细胞介素-4)无菌培养箱、离心机、显微镜等实验设备2. BMDC的获取:从小鼠的股骨和胫骨中提取骨髓细胞,用RPMI-1640培养基洗涤并悬浮。

将骨髓细胞以1×10^6/mL的密度接种到无菌的培养瓶中,加入GM-CSF和IL-4,使其终浓度分别为50ng/mL和20ng/mL。

将培养瓶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每两天更换一次培养基。

3. BMDC的成熟:在BMDC培养的第5天,用GM-CSF和IL-4继续诱导BMDC的成熟。

此时,GM-CSF的浓度可以降低至25ng/mL,而IL-4的浓度可以维持在20ng/mL。

在BMDC培养的第7天,观察BMDC的形态变化,成熟的BMDC 呈树突状,表面有丰富的毛刺状突起。

此时,可以收集成熟的BMDC 进行后续实验。

4. BMDC的功能检测:将成熟的BMDC与抗原提呈细胞(如B细胞、T细胞等)共培养,观察BMDC对抗原提呈细胞的激活作用。

将成熟的BMDC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观察BMDC对抗原的识别和摄取能力。

将成熟的BMDC与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等)共培养,观察BMDC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5. BMDC的应用:用于研究DC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如DC的抗原提呈、共刺激信号传导、凋亡抑制等。

用于制备疫苗,通过激活T细胞和B细胞,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力。

用于研究免疫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模型。

总之,BMDC培养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小鼠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通过诱导骨髓细胞分化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可以用于研究DC的功能和调控机制,以及制备疫苗等应用。

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定

树突状细胞培养与鉴定

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与鉴定【摘要】目的研究利用磁珠分离方法获取单核细胞,用细胞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使之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的方法,并对培养的细胞从形态,表型,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鉴定,从而探索出一套较成熟的dcs的培养方法。

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取白细胞悬液中的白膜层,然后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收集高纯度的单核细胞。

在细胞因子gm-csf和il-4的刺激下,将细胞培养至7天左右,收集细胞进行流式分析,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实验,鉴定细胞是否为树突状细胞。

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培养第7天,大部分细胞呈单个悬浮,并有明显的毛刺样突起。

流式分析发现细胞高表达dc表面特异性抗原cd80,cd86,hla-dr,并且不再表达单核细胞表面抗原cd14,细胞纯度约为93.12%。

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显示dcs可明显刺激初始型淋巴细胞增殖。

结论通过磁珠分离的方法获得单核细胞并利用gm-csf和il-4细胞因子诱导可成功培养出纯度高的树突状细胞。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磁珠;流式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endritic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highly purified blood monocytes. 【abstract】 objectives:to develop a simple and efficient method to generate human dendritic cells (dcs) from highly purified cd14 + monocyte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ethods:monocytes were purified by negatively sorting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 with dynal magnetic negative isolation kit. monocytes were then differentiated into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stimula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leukin-4 (il-4) and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s (gm-csf) for 7days. cells were analyzed for phenotype by flow cytometry。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_PPT幻灯片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_PPT幻灯片
- DCs是一个包含许多不同细胞亚群的异质性群体,不同亚群 之间在表型、定位甚至功能上都有不同。
按表型分
DCs亚型
经典DCs(cDCs)
CD11c+CD11b-CD8α+ CD11c+CD11b+CD8α-
浆细胞样DCs(DCS, pDCs)
摄 取




FL-DCs 亚型
脾脏 DCs 亚型
细胞因子 分泌
FACS表 型分析
抗原提 呈试验
表型/功能 鉴定
BCG刺激
FL-DCs在抗菌感染中 的作用研究
四 目前研究进展
1. 小鼠FL-DCs的体外诱导和初步鉴定
扑杀C57BL/6小鼠 制备骨髓单细胞悬液 完全1640培养基添加Flt3L刺激培养
收获细胞,鉴定

小结: R2: pDC (CD11c+CD45RA+) R3: cDC (CD11c+CD45RA-)
二 研究内容和目的
建立Flt3L体外诱导小鼠FL-DCs方法,并对其进行 鉴定;
使用卡介苗(BCG)刺激FL-DC,分析其在抗菌感染 中的功能;
通过DCs体外诱导和刺激研究进一步了解其在抗分 枝杆菌感染中的功能。
三 试验设计
方法建立
功能研究
小鼠BM细胞制备 Flt3L刺激培养BM
获得FL-DCs
汇报内容
1
相关研究背景
2计
4
目前研究进展
5
下一步计划
一 研究背景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
- DCs是Ralph M. Steinman于1973年在观察小鼠脾脏细胞时 首次发现的“一种具有不同特性的大的星形细胞”;

小鼠骨髓及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及鉴定

小鼠骨髓及脾脏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及鉴定
e cs Jii ie st Jii C a gc u , 3 0 1, i a n e , lnUn v riy, ln, h n h n 1 0 2 Chn ) Abta tOhet e To etb ihameh do ut aina d p rf aino e d icc l DCs r m u eb n sr c : jci v sa l to fc li t n u ic to f n rt el s v o i d i s( )fo mo s o e
C F 和 白细 胞 介 素 (L 4 协 同 诱 导 下 培 养 , S) I- ) 光镜 下 观 察 D 的 形 态 , 式 细 胞 仪 检 测 C 8 、 D 6表 达 水 平 。结 果 C 流 D 0C 8 骨髓 细 胞 体 外 诱 导 培 养 3天 后 , 镜 下 显 示 细 胞 表 面 不 规 则 , 树 突 状 突 起 , 光 呈 可见 典 型 的 树 突 状 细 胞 形 态 , 表 达 共 刺 低 激分 子 ( D 0C 8 ) C 8 , D 6 。结 论 与 脾 脏 细 胞 相 比 , 髓 细 胞 中不 仅 富 含 大 量 的 DC的 前 体 细 胞 而 且 诱 导 成 DC时 间 短 。 骨 关 键 词 : 突状 细 胞 ; 髓 ; 脏 ; 树 骨 脾
d t c e wih fo ee td t l w c t y ome r t y.Re u t bo m a r s ls ne row c ls pp a e ir gulr a or e n ii pr e s s a t r e l a e r d r e a nd f m d de drtc oc s e fe 3
m ar row n p e n i ir nd p o d xp i e a a e ila d e t b ih ba i o h t a d s l e n vt o a r vie e erm nt lm t ra n s a ls ss f r t e s udy ofi m u m nolgia olr o c lt e — a e M e h s Ex r c e heI ne . t od t a td t CR ie s e n [ m p e t sa on a r w e l nd rs e i o iins, d c t r d m c ple y ho y e nd b e m r o c ls u e t rl c nd to e an ulu e

小鼠肺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小鼠肺间质树突状细胞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B L / 小 鼠肺组织经 I A Bc 型胶原酶消化 、 密度梯度离心 、D l 免疫磁珠分选纯化 D s流式细胞术鉴定分选 D s C 1c C, C 纯度 , 倒置相 差显微 镜观察孵 育细胞生长状态 , 扫描 电镜和透射 电镜观察 D s C 超微形态 , 流式细胞术 检测肺 间质 D s C 1cC 1bC 8 C 的 D l、 D l 、D 6 和 I 表型。结果 : 一 分选获得 的肺问质 D s C 经鉴定 , 纯度 为 9 .9 ±5 6 %, R MI 4 培养基 中生长状态 良好 , 25% .2 在 P 10 6 少数 细胞 形成小 细胞集落 。D s C 超微形 态观 察显 示细胞 表 面多见 长 1 a 集 的树枝 状 突起 , 胞器 不 发达 , ~2b 密 m 细 细胞 核 形不 规则 。 9 %以上肺间质 D s o C 为未成熟状态或前体 D s低表达成熟标 志物 I b C 8 , C, . 和 D 6 并具 有异质性 , 4 %起源 于髓 系细胞分化 。 A 近 0
中 国 免疫 学 杂 志 2 1 年 第 10 —8 X.0 1 0 . 1 o:0 3 6 / . s .0 04 4 2 1 .9 0 2 s

免疫 学 技术 与 方法 ・
小 鼠肺 间质 树 突 状细 胞 的分 离 、 纯化 与鉴 定①
王 宏伟 陆 江 阳 田 光② 刘 茜 赵 敏 杨 毅 康 佳 蕊
( 解放 军 总 医院第 一附属 (0 ) 34 医院病 理科 , 京 10 4 ) 北 0 0 8
中国图书分 类号 R6. 3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8X(010.840 0044 2 1 )90 1. 5
[ 摘
要 ] 目的 : 建立肺间质树 突状细胞( C ) D s的分离 与纯 化方法 , 为肺 间质 D s C 的相关 研究提供实验基 础。方法 : 性 雄

小鼠的体外实验报告

小鼠的体外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体外培养小鼠细胞,观察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分析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相关生物学行为,为进一步研究小鼠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实验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CRL-1658);2. DMEM培养基(高糖);3. 胎牛血清;4. 0.25%胰蛋白酶;5. PBS缓冲液;6. CO2培养箱;7. 倒置显微镜;8. 流式细胞仪;9. 试剂盒及相关仪器。

三、实验方法1. 细胞培养: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接种于6孔板,每孔加入2 mL含10%胎牛血清的DMEM 培养基,置于CO2培养箱中,37℃、5%CO2条件下培养。

2. 细胞传代:当细胞贴壁生长至约80%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细胞,按1:3比例传代。

3. 实验分组: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实验药物处理,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溶剂处理。

4. 细胞形态观察: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形态变化。

5. 细胞增殖检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每组设3个复孔。

6. 细胞凋亡检测:采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每组设3个复孔。

7. 细胞周期分析:采用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分布,每组设3个复孔。

8. 流式细胞仪检测:对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分布情况。

四、实验结果1. 细胞形态观察:实验组细胞在给予不同浓度实验药物处理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生长速度减慢,细胞皱缩、变圆,部分细胞出现凋亡现象。

2. 细胞增殖检测:CCK-8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增殖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随着实验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强。

3.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实验药物浓度增加,细胞凋亡率升高。

4. 细胞周期分析:PI染色法结果显示,实验组细胞周期分布发生改变,S期细胞比例降低,G2/M 期细胞比例升高,说明实验药物处理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周期阻滞。

树突状细胞的鉴定

树突状细胞的鉴定

一、流式细胞仪分离法【原理】根据待分离的免疫细胞膜表面抗原的不同,制备出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分离前,首先将待分离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经相应的荧光标记抗体染色后,进入流式细胞仪。

此细胞仪以激光为光源,通过高速流动系统将样品中的细胞排列成行,一个一个地从流动室喷嘴处流出,形成细胞液柱。

液柱与高速聚焦的激光束垂直相交,细胞受到激光激发后产生散射光并发射荧光,由光电倍增管接收光信号并转化成脉冲信号,数据经电脑处理,分辨出细胞的类型,并对各类型分别计数和统计。

同时,细胞根据其表面的电荷使液滴瞬间感应相应的带电性,然后在电场的偏转作用下进入不同的收集管,从而将各种免疫细胞分离。

用FACS(流式细胞仪)分离细胞准确快速,分选纯度高(为99%),不损伤细胞活性,可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并可直接统计出各类细胞的相对含量。

【器材与试剂】1.抗CD11c、CD83的单克隆抗体。

2.FITC—羊抗鼠IgG。

3.正常小鼠IgG 。

4.细胞洗涤液(NaCl 8.47g,K2HPO4 4.11g,KH2PO4 1.36g,NaN3 0.1g,20ml,加蒸馏水至1000m1)。

5.红细胞裂解液(KHCO3 1.0g,NH4C1 8.3g,EDTA 37mg,加蒸馏水至100ml)。

6.固定液(25%戊二醛3.2ml,葡萄糖2.0g,加无血清上述细胞洗涤液至100m1)。

7.肝素抗凝血。

8.离心机、流式细胞仪等。

【方法】1.取肝素抗凝血0.4ml,分别加入4支小试管中(其中3支为待测管,1支为对照管)各0.1ml。

然后在各待测管中分别加入0.1ml抗CD11c、CD83的单克隆抗体(1:1000稀释),对照组加入.正常小鼠IgG ,30℃孵育45min。

2.加入细胞洗涤液3ml,1000r/min,离心2min。

以洗去未结合的抗体,重复洗2次。

3.摇匀管底沉淀细胞。

加入0.1ml FITC-羊抗鼠IgG,30℃孵育45min。

4.加入红细胞裂解液3ml,见红细胞悬液变为真溶液时,立即以1000r/min离心2min。

小鼠脾脏树突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_程晓明

小鼠脾脏树突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_程晓明

文章编号:1000-5404(2003)23-2141-02 技术方法小鼠脾脏树突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Isolation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of spleen-derived DC from mice程晓明,王长征,李淑平,钱桂生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全军呼吸内科研究所,重庆400037) 提 要:目的 分离小鼠脾脏树突细胞(Dentritic cell,DC)。

方法 运用脾脏DC先贴壁后悬浮的特性进行分离、培养。

从形态学、功能及表型进行鉴定。

结果 电镜显示了DC特有的形态;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表明少量的DC即可明显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P<0.01);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其表面分子CD11c及MHCⅡ呈高表达。

结论 从脾脏中可分离培养高纯度的功能性DC,可用于研究其生物学特性。

树突细胞(Dentritic cell,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呈递细胞(APC)[1],它的表面表达丰富的与抗原呈递有关的MHCⅠ类和Ⅱ类分子以及多种共刺激分子,可在其分布的部位捕获、加工抗原,迁移至淋巴器官中活化T、B淋巴细胞,从而在免疫应答中发挥启动作用,因此,分离高纯度的功能性DC是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机制的前提。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 4~6周健康BALB/c小鼠20只(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限,体质量16~20g。

1.2 完全培养基(pH7.2~7.4) 每1000ml完全培养基含胎牛血清(FCS,Hyclone公司)100 ml,丙酮酸钠(0.1mol/L,Hyclone公司)10ml,2-巯基乙醇(2-ME) (0.1mol/L,Sigm公司)0.5ml,RPMI1640(Hyclone公司)890ml。

临用前新鲜配制。

1.3 小鼠脾脏树突细胞的分离培养 脱颈法处死小鼠,无菌打开腹腔,取出脾脏放入冷PBS中,将其捻碎并滤过100目无菌钢网,收集脾细胞悬液;1300r/min 洗涤5min×3次;用完全培养基20ml重悬细胞于250ml培养瓶(Falcon公司)中,37℃,5%C O2培养箱内孵育2h;用完全培养基20ml剧烈洗摇培养瓶,并吸弃悬液,共4次;加入完全培养基20ml,37℃,5%CO2培养箱内孵育过夜;收集悬浮细胞。

DC培养方法

DC培养方法

树突状细胞(DC)培养方法准备:小鼠(8-10周龄)、玻璃皿(用于解剖小鼠)、培养皿(塑料,DC在光滑的皿里转化的好,因此最好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培养皿)、剪刀、镊子、纱布、细胞培养液、GKN缓冲液、吸管、离心管(50ml、100ml用饭盒多装一些)、锡箔纸、1ml注射器。

细胞因子:GM-CSF、IL-4高压灭菌:除锡箔纸、注射器,其他物品都需要高压灭菌。

实验步骤:1.取下小鼠的四肢(后两肢最好),分离骨上附着的肌肉、血管、皮肤(用纱布反复的搓),完全暴露出骨及其附带关节,注意不要离断关节。

将腿骨剪成三节即小腿骨、关节处、大腿骨。

2.用1ml注射器吸取GKN(1640也可以,但费用较高),冲洗骨髓至骨完全变白,吹入两个离心管,便于离心找平。

3.1000转5分钟离心,倒掉上清液,再用1640悬起再离心一次,倒掉上清液。

4.加细胞培养液,将骨髓细胞重悬。

一只小鼠大概分4个培养皿,重悬的细胞总量尽量保持4ml。

5.细胞至于培养皿,补充培养基。

即1ml细胞+4ml培养液。

6.加入细胞因子,IL-4和GM-CSF以向DC转化。

GM-CSF 20 ng/ml加入浓度IL-4 10 ng/ml用锡箔纸包裹,避光放入培养箱。

轻拿轻放不可摇晃。

7.第三天(之前不可拿出)等量加入培养基即4ml,并加入对应量的细胞因子。

8.第6~7天骨髓细胞中可转化为DCS(镜下)(预计:50ml细胞培养液、100mlGKN,)GKN平衡盐缓冲液NaCL 8gKCL 0.4gNa2HPO4·12H2O 3.56gNaH2PO40.78g1L 配好后进行过滤除菌。

(NaH2PO4·2H2O 1.014g)葡萄糖 2.0g酚红0.01g去离子水(高压灭菌)由于实验室中仅有NaH2PO4·2H2O因此换算如下:NaH2PO4 NaH2PO4·2H2O(Na:23;P:31)相对分子量120 156质量0.78 1.014因此加NaH2PO4·2H2O为1.014g.1640培养基NaHCO3 2g1640培养基粉1袋1L 用0.22µm滤膜过滤去离子水(高压灭菌)细胞培养液普通1640培养液+巯基乙醇(终浓度15µmol/L)+Hepes(终浓度:10mmol/L)+双抗+进口胎牛血清1.巯基乙醇:母液为14.4mol/L,先用去离子水进行1000倍稀释,浓度变为14.4mmol/L (相当于14.4µmol/ml),在每升的培养基中加入1ml即可(相当于再进行1000倍稀释),终浓度近似为15µmol/L。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

2.2.4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培养1)颈椎脱位法处死健康雄性4到6周龄的BABLIc小鼠,75%乙醇浸泡10分钟。

2)无菌条件下取双侧股骨、胫骨,剥离附着的肌肉软组织后浸泡在75%乙醇中2分钟。

RPMI1640冲洗,剪开骨的两端,1 ml 注射器抽取RPMI1640,分别从骨两端插入骨髓腔反复冲洗直至变白,RPMI1640清洗骨髓细胞后重悬。

3)在离心管中预先加入小鼠脾淋巴细胞分离液,将相同体积的骨髓细胞悬液小心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不打乱两层液体界面。

4)4℃,1500rpm离心7min后吸取中间白膜层,PBS清洗所获的单个核细胞。

5)BMDC完全培养液重悬后,以2×106每孔的浓度分种至6孔培养板中,每孔4ml完全培养基。

6)将细胞培养板放入37℃,含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6小时。

7)弯头滴管轻轻吹打,连同培养液一起弃去悬浮细胞,仅保留贴壁细胞;加入新鲜完全培养基和500 U/ml的rmGM-CSF及rmIL-4继续培养。

8)隔日半量换液,补加相同浓度细胞因子,尽量保留悬浮细胞。

9)培养至第6天,轻轻吹打收集所有悬浮细胞,即为未成熟的BMDC。

10)诱导培养过程中每天观察细胞集落及形态变化并拍照。

11)流式检测所诱导的未成熟BMDC表面分子CD11c的表达以评估BMDC 的纯度。

收集培养至第6天的BMDC,PBS洗2次,1×106个细胞用冷的Buffer (PH7.2的PBS+150mMNacl+ 0.09%NaN3+0.2%BSA)100µL悬浮。

加入3µL FITC-CD11c,对照管加入PBS,4℃冰箱避光反应45min。

Buffer洗2次,弃上清,500µL 1%多聚甲醛固定。

送第四军医大学流式细胞室上机检测。

小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及形态观察

小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及形态观察

小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及形态观察肖景莹;蔡连顺;阎冬梅;毕胜;齐宗春【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科学》【年(卷),期】2006(029)004【摘要】目的:建立体外诱导和扩增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将健康小鼠股骨骨髓细胞分离,去除悬浮细胞,贴壁细胞中加入细胞因子(IL-4和GM-CSF)继续进行培养,2周后,诱导的DC经相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结果:培养的DC表面有几个大而长的突起,具有DC的典型形态学特征.结论:小鼠骨髓细胞经贴壁处理后,加入细胞因子(IL-4和GM-CSF)进行培养是可行的,采用这种方法能获得大量较高纯度的具有典型形态特征的DC.【总页数】2页(P8-9)【作者】肖景莹;蔡连顺;阎冬梅;毕胜;齐宗春【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佳木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343.6;R329.2+4【相关文献】1.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 [J], 李宗辉;黄军华;刘俊峰;赵要顺2.小鼠脾脏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培养 [J], 黎辉;曹宇皎;黄军华;刘俊峰3.感染伯氏疟原虫的小鼠树突状细胞体外扩增培养及形态观察 [J], 肖景莹;蔡连顺;代月;车世伟;齐宗春;毕胜4.成熟树突状细胞和转化生长因子β联合体外扩增小鼠调节性T细胞 [J], 范莎莎;罗荣城;段华新;石詠中;袁友红;肖佩玲5.小鼠脾脏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与培养 [J], 成建平;黄军华;王杰;韩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扩增和鉴定

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扩增和鉴定

为开展 D C的 相 关 实 验研 究 提 供 大量 稳 定 的 细胞 来 源 。 关键词 : 树 突 状 细 胞 ; 诱 导 ; 鉴定
中图分类号 : R3 2 9 . 2 DoI : 1 0 . 3 8 7 0 / j . i s s n . 1 6 7 2 — 0 7 4 1 . 2 O 1 3 . 0 4 . 0 0 3
I n v i t r o I n d u c t i o n, Ex p a ns i o n a n d 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o f Mo u s e Bo ne Ma r r o w— d e r i v e d De nd r i t i c Ce l l s
i n a n a t t e mp t t o e x a mi ne t he m a t u r i t y of DCs un de r d i f f e r e n t g r o wt h c o ndi t i on s a nd i d e nt i f y t he i r bi ol og 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i s ic t s .M e t h o ds Bo ne m ar r ow c e l l s o f mi c e we r e i s ol a t e d a nd i nd uc e d t o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i nt o D Cs i n vi t r o by u s i ng r e c om bi n a nt mous e gr a nul o c y t e - ma c r op ha ge c o l on y s t i m ul a t i n g f a c t o r( r mGM CSF) a n d r e c om bi n an t mo us e i nt e r l e uki n 4 (r ml I 4). Af t e r 2 4 h I PS s t i mul a t i o n。 t he mo r p ho l o gy of DCs wa s o bs e r v e d un de r t he l i gh t i nv e r t e d mi c r os c o pe . Th e s u s pe nde d a nd a t t a c he d c e l l s we r e ha r ve s t e d f o r de t e c t i o n o f DC s u r f ac e ma r ke r s by f l ow c y t om e t r y .The mi x e d l y mp ho c y t e r e a c t i on wa s us e d t o a s s e s s t he a bi l i t y o f c ul t ur e d c e l l s t o s t i mu l a t e t h e pr ol i f e r a t i o n o f a l l og e ne i c T l y m ph oc y t e s . Re s u l t s On d a y 3 o f i n vi t r o c ul t u r e, a

Flt3L刺激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源CD8α+树突状细胞及其成熟状态分析

Flt3L刺激体外培养小鼠骨髓源CD8α+树突状细胞及其成熟状态分析
ma t u r e d e n d r i t i c c e l l s t h a t a r e i mmu n o c o mp e t e n t f r o m mo u s e b o n e ma r r o w. Me t h o d s F o r c e l l s s t i mu l a t e d wi t h F l t 3 L,
DOI : 1 0 . 1 3 3 5 0 / j . c j p b .
F l t 3 L刺 1 4 0 1 0 8 ・ 论著 ・ 激 体 外 培 养 小 鼠骨 髓 源 C D8 + 树 突 状 细胞 及 其 成 熟 状 态 分 析 *
张 东辉 ,侯敏 ,陈 莹莹 ,王 铖芸 ,张凡 ,高雅 楠 ,陈琳 一 ,季 曼瑭 ,吴观 陵
0 . 0 9 ) , G M— C S F+ I L 一 4刺 激 组 为 ( 8 3 . 9 7±0 . 4 3 ) ,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1 ) 。F l t 3 L刺激 组 C D 1 1 c C D8 d
B MDC s 得 率为( 9 . 8 3±0 . 3 3 ) , GM— C S F+ I L 一 4 刺 激组 刺 激组为 ( 4 . O 6 土0 . 1 7 ) , 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0 . 0 1 ) 。 F l t 3 I 刺激 组 C D 1 l c C D 8 d B MD C s 表面几乎不表达 C D 4 0 、 C D 8 0 、 C D8 6 , 仅 低 表 达 MHC I 、 MHC I I , 处于未成熟阶段 。
[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o e s t a b l i s h a me t h o d u s i n g e x v i v o s t i mu l a t i o n t o r a p i d l y p r e p a r e a l a r g e n u mb e r o f CD8 a 1 。i m—

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体外扩增及生物学特性的鉴定
余 昆 , 欣△, 青松 , 苟 周 杨华安 , 伟 营 , 仲 夏 阳 ( 重庆 医科 大学 附属 第一 医院泌尿 外科 4 0 1) 0 0 6
【 要】 目 的 以小 鼠骨 髓 细 胞 为前 体 , 立 一 种 高 效 、 便 的体 外 扩增 、 离 培 养 树 突 状 细 胞 ( C 的 方 法 。方 法 实 验 分 摘 建 简 分 D )
t l ha m TN F Ⅱ) on t it y f r s i ultn ory egh our nd t ti h M / oup wa e a onto s w iho ora p (r he ffh da o tm a ig f t i t h s a ha n t e G 4 gr s us d s c r l t ut te t e t r a m n .The s s n n a o ey a u pe dig nd l os l dhe e elw e e c lc e t it d s v nt y f x m i g w ih c nn n l c r ntc l r ole t d on he ffh an e e h da s or e a n t s a i g e e
[ src] Obetv Toe tbih a fe t ea dc n e in to i ofrid cina da l iaino e d ii e l Ab ta t j cie sa l nefci n o v ne tmeh di vt o u t n mpic t fd n rt el s v n r n o f o c ( DC)b sn u eb n ro e1a h rc ro e1M eh d Th x ei n r iie no t r u s yu ig mo s o ema r w e l step e u s rc l . tos ee p rme tweedvd d it wo g o p :GM / n 4ad GM / . ep e u s rc lweec lu e t eo ia tmo s r n lc t— co h g oo y si lt gfco r 4d Th rc ro el r ut rdwi r c mbn n u eg a uo yema r p a ec ln tmuai a tr(mGM— F) h n CS a ditre kn4 r I 4 nvto a dd n rt eInt eGM / ru r rae t eo ia tno s u rn c o i fc n n e[u i一 ( mI 一 )i ir , n e d iccl i h i 4qg o pweete tdwi rc mbn n lu et mo er ss a h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诱导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主要通过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或骨髓细胞,经过不同的培养条件,使其分化成树突状细胞。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人造蛋白质GM-CSF和IL-4使PBMCs分化为树突状细胞。

此外,使用细胞因子如TNF-α和IL-1β也可以促进树突状细胞的分化。

通过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以及具有抗原递呈和免疫调节功能的活化状态。

经过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可以被用于诱导抗肿瘤免疫作用。

树突状细胞具有特异性抗原递呈的能力,可以对采集的肿瘤抗原进行处理和递呈给T细胞,从而激活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研究表明,经过树突状细胞处理的肿瘤抗原能够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增强T细胞的杀伤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此外,树突状细胞还可以通过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产生来增强抗肿瘤免疫。

树突状细胞经过处理后,可以递呈肿瘤相关抗原给T细胞,从而激活和扩增CTL。

这些CTL具有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从而对肿瘤产生直接的抗肿瘤作用。

研究表明,经过树突状细胞处理的肿瘤细胞可以显著增加CTL的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此外,树突状细胞还可以通过刺激NK细胞的活性来增强抗肿瘤免疫。

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可以分泌细胞因子,如IL-12和IL-15,这些细胞因子可以激活NK细胞的活性,并促进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此外,树突状细胞还可以通过递呈肿瘤相关抗原给NK细胞,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

因此,通过刺激NK细胞的活性,树突状细胞可以对肿瘤产生直接的抗肿瘤作用。

综上所述,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技术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来诱导抗肿瘤免疫作用。

通过处理肿瘤抗原并递呈给T细胞、CTL和NK细胞,树突状细胞能够激活并增强这些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因此,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对于发展抗肿瘤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将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作者:田蓉,李巍,于继云,刘玉峰【关键词】树突细胞In vitro cultur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use spleen dendritic cells【Abstract】AIM: To explore and optimize the methods for in vitro culture of mouse dendritic cells (DC) that were then observed morphologically and identified biologically. METHODS: Mice were injected with 200 mg/kg cyclophosphamide through the tail vein, and were sacrificed 8 d later. Spleen cells were cultured with ordinary methods firstly, and 3 d later conditional medium containing IL4, GMCSF was added, and TNFα was added at day 5. At day 8, cells were subjected to phasecontrast microscop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alysis. At day 3, 5, 7, cells were subjected to FACS for detection of cell surface markers. RESULTS: Cultured cells displayed a typical DC phenotype in morphological analysis, and FACS showed these cells expressing such DC markers as CD11c, CD86,ⅠAb, H2D6. CONCLUSION: Using of IL4, GMCSF, TNFαas stimulators in the mouse spleen cell culture can obtain DC with high quality and high purity, which makes a found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basic and clinical usage of DC.【Keywords】dendritic cells; cytokines; MHCⅡmolecule【摘要】目的:探索、优化体外诱导和扩增小鼠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物学鉴定. 方法:应用环磷酰胺200 mg/kg经尾静脉注射Balb/c小鼠,8 d 后处死小鼠,常规培养脾细胞,第3日加入含有IL4, GMCSF细胞因子的条件培养液,第5日补加TNFα,第8日制备标本进行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并分别在培养第3, 5, 7日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细胞表面标志. 结果:刺激培养细胞经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具有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细胞表面表达CD11c, CD86, ⅠAb, H2D6标志物. 结论:在小鼠脾脏细胞培养中加入IL4, GMCSF, TNFα等刺激,可获得足量、较高纯度的DC,为DC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关键词】树突细胞;细胞因子;MHCⅡ类分子0引言自从Steinman等于1973年发现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 DC)以来[1],DC作为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其强大的提呈抗原作用和启动初始T细胞的能力,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特别是DC与肿瘤免疫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抗肿瘤方面的独特功能,使其成为肿瘤免疫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DC来源于骨髓CD34+细胞[2],获得一定量有功能的DC是深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的关键,然而DC在体内分布散在,含量极低,在动物和人外周血中尚不足白细胞总量的1%. 目前体外培养DC的方法尚不尽人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DC基础和临床工作的开展. 我们在体外培养扩增了Balb/c小鼠的DC细胞,在培养中添加IL4, GMCSF, TNF等刺激,并通过相差显微镜、电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对所培养细胞进行鉴定,为优化DC的体外培养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1材料和方法1.1材料环磷酰胺购自上海华联公司;荧光标记抗体:CD11cFITC, IAbFITC, H2DbFITC, CD86FITC购自Diaclone公司;rmGMCSF, rmIL4, TNFγ,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胰蛋白酶购自美国GIBCOL公司;Hepes,青霉素,链霉素购自美国Sigma公司;倒置相差显微镜为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低速离心机为北京医用离心机厂生产,微量台式高速离心机为德国Heraeus公司生产,流式细胞仪为Coulter公司生产,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由美国BD公司生产;6~8 wk龄雄性Balb/c小鼠购自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1.2方法1.2.1DC细胞的分离与培养将环磷酰胺按200 mg/kg体质量由小鼠尾静脉注射,8 d后颈椎脱位处死小鼠,750 mL/L乙醇浸泡10 min,无菌条件下用镊子取出脾脏移入放在平皿的100钼钢网上,剔除脾周围的结缔组织,剪碎、研磨后收集滤过的细胞悬液,离心800 r/min, 7 min,加TrisNH4Cl 3 mL,溶除红细胞,获取细胞悬液,以完全培养基悬浮为1×109 /L细胞,37℃,50mL/L CO2孵箱培养. 3 d后,吸弃全部培养基及悬浮细胞,加rmGMCSF/rmIL4条件培养基隔日半量换液,第5 d补加细胞因子TNFγ 1 mg/L,第7 d吹打下疏松贴壁的增殖性细胞聚集体,次日收集悬浮的细胞即为富集的DC.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特点.1.2.2扫描电镜观察取如上培养7 d的细胞悬液,接种放置在培养皿中的盖玻片上,37℃,50 mL/L CO2孵箱培养. 待细胞汇合,取出盖片,浸入PBS漂洗细胞表面;将细胞铺片放入青霉素小瓶中,加4℃预冷的40 mL/L戊二醛,在4℃固定2 h,吸出固定剂,PBS浸洗2次,每次10 min,再用4℃预冷的10 g/L锇酸固定,在4℃固定1 h,然后用PBS浸洗2次,每次10 min;用系列梯度乙醇脱水,乙酸异戊酯置换,CO2临界点干燥,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结构.1.2.3透射电镜观察取如上培养7 d的细胞悬液,PBS洗涤,细胞沉淀用40 mL/L戊二醛固定,梯度乙醇脱水,包埋,经超薄切片铅铀染色后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1.2.4细胞表面标记FACS分析分别收集培养第3, 5, 7 d的细胞,离心800 r/min, 7 min,弃上清,用含20 mL/L牛血清的PBS洗液1 mL洗涤2次,分别加终浓度为5 mg/L的标记抗体1 μL(CD11cFITC, IAbFITC, H2DbFITC, CD86FITC). 设阴性对照组. 4℃轻度震荡30 min;再用PBS 1 mL洗液洗涤2次;间标抗体再加入FITC标记羊抗鼠lgG, 100 μL/管,终浓度为5 mg/L,4℃避光轻度震荡30 min,PBS 1 mL洗液洗涤2次,加10 g/L多聚甲醛400 μL固定,上流式细胞仪检测.2结果2.1DC的分离与培养经尾静脉注射环磷酰胺的小鼠,饲养8 d后,脾脏明显增大,为正常小鼠脾脏体积的3倍左右,脾细胞数平均7.5×107/只. 镜下观察细胞体积较大、均匀、圆形,加入GMCSF 20 μg/L, IL4 1 μg/L体外培养3 d后,增殖出大量悬浮的粒细胞及疏松黏附于贴壁单核细胞上的增殖性细胞集落. 第8日收集已脱落的及疏松黏附的细胞集落,即为富集DC.2.2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7 d的DC,相差显微镜下可见较大体积的悬浮细胞,具多形性,贴壁时有细长突起,“呈树突状”,悬浮时向四周伸展出大量毛刺状胞质突起,呈“刺猬状”,部分伸展为不规则状(图1).图1培养DC的相差显微镜观察×100(略)2.3扫描电镜观察培养7 d的DC,扫描电镜下可见细胞伸展出大量大小不一、扁平的胞质突起,末端圆钝,细胞膜光滑无皱折(图2A).2.4透射电镜观察培养7 d的DC,透射电镜DC胞体周围可见不规则突起和褶皱;胞核染色深,偏向一侧,形状不规则,多为分叶状;胞质线粒体较为丰富,较多吞饮大泡及小泡,高尔基体、溶酶体少. 所培养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图2B).A:扫描电镜;B:透射电镜.图2培养DC的电镜观察×1000(略)2.5细胞表面标志FACS鉴定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体外培养第3, 5, 7日,及补加细胞因子TNFγ后第7 d的DC表面标志显示:N418(CD11c)细胞比例分别为16.22%, 13.54%, 34.37%, 78.16%; MHCII(Iab)细胞比例分别为28.80%, 21.88%, 25.85%, 58.45%; MHCI类(H2Db)细胞比例分别为4.82%, 2.46%, 11.94%, 24.635; B72(CD86)细胞比例分别为77.89%, 59%, 75.71%, 80.59%; 随着细胞成熟,MHCI类分子、MHCII类分子、共刺激分子的表达逐渐增高,加入TNFγ后,所测DC各表面标记均有较明显的增高,显示出TNFγ在DC的成熟分化中的突出作用.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结果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淋巴系DC.3讨论DC在组织中分布广,但含量极少,因此建立成熟的DC体外培养技术获得足够数量的有功能的DC就显得非常重要[3]. 1992年,Steinman实验室首先建立了用GMCSF从小鼠骨髓中大规模培养制备DC的方法,目前,小鼠DC的来源仍主要采用这种方法. 但新近研究表明[4],如果应用亚致死量化疗或放疗药物处理小鼠,使DC前体细胞重新定位于脾脏,在特定的造血环境下扩增,再取出以GMCSF或GMCSF+IL4培养,就能扩增出大量DC,且具有产量大、纯度高、稳定性高、操作简便等特点.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实验予高剂量(200 mg/kg体质量)环磷酰胺经尾静脉注射小鼠,8 d后可见小鼠脾脏显著增大,此脾细胞经GMCSF (20 μg/L)+ IL4(μg/L)培养,第5日补加细胞因子TNFγ,第8日,获得了大量淋巴系DC,每只小鼠平均可得7.5×107细胞数,较文献报道细胞数高. 将培养细胞悬液在相差显微镜及电镜下观察,发现所培养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均明显有别于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5].DC的发育、成熟与其在体内的迁徙过程和细胞表面标记的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点[6]. DC并不是一个均一的群体,但所有的DC均来源于骨髓干细胞,不论是组织DC还是培养DC,不论是人DC还是小鼠DC,均可区分为非成熟和成熟两个阶段[7]. 非成熟DC主要位于易与外来抗原接触的外周器官,细胞表面较高表达与吸收和加工抗原有关的分子,如CD1A,CCR6;而当DC细胞完成抗原加工功能,向次级淋巴器官迁徙的过程中,那些影响DC细胞迁徙、提呈抗原、激活T细胞的趋化因子、黏附分子、MHCI 类分子、MHCII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包括CD1, CD4, CD33, CD40, Iab, H2Db, CD80 (B71),CD86(B72)等的表达逐渐增加,最终,DC转变成为能够专职递呈抗原、发挥免疫功能的成熟DC[8-9]. 我们分别收集所培养第3, 5, 7日及补加细胞因子TNFγ后第7日的DC,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表型,结果显示所培养的DC已表达了主要表面标记,并随时间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培养第5日有所降低,但到第7日时,均明显升高,由于所测表面分子均为成熟DC主要的标记,所以表型的变化规律基本符合DC的成熟过程. 培养DC表面这些分子的升高或较高比例的表达,表明其已成为有可能发挥功能的抗原递呈细胞.另外,我们注意到,在培养第5日补加细胞因子TNFγ后,DC表面的标记分子明显上升,这进一步证实了TNFγ在DC发育、成熟中的作用. 可能的机制为:TNF作为第一信号,可上调并维持干细胞的GMCSFR,抑制干细胞朝粒系转化;上调的GMCSFR在接受GMCSF 的刺激后,进一步朝DC方向发展. 实验结果中有些标记分子的表达比预期的以及理论上的表达量低,可能是由于体外培养DC的各种环境和条件与体内还存在着不同以及操作上的某些差异造成的,但结合细胞形态及表面标志物整体分析,本实验已培养出了具备典型成熟DC特征的细胞,为进一步探讨DC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激活作用及抗瘤作用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1]Steinman RM, Cohn ZA.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ell type in perpheral lymphoid organs of mice I. Morphology, quantitation, tissue distribution [J]. J Exp Med, 1973,137(5):1142-1162.[2]Kleindienst P, Brocker T. Endogenous dendritic cells are required for amplification of T cell responses induced by dendritic cell vaccines in vivo [J]. J Immunol, 2003,170(6):2817-2823.[3]Crespo I, Paiva A. Immunophenotypic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rd blood dendritic cells [J]. Stem Cells Dev, 2004,13(1):63-70.[4]Pospisilova D, Borovickova J. Methods of dendritic cell preparation f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immunotherapy in children [J]. Med Oncol, 2005,22(1):79-88.[5]Sandell MH. Dadabayey AR. Prognostic value of 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 Role of maturation status and intratumoral localization [J]. Clin Cancer Res, 2005,11(7):2576-2582.[6]Andersson BU, Tani E. Prognostic value of tumorinfiltrating dendritic cells in colorectal cancer: Role of maturation status and intratumoral localization [J]. Clin Cancer Res, 2005,11(7):2576-2582.[7]Hamada I, Kato M. Clinical effects of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and dendriticcells on renal cell carcinoma [J]. Anticancer Res, 2002,22(6C):4281-4284.[8]Hajek R, Butch AW. Dendritic cell biolog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endritic cells to immunotherapy of mμLtiple myeloma [J]. Med Oncol, 2000,17(1):2-15.[9]Avigan D. Fusions of breast cancer and dendritic cells as a novel cancer vaccine [J]. Clin Breast Cancer, 2003, 3 (Suppl 4): S158-S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