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分析学角度浅析《亨利四世》中哈尔王子双重自我

合集下载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与统一《道连格雷的画像》
三、主要人物与王尔德的立体统一
陆建德认为,这部小说反映了王尔德生活中的内在矛盾冲突。 ( 陆建德,2001) McCormack 也认为这部小说是王尔德实际生活的写照。甚至王尔德本人也曾直 言不讳的说:“Basil Hallward is what I think I am; Lord Henry is what the world thinks me; Dorian is what I would like to be— in other ages, perhaps”.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往往取自于现实中的人物, 尤其往往是取自作家本人的 体验和经验, 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复合的立体的心灵世界。 《道连· 格雷的画像》 也不例外。小说围绕画家霍尔华德、亨利·沃顿勋爵以及道连·格雷这三个主要 人物展开,他们各自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影射了王尔德自己所面临的三种选择; 而他们各自相互影响相互钳制的关系, 恰恰也是作者自己在维多利亚时代道德与
弗洛伊德曾用骑手与马的关系来比喻自我与本我的关系, 马为骑手提供前 进的动力, 而骑手则掌握缰绳决定前进的方向。 但有时马也许并不听话, 骑手如 果不想被摔下马,就只好由着马去它想去的地方。
起初,道连被亨利惊世骇俗的言论所震惊, 亨利说,“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a temptation is to yield to it. ,“ Noting c”an cure the soul but senses, just as nothing can cure the senses but the sou”l.。 (Oscar ·Wilde ,1891 )他认为,人应该无限满 足自己本能的欲求, 如果拒绝自身的的冲动需求, 必然会受到自然地惩罚。 他总 是引诱道连及时行乐, 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本能的需求。 这些话点燃了道连心底 里本我欲望和冲动的火苗, 但他对此并未完全信服, 内心或多或少还在抵制和抗 争亨利的诱惑。 在亨利青春易逝, 及时行乐的慷慨如演讲一般的言辞影响下, 道 连说出了愿意用灵魂交换青春的誓言, 这是他第一次受到本我欲望的支配。 而西 碧尔的出现, 又重新唤回了道连的善良和纯洁, 与西碧尔的初次恋爱使道连对亨 利的享乐主义理论产生了怀疑和反抗。 当西碧尔遭到抛弃而自杀后, 道连还受到 了超我的良心拷问和道德谴责, 并且感到内疚, 但亨利的话最终诱使道连听从了 本我的狡辩, 选择性的忽略的道德与良心的不安。 西碧尔之死是整个小说的重要 转折点,自此道连放弃对本我的抗争,彻底依从于对本我欲望的放纵。 3. 自我与超我的自毁与瓦解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

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一、本文概述《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这篇文章旨在深入剖析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的复杂形象,以及他自我实现过程中的悲剧性。

通过对于连的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社会背景等多方面的细致解读,本文试图揭示出这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角色如何在红与黑的象征意义中,展现出一种既追求个人价值实现又无法逃避社会压迫的悲剧命运。

文章将首先概述《红与黑》这部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以便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故事背景。

随后,将聚焦于于连这一角色的成长轨迹,分析他如何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人际关系中挣扎,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于连的性格特点,包括他的野心、自尊、敏感以及对于权力和爱情的渴望。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他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与现实发生冲突,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本文还将关注于连在红与黑两种象征色彩中的表现。

红色代表着热血、激情和反抗,而黑色则象征着压抑、阴谋和死亡。

于连的一生就是在这两种色彩的交织中度过的,他既有着对自由和尊严的热烈追求,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这种象征意义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于连的悲剧性命运。

本文将对《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进行总体评价,指出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于我们理解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启示。

通过对于连悲剧性命运的探讨,我们可以反思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于连的性格特点于连是《红与黑》这部文学巨著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性格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深刻的特质。

他既有着火热的激情,又有着冷静的理智;他既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又深陷于现实的泥沼。

这种矛盾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人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冲突和挣扎。

于连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他对于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有着坚定的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始终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

他的激情还体现在他对于爱情的执着上,无论是对于德·瑞那尔夫人的深情厚意,还是对于玛蒂尔德小姐的热烈追求,都展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热烈情感。

小论霍夫曼小说中的自我二重化

小论霍夫曼小说中的自我二重化

小论霍夫曼小说中的自我二重化内容摘要:“霍夫曼小说”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比较特别的作品,在霍夫曼的小说中,“自我”的二重化倾向相当明显,本文通过文本分析叙事方式,探索霍夫曼的创作特色,以及产生“自我二重性”的原因,同时,从他的作品中,管窥德国浪漫主义后期文学的特征,期望此文对于德国浪漫主义作家的研究能够提供新的阅读视角。

关键词:霍夫曼自我二重化德国浪漫主义后期文学作为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E.T.A.霍夫曼被认为是继承了歌德的衣钵,在海涅出现之前的德国文坛,影响最大的人物,受到了许多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他的许多作品对于同时期以及后代作家影响极大,比如法国的如巴尔扎克、雨果、缪塞,英国的如狄更斯、王尔德,俄国的如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的如爱伦?坡等文豪都受到过他的启发,仔细看来,从他们的作品中甚至都能够看到霍夫曼创作的影子,可见霍夫曼作品影响之广。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受到霍夫曼影响的作家的写作特色是多样化的,并不是一味的浪漫主义倾向,艺术倾向也区别很大,许多作家继承了他们所喜欢的霍夫曼作品的一个侧面。

可见霍夫曼的艺术风格是多元化的,除了浪漫主义的元素,还有其他的各种因素。

我们可以发现,在霍夫曼的小说中,其人物“自我”的二重化倾向十分明显,本文则通过霍夫曼的一些文本研究其小说中的自我“两重性”和形成原因,寻找对于德国后浪漫主义小说文本的新阅读视角。

一.霍夫曼小说中体现“自我二重化”的文本解析霍夫曼是个十分敏感的人,在他的所有作品中,“自我”的二重化的矛盾倾向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从他的许多文本中,可以看出来,他自己意识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分裂,他塑造的人物往往都是有“二重化”特点的,也就是说,他把自己内心的挣扎和分裂赋予了笔下的主角,用小说的方式将他们绘声绘色的描绘给读者。

纵观霍夫曼的小说,最能体现他的人格分裂的是他的作品《魔鬼的万灵药水》没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修道院教士梅达杜斯喝下魔鬼的万灵药水后,经历了种种奇遇,犯下累累罪行而不能自拔的故事。

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

第四组英国史期中作业——肖卫吴玉婵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W.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出生于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曾在当地文法学校学习。

13岁时家道中落辍学经商,约1586年前往伦敦。

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

他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克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艾思奇利斯、索福克里斯及幼里匹蒂斯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同时代人执剧坛牛耳的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

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

17、18世纪的英国古典主义者德莱登认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别林斯基对莎士比亚更是有着无限崇拜。

他在《文学的幻想》中写道:“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

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

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

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

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创作背景其一,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社会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盛世之末,,这是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资本主义逐渐兴盛。

已取得统治的新兴资产阶级不愿意封建势力卷土重来,所以期望国家和平统一。

同时,女王日益衰老且未婚无嗣,在这种情况下,王位继承不可避免的成了备受关注的问题,可以作为推翻伊丽莎白统治的绝佳借口。

女王只有血腥镇压多方威胁。

这便产生了借鉴历史经验的需求,为历史剧的繁荣提供了重要契机。

其二,当时产生了大量的历史著作,尤其是16世纪80年代出现的霍林西德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编年史》,这些著作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历史素材。

著作内容《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一部,被看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

整个《亨利四世》都是写贵族叛乱及平叛经过的。

从青少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黑珍珠》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从青少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黑珍珠》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从青少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黑珍珠》中主人公的成长历程《黑珍珠》是美国著名青少年小说家斯·奥台尔的青少年成长小说。

本文旨在运用青少年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三个阶段来分析小说主人公自我意识的觉醒、全面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成长历程。

标签:自我意识成长认识自我《黑珍珠》是美国著名青少年小说家斯·奥台尔的力作,该小说以其跌宕起伏的海上冒险故事,以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勇气吸引着各个国家的青少年争相拜读。

该小说为作者夺得了国际安徒生奖和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

这是一部典型的青少年成长题材小说,它语言简单明朗、文章短小精悍,充满了英雄主义色彩的精神和勇气,探讨了青少年渴望被成人社会认可、积极寻找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成长过程。

故事的主人公是刚刚举行完成人礼的拉蒙——拉巴兹城赫赫有名的赛拉查珍珠行的儿子。

16岁的拉蒙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迫切地想融入成人世界。

但是,成人世界仍把他看作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孩子,瞧不上他。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拉蒙请教有经验的印第安人,潜心学习采珍珠的技巧,成功地在“恶魔魟鱼”的地盘里寻找到了硕大的珍珠,轰动了整个拉巴兹城。

拉蒙的父亲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把大珍珠献给教堂的圣母,期望圣母能保佑他的珍珠行和船只永远平安,生意兴隆。

可不幸的是,圣母并没有像他所深信的那样保佑他们。

拉蒙的父亲在海上遇上了风暴,整个船队全部覆没,仅采珠工塞维利亚人生还。

拉蒙遭此厄运,认为是“恶魔魟鱼”作祟,便偷出珍珠准备物归原主。

不料,塞维利亚人在海上劫持他,逼他同去出售珍珠。

路上,他们碰上了“恶魔魟鱼”,展开了生死搏斗。

最后,塞维利亚人与它同归于尽,葬身海底。

拉蒙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破除了迷信,重新审视了宗教存在的意义,蜕变成了一个可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英美青少年小说作为英美文学的一个分支,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

虽然中国目前对它的研究还不太深入,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英美成长小说的成长主题、隐喻的运用、主人公的引路人等方面来分析和关注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富二代”的终极救赎

“富二代”的终极救赎

“富二代”的终极救赎“富二代”的终极救赎《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成功、最受欢迎的剧作,被看成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也被评论界誉为“喜剧手法和具有悲剧性质的历史剧创作手法”的完美结合。

剧中轻松、平庸、充满恶作剧的快乐的市井生活与紧张、复杂、充满流血阴谋的宫廷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使作品的内容不仅散发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

剧中主人公亨利四世之子——历史上举世闻名的“富二代”哈利王子在一系列变故中逐渐走向成熟,而现实中的“富二代”Z君也希望藉由对心爱女孩的真心向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say goodbye。

只是,他究竟能否完成对自我的终极救赎?近几日,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富二代”Z君,某环球连锁集团拥有者的大公子。

Z君现年25岁,却已经有过九任前女友,其中不乏名校校花和一线女星。

对于她们,Z君如穿花蝴蝶,玩过便甩。

然而,就在一年前,他却真心爱上了一位在校园中偶遇的女孩。

一年多的时间里,Z君动用人力财力,使尽浑身解数,却仍旧得不到伊的芳心。

最后,他通过朋友找到我,想让我以他的故事为原本编一个独角戏。

他准备在一个特殊的日子亲自扮演剧中的自己,坦诚过去的荒唐无稽,以求得女孩的谅解。

我衷心希望Z君能成功。

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古人习惯固态化地将人看死。

其实,英国的古人也是一样。

莎士比亚在自己最出色的历史剧《亨利四世:第一部》中,也描绘了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富二代”——威尔士王子哈利,他是亨利四世之子,同时也是未来的英王亨利五世。

按照时间顺序,《亨利四世,第一部》是莎翁十部历史剧中的第三部,也是前四部曲,中的第二部。

在前一部戏《理查二世》中,莎翁描写了亨利如何利用理查的昏聩与慷慨而将老皇帝赶下皇位并自行篡位。

在本剧开始的时候,亨利四世登上皇位刚满一年,北疆威尔士边境尚有叛乱。

大将军亨利·珀西在平定叛乱后功高震主,君臣发生矛盾。

福斯塔夫的喜剧性格解析——以《亨利四世》为例

福斯塔夫的喜剧性格解析——以《亨利四世》为例

种不和谐 的矛盾 统 一 体 , 具有 鲜 明 的喜剧 特 色。他 聪 明过 度, 而 又愚蠢 到家 ; 贪生 怕死 , 却又 有 冒险精 神 ; 信 口雌黄却 又直言不讳 ; 老想糊弄别人 , 却 总是受别人捉弄 ; 看 似胡说八 道, 却 又饱 含机智 和幽默 ; 爱摆架 子 , 却并 不虚伪 ; 不太虚荣 ,
气, 一块招牌 。他耽 于肉欲 , 纵情 吃 喝玩乐 , 他 的“ 每 一点钟
I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1 —2 O 【 作者简介] 张 文波 ( 1 9 7 5 一) , 男, 河南科技大学外 国语 学院教师 。
1 1 9
2 0 1 4年 7月 第 l 6卷第 7期
量借 用 了丑角的尖刻讥讽 、 插科打诨 ; 也得益于福斯塔夫这一人物形 象的具体普遍性特征 。福斯塔 夫具有历 史进 步意义。 [ 关键词 】 福斯塔 夫; 喜剧性格 ; 塑造
【 中图分类号 ]I 2 3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8 - - - - 4 0 5 3 ( 2 o 1 4 ) o 7 - _ o l 1 9 —0 2
于 自嘲。作为一名骑士 , 却抛弃骑 士们所信 守的忠诚 、 勇敢 、
荣誉 之类 的美德 , 在战场 上装 死 , 认 为荣 誉 只不过 是一 阵空
胖, 却朝气 蓬勃 , 活泼 好闹 ; 穷 困潦倒 , 却 总是豁达 、 乐 观。他
具备在道德 范畴内的一切 丑行 , 却不 以为耻 , 反而 宣称 : “ 我 是一个规规 矩矩的绅 士 : 一星 期顶 多也不 过掷 七 回色子 ; 一
J o u r n a l o f L i a o n i n g A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Co l l e g e

外国文学史(3.4.9)--莎士比亚

外国文学史(3.4.9)--莎士比亚
• 亲王:什么,四个?你刚才说只有两个。 • 福斯塔夫:四个,哈尔,我对你说四个。 • 波因斯:嗯,嗯,他是说四个。 • 福斯塔夫:这四个人迎头跑来,向我全力进攻。我不费吹灰之力,
把 盾牌这么一档,他们七个箭头便一齐钉住在盾牌上了。 • 亲王:七个?咦,刚才还只有四个哩。 • 福斯塔夫:都是穿麻衣的。 • 波因斯:嗯,四个穿麻衣的人。 • 福斯塔夫:凭着这些剑柄起誓,他们一共有七个,否则我就是个坏
• 从这个场景里,福斯塔夫 的性格变可见一斑。
• 福斯塔夫有颠倒黑白、睁 眼说瞎话的天赋。明明还 没还击就吓得落荒而逃, 他说得好像是经历了一场 激战一般;明明才两个人 ,最后居然被他讹成了十 一个 。他在自己编造的 场景里把自己塑造成了一 个英雄人物。
• 我们知道,福斯塔夫已经是 个非典型、非主流的爵士了 ,他在人们眼里也就是个满 口胡言、不务正业的家伙, 为什么他还要拼命地塑造自 己的形象呢?为什么他不干 脆破罐子破摔呢?
人。 • 亲王:让他去吧;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听到更多的人数哩。
• 这个场景的背景是,亲 王和波因斯设了一个圈 套让福斯塔夫丢脸。福 斯塔夫带了几个人抢了 一行人的钱财,然后又 被乔装打扮的亲王和波 因斯把钱抢了去。但他 不愿承认自己的失败, 于是编了一堆谎话来为 自己开脱,谁知正好中 了亲王和波因斯的圈套 ,颜面尽失。
我眼里的亨利王
• 亨利四世,除了是一 位封建君王,他还是 一位父亲。我不想过 多的评论亨利四世作 为一位君王的功过, 他统治的是好是坏, 该由他统治下的人民 去评价。但我想说, 作为一位父亲,他是 成功的。主要表现在 他和哈尔的关系上。
• 哈尔在亨利王的眼中一定不止是一个不成器的儿子, 否则他不会派他上战场、为国出征,他不会把国家的 未来赌在一个顽劣的王子身上;他也不会选择把王位 留给哈尔,他有四个儿子,他大可以把王位留给别的 王子,在世人眼中,另外三个王子中的任何一个都要 比哈尔强。亨利王欣赏霍茨波的英勇,希望霍茨波和 哈尔的身份可以来个对调,好让英勇的霍茨波成为自 己的儿子,但我相信这不过也只是客套话罢了,父母 们总爱夸耀别人家的孩子,同时贬低自家的孩子,可 一旦有人批评他的孩子,他心里一定不乐意。亨利王 每次看见哈尔准没好话,不是批评他的生活方式,就 是调侃他的狐朋狗友,可当亨利王弥留之际,他最想 见到的人还是哈尔。尽管他已经奄奄一息,听说哈尔 回来了,他还是立马来了精神。可见,尽管大臣们都 在批评哈尔、贬低哈尔,他还是从心底里选择相信哈 尔。俗话说,三人成虎,流言的力量是强大的。除了 拳拳的、深沉的父爱之外,还有什么能让亨利王摒除 流言、坚定的相信自己的孩子呢 ?

谁是真正的绅士——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

谁是真正的绅士——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

第39卷第1期Vol. 39 No . 1菏泽学院学报Journal ofHeze University2017年2月Feb. 2017文章编号:1673 -2103(2017)01 -0066 -04谁是真正的绅士----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王芳(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广东广州510520)摘要:《洛丽塔》又名《一个鳏夫的自白》,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 作,小说用自白的形式向读者叙述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在自述的字里行间折射出男主人亨伯特自我分裂的 性格特征。

从亨伯特的反常行为和心理特征方面入手,探究主人翁性格分裂的起因,进而揭示其悲剧结局的根源。

关键词:《洛丽塔》;亨伯特;自我分裂;人格中图分类号= 1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美国历史上是一位多 产作家,《洛丽塔》是其众多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 是上个世纪轰动美国文学界的鸿篇巨著。

作品以独 特的故事和叙述视角在备受争议的评论中以势不可 挡之势登上文学顶峰。

它不仅给纳博科夫带来至高 无上的文学荣誉,也在文学领域内开启了独一无二 的叙述视角[1]。

小说以主人公在牢狱内的忏悔自 述为主线,吸引读者一步步对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感兴趣。

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道德与爱情之间,人 性与人情之间艰难抉择的无奈与痛楚。

本文试图从 这种抉择无奈的痛楚中就亨伯特的自我分裂人格进 行分析,将这位“绅士”内心所蕴蓄的复杂感情和多 重人格为读者一一展现。

《洛丽塔》最早发表于1955年,因小说描写的 是继父与继女之间的“不伦之恋”,所以一直被禁,从发表之初就被受争议,甚至被列入世界十大禁读 小说之一。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 们开始从多个视角重新审视《洛丽塔》,经过时间的 洗涤,《洛丽塔》的艺术价值终于突放异彩,被多次 搬上荧幕,可见该作品对文学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力[2]。

这部小说的故事是构建在纳博科夫虚幻的 世界中,但是对读者而言,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再重 要,重要的是这部作品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思索。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
第2页 共7页
顶撞国王,又屡次冒犯盟友他妻舅的丈人葛兰道厄,连他的叔叔 华斯特都说他“粗暴、无礼、躁急、高傲、顽固”。他不听人劝 导,未等后援到来就起先发起进攻。他又素来瞧不起哈尔王子, 他轻视地称哈尔为“那个擅长奔跑、狂野不羁的威尔士亲王”。 哈尔王子是威猛的,他在内战爆发时亲自上阵奋战,身披数创仍 奋勇杀敌。哈尔与霍茨波之战无疑是最精彩的几段之一。在救下 父亲后,他和霍茨波在战场上狭路相逢,激战后最终将霍茨波杀 死,赢得了荣耀。紧接着霍茨波的军队便军心松散,因为他的军 队“是借着他钢铁般的意志团结起来的”,他一旦身亡,众人便 各自为政,士兵四下逃跑如丧家之犬。冲动易怒的霍茨波,骁勇 善战的霍茨波,对妻子不失温顺的霍茨波,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哈尔是擅长伪装的,但他的内心亦有脆弱的一面。在父亲重病的 时候,他外表上满不在乎、嬉笑如故,暗地里却对波因斯吐露真 言。当波因斯问他“有几个孝顺的少年王子会在这种时候向您一 样跟人家闲闲聊”时,他说:“我是不应当悲惨的……因为没有 更好的人,我只好把你当做挚友”,他的内心哀痛泣血,“却只 好收起一切悲惨的外貌”,因为假如他流着泪,便会被世人说成 “最名贵的伪君子”。惋惜波因斯并不能真正理解他,波因斯只 是个“下流的伙伴”,也不过是他的酒肉挚友罢了。说到哈尔王 子从前的狐朋狗友,不得不提起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这部戏剧 中不行或缺的人物。他是个低劣的盗贼,是个不尊国王、不敬王
他的低贱衬托出哈尔的高贵他是哈尔的垫脚石是哈尔心中的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人也是一个少不了的丑角因为他是千千万万个小人物的缩影游走于下层社会里妄自尊大又不知廉耻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
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莎士比亚《亨利四世》读后感 [书+BBC 电影《空王冠》第一季 02《亨利四世〔上〕、〔下〕》]身 不由己、行将就木的亨利四世,老奸巨猾又爱子心切;玩世不恭、 不羁礼法的哈尔王子,心机深厚又英勇无畏。《亨利四世》中的主 角,实际当属哈尔王子〔即威尔士亲王,即位后称亨利五世〕。此 时的亨利四世在谋乱四起、风雨飘摇中病痛缠身,已不复当年的 辉煌,而哈尔王子才二十来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但又不失 城府谋略。哈尔王子以浪荡公子的形象出场,这在《理查二世》 的篇末已有示意。亨利四世问手下的大臣有谁见过他那放纵的儿 子,诺森伯兰伯爵称自己见到过王子,“他的答复是,他要到妓 院里去,从一个最丑的娼妇手上拉下一只手套,戴着作为纪念; 靠着那手套,他要把最威猛的挑战者掀下马来。”年轻的哈尔王 子与盗贼为伍,称酒保作兄弟,终日不务正业。他混迹于市井, 承受了无知小人对他、对国家的羞辱性的话语,并一一嬉笑回应。 他甚至和福斯塔夫相互扮演父子,互称陛下,开着各种有辱王权 的笑话,像个跳梁小丑。但这其实是他的伪装,他以堕落为外衣, 容忍污浊作为自己的表象等到来日上台后,只要他一改前行, 推翻人们对他的成见,便能一鸣惊人,大放光明。他说:“我要 利用我放纵的行为,作为一种手段,在人们意料不及的时候一反

话剧亨利四世相关评价 (2)

话剧亨利四世相关评价 (2)

亨利四世?被评论界称为“二十世纪的?哈姆雷特?〞。

就其形式而言,它完全符合三一概,表现的是一群人去看望“亨利四世〞的故事,剧情在一天内起承转合,场景在一幢别墅内。

与此同时,“亨利四世〞这个关键人物和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的形象,疯狂又清醒,些许滑稽但又透着深深的悲剧色彩。

若是说哈姆雷特是个“人文主义者〞,那么,皮兰德娄笔下的“亨利四世〞即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人。

此剧故事颇具怪诞色彩,“亨利四世〞一开场是真疯,但在剧中已经回答了神志,但是,迫于环境他却还要继续装疯。

第三幕也是剧本的高潮的地方。

亨利四世在具有象征意义的爱情争夺中刺伤了仇敌,可是这一复杂行动又使他将永远沉溺在这可悲的假面生活中。

第三幕呈此刻咱们眼前的“亨利四世〞是一个清醒而又疯狂的灵魂,处于精神和人格的双重割裂之下。

一方面他在清醒以后,“我何等想脱下这件扮装舞会的衣服!完毕这场噩梦吧〞,另一方面,“我清楚的意识到,他不可能是我,因为亨利四世是我〞。

皮兰德娄喜欢用“赤身裸体者〞来形容他笔下的主人公。

这“赤身裸体者〞,正是皮兰德娄以痛切的心情对现代人的境遇所作的形象归纳。

他们是生活中的弱者,社会罪恶犹如五彩斑斓的野兽向他们扑来,要把他们吞噬,但他们却无力对抗。

选段中,“亨利四世〞虽然恢复了记忆,可是时间已通过去了整整十二年,物是人非。

曾经的爱人已被他人夺去,身旁天天围绕着一群靠陪他演戏来谋生的“小丑〞,他们一直陪着“亨利四世〞,一面替他的情敌监视着“亨利四世〞。

他惶恐的发现,自己完全孤立无援,几乎赤身裸体,毫无自卫能力。

虽然他想完毕这个好笑又可悲的闹剧,可是“去向哪里?去做什么?莫非去让人们在背后指点议论我这亨利四世吗?或不是这样,而是让你手挽着手,去向朋友们炫耀一番吗?〞随之,那些假惺惺来关心他的人开场劝说他,而对他来讲“整个人生都变成了一片灰暗,一切都崩溃了,消灭了。

我像一个饥肠辘辘的饿汉赴了一场已散的宴席〞。

依照作者的话来讲:“假装现实中一切最高贵的美德,这是一种顺应的形式,是一种巧妙的斗争手腕。

太阳升起的背后莎翁的《亨利四世(上)》

太阳升起的背后莎翁的《亨利四世(上)》

太阳升起的背后——莎翁的《亨利四世(上)》此剧在暴露“太阳”的阴暗面的同时,也暴露了“太阳”崇拜者们的盲目和无知【名著的启示】(财新文化专栏作家米琴)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士比亚最著名的系列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部以及《亨利五世》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上演。

《亨利四世(上)》的故事情节是英国国王亨利四世与昔日辅助他登位的贵族发生摩擦,后者举兵反叛。

亨利四世率领哈利亲王等儿子们与叛军作战,首战告捷。

与之并行的另一情节是哈利亲王与社会底层游民福斯塔夫之间的纠葛。

剧中有三个主要人物被喻为“太阳”。

那就是在位国王亨利四世、想夺取王位的贵族青年霍茨波,以及想继承王位的哈利亲王。

哈利亲王就是未来的亨利五世。

在第三幕第二场,亨利王向哈利亲王讲起,当初理查王如何“不再像庄严的太阳一样为众目所瞻仰”而由他取而代之。

他的主要策略是保持神秘感,不经常抛头露面:“因为我在平时是深自隐藏的,所以不动则已,一有举动,就像一颗彗星一般,受到众人的惊愕;……然后我就利用一切的礼貌,装出一副非常谦恭的态度,当着他们正式的国王的面前,我从人们的心头取得了他们的臣服,从人们的嘴里博到了他们的欢呼。

……这样我维持着自己的尊严,避免和众人作频繁的接触,只有在非常难得的机会,才一度显露我的华贵的仪态,使人们像置身于一席盛筵之中一般,感到衷心的满足。

”可见,他特别会利用大众的偶像崇拜心理。

而他口中的大众,似乎都是爱看表面而极易受蒙骗者。

不过,亨利王所以能夺得王位,主要还是靠阴谋诡计和血腥暴力。

霍茨波告诉人们,亨利王当初从流放地偷偷地溜回国内,发誓只是想承袭公爵的勋位,要回自己的财产,于是得到霍茨波的父亲及叔父等人的帮助。

但在地位改变后,“他堂而皇之地以改革那些压迫民众的苛法峻令自任,大声疾呼地反对乱政,装出一副为他的祖国所受的屈辱而痛哭流涕的样子;凭着这一副面目,这一副正义公道的假面具,果然被他赢得了他所兢兢求取的全国的人心。

于是他更进一步,乘着国王因为亲征爱尔兰而去国的当儿,把他留在国内的那些宠臣一个个捉来杀头。

《亨利四世》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亨利四世》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亨利四世》简析介绍赏析鉴赏《亨利四世》外国文学作品简析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的民族历史剧,与《理查二世》、《亨利五世》合为一套“四部曲”,另一套“四部曲”包括《理查三世》、《亨利六世》(上、中、下)。

《亨利四世》根据14世纪末、15世纪初的具体历史事件写成,虽然分为两出戏,前后剧情及冲突却一脉相承。

上篇描写亨利父子敉平霍茨波(亨利·潘西)等重臣叛乱的战绩,下篇表现亨利王等粉碎约克大主教所策划的新叛乱阴谋的过程。

亨利四世利用理查二世的昏庸怯懦而登上王位后,“惊魂初定,喘息未复”,就陷进了内忧外患之中。

诺森伯兰伯爵、华斯特伯爵居功自傲,乱法狂悖。

诺森伯兰之子霍茨波,凭着他的生命发誓,一定要在叛乱中闹得“日月无光,风云变色”。

约克大主教支持诺森伯兰、华斯特、葛兰道厄三家分裂英国的内战阴谋。

亨利四世虽为此忧心忡忡,却能采取果断措施,决定御驾亲征,为了消除内部隐忧,他在出征之前召见了放浪形骸的哈尔太子,责勉他改邪归正,重视国事。

太子过去常与“骑士”福斯塔夫等出入“野猪头酒店”,寻欢作乐,胡闹鬼混。

亨利王的警告,使太子醒悟,他作了痛改前非、为国 ... 敌立功的保证。

当亨利王的征讨军 ... 向战场时,三家联盟内部步调很不一致,诺森伯兰和葛兰道厄都按兵不动,霍茨波只得带领薄弱的兵力迎战。

索鲁斯伯雷一战,亨利父子大获全胜,霍茨波死于太子剑下。

亨利四世抓住时机,乘胜追击,命令哈尔太子攻打葛兰道厄和马契伯爵,兰开斯特公爵(太子之弟)讨伐诺森伯兰和约克大主教。

兰开斯特等人施展“和谈”计谋,解散叛军后逮捕了约克大主教和其他叛逆头目。

经常犹豫不决的诺森伯兰终于采取行动了,他和巴道夫勋爵一道起事,但被约克郡的郡吏击败,死在战场上。

一连串胜利的消息传来时,亨利四世却病倒在卧榻上。

不久,亨利四世逝世,哈尔太子继承王位,称为亨利五世。

亨利五世登基后,与过去的酒肉朋友断绝关系,并且放逐了福斯塔夫,下定决心整顿朝纲与法纪。

浪子新编:《亨利四世》哈尔与成长的自我延迟

浪子新编:《亨利四世》哈尔与成长的自我延迟

浪子新编:《亨利四世》哈尔与成长的自我延迟
徐嘉
【期刊名称】《山东外语教学》
【年(卷),期】2014(35)1
【摘要】本文从《亨利四世》(上部)第一幕第二场哈尔“我完全知道你们”的独白入手,分析哈尔的成长所面临的两重危险和他的成长模式.在父权的遏制和同辈的压力这双重的危机下,哈尔的成长方式并非如他所说为了“让众人惊叹”,而是他面对危机的唯一选择.哈尔选择自我隐藏,借助浪子的形象重构自我,有意延迟了成长,最终成功踏入成人社会,这也显示出早期现代英国文化有将“少年人转变为成人”这一过程有意拉长的趋势.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徐嘉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为学生创造自我成长的空间——例谈“延迟技巧”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J], 刘洪祥
2."我要学学那太阳"--再论《亨利四世》中哈尔王子形象 [J], 范丽君
3.泥淖中的花朵——浅谈《亨利四世》中哈尔太子人物形象的塑造 [J], 吴亮
4.宦门浪子(新编越剧) [J], 陈峰;缪琪超;金粟
5.西西“故事新编”中的“元虚构”探析——以《陈塘关总兵府家事》《浪子燕青》《长城营造》为例 [J], 彭夏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4世读后感

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4世读后感

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4世读后感士比亚的历史剧比较出名的,自然是由《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和《亨利五世》组成的“第二四部曲”。

但从亨利四世到亨利五世,依然上演着“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资料,供大家参阅。

读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的第四子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的长子。

出生在波林布鲁克。

支持堂兄理查二世镇压格洛斯特公爵叛乱,但是不久由于霍尔福德公爵的挑拨,在1395年被驱逐并没收领地,起兵征讨理查。

由于受议会拥戴而即位,开创了国王尊重议会意见的先河。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已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

《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

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代表作,描写亨利四世在位时期,青年王子亨利(即位后叫亨利五世)的活动。

剧本一方面通过描写亨利王子平定北方大贵族的叛乱来表现统一王权对封建割据势力的胜利;另一方面描写王子同福斯塔夫一伙人始而交往,终于断绝关系的过程,来表示一个英明君主的成长。

这两部戏加上《亨利五世》,集中表现亨利五世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即位前平定国内叛乱和即位后对德作战。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莎士比亚写出了一个理想君主的基本品质和成长过程。

《亨利四世》剧本虽然有许多与史实不符合的地方,但它所描写的冲突仍然反映着时代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的现实性。

对于十五世纪说来,国王向封建领主进行的一场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斗争,是历史纪事的主题,领主们力求使封建制度的分散性永世长存,就在天主教会的支持下,反对国家在国王权力之下的统一。

剧本在再现历史人物(如战胜了叛乱领主的眼光远大的政治家国王亨利四世,他的儿子皇储哈利即未来的国王亨利五世,英明、快活、精力充沛竭力要更为切近地了解自己国内的普通人等等)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些虚构的主人公,这里面以福斯塔夫最为出色并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论文学伦理学视角下哈姆雷特和哈尔王子形象

论文学伦理学视角下哈姆雷特和哈尔王子形象

论文学伦理学视角下哈姆雷特和哈尔王子形象
王凤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22()20
【摘要】由于莎士比亚时代的政教关系动荡不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呈现出互相融入、互相抵制的局面。

在探究莎士比亚时代的伦理环境的基础上,以哈姆雷特和哈尔王子形象为例,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王子形象进行研究,探究世俗伦理和宗教伦理思想对王子所处的伦理困境以及伦理选择的影响。

【总页数】2页(P205-206)
【作者】王凤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经典重释: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哈姆雷特》解读
2.他者与自我: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视角下的《黑王子》研究
3.文学伦理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4.文学伦理学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5.论文学伦理学视角下《春琴抄》中的春琴形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

《亨利四世》:诗人眼中的历史
张念
【期刊名称】《甘肃社会科学》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马丁·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言说越自由,其所说越超然于卓纯的陈述”。

而作为诗人的莎士比亚,他创作的戏剧有诗化倾向,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从《亨利四世》富有激情和饱含诗意的语言中,我们发现莎士比亚面对历史,没有作“单纯的陈述”,也不像史学家那样去记录“物理”事实,而是用“诗人”的眼光,立足于他所处时代的制高点去解读历史。

这种解读不以历史故事单纯再现为目的.而更多关注的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活动家。

以他们的行为作脉络去梳理寻找“各个事件之问的联系,挖掘事件合乎情理的循序进程,以及它们对整个社会和各个等级的意义”。

【总页数】3页(P67-69)
【作者】张念
【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95级研究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3
【相关文献】
1.历史,或是故事r写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亨利四世》来沪之前
2.亨利希·曼及其历史小说《亨利四世》
3.我国的柑橘种植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早在公元前300多
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写下中国历史上第-首咏物诗--《橘颂》.屈原的“以橘明志”引发很多人的思考--柑橘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使得诗人对它如此情有独钟?研究发现,柑橘类果树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及保健价值都很高,是国内外公认的优质保健食品.柑橘属中某些品种如金橘、金豆还是观赏植物,既可用于庭院栽培,又可作盆景种植,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4.《亨利四世》:为舞台而写的“历史”人物5.艺术互动的一个范例——《诗人眼中的画家》译者序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亨利四世读后感

亨利四世读后感

亨利四世读后感先说说福斯塔夫这个角色吧,他简直就是个活宝。

他胖嘟嘟的,整天就知道喝酒、吹牛,还老想着怎么占点小便宜。

他那些鬼点子啊,就像小孩调皮捣蛋似的,但又特别搞笑。

比如说他在战场上装死,那场面简直让我笑喷了。

他可不管什么骑士精神,对他来说,保命和找乐子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你可别小瞧他,虽然他看起来不靠谱,但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很多人的真实模样。

那些贵族们整天把荣誉挂在嘴边,可福斯塔夫才不在乎呢,他就想实实在在地享受生活,这让我觉得有时候所谓的高尚和普通之间的界限也没那么清晰。

再看亨利四世,他可就没那么轻松了。

他坐在王位上,看起来风光无限,可实际上呢,他整天得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他要处理国家大事,要应对各种叛乱,还得想着怎么让自己的王位坐得稳稳当当的。

他和自己儿子哈尔王子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

他一方面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君主,另一方面又总是担心儿子跟福斯塔夫那些人混在一起学坏了。

他就像很多家长一样,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却又有点不知道怎么去引导。

哈尔王子这个角色很有意思。

他一开始看起来是个有点叛逆的年轻人,整天和福斯塔夫他们在酒馆里厮混。

但其实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他知道自己有一天要承担起整个国家的责任。

他在福斯塔夫那里学会了很多民间的智慧,也看到了社会底层的真实生活。

最后他能成功地转变,从那个玩世不恭的少年变成一个英明的君主,这个过程就像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缩影。

我们也会在年轻的时候做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事,但慢慢的,随着经历的增加,我们也会变得成熟起来,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

整个故事里,战争、叛乱、宫廷斗争这些情节也是很吸引人的。

那些贵族们为了权力争来争去,今天你结盟,明天我背叛,就像一群小孩子在抢玩具一样。

但是这背后的代价却是无数普通百姓的痛苦。

莎士比亚通过这些情节让我看到了权力的诱惑和危险,也让我明白一个稳定的国家是多么的不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试析德莱塞对《嘉莉妹妹》女主人公的非道德描写2 目的论在广告翻译实践中的应用3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Chinese and English4 《我弥留之际》中的荒诞性元素5 An Analysis of Sexism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6 叶芝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以《丽达与天鹅》,《当你老了》为例7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8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9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0 顺应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的英译11 礼貌原则视角下奥巴马演讲技巧的分析12 Analysis on Earnest Hemingway’s Doom Consciousness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13 中学生英语互助学习研究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5 商标翻译分析16 Analysis on Ambigu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7 新闻英语中的委婉语及其翻译策略18 海明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19 论杰克•伦敦《热爱生命》的主题思想20 安妮•赖斯小说《夜访吸血鬼》的新哥特世界21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22 《老人与海》中词语修辞格的运用23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英语动物习语翻译24 《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差异25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英语广告中隐喻的翻译26 不伦,还是不朽?--从柏拉图的哲学理论视角解读《洛丽塔》(开题报告+论)27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28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的解构分析29 翻译美学理论下的唐诗英译意境美研究30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31 浅析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叙事时间32 模糊语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语用功能研究33 礼貌策略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34 澳大利亚传记文学中的土著文化:以《我的位置》为例35 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3637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象征主义38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39 浅谈商务合同40 人力资源管理浅谈41 中西方新闻报道看道德观差异42 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4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44 对《驯悍记》中泼妇凯萨琳娜的简略分析45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成语的翻译46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调查研究47 American Country Music4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49 论《呼啸山庄》中的意象50 论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三美原则的再现5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ns in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52 从台湾问题看中美关系53 中英爱情隐喻的对比研究54 On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Belittling the Female55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56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直接反馈和直接反馈对于不同水平学生的影响57 从唐诗不同译本看数字词汇翻译得与失58 论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人性异化——以《远大前程》为例59 圣经典故的翻译6061 浅谈中国古词的色彩美在英语中的重现62 外贸函电文体及语言特点63 《呼唤》中倒装句汉译策略研究64 从以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看委婉语的翻译65 《红字》中女权主义意识探析66 解析《飘》中斯嘉丽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婚姻中的体现67 从汉英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68 中英寒暄语委婉语的文化差异对比69 威廉福克纳《圣殿》小说创作里的自卑情结70 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71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72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73 思维差异在英汉语言中的体现74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75 商务英语信函中的礼貌原则76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77 从认知的角度看委婉语7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79 《傲慢与偏见》中的灰姑娘情节80 从中美餐饮礼仪差异谈跨文化交际81 比较《简爱》中女性“陈规形象”与《飘》中女性“新形象”82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83 新闻英语的特征及其翻译84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讽刺艺术比较85 五官习语的翻译86 伊丽莎白班内特和姚木兰的比较研究87 中美民族性格差异及其文化渊源88 旅游资料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89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rriage90 英语谚语重复修辞格的翻译91 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92 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游戏的积极作用93 Perseverance in Belief—On the Death of Martin Eden94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95 通过《喧哗与骚动》中三兄弟各自对于凯蒂的叙述分析三人各自性格特征96 评析艾米莉狄更生及其诗歌97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98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99 元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研究100 简析《雾都孤儿》中善与恶在人物塑造上的体现101 对《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102 解析《丽姬娅》中的哥特美学103 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104 The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on Emily Bront and "Wuthering Heights"105 从《鲁滨逊漂流记》看人的社会化及人的进取精神106 由《红楼梦》中人名的英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07 国产电影字幕归化与异化研究--以《集结号》为个案研究108 埃德娜的觉醒——对《觉醒》的心理女性主义分析109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110 从功能翻译理论分析化妆品商标翻译111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112 《野性的呼唤》中巴克形象分析113114 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115 动物成语的英译116 福克纳笔下的“南方淑女”--从互文视角解析凯蒂和艾米莉的边缘化形象特征117 《蝇王》中神话元素的象征意义118 浅谈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之差异119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120 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殖民主义121 商务英语写作得体原则122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123 ESA理论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124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反语的运用与人物性格塑造125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kespeare’s Times126 Analysis of the New Female Scarlett in Gone with the Wind127 浅析中西饮食隐含的文化差异及其中式菜肴名称翻译策略128 论商务英语信函写作的语篇衔接与连贯129 从关联理论看商务信函的礼貌策略130 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研究131 功能对等视角下英汉颜色词的对比与翻译132 从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看<<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33 文化语境下归化和异化在翻译中的运用134 论汉英翻译软件的局限性135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 136 文本狂欢与女性主义理想:《马戏团之夜》之狂欢化理论解读137 异化的美国梦:小说《教父》的主题解读138 对比分析嘉莉妹妹与简爱的女性形象139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140 英汉味觉隐喻的对比研究141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研究142 论英语专业八级口语测试的内容效度143 英语演讲语篇中的parallelism及其汉译策略—以奥巴马就职演说稿为例144 威廉福克纳的女性观—《喧哗与骚动》女性性格分析145 Unavoidable Tragedy –A Case Study of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46 农村初中英语课堂中的纠错反馈147 浅谈《圣经》对英语习语的影响148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itiation Story149 英雄的成长-对《指环王》主人公弗罗多的分析150 论《儿子与情人》中保罗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151 The Function of Symbols in the Feminist Novel Possession152 通过《蝇王》看人性153 小学英语学习策略及研究154 On the Factor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stinies of Rhett Butler and Ashley Wilkes in Gone with the Wind155 从保罗的恋母情结角度分析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156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157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158 《紫色》女主人公性格分析159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160 《远离尘嚣》中女主角的情感变迁研究161 唐诗意象英译中的文化障碍和策略162 法语给英语带来的影响163 论尤金奥尼尔后期独幕剧《休伊》中的荒诞主题164 东方主义视角下康拉德《黑暗的心脏》中西方殖民话语分析165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166 从语域和博客语篇角度解读博客传播167 无法规避的体制——权力视阈下的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68 《夜莺颂》的翻译技巧探究169 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170 英汉幽默语的对比研究及其翻译171 浅谈英汉人体部位的隐喻172 The Influence of Bob Dylan and His Works on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s173 女性主义的觉醒:论凯特•肖班的《觉醒》174 中国茶文化和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175 分析《呼啸山庄》的哥特式特征176 动物委婉语177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hinese and British Wedding Culture 178 The Theme of Absurdity in The Scarlet Letter179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80 《老人与海》的主题解析181 量词“片”与“piece”的语法化对比研究182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象征手法解析183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184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禁忌语探析185 违反合作原则所表达的会话含义—以《越狱》中Theodore Bagwell话语为例186 母语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迁移187 浅析英语谚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及其成因188 汉英招呼语的对比研究189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190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191 A Study of Pragmatic Functions of Fuzzy Language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s192 浅谈商务英语句法特点及翻译技巧193 An Analysis of the Tragic Fate of Mary Turner in The Grass Is Singing194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195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的叙事技巧分析196 浅议英语诗歌中的书写变异197 外语学习中学习动机的影响198 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企业简介汉英翻译199 浅析《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200 中英思维模式比较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