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doc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大全
课题:定义与命题(一)授课教师:朱成敏教材:浙教版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含义并了解给一些名称下定义的常用方法;2.让学生了解命题的含义;3.让学生掌握命题的结构,能够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会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4.让学生了解类比的思维方法;过程性目标:5.让学生经历术语定义产生的过程,在通过类比、完成填空的过程中培养自学的能力;6.让学生经历“命题”这个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进一步了解命题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了解命题的含义,能够区分“命题”与“正确的命题(真命题)”;2.理解命题的结构,把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3.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主体性讲解教学过程:一、组织活动、引入新课创设“幸运52”的场景组织学生活动。
(第一关:幸运抢答)在老师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数学名词。
例如:它是一种方程;它是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它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且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答案:一元一次方程)(引入定义)(设计说明:用“幸运52”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让学生及早融入课堂,积极思考,也作为本节课的一个贯穿的背景。
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初步经历给名词下定义时候逐步明确的过程,最终清楚的表述就是名词的定义。
)二、探究一些名词的定义产生过程定义: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
例如:(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是“数轴”的定义;(2)“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图形”是“全等图形”的定义。
学生活动一:(小组活动)如何给术语下定义:学生单独学习一段材料,小组共同作答。
阅读材料:1.选出下列图形中与众不同的一个。
(A)(B)(C)(D)选C,原因如下:共同点:都是三角形。
不同点:C选项没有直角,而其余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
由此把A、B、D选项归为一类,叫做“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8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心得体会、工作计划、演讲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合同范文、活动方案、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insights, work plans, speeches, lesson plans, essays, contract samples, activity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热门18篇)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自己写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促进我们的自我评价和提高。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下册《因式分解》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2.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问等方式,发现数学问题中的规律和联系。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动力。
(三)小组合作
1.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互助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个性化教学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5.反思与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因式分解的方法和技巧。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巩固所学知识。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小明的妈妈在超市购物,买了一些苹果和香蕉,苹果的价格是每千克5元,香蕉的价格是每千克3元。小明想知道,如果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通过这个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引入因式分解的概念。
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范文
教案标题:初中数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优秀教案案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电线杆、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
些物体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引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
2. 新课讲解: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3. 课堂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判断哪些三角形是相似的,并运用性质解决
问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验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初中数学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每位教师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一次函数教学为例,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从困惑到领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教学内容: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2. 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3.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和归纳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与时间的关系、路程与速度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回顾一次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且直线经过第一、三象限。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次函数的性质,如斜率、截距等。
(3)合作探究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①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画出其图像?②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出其解析式?③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与函数的解析式有何关系?(4)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探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补充。
(5)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系列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提出以下问题:①一次函数的图像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与函数的解析式有何关系?②如何根据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出其解析式?(7)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策略本案例采用情境导入、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并能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初中数学跨学科主题案例教学设计
文档标题:《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让“数学+”玩出新花样》正文:嘿,小伙伴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初中数学的跨学科主题案例教学,这可不是普通的数学课,而是数学与生活、科学、艺术等玩出的新花样,让你在学数学的同时,还能get到其他学科的技能点,简直就是“数学+”的超级大礼包!案例一:“数学+科学”——探究水的秘密想象一下,你是个小科学家,手拿量杯和试管,正在探究水的密度。
这时候,数学的公式就派上用场了,密度=质量/体积,这不就是数学里的除法嘛!咱们通过测量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来计算它们的密度,再用图表来展示结果,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练习了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一举两得!案例二:“数学+艺术”——比例与美学数学和艺术结合,是不是听起来就很有feel?比如,咱们可以用黄金分割0.618来设计一幅画的布局,或者用几何图形创作抽象艺术。
在学习了比例和对称后,你会发现,原来数学不仅是计算,它还能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让你的画作更加引人入胜。
案例三:“数学+生活”——预算与理财数学还能教你如何理财,是不是很神奇?咱们以家庭预算为例,通过收入和支出的计算,学习如何合理规划家庭财务。
这不仅锻炼了你的计算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让你从现在开始,就能成为一个理财小高手!案例四:“数学+技术”——编程与算法现在是科技时代,数学和编程简直是天生一对!咱们可以通过编程软件,用数学知识来编写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制作一个自动计算成绩的程序,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游戏,这不仅培养了逻辑思维,还让你体验了一把“码农”的乐趣。
案例五:“数学+体育”——运动与数据体育课上,咱们可以利用数学来分析运动数据,比如,通过计算平均速度和加速度,来分析短跑成绩,或者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篮球投篮的命中率。
这样一来,你不仅能更科学地训练,还能发现运动中的数学之美,让体育课变得更有趣味性!跨学科教学,就像是给数学课插上了翅膀,让它飞出了书本的界限,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篇一: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篇二:初中数学优秀教案案例课题:二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四、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2.新课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做一做:(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 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合作学习: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 为什么? 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 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试一试: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①??x?4,?x?2.5,?x??6,②?③?y3,y4,y13.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3.合作学习: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 x+2y=8.(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3)求当x= 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4.课堂练习:(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 当x=2时,y= ;x2,(3) 已知 ?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 y?1?5.你能解决吗?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6.课堂小结:(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7.布置作业:(1)教材P82; (2)作业本.教学设计意图: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 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 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4.1二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衢州市兴华中学徐勇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二元一次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节。
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以我国某中学七年级数学教学为背景,选取了“分数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
由于分数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往往存在困难。
因此,本案例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分数的抽象意义,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分数吗?请举例说明。
”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引入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分数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占这个苹果的$\frac{1}{4}$。
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
(2)分数的表示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数的写法,如:$\frac{1}{4}$,$\frac{3}{8}$等。
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分子表示分得的份数,分母表示总的份数。
(3)分数与整体的关系教师通过图形、文字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如: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正方形的$\frac{1}{4}$,即$\frac{1}{4}$个正方形。
3. 课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基础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如:(1)将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长方形的$\frac{1}{6}$,求这个长方形的$\frac{2}{3}$是多少?(2)一个班级有40人,其中男生占$\frac{3}{5}$,求这个班级有多少男生?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数的意义、表示方法以及分数与整体的关系。
初中数学教案一等奖
初中数学教案一等奖1、初中数学教案一等奖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萍乡六中马祥志一、概述九年制义务教育九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本节是探索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本通过操作、观察直线与圆的相对运动,提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探索直线与的位置关系,和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联系,并突出研究了圆的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在本节的设计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用运动的观点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明确图形在运动变化中的特点和规律。
二、设计理念鼓励学生从事观察、测量、折叠、平移、旋转、推理证明等活动,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交流,充分展示“观察、操作——猜想、探索——说理(有条理地表达)”的过程,使学生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学习说理,体现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融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地、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亲自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通过实践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的含义。
(3)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4)让学生们自主讨论通过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哪些收获?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四、教学重点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经历了知识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五、教学难点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六、教学过程2、初中数学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我整理的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数学老师的教案范例
初中数学老师的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平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及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平方根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平方根的相关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回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如算术平方根、平方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方根吗?请大家猜测一下,平方根是什么?2. 探究新知:(1)实验观察: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素材,进行实验观察,探究平方根的性质。
(2)猜想与验证:引导学生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
(3)总结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3. 巩固新知:(1)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关于平方根的例题,让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2)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与应用:(1)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平方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面积、体积等。
(2)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平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方根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猜测、验证等过程,让学生掌握了平方根的概念和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要注重平方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
教研案例初中数学(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而且在几何学、物理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勾股定理教学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记忆为主,缺乏探究性和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本教研案例以“探究式学习”为理念,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总结勾股定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勾股定理的内容,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 展示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图片,如建筑、几何图形等,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2. 提问:在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猜测。
(二)探究活动一:发现勾股定理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准备一个直角三角形模型和一把直尺。
2. 要求学生通过测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尝试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 小组内讨论、交流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勾股定理。
(三)探究活动二:证明勾股定理1. 引导学生回顾勾股定理的内容,提出证明问题。
2. 学生自主探究证明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几何画板软件绘制直角三角形,通过旋转、翻转等方式证明;- 利用勾股定理的代数形式,通过代数运算证明;- 利用相似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几何知识证明。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证明过程,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应用环节1.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解答。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勾股定理的内容和证明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总结学习经验。
四、教学反思1. 探究式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设计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案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教案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就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初中数学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内容】初中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有理数》中的课程“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主要包括有理数的概念,有理数的大小关系以及表示有理数大小关系的工具——数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及相关名称。
2.掌握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3.掌握数轴的使用方法。
过程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与时长安排】第一课时:有理数的概念1.知识点讲解和问题阐述(15分钟)利用电子多媒体课件,简单易懂地讲解“有理数”的定义和相关名称。
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自然数和整数,你是否认为它们是存在足够的数的? 如果“否”,可以用哪个例子证明?S有时通过提出有关有理数定义的问题,并期望学生的解释与分享。
2.情境引导(15分钟)通过类比和案例解释有理数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理数,包括正、负有理数,并进行实际运用。
3.知识巩固(20分钟)随堂检测《有理数》一章是否已经掌握。
让学生进行几个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实例形式并解释结果。
因此,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定义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有理数的大小关系1.知识点讲解和问题阐述(15分钟)探讨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概念和相关术语。
例如:相反数,绝对值等。
2.情境引导(20分钟)通过课堂互动,营造一些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寻找有理数的大小关系,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3.知识巩固(20分钟)评估学生是否掌握有理数的大小关系。
涉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相反数、正与负数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课时:数轴1.知识点讲解和问题阐述(20分钟)使用数轴表达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概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一、设计主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目标: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实际问题的应用。
1.学生已经学习过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并能画出二次函数的
图像。
2.团队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实际
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知识(5分钟)
老师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导入新知识:“小明花了200元去水果店买
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x元,写出表示小明买苹果的二次函数,并画出
其图像。
”
第二步:团队讨论(10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分析题目
中的关键词,如“每个苹果的价格是x元”,来确定二次函数的各个参数。
第三步:小组报告(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和交流,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步:展示问题的其他解法(15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其他小组的解决方案,并让他们比较不同解法的优缺点。
鼓励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多种解决方案,并从中获取启示。
第五步:进一步应用(15分钟)。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2023年最新的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三篇第一篇: 初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一、背景新课标要求,应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学会从具体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用各种数学语言表达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的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些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但要做好,还有一定难度。
二、教学片段在刚过去的这个学期,我上了一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应用。
出示例题: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坐在跷跷板的一端,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另一端。
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地跷起。
猜猜看,小宝的体重约多少千克?我问学生:你们玩过跷跷板吗?先看看题,一会请同学复述一下。
学生复述后,基本已经熟悉了题目。
我接着让学生思考:他们三人坐了几次跷跷板?第一次坐时情况怎样?第二次呢?学生议论了一会儿,自主发言,很快发现本题中存在的两种文字形式的不等关系: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爸爸体重<小宝体重+妈妈体重+一副哑铃重量我引导:你还能怎么判断小宝体重?学生安静了几分钟后,开始议论。
一学生举手了:可以列不等式组。
我给出提示:小宝的体重应该同时满足上述的两个条件。
怎么把这个意思表达成数学式子呢?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抢着回答,我注意到一位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紧锁眉头,便让他发言:可以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能列出两个不等式。
可是接下来我就不知道了。
我听了心中一动,意识到这应是思想渗透的好机会,便解释说:我们在初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研究解决,比方说前面列方程组不等我说完,学生都齐声答:列不等式组。
全班12小组积极投入到解题活动中了。
5分钟后,我请学生板演,自己下去巡查、指导,发现学生的解题思路都很清楚,只是部分学生对答案的表达不够准确。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1.了解推理、证明的格式,理解判定定理的证法。
2.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判定定理,会用判定公理及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
3.通过第二个判定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推理的能力。
1.教师教法:启发式引导发现法。
2.学生学法: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发展思维。
(一)重点判定定理的推导和例题的解答。
(二)难点使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
(三)解决办法1.通过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定理,解决重点。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行完成推理过程,解决难点及疑点。
1课时三角板、投影仪、自制胶片。
1.通过设计练习,复习基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探索新知,练习巩固,完成新授。
3.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完成小结。
(一)明确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第二个定理的推理,并能运用其进行简单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整体感知以情境创设,设计悬念,引出课题,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发现新知,以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和一种判定方法,根据所学看下面的问题(出示投影).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第1、2题。
师:你能说出有什么条件,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呢?学生活动:由第l、2题,学生思考分析,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教师将第3题图形画在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口答理由,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要求学生写出符号推理过程,并板书。
【教法说明】本节课是前一节课的继续,是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所以通过第1、2两题复习上节课所学平行线判定的两个方法,使学生明确,只要有同位角相等或内错角相等,就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第3题是为推导本节到定定理做铺垫,即如果同旁内角互补,则可以推出同位角相等,也可以推出内错角相等,为定理的推理论证,分散了难点。
师:第4题是一个实际问题,题目中已知的两个角是什么位置关系角?学生活动:同分内角。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2)会检验一对数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通过“辩一辩”“填一填”“试一试”“做一做”,加深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理解;并使学生初步了解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既体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又体现知识的应用过程,同时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关注身边的事例、关心他人,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意义和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
难点是利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简单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的特征,在教学中选择激趣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相结合。
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互动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
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练习巩固各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增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问题1:假设你们每人手上有一根长20cm的铁丝,将这根铁丝首尾相连围成一个正方形,围出来的正方形都完全一样吗?问题2:同样用这根20厘米长的铁丝,首尾相连围成的长方形都完全一样吗?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来表示吗?【设计意图】①通过问题情境复习旧知,真正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②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
问题3:前面两个问题中都存在二元一次方程10=+yx,为何围成的长方形有无数种情况,而围成的正方形只有一种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10=+yx与yx=同时满足时,存在解的唯一性的过程,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形成做铺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有哪些教师想要讲好课,就必须写好教案。
认真拟定方案,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一反比例函数一、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对正比例函数图象与性质的复习和对比,也是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基础。
本课时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的过程,由于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双曲线这种函数图象,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让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有一个形象和直观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根据二期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
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学会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掌握图象的特征以及由函数图象得到的函数性质。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及想象,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堂课的重点是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象特征以及函数的性质;难点则是如何抓住特征准确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亲手操作,积极参与并主动探索函数性质,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减少学生对新概念接受的困难,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 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五、学法指导本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多动手,多观察,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分析、对比、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
六、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入——反函数解析式练习1:写出下列各题的关系式:(1) 正方形的周长C和它的一边的长a之间的关系(2) 运动会的田径比赛中,运动员小王的平均速度是8米/秒,他所跑过的路程s和所用时间t之间的关系(3) 矩形的面积为10时,它的长x和宽y之间的关系(4) 王师傅要生产100个零件,他的工作效率x和工作时间t之间的关系问题1:请大家判断一下,在我们写出来的这些关系式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问题1主要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定义,为后面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打下基础。
问题2:那么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其余两个函数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吗?通过问题2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请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的定义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这不仅有助于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和探究能力。
例题1:已知变量y与x成反比例,且当x=2时,y=9(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2) 当x=3.5时,求y的值(3) 当y=5时,求x的值通过对例1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来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在求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时用到的"待定系数法",先设反比例函数为,再把相应的x,y值代入求出k,k值的确定,函数解析式也就确定了。
课堂练习:已知x与y成反比例,根据以下条件,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1)x=2,y=3 (2)x= ,y=通过此题,对学生掌握如何根据已知条件去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的学习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反馈。
(二)探究学习1——函数图象的画法问题3:如何画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通过问题3来复习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主要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为学习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画法打下基础。
问题4: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应该怎样去画呢?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的画法。
设想的教学设计是:(1) 引导学生运用在画正比例函数图象中所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尝试,采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画出函数和的图象;(2) 老师边巡视,边指导,用实物投影仪反映一些学生在函数图象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学生一起找出错误的地方,分析原因;(3) 随后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画好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步骤,展示正确的函数图象,引导学生观察其图象特征(双曲线有两个分支)。
初二学生是首次接触到双曲线这种比较特殊函数图象,设想学生可能会在下面几个环节中出错:(1) 在"列表"这一环节在取点时学生可能会取零,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代数的方法得出x 不能为零。
也可能由于在取点时的不恰当,导致函数图象的不完整、不对称。
在这里应该要指导学生在列表时,自变量x的取值可以选取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数,相应的就得到绝对相等而符号相反的对应的函数值,这样可以简化计算的手续,又便于在坐标平面内找到点。
(2) 在"连线"这一环节学生画的点与点之间连线可能会有端点,未能用光滑的线条连接。
因而在这里要特别要强调在将所选取的点连结时,应该是"光滑曲线",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的图像打下基础。
为了使函数图象清晰明显,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尽量选取较多的自变量x的值和对应的函数值y,以便在坐标平面内得到较多的"点",画出曲线。
从而引导学生画出正确的函数图象。
(3) 图象与x轴或y轴相交在这里我认为可以埋下一个伏笔,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为后面学习函数的性质打下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利用多媒体课件学习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不过,尽管多媒体的演示既快又准确,我认为在学生第一次学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中,老师还是应该在黑板上认真示范画出图象的每一个步骤,毕竟多媒体还是不能替代我们平时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巩固练习:画出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再次动手画出函数图象,改正在初次画图象时出现在一些问题。
老师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用屏幕显示的函数图象验证学生画出的函数图象的准确性。
(三) 探究学习2——函数图象性质1、图象的分布情况问题5:请大家回忆一下正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提出问题5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6:观察刚才所画的图象我们发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两个分支,那么它的分布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在这一环节中的设计:(1) 引导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启发他们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分布情况,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2)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使用函数图象的课件试着任意输入几个k的值,观察函数图象的不同分布,观察函数图象的动态演变过程。
把不同的函数图象集中到一个屏幕中,便于学生对比和探究。
学生通过观察及对比,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分布与k的关系有一个直观的了解;(3) 组织小组讨论来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一条性质: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函数图象的两支分别在第二、四象限内。
2、图象的变化情况问题7: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提出问题7主要是起到巩固复习,为引导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问题8: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否也具有这样的性质呢?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是:(1)回顾反比例函数和的图象,通过实际观察;(2)根据解析式对x进行取值,比较x在取不同值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3)电脑演示及学生小组讨论,请学生给出结论。
即这个问题必须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即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则随着逐渐减小;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y的值也随着逐渐增大。
(4)对于学生做出的结论,老师应该要给予肯定,同时可以提出:有没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呢?若没有,则可以举例:当k>0,分别比较在第三象限x=-2,第一象限x=2时的y的值的大小,则以上性质是否依然成立?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成立。
这时老师再请学生做小结:必须限定在每一个象限内,才有以上性质成立。
问题9:当函数图象的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它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在这个环节中,可以结合刚才学生所画的错误图象,引导学生可以通过代数的方法分析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由分母不能为零,得x不能为零。
由k0,得y必不为零,从而验证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当两个分支无限延伸时,可以无限地逼近x轴、y轴,但永远不会与两轴相交。
随即强调画图时要注意准确性。
(四) 备用思考题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求a的取值范围2、(1)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2) 当m为何值时,y是x的反比例函数(五) 小结: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二《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现时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三)教学重点: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并能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面积法(拼图法)发现勾股定理。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办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二、教法与学法分析: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们在小学已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割补、拼接),但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另外,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课堂活动参与较主动,但合作交流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教法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和本节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巩固"的模式, 选择引导探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