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课后习题

1:清朝文教政策的内容与其具体表现内容: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具体表现:1 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3:软硬兼施,加强控。

2:清朝书院发展与诂经精舍和海学堂的特点发展:由沉寂转变为复苏。

第一个阶段为顺治阶段,严禁创设书院。

第二个阶段为雍正至鸦片战争以前。

这个阶段积极发展书院,同时也加强控制。

特点:1: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2:各用所长,因材施教3:教学与研究紧密联合。

3:述评清朝的科举制度与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制度,沿袭明朝的基础上,,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制度体系,但是科场舞弊丛生,并且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

影响:使学校教育名存实亡,教学管理松弛,教学内容空疏无庸。

4:黄宗羲公其非是与学校的思想1: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改变国家政事是非标准由天子一人决断的专制局面。

2:反映了他的XX思想。

5:王夫之的道德观特点,提出了那些道德修养的方法?特点:1;主张天理与人欲紧密相联,天理存在人欲之中。

2: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功。

方法:强调立志,主张自得,重视力行。

6:颜元提出的真学,实学以与习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积极意义?真学,实学:六府,三事,三物,强调六艺教育。

文室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帖括斋习性: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

意义:蕴含了近代课程设置的萌芽,将中国古代关于教育内容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真学,实学)颜元在教学方法上注重“习行”,即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以获得真知。

其思想中已包含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等内容,是认识论上的伟大进步。

重习行与重实学相表里,构成颜元教育思想不同于传统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

1:清末传统教育的危机主要表现在哪?1官学教育有名无实2 教育内容不切实际3科举考试弊病从生2:评述改革派教育主张1不拘一格降人才2复兴“经世致用”的学风3:师夷长技以制夷改革派人士对西学的倡导和介绍在知识观上突出了“经世致用”的标准,不拘泥于夷夏之辨,把被人们视为奇技淫巧的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当成可以师,可以学的内容,这是促使中国教育由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型向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开放型转变的重要一步。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3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第3章战国时期的教育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自公元前475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中国进入了战国历史时期,私学兴起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呈现出鼎盛的状态,无论在其规模、人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上。

促使私学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状况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大转变时期,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在奴隶制的母胎里逐渐成熟,生产力大解放,生产大发展,经济状况大为改观,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裕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

(2)养士之风盛行战国时代,诸侯国之间争雄加剧,一国之内公室与私门的争斗也愈演愈烈,因之养士之风大盛,士阶层的活跃,为战国时期私学和思想学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

由于各国执政者竞相养士,使士成为一种受人青睐的职业,于是,士就成了人们择业的对象,人们竞相学习做士,形成一股社会风气。

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需要拜师求学,这就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

(3)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儒墨之争,形成蔚为大观的诸子纷争局面则是在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呈现出相当复杂的局面,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影响和吸取。

为了发扬本学派的观点,各家就大力的提倡教育,对其进行宣传,大量兴办私学也成为主要的方式,也直接推动战国时期私学的兴盛。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为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

答:(1)稷下学宫的性质和特点稷下学宫的出现意味着先秦士阶层发展的登峰造极,也表现了养士之风的制度化。

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稷下学宫与之前的官学、与同时代的一般私学、与以后时代的官、私学校相比,都显得独具特色。

①稷下学宫的性质ⅰ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由于养士、用士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目的,这就决定了它是由齐国官方出资举办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稷下学宫是官学。

中国教育史:第7章课后答案(第三版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第7章课后答案(第三版孙培青)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七章1•三次兴学的M体内容足什么?宋制rr学制度有哪些待点?祥:H体内容:①第-•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住来仁宗庆历四年上持的.史称“庆历w 学” •庆历兴学的上耍内客有三项: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萊科举占试:创建太学.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宇年何主持的.史称“熙宇兴学-• 丄浜描施包括四个方面:改革太学.创工“ •:舍仏”:恢负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奴与创立武学.仲学、医学零Q科学校:编慕《三经績义》③第三次%学运动足蔡京在*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宇兴学” •主耍右五个方ifih全国评遍设立地方学校:4!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郴联系的7制系统:新建辟瘫.发展太学:恢更设立氏学.创工算学■书学.画学等V科学校:哭科举•改由学校取L・.待点:宋轴缆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1Y学教育体制.特点衣現为以下几个方而:①轩理体將进一步完条(宋朝在谄略设賈捉举学啷旳.它的设工.住中国教d史上处有创新惡义.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匕起了专门的教仔行政许理机构》•②官学类P女样化③中央R学的等级限制放宽. 书学衣至ittifiT限制. 这址学校教介的一大进步④学田制度的确芷2•评述辽金元学校教仔制度的特点•n:(Dtf'Z&中央到地方的1Y学体;M,推行-汉化-政址②备级学校以依家学说为I:耍学习内昶)将7校教仔体制和科举制度结合在一起④建工&了牧为完整的本比族教仔体系⑤学生入学资格的規定匹为严格•暇新以法定的形式保证了上/JlYtte子弟亨冇文化教存的特权.3•分析书院产生的瓯冈及两宋书院的待点•n: KiW:①官学衰落.上人失学②渊源流传的私人讲学传统③受佛教禅林的影响待点:①祜院作为一种教有制腹已经确&②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③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4•试论王安石的教仔理论和人才ML答:救疗理论:①学校教存的I!的:学校应该培养N冇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② 学校教疗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圧“为天下国家Z用帚也” •人才思Ml:教Z之道.养之之道.取之2逍・任之之逍.5•朱農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介的?答:朱惡在总结询人教存经验利自己教存实践的垂础上.廉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个人的教件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扯出了两杆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H体论述如卜•:①小学教件阶段:3T5岁为小学教〃阶段.朱廉十分亟况这个阶段的教仔.认为小学教仔的任务是培养“圣贤杯AT •他提出以••教爭”为主的思想.强调讣儿敌在生活中•通过H体行爭.t®紂堆本的伦理逍徳规他.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列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件方法上.件先.主张先入为主.及Z施教:其次.要求形線、生动.能激发%鹽:再次."创以《须知》 <学则》的形式来焙养儿敢的道徳行为习愼・在逍憾行为习惯的行成上.朱浪一方ifti左张藝严格地■不何断地对儿廉进行ifittfir为习惯的讽练.使Z “积久成熟” F1成方関•另一方面•他X«W《独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古一行、一举一动都仆•就可ffh 冇规可依・何利F儿Wttir为习惯的形成•②大学阶段的教存15岁以希为人学教育.大学教存内容的敢点足•教理-•即敢住探丸“事物Z 所以然”•朱熹在K期的教介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繼.其中两点值得注a:其一.敢視自学:其・•提但不同学术现点z间的相用交潦•③小学教仔勺大学间的关系朱舟认为•豹小学和大学楚曲个相对独工的教仔阶R. H体的任务、内客和方法并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乂楚有内在联系的.它m的根本II标业一致的•只是因教仃对線的不同而所做的教付阶段的划分•6 •评述朱展通憶教”思和・答:逍《!教件足倍家教介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介•思想的牯华亦集中于此•朱庶十分敢視道雄教仔.主张将逍徳教仔放在教件工作的《位.(1)朱熹适徳教疗思想的主耍内容①迥惶教疗的根本任务:存天理.灭人欲.②道德教仔的站本内容:娠于逍惶教育的根本任务・朱熹认为必须进行以41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刃建伦理道也足他道徳教存思您的車耍特点.③道聲教仔的方法:立占、居敬•存养.省察.力行.<2)对朱熹道健教冇思想的评价(主干类示)①朱臺十分直視道徳教作・这对今犬中国的教仔不无启迪•②朱熹对集础教疗的収视也值紂我们借签.③朱矗在逍徳教疗方论上!O1的知行统一观也H有敢要的启示•7•陈亮、叶适教。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8章 明朝的教育

第8章明朝的教育1.述评明朝的文教政策及其具体表现。

答:(1)文教政策明太祖朱元璋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

因此,早在立国之初,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2)具体表现①广设学校,培育人才明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学校教育。

在中央,明朝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

明初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个朝代。

②重视科举,选拔人才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

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士人都以科举登进为荣,而荐举则名存实亡。

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

“科举必由学校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服务。

③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明朝统治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是为了培养和选拔他们所需要的治术人才。

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重要的有以下三点:a推崇程朱,删节《孟子》;b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c屡兴文字狱。

2.明朝官学制度具有哪些主要特点?答: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官学体制较为完备。

明朝官学制度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①放松学生入学资格的限制,根据学生的不同来源,分为举监、贡监、扇监和例监等;②创立监生历事制度,使学校培养人才与业务部门使用人才直接挂钩,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素质;③实行积分法,使起源于宋,发展于元的这一方法,更为完善。

(2)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官学不仅按地方行政区域设学,而且也按军队编制设学,“教武臣子弟”,还在全国谷物财货集散地和土著民族聚居地设学。

因此,明朝地方学校的普及,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朝代。

(3)社学制度更趋完善社学产生于元朝,明朝继承和发展了元朝的社学制度,大加提倡,在全国城镇和乡村地区广泛设立,并在招生择师、学习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成为对民间儿童进行初步文化知识和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

天问教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1-16章

天问教育:《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配套习题及答案1-16章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1)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2)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5)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9)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1)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12)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4)第八章明朝的教育 (17)第九章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18)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20)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2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2)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25)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27)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28)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32)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因此,这三次兴学运动是宋朝“兴文教”政策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体现。

(3)尊孔崇儒,提倡佛道宋朝统治者尊孔崇儒,大力提倡佛、道,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但积极提倡的结果,使儒、佛、道三家在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中,逐渐走上了融合的道路。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第3版 笔记和课后习题 含考研真题 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

10.2 课后习题 详解
10.1 复习笔记
10.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1章 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 时期的教育
11.2 课后习题 详解
11.1 复习笔记
11.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12.2 课后习题 详解
12.1 复习笔记
12.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7.2 课后习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8章 明朝的教育
8.2 课后习题详 解
8.1 复习笔记
8.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9章 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 育
9.2 课后习题详 解
9.1 复习笔记
9.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10章 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第13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 世纪20年...
13.2 课后习题 详解
13.1 复习笔记
13.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14.2 课后习题 详解
14.1 复习笔记
14.3 考研真题 与强化习题详解
第15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革命根据地教...
15.2 课后习题 详解
第4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4.2 课后习题详 解
4.1 复习笔记
4.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5.2 课后习题详 解
5.1 复习笔记
5.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6.2 课后习题详 解
6.1 复习笔记
6.3 考研真题与 强化习题详解
第7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
014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7~9章【圣才出品】第7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7.1 复习笔记一、宋朝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1.文教政策宋初的统治者在统一国家之后,对统治策略做了重大改变,由原来的重视“武功”,改为强调“文治”。

与统治策略的这一转变相适应,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

概括地说,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1)重视科举,重用士人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开始重用文人,充任全国各级政权的官吏,军队也受文官节制。

正因为政治上迫切需要文人,于是便利用传统的科举考试,大量取士。

(2)“三次兴学”,广设学校宋初重视科举考试,却忽视了兴建学校培育人才,因此开始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兴文教”的政策在宋初主要表现为重视科举选拔人才,在此之后,将侧重点放在兴学育才。

自庆历四年(1044年)后,宋朝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著名的兴学运动。

①庆历兴学是由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兴学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第一,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诏州县立学;第二,改革科举考试,规定科举考试先策,次论,次诗赋,罢贴经、墨义;第三,创建太学,并在太学中推行胡瑗的“苏湖教法”。

②熙宁兴学是由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和推进的,教育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第五,改革科举制度。

③崇宁兴学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第二,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新建辟雍,发展太学;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上述三次兴学运动,虽然前两次均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都不同程度地将宋朝教育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次兴学,对宋朝教育事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更是超过了前两次。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

精彩摘录
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 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身教与言传 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庠”、“序”、“校” 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庠” 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乡学设立于闾的称为“塾”,设立于党的称为“庠”,设立于州的称为“序”,设立于乡的称为“校”。 其目的是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孙培青所著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考生,也 可供各大院校学习中国教育史的师生参考。教育类国内外经典教材习题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 院校教育类权威教科书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 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这些 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 习专业教材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 套的复习资料,整理了各章的笔记,并对课(章)后的习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 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中国教育史权威教材。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本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为主,并结合国内 其他著名的中国教育史教材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相关辅导资料主要对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第3版)》的 课后思考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3.精选考研真题,补充难点习题。 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全国统考和部分院校近年的中国教育史考研真题和相关习题,并提供 了详细的答案。所选考研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本书 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中国教育史的讲义和上课笔记,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 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4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第14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1.评述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

答:(1)“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产生1929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提出《教育方针及实施原则案》,认为应当确立全国统一的教育方针和实施原则,并指出“中华民国今后之教育,应为三民主义之国民教育”。

经大会议决的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于4月26日由南京国民政府正式以《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通令颁行,其宗旨为:“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同时配套公布的还有《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如何落实“三民主义”教育宗旨作出了具体规定。

至此,“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最终形成。

(2)“三民主义”教育的实施原则为了落实和强化“三民主义”教育,1931年6月,在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规定了民国教育宗旨及其方针政策。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57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分别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蒙藏教育、华侨教育、派遣留学生等八个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目标”和“纲要”(包括课程、训育、设备三个细目)。

1931年11月,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1929年与教育宗旨配套公布的实施方针进行修订,并再次公布“三民主义”教育实施方针。

“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及其实施原则与方针至此完备。

2.国民政府为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管理和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答: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由于注意教育问题,并能根据政治和经济需要来发展教育,其统治时期和统治区域的学校教育事业较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所发展。

(1)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与废止1927年6月,国民党教育行政委员会仿照法国教育行政制度模式,在中央设中华民国大学院,地方试行大学区,以取代民国以来中央政府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5章 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5章魏晋商北朝时期的教育1.试述魏晋时期教育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答:魏晋时期的教育事业,总体上呈衰落景况,但仍有许多值得后世承继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就,在教育制度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科教育得到发展。

设了律学、书学、算学、文学、医学等实用学科的学校,丰富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内容,也拓展了教育的职能,使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2)地方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不仅普遍设置州郡学,而且建立了州郡学校教育制度,这是我国正式实行地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3)私学得到发展,并成为教育的台柱。

私学多为名师大儒开办,不仅质量与规模超过官学,而且分布面更广,类型多样化。

(4)家庭教育得到重视。

士族十分重视家族教育,并以家学为专业,出现了许多儒学世家,家训、家诫等有关家教的著述也大量出现。

(5)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与发展。

当时随着人口大迁移,文化教育也南迁西移,这样促进了文教事业在落后区域的传播与发展。

(6)少数民族教育的兴盛。

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重视儒学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事业,这些措施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准,加速了这些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促使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2.比较南北朝学校教育之异同。

答:南北朝时期处于长期的分裂和朝代更替的过程中,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包括北魏、北齐、北周。

南北朝之间的教育既具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点,具体分析如下:(1)南北朝教育的相同点①南北朝的各个朝代中,都注重对教育的发展和兴盛,推进教育体制的完善,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来一个较为完善的教育体制,保障教育的质量和进步。

同时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乱的发生,学校教育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在乱世中也没有发挥出自身的正常作用。

②南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都崇尚学校教育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

③不论南朝还是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官学学官也大多为博学洽闻之士,这是与汉代学风不同之处。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12章 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第12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1.评述《壬子癸丑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答:1912教育部正式公布了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因当年为阴历壬子年,故称该系统框架为“壬子学制”。

“壬子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法令规程,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全面完整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套学制的内容、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1)学制的基本内容学制规定整个教育期限为17〜18年,纵的方面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两级);中等教育4年(一级);高等教育(也只一级,但分预科3年、本科3~4年)。

此外,下设蒙养院,上有大学院。

横的方面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级师范学校两级。

实业教育有甲种实业学校和乙种实业学校两种,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类。

(2)学制的性质“壬子癸丑学制”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较全面地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

它也是民国初期的中心学制,到1922年新的学制出台前,虽有局部调整,但其整体结构框架基本保持不变。

(3)学制的特点壬子癸丑学制仍保持以小学一大学教育为骨干,兼重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的整体结构。

其明显特点是:○1缩短了学制年限。

主要表现在初、中等教育段,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中学校各比癸卯学制减少了1年,有利于普通教育的普及和平民化发展,学制总年限缩短了3年。

○2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

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体现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男女平等观念。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废止清末高等教育中的所谓保人制度,大学不设经科,有利于消除教育中的封建等级性、科举名位思想和复古气息。

○4规定一学年度为三个学期,另外,壬子癸丑学制不采纳清末中学的文、实分科的做法,取消高等学堂,只设大学预科,这都是较大的改革。

2.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对清末教育进行了哪些重要改革?并分析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答: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1月3日,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

[全]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整理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重点笔记及考研真题考研真题精选一、单项选择题1据古籍记载,我国学校教育设立“小学”始于()。

[统考2019年研] A.夏朝B.商朝C.西周D.汉朝【答案】B查看答案【解析】《礼记·明堂位》:“殷人设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而作乐于篡宗。

”《礼记·王制》:“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郑玄注:“上庠,右学,大学也,在西郊。

下庠,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

”,这些材料说明我国商朝时期已经在学校教育中设立“小学”。

2孟轲认为人先天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

[统考2019年研]A.仁之端B.义之端C.礼之端D.智之端【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孟子认为人性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

[统考2019年研]A.《仓颉篇》《凡将篇》《千字文》B.《仓颉篇》《凡将篇》《三字经》C.《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D.《急就篇》《三字经》《千字文》【答案】C查看答案【解析】汉代书馆常用的识字教材有《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等。

《仓颉篇》是秦朝李斯颁发的字书,成为儿童习字的课本;《凡将篇》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所著;《急就篇》是汉代黄门令史游所编,一直使用到唐代才被新的字书取代。

《三字经》《百家姓》是宋元时期的识字教材。

4按照唐代礼制规定: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身着礼服,隆重举行拜师礼。

同时还要求向学官敬献礼物,以示尊师。

这一学礼制度被称为()。

[统考2019年研]A.束脩礼B.释奠礼C.释菜礼D.乡饮酒礼【答案】A查看答案【解析】束脩礼主要指拜师礼,源于孔子,“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只要本人有学习的愿望,主动奉送10条干肉以履行师生见面礼,就可以成为弟子。

释奠礼与释菜礼是古代学校的祭祀礼。

乡饮酒礼是周代流行的宴饮风俗。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章节题库-第1、2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选择题1.根据传说,中国古代五帝时出现的学校是()。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C【解析】《礼记·文王世子》郑玄注引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因此中国古代五帝时的学校被称为“成均”。

“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序”产生于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举办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

A.生物界B.模仿C.生产劳动D.动物本能【答案】C【解析】教育起源说一共有四种:(1)神话起源说;(2)心理起源说;(3)生物起源说;(4)劳动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心理就是教育的基础。

“生物起源说”的代表是19世界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托尔诺,把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与动物的本能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

“劳动起源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而提出的,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因此选C。

3.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出现了养老和教学兼行的机构(),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A.庠B.序C.成均D.校【答案】A【解析】“庠”是氏族储存公共粮食之所,由老者看管,所以也成为老人聚集活动的场所,也是氏族敬老养老行礼之地,“庠”兼有两方面的重要活动,即养老与教育。

这种机构是学校的萌芽。

4.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不包括()。

A.生产劳动的教育B.生活习俗的教育C.体格和军事训练D.六艺教育【答案】D【解析】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活动包括:(1)生产劳动的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的教育;(4)原始艺术的教育;(5)体格和军事训练。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版习题重点答案详细

配套的答案目录答案 (1)目录 (1)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 (1)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第十二章维新运动到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2)第十三章民国成立初期的教育 (5)第十四章新文化运动和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6)第十五章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 (8)第十六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 (10)第十章鸦片战争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代表。

2、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不久,改变了初期对儒家文化的政策,成立了“删书衙”,对儒家经典进行删改后印行,准民间阅读。

3.西方传教士在华兴办的第一所学校是1839年建立的马礼逊学堂。

4、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二、单项选择题(B )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是谁?A、林则徐B、阮元C、龚自珍D、魏源三、简答题1、简述早期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1)“不拘一格降人才”。

(2)复兴“经世致用”学风。

(3)“师夷长技以制夷”第十一章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是京师同文馆。

2、福建船政学堂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海军制造与驾驶学校被誉为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

3、 1972 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4、张之洞将洋务派兴办洋务教育的基本经验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并在其《劝学篇》中从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

5、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大会,决定将1977年成立的“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二、判断题(╳)1、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宗旨是维新运动时期提出的。

三、名词解释题1、京师同文馆: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由洋务派于1862年创建。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晴唐时期的教育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答:在儒学德治思想的主导下,隋唐在开国之初都曾实行崇儒兴学政策,作为推行教化的根本;又兼利用佛教与道教,作为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积极发展科举,作为选拔人才、改进吏治的重要途径;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学发展,以补充官学。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就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

实际上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少于儒生,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

(2)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

(3)科举制度把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一致起来,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因为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名位,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都强烈要求进学读书。

科举制度的产生在客观上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这对于当时教育上出现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或多或少进行了冲击,具有进步意义。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上有何创新?答:隋唐时期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相对于前朝的教育制度,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中央加强了对教育的领导,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一一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了探讨。

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

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有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