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位移分析报告徐州
房屋沉降观测情况汇报
房屋沉降观测情况汇报根据公司安排,我们对所负责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进行了全面观测和调查。
在此,我将向大家汇报我们的观测情况和初步分析结果。
首先,我们对该区域的房屋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测量。
通过使用先进的测量仪器和技术,我们成功获取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我们对每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地基情况、周围环境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对地下管线、地质构造等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的可能影响因素。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情况。
首先,我们发现该区域的部分建筑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降现象。
通过测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沉降情况与建筑物的年代、结构类型、地基土质等因素有一定的关联。
其次,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下管线和设施的沉降情况,这可能会对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观测结果,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评估。
我们认为,该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同建筑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我们初步推测,这些沉降情况可能与地下水位变化、地质构造、人为活动等因素有关。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建筑物存在较为严重的沉降情况,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及时处理。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深入分析观测数据,寻找沉降情况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
同时,我们将积极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研究解决该区域房屋沉降问题的有效措施。
我们将尽最大努力,确保该区域的房屋安全稳定,为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通过本次观测和汇报,我们对该区域的房屋沉降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下一步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和支持,谢谢大家!。
沉降观测评估报告
(3)-2、alQ3粉砂,褐黄色,中密,饱和,厚约20~25m。
(4)黏土:局部夹粉质黏土,褐黄色,黄褐色,棕黄色夹少量灰绿色,硬塑,含少量铁锰结核及钙质结核,局部夹少量礓石,礓石φ10~40cm。该土层最大揭露深度为36.6m,分布在第(2)层的底部。标准贯入试验N=19.0击。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3.62MPa,双桥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3.04MPa,侧阻力fs=138.66kPa。
(1)、第四系全新统(Q4al)粉土
粉土:褐黄色,灰黄色,浅黄色,潮湿~饱和,稍密~中密。局部夹薄层软塑状粉质黏土,粉质黏土呈透镜体状分布在粉土层中,该土层厚度约6.5~9.6m,平均厚度约7~9m,分布于桥址全段,出露于地表,标准贯入试验N=8.0击。单桥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Ps=3.99MPa,双桥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3.16MPa,侧阻力fs=37.3kPa。
(6)-1、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黄色间灰色,全风化,岩芯呈砂土状;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3.1m。
(6)-2、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黄色间灰色,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及薄饼状;该层平均深度为2.5~4.5m。
(6)-3、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灰色,弱风化层,岩芯呈柱状;该层最大揭露深度为11.6m。
7、寒武系(∈)灰岩类
1.2地形概况、地质描述
线路主要通过黄淮冲积平原、淮河一、二级阶地、长江及其支流河谷阶地,局部通过剥蚀低山丘陵区。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略向南倾,地面高程20~40m。淮河一级阶地地势低平,呈2~4°微坡倾向河床,二级阶地呈垄岗地形,波状起伏,坳沟发育,其间有残丘出露,相对高差20~30m。
黄淮冲积平原及淮河一、二级阶地,主要出露上更新统粉土、粉细砂、粉质黏土、黏土(下蜀黏土),下伏灰岩、砾岩、砂岩等。沿线地下水类型按赋存条件可分为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及岩溶水。
位移沉降分析报告
位移沉降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是针对某地区进行的位移沉降分析的报告,旨在对该地区进行位移沉降情况的评估和分析,以了解地表沉降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建议措施用于沉降问题的解决。
2. 研究背景位移沉降是指地表或地下结构由于各种原因而发生的垂直位移。
在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研究中,位移沉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位移沉降的分析,可以评估土地的稳定性和地下工程的安全性。
地表沉降是位移沉降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主要由于下述原因引起:地下水的抽取、沉积物的压缩、地震活动、地下采矿等。
地表沉降可能对地下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十分重要。
3. 方法为了进行位移沉降分析,我们采取了以下步骤:3.1 数据收集收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数据: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等。
3.2 数据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数据整理等工作。
3.3 数值模拟基于收集到的数据,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位移沉降的发生原因进行模拟分析。
3.4 结果分析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对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沉降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4. 结果及讨论经过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和数值模拟的分析,我们得到了位移沉降的相关结果。
根据沉降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地表沉降现象。
进一步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水的抽取是导致沉降的主要原因。
地下水的抽取减少了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导致土体压缩和沉降。
地表沉降对地下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位移沉降问题:•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避免过度抽水导致地表沉降;•加强建筑物的基础加固和监测,确保其安全性;•定期监测地表沉降情况,及时发现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5. 结论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位移沉降的分析,确定了地下水的抽取是导致沉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位移沉降的分析对于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安全非常重要,通过本次分析报告,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该地区的位移沉降问题,确保地下工程和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沉降位移分析报告徐州
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施工项目HXHD-SG-HD1标段沉降、位移观测阶段性报告(2013年12月份)工程名称: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 HXHD-SG-HD1标段施工单位:常州市航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护岸工程沉降、位移观测分析报告根据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和《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2005)的要求,湖西航道蔺家坝至八段河段HXHD-SG-HD1项目部组织测量人员对本标段已施工的护岸工程进行了沉降、位移观测。
现将观测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
一、工程概况1.1 项目概况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航道施工项目HXHD-SG-HD1合同段,位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区域,整治里程长为14.565Km。
按照二级航道整治标准进行整治,航道底宽不小于60米,最小通航水深4.0米,航道口宽不小于120m,最小弯曲半径540米。
本标段工作内容主要为:土方工程、疏浚工程、护岸工程、航道配套及相关临时工程。
截止目前我标段共完成新建护岸388米,设置了4组沉降观测点、位移观测点(每组设有2个沉降观测点、位移观测点),其中高程控制点4个,位移控制点3个。
作业依据的规定、规范、及标准1、《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2005)2、《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2001)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4、工程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文件5、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业主制定的相关制度三、工作时间变形观测工作自2013年5月7日至2013年10月31日,对建设中的HD1标段护岸工程的沉降及位移按照规定频率及时观测,并完成成果分析报告。
四、沉降、位移观测精度及仪器使用要求本阶段变形观测工作主要内容分为水平位移、沉降观测。
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分级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航道护岸在建设过程中的沉降、位移情况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业主。
沉降位移观测报告
沉降位移观测报告1. 引言沉降位移观测是工程领域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用于监测建筑、桥梁、地铁隧道等结构体的沉降情况,以及地基稳定性的变化情况。
本报告将介绍一个针对某工程项目进行的沉降位移观测报告,旨在评估工程项目的沉降情况,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分析和结论。
2. 观测目的本次沉降位移观测的目的是评估工程项目的沉降情况,包括分析其沉降速度、沉降累积量以及沉降的分布情况,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 观测方法3.1 选取观测点位在该工程项目中,我们选择了多个观测点位来进行沉降位移的观测。
观测点位的选择基于以下几个原则:•覆盖范围广:选取观测点位要能够代表整个工程项目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和变化情况。
•代表性强:选取观测点位要能够代表工程项目的主要结构类型和地基类型。
•方便操作:观测点位的位置应该方便进行测量操作,不会对工程项目的进行造成干扰。
3.2 观测设备及数据采集本次沉降位移观测采用了全站仪等专业设备,能够高准确度地进行水平和垂直的测量。
观测数据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并在一定时间间隔内记录一次。
每次观测的数据包括观测点的水平位移、垂直位移以及时间等信息。
4. 观测结果4.1 沉降速度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得到的沉降速度如下表所示:观测点沉降速度(mm/year)观测点1 2.5观测点2 1.8观测点3 3.2根据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观测点1的沉降速度较快,观测点2的沉降速度居中,而观测点3的沉降速度最慢。
4.2 沉降累积量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累积计算,得到了各观测点的沉降累积量如下图所示:观测点沉降累积量(mm)观测点1 50观测点2 35观测点3 63根据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观测点1的沉降累积量最大,观测点2次之,而观测点3的沉降累积量最小。
4.3 沉降分布情况根据观测数据绘制的沉降分布图如下所示:![沉降分布图](沉降分布图.png)从图中可以看出,沉降位移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的特定区域,而其他区域的沉降较小。
徐州市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l 质条 件和 岩溶 发 育情况 地 徐州市 层属 华北地 层区鲁 西分 区徐宿 地层 小区, 基底 为太古 界变质岩 ( 未 出露) 上元 古界仅 见青 自 口系 、震 旦系 ( 全) 为一 套碎屑 岩沉 积 : 不 , 古生界 寒 武 系 2 陶系 中统 以碳 酸岩 为主, 奥 下部夹 碎屑岩 , 失奥陶 系上统 2石炭 系下 缺 统; 石炭 系 中 2上 统为 碎屑 岩 、煤层 及 灰岩 互层 : 二叠 系 为碎屑 岩夹 煤层 沉
前喜 地面沉 降是 自然或 人为 因素作 用下形 成 的地面标 高损 失 , 中人为 因素 其 是地 面沉 降 的主 要诱 因 。地面 沉 降造 成 的危 害包 括 降低 城 镇 防汛 能 力、诱 发 海 水 入 侵 、 破坏 建 筑 物 地 基 、威 胁 地 铁 及 地 下 管 网 安全 等 。 岩溶 地下 水是徐 州城市 供水 的重 要水源 之一,自2 世 纪 5 O 0年 代 以来 由 于 长期 无序超 采岩溶 水, 导致 该区岩 溶水 水位逐 年下 降, 并逐步 在集 中开采 区 形 成 了岩溶 水降 落漏斗 。 自 1 8 年 以后, 降落 漏斗 范 围内不 断 出现 地面 90 在 塌 陷, 面变形 、不均匀 沉 降 起 的地 面开 裂, 屋墙 基下 沉 、墙壁 开裂 现 地 f 房 象, 严重 影 响 了当地 居 民的 生活 和 经济 的发 展 。
20 ,5 :1 3. 0 3 () 3 — 2
密 而 引发 的。一般 在松 散 地层 区, 地 下水 水位 大 幅度持 续 下 降, 都会 引发 地 面下 沉 。 目前 丰县 、沛 县二 城 区 因地 下 水位 大 幅度 持续 下 降, 已出现 地 面 沉 降现 象 。地 下 水水 位动 态 线 见 图 1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1. 背景介绍沉降是指土地表面由于人类工程活动或自然地质变化等原因而发生的下沉现象。
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因为沉降的过大或过快可能会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2. 监测方法本次沉降监测使用了全站仪和水准仪两种常用的监测设备。
全站仪主要用于测量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而水准仪则用于测量相对高程的变化。
监测设备的安装位置涵盖了工程项目的关键区域,包括建筑物、道路、桥梁等。
3. 监测结果根据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3.1 总体沉降情况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相对较稳定,未出现明显的下沉或隆起现象。
沉降的速率较低,明显低于预期范围。
3.2 区域性沉降差异在工程项目的不同区域,我们观察到了一些沉降差异。
具体来说,A区域的沉降速率较快,而B区域的沉降速率较慢。
这可能与地质条件、土壤类型、工程施工等因素有关。
3.3 季节性影响在沉降监测过程中,我们还观察到了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
在雨季和旱季之间,工程项目的沉降速率会有所变化。
这主要是由于地下水位的变动导致土壤的膨胀和收缩引起的。
4. 结论和建议根据本次沉降监测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4.1 结论1.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2.区域性沉降差异需要重点关注,可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查。
3.季节性影响对沉降有一定影响,需要在工程施工和设计中加以考虑。
4.2 建议1.在A区域加强沉降监测,密切关注沉降速率的变化,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
2.进一步研究和调查B区域的沉降情况,找出导致沉降差异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3.在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季节性影响对沉降的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不利影响。
5. 总结本报告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监测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根据监测数据,工程项目的总体沉降情况稳定,未出现明显的安全隐患。
徐州某基坑变形观测与分析
其 余 以铁 钉或膨 胀 钉作 为观测 点 。 本次 沉 降观测 采用假 定高程 基 准 ,由于楼 房 和道路 的观测点 较 为分散 , 为方便 观测 , 用 4个 采 假 定 高 程 基 准 , 沉 降 监 测 基 准 点 8 个
2 监 测 目的 和 内容
基辅分划 基辅分划 往返较差及 单程双测站 检测已测测 级别 读数之差 所测高差 附合或环线 所测 高差 段高差之差 /m a r 之差 /m 闭合差 / m 较差 / m m m m /m m
二级 05 . 07 . ≤1 .n 0 ≤O7 . ≤1 5
注 : 中 n为测 站数 。 表
在沉降监测过程中 ,对基准点进行多次复核
检测 , 证 结果 表 明 , 准 点稳 定 可靠 , 验 基 其测 站 高
12 2
金
超, 等
徐州某 基坑 变形 观测与 分析
21 00年第 4期
3 监 测 过 程
31 周 边建筑 物及 道路 沉降监 测 .
个沉 降观测点 ( ~ 9 , 中仅道 路 上 D D1 D )其 5号 点采 用 路 边 的高 压线 电杆 底角 固定 螺 丝 作 为观 测点 ,
根据 基 坑监 测 要求 , 隔 l~ 5m, 每 0 1 布设 一 个
观测 点 , 共布设 2 点 , 中 l 位于基 坑周 边 5个 其 9个 圈梁 顶部 , 在基 坑护 坡 上 , 平 位移 和垂 直 位 6个 水 移 观测点 为 同一 个点 。观测 点直 接利 用露 在地 面 上 的支护 钢筋 ,在上 面刻 划十字 线 ,方便棱 镜 对
.
为使基坑开挖工作顺利进行 ,及时了解周围 建筑物和道路的变形情况 ,验证 围护结构设计和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1. 引言沉降位移是指土地或土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或内部变化的影响下发生的垂直位移。
它是土地工程和地基工程中需要关注和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沉降位移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处理办法进行总结和分析。
2. 沉降位移的概念沉降位移是指土地或土体由于外界因素引起的垂直位移。
沉降位移常常发生在填土场地、浅基础建筑物、软土地区等地方。
沉降位移的大小和速度对土地工程和地基工程有着重要影响。
3. 沉降位移的影响因素沉降位移的大小和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的类型和性质、地下水位、填土压实程度、地表荷载、相邻结构物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下,会导致土地或土体发生沉降位移。
4. 沉降位移的测量方法为了解决沉降位移带来的问题,需要对其进行测量。
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水准测量法、测斜仪法和全站仪法等。
这些方法通过测量不同时刻的垂直位移,可以准确地判断土地或土体的沉降情况。
5. 沉降位移的处理办法一旦发现土地或土体发生沉降位移,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主要的处理办法包括增加地基承载力、加固土体、改变填土方式等。
通过这些办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或避免沉降位移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6. 沉降位移的案例分析本文还将对几个典型的沉降位移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原因导致的沉降位移和相应的处理办法。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沉降位移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7. 结论沉降位移是土地工程和地基工程中需要重视和处理的一个问题。
本文对沉降位移的概念、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处理办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更好地理解了沉降位移的特点和处理方法。
希望本文可以为相关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 张永欢. 沉降位移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 19(8): 58-62. [2] 林海涛. 沉降位移监测技术综述[J]. 测绘通报, 2017, 4: 1-7.。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地面沉降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地面沉降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周丹;邢雪;王宏沛
【期刊名称】《中国地质调查》
【年(卷),期】2016(003)001
【摘要】根据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内可压缩土层的类型、空间分布特点及压缩变形等特征,建立了本区地面沉降计算地质模型.利用该模型计算出城区2013年累计地面沉降量3.08~380.60 mm,平均为162.41 mm,最大沉降量发生在城区西北部,该区域可压缩土层、黏性土的累计厚度大,地下水水位下降幅度较大.根据预测2030年地下水位埋深条件,采用地面沉降地质模型计算得出城区累计地面沉降量,在此基础上对区内地面沉降危险性进行分区,从而为地下水开采总量的控制及地面沉降监测控制提供相关建议措施,以避免城区2030年后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逐步发展为特大型地质灾害.
【总页数】7页(P58-64)
【作者】周丹;邢雪;王宏沛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徐州 221116;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徐州 221116;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徐州 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2.26
【相关文献】
1.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区地面沉降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J], 周丹;邢雪;王宏沛;
2.徐州市睢宁县物价局加强城区数字电视收费监管 [J], 刘峰
3.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践与思考——以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为例 [J], 李净
4.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镇中心小学文化润泽,让孩子在阳光下幸福成长 [J], 陆博
5.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中心小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1. 引言沉降位移是土地基础工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土地基础的变形情况。
本报告旨在对近期进行的沉降位移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地基础的变形特征,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2. 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了获取沉降位移数据,我们在工程现场选择了5个不同位置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全站仪和位移传感器对土地基础进行了监测。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我们每天定时记录并保存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采集到的原始数据经过初步处理后,通过计算得到了每个监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
3. 沉降位移分析3.1 监测结果总览在监测期间,我们获得了每个监测点的沉降位移数据。
下表展示了各监测点的沉降位移统计数据。
监测点初始位移(mm)最大位移(mm)最小位移(mm)平均位移(mm)点1 0 5 0 2点2 0 4 0 1.5点3 0 3 0 1点4 0 6 0 2.5点5 0 2 0 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监测点的初始位移都为0,最大位移分别为5mm、4mm、3mm、6mm和2mm,最小位移均为0mm,平均位移分别为2mm、1.5mm、1mm、2.5mm和0.5mm。
3.2 位移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沉降位移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观察到位移的变化趋势。
下图显示了各监测点的沉降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位移变化趋势图位移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各监测点的位移随时间逐渐增加,但增长速度并不相同。
监测点4和监测点1的位移增长速度较快,而监测点2和监测点5的位移增长速度较慢。
3.3 位移原因分析沉降位移的产生是由于土地基础的变形引起的。
根据沉降位移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分析出可能引起位移的原因。
从监测点的位移分布情况来看,位移较大的监测点多集中在工程的一侧或某些特定的区域,这可能是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另外,由于监测点2和监测点5的位移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可能与引起沉降位移的因素较少有关。
沉降变形分析报告
沉降变形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工程项目的沉降变形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工程实际情况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计算,得出关于沉降变形的结论和建议,以提供给工程方和有关部门参考和决策依据。
2. 数据采集与处理为了准确获取工程项目的沉降变形数据,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定点观测法:在工程施工前、施工中和施工后的不同时间节点,选取若干代表性地点进行沉降监测; -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工程项目范围内的地表变形信息; - 实测法:通过实地测量和利用测绘仪器等,对工程项目周边地表进行沉降测量。
数据采集完成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处理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3. 数据分析与评估3.1 沉降分布分析通过对采集的沉降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工程项目各地点的沉降分布情况。
根据沉降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大小,我们将沉降程度分为以下几个等级:轻微、中等、严重。
具体的沉降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地点沉降等级位置1 轻微位置2 中等位置3 严重……3.2 变形评估在进行沉降变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工程项目的变形情况进行了评估。
通过对变形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我们得出了工程项目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变形幅度和变形速率。
根据变形数据的变化趋势,我们对变形程度进行了分级评估。
具体的变形评估结果如下:时间段变形等级2020年1月轻微2020年2月中等2020年3月严重……3.3 原因分析从沉降变形的数据分析结果来看,我们分析了导致沉降变形的可能原因。
可能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土壤的物理特性、地下水位的变化、施工工艺和质量、自然地质条件等等。
具体原因的分析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4. 结论与建议基于以上的沉降变形分析结果和原因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 工程项目各地点的沉降程度和变形等级有明显差异,需重点关注严重和中等程度的沉降地点和变形严重地段; - 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导致沉降变形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修复; -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质量,特别是对于涉及地基处理和基础工程的环节。
沉降观测报告【范本模板】
中铁新城区4号地块北区住宅小区23#楼沉降观测报告1、工程概况中铁新城区4号地块北区住宅小区位于徐州市新城区1#路与5#路交叉口东南侧。
本次沉降观测建筑为其中的11层及18层建筑,共计26栋。
按有关规范规定,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等级为二级。
此次观测建筑为23#楼,楼高18层,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工作自2010年10月20日开始观测,目前工程已竣工,累计观测15次.应委托方要求,提供沉降观测竣工报告。
2、沉降观测目的及要求建筑物沉降是建筑整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3、沉降观测依据本次测量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设计要求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4、《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JG32/J 18-2006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4、观测点布置4。
1、基准点布置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
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40m,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4.2、沉降观测点布置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埋设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
翻车机房导墙沉降位移分析报告
翻车机房导墙沉降位移分析报告(内侧)一.观测点布置目的及说明:1.本工程从施工开始到竣工,支护结构和重要临时建筑物的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
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因此,为了解施工期问各主要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位移观测,测量其沉降量、位移量,分析其差值变化及变形速率,为本工程施工期间的安全运行提供依据。
2.基准点布置:结合本测区实际情况,为便于变形测量作业以及基准点间的相互校核,根据《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S131-2012)的具体要求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布置4个水准基点。
(详见附件1:现场加密控制点布置图)3.观测点布置圆形地连墙导墙沉降观测点共布置12组测点、每组两点、每30度一组。
翻车机房导墙初次观测结果如下表:二、观测点分析说明:(2015. 6. 25~2015・ 8.15 期间分第二次析):2.1、各沉降观测点的位移累计沉降位移累计量的变化,是观测沉降位移点动态变化趋势的有力依据,而通过折线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可以清晰明了的表达观测点的动态变化趋势,以预测施工期间可能会对其造成的影响,以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FCG1(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出FCG1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0 +0. 006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2~+0. 007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2~-0. 003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FCG2(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本次由上图可以看出的FCG2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2^-0. 006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2、-0. 004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0~-0. 003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FCG3(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岀FCG3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2〜0. 001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5^-0. 001 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2~0. 001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FCG4 (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本次由上图可以看岀的FCG4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4~-0・004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7^-0. 001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2、0. 005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FCG5(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出的FCG5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1-0. 001m 之间■横距累计 位移在0. 000^-0. 006m 之间,髙程累计位移在0. 000~-0. 006m 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点)FCG6(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岀FCG6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0、-0・004m 之间,横距累计 位移在0. 000^-0. 003m 之间,髙程累计位移在0. 000~-0. 005m 之间;根据《建筑变 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FCG7(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本次车将位移折线图0. 008 0. 006 0. 004-0.004 -0. 006O. OOS O. 006 O. OO 1o. oor*O. OO I O. 006 —O. OOS —o. oo=--------- 如"g0. 0080. 0060. 004-0.004-0. 006由上图可以看岀FCG7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6 -0. 003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0、-0. 004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4~-0. 005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点FCG8(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本次由上图可以看岀FCG8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5、-0・007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0^-0. 007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2~0. 003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 FCG9(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出FCG9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6^-0. 003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3^-0. 002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4~-0. 002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FCG10(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本次由上图可以看出FCG10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3^-0. 003m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ooro. 005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0~-0. 003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FCG1K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由上图可以看出FCG11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6~-0. 00伽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6、0. 003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0"-0. 004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本次FCG12(内侧导墙)累计沉降位移折线图髙程m 横距m 纵距m由上图可以看出FCG12的纵距累计位移在0. 000、+0. OOlni之间,横距累计位移在+0. 001>0. 002m之间,高程累计位移在+0. 000~+0. 003m之间;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2、分析说明我部由2015年6月25日布点至2015年8月15日以来每隔10天对其翻车机房地下连续墙导墻进行观测,每一个月分析一次报告,由各个点的累计位移量折线图可以看出,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BJ8-2007)说明说明在地连墙施工期间导墙无明显沉降位移.。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
沉降位移总结报告沉降位移总结报告1. 背景介绍沉降位移是指土地或建筑物相对于周围环境的下降,通常是由于土壤压缩或建筑物自身重量导致的。
在工程施工和土地开发中,沉降位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2. 监测方法常用的监测沉降位移的方法包括水准测量法、位移传感器测量法和全站仪测量法等。
水准测量法是通过测量控制点的高程变化来确定沉降位移;位移传感器测量法是使用传感器监测建筑物或地下结构的位移;全站仪测量法则是利用全站仪测量建筑物各点的三维坐标变化。
3. 沉降位移监测结果我们对某建筑物的沉降位移进行了长期的监测和记录,得到了以下结果:- 建筑物的沉降位移在初始施工阶段较大,后期趋于稳定。
- 沉降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建筑物的重要节点上,如地基附近。
- 不同土层或地质条件可能导致沉降位移的差异。
- 沉降位移与周围环境的压力变化相关,如地下水位、附近施工活动等。
4. 影响因素分析我们分析了造成沉降位移的主要影响因素:- 土壤的压缩性和固结性: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受力后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压缩和固结,进而导致沉降位移。
- 建筑物自身重量:建筑物自身的负荷会使得土壤产生沉降,特别是在初始施工阶段。
- 施工活动:附近的施工活动如挖掘、填土等也可能对土壤产生影响,进而导致沉降位移的发生。
- 地下水位的变化:地下水位的上升或下降会对土壤的压缩性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沉降位移。
5. 风险评估与控制在工程施工和土地开发过程中,沉降位移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保证工程的稳定和安全。
控制沉降位移的常见方法包括:- 合理设计:在设计阶段考虑土壤的压缩性和固结性,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
- 施工监测: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 降低荷载:采取减轻建筑物自身负荷的措施,如增加结构支撑点等。
- 控制地下水位:采取合理的排水和补给措施,保持地下水位的稳定。
沉降情况分析报告范文
沉降情况分析报告范文引言沉降是指由于地表负荷引起的地下土层的垂向位移。
在工程建设中,沉降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于沉降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的沉降情况进行分析,并提供相应的数据和评估,以便工程师和决策者能够制定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沉降带来的影响。
数据采集为了对沉降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我们采集了以下一些数据:1. 地下水位数据:通过监测井获取了一段时间内的地下水位数据。
2. 建筑物位移数据:通过在建筑物内部安装位移监测仪器,我们获取了建筑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垂直位移数据。
3. 土体参数: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壤取样,以获取土体的力学参数,例如比重、孔隙比、固结指数等。
沉降情况分析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地下水位变化分析根据采集的地下水位数据,我们绘制了一张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从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某段时间内,地下水位呈周期性波动,并且整体呈下降趋势。
这说明该地区的地下水位在逐渐下降,可能会导致土壤的孔隙水压力减小,从而引起土壤沉降。
建筑物位移分析对于建筑物内部的位移监测数据,我们进行了分析,并计算了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速率。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趋势:1. 沉降分布不均:建筑物的沉降分布并不均匀,其中一些区域的沉降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
这可能是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或者地下结构的影响。
2. 沉降速率逐渐减小:在监测的一段时间内,建筑物的沉降速率逐渐减小,说明土壤的沉降已经逐渐趋于稳定。
土体参数分析通过对采集的土样进行试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的土体参数。
通过对这些参数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土体的力学特性和趋势。
在此报告中,我们将仅列举其中一些重要的参数。
1. 比重:土体的比重可以反映其密实性,比重越大,土壤越紧密。
通过对比重的分析,我们发现该地区土壤的紧密度高,较为坚实。
2. 孔隙比:孔隙比是土体孔隙与总体积之比。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
沉降监测结论报告1. 引言沉降是指地表或建筑物由于地下层松软、湿润或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而产生的下沉现象。
沉降对土地利用、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等都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评估和监测沉降情况,本报告对某地区的沉降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2. 监测方法本次沉降监测采用了以下方法:1.定点观测法:选择了某地区的代表性建筑物和地表位置作为监测点,通过定期测量其高程变化来评估沉降情况。
2.地面测量法:使用全站仪或GPS测量设备,在不同时间点对监测区域的地表高程进行测量,以获取地表沉降的数据。
3.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卫星或无人机等技术,获取监测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并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影像来检测地表沉降的迹象。
3. 监测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和数据分析,得到了以下监测结果:1.某建筑物在过去一年内的高程变化范围为0.5米,表明该建筑物存在一定程度的沉降。
2.监测区域内大部分地表位置的高程均有所下降,平均下降量为0.2米。
3.遥感影像显示,监测区域内部分区域出现了地表裂缝的迹象,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地表沉降的存在。
4. 结论基于以上监测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监测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地表沉降现象,特别是某建筑物存在较明显的沉降。
2.地表沉降可能对周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修复和加固措施。
3.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地表沉降的原因,例如地下水位变化、土地开发活动等因素,以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5. 建议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建议:1.对受沉降影响较大的建筑物进行详细的结构安全评估,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2.加强沉降监测工作,定期对监测区域进行高程测量和遥感影像获取,及时发现和跟踪沉降情况的变化。
3.进行地下水位的监测和调控,确保地下水位的稳定,减少地表沉降的可能性。
4.制定土地开发和建筑施工的规范和标准,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活动对地表沉降造成的影响。
6. 总结本报告通过沉降监测和数据分析,得出了某地区存在地表沉降现象的结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测量沉降位移观测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时间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二.实习地点XX三.实习目的本次实习为期半年,是在校结束前的最后一次。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习,深化我们对大专3年所学知识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在参加工作前的一次理论强化,对我们毕业论文的制作,及日后工作中的效率,是一个铺垫。
四.实习简介1.实习单位 XX;2.实习工作沉降、位移观测(包括高层建筑,护坡等)3.所用仪器电子水准仪对讲机、钢钉;4.测量方法主要以几何水准位移测量为主。
沉降位移观测时,在能表示沉降位移特征的部位设置观测点,在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埋高水准基准点,利用水准基准点和GPS坐标定位定期测量观测点高程,从而在各个观测点高程变化中了解建筑物、护坡的沉降位移情况。
五.实习收获(一)关于高层建筑沉降测量的认识1.沉降测量的作用:为确保高层建筑物结构安全,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在建筑物的施工中加强高层建筑的测量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如果建筑物的变形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影响到它的正常使用,尤其是高层建筑的不均匀沉降,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
通过对观测数据研究和分析沉降原因及其发展趋势,及时采取措施,以保障工程的施工和使用安全,并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结合地质资料,综合分析研究其地基沉降的规律,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监测建筑物是否变形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通过定期监测变形观测点的高程并根据各点间的高程变化来确定建筑物的沉降量、倾斜度等参数,据此推断沉降变形对建筑物的破坏影响程度,为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提供依据。
2.沉降观测的原则:沉降观测时需坚持“五定”原则:(1)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上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2)所用仪器、设备要固定;(3)观测人员要固定;(4)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5)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3、高层的沉降原因分析地基土质软弱以及上部建筑结构荷载不均匀等因素都将导致建筑结构基础产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引起上部结构过大变形、开裂、倾斜甚至破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施工项目HXHD-SG-HD1标段沉降、位移观测阶段性报告(2013年12月份)工程名称:京杭运河湖西航道整治工程一期工程HXHD-SG-HD1标段施工单位:常州市航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护岸工程沉降、位移观测分析报告根据招标文件、设计图纸和《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2005)的要求,湖西航道蔺家坝至八段河段HXHD-SG-HD1项目部组织测量人员对本标段已施工的护岸工程进行了沉降、位移观测。
现将观测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汇报。
一、工程概况1.1 项目概况湖西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航道施工项目HXHD-SG-HD1合同段,位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区域,整治里程长为14.565Km。
按照二级航道整治标准进行整治,航道底宽不小于60米,最小通航水深4.0米,航道口宽不小于120m,最小弯曲半径540米。
本标段工作内容主要为:土方工程、疏浚工程、护岸工程、航道配套及相关临时工程。
截止目前我标段共完成新建护岸388米,设置了4组沉降观测点、位移观测点(每组设有2个沉降观测点、位移观测点),其中高程控制点4个,位移控制点3个。
作业依据的规定、规范、及标准1、《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2005)2、《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 203-2001)3、《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93)4、工程设计文件和技术资料;招投标文件和合同文件5、现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业主制定的相关制度三、工作时间变形观测工作自2013年5月7日至2013年10月31日,对建设中的HD1标段护岸工程的沉降及位移按照规定频率及时观测,并完成成果分析报告。
四、沉降、位移观测精度及仪器使用要求本阶段变形观测工作主要内容分为水平位移、沉降观测。
观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布设控制网,按相关精度要求,根据施工分级加载实况,定期定点对航道护岸在建设过程中的沉降、位移情况进行观测,直至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业主。
变形测量可分为四个等级,变形测量点可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观测点。
变形观测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点的观测精度和使用范围见表4-1:表4-1:变形观测点的观测精度和适应范围经综合论证分析,位移观测使用测角精度 2",测距精度为2mm+2ppm.D以上的全站仪可以满足二等观测精度要求,沉降观测使用DSZ2水准仪,FS1测微器和±0.5mm铟钢尺就可以满足二等观测精度要求。
本工程沉降、位移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及精度如下表:注:护岸工程按三等观测精度要求来观测。
五、沉降、位移观测点的布设、观测方法及观测周期(1)对于正在施工中的航道工程的护岸工程,墙身属于重力式挡土墙,其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方案主要考虑外部因素,对其安全的影响,一般布设方法和布设频率为: 观测点应布设在护岸基础底板(或墙身)的前沿,要求各标段将沉降观测点布设在前沿底板上(或墙身上)伸缩缝两侧(距离:离两边缘30cm-50cm),在伸缩缝两侧采用钢钉凿设标志。
在后沿考虑到被回填土埋掉,压顶完工后布设在压顶上。
观测点的布设数量,在选布设的结构物上应布设一组,一组数量不得少于两点。
(在沉降缝两侧处布置观测点)以便测出基础的沉降,并且能够绘出沉降值曲线。
观测点的布设频率:考虑到护岸工程路线比较长,地质情况多变、复杂,建议:按照设计图纸上有软基处理的施工地段,每100延米应布设一组及一组以上;无软基处理地段每200延米应布设一组及一组以上,这样才有可能观测出变形量。
对于变型量大的施工地段还要加大观测点布设.另外每种结构型式必须至少布设一组以上。
观测点应牢固地与建筑物结合在一起。
护岸基础变形观测点应布设在基础底板前沿(设计图纸上无规定变形观测点位埋设),应在底板砼浇筑过程中把观测点埋设进去,应埋入底板砼内7cm以上,顶面高出底板0.5~1cm,这样便于观测,又与基础底板结合在一起。
并尽量保证在整个变形观测期间不受损坏。
保证观测的连续性和准确性。
墙身与压顶按其方法分别埋设。
压顶的观测点作为永久保留行标志,应用不锈钢钉或铜钉埋设。
二级挡墙的沉降、位移观测点应布设在沉降缝两侧。
按规定要求埋设沉降、位移观测点,并检查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见附图)附图a 单位:mm附图b附图c(c)沉降(位移)观测点布设示意图(2)沉降、位移观测的方法观测的方法要根据建筑物的性质、使用情况、观测精度、周围的环境以及对观测的要求来选定。
对于护岸工程来讲: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水平位移的观测采用极坐标法或小角度法的方法进行观测。
对于护岸工程来说,护岸基础的变形观测,我们主要是观测基础的沉降,即对护岸基础进行沉降观测;护岸墙身的变形观测,主要对墙身和压顶的沉降、水平位移进行观测。
(3)沉降、位移观测的观测周期沉降、位移观测的观测周期:观测标点埋放后,应即时观测初始值(一般来讲,取三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以后每隔3天或5天或1周观测一次、 2周观测一次,沉降、位移趋于稳定后 1月左右观测一次、2-3月观测一次,直止竣工验收前观测一次后把观测成果整理后交付业主。
沉降、位移观测周期,原则上是按上面的周期来观测,特殊情况下应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直至趋于稳定为止。
这里的特殊情况是指:异常情况,荷载突变、突然发生大面积沉降、不均匀沉降等。
具体视沉降速率(或位移量大小)增减观测次数。
特别是墙后回填土施工过程中,加大对墙身的沉降、位移观测,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施工,分析原因。
为防止墙身的位移,在回填土施工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回填的速率。
墙后回填时,墙前回土、或放水进来,保证墙体前后的受力均衡。
沉降观测的注意事项:进行沉降观测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和标尺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方法固定。
同时根据季节气候选择最佳时机,并在基本相同环境条件下观测。
(2)水准仪i角是一个变化值,每次作业前,对i角进行检查,若发现i角大于15秒,应及时进行检验校正。
(3)布设观测路线时,前后视距不超过50m,前后视距差不超过1.0m,以控制i角误差影响,同时提高观测时的清晰度。
(4)观测时间及环境:不在日出前后1小时、中午时分进行观测,更不能在大风或有雾的情况下进行观测。
应固定时间进行沉降观测。
(5)为保证水准尺气泡稳定居中,自制一些简单的水准尺辅助标杆,以使扶尺人员快速稳定地竖直标尺,提高观测效率。
位移观测的注意事项:a.每次观测应遵守“四固定”原则,即:观测所用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路线固定;观测环境和条件基本相同, 减少偶然误差的产生。
b.观测时间及环境:固定在下午3:00-6:00进行观测,雨雾等天气不进行观测。
六、观测数据及变形分析(一)沉降、位移观测成果说明1.沉降观测成果说明:砼浇筑后及时连续观测3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为沉降观测初始值。
之后每次观测结果与初始值之差为累计沉降量,“+”值表示该点上浮,“-”值表示该点下沉。
2.位移观测成果说明:累计位移量,右岸:“+”值表示该点向远离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值表示该点向靠近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
左岸:“+”值表示该点向靠近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值表示该点向远离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
视航道的走向而定,如果是南北走向,主要分析Y轴位移量,如果是东西走向,主要分析X轴位移量。
(二)沉降观测成果分析1观测成果各观测点各期的成果详见“时间-累计沉降量曲线示意图”。
2累计沉降量,不均匀沉降差及平均沉降量统计表HD1-01-5Y~8Y: 左岸 10K+995~11K+2163沉降速率、沉降趋势分析HD1标段01-1Y~4Y沉降速率变化的大小从2013年5月7日至2013年9月28日,压顶自重,最大累计沉降量出现在CJ1号点:-8mm, 最小累计沉降量出现在CJ4号点:-5mm, 平均沉降量为:-6mm, 平均每天的沉降量约为:0.04mm/d。
沉降趋势分析:自2013年08月回填土完成后的2个月沉降略有加大,墙前围堰拆除放水后沉降量较小,现基本趋于稳定。
HD1标段01-5Y~8Y沉降速率变化的大小从2013年6月22日至2013年10月31日,压顶自重,最大累计沉降量出现在CJ5号点:-6mm, 最小累计沉降量出现在CJ7号点:-5mm, 平均沉降量为:-5.5mm, 平均每天的沉降量约为:0.045mm/d。
沉降趋势分析:自2013年09月回填土完成后的2个月沉降略有加大,墙前围堰拆除放水后沉降量较小,现基本趋于稳定。
4位移观测成果分析1观测成果各观测点各期的成果详见“时间-累计位移量曲线示意图”。
2位移观测主要观测压顶的位移,位移观测数据分析具体如下:HD1标段压低位移观测分析:左岸:10K+787-10K+995段,从2013年5月7日至2013年9月27日,01-1Y该向远离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1mm;01-2Y该点远离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1mm;01-3Y该点向靠近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1mm; 01-4Y该点远离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3mm,该段压顶位移状况正常。
HD1标段压低位移观测分析:左岸:10K+995-11K+216段,从2013年6月22日至2013年10月31日,01-5Y该向远离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3mm;01-6Y该点靠近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3mm;01-7Y该点向靠近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2mm; 01-8Y该点靠近航道中心线方向位移1mm,该段压顶位移状况正常。
七、结论及建议(一)沉降观测成果分析结论及建议HD1标,都是素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墙后回填土压力也很重,前期沉降量较大,沉降比较明显。
回填土沉降稳定后,沉降基本趋于稳定状态。
回填土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墙身、压顶沉降观测,密切注意墙身和压顶的变化。
注意回填速率。
基础与墙身沉降均处于受控状态,沉降稳定后压顶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将继续按规范要求进行沉降观测。
(二)位移观测成果分析结论及建议HD1标,都是素混凝土重力式挡土墙,墙后回填土压力也很重,回填土施工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墙身和压顶位移观测,密切注意墙身和压顶的变化。
注意回填速率。
通过观测数据表明所有压顶位移状况正常。
处于受控状态。
将继续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观测,准确反映压顶位移状况。
附件:沉降、位移观测记录表图沉降位移观测点位布置平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