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交通干线的形成和演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合集下载

中国公路发展史

中国公路发展史

沥青路面公路施工中······ 沥青路面公路施工中
水泥混凝土路 面
水泥混凝土路 面具有刚度大、 强度高、稳定 性好、养护维 修费用低等优 点。
福厦公路段
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 术标准》规定: 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 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 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 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 制出入的公路”。 一般能适应120公里/小时 或者更高的速度,路面有 4个以上车道的宽度。中 间设置分隔带,采用沥青 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高级 路面,设有齐全的标志、 标线、信号及照明装置; 禁止行人和非机动车在路 上行走,与其他线路采用 立体交叉、行人跨线桥或 地道通过。
沈大高速公路(神州第一路)
成温高速公路景观
京珠高速公路(湖南段)
渝黔高速公路
京津塘高速公路 (1993)
京沪高速公路
感谢观看
秦朝道路
秦,约 合70米,定线的 米 原则是尽量取直; 原则是尽量取直; 路基要高出两侧 地面,以利排水, 地面,以利排水, 并要用铁锤把路 面夯实, 面夯实,以增加 其密实度; 其密实度; 路旁 每隔三丈种一株 青松, 青松,以为行道 树;中央三丈为 皇帝专用, 皇帝专用,两边 还开辟了人行旁 每隔10里建 道;每隔 里建 一亭, 一亭,作为区段 的治安管理所。 的治安管理所。
全国公路的发展不大。 全国公路的发展不大。
现代公路( 年以后) 建立公路机构与专业管理队伍, 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建立公路机构与专业管理队伍,公路稳 年以后
步发展。八五后,公路普及,全国公路迅速发展。 步发展。八五后,公路普及,全国公路迅速发展。
中国古代公路
4,000年前 年前——中国有了车和行车的路; 中国有了车和行车的路; 年前 中国有了车和行车的路

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
• 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所发展,但受战争影响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建设
• 1950年代,开始修建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等干线铁路
• 1970年代,修建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等干线铁路
• 1990年代,开始修建京沪铁路、京哈铁路等高速客运专线
• 21世纪初,开始修建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高速铁路
中国铁路干线的重要历史事件
• 连接华北、华东两大地区
• 高铁客货运输繁忙,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之一
京广铁路干线
• 起始站:北京
• 终点站:广州
• 主要作用
• 连接华北、华南两大地区
• 客运繁忙,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之一
沪昆铁路干线
• 起始站:上海
• 终点站:昆明
• 主要作用
• 连接华东、西南两大地区
• 货物运输繁忙,是中国最重要的铁路干线之一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谢谢观看
T H A N K Y O U F O R WATC H I N G
CREATE TOGETHER
DOCS
中国铁路干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空气污染
• 铁路运行产生的废气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 货运铁路、客运铁路的空气污染程度不同
噪声污染
• 铁路运行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 高铁、普速铁路的噪声污染程度不同
振动污染
• 铁路运行产生的振动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
• 高铁、普速铁路的振动污染程度不同
中国铁路干线的环境保护措施
噪声污染治理
• 采用隔音屏、隔音墙等措施,降低铁路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高铁、普速铁路采取不同的噪声治理措施
振动污染治理
• 采用减振轨道、隔振垫等措施,降低铁路振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中国公路发展史

中国公路发展史

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 —秦直道 前221—前206年
秦直道,陕北俗称“皇上 路”“圣人条”,是秦始皇 于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 命蒙恬监修的一条重要军事 要道。直道则是秦始皇为攻 防匈奴,令大将蒙恬率数十 万军工、民工突击修筑的国 防道路。南起京都咸阳,北至 九原郡(今内古包头市西南 穿越14个县,7蒙00多公里。 路面最宽处约60米,一般亦 有20米,它在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
这一时期是公路开始纳入 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 年,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和 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 划及公路工程标准。1932 年,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 处奉命督造苏、浙、皖三 省联络公路,仿照国外中 央贷款筑路办法,筹集基金, 贷给各省作为补助筑路之 用
西安—兰州公路
抗日,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年)
沈阳—大连高速公路(神州第一路)
沈大高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建设的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八车 道高速公路,1990年完工时为全部四车道,全立交,全互通。是辽东 半岛经济圈的轴心。,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全线总长 375公里,超过了1978年台湾省建成的373.3公里的南北高速公路,被 誉为“神州第一路”。
随着战场的转移,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中华人民 共和国建立前夕全国公路能通车的只剩下75000公里。 从中国近代道路的整个历史时期看,中国公路的发展 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并随着交通量和车辆载重量 的增大,线路和桥梁标准逐步有所提
今天的公路
•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全长18.5公里。 • 1990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75公里, • 1993年底济青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18公里。 • 1995年12月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40公里。 • 1996年9月沪宁高速公路通车,全长275公里。 • 1998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四。 • 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万公里,接近世界第三水平。 • 2000年底,京沈高速公路通车。 • 2000年底,京沪高速公路通车。 • 2000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 2004年底,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 . 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 • 截至2007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36万公里。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嘿呀,咱今儿就唠唠中国道路的发展,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一、远古时期——纯天然的“土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老祖宗们可没咱们现在这么舒坦的路走。

地上就是纯天然的土路,要是在森林里,可能就是被动物和人踩出来的小道,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大蛇在草丛里钻来钻去。

那路啊,一下雨就变成泥坑大会战。

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陷进去,鞋子都能被泥巴给“吃”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毕竟那时候大家忙着生存,能有个道儿走就不错啦。

二、古代——石板路和土路的天下。

后来啊,咱中国人开始聪明起来了。

在城市里,那些达官贵人和勤劳的工匠们就开始铺石板路啦。

一块一块的大石板,被整整齐齐地码在路上,就像给大地穿上了一层铠甲。

这石板路可高级了,走在上面,哒哒哒的,很有节奏感。

而且比土路结实多了,不会轻易被踩坏。

不过呢,这石板路造价高啊,只能在城里或者重要的地方才有。

广大的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是土路唱主角。

再看看古代的那些官道,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交通命脉。

那时候的人要出远门,做个小买卖或者进京赶考啥的,就靠着这些官道了。

但是官道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有的地方坑坑洼洼的,而且还可能会遇到山贼强盗啥的,那可真是一路艰辛啊。

三、近代——西方影响下的道路探索。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开着船、扛着枪就闯进来了。

这时候咱们中国人一看,哟呵,人家西方的路怎么那么好呢?有那种平坦的马路,汽车在上面跑得呼呼的。

于是啊,咱们也开始向西方学习修路。

可是那时候国家乱得像一锅粥,到处打仗,修路这事儿也是修修停停,进展很慢。

而且那些修起来的路啊,很多都被侵略者控制着,老百姓也没怎么享受到道路改善的好处。

四、新中国成立后——艰苦的道路建设开端。

新中国一成立,就像一个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决心要把路修好。

那时候可真的是一穷二白啊,没什么先进的设备,全靠老百姓的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

大家就喊着号子,肩挑手扛,开始了艰苦的修路历程。

修了很多那种简易的公路,虽然不是特别高级,但是好歹把各个地方给连接起来了。

交通史话--我国古代道路的变迁

交通史话--我国古代道路的变迁

交通史话--我国古代道路的变迁道路伴随人类活动而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象征。

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形成的小径。

东汉训诂书《释名》解释道路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踏而露见也。

"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晚期,中国就有役使牛马为人类运输而形成驮运道的记载,并出现了原始的临时性简单桥梁。

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因看见蓬草随风吹转而发明了车轮,于是以"横木为杆,直木为辕",制造出了车辆,对交通运输作出了伟大贡献,故被尊称为"轩辕氏"。

随着车辆的出现便产生了车行道,人类的陆上交通出现了新局面。

在远古尧舜时,道路曾被称作"康衢"。

西周时期,人们曾把可通行三辆马车的地方称作"路",可通行两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道",可通行一辆马车的地方称作"途"。

"畛[zhěn枕]"是老牛车行的路,"径"是仅能走牛、马的乡间小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车同轨",兴路政,最宽敞的道路,称为驰道,即天子驰车之道。

唐朝时筑路五万里,称为驿道。

后来,元朝将路称作"大道",清朝称作"大路"、"小路"等。

清朝末年,我国建成第一条可通行汽车的路,被称作"汽车路",又称"公路",由此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马路",则是外来语。

巷、坊、弄、胡同等,被认为是从唐朝沿用下来的旧称,系指大道以外的路。

我们这里所说的道路,通常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经常行走的那一部分。

一、先秦时期的道路路是人走出来的。

可以说自人类诞生后,就开始有了路的历史。

早在大约50万年至170万年前,在亚洲东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先后有了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等原始人群生活着。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八纵八横”之“八纵”
“八纵八横”是我国“十五”期间(2002年—2007年)提出重 点建设和强化改造的铁路主通道 。 “八纵”具体路线 京九通道:北京~南昌~深圳~九龙 京广通道:北京~武汉~广州 大湛通道:大同~太原~焦作~洛阳~石门~益阳~永州~梧 州~湛江~海口~三亚 包柳通道:包头~西安~重庆~贵阳~柳州~〈南宁〉 兰昆通道:兰州~成都~昆明 京哈通道:北京~哈尔滨~〈满洲里〉 沿海通道:沈阳~大连~烟台~无锡~〈上海〉~杭州~宁波~ 温州~厦门~广州~〈湛江〉 京沪通道:北京~上海
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 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 区、珠江三角洲地区3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 规划指出,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为主,形成西部铁路网骨架,完善中东部 铁路网结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公里。 形成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西北至华北新通道,西北至西南新通道, 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完善西部地区和东中部铁路网络。 铁路部门将以客运专线、沪汉蓉通道、杭甬深通道、煤炭运输通道的部分 项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开工一批新项目。计划新线铺轨859公里,投产1680公 里;复线铺轨290公里,投产140公里;电气化投产559公里。宁西线西合段、 宁启线、粤海通道、胶新线、宝兰复线、朔黄线等16个项目将建成。
“四纵四横三环”之“三环”
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 地区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
京津城际铁路是中国最 早开工建设并最先建成的 第一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全长约120公里,时速300 公里以上,连接首都北京 和天津两大直辖市。该线 路采用高新技术的系统集 成。于2005年7月4日开工 建设,2007年12月15日 全线铺通。2008年8月1日 运营。

中国历史地理 交通

中国历史地理 交通

第三讲:古代交通第一节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1向各地主要通道: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北京密云县)、喜峰口(河北迁西县)、山海关(秦皇岛市)。

华北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居庸关(北京昌平区)、紫荆关(河北易县,拒马河)、倒马关(河北唐县,唐河)、井陉(河北井陉县)。

(地图上看是从上到下)2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冲积扇顶端物质粗大,中部土质较细,土壤肥沃,地下水位适中,底部扇缘地带地下水位高,盐碱化严重(虹吸效应)。

3太行山东麓关口太行山东麓存在冲积扇群,众多关口的形成:河流切穿太行山。

形成山口。

也就形成了关口。

主要关口:居庸关(北京昌平区)紫荆关(河北易县,拒马河)倒马关(河北唐县,唐河)井陉(河北井陉县)。

(即通向内蒙,山西的主要关口,都是河流切穿太行山。

)4安史之乱与河北地形:安史之乱的进程与太行山东麓有关。

最初,常山郡郡太守颜杲卿抵抗。

把守井陉关关口(山的西侧是娘子关)。

贼军绕行长驱直下洛阳,被高仙芝,封常清阻挡在潼关,久攻不克。

后因为唐玄宗听信谗言,杀高仙芝,换将哥舒翰,用相同办法守关。

安禄山很囧杨国忠进谗言,哥舒翰出战,败。

潼关丢,长安沦陷。

玄宗入蜀肃宗继位。

Remark: 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平山县,十分接近井陉关)表达面对华北的决心。

其实选址很有讲究,一旦遇到国民党军队骚扰就可顺着井陉关退回太行山深处,与主力部队会合。

明朝在关键的黄土高原等地,面对蒙古武装力量修筑长城。

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口。

平型关是明长城关口:此地八路军和晋军一起打击了日本的辎重。

5内长城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关(自东向西)6土木堡之变:居庸关:土木堡事件。

明英宗。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

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

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

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

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

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

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

“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

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

我国公路发展史

我国公路发展史

我国公路发展史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连接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

在我国,公路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从道路到公路、从古代到现代的漫长历程。

本文将以《我国公路发展史》为题,从古代到现代,梳理我国公路发展的历史轨迹。

古代公路的形成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形成了一些道路。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后,朝廷开始修建官道,作为皇家贸易和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

这些官道通常是由平整的土路和石板路组成,宽度在6米左右,路面平整,能够承载车辆和马匹。

官道的修建,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公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官道逐渐衰落,但道路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

唐朝时期,随着交通业的发展,道路的修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唐朝时期,各地修建了大量的驿道,用于传递政府文件、邮件和重要人物。

驿道的修建,不仅方便了政府的管理,也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明清时期,道路的修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道路的修建进一步扩大,成为了国家的重要建设项目。

清朝时期,道路的修建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了重要的交通枢纽。

公路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公路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交通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14年,中国政府开始规划修建公路,1916年,北京至张家口公路建成,标志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开始。

1921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公路修建计划,1927年,中央公路局成立,负责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1930年代,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扩大,我国公路的总里程逐步增加,公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路部,负责公路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

1950年代,我国公路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路的总里程从1949年的21.2万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58.4万公里,公路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七讲中国历史上的交通与城市.ppt

中国历史地理课件第七讲中国历史上的交通与城市.ppt
国时代,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人口是生活在有城墙的 “城” 中。 2、城墙 最早的城墙是夯实的土墙,唐代开始有了切面的城墙, 但后来的砖砌、石砌城墙多是在十四世纪晚期才开始有 的。明代及清代的前一个世纪,经历了一个筑城墙运动。
城、城墙、城市 城
山西平遥古城城墙(2800年)
平遥古城墙(2800年)
城市与两条或以上河流的关系:河间(直隶),双流 (四川),三水,交河(直隶),五河(安徽)。
其它有关河流及地貌特征的:河曲(山西),曲江 (广东),江陵,峡江(江西)等等。
4、城市的朝向
多选址在河西岸、北岸及其解释
西岸:当地进入河流运输的物产来向,如岷江上起新 津下至与长江交汇的叙州府的所有府、县城都选址在 西岸,来自西藏高原的药草、皮张、金属、矿物、木 材等通常从陆路运到岷江西岸再转水运,用平底船或 木筏顺流而下。
(二)、城治的选址
1、地势 与欧洲、中东等地城治对比,中国城市最明显的特点
是位于低地,南方很少选址于山地或丘陵斜坡上,北 方的多些。1890年,福建省58个县城的城址,53个位 于400米高度以下,濒临河流、山溪等其它水体的不少 于50个。 可能的原因:选择低地筑城,与占优势的农业人口稠 密地区分布在泛滥平原、河谷、山间盆地以及山麓地 带的小块绿洲等低地有密切关系。
2、水的重要性:城市多沿着可通航水道兴起,因通航 水道能把它们与乡村社区或其它城市连接起来。水道 还在运输、防卫、给水以及灌溉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 用。
华南和华中,山地多平地少,河曲凸岸河流沉积物形 成的小块平地,是建城的最有利产所。很多情况下, 由于河岸平地太窄,使一部分城墙不得不筑在山坡上。
防御作用:近代的火器(如大炮)传入之前,中国的 城墙几乎是坚不可摧。墙高度在5-15米之间,挖掘、 轰击(公元前四世纪)云梯。

公路发展的变迁(3篇)

公路发展的变迁(3篇)

第1篇自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交通运输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

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我国公路发展的变迁,展现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一、古代公路发展1. 古代道路的起源在我国古代,道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当时,人类为了狩猎、迁徙和交流,开始在自然环境中开辟出一些简单的道路。

这些道路主要是沿着河流、山脉等自然地理特征形成的。

2. 秦汉时期的道路建设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下令修建了著名的“驰道”。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全国性的公路,全长约1800公里,连接了咸阳(今陕西咸阳)和临洮(今甘肃临洮)。

汉代时期,道路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全国道路网。

3. 隋唐时期的道路建设隋唐时期,我国道路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使南北交通更加便捷。

唐朝时期,修建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此外,唐朝还修建了大量的州县道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络。

二、近代公路发展1. 近代公路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我国近代公路建设开始起步。

当时,公路主要用于军事和商贸运输。

1896年,我国第一条近代公路——天津至大沽公路建成。

2. 民国时期的公路建设民国时期,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1921年,我国第一条省级公路——江苏南京至镇江公路建成。

此后,各省纷纷修建公路,公路里程逐年增加。

然而,由于战争、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公路建设发展缓慢。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路建设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50年,国家开始实施“五年计划”,将公路建设列为重要项目。

195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

三、现代公路发展1. 公路建设技术的进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分析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发展历程——八年级地理教案

分析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发展历程——八年级地理教案

分析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发展历程——八年级地理教案。

一、铁路干线发展的历程1、建国初期的铁路干线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铁路干线的建设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战争和战争带来的破坏,铁路干线的运行能力急剧下降,许多路段因为战争而被毁坏,铁路行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也十分低下。

2、20世纪70年代的铁路干线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国铁路干线开始向西南地区扩张,建设成都至兰州铁路和内蒙古至西安铁路,这些路线主要是以跨越高海拔山脉、穿越沙漠和荒漠等特点为主。

这些铁路的建设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20世纪80年代铁路干线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铁路干线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开始着手建设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型铁路干线,即京广线和沿海线。

这两条线路的开通不仅实现了南北交通的联系,而且也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4、21世纪中国铁路干线建设的加速发展进入21世纪,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北方地区东西向和南北向交通布局”的战略指导下,中国铁路干线的建设进一步加速。

2010年1月,洛至成都客运专线开工建设,这条线路被誉为中国铁路干线的“重中之重”。

随后,中国铁路干线建设开始锁定京沪高铁、冀南高铁、济青高铁、包南高铁、川南高铁等工程,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项目也随之启动。

二、中国铁路干线现状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其中不乏让人惊叹的“料峭春寒菜正新”的经典风光。

除此之外,中国还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海陆丝绸之路铁路建设,全力打造复兴之路上的铁路交通运输大通道,使中国的铁路干线网络不断完善。

三、未来中国铁路干线发展前景未来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速铁路网的完善和延伸随着技术不断进步和建设的不断投入,未来中国铁路干线高速铁路将更加完美和高速化。

同时,也将把高速铁路网络向西扩展,加快云南、西藏、新疆等西部地区高速铁路建设进程。

2、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完善城市间的铁路干线将逐渐实现缩小,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和联系。

第五章中国历史上水陆交通的演变

第五章中国历史上水陆交通的演变

第四章历史时期水陆交通的演变第一节历史上的陆路交通一、先秦时期的陆路交通线我国古代的陆路交通,先秦时期已相当发展。

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周代。

周天子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以宗周为中心,通达各诸侯国的陆路交通网。

春秋战国时,我国古代的陆路交通有了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争霸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经济都会的出现,不仅要求交通便利,而且要求道路必须拥有一定的规模。

战国时,各诸侯国交往更加频繁,经济都会的发展已达空前的规模,人们有理由推断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交通运输线。

先秦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因此交通路线便以这一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1、东线。

东出黄淮平原,东行可分为三个方向:东北行,可至冀北达碣石山(今河北省昌黎北);正东行,经博浪沙(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北),至山东半岛的琅邪台(今山东省胶南县南);东南行,经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东海(今山东省郯城)、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到达九江(今安徽省寿县)。

2、西线。

由关中西行,经陇县,到达上邦(今甘肃省天水市)。

西南行沿嘉陵江河谷,过剑阁到达巴(重庆)、蜀(成都)。

3、南线。

一条越过秦岭,经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过武关,沿汉水达长江,或溯湘江、赣江而上,经越城岭下桂江、西江至南海;或经大庾岭,下浈水、北江至南海。

一条沿黄河南岸东行,经二周(今河南省洛阳市),至上蔡,到达陈(今河南省淮阳市)。

一条由许(今河南省许昌市),经方城走廊入南阳盆地,与南方大国楚地相通。

一条由大粱(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行,沿汲水或菏水至泗水,经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由邗沟渡过长江,经没(今江苏省苏州市)、携李(今浙江省嘉兴南),至会稽。

4、北线一条由关中西北行,经横山、鄂尔多斯高原,渡黄河,到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

一条由由黄河北岸的温(今河南省温县)、轵(今河南省济源市)向东北行,沿太行山东南麓的洪积冲积扇平原经汲(今河南省汲县西)、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蓟(今北京市)至辽东。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城市也是由农村向城市转变而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不断壮大,城市道路交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1700年代开始,追溯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以及其特点。

在1700年代前,中国城市的道路交通还相对简单,主要以人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人们通过步行,或者乘坐人力车来进行出行。

而马匹则主要用于运输货物,马车在城市道路上行走,并不多见。

此时的城市道路相对狭窄,道路交通也没有明确的交通规则和交通体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传入,中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

此时,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并成为一种新的交通工具。

首先,汽车主要用于官方和外资企业,为一些高层官员和西方人提供出行便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汽车渐渐开始普及,成为一种流行的交通工具。

此时,城市道路开始改建,并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城市道路交通也面临了新的挑战。

此时,中国政府主导了城市道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以满足人民的出行需求为目标。

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汽车开始大规模普及,道路交通的压力也开始加大。

为解决道路交通拥堵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规划”的交通建设理念,建设了大量宽敞的城市道路和桥梁,以改善交通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道路交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私家车成为一种更为普遍的交通工具,道路交通的规模和密度进一步增加。

为了应对交通压力,中国开始大力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例如地铁、公交等,以减少私家车使用的比例,缓解交通压力。

与此同时,中国还大力推动了智能交通的发展,例如电子收费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交通效率,实现交通运行的智能化。

中国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演变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交通工具由人力车和马车向汽车和地铁等现代化交通工具转变。

分析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教案

分析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教案

中国铁路系统是中国国家铁路总局下属的铁路网络。

中国的铁路系统始于19世纪末的规划和建设,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如今,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大、最快、最先进的铁路系统之一。

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铁路发展历史,本文将就中国主要铁路干线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变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京广铁路京广铁路是中国铁路干线之一,也是中国铁路里程最长的干线之一,连接了北京和广州两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该路线总长约2438公里,途经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省份。

京广铁路的修建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1905年,其主要目的是加强沪、汉、唐、济四大铁路干线的连通性,增加铁路运输的能力。

京广铁路的建设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与外国强国签订通过办法之一,这些强国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等。

这一干线的修建还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他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劳动力,使得铁路工程不断地得到发展壮大,最终京广铁路也在长期的建设之后得到了全面竣工和通车。

二、环京津塘高速铁路环京津塘高速铁路原名为京津塘客运专线,它连接了中国的首都北京、天津和东北地区。

这条高铁干线的设计和建设从2003年开始,它的全长约117公里,是中国最早建成的高速铁路之一。

它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分流了北京城市的交通拥堵压力,让这个国际化城市逐渐变得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随着环京津塘高速铁路的开通,也使得这条高铁干线成为了连接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干线之一,促进了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青藏铁路青藏铁路是中国的一条重要铁路干线,它连接了中国的内陆和青藏高原,被誉为是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干线,该干线的全长约1956公里。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中国政府不断加西部地区的综合开发和建设的重要项目。

从2001年开始,青藏铁路的修建和开通被视为中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还将中国东部地区的产品和技术带到了西部地区,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中国铁路发展简史
成渝铁路,西北起四川省成都 市,东南到重庆市 ,全长504公里 。
1950年6月15日,在成都举行了 成渝铁路开工典礼。邓小平同志莅 临致词,贺龙同志亲手将一面绣有 “开路先锋”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 当天,筑路一总队高举“开路先锋” 的旗帜,开赴九龙坡、油溪工地, 揭开了修筑成渝铁路的序幕。
1952年7月1日,四川成渝 铁路全线通车。成渝铁路是中国自 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修 建的第一条铁路 。
山~新乡~兖州~日照 ❖ 陆桥通道: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阿拉山口
青藏高原上的天路
青藏铁路,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 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世纪四大 工程之一。该路东起青海西宁,西至 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 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1979年铺通, 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格尔木 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经 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 翻越唐古拉山,再经西藏自治区安多、 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全长 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 于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青藏铁 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 铁路。
“四纵”客运专线

(1)京沪客运专线(京沪高铁):北京-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
上海,全长约1318公里,设计时速为350km/h。另外亦有蚌埠-合肥支线(合
蚌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为300 km/h。[13]

(2)京港客运专线(京港高铁):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
-深圳-香港,由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

(4)杭福深客运专线(东南沿海客运专线):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
门-深圳,由杭甬客运专线、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及厦深铁路组成,

历史时期交通通道的变迁

历史时期交通通道的变迁

四、隋唐时期水陆交通的繁荣
大运河的开凿于利用 驿路驿站与栈道的完备 漕运通道的繁荣 丝绸之路的变迁
宋元以后西北沿路的衰落与南方路线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的交通格局变迁 北方环境恶化导致交通通道废弃 海外贸易和技术条件下海上丝路繁荣 元代横跨欧亚大陆桥的邮驿、站赤
明清以来交通格局形势
二、三代都邑与交通
(一)有关交通记载:《史记》:“劈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至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夏本纪》:“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尚书》:“禹娶涂山” 。
夏商周的频繁迁都 禹 :平阳(临)、安邑(夏)、晋阳(解虞)、启:钧台(郑密) 相:帝丘(濮阳)。太康、桀:斟寻。 商代:契至汤八迁: 蕃(滕)砥石(宁晋)商、商丘、东都(泰安)、邶(汤阴)亳。 汤至殷五迁其都。 嚣(荥阳)、相(黄)、耿(河津)庇(鱼台)奄(曲阜)。 周人一再迁都。邰、戎狄之间、豳、周原、犬丘、丰、镐、雒邑。
明清驿所干线 郑和下西洋的各国交通 海禁下的海路交通 大运河依然发挥作用 近代以来东南沿海铁路交通的出现和内河航线的开辟(1876年,淞沪铁路)ຫໍສະໝຸດ 秦汉时期中国统一交通的形成
交通制度确立,车、道、等级出现。 驰道、直道、栈道格局形成。 从关中到洛阳、齐鲁一带东西交通成为全国重要交通干线。 西南地区的交通得到发展,全国交通网格局形成。长江中下游到岭南的几条道路形成。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
秦代交通形势图
魏晋时期交通通道的扩展
迁都所反映的三代交通形势
夏代伊洛河黄河以南的交通、商代黄河下游南北道路接济水通山东。 周人向东发展,交通体系化,网络化。 周原至丰镐、雒邑、孟津、朝歌。 (史念海:《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第3期。)

我国的交通发展历史一览

我国的交通发展历史一览

一.铁路与公路
1. 铁路交通
(1)出现: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

(2)诞生: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3)发展:②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

2.公路交通
(1)出现: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成为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

(2).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使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
二.水运与航空
1. 水运
(1).出现: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

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江海的运输业。

(2).诞生: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3).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获得较快的发展。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发展,轮船运输业的比重逐渐下降,呈现萎缩的状态。

2.航空
(1).诞生: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2).进步: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3).发展: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三.管道运输(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历史地理网上讲义之二第二章西南地区:川、滇、黔、藏纲目:1.“盆底”与“屋脊”2.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3.西南地区小结第一节“盆底”与“屋脊”本章述及的西南地区主要涵盖今天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所在地域,但并不与今天的省区界严格重合,在历史上随着时代的变化更有所增损。

中国的西南地区为内陆地区,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下降到低海拔的华中丘陵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为中国地势垂直变化三大阶梯中的第二阶段梯。

其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度都在500——2000米之间,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地与高原。

西南地区的气候从总体上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其西边的高原气候和北边的温带气候明显不同,同时与其东边同处于亚热带的华中地区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差异。

从纯地理的角度看,西南地区并不是一个非常整合的统一的区域,整个区域由多个小的地理单元组成,小单元之间甚至存在着的比较大的差异。

由于受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这一区域的地貌特征和自然景观的水平分布复杂多样,并且从南到北可以分为几个不同地理单元的组合:秦巴山地主要指四川盆地北缘的大巴山与秦岭之间的地区。

山地的海拔高度多为1000——2000米。

在大巴山与秦岭之间有一些盆地分布,其中以汉中盆地的面积最大而且最为著名。

在人文地理方面,汉中盆地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域。

秦岭是中国中部一条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其南北两侧的大地构造、气候、土壤和植被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四川盆地四川盆地位于秦巴山地以南,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

盆地底部的海拔高度多在300——700米之间,由东向西的地貌分别为平行岭谷、丘陵和平原,其中以丘陵的面积最大。

在盆地的西部有西南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川西平原,面积大约为7200平方公里。

盆地周围多为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

贵州高原位于四川盆地的南面,东边一直延伸到四川盆地东面的鄂西山地,属于中亚热带的山地高原湿性常绿阔叶林黄色土壤的景观和岩溶山地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石灰土的景观。

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左右。

云南高原位于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的西南面。

它除了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之外,还包括了黔西高原和川南山地等地区。

海拔高度大体在1000——4000米左右,但高原原面的海拔平均在2000米左右。

基本上属于中亚热带的高原干性常绿阔叶林红色土壤的景观,但是其中滇北川西南的景观特色又独具一格,这里是高山深谷,形势闭塞,属于南亚热带的干热河谷稀树灌丛草原红褐色土壤的景观。

青藏高原除了在地形上从北往南分成上述几个地理单元之外,西南地区在地势上也可以不同的单元,其总体趋势是以青藏高原为顶点,海拔由西往其它方向不断下降,跨越我国地势划分的所有四个阶梯,呈现立体分布上的多样性。

属于第四个阶梯的则是西南地区的高山地带(包括青藏高原东部的边缘地带),其海拔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

属于第三个阶梯的主要为云南高原,其高原原面的海拔高度多在2000米左右。

属于第二阶梯的有秦巴山地、四川盆地周边山地和贵州高原的中低山地区,海拔高度多在1000——1700米之间。

属于第一阶梯的有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等海拔高度多在300——700米的盆地地区。

立体分布的多样性,使西南地区自然景观的垂直带谱结构也非常复杂和普遍,这一地理现象又造成了一个地区之内居民的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同一地区内多种民族集团混居的现象。

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布及与之相应的文化景观的垂直分布,成为了西南地区文化面貌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川陕交通、“藏彝孔道”与西南边陲之路川陕交通关中长期为帝王所居,在中国王朝后期定都北京以前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其向外的联系除东出函谷,经洛阳进入黄淮海平原为一条便捷之途,其余皆不太便利,尤其是向南翻越秦岭和大巴山,与汉水流域、四川盆地的联系。

那里山势陡峻,水流湍急,所以,通道的开辟多选择在河谷,修栈道以通人马。

中国历史上的栈道主要分布在陕南、四川、云贵高原,以及山西灵石的汾水古代、河北飞狐道。

秦岭一般山峰高度在2000米左右,宽度400公里,秦岭是断层作用造成,因此,其北坡最陡急,山北之水皆入渭河,南坡之水皆入汉江,没有切穿秦岭山脉之河流,古代穿秦岭交通线所选择的条件是:最好有较长的南向或北向的河谷可以便利沿途的水源供给;其次,分水岭两侧的河流源头比较接近,使秦岭南北坡各有一条相对应的河流,以便利通行。

历史上从关中穿越秦岭的川陕交通孔道有:陈仓道又称故道、嘉陵道,北有塔河,南连嘉陵江,道路平易,但是迂远,有水运之便。

褒斜道古斜水(今陕西省石头河)与古褒水(又称黑龙江)之间,山体陡急,但是近捷,并与汉中相连。

其北段称褒斜道,或称斜谷道,其南段称石牛道或金牛道,是从汉中地区经四川的广元而至成都。

这条路是由今陕西沔县西南越七盘岭入川,至今广元朝天驿顺嘉陵江河谷而下,这是历代由汉中入蜀的大道,又称为金牛道。

谠骆道谠水与骆水之间,水流短,缺水带长,其南端亦与汉中相连。

子午道长安正南之道,没有较长的河流,河谷破碎。

其南抵汉水,西行与汉中相连。

嘉陵、褒斜之开辟,远在先秦,子午道成于西汉初年,刘邦入汉中之际。

褒斜道和金牛道是一条巴蜀地区通向北方关中地区的道路,也是自古以来古蜀国北连周、秦的交通干线。

此道最初出现的年代可能很久远,以后秦国和蜀国都曾出动人力维修过,多凭栈道而通。

秦国伐蜀时可能又经历了一次大规模地扩建开路的过程,所以《战国策·秦策》记载秦昭王时“栈道千里,通于蜀汉”。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从石牛道伐蜀。

汉代,刘邦入汉中走子午道,北定三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即由嘉陵故道返。

汉武帝重修褒斜谷,成为常途,沿路保存了许多石刻。

如:《杨君石门颂》、《右扶风孝君志》,反映此段道路的使用频繁。

但是,因水流湍急,谷中多乱石,漕运不便。

西羌骚扰时,临时东修子午道入川,乱平之后,又恢复以褒斜道为川陕主要通道。

褒斜道与嘉陵道之间另辟有新道,经今陕西留坝越岭与凤州相连,史书称:“廻车道”。

史载廻车道始开凿于拓跋魏时期,实际可能比之更早。

民国抗战时期,重修此段盘山道路,时至今日,川陕公路仍然是从宝鸡——凤州——留坝——汉中,再经沔县——宁强——广元而至成都。

谠骆道于汉魏之际形成。

蜀魏之争至南北朝,是秦岭间用兵最频繁时期,例如:魏延与孔明之争,曹爽自骆谷伐蜀,因南郑为军事要害。

所以,子午、谠骆、褒斜之道经常出现在历史文献中。

唐代,褒斜道为入川官驿,有十一站,唐诗记载最多。

玄宗时,因杨贵妃爱吃鲜荔枝,特地整辟子午道,经达县至涪陵,用快马送鲜荔枝,为得“妃子一笑”,时称“荔枝道”。

中唐以后,谠骆道变为官道。

因德宗避乱入蜀皆由此道;元稹入蜀办案九次,八次经由此道。

一般来讲,平时去近,多走褒斜、谠骆道。

战时则多用嘉陵道,因粮草之供运,军队之调动,要避险途。

无论选择哪一条道路,上述四条道路的终点都是汉水上游谷地的汉中,因此,汉中在历史上輨轂四方的军事地位非常重要。

穿越大巴山的川陕交通主要有三条:四川盆地北缘大巴山一线,因嘉陵江在广元,昭化切出一个缺口,盆地与陕南的联络自然利用此便利。

成都至昭化的交通多沿盆地边缘的山麓,抵达剑阁,大巴山裂开一条隘路,即有名的剑门关。

由于翻越米仓山、大巴山联系四川盆地内的道路终点不是象汉中那样集中一点。

因此,穿越大巴山有三条通道。

剑阁道直通省会成都,最为重要,或直取锦阳、成都,又可以顺嘉陵江而下重庆。

米仓道借用南江水运之便,可抵达南江、巴中等地。

洋巴道北与荔枝道相通,南连万源、达县、重庆、涪陵。

四川盆地内的交通主要是江水道。

其路线为从成都顺着今岷江而至僰道(今宜宾)入长江,再沿江而下。

这是一条沟通巴蜀地区内部、以及巴蜀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的主要通道。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威胁楚王时便声称秦的“大船积粟起于汶山,浮江而下,至楚三千余里”秦将司马错即是从蜀地顺江而下伐楚的。

秦代以前这条水路的航运可能很艰难,尤其是对于大型船只而言更是如此。

因此,秦灭巴蜀以后,李冰曾对这条水道进行过大规模的整治疏通。

此外,估计当时的西汉水(今嘉陵江)也已作为从四川北部葭萌经阆中到江州(重庆)的一条主要水路。

“藏彝孔道”——川西古道与藏、羌、回、汉之人文景观四川与甘肃的交通是从渭水上游翻越秦岭西段和岷山,沿白龙江河谷而下,即历史上有名的仇池道和阴平道。

仇池道从甘肃天水南逾秦岭,经成县、武都、文县而与阴平道相接,再经四川的青川、江油,而进入四川盆地并至成都。

最初,两道都只是间道,除军事活动或民间商旅,一般官方不使用。

现在的川甘交通,或走兰州南下临洮、岷县,若尔盖红原草原,经松潘、茂汶,从灌县进入四川盆地;或从天水南下至成县,东转徽县、两当、凤州,经回车道与褒斜道相交。

此道的具体开通时间不详,推测作为民间小道的历史应该十分久远,其改为大道的时间也当为秦国伐巴蜀之际。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这次伐楚的秦国军队即是通过阴平道从陇西入蜀地的。

从成都经汶川、茂县通松潘去西北的道路也曾经是连结四川与甘肃、青海的一条古道,光绪年间的《灌县志》记载灌县紫坪古道旁曾立有西汉建平、东汉永平年间的两块修路碑,说明自灌县溯岷江而上早有人行走。

秦汉时期这一带设过湔氏道、汶川道和绵虒道等专门管理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行政建制,有一种观点认为蜀人就曾是源于西北汶山的氐羌系统,逐渐从山地迁徙至成都平原。

公元4--6世纪南北分裂之际,南朝的僧众商贾使臣也曾溯长江而上至四川,然后取此道入青海吐谷浑地区,再通西域,以避北朝政权之阻。

唐宋时代这条古道被称作“西山道”,是剑南与陇右地区间重要的交通线。

古道到达松州(今松潘县)分途,一支向西北经叠州(今甘肃迭部县)、洮州(今甘肃临潭县)通河湟,与“丝绸之路”相连,曾是吐谷浑、吐蕃、党项各族与唐宋的茶马贸易大道。

另一支折向东北,经扶州(旧南坪,今九寨沟县)、文州(今甘肃文县),武州(今甘肃武都县)、成州(今甘肃成县),至凤州(今陕西凤县)与成都去长安的故道相衔。

沿路官寨相应。

元朝平南宋,因争夺秦岭大散关、汉水襄阳府久战不利,乃遣偏师由河州(今甘肃临夏)循西山“藏彝孔道”经忒剌(今松潘)绕过四川盆地,先取云南大理。

为蒙古军队承担沿途后勤辎重补给任务的是色目人,他们或许是来到四川西部地区的第一批回人。

明朝立国之初,四川都司即遣人修灌县以西的西山路,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在修治桥道的同时沿松茂驿路建造驿站关堡,派兵驻防,并多次用兵转输粮饷。

清朝裁并驿站代之以邮递交通机构的塘铺,间隔十里或数十里设一铺,由铺司一人管理铺务,以铺夫、铺兵递送往来文书。

松潘以上设塘,每塘设军塘夫接递文书。

明清官方机构的增设应当是汉式聚落建筑大量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