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以德育人,德法共济,共建文明校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校,以德育人,德法共济,共建文明校园
一、依法治校:狠抓制度管理,向管理要成绩
依法治校,向管理要成绩,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修订教学常规,学生管理制度,尤其突出对教研课改的措施的制定,加强研训工作力度。对于一个好的学校来说,不仅要有一套好的管理制度,更需要狠抓落实。否则,所有规章制度都是一纸空文,毫无约束力。
(一)、致力学校制度建设,让制度成为促进治校工作的根基
1、坚持学校发展为本,推进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事务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转变。
2、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
(二)、继续狠抓教学常规,实施精细化过程管理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仍然是提高学校教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实施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常规——过程——细节”可以说是当前学校质量提高最实在、最有效的法宝。
据此,我校建立了《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条例》、《课堂教学“十不
准”》、等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制度,无论今后学校发展方向何去何从,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学常规的管理,永远不能松懈。
(三)、突出科研先导思想,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解决课堂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我们农村小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科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学校发展的动力,把兴校之策建立在教育科研上,引领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在学校教育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为此,我们学校把教师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来后把学习到的知识通过演讲、上示范课的形式传递到每一位教师,达到共同促进。同时我们学校还制定了《教师学习制度》,每星期要开展一次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使每一位教师明白了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以及如何改的问题,保证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强化安全管理,构建安全、和谐、美丽校园
学校制订完善了《华疃小学安全管理及检查系列制度》,并出台完善了课间、上放学、延时看管等重点时段的管理方案。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防震防洪演练,训练学生自我保护、自救能力。
针对全国校园发生的学生伤害案,我校更进一步加强了学校安保工作,层层签订责任书,校长与正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学生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将校内学生的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肩上,并多次下发《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手,确保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
二、依德育人:理念引领未来,营造以德育人文化氛围
成才先成人,育智先育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学校应成为最好的小环境之一,并对大环境的优化作出积极的奉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又将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列为头等大事,而素质教育要求“五育”并重,以德为首。道德素质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以德育人是当今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
(一)以德育人,理念为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在“育人”方面,我校历来注重两种理念的养成。
1、树立人人成才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
会密切配合,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2、树立长远发展理念,教育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为学生成为人才奠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学校(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形成能力,适应社会,创造未来。
(二)以德育人,师德要高
“是什么东西推动学生去追求高尚的美德呢?是教师精神和道德方面的表率作用。是教师在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上的表率作用。教师的生活目的和生活准则应使儿童,特别是青少年为之倾倒和激励”。(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段语言谆谆教导师者要树职业形象。明职业责任,严职业纪律,守职业道德,做育人之德,启人之智的楷模。只有如此,才能对学生进行“德”的素质培养,才能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创造”。我校非常重视做好每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优工作,严格按照文教局师德评优工作的指示开展教师评优工作,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标,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三)以德育人,教真求真
清代思想家魏源说过:“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没有
不好的孩子,只要不好的教育。“一个人在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一定很影响他的一生,而道德,人格上的缺陷却可能谗害他一辈子。”所以,教师在教人求真中尽可能具体一点,贴近一点,实际一点。让学生做到热爱人民、同情他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际和谐;使他们积极上进,做到勤、勤思、勤习、勤做。让他们学习雷锋的“为人民服务”,赖宁的“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李向群的“抗洪抢险,还我母亲河”。要让他们做到正直诚实,淳朴厚道,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五爱”“四讲”。总之,要使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达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更有祖国。我校一向重视道德楷模教育,将德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四)以德育人,党建引领
重视提高党员干部和教师的整体素质,按照“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各项工作。
“一”就是“发挥一个作用(即:先锋模范作用)”,
“二”就是“坚持两个在前(即:吃苦在前,奉献在前)”,
“三”就是“奉行三个在后(即:享受在后,名利在后,待遇在后)”;
“四”就是“履行四个服务(即:为学生服务,为学校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
“五”就是“达到五个提高(即:提高党员、教师形象,提高人文素养,提高专业内涵,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工作业绩)”
(五)以德育人,营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