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细菌和真菌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3.介绍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4.讲解无菌操作技术,指导学生如何制作细菌和真菌的临时装片,并进行观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如细菌在氮循环中的作用、真菌在分解有机物中的作用等。
3.每个小组分享讨论容包括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分布、作用等知识点。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普遍对微生物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局限于其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客观看待微生物,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培养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形态、结构特点及其在自然界的分布规律;无菌操作技术及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探究微生物世界的热情;
2.认识到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分布、作用等方面的知识。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为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掌握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实验一: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观察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2)实验二:制作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
3.调查与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家庭、公园等。
(2)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4.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关注微生物世界。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调查问卷设计要合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4.作业布置要适量,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2.学生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有效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教学难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生命吗?其实,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理解它们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3.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环境和公共卫生的意识,理解保持环境清洁和防止病菌传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三、教学难点•理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
•设计并实施有效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示意图、实验视频等)。
•实验材料:培养基、无菌棉签、标签纸、培养皿、显微镜(可选)等。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发现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面包、牛奶、土壤、空气等),提问:“这些物品中可能含有哪些微生物?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话题。
•揭示课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及探究方法。
2. 新课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示意图,包括水体、土壤、空气、动植物体内外等环境。
•讲解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存条件和适应性特征。
•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来探究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范文5篇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范文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顺序地排列着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细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
细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及反思目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结构、功能以及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影响。
一、引入: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细菌和真菌这两个名词,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二、学习内容:1. 细菌的特征:- 微生物的一种- 单细胞生物- 形态各异,有的球形、杆状、螺旋形等- 生活广泛,有的是益生菌,有的是致病菌2. 细菌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膜、细胞壁、质粒、核糖体等- 具有自我繁殖的能力- 可以进行呼吸作用、发酵作用等3. 真菌的特征:- 一种生长形态多样的生物- 单细胞真菌有酵母菌、多细胞真菌有霉菌和蘑菇等- 通过菌丝进行营养吸收4. 真菌的结构与功能:- 菌丝、分生器、孢子等- 可以进行分解有机物质的作用- 可以用于食品、药物的制作三、活动设计:1. 观察微生物实验:分别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特征,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它们。
2. 生态系统游戏:让学生分组模拟不同场景下细菌和真菌的交互作用,体会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酵母发酵实验:利用酵母菌进行酵母发酵实验,观察发酵过程中的CO2气泡,帮助学生理解真菌的发酵作用。
四、反思与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结构、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和活动的参与,学生对这两种微生物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微生物,保护环境,健康生活。
五、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共同点和区别。
2. 家庭中观察并记录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写出观察报告。
3. 在生活中注意细菌和真菌对我们的影响,保持环境清洁和个人卫生。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细菌和真菌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微生物时,可能对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观察效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显微镜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学生在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可能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运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实例,阐述细菌和真菌在分解有机物、循环营养元素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繁殖特点。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微生物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吃完水果后要洗手?水果上的脏东西究竟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物教案:《真菌》(优秀3篇)
生物教案:《真菌》(优秀3篇)生物教案:《真菌》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细菌和真菌与其它生物共生的现象;2、描述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的过程;3、认识细菌和真菌对动植物生活的影响:引起疾病;4、区分并掌握细菌和真菌营寄生和腐生的营养方式。
过程与方法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入手,一步步分析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的作用;2、进一步学习如何评价探究实验;情感态度与体会观1、用辩证的思维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从细菌和真菌能引发动植物患病的各个例子中得到启示,引起学生思考如何做好个人卫生,避免病菌的传染。
二、教学思路本课从正反两面来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以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作为暗线,即“腐生——共生——寄生”。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细菌和真菌参与物质循环2、评价实验方案难点:1、学习评价实验方案2、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这些是什么生物?(演示几种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我们的身上有这些微生物吗?观看视频后给出本课导学。
(一)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除了寄生以外,细菌和真菌还有另一种营养方式,那就是——腐生。
在生态系统中,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能够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这就是腐生。
观察与思考:(1)水果腐烂与什么生物有关系?(2)水果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3)请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看图讲解:我们以二氧化碳为例,来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的作用。
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有机物;而当动植物死亡后,遗体中的这些有机物正是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重新回到环境中,被植物重新利用。
如果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某条链断了,比如细菌和真菌没有了,会出现什么现象?生物遗体将堆积成山;另外,生态系统也会失去平衡。
(二)与动植物共生介绍奇怪的生物:冬虫夏草。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3.导入新课:通过以上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及生活习性。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
2.教学实施:教师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3.练习题示例:
-判断题:细菌和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填空题: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______。
-选择题:以下哪个不属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D.呼吸者)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相关章节的练习题,巩固对细菌和真菌基本概念、特征、分类及生态作用的理解。
-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字数不限,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设计一道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应用题,要求包含问题分析、解题步骤和答案,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和问题解决能力。
2.实践作业: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协作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和应用的能力。
3.针对学生恐惧心理的克服和正确生态观念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细菌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
细菌和真菌初中生物教案时间:两节课一、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区别。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影响。
3. 能够正确区分细菌和真菌,并理解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重点和难点:1. 区分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2. 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课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细菌和真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学习细菌(15分钟)a. 讲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b. 分类介绍几种常见的细菌。
c. 讨论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如有益细菌和致病细菌。
3. 学习真菌(15分钟)a. 讲解真菌的基本特征和结构。
b. 分类介绍几种常见的真菌。
c. 讨论真菌对人类的影响,如真菌的利用和真菌引起的疾病。
第二节课1. 复习(5分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巩固知识。
2. 细菌和真菌的区别(15分钟)a. 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b. 通过讨论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区别,如结构、生活习性等。
3. 生态系统中的细菌和真菌(15分钟)a.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b. 讨论细菌和真菌在分解、循环和营养链中的作用,以及它们的生态意义。
4. 小结和作业(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1. PowerPoint课件2. 细菌和真菌的图片3. 相关视频和资料五、评价与反馈:通过课堂讨论、问题回答和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理解程度。
并在下节课对学生的反馈进行指导和加强。
初中生物细菌和真菌教案
初中生物细菌和真菌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区别;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3. 了解细菌和真菌在生物界的重要性和作用。
教学内容:1. 细菌的特征和分类:-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细菌的分类和常见种类;- 细菌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2. 真菌的特征和分类:- 真菌的形态和结构;- 真菌的分类和常见种类;- 真菌的生存环境和生长条件。
3. 细菌和真菌在生物界的作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细菌和真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细菌和真菌的话题,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2. 探究- 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和区别,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和生长条件,加深理解。
3. 总结- 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生物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 拓展- 鼓励学生查阅更多资料,了解细菌和真菌的更多知识,拓展视野。
5. 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确保学生掌握并理解。
教学评估:1. 口头问答- 针对课堂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口头回答,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初步了解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和分类,理解它们在生物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同时,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初中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案
授课班级课题名称第四章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时间课标要求教学目标1、1、能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2、学会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3、能区别细菌菌落与真菌菌落教学重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探究教学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探究预习学案完成情况预习信息收 集学生的共性问题学 案教 案任务一:了解菌落的概念,比较的细菌和真菌菌落。
1、教材中标记:什么是菌落?2、从菌落的大小,形态、颜色等方面区别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大小形态颜色细菌真菌任务二:掌握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________。
2、将配好的培养基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用了。
3、___________:就是将少量的细菌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
4、将接种后的培养基放在保持_________的培养箱中或室内______的地方进行培养。
任务三:了解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实验阅读课本68页相关内容,简单设计下面的探究问题:利用现成的无菌培养基,你想探究人手上有无细菌,请说出你的思路:【预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快乐是一种创造的快乐你还有哪些疑问呢,请记到问题条。
限时作业一、选择题: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 )A、细胞群B、组织C、菌落D、群落2、细菌和真菌的生活环境是( )A、只能生活在培养基中B、土壤中、水中C、空气中D、在生物圈中广泛分布3、某同学做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时,将一滴浓度较高的盐水滴在了一个已经长好的细菌菌落上,结果该菌落死亡,由此可推测( )A.在食盐较高的环境中细菌无法生存B.食盐能杀死所有细菌C.可用食盐腌制的方法,延长食品的贮存时间D.A和C二、非选择题:1、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是:(1)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 ,(2)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 后备用。
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初中细菌真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它们的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2.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材料:细菌和真菌样本、显微镜、培养皿、培养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对细菌和真菌有什么了解?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自主学习(5分钟)1.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包括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包括结构、生活方式和生殖方式。
2. 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包括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分布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细菌和真菌样本,了解它们的形态和结构。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细胞结构。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强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七、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和实验观察,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短文。
2. 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细菌或真菌,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操作、课堂讨论和小结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分布特点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8.布置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拓展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让学生调查生活中的微生物应用实例,撰写调查报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问题驱动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兴趣。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如发酵的面包、腐烂的水果和发霉的墙壁,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它们为什么会发生?”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接着,我会简要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共同探究的能力;
3.源,提高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以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1.判断题:细菌和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2.选择题:下列哪个选项是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A.分解有机物
B.进行光合作用
C.固定氮气
D.制造氧气
3.简答题:请简要说明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也可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效果。
1.学生对微生物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特点及其区别;二是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三是运用实验方法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结合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和真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讲授环节,我会详细讲解细菌和真菌的结构特点,区分二者之间的区别。接着,我会阐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会结合实例,让他们了解细菌和真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提高沟通能力。
3.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提高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菌与真菌的特征和区别;
2. 掌握细菌与真菌的生长特点和生态作用;
3.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
1. 细菌的特征和分类;
2. 真菌的特征和分类;
3. 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特点;
4. 细菌和真菌的生态作用。
教学准备:
1. 图片或实物展示细菌和真菌的样本;
2. PPT或教材内容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让学生猜测这些微生物可能是什么,并引出细菌与真菌的话题。
二、学习(15分钟)
1. 介绍细菌的特征和分类;
2. 介绍真菌的特征和分类;
3. 对比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三、实践(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图片或实物,并记录它们的特征和区别。
四、讨论(10分钟)
学生展示观察记录,并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特点和生态作用。
五、拓展(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保护措施,展开拓展讨论。
六、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细菌和真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倡保护微生物的意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辨认细菌与真菌,并了解它们在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和认识微生物的重要性。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验或场地考察等方式深入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和研究。
八年级生物教学教案5.4细菌和真菌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生疏菌落的外观形态,区分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
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育基的根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育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展相关的试验操作。
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试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4.依据所学学问,对其他小组的试验结果进展推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育相关的科学素养。
5.引导学生观看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舞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沟通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细菌和真菌培育的试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试验方案,通过观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预备】1.变质的水果、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
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育基或斜面培育基实物。
3.空白培育基以及配置培育基所需要的药品。
4.放大镜。
5.配备实物投影仪。
6.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展配置培育基和培育菌落的试验。
第1 课时一、引入课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四周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观察过。
为什么呢?学生答复:它们太小了,要用显微镜看。
二、观看菌落教师:在我们的生物小组里,同学们却用肉眼观看到了细菌的生长。
他们是怎么看到的呢?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一下:学生:首先,我们看到的不是细菌,是细菌大量生殖后形成的菌落。
我们先制作培育基。
我们把牛肉膏、蛋白胨、盐、琼脂和水加热混合。
教师:对不起,打断一下。
哪位同学能分析一下,培育基里为什么需要牛肉膏?学生:牛肉膏应当是养分物质。
教师:还有什么成分属于养分物质呢?学生:蛋白胨、盐。
有的同学提出琼脂,在同学中引起了争议。
经过阅读课本和兴趣小组同学的说明获得了答案。
学生:琼脂是凝固剂。
学生连续汇报:配置好培育基后必需高温灭菌,否则细菌就长得处处都是了。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4篇】
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4篇】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篇一一、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5、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基础。
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身边的生活环境,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3、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各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做好观察记录。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馒头、长有木耳的树桩、蘑菇、足癣和背癣的图片、培养菌落实物、实物投影仪、琼脂、培养皿、烧杯、牛肉膏、蛋白胨、酒精灯、吸管、三脚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可以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①教师提问:“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它们生活在哪里?”“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联系食物变质、物品发霉等生活经验,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③教师开门见山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了解有关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吗?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进入新课。
④可以从生物的分类引出细菌和真菌。
学习菌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并阅读相关内容,也可以展示不同形态菌落图片或课前培养好的菌落。
关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自学,也可以先行对各小组组长进行课前培训,让它们在课堂上演示讲解。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3. 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3.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细菌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引导学生关注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模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等。
2.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的生殖方式,如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孢子生殖等。
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补充。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引起疾病、共生等。
2. 教师讲解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等。
四、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生物初中细菌真菌教案
教案:细菌和真菌年级:八年级学科:生物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结构及生活习性。
2.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
2.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
教学准备:1.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菌和真菌标本。
2. 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培养皿、接种针。
3. 相关教学课件和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提问:你们注意到身边的细菌和真菌了吗?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细菌和真菌实例。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15分钟)1. 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2. 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标本,了解其结构特点。
3. 讨论细菌和真菌的繁殖方式。
三、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2. 展示相关课件,介绍细菌和真菌在空气、水、土壤等环境中的分布。
3. 分析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实践活动: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0分钟)1. 学生分组,利用培养基培养细菌和真菌。
2. 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记录其形态、颜色等特点。
3. 分析不同菌落的生长条件。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提问:细菌和真菌有哪些基本特征?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二、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及作用(15分钟)1. 展示相关课件,介绍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
2. 学生讨论细菌和真菌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三、实践活动:制作发酵食品(20分钟)1. 学生分组,尝试制作酸奶、米酒等发酵食品。
2. 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食品的变化。
3. 分析发酵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制作发酵食品的心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
第一课《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相互交流经验,体验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策略
在本节教学一开始,教师应该让学生交流一下对以下问题的看法:“细菌和真菌是什么样的?”“细菌和真菌在哪儿?”“我是怎样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的?”通过学生的发言,
教师就能够了解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细菌和真菌方面知识
的情况。
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
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课文?如何去研究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呢.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在课上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方案,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
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在各个小组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讨论,同时建议全班各组选择的环境尽可能不同,以保证探究实验的结论更接近事实。
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观察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要利用课上时间让各个小组交流对细菌和真菌分布特点的研究成果,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注意到细菌和真菌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下的细菌和真菌
探究讨论
1.因为经高温处理后,可以将培养皿上、培养基内混有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杀死,这样就排除了实验外其他环境的污染。
因此,在实验前不要盲目打开培养皿,以防止细菌或真菌的孢子等落在培养基上。
实验中用无菌棉棒的目的同样是为了防止棉棒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2.提示4中的操作相当于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步骤。
3.细菌和真菌几乎无处不在,但在不同环境中分布的多少不同,如手、硬币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较多。
.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4.经过严格的高温灭菌的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在这个探究中,经高温灭菌后一直密封的培养皿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因为灭菌后一直处在密封状态。
5.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水、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
不同细菌、真菌菌落的介绍
1.细菌菌落特征各种细菌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形成的菌落主要有以
下特征:菌落大小、形状、光泽、颜色、硬度、透明程度,等等。
这些特征的形成又与组成菌落的细菌结构及生长状况有关,如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就形成光滑型菌落,其表面光滑、黏稠;不具荚膜的就形成粗糙型菌落,其表面干燥、皱褶。
又如炭疽杆菌在培养基中成链状,其菌落表面粗糙、隆起,菌落边缘有毛状突起。
2.霉菌菌落特征霉菌的菌落由分枝状菌丝组成。
由于霉菌菌丝较粗而长,因此形成的菌落较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有些霉菌生长较快,其菌丝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蔓延,使菌落没有固定的大小。
因为霉菌形成的孢子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所以霉菌菌落表面常常呈现肉眼可见的不同结构和颜色。
细菌和真菌培养基的配制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10 g
蛋白胨 3 g 牛肉膏
NaCl 5 g 琼脂15 g
水 1 000 mL pH 7.4~7.6
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
用于培养细菌(也能培养真菌)。
2.玉米淀粉培养基
玉米粉60 g 琼脂20 g
水 1 000 mL
玉米粉用水调成糊状,加水500 mL,文火煮1 h;另用500 mL水加琼脂,煮沸熔化,倒入煮好的玉米糊中,搅匀,补足水量,自然pH,用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
用于培养霉菌。
第二课《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3.尝试制作甜酒、酸奶或泡菜等。
4.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5.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关注转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策略
“描的区别在于不是“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本节内容与第三章.
述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是通过人类在环保、食品制作、食品保存、药品生产等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第一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以及人类的健康,它们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谁能举出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实例来?”等问
题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新课的学习。
利用发酵制作食品的过程,许多学生未曾见过,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准备好演示实验。
同时,要准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或利用教材中的彩图,作为学生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应用的感性材料。
由于化学知识的缺乏,学生对于发酵作用的原理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制作一个简单的课件,或者制作一个复合投影片,也可以利用板图表示某些细菌中的酶能够促进淀粉等物质分解为葡
萄糖,再分解为乳酸,或某些真菌中的酶能够促进淀粉等物质分解为葡萄糖,再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
总之要在观察演示实验后,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利用细菌和真菌发酵制作食品时,就是要提供适合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练习第一题可以作为这部分教学效果的反馈。
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是一种传统的生物技术,但它又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鼓励学生课下亲自尝试制作甜酒。
课上要让学生交流制作的经验,还可以将家长品尝甜酒的评语进行交流。
让学生在制作活动中发展实践的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与生活如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下制作各种不同的发酵食品,中的作用。
.
酸奶、泡菜等,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在进行“细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教学时,教师要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思考保存食品做法的道理。
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调查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教师要重视在各个小组成员以及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讨论并总结出保存食品的主要原理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练习第三题可以作为学生讨论活动的反馈。
通过这部分的教学活动,要使学生明确保存食品就是要防止或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
针对本地区人们使用的食品保存方法,启发学生继续思考“当前食品保存的方法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为什么?”“怎样保存食品更有利于人的健康?”等问题。
在进行“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练习第二题作为学生讨论的问题。
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现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应用的内容,如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的生产及应用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的工作与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健康有什么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有哪些促进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关注基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细菌和环境保护的内容,还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了解本地区人们在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对细菌的利用情况,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认同人类与细菌的密切关系,使生物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演示实验—发酵现象.
酵母是一种真菌,适于在温暖富含糖的液体环境中生存。
当它们利用糖类物质生活时,通过对糖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在培养瓶中可以看到气泡的产生,随着酵母菌数量的增多,产生的气体会使挤瘪的气球胀大。
原理:葡萄糖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压力将推动红色液柱移动至排出。
材料:125 ml广口瓶、温度计、自制多组U形管、小烧杯、水浴锅、药匙、玻璃棒、小试管、红墨水。
方法步骤:
1.实验前将器材准备好,橡胶塞打孔,广口瓶置于40 ℃~45 ℃的水浴锅中。
2.U形管中注入5 cm高的红墨水(如图中位置),橡胶塞插入温度计与U形管,温度计置于广口瓶中部,广口瓶中的U形管口距液面保持一定距离。
3.广口瓶中加入适量水(保持广口瓶及连带装置在水浴锅中稳定直立),加入一勺糖搅拌溶化,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在广口瓶中倒人适量酵母,快速搅拌后加盖橡胶塞(注意密封)。
4.用彩笔记录初始状态下的红色液柱位置。
U形管口另一端接一盛清水的烧杯。
5.随着发酵反应的进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U形管中红色液柱缓缓移动,直至排出,烧杯中的水变红。
.若想检验产生的气体为二氧化碳,可在红色液柱排净后将其6.
插入事先制备好的澄清石灰水中,也可以观察是否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
分析:
教材上观察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需要时间长,在学生课下进行实验的基础上,课堂上采取这种方法实验可使学生在几分时间内观察到现象,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还能直接对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学生对发酵以及菌类生活的适宜温度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注:此反应必须在水浴锅中进行,否则反应开始时会因温度下降导致红色液柱向广口瓶中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