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城市空间组织:1城市外部空间组织(区域角度空间组织):城市产生发展、城市化、城市体系(职能、规模、空间分布体系)2、城市内部空间组织

2城市地理学研究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6城市政策的研究

3学科性质:1是地理学范畴内的三级学科,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2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学科,是一门特殊的社会学科。与城市规划学关系:1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相互联系。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而城市规划学需要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并具体运用到规划实践中去。2二者是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有着根本的区别。(1)在学科性质上,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一门地理学,而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不同。城市地理学不仅研究单个城市的形成发展,还要研究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体系产生、发展、演变的规律,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则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和设计,注重为具体城市寻找合理实用的功能分区和景观布局等,工程性较强。(3)在应用领域上,城市地理学除了应用城市规划,还应用于国土整治和区域规划等其他领域,同时具备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城市规划学则是应用于城市规划和设计。

4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2在规模上不同于乡村3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5在职能上不同于乡村。还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

5城市地域三种地域概念:行政、实体、功能地域(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城镇密集区)大都市带地域组织特点:1多核心2交通方便3密集的交互作用4规模特别庞大5国家的核心区域世界六大城市群:英国伦敦、欧洲西北部、日本太平洋沿岸、北美五大湖、美国大西洋沿岸、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6我国城乡人口统计混乱原因:1、我国没有建立城市实体地域概念,城乡划分一直以行政地域概念为基础2.城乡人口划分标准变动较频繁,使各时期城镇人口数字缺乏可比性。城乡人口划分标准与城镇设置标准密切相关3户籍政策的变动,城乡人口的迁移流动量增加4流动人口的变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迅速增加,尤其是镇流动人口,非农户口的迁移比例更大,大量流动人口使得统计部门的难以及时掌握城乡人口变化。

7城市化定义: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实质:1人口结构的转型:农村人口---城市人口2经济结构的转型:农业活动---非农业活动(产业结构转换)3地域空间的转型:农村---城市(城市增加或扩大)4生活方式的转型:乡村生活---城市生活

8城市化机制分析:一、城市化发生机制----城市的产生。农业剩余产品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是城市化产生的前提二、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的发展。(一)影响因素众多:经济、非经济(社会、政治)(二)经济角度的动力机制分析1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化的促进。(1)工业化与城市化:劳动分工使企业间横向联系更为紧密;企业的区位选择必须向着中心企业汇聚之地;企业汇聚出现生产集聚和经济集聚;城市具备这样的优势(2)第三产业与城市:第三产业涉及门类众多,城市具备提供众多人才的能力2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存在正相关(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水平)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水平)存在对数曲线相关:城市化水平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又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趋缓。三乡村人口迁移机制(1)推拉假说(2)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9刘易斯模型三个假设:1假定现代部门的劳动转移率和就业创造率与现代部门的资本积累率成比例2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而城市实现了充分就业3现代部门存在着一个竞争性的

劳动力市场,从而保证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被全部吸收以前城市的实际工资保持不变。

10城市化类型1向心型好离心型2外延型和飞地型3景观型和职能型4积极型和消极型5自上而下型和自下而上型

11城市化指标和测度(一)主要指标法: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缺点:1由于定义不同造成城市人口统计数量不准。如城镇定义、城市人口定义(户籍人口或居住人口)2不能真正反映城市化实质(城市人多不代表城市经济水平高)(二)复合指标法:城市现代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城市化质量指标体系。

12中国城市化基本特征: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二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1城市数量增加快2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三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1城市化水平因地区经济差异而不同,且相差显著。总体趋势是:东部最高,其次中部,最低西部,呈现阶梯状2省际之间城市化增长速度存在差异四郊区化进程已经呈现1中国郊区化大城市如上海等在20c80年代就已经出现,90年代进一步扩散2最高郊区化动力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推动力五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核心地区

13城市基本与非基本功能划分方法:1普查法2残差法3区位商法4正常城市法5最小需量法

14区位商法:实质是假设全国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满足全国人口需要的结构,因此各个城市必须有类似的劳动力结构才能满足当地的需要低于这一比重的部门,城市需从外地输入产品或取得服务。当城市某部门比重大于全国比重时,认为该部门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存在基本活动部分。大于全国比重的差额即该部门基本活动的比重,把各个部门和全国平均比重的正差额累加,就是城市总的基本部分。优:大大简化了区分城市具备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因此计算区位商在城市经济结构的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缺:区位商法的假设只有在国家没有外贸出口和全国各城市都有相同的生产率和消费结构才能成立。对于重要的出口部门,用全国的比重去衡量城市满足本地需要的部分,显然标准就偏高了。城市之间在同一部门生产率的实际差别和消费习惯的不同也很影响计算的准确性。

15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B/N)的因素:1城市人口规模(小)2专业化城市(大)3地理位置(大)4城市历史(小)5其他因素(收入水平、性别构成)

16B/N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乘数效应:城市发展的过程就是基本和非基本两部分活动在一个地方循环往复、不断集聚的过程。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动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

17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1含义:城市职能:标明城市功用的概念,代表城市现状。城市性质:标明城市类属的概念,代表城市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2范畴:城市职能:城市职能只构成城市性质的一部分。城市性质:城市主要职能的反映3稳定性:城市职能:多变。城市性质:稳定。

18合肥市主要城市职能:1安徽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也基地4区域性交通枢纽5区域性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19城市职能三要素:1专业化部门2职能强度:其与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两者正相关。3职能规模:中国城市职能分类中所强调的。工业结构相似的城市有必要进行城市职能规模的比较,以进一步确定城市职能的等级。一般从人口规模反映城市职能的规模。三要素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城市职能。

20首位城市: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首位度意义:1衡量城市规模的主要指标2代表城市体系中城市人口在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