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合集下载

高考政治当代中国发展趋势

高考政治当代中国发展趋势

高考政治当代中国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在高考政治考试中,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经济、科技和社会等不同方面,探讨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

一、经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消费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中国的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品质和个性化的消费。

这一趋势将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其次,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国正努力从技术跟随者转变为技术创新者,重视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政府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最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将继续推进。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提供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科技发展趋势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以下是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些趋势。

首先,人工智能将成为重要的科技发展方向。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大资源,并取得了重要突破。

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其次,数字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

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引擎。

最后,绿色科技将受到更多关注。

中国将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三、社会发展趋势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以下是一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口和减少的劳动力人口。

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和趋势

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和趋势

中国现代政治的发展和趋势自1949年以来,中国的政治一直处于一个持续的演进过程中。

中国的政治制度从一开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转向了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政治观念和制度也在相应变化中。

中国的政治形式在不断革新,国家治理体系在不断完善。

随着国家力量的增强,中国的政治地位和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三十多年前,中国开展了改革开放的行动,推进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开放了国门,吸引了海内外的投资。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政治观念和制度也在相应改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治制度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的政治制度转型。

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加速了社会结构的改变,中国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工人阶级逐渐成为市场参与者。

这一变革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动力和前景。

从政策层面来看,中国开始实施引导外资到中国的“西部大开发”计划。

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计划,旨在提高当地的生产力和效率。

政治制度的改变也助推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安排活动,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投资各种工程项目,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形成了流动资金的不断流入。

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使得发起人民公决逐渐步入政治舞台,在中国政府内部,有一批呼声要求延续制度改革的声音。

同时,改革开放的局面也使得社会各界的反对声音渐渐扶摇直上。

政府应对这种变化,努力协调各方利益,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但有时候,这些政策的实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包括社会、利益和文化层面的阻力。

政治体系的变化,也带来了政治文化的矛盾。

中国的政治文化是权威和集中的,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和民主化的思潮也逐渐兴起。

这种思潮虽然在中国境内没有发展成政治组织或运动,但它在成百上千的网络中蓬勃生长。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政治发展仍面临着变数和挑战。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试图让自己的认可度更高,通过加强媒体宣传和扩大话语权来塑造公众认知,但政治制度的改革需要更多的支持,来确保中国的政治体系在未来可以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相应。

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怎么写

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怎么写

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怎么写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世界的急剧变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各国政治思想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就政治思想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政治思想发展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全球范围内,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以及社会需求都不尽相同,因此政治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例如,在西方发达国家,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近年来对个人权利和社会正义的关注上有所增加。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中国、俄罗斯等国,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思想仍然具有较大影响力。

此外,一些新兴思想,如环保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

其次,未来政治思想发展可能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革。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社交媒体的普及,信息传播愈加快速,政治观点也更容易扩散。

这意味着,政治思想将更容易受到外来影响,思想碎片化的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差距和文化冲突也可能导致政治思想的分化和对立。

这意味着,政治思想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对话和合作。

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未来政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首先,相对于过去,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可能会进一步提高。

随着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人们将对政治决策和政府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将推动政治思想朝着更加务实和民生导向发展。

其次,政治思想可能更加强调全球视野和合作。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移民等,已经超出了任何一个国家的能力范围,因此,政治思想的发展将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机制的建立。

最后,政治思想可能更加注重价值观的转变和调整。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观念的变化,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可能被重新解读,而新的价值观也可能在政治思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为了应对未来政治思想发展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和学术界应该加强研究和思考,促进政治思想的创新和进步。

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发展目标

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发展目标

中国执政党的政治发展目标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首要表现是政治主体的发展,政治主体的发展在政治发展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的发展,主要不是指党的组织队伍及其机构的扩大,而是指党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即主要是作为执政党执政水平的提高。

标签:中国执政党政治发展目标在政治发展中,政治主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政治理想和政治价值目标的确定来源于政治主体,政治体制的建构依赖于政治主体,民主政治的建设离开政治主体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确定政治主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意义重大。

政治主体的发展是指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我国的政治发展首先表现为政治主体的广泛性、平等性。

由于社会主义实现了各种社会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的一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这种经济关系的政治体现,具体为社会利益主体平等的社会政治地位和广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等特征,因此,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首要的表现是政治主体的发展,明确了政治主体的发展方向,就明确了我国政治发展目标选择的基本框架。

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和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历史原因形成的。

作为政治主体的执政党的发展,主要不是指党的组织队伍及其机构的扩大,而是指党的政治行为能力的提高,即主要是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的提高。

1.把握国家政权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广大人民享有民主,是国家的主人。

社会主义国家愈发展,其国家政权的人民性愈广泛、愈突出。

而且,无论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还是从我国历史发展经验来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规律。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所以走社会主义道路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因而,走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作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忠实代表的共产党,必须利用自己的执政地位,有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保持好自己的无产阶级本色,从根本上搞好党风和廉政建设,绝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不断发展的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点和趋势,以及政治学在中国的学科建设和教育培养。

同时还分析了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

在展望了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前景,并探讨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重要地位,当代中国政治学将在未来取得更大的发展,为中国政治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和支持。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研究方法、技术应用、重点、趋势、学科建设、教育培养、国际影响、前景展望、挑战、机遇。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共同关注和支持,政治学研究正逐渐走向专业化和国际化。

随着中国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日益崛起,中国政治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为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1.2 研究意义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

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政治的特点和规律,为政治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可以促进学科内涵的丰富和深化,推动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政治学研究还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的提升。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国家的政治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和进步。

中国政治学的研究意义重大,对于促进学科发展、提高学术水平、支持政治决策、推动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一、学科发展动态:近年来,中国政治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治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在学科的内容范围上,不仅有传统的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研究领域,也涌现了新的研究领域,如网络政治、政治沟通、政治参与等。

这些研究方向的涌现丰富了中国政治学的研究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国家现实和社会需求。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目标

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与目标正文一、现状分析1.政治体制的重要性政治体制是指社会政治组织以政治形式加以规范、协调和管理社会生活的一种制度安排和方式。

政治体制的改革是推进国家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我国政治体制的历史变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多个阶段,从建国初期的人民民主专政体制,到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我国政治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3.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和经验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经验。

例如,加强的领导、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宝贵经验。

二、存在问题1.权力集中、权责不清目前我国政治体制中权力集中、权责不清等问题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行使职权时存在滥用、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权力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导致权力滥用、问题频发。

2.民主参与程度有待提高尽管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民主参与程度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公众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与民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

3.行政效能问题突出行政效能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尽管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行政效能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工作效率低、办事不便等问题,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对策建议1.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为解决权力集中、权责不清等问题,必须加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监察体制,加强反斗争,推进职能转变,提高行为的透明度和社会监督能力。

2.构建广泛参与的决策机制为提高民主参与程度,必须构建广泛参与的决策机制。

加强公民教育,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完善决策程序和机制,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

政治发展的目标

政治发展的目标

政治发展的目标政治发展的目标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需要不断改良和进步的方向和目标。

政治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

民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它包括选举制度、法治体系、政府权力制衡、公民权利保障等多个方面。

民主制度要求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行为应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只有通过健全的民主制度,人民才能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参与政治决策,维护自己的权益,进而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二、促进社会公正与公平。

社会公正和公平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

社会公正是指在分配资源、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中,保障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和机会,消除贫富差距,确保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平,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提高政府能力和效率。

政府的能力和效率是政治发展的重要目标。

政府能力指政府组织和机制的健全程度,政府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能力,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等。

政府的效率是指政府行政机构的运转效率,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的决策反应速度等。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提高政府能力和效率,提升政府的服务水平和行政效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四、培养良好的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系列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

良好的政治文化能够促进政治制度的稳定运行,推动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和弘扬法治精神、公民意识、尊重权利和自由、宽容和包容心态等良好的政治文化,使其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行为准则。

五、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政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健全的国家安全体系,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的政治安全;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只有国家安全有保障,社会稳定有保障,政治发展才有基础和条件。

总之,政治发展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浅谈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浅谈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浅谈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浅谈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关系到中国能否长期保持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其中,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就此我主要谈两个方面。

研究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必须有正确的立足点不少关注者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种种误解和疑虑。

这就要求我们思考以下问题:怎么观察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和走势?我们的立足点应放在哪里?第一,我们要立足中国现实,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走势。

多年来,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的,中国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似乎中国至今未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因为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提出改革的任务,就在于当年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造就了思想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改革一开始就是在民主政治推动下起步的。

我们国家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党是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这就决定了在我国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没有民主是不行的,不能有序地推进民主也是不行的。

联系三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可以注意到,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既有战略,又有策略。

从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角度讲,至少有以下八点是值得注意和重视的: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

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

事实上,三十年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每推进一步,政治体制改革也深化一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特别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正在实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具有这一特点。

当代中国政治形势与发展:理论解析及实践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形势与发展:理论解析及实践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形势与发展:理论解析及实践分析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的政治形势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焦点。

2023年的今天,中国的政治形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理论解析和实践分析两个方面来探讨当代中国政治形势和发展的现状。

一、理论解析(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等要素。

其中,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为基础,结合新时代背景进行了全面提升和完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目标而制定的。

新时代的中国,唯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二、实践分析(一)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经济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特别是在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始终保持了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着力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二)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面对当前的外部和内部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外部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日益变化和世界经济体系的动荡不安,中国需要在经济、外交、安全等领域坚持自主的发展道路,打造更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形象。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摘要】当代中国政治学在中国学术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政治制度的运作、政策制定和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以及国际地位的探讨,展现了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同时也指出了当代中国政治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如如何更好地融入国际学术体系,提升研究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等。

展望未来,当代中国政治学有望在政治文化、政府决策、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为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国际学术交流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前景展望、重要性、研究意义、特点、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热点、学科建设、国际地位、未来发展趋势、挑战、前景展望。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还在于其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

政治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中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讨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学术依据。

通过政治学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政治现实,为中国的政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实践、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

只有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政治现实,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的政治发展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2 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化对中国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文化的理解,为中国政治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通过对当代中国政治学现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脉络和规律,有助于解决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矛盾。

对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现代政治理论的对话与融合,促进中国政治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发展。

在国际上,当代中国政治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扩大中国话语权,还可以为世界各国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经验和智慧,推动中国政治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最新政治理论论文之浅析中国政治发展路径

最新政治理论论文之浅析中国政治发展路径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开始应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是落后国家建立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达到民主的问题。这个时期的政治发展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发展上的意义是什么也就是在社会主义的逻辑下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最好的政治。这主要是在同资本主义敌对的背景下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的思考。二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要理清人民民主和人民解放的关系。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民主贯彻的不好,以致于中国陷入灾难之中。政治发展的过程基本上中断。
第三个时期是1978年以后中国的政治发展。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整个轨迹是走向现代化。中国宪政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成长与中国现代经济、现代社会的成长相联系,与全球化的世界环境相联系。1978年以后的政治发展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三、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的多纬度考察
(一) 时间维度
如果仅仅从近代来说,中国的政治发展可以从1911年开始。之所以以这一时期为开端是因为这个时期中国开始走现代国家的道路。中国的传统社会走向消解,现代国家开始建立。这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没有达到建立现代国家的目标,而且这时的政治发展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做法,也就是彻底的抛弃中国文化,使中国的国家建制失去文化根基。
(一)政治发展的目标
第一,政治一体化。政治一体化“涉及到权威的合理化,并以单一的、世俗的和全国的政治权威来取代传统的、宗教的、家庭和种族的等等五化八门的政治权威。”权威的合理化也就是权力的集中化过程。因为“权威的分散与现代化是不相容的”,“现代化要求具有变革能力的权威”。
第二,政治制度化。“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政治制度化代表着“社会组织和政治程序的力量”。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都可根据其组织和程序所具备的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四个方面来衡量。A.适应性与政治体系的功能有关。一个政治体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越强,其制度化程度越高。反之,其适应性越弱,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因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是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向,提出前所未有的任务,这就要求政治体系必须对环境保持足够灵敏的反应。B.复杂性与政治体系的结构有关。政治体系的结构分化程度越深,专业化程度越高,其发展程度越充分,它的制度化水平越高。C.自主性表示政治组织和政治程度独立于其他社会团体和行为而生存的程度。在高度发达的政治体系中,政治组织享有的完整性是那些不发达的政治体制中的政治组织所不具备的。政治体系的自主性标志政治体系制衡机制的建立。D.内聚性。一个组织越团结,越具有内聚力,其制度化程度就越高。相反,组织越不团结,其制度化程度就越低。政治体系的内聚性表征政治体系法制权威的建立。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及目标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

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

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当代中国正经历一场广泛而又深刻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变革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政治变革也凸现出比较明显的发展趋势。

我们所以把这种变革视为政治发展,就在于,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且也是一个目标性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政治改革的基本目标。

所谓“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也正是在民主化取向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本文拟从十个主要方面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进行讨论。

一、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高度一体化转向适度分离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特别是在建国初期,为了尽快摆脱贫穷落后,加速实现工业化,实行了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体制和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的基本特征是社会高度的国家化,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权力相对萎缩。

由于社会缺乏自主性,社会流动性差,内部分化不明显,各种社会组织无法得到正常发育,社会内部难以形成一套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

另一方面是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整个社会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人到组织几乎都成了没有任何自主性的国家权力的附属物。

社会的高度国家化,虽然可以提高国家权力的组织动员能力,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推动经济在短时期内的高速增长,但是,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协调问题,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现代社会。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在提出破除高度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任务时,并没有自觉地意识到造成这种体制的更深层原因,所以,当时的改革只不过是在政府机构之间重新分配权力,即把一些权力下放给地方政权,由原来的中央行政控制变为地方行政控制,并未在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上作大的调整。

这种改革虽给地方带来了很大积极性,但没有触及到我国社会运行中的根本问题,即政治对经济、国家对社会的高强度支配。

这种改革思路和作法,在实践中不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而且产生了新的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政治学既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社会科学基础学科,又是一门以研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应用性学科,对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有重大价值。

因此,政治学在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位置,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实际上,在欧美各国,政治学已发展成一门理论成熟、体系完整的独立学科。

就现代中国而言,本世纪前40年曾开展过以引进和介绍西方政治理论为中心的研究工作,但彼时的政治学毕竟未能摆脱西方政治学的窠臼,严格来说,学科性质的中国政治学并未形成。

而新中国建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政治学更一度被取消,政治学的教学和研究也随之而中断。

直到20年前政治学在改革开放这一大的时代前景下才得以重建并得到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灿然可睹。

本文拟对这20年中政治学的发展成就及不足作一简要总结,着重对其未来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以推动中国政治学和中国政治的跨世纪发展。

一、中国政治学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特别是1979年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以来,短短的20年中,中国政治学就经历了恢复和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其间虽多有曲折甚至反复,但成就十分显著:首先,开展了政治学理论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国政治学的学科体系。

中国政治学在恢复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体系为起点,甚至为基本框架的,这使得80年代前、中期出版的一些“政治学原理”教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没有多少区别,缺乏鲜明的学科特色。

为改变这一状况,政治学界付出了艰苦的努力,80年代后期一些政治学者开始以政治学的理论逻辑和范畴体系思考政治学问题,出现了一批以《权力政治学》(李景鹏,1993)、《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等,1995)、《政治学原理》(汪锡奎等,1997)等为代表的政治学力作。

中国政治学开始形成相当独立、自成体系的范畴体系。

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的学科地位已经无可动摇地确立下来,社会科学界已经普遍认同政治学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专题九: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专题九:现阶段我国政治发展的问题及其改革方向
卫生、养老、住房、社会治安、扶贫和困 难救助、突发事件和应急、就业、生产食 品药品安全、水电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 ,这些民生领域,市场大多是失灵的,需 要由政府来提供保障和供给。但是,由于 政府职能缺失,在许多方面认识不清,管 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致使民生问题突出。
而另一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部门 、企业,本该按市场功能进行生产,政 府只起监管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缺 失,参与其中,和这些企业、部门一起 ,借助于对公共资源和市场地位的控制 和垄断,获取超本职和超经济的利润。 在收入分配领域中,提到的政府和大国 企占有过多的分配利益,并导致了行业 收入差距大和居民个人收入差距大,就 是政府与市场关系错位的又一反映。
什么是依法治国?1997年9月中共十 五大提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 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 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 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 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 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 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 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权力过份集中时,权大于法, 而不能做到依法治国;
权力分散时,国家权力被削弱, 也不能做到依法治国。
利益大过法治,能人治政、能人 政府又如何?
法治建设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 群众。2010年09月23日 , 温家宝在美 访问期间说:中国要建立一个民主和法 治的国家,所谓法治最重要的就是当一 个政党执政以后,应该按照宪法和法律 办事,党的意志和主张也要通过法定的 程序来变为宪法和法律的条文,所有的 组织都要在符合宪法和法律下行动,这 才叫依法治国。
1、权力腐败的现象滋生蔓延。 政治服务于经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 出现了权力腐败。
第一,一些地方政治被经济单方面 决定,形成了权力被资本绑架、资本和 权力勾结的情况,政治权力丧失了应有 的主导性和独立性,出现了权力腐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
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

从政治发展的目标来说,它结束了少数
人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局面,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真正成了国
家的主人。

因此,只看在社会主以条件下,一种与以往任何剥当制度有看本质
区别的最且普遍性,广泛性和直了性的金主政治,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致力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自觉追求和维护,没有民主就
没有社会主义。

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以政治发
展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

当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有步骤,有秩序的从低级到
高级持续稳步地加以推进。

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取向

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取向

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取向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是一组基本的矛盾。

在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面临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其中,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之间由矛盾导致的分离形成国家权力扩张和公民权利萎缩的局面,是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总根源。

因此,实现二者动态的理性平衡就成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价值目标取向。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权力权利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及其他社会改革的局面目前仍未破解。

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复杂问题还未解决,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范明英教授撰文认为,目前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民主集中制下如何同时保障少数和多数群体的利益和意志,对少数人和弱势群体加强公正关怀;在民主政治领域,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在实践中经常出现的分离状态;国家法制不健全和政府依法治国方略实施不到位的问题还很突出;如何保证人民的政治参与真正落到实处来实现人民的意志;如何以基层民主推进上层民主和如何以党内民主推动整个社会民主的发展创新。

笔者认为,在上述问题中最根本的是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分离问题。

鉴于此,在不断加强国家权力的过程中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理性平衡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价值目标。

如何通过公民权利规制、监督国家权力,用国家权力规范公民权利就成为我国现阶段政治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权力和权利:矛盾中共生权力(power)和权利(right)是法学的一对基本范畴。

国家权力指依法由公共机关及其附属组织掌握和运用的那部分社会权力。

在法律上,国家权力概念反映的对象是与公民为代表的个体对称的一切集合体依法享有的权力,其中主要是指国家机构拥有的职权,但也有一部分是法人或其他社会经济组织依法拥有的与公民权利相对应的那些职权,如这些组织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职权等等,它们是国家机构的职权的延伸。

在原理上,国家权力可以分解为本源性权力和行使性权力,现代民主国家的权力都是人民通过民主法律程序认知,人民通过和认可的一部分权利组成公共权力以控制社会,维持秩序。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高度融合,并“通过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政治体制,使政治和行政权力几乎垄断和控制一切社会资源,使得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行政化、社会生活政治化,形成了一个以执政党和政府等广义的政治权力为中轴的社会组织体制”。(注:黄卫平:《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纵横谈》,第30页。)即使今日,只要市场经济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种状况就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第二,通过经济发展的执政绩效来获得政治合法性容易陷入“政治犬儒主义”。这是一种社会制度良莠评价理论,即:评价一个社会好不好,主要看它的政治制度,制度好 ,则一切都好;制度不好,则一切都坏。它认为好的政治制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而一切社会弊病都是由不好的政治制度引起的。这种思维定势极易在经济发展不可避免 的低迷时期引发政治合法性危机。
关 键 词】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策略
当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发端于对“文革”十年浩劫的反思,发生在全球化浪潮起伏跌宕、风云变幻的时期,面向的是一个经历了改革开放20多年、处于经济高速全球化和市场化之中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的社会,相伴生的是因为“文革”的冲击而把经济利益作为主导价值诉求、政治兴趣被边缘化的社会心态。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深刻变化: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得以初步分离,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肯定和强化,公民社会正在孕育成长,体制外的民主因素开始萌动,体制内的民主因素被逐步激活。这一切既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负重与希望,也塑造和决定了中国必须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娴熟的政治技巧渐进地推动政治发展。
显然,中国经济改革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高度融合的传统集权体制中将两者进行剥离,并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和刺激政治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体制改革本身就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题中之义。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实困境与治理取向近年来,中国在国家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然而,与不断发展的治理需求相比,中国国家治理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

因此,理性的治理取向是保障现代国家治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养老保障、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增加。

因此,中国的国家治理需要调整现有福利政策,加大对社会福利的投入,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同时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平衡问题中国经济取得的快速发展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动力,然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发展过快导致了资源环境的严重压力,比如空气污染、水资源紧张等等。

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

因此,国家治理需要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政府行政效能的提升与权力监督的加强中国国家治理中存在政府行政效能低下的问题,表现为行政效率低下、决策执行不力等。

这一问题主要源于行政权力的过于集中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为了提升行政效能,中国国家治理需要加强权力监督,推进政务公开,构建透明、负责、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同时,加强公民参与,推动政府与社会各界的互动与对话,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使民众能够参与到国家治理中来。

四、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的化解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与民生问题也日益凸显,比如收入分配不均、教育医疗资源不平衡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强调查研究,深入了解人民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加大保障力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国家治理的取向在于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整体发展目标。

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

从中国社会历史实际看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摘要构建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趋势的现代政治制度, 不仅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 而且直接关涉到一个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透过百年历史迷雾, 寻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主线, 可以看出, 自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史, 即是一部以政治制度变革为主线的历史。

对于近代中国来说, 面对中西较量背后的政治制度落差, 政治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就在于创建一套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取向的现代政治制度。

围绕此目标, 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 掌控政制变革主导权的政治集团先后发起了三次构建现代政治制度的努力, 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反思和总结近代中国政治制度变革历程的经验教训, 不仅可以深化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规律的理解, 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与政治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找寻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社会历史;政治发展趋势;当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就面临着西方强势文明(尤其是制度文明) 的逼迫与挑战, 而近代中国人对于中西落差的认识也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非正式制度(风俗习惯、文化心理、意识形态)的心路转变。

而政治制度学习与政治制度创新之所以最终成为近代中国的显性话语, 乃是受启发于单纯的器物学习1所招致的破产。

在求索中国如何“应变”与“图存”的历程中, 随着国人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 政治制度创新问题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前台, 并成为决定命途多舛的近代中国能否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沦中奋而崛起、重获新生与复兴的核心因素。

在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近代中国, 应抱以怎样的价值取向和终极关怀, 选择怎样的政治制度模式和建构路径来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统一、富强, 就成为近代中国各阶级必须直视和解决的难题。

面对这一艰巨课题, 近代中国的政治精英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 政治精英们选择了不同的求解方案, 但是他们的最终目标是共同的: 通过政治制度创新在中国确立以民主法制人权为核心的现代政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取向及目标[内容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主要面对恰当处理政治稳定、传统政治文化转型为主的两大挑战。

而经济发展和公民社会的成长成为政治发展的不竭动力。

因此,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渐进改革为主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本方向。

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的成功实践将累积成为推动政治发展的制度经验。

在渐进平衡中保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未来。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渐进改革公民社会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既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三十年,也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的三十年。

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层面的进步,都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条渐进的政治发展路径也渐趋清晰。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学理上系统总结和思考中国政治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面对的基本问题政治发展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政治理论学者所提出的政治发展概念框架,就其基本方法和内容建构而言,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是从为发展中国家设计政治发展模式出发,认为政治发展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在政治稳定的基础上,对现行政治体系进行重组重构,其核心主张是从旧政治制度向新政治制度实现政治“制度化”的彻底转变。

二是从政治实施过程出发,把政治发展理解为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过程)的社会适应性改革和完善,这一过程的发展不仅有赖于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状况,更取决于公民政治参与和集团政治的发展。

三是从比较政治研究角度出发,把政治发展界定为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结构日益分化,包括政治体系结构、政治过程结构和政治政策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国外政治发展问题研究肇发于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过程中政治变迁方面的研究,同时它又是当代比较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在研究进展中,他们将政治发展的主体定位于民族国家及其关注政治体系和政治结构变化的理论倾向决定了其研究成果对当代政治生活和政治研究发生广泛的影响。

这类研究大都以美国民主政治的现状为价值取向和设计蓝图,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西方化的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模式。

国内政治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政治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大体上形成了两种概念性分析框架。

狭义论者着力从现代化进程来探讨政治发展的过程与趋势,认为政治发展系指现代化过程中社会政治系统的变迁,是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条件,其一般趋势在于政治权威的强化、政治系统职能范围的扩大、政治体系的科学化、政治运作的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大众化。

广义论者将政治发展纳入人类社会的历史中考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和历史过程理论为指导,或主张“政治发展意味着建立适应一个特定社会的历史──社会──文化要求变化的稳定的政治体系”,或认为政治发展“是适应经济与社会变革要求的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建构、调整与变迁”,或提出政治发展指的是“人类从政治国家产生起,多个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由低级向高级、由旧质态向新质态不断发展变化、上升前进的政治文明运动过程”。

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渐进量变与根本质变的统一,政治发展的实现途径主要有政治革命、政治改革和政治改良等”。

政治发展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应该是指民族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通过对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以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运动。

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不仅需要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其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还需要社会文化与之相适宜,为其提供更为优良的社会环境和更丰富的社会资源。

政治发展问题研究的关键并不在于回答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或者什么样的政治才能达到现代化,而应当回答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政治如何通过自身的调整与社会其他系统互相协调,形成良性的结构运行体系,从而在推进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政治自身的发展。

特定社会形态的政治发展的程度或水平就表现为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体现人类改善政治生活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和政治发展的进步程度,政治发展也就是政治文明建设。

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情况表明,中国人民选择经历社会政治革命和政治制度根本变革而开辟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历史特点,又决定了中国人民必然选择经历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实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样一条现实政治发展道路也是正确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却同时也仍存在一些亟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政治稳定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基础作为一种状态的政治稳定,是当代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政治发展研究领域中的重大问题。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就是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问题。

国内的主要问题:“根据我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来看,在现代化过程中,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很多。

体制对抗、观念冲突、示范误导、政治腐败、政治参与无度和国际形势影响等都可能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诱因。

但最重要的还是利益分化问题,利益因素是影响政治稳定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

”转型期的中国,利益主体多元所导致的权利博弈成为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美国著名的政治家李普塞特做了这样的论断:“合法性的危机是变革的危机。

因此,它的根源必须从现代社会变革的性质中去寻求。

在向新的社会结构过渡期间,合法性危机可以分别出现在以下两种条件下:(1)主要的保守组织机构的处境在结构变革时期受到威胁;(2)社会上的主要团体在过渡时期或至少在它们一旦提出政治要求时,不能进入政治系统。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深入,由此导致的收入差距拉大和机会的不均等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此,如何快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此推进公共政治协调机制的制度化,推动多元利益主体公平的博弈和对话,增进不同利益主体在改革和发展旗帜下的共识成为政治发展的重要任务。

国际关系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在全球化的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国内局部出现问题的时候,国际政治力量就可能会乘虚而入,成为威胁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不利因素。

中亚国家的颜色革命就是最有力的例证。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正在遭受来自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挑战和侵蚀,对与处于发展和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挑战和压力无疑是巨大的。

在全球信息交流日益快速和便捷的今天,国家政权的控制力无疑受到了信息和传媒的巨大挑战。

那些所谓的普世价值和普世意义的争论,如果和特定时期的国内政治问题结合,就可能会转化为意识形态,形成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模仿效应,稍有不慎就会使整个民族和国家陷入失序和内乱当中,给改革和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这无疑会成为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的重大挑战。

因此,政治稳定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期的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适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适度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提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就成为当前我国政治发展中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影响推动政治发展仅仅有制度的改革和进步是不够的。

如果说政治制度建设是政治发展的客观要件,那么政治文化就是其主观要素。

政治文化的独立性和延续性决定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具有完全迥异的政治文化。

而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挑战就是传统和现代的矛盾。

可以说,现代化过程也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

“科学和民主,是舶来品。

中国的传统思想,没有产生科学与民主;如果探索一下中国文化的渊源与根据,也可以断定,中国产生不出科学与民主来。

”]顾准的观点指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于现代政治发展的先天不足。

要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发展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彻底的批判和反思。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就在于传统政治文化当中不利于推动政治发展的那些因子。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政治发展就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所提出的政治体系的建设、政治稳定的加强或民主政治的发展等一系列任务。

”[4]政治发展的目标就是实现政治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5]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目标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

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我们遭遇的一个重大挑战和难题就是来自传统政治文化中某些根深蒂固的习惯思维和意识的影响。

尤其是当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和特定政治阶层或者团体结合在一起时,势必会阻碍政治发展的进程。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强烈的等级尊卑观念、绝对权威和专制思想都是和民主与科学相悖逆的。

关键是这些因子还在我们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施加着影响。

剔除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既需要不断地教育和学习,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反思。

从这个层面上讲,民主和科学的成长,法治和民主的进步就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

二、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研究的动力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虽然还存在些许问题,但从不缺乏前进的动力。

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国的政治发展从总体来看,动力主要来自于两方面:1、经济发展是政治发展的直接动力众所周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这对矛盾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

因此,改革无疑是推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1〕恩格斯也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2〕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的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已成为仅次于美、日、德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GDP突破了2000美元大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我国在基本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之后,又初步达到了小康水平,并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并积极推动改革开放事业。

这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造了良性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大量减少,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大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转入大众化教育。

与此相适应,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政议政的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加速了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为国家的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