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合集下载

乡中小学现状调研报告

乡中小学现状调研报告

乡中小学现状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为了了解乡村中小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旨在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深入了解乡村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等情况,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了乡镇的几所中小学作为调研对象。

二、调研结果1.教育资源不足在乡村地区,中小学教育资源不足是一大问题。

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教室条件较差,很多学生只能在简陋的临时教室上课,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图书馆、实验室等专项教室也几乎没有,学生无法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2.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师资结构不完善是一个主要问题。

由于教育资源不足,乡村中小学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加入。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中小学的师资培训相对欠缺,导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亟需提高。

3.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乡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一方面,由于师资不足和教育资源有限,学校对学生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有一定的限制,无法提供综合性的教学;另一方面,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学质量较差,而城市周边地区的乡村中小学则相对较好。

4.学生接受教育机会有限乡村中小学学生的接受教育机会有限。

由于经济原因或家庭条件等因素,一些乡村中小学的学生无法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无法进入好的中学和大学。

这将导致他们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增加贫困发生率。

三、调研建议1.提高教育投入政府应加大对乡村中小学的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

增加教室数量,建设图书馆、实验室等专项教室,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

2.加强师资培训政府可以组织培训班,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

同时,鼓励优秀的教师到乡村中小学工作,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3.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乡村中小学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与城市中小学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优质资源。

《2024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范文

《2024年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范文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领域。

农村地区因其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环境污染的危害往往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分析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以推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二、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1. 水污染严重农村地区的水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以及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

这些污染物严重威胁了农村地区的水源安全,影响了农民的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

2. 空气质量恶化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恶化主要源于农业活动产生的扬尘、秸秆焚烧等污染物,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还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3. 土壤污染加剧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此外,一些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随意丢弃也加剧了土壤污染。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壤的质量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环境污染的保护对策1.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首先需要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政府应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同时,应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共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2. 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行为,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

同时,应加强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监管,防止废气、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

对于违法排污的企业和个人,应依法严惩。

3.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

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农民采用有机肥、生物农药等环保型农业生产方式。

同时,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江苏省梨园小学王诗秀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但是,五年过去了,中小学环境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不少。

笔者曾对16所中学,47所小学环境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此,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现状之一:环境教育的意识滞后。

调查中,笔者发现当前人类普遍面临的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淡水资源面临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未能引起中小学师生的警觉。

被调查的194 名师生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相当一部分人未能树立改善和保护环境必须立即“从现在做起”的紧迫意识,未能树立起“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教育奠基意识。

不少学校也未能把环境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它与升学率不挂钩,抓不抓一个样,抓得好不好一个样,将它放在了可有可无的地位。

调查的16所中学中,只有1 所在教学计划中了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要求;47所小学也只有3所各搞过一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由此可见,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学生,对环境教育的认识,是明显滞后的。

现状之二: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

调查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温室效应”等常见的环境污染情况都解释不清楚,被调查的86名教师中,有38名根本没听说过上述词语。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教师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槽糕。

调查时,笔者要求学生写出几种熟悉的环境污染名称,结果被调查的108个学生只有4个答得较好。

现状之三:环境教育的师资紧缺。

笔者调查的63所中小学无一专职环保教师,各搞过1次环境教育专题活动的3所小学的主讲人也都是请的当地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

现状之四:环境教育的途径偏少。

调查的63所中小学每年真正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是植树节植树和日常大扫除等环境卫生教育,几乎没有开展过其它环境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可概括为“六无”,即:无环境教育意识,无教学计划,无教学师资,无教学活动安排,无必备的课外读物、仪器设备、录像带、科幻片等教学资料,无教学效果。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中小学生态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中小学生态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教育主体意识不够鲜明,很多学校和老师对环保意识和生态教育重视不够,对环境伦理和生态知识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二是教育内容狭隘,缺乏专业的生态教材和资源,学生在接受生态教育时很难获得全面、系统、科学、深入的知识;三是教育方法单一,往往采取讲授式、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体验性和互动性,影响了生态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对此,中小学生态教育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进和提升:一、增强教育主体意识。

各级政府、学校和老师应该切实提高环保意识,以环保教育为重要组成部分,将其与课程整合起来,形成系统的生态教育体系。

同时,加强环境课程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教师的生态教育能力和专业性,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自觉保护环境,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二、拓宽教育内容。

在生态教育内容上,需要建设完善的生态教育资源、生态教材和教学工具,增加环保课程和活动的数量和种类,形成多样化、富有吸引力的生态教育产品。

同时,建设以考察实践为核心的生态实验室和基地,开展生态实践和实验,让学生亲手去观察、摸索、感受、体验,从而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热爱和责任感。

三、创新教育方法。

在教育方法上,应该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和创新,鼓励学生个性化、情境化的参与方式。

例如,可以举办生态讲座、环保课程、科技创新大赛、生态实践营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游戏、体验、表演之中,对环保、生态、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掌握和应用。

同时,在教育中要重视与工业界、科研机构等相关组织的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环保意识。

总之,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对策需要学校和教育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进、共同成长。

只有大力加强生态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绿色与环保的重要性,走上环保的道路,有效减少环境污染,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浅析农村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和实施策略——以武威市凉州区农村为例

浅析农村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和实施策略——以武威市凉州区农村为例

【关键词】农村学校;环保教育;现状;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0)23—0024—02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健康生活。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农村,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树木大量死亡、白色污染有增无减、水资源严重短缺、沙尘暴肆虐、建筑垃圾向农村偷运、生活垃圾随处堆放、农作物秸秆随意堆放、农田地膜塑料污染严重……人们不重视生活环境,无环境保护理念,环保意识比较淡薄,环保不积极、不主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工作。

积极加强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大力实施环保教育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教育工作。

一、农村学校环保教育的现状当前,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轻视环保教育的现象,环保教育的发展比较滞后。

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环保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教师中无环保专职教师,缺乏环保教育相关专业的教材和读物;学校对教师环保意识方面的培训无计划和安排,环保教育活动开展少,基本处于应付状态;环保实践行动走过场,部分家长不支持,认为是学校和教师“不务正业”。

究其原因是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社会、家长甚至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升学考试成绩给学校排名,学校对教师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也是以教学成绩论英雄。

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学校与教师必须要顺应社会和家长的期望,以文化课教学为重点,抓好学生的考试成绩。

很显然,这样的环保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环保意识和环保实践技能的培养。

学校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青少年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职责。

环保教育应该从幼儿园、小学抓起,要从学校课堂教育入手,这是新时代赋予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使命和责任,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农村学校环保教育的对策(一)认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比较重视环保工作。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生态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小学生态教育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化、教育资源的短缺、师资队伍的不足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促进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一、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1. 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目前,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单一,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和一些简单的实践活动上。

教师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学习生态科学方面缺乏实际操作和感受,容易导致知识的脱节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欠缺。

2. 教育资源短缺中小学生态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和其他教育设施条件有限,使得学生们接触到的生态知识有限,缺乏机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

3. 师资队伍不足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师资队伍相对匮乏,很多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造成了生态教育教师的短缺和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学生对生态教育的需求。

二、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对策1. 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为了改变中小学生态教育内容和方法单一的现状,可以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多样化教学方式。

开展校园环境维护、废旧利用、植物栽培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可以将生态环保知识在教材中渗透,增加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

2. 丰富教育资源中小学生态教育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比如举办生态环境知识竞赛、组织校园环保展览等活动,扩大学生在生态教育中的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和老师积极参与社会环保活动,扩大学校资源的获取渠道,丰富教育资源。

3. 提高师资水平中小学生态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来支持,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等方式来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

有关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有关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有关农村中小学教育管理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中江县继光镇中心学校肖和江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距中江县城35公里,学校承担着当地十九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义务教育的任务,学校下设有初级中学、中心中小学、分校各一所,村小学6所,共有57个教学班2252名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员工114人。

长期以来,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诸因素的制约,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制约着我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对我校办学现状的全面调查及横向比较,发现存在着以下问题,集中体现在“办学资金不足、办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简陋、教学手段落后、师资配备不齐、教师待遇低下、思想观念保守”等多个方面。

因此,本人认为农村中小学面临的严峻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目标,达到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健康发展、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面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农村中小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惑1、政府投资规模不够,办学条件艰苦落后。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农村基础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导致农村中小学基础差、底子薄,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总体投资规模严重不够,中央财政用于补助地方基础教育的经费主要是用于满足农村孩子读得起书的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造成学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人员特别紧张、管理难度日渐加大等突出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原有办学规模及教学设施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了。

一些城市学校和重点中学校园建设十分漂亮甚至豪华,教学设施现代化程度很高,一些“窗口学校”有学生公寓、教师公寓、校园网站、图书馆、体育馆、科技大楼等。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可能的对策来探讨这一现象。

1. 问题的现状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资短缺、教材匮乏、校舍设施落后等方面。

很多农村学校存在着师生比例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师生负担过重,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此外,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材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校舍设施老化、缺乏安全保障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隐患。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的产生主要受到经济落后、人口外流、政策疏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农村地区经济落后,教育经费短缺,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大量人口外流使得农村学校的生源减少,师资队伍无法得到有效补充。

政策上的疏漏也导致了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缺乏,相关部门在政策执行上存在着漏洞和不足。

3. 问题带来的危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未来发展。

学生在学习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很难得到有效的知识传授和培养,影响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资源不足还导致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教育机会不公平,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影响了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

4. 加大教育投入要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加大教育投入。

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经济支持,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确保对农村学校的投入不低于城市学校。

同时,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教育经费分配机制,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5. 提升师资队伍素质其次,需要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经费,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建立健全农村教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6. 更新教学设备和教材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更新教学设备和教材来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经费支持项目,对农村学校进行设施改造和教材更新,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小学生态教育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教育理念滞后、教育方式单一等。

为了推进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包括拓展教育资源、更新教育理念、多元化教育方式等。

本文将对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1. 教育资源不足目前,中小学生态教育的资源相对匮乏,教材、教具、教师等方面的资源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很多学校在进行生态教育时,常常面临着教材过时、教具不足、教师水平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也限制了生态教育的深入开展。

2. 教育理念滞后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并不高。

很多学校和教师对生态教育的认识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的形成,也影响了生态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3. 教育方式单一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生态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课本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宣传上,缺乏实践和体验式的教育。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兴趣和热情,也无法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二、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对策1. 拓展教育资源拓展教育资源,包括更新教材、采购教具、培训教师等。

通过更新教材,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环保知识和理念,通过采购教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和体验机会,通过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素养。

这样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生态教育资源,提高生态教育的全面性和深度性。

2. 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重新认识和评价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深刻内涵。

要使生态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推动学校教育目标的转变,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中小学生态教育已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当前的发展状况仍然不够理想。

本文从教育课程、教师能力、学校环境、社会参与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对中小学生态教育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未来发展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对策。

一、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当前,学校中小学生态教育的教育课程多数仅仅是在科学课程中加入一些生态内容,但缺乏专门的生态学习课程。

这种限制性的设置使许多学生答题反应只想到生态系统和生态链,但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或生态伦理等方面。

针对这样的问题,要开发专门的生态学习课程。

帮助学生学习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与人类活动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反思当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生态道德和自然保护意识。

二、教师生态知识与能力水平不高目前,许多教师在生态知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乏和局限,可能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中开展生态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有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既缺乏生态方面的学术素质和基本素质,也难以满足生态教育的教学要求。

为了缓解这种状况,应该着重加强教师的生态知识和系列素质培养。

包括举行更多的生态学习和讲座,以及对教师长期开展在职进修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生态素养和专业素质,鼓励教师从激情,学术论文选题到青年科学家论坛等角度回应生态领域的呼唤;此外,可以多组织教育公开课,以及“知行合一”的带动作用,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生态教育资源,因此学生对生态知识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也将得到增长。

三、学校环境和学习制度方面不足既然学校生态教育主题的中心位置,那么就要设计学校环境和学习制度从各个环节促进这一理念的推广。

目前,许多学校生态环境不太理想,缺乏生态景观和文化。

同时,学校制度和管理方面也没有十分注重生态教育,缺乏学校领导层的指导和支持。

针对这种状况,应该设立生态环境设计科目,并利用多年的教育经验积极用心布置环境,使生态教育在校内环境中得到实际应用。

同时,学校应设立一个针对生态教育的有效活动和制度,包括校内和校外,可替换的积极和动态的制定和利用额外的课外时间。

优化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

优化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

优化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广泛视为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农村地区的相对落后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往往不如城市学生理想。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

首先,农村学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学习资源的匮乏。

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投入。

政府应该提供资金支持,用于购买教学设备、图书馆建设、实验室建设等。

此外,可以通过引入远程教育,让农村学生享受到城市学生同样的高质量教育资源。

其次,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也是优化农村学生学习环境的重要方面。

农村学校往往条件有限,仅仅提供基本的学习设施。

为了给农村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更新学校的硬件设备,如电脑、投影仪、多媒体教室等。

另外,学校建设应该注重一流的教室和宿舍设施,以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此外,优化农村学生学习环境还需要关注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的教师能够提供更好的教学和辅导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师资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

同时,可以鼓励优秀的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或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将城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共享给农村学生。

此外,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优化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政府可以组织家长培训班,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进行学习。

另外,可以通过鼓励家庭阅读、设立家庭学习角等方式,为农村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需要得到有效地优化。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的投入,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同时注重家庭教育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够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的学习环境,实现公平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

小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

小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案
在农村小学人居环境整治方面,首先要注重教育意识的培养。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他们爱护家园的重要性,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要加强环境整治工作。

学校要进行定期的环境清理,保持校园的整洁和美观。

另外,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外,要注重宣传教育工作。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如环保知识讲座、主题班会等,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家庭也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之,农村小学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打造一个优美、整洁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快乐成长。

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为农村小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第 1 页共 1 页。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

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环境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质量和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

然而,当前农村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污染排放、生态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

因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1污染排放问题严重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农村环境中,导致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例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药化肥的滥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工业废气、农业焚烧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农民健康。

2生态破坏现象普遍过度开发、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行为导致农村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森林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一些地区过度开发农村资源,如过度开采矿产、过度利用水资源等。

这不仅导致资源枯竭,还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三、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2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积极推广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污染物的使用。

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模式,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转型,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压力。

3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入力度,建设和完善农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4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模式。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减少对环境的依赖和破坏。

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现状与对策

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现状与对策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农村山区小学教育更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山区小学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

深入了解其现状并探寻有效的对策,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山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现状1、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山区小学往往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教育资源的获取相对困难。

学校的硬件设施简陋,教学楼破旧,教学设备短缺,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师资力量薄弱优秀教师的短缺是农村山区小学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方面,由于山区条件艰苦,工作环境差,待遇低,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

另一方面,现有教师队伍中,学历层次较低,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很多教师身兼多门课程,教学压力大,缺乏参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导致教学方法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

3、学生生源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将孩子送到城市读书,导致农村山区小学生源流失严重。

留下来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教育支持。

4、教育观念落后在农村山区,一些家长和教师仍然存在着陈旧的教育观念,认为读书就是为了识字和找工作,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此外,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二、农村山区小学教育的对策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山区小学的资金投入,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化的教学楼、操场、实验室、图书馆等。

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等,让农村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山区教师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投身农村教育事业。

加强教师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进修和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乡村教育校园环境改善

乡村教育校园环境改善

乡村教育校园环境改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生活和工作。

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逐渐被忽视,导致乡村教育相对滞后,校园环境也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因此,如何改善乡村教育校园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加大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乡村教育的资金支持,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这样一来,乡村学校便能获得更多的经费,用于改善校园环境。

比如修建更美观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以及多功能活动室等。

其次,改善教育设施。

乡村学校的教育设施相对简陋,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

因此,需要更新或增加校园设施,如配备齐全的电脑、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此外,还应该加强学生宿舍和食堂的建设,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就餐环境。

同时,培养乡村教师队伍。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乡村教育的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此外,应该通过各种奖励和鼓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

另外,加强与城市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城市学校相对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可以为乡村学校提供弥补不足的帮助。

通过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可以让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提高。

例如,可以举办教师培训交流活动,组织城市学生到乡村学校参观学习,促进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此外,要加强对乡村教育的宣传。

乡村教育往往被忽视,缺乏社会关注。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宣传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增加社会各界对乡村教育发展的关注力度。

只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乡村教育的校园环境才能获得改善。

总结起来,乡村教育校园环境的改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政府、学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共同发力,加大投入,改善教育设施,培养乡村教师队伍,加强与城市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对乡村教育的宣传,为乡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生态教育逐渐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国内,教育部门也逐渐开展了生态教育项目。

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中小学生的生态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具体分析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对策。

1.社会环境导致生态教育受到冷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生产、工业化生产的加速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显然变得更加突出,这也导致了生态教育的缺失。

在这种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断牺牲环境的社会环境下,生态教育因此无法得到广泛的重视和传播。

2.教育内容的单调和固化当前中小学生态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一些常态化防疫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原理知识,内容单一。

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育很难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无法真正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对于学生来说,并无法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3.生态教育的实践性不足中小学生态教育过程中缺少实践环节。

理论性的教育虽然能够使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但是没有实际操作,难以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质,在实际行动中不会去关心和保护环境。

1.提高社会关注当前,生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坚持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加强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此促进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视,鼓励全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环保的事业当中。

要注重教育内容的多元化,让学生了解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并进行实际行动力,改变只知道理论而不知道实践的情况。

在课程设置中加入大量实践性的设计,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切实感受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理念和品质,以此让学生更好地践行环保行动、提升环保实践的能力。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应从幼儿园开始,并逐渐加强,扩大至中小学阶段,在校内校外广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如讲座、宣传册、海报等创新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知识、学习环保技能,并倡导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行动。

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乡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近年来,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短板。

尽管国家政府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有所增加,但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首先,乡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以及高薪诱惑较少等原因,许多优秀的中小学教师都倾向于选择城市学校工作,导致乡村学校教师队伍普遍短缺,并且大部分教师缺乏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

其次,乡村学校条件落后。

很多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差强人意,无法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们,例如有些学校没有合适的图书馆、实验室以及音视频设备等。

这种条件限制了学生们的发展和教师们的教学水平。

第三,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需求。

现行课程体系大多是从城市转移而来,在内容与形式上对农村地区的适应性不强。

乡村学生通常对农业、农村经济等本地特色课程感兴趣,但缺乏相关开设,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并使得学科知识脱离了实际生活。

第四,家庭教育环境存在差距。

一些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家庭教育资源匮乏,这导致了孩子们在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方面的欠缺,甚至有些孩子因为过早辍学而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二、对策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改善乡村教育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加强师资培训和激励措施乡村学校可通过与城市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班等形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薪资补贴力度,并设立监督机构确保补贴发放到位。

此外,还可以在乡村教育中引入职业发展路径,为优秀乡村教师提供晋升和培训机会,激励他们留在乡村学校从事教育工作。

二、改善乡村学校基础设施政府要加大对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并制定相关规范,确保每所学校都有合理的图书馆、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等。

同时,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扩展教育资源,为乡村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科知识。

三、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农村地区实际需求,增加农业技术、农村经济、环境保护等相关课程。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1. 引言1.1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意义中小学生态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和保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自然环境,培养孩子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生态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自然界的规律和珍贵性,增强环保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生态教育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生态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作原理,增加对生态平衡的认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高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能力。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意义重大且迫切,对孩子们的成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中小学生态教育现状分析目前,中小学生态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依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部分学校对生态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措施,导致学生在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方面缺乏必要的教育和引导。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的中小学生态教育条件较差,师资力量和教材资源不足,限制了生态教育的开展和深入。

学生学习压力大、课业繁重等因素也影响了中小学生态教育的推进,使得学生缺乏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中小学生态教育现状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解决,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素养。

2. 正文2.1 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生态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的宝贵性和环境的脆弱性,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的生态思维和系统观念。

引导学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自然和生态系统,建立起生态学习与生活、生态与经济、生态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和道德感。

通过生态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心。

4. 培养学生的生态技能和实践能力。

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引言: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农村小学却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和校舍条件差等方面探讨农村小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环境。

一、师资力量不足1.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普遍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教育往往成为年轻人流失较多的岗位之一,导致了师资力量纵向结构上的不平衡。

2. 缺乏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通道: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很多农村小学教师没有机会参加全面系统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无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并获得更好发展空间。

针对师资力量不足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政府加大投入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提供充足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鼓励优秀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并合理调配教师资源。

2. 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岗位晋升制度和薪酬激励机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

二、教学资源匮乏1. 教材和教辅不足:农村小学无法提供足够丰富的课程内容和相关辅助资料,限制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2. 实验条件有限:由于设备、经费等问题,很多农村小学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实验机会,影响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教学资源匮乏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 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投入,提供充足、适宜的课本、教辅资料及实验器材,并进行定期更新,保证学校教学质量。

2.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让农村小学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活动,扩大学生的接触面和知识渠道。

三、校舍条件差1. 老旧校舍存在安全隐患:很多农村小学的校舍建筑年代久远,结构老化,存在安全隐患。

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更需要高质量的校舍来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

2. 学生宿舍不足:很多农村小学没有宿舍条件,导致孤儿和留守儿童无法得到良好的居住环境与照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地区校园环保初探新课标地理学,主要阐述人们如何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充分和谐与协同进化;如何达到利已与利他、当代与后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臵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在资源开发、区域发展、国土整治、环境保护、灾害防治和城乡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出来。

而少数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学,要应着眼于人地关系,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基础知识,增强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的意识,把握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校园环境问题,尤为突出。

一、现状分析现状之一:校园环境保护意识滞后。

地球面临大气污染、气候变暖、水污染、资源枯竭、森林锐减、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臭氧层耗损、白色污染、人为破坏环境加剧等环境问题,未引起少数民族中小学师生的警惕,绝大多数人对以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没有充分认识。

现状之二: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

少数民族中小学教师对臭氧层耗损、土壤酸化、酸雨、“温室效应”等常见的环境污染不明白,几大多数教师都说不出上述污染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教师且如此,学生的情况更为糟禚。

现状之四:环境保护缺乏教育方法。

中小学环保教育,主要以植树节植树、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日常大扫除等为载体进行环保教育外,基本上无法开展其它环保教育活动,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多实践的少。

总之,目前少数名族中小学校环保教育方面,环境教育意识淡薄;教学计划涉及的少;教学活动安排少;教学资料匮乏;教学效果较差。

这些状况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危害着人民群众健康。

二、策略探究(一)、通过地理课堂教学渗透学生环保意识教育1.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和钻研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科学知识以及环境保护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因地制宜观、人与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有效形成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势和不足,克服不足,发挥优势,发展和谐经济。

如我校所在的土桥镇人多地少、沟壑纵深、资源贫乏,砖雕、纺织厂、铁厂等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普遍,应因势利导向商品化、市场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否则,不仅无法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续发展,还有可能因资源利用方式不当,而破坏生态环境,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的健康。

特别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环境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环境对人类制造的废弃物的容纳和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地球是人类之家,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

所以人类要保护环境,使它永远同人类和谐发展,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再者如果人口过度增长,生产和消费无节制的增张,定将导致资源短缺和枯竭、环境污染和退化,破坏人类未来生存的地球。

土桥镇计划生育政策虽然落实较好,获计划生育国优县,人口过快增长已得到遏制,但一些农村“多子多福”的封建观念依旧存在,人口快速增长趋势可能依然存在,通过教育,可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制度的必要性,自觉宣传、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地理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以“人一自然(资源与环境)一发展”为主线,了解基本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酸雨”、“臭氧层耗损”、“温室效应”、“白色污染”等环境专业术语名词,弄清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及对策,了解人类所面临的这些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社会经济同时忽视保护环境行为而造成的;认识到高能耗追求经济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经济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而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迫在眉睫。

为此,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应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传媒,自觉地认认真真地学习环保知识,增强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人类与环境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增强环境教育的紧迫感和主动性,关注提高中小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

当代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

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2.联系实际,在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臭氧层出现空洞、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森林面积锐减、草原退化、公害事件不断发生、淡水资源日渐匮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矿产资源日益减少、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可以联系实际举一些例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大夏河水日渐减少,河滩挖沙,山间地洞,春天的沙尘暴满街的污水,山体滑坡,大地不毛,过多的老鼠,白杨树的消失,口蹄疫、炭疽病等身边发生的环境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他们认识到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普遍性、紧迫性,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3.课堂教学要渗透丰富环境教育的知识。

通过学科渗透,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

一要围绕渗透重点。

在《自然》教材中要讲授空气污染和一些防护措施,安全用火、节约用水、水的消毒、水域污染和一些保护措施,食物链、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水土保持、植树造林、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在《社会》教材中要重点讲授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及环境保护的常识。

中学阶段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与环境保护;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大气和大气污染的防治;水资源和水体污染与防治;物理性污染(噪声、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各种能源和森林、草原、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环境与健康等等。

此外,语文等学科也应注重渗透环境教育知识。

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校园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教育,将组成学校人文环境的花草树木、假山、喷泉、雕塑、亭台榭阁、长廊绿架等自然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活生生的教材,将学校挂放的名人画像、板报画廊的设计、公告标语的书写等文化环境一并纳入环境教育的范畴。

同时注重各科配合,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习惯。

学生有了正确的环境意识后,要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除了地理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互相渗透配合外,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和家长有机结合成一个教育整体,进行持之以恒的协调教育。

首先,要教育学生从自身出发,爱护家庭环境做起,要保持家庭环境的整洁,美化家庭,培养学生美化环境的审美观念。

其次,要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社会公共环境。

让学生明白,家庭是小家,学校、社会是大家,爱护学校社会环境要象爱护家庭环境一样。

第三,要教育学生爱护大自然环境。

为让更多的学生、社会各部门都参与环境教育,扩大环境保护意识,全校发出如下倡议,并写进学校计划,要求实施: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学习和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2.节约用纸,在校内外不乱仍纸张;3.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泡沫饭盒和一次性木制筷;4.爱护花木,关爱绿地,不攀折花木;5.不抽烟,不燃放烟花爆竹;6.节约用水,不浪费水资源;7.加强环境法制教育。

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水法、大气污染法等法律,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法用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明确保护环境的法律意义。

使学生不但懂得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不只是文明道德问题,而且还是触犯法律的问题。

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强化了他们的法制观念。

二、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课外实践,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指导学生实践参与环境保护知识,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能参与解决实际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或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提高学生认识、评价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极其有效的。

因此,农村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学习环保知识,又重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积极的“参与意识”。

通常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校可采取以下六个活动:一是参加公益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种植成才树、清理公共垃圾等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又可增强他们参与环保的自豪感,二是参加文娱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歌咏比赛、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文娱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唱中,受到自我教育。

三是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

要求每个中小学生每年必须做到提一条环保建议、编一条环保警句、会唱一首环保歌曲、看一部环保电影、写一篇环保日记、做一件对环保有益的事、当好一个环保小卫士、做一个左邻右舍的环保“小老师”。

四是开展宣传活动。

在“地球日”、“环境日”、“节水周”、“爱鸟日”、“植树节”、“无烟日”、“粮食日”等节日,通过义务咨询、散发资料、广播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向周围邻居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五是开展社会调查。

每学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看看土壤的变化、农作物害虫的变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

六要开展保护环境的活动。

通过禁止滥砍滥伐、滥捕狂杀,保护生态平衡;禁止随意破坏土地,乱烧麦秸,随意排放污水等。

通过上述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作斗争的自觉性。

2、激励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地理组结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地理野外实践考察活动,成立了地理环保兴趣小组。

学习了有关环保知识、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环保讨论、演讲比赛和许多环保考察、调查研究工作,此外,环境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还积极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在同学们手中废旧的东西被重新利用,做成了各种精美的房屋、飞机、轮船和优美的风景,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大大提高学生们的地理学习兴趣,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巩固了课内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调查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强烈意愿。

总之,环境教育要采取形式多样、内容各异的教育方式,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到广阔的大自然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发挥学生在地理环境教育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以环境道德为中心,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模式。

可以达到增强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科学知识,强化环保理念,养成良好环境公德行为习惯的目的。

[参考文献]《农村中学环境教育实践探索》,“地理教育”2007年第2期,段文权;((二)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

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

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