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单元分析一上第七单元《加与减(二)》单元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加与减(二)》这一节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交流中发现,在探索中体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对于加减法的实际应用,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加减法的应用,如何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加减法的规律。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加减法的操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的苹果比小红的多2个,如果小红再拿一个给小明,那么他们的苹果数量就一样多了。

”让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加减法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图片,每组图片中有若干个物品,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发生了什么。

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感知到加减法的存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例,用实际的操作,验证加减法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加与减》教材分析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加与减》教材分析

新教材北师大版小学《加与减》教材分析(新教材)北师大版精品数学资料《加与减》教材分析单元学习目标1.借助对直观模型的操作活动,能进行整十数、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道理并掌握计算方法。

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提出一些可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结合现实情境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能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本套教科书关于整数加减法运算的学习分为四个层次,采取了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个阶段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点是学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这个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加减法运算,重点是理解加减法的运算意义和计算的道理。

第二个阶段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内容分布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和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是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

教科书除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运算意义的理解,还特别注重利用画图、操作、直观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l”和“借1当十”的计算道理。

第三个阶段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内容分布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

在进一步加强对运算意义和计算道理理解的基础上,教科书一方面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用多种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进退位的道理及计算过程中的有序性;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第四个阶段是三位数加减法,内容分布在本册(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和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并注重计算过程中的有序性;第二,强调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和验算的必要性。

单元学习内容分析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 加与减(二)_第01讲 20以内数的认识及简单加减(学生版讲义)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 加与减(二)_第01讲 20以内数的认识及简单加减(学生版讲义)
随练 2、 (1)小乐今天看了多少页? (2)你认为明天她应该从哪一页看起? 随练 3、小红看一本故事书,看到最精彩的地方却发现这本书少了几页,你知道这本书少了几页吗?
11
随练 4、填一填。 学校操场旁边种了一排树。第 15 棵树和第 19 棵树之间有多少棵树?
(1)画第一个○代表第( )棵树,接着往后画及往后数,再画一个○代表第( (2)再画一个○代表第( )棵树,再画一个○代表第( )棵树。 (3)最后画一个○代表第( )棵树。 (4)一共画了( )个○,就代表( )棵树。再去掉( )个○,剩下( 树和第 19 棵树之间有( )棵树。
7
例题 4、竞选班长.
(1)芳芳得了多少票? (2)军军得了多少票? (3)你能很快地说出谁当上了班长吗?送给他(她)一个
丽丽 军军 芳芳 □□□
吧.
例题 5、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6+( )=10 10+( )=16 13+( )=18 ( )+4=15
12+( )=14 2+( )=17
例题 6、智慧树。
号是( ).
我家门牌号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 1,个位上的数比十位多 3,我家的门牌号
是( ).
随练 随练 1、看图写数。
随练 2、想一想,画一画。
10 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知识精讲
1.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借助小棒计算 例如:计算10 + 5 的结果.
+
=
10 个小棒
5 个小棒
15 个小棒
例题 6、把 12、15、9、20、18、6 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随练 随练 1、(
)的前面是 17,(
)的后面是 12。
随练 2、按要求填数。 13、20、5、7、9、6、0、15、10、4、19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加与减(二)》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理解和接受能力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

同时,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和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加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将加减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动手动脑,体验和理解加减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和分享,培养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图片,如水果、动物等。

2.教学工具:准备实物、教具、学具等。

3.教学环境: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小组。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物或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实物操作,呈现加减法的概念。

如,拿出一些苹果,让学生观察,然后拿出更多的苹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的概念。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说课稿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说课稿

罗湖区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相同数目的相加、不同数目的相加、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二. 学情分析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数、识数的能力,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是,对于100以内的加减法,他们还存在着一些困难,比如计算速度慢、容易出错等问题。

此外,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正确地应用加减法,并能够灵活地进行运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加减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加减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和图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和练习,掌握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3.实例讲解: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加减法在解决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重要性。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说课稿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说课稿

《七、加与减(二)》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的说课人。

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七、加与减(二)》是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二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不退位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对于20以内的不退位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掌握。

但是,对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原理。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巩固: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 拓展: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材梳理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教材梳理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材梳理一、北师大版与人教版、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与减”内容对比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数学教材都以思想方法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重视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编排理念上差距不大。

在内容的安排上教材有以下不同:(一)人教版把加与减二分为两个单元。

第七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第九单元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在11-20各数的认识一单元让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整体结构是数数——读数――数的顺序――写数――通过操作教学不进位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义务教材相比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加强数感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2、在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单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通过数学学习,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在教学9加几时介绍两种最基本的方法点数(数又有从头点数、接着大数点数、接着小数点数三种方法)和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在教学8、7、6加几时对算法多样化进一步扩展,给出了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在教学5、4、3、2加几时不再突出任何一种方法,学生用什么方法解决都是可以的。

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不是在教材内容上的简单压缩,而是在编排思路上有了质的变化。

不再突出凑十法,而是体现课标的精神突出算法多样化。

(二)苏教版把加与减二分为两个单元。

第十单元认数(二)和第十二单元加法。

1、在第十单元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组成和读写;学习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重视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11~20 各数的组成,初步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在本教案中,我将详细介绍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主要涉及第7单元加与减(二)的相关知识。

具体包括:1.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2. 能够运用数数、实物操作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2. 学生能够运用数数、实物操作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数数、实物操作等方法解决简单的加减问题;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等;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分食物等,引出加减法的概念;2. 知识讲解:讲解加减法的含义,并通过实物操作、数数等方法进行演示;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计算等方式,巩固所学的加减法知识;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加法:将两个数用加号连接,写在上方,结果写在下方;2.减法:将被减数和减数用减号连接,写在上方,差写在下方。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但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部分学生仍需要借助实物操作等方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的第7单元,主要包括了加与减(二)的相关知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2. 掌握加减法的运算规律;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2. 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加减法运算;3.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快速准确地进行运算;2.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教学卡片;2.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做饭等,引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讲解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掌握运算规律;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行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巩固所学知识;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数 + 加数 = 和;2. 两位数的减法运算:被减数减数 = 差;3. 加减法的运算规律: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2 + 35 =24 + 56 =37 + 48 =79 32 =58 27 =80 54 =2. 作业答案:12 + 35 = 4724 + 56 = 8037 + 48 = 8579 32 = 4758 27 = 3180 54 = 2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单元“加与减(二)”的内容,主要包括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对数学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对数学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加减法的理解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以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另外,学生的个体差异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考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规律,以及如何正确进行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数学游戏等。

2.准备相应的学习工具,如计算器、笔、纸等。

3.准备教学环境,确保教学场所的安静和舒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猫买鱼”的故事,引入加减法运算。

让学生思考:小猫买了3条鱼,又买了2条鱼,一共有几条鱼?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教学卡片,呈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运算题目。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尝试找出运算的规律。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加与减(二)》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数学,对于加法和减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运算的顺序还有些困惑,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情境,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数学产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能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和减法。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情境。

2.教学卡片:准备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卡片,用于学生练习。

3.教学游戏:准备加法和减法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3只小鸟和2只小鸟,问学生一共有几只小鸟。

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教学设计《古人计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11~20各数。

2.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掌握11~20各数。

3.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是在逐一计数的基础上,积累十进制概念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

所以本节课通过“古人计数”的故事,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体会十进制计数法。

重点难点:重点:能认、读、写11~20各数。

难点: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掌握11~20各数的顺序和大小。

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计数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第一位朋友是位古人。

请看大屏幕,这个是古时候的牧羊人,他正坐在羊圈门口摆小石子呢!你猜,他摆石子是想干什么用呢?其实他是在摆石子数羊呢!古时候,数字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是不会像今天这样数数的,但是这并不影响牧羊人管理好他的羊群。

他的方法就是坐在羊圈门口,出来一只羊,他就在地上摆一个石子,出来一只羊,他就在地上摆一个石子。

现在,咱们也扮演一下牧羊人,老师放出一只小羊,你就在桌子上摆一根小棒,放出一只小羊,你就摆一根小棒,好不好?(课件出示,生操作)老师这儿也有小棒,谁愿意到黑板上来摆?操作完,你能告诉老师,这个羊圈里一共有多少只小羊吗?二、尝试解决认识数字:10黑板上这么多小棒,怎样就能一眼看出来是11根呢?为了记录方便,咱们通常把整十根小棒捆到一起(演示捆小棒)这一捆里边有多少根小棒?就是几个一呢?下面,咱们同学数出10根小棒,把它捆成一捆。

追问:这是几个十?再追问:10个一是几?1个十是几?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1课时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1课时 古人计数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1课时古人计数北师大版教案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古人计数”。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会学习古人计数的方法,了解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题和小卡片,同学们需要准备自己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同学们观察教室里的人数,然后问我:“老师,教室里有多少人?”我会回答:“教室里有30人,如果你再加上你的同桌,教室里有多少人?”同学们可以一起回答:“教室里有31人。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同学们用计算器计算。

例如:“23 + 17 = ?”同学们可以一起计算出答案:“40。

”4. 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些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例如:“30 + 30 = 60”和“60 30 = 30”。

5. 作业设计:(1)完成练习册第76页的练习题;(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一下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也理解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在课后,同学们可以尝试做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例如自己设计一些加法和减法的题目,然后和同学一起解答。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案中,我要详细解析一下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为什么这些内容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一、教学内容重点解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古人计数的方法,以及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对于同学们理解后续的数学知识至关重要。

1. 古人计数的方法: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整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整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第七单元加与减(二)整单元(教案)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整数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2.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 学习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理解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挂图、计算器、实物投影仪。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加法和减法相关的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与加法和减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

4.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加法和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2. 板书内容:- 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定律- 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加法和减法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七加与减(二)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七加与减(二) 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七加与减(二)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是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数学发展规律和德育要求等编写而成的。

本次说课所选内容为“七加与减(二)”,是在之前讲解了七的小学习基础上,延伸到七加减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知道在计算7加减数对的情况下,顺序可以交换,而数的大小不变•了解简单情境中加减法的实际应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加减顺序可交换,数的大小不变•难点:实际应用题的思维逻辑,如逆向思维和分析思维四、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1)邀请几位同学上黑板,问他们能不能画出7个苹果,再在上面加上2个大香蕉。

请其他同学帮忙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2)介绍小明的家有7个橙子,爸爸买了2个西瓜。

请问现在小明家里有多少水果?(3)出示多张图画,让学生思考7加2和2加7有什么区别?2.感性认识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的物品,如自己的铅笔、橡皮等,让他们尝试交换加减数对的位置,并数数。

注重体验、感悟和理解。

3.形成概念现场出示两个物品,并让学生讨论物品各自有几个,然后让他们尝试不拿起物品的前提下,交换物品的位置,问他们现在各自有几个,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交换加减数对的顺序不影响数值大小。

4.教材解读讲解课本上关于加减法顺序的知识点,并介绍书中的例题,让学生跟着教材课文一起操作,并手抄题目。

5.巩固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完成几道例题,然后拓展到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小明买苹果,有7个苹果,他吃了3个,还剩几个苹果?小红家有8只玩具,她把其中的3个送给了小蓝,现在小红还有几个玩具?6.拓展应用分组完成拓展应用的问题,如在建筑工地上,一个砖瓦队要把7块砖头放入一个箱子里,他们发现箱子太小了,需要借助另外一个箱子,问题来了:如果另一个箱子已经装了3块砖头,两个箱子一共放了几块砖头?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然后上台展示,进行讲解评价。

7.总结反思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让学生说出顺序可交换的加减法的口诀。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5课时 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5课时  有几棵树》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第5课时有几棵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加与减(二)第5课时有几棵树》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进行数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数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10以内加减运算,但是对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解,需要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可以借助图片进行数的比较和运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理解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交流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图片和动画等。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操作材料。

3.教学环境:创设一个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七. 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树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棵树。

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有关树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a.这些图片中有几棵树?b.这些树是怎样的?c.这些树是谁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数的比较和运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规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组选一张图片,数一数图片中有几棵树,然后互相交流分享。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加法和减法(二)》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口算和笔算两部分编写。

在每个部分都先教学加法,再教学减法,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建构数学知识。

加、减计算中的进位和退位往往是教学难点,也是计算错误发生频率最高的地方。

本单元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内容,既能使学生集中精力理解进位、退位的原理与方法,又能结合计算带着练习加法和减法(一)里教学的实际问题,逐步巩固旧知。

1、先特殊后一般,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进位加法先教学和是整十数的(特殊情况),再教学和是非整十数的(一般情况)。

如24+624+9, 34+1665+28。

退位减法先教学被减数是整十数的(特殊情况),再教学被减数是非整十数的(一般情况)。

如30-833-8, 50-2643-27。

这是教材精心设计的线索。

进位和退位都是10个一是十这个计数规则在计算中的具体应用,掌握进位与退位的方法必须理解其原理。

先教学加、减计算中的特殊情况,突出了进位与退位的基本原理是10个一是十,有利于学生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理解满10进一和退一作10等操作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学计算的一般情况,就能把进位与退位的原理、方法灵活地应用到各个具体的计算中去,逐渐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口算加法和口算减法的例题,都在一个情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先后列出特殊情况的算式和一般情况的算式。

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的例题只教学特殊情况的计算,把一般情况安排在试一试里。

这些编写便于学生体会新知识的特点,在数学思想方法迁移过程中,探索性地解决新问题。

2、操作学具理解进位与退位,形成计算思路。

在教学口算与笔算、加法与减法、特殊情况与一般情况的例题中,都通过摆小棒或拨算珠探索并建构计算方法。

第76页例题列出的算式是24+6,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思路,先算的4加6得10,怎么办?这时摆小棒能激活10根捆成一捆的经验,形象地展示出再算 20+10=30。

摆小棒计算24+9,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和操作,因而算法可以多样化。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一、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0到10的数,包括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及如何用数的形式表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对于数的认识的学习,一般有三个层次:数的意义、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

在本单元中,分别对应于10以内数的意义、10以内数的读写、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学习。

关于数的意义和读写,教材首先结合情境从整体上初步认识和感知1~10各数,然后从1~5的认识、0的认识、6~10的认识中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学习相关数字正确的书写。

对于数的大小比较,教材也是先通过具体实物的一一对应,比较不同物体数量的多少,然后再引进“=”“<”“>”等符号,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字、符号表示具体数量的大小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需要利用儿童成长过程中积累的逐一数数的经验。

通过学习,学生将学会用1,2,3等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渐渐地体会到自然数是“逐一递增”的规律。

这样的数数经历不仅在本单元,而且在第一学段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不断重复、不断积累,因为它对学生理解自然数及其意义、理解数的运算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渗透的一一对应的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在后续有关数的认识等内容的学习中不断应用。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都将为后续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的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知识结构第二单元比较一、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大小、多少、高矮、长短、轻重等的比较。

教材安排了三个生活场景:通过“过生日”引导学生对大小、多少进行比较;通过“下课啦”引导学生对高矮、长短进行比较;通过“跷跷板”引导学生对轻重进行比较。

让学生在比一比的活动中学习比较的方法。

“比较”是学生后续学习“量与计量”知识的经验基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图形与几何、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等的重要基础。

通过这个单元内容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身边的事物,用定性的语言描述事物的某些数量特征,为后续学习定量分析实际问题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和研究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借助已有经验,在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
(1)通过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数位,建立“10个一就是1个十” 的直观表象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递增的特性和 数的顺序
1.借助已有经验,在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个数,加深对数的理解
体验到“数学创造”的乐趣 加深对数的理解
2.在摆小棒、拨计数器和观察图形等活动中,探索和交流算法
渗透“满十进一”的道理,体会“凑十法” 的思路 更好地体现“位值”,凸显“满十进一”
利用数数的经验进行加减计算,帮助理解 算理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
实验版教材
捆小棒(11~20各数的认识)
搭积木(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 位减法)
北师大版
浙教版
人教版
1.结合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认识个位 和十位,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2.在丰富的情境中,结合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20以内数的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理解“凑 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与同伴交流算法的过程,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4.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后续学习的相关 内容
一年级下册 ●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 ●100以内数的认识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年级下册
●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思 维 框 架
加 与 减 ( 二 )
内 容 框 架
创设丰富的情境,设计多种操作活动
认识11~20各数,探索计算方法
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
11~20各数的意 义 20以内数的加与减
4
1 1
谢谢您的聆听!
渗透数位和位值的 概念
100以内数的认识
进一步扩充对数 位的体会
体会十进位值制
万以内数的认识
再次体会计数单 位的十进制关系
1.借助已有经验,在活动中认识11~20各数
(1)通过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数位,建立“10个一就是1个十” 的直观表象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数位的概念,理解两 位数的组成
5.通过问题解决,激发对计算活动的兴趣,初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具有初步 的应用意识。
内容 古人计数(11~20各数的认识) 搭积木(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 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的进位加法)
练习三 做个加法表
建议课时数 2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有几棵树(8,7,6,5加几的进位加法)
练习四
买铅笔
跳伞表演 练习五
20以内的退位减法
美丽的田园
练习六
修订版教材
古人计数(一)(11~20各数的认识) 古人计数(二)(11~20各数的认识) 搭积木(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 位减法) 有几瓶牛奶(9加几的进位加法) 有几棵树(8加几的进位加法) 有几只小鸟(7,6,5加几的进位加法) 练习三 做个加法表
一年级下册
情境更丰富
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
北师大版
浙教版
人教版
1.结合 数数、操作直观模型等活动,认识11~20各数 2.设计丰富的情境,结合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20以内数的加 法和不退位减法 3.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北师大版
浙教版
人教版
北师大版
浙教版
2个练习课时
7个练习课时
人教版
8个练习课时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加与减(二)》单元整体解读
我的目位、作用 所含知识点
03
编排特点
04
不同版本教材对比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
一年级上册 ●认识10以内的数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及其应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
●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数的加法和 不退位减法 ●解决有关简单的实际 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古人计 数) 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古人计数)
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搭积木)
20以内数的进位加 法
9加几(有几瓶牛奶) 8加几(有几棵树) 7,6,5加几(有 几只小鸟)
10以内数的认识
逐一计数,
强调“一一对应” 的方法
20以内数的认识
引导认识“十个一 就是一个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