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中国文学故事

合集下载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

莫言的经典作品解析和文学创作理念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在文学创作上一直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风格。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学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

本文将从莫言的经典作品角度出发,对其文学创作理念进行一定的解析。

一、《红高粱家族》作为1987年“文学十年”运动的重头戏,《红高粱家族》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之作。

小说以中国北方一个偏僻乡村为背景,讲述了以五个红高粱的命运为引子,展开了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

通过对家族发展的叙述,作者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每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缺陷。

在表现手法上,莫言采用了荒诞、寓言和神话等多种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众多鲜明形象和传奇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人的命运,家族命运,更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寄托。

莫言在小说中给予了红高粱五子极富人性的形象化描写,以此通过一个小家庭将中国人历历在目的情感状况和时代局限表达出来。

这种将小家庭、小人物与民族历史、现实社会联系起来的写作方法在莫言后来的作品中经常出现。

二、《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另一部经典之作。

小说着重描绘了中国老百姓家庭明快生动的生活,通过对五代同堂女性丰乳肥臀的描写,反映了中国女性的命途多舛、奋斗历程和生命悲欢离合。

小说着重探讨了女性家庭地位、家族兴衰和社会变化的深刻内涵。

莫言试图让读者从女性的视角出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想象世界和女性命运的变化。

小说中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对生命的崇敬、对女性的关注,是莫言笔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三、《蛙》莫言最新的作品《蛙》是一部对当代中国草根年轻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莫言在小说中以一个小县城的所镇痛过镇出发,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诸多矛盾和背景。

莫言以一家散居在农村的三代人为刻画主线,展示了走过一生的农民亲人的生活和命运,感情生活的沉浸和转向,这部小说展现了中国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的色彩。

小说中揭示了中国社会一些最为普遍的问题,揭示了社会的界限,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增加构思难度,人物个性明显鲜明,构思丰富。

红高粱故事简介

红高粱故事简介

红高粱故事简介《红高粱》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在动荡年代中的生活故事。

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而闻名,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里,主要讲述了三个代际的女性在战乱年代中的生活。

故事以女主人公菊花为中心展开,她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从小就对生活充满好奇。

在家族的严格约束下,她与表哥阿兴之间的爱情引发了整个家族的变故。

在家族的传统和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菊花与阿兴的爱情遭受到了严重的阻挠,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小说中,莫言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家族的封建观念、男女不平等、土地问题等都成为了小说的重要主题。

同时,小说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菊花和阿兴的爱情故事更是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除了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小说中也穿插了很多历史事件和政治背景。

小说的时间跨度涵盖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些历史事件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深刻。

《红高粱》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真实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情节而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莫言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199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继郎昆、张爱玲之后,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作家。

总的来说,莫言的《红高粱》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沧桑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这部小说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中国社会变迁和人性的深刻思考,堪称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

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关于莫言的励志故事1: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

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

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

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

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

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

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

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

“管谟业。

”“到”。

“跟着班长进去。

”“是”。

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

《红高粱》:莫言笔下的乡土情怀与民族精神Overview1.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2.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3.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4.主题深度解读5.结语:《红高粱》的时代意义引言:走进莫言的世界莫言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作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作品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为中国文学赢得了全球认可。

•乡土文学代表:他的作品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成为当代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

•融合魔幻现实主义:莫言的小说巧妙地将魔幻元素融入现实背景,创造出既神秘又真实的故事世界,展现了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红高粱》的历史地位•文学新高度标志:莫言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将《红高粱》推向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高峰,展现了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精神。

•社会变迁反映:作品通过描绘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生动反映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巨大变迁,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价值。

•深远文学影响:《红高粱》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关注,其对人性、历史的深刻洞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故事梗概与人物分析主要情节概述•九儿的命运轨迹:九儿的一生充满爱恨纠葛,她与家族、民族的抗争紧密相连,展现了女性的坚韧与牺牲。

•家族与民族的交织:作品中家族纷争与民族危机相互映照,揭示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不可分割性。

•高粱地的隐喻:高粱地不仅是故事背景,更是生命力与抗争精神的象征,反映了农民与土地深厚的情感联系。

关键人物剖析•九儿:展现了女性在艰难环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她的形象象征着不屈的生命力与对抗逆境的勇气。

•余占鳌:作为英雄与反英雄的矛盾结合体,他的性格复杂多面,体现了人性中善恶交织的真实面貌。

•家族长辈:代表了传统观念与现代变革之间的冲突,他们的角色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碰撞与挣扎。

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生动质朴的民间语言:运用贴近农民日常生活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展现乡土文化的原生态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田间地头,感受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真实。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

莫言与中国的乡土文学中国乡土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同于城市文学,更贴近农民和农村生活。

它探讨的主题有着浓厚的乡土特色,更加接地气,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莫言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深入乡村,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乡土面貌,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新的文学风貌。

莫言是自学成才的作家,从事文学创作三十余年。

他主要创作了大量乡土小说,其作品风格和语言都非常独特,极具地域特色。

莫言的文学创作涉及到了乡村小人物、土地改革、农村生活、农民情感等方面,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意蕴深刻。

莫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中国农村的现实问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莫言最早的代表作是1985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蛙》,这个小说让莫言一炮而红。

《蛙》是一篇非常典型的乡土小说,它讲述了农民对于关于集体化的思考和反思,笔触十分细腻,深入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和生活经历。

小说以青蛙为比喻,展现了农民在面对变革和困难时的无力感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思考与理性的批判。

《蛙》的成功开始了莫言作品的辉煌。

莫言的另一部作品——《红高粱家族》更是将莫言推向了文坛巅峰。

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红高粱家族三代人的生活变迁,在记录家族历史的同时也揭示了农村家庭之间的温情、恩怨和复杂关系。

莫言在小说中出色地描绘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也展现出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执着追求。

这部小说不仅被翻译成多个国家的语言,也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进行了传播。

它的影响力和地位一直是乡土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莫言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深入农村,了解并感受到了乡村人民的疾苦和苦闷,他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创作了大量生动且鲜明的形象。

莫言的作品暴露了乡村的荒凉、悲凉和绝望,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来探索农村的文化及其价值,达到了艺术与现实相促进,相互体现的巨大作用。

莫言的乡土文学也具有很强的后发性。

他的作品激励了创作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他的作品成为了后来作家的启示,被广泛地读者所喜爱和接受。

莫言被诺贝尔奖提名的5本经典代表作,每一本都足以让你深省人生

莫言被诺贝尔奖提名的5本经典代表作,每一本都足以让你深省人生

莫⾔被诺贝尔奖提名的5本经典代表作,每⼀本都⾜以让你深省⼈⽣在莫⾔的⼩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现代主义⽂学的影响。

有意识流⼩说的内⼼独⽩、⼼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神秘;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还有结构主义、象征主义等等。

《红⾼粱》这部电影曾红极⼀时,让⼈们深深记住了张艺谋和巩俐,⽽今再提《红⾼粱》,⼤家的脑海⾥⼀定会再多⼀个名字:莫⾔。

作为第⼀个获得诺贝尔⽂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他的作品打开了中国⽂学⾛向世界的⼤门。

在莫⾔的⼩说中,可以很容易发现西⽅现代主义⽂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多⽅⾯的,有意识流⼩说的内⼼独⽩、⼼理分析、感觉印象、幻觉梦境、时空颠倒等;有魔幻现实主义的隐喻、象征、预⾔、神秘、魔幻;也有荒诞派戏剧的夸张、变形、荒诞;还有结构主义、感觉主义、象征主义等等。

在西⽅作家中,莫⾔最推崇两位,即威廉·福克纳和加西亚·马尔克斯。

莫⾔⼩说结构的最⼤特点就是不断的场景切换和时空颠倒,具有明显的空间形式⼩说的特征,与福克纳的风格遥相呼应。

⽽他引⽤神话传说以及动物⾓度叙事则明显带有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彩。

2012年诺贝尔⽂学奖颁布时,诺贝尔⽂学奖评委会特别提及到莫⾔的五部作品,均已成为当下流传甚⼴的⽂学经典,今天,就为⼤家推荐这5本莫⾔经典代表作。

《红⾼粱家族》莫⾔最负盛名的⼩说,诺贝尔⽂学奖评委会认可的莫⾔代表作。

通过这部⼩说,莫⾔把他的“⾼密东北乡”安放在了世界⽂学的版图上。

据此改编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熊奖,⼩说原著⽐电影、电视剧更精彩。

酒神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完美结合,展现了底层百姓在受到世俗规则压迫时顽强的⽣命⼒,饱含强⼤的⽂学爆发⼒,是中国当代⽂学的典范之作。

《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最著名的代表作之⼀。

⼩说热情讴歌了⽣命最原初的创造者——母亲的伟⼤、朴素与⽆私,⽣命的沿袭的⽆与伦⽐的重要意义。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继莉普明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人作家。

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创作主题广受赞誉,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

在他成名前的岁月里,莫言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日子。

莫言生于1955年,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

由于家庭贫困,他只上完了九年级的学校,然后就辍学回到了家乡。

在家乡,莫言曾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从搬运工到电器修理工,甚至还当过伐木工。

这些工作不仅让他体验到了人生的辛酸和困苦,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莫言内心深处一直怀有文学梦想。

在他辗转于各种劳动之余,他利用零碎的时间阅读大量的文学书籍,不断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他看了很多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也深入研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秀作品。

他通过勤奋学习和不断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主题。

直到1981年,莫言才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帐篷》,这是他成为作家的第一步。

尽管有了第一次发表,莫言仍然没有立即获得广泛的认可。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的作品经历了许多失望和挫折。

有的作品被编辑部直接退回,有的连投了几家出版社都没有人问津。

莫言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相反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仰。

和许多作家一样,莫言也曾陷入了困境。

他的作品在成名之前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发表渠道,他也没有得到编辑们的认可。

莫言并没有被这些困境击垮,他坚持不懈地创作,并通过自费出版了自己的作品。

他的作品《红高粱家族》自费出版后,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他依然没有放弃,继续努力。

终于,在1986年,《红高粱家族》被上海文艺出版社接受出版,并迅速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这部小说以河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悲喜荣辱,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挣扎。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里程碑之作,为莫言赢得了文坛的声誉和读者的喜爱。

莫言在成名后的创作生涯中一直坚持着对农村题材的执着追求,秉持着对民间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探索。

红高粱 莫言

红高粱 莫言

红高粱莫言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以其写实主义的作品风格和对中国农村生活的深入描写而被广泛称赞。

其中,莫言的代表作之一《红高粱》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一个家族的历史和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的苦难和变迁。

《红高粱》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一个偏远的农村。

小说以红高粱为象征,围绕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进行叙述。

小说以主人公余英时的视角展开,通过回忆的方式,逐渐揭示该家族的历史秘密和复杂关系。

小说家莫言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故事世界中。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丰富多样,充满了悬疑和惊险。

尽管农村生活平凡且质朴,但是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却是异常曲折。

主人公余英时的家族历经了多次变故和灾难,但他们却坚持着对土地的依恋和对家族的责任感。

小说中,莫言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生活的不易。

《红高粱》在描写农村生活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

莫言通过丰富而细腻的描写,将中国农村的风土人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农村生活的艰辛与传统价值观的冲击相结合,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农村社会的动荡。

小说中的红高粱成为了故事的核心元素。

红高粱是一种具有强烈生命力的植物,在贫瘠的土地上能够生长,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力量。

小说中的家族通过种植红高粱,不仅寄托了他们的期望和希望,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农村生活的执着。

除了描写农村生活,小说中也融入了许多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

莫言通过将历史事件与家族故事相结合,让读者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中国农村在历史变迁中的扭曲和变化。

《红高粱》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思考人生和命运的作品。

莫言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勾勒出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图景。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和人物都与现实紧密相连,透露出深刻而真实的情感。

通过《红高粱》这部小说,莫言成功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困境。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莫言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1980年代中以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

莫言在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2006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2007年问鼎中国作家实力榜第1名,2011年凭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2年10月11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创作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1年6月4日受聘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至今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3年11月受聘为汕头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5年再次失手茅盾文学奖。

《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5年,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6年11月28日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莫言以十年34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0位,引发广泛关注。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

莫言《生死疲劳》简介莫言推荐《生死疲劳》莫言表示,刚刚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

诺奖组委会说,全世界很多大学生会读他的作品,请他推荐一部。

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

”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

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该书初稿写作只用了43天时间,莫言说,这本书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他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这个农民运动相对抗,一直坚持到最后。

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

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却显得非常极端和另类,被很多人打骂,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

我走上文学道路之后,觉得这个人物迟早会进入我的小说,所以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快”。

《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小说的叙述者,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里他为自己喊冤。

在小说中他不断地经历着六道轮回,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驴……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

小说正是通过他的眼睛,准确说,是各种动物的眼睛来观察和体味农村的变革。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莫言,原名管谟业,生于1955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现代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文学形象,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产。

莫言是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被誉为“中国农民小说的瑰宝”。

1. 早年经历与成长莫言出生于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农田中劳作,感受到农民的辛酸与艰辛。

在农民家庭的熏陶下,他对乡土文化和乡村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尽管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经常向他和其他孩子们讲述各种故事和传说,这对莫言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文学创作风格与主题莫言的作品以深入生活、深入人民的精神风貌著称,他用真实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农村的沧桑和变迁。

他的作品融入了浓厚的乡土气息,以农民为主人公,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

通过这些形象,他探索了人性与生活的种种命运,以及乡村与城市的差异。

莫言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他对社会不公和个体命运的关注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力量和温暖。

3. 莫言的代表作品3.1 《红高粱家族》《红高粱家族》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家庭为背景,通过家族成员之间的纷争和矛盾,展现了中国农村在政治和社会变革中的波折历程。

小说以细腻而真实的描写,刻画了农民在命运的洪流中的坚韧与不屈。

3.2 《蛙》《蛙》是莫言最具争议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农村医生为主角,通过医生与当地政府和村民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乡村百态和个体奋斗的艰辛。

这部小说以其大胆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对话展示了莫言独特的写作才华。

3.3 《丰乳肥臀》《丰乳肥臀》是莫言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最具震撼力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村女性为主角,通过她与家庭以及历史之间的纠葛,展现了中国整整一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

小说细腻而逼真地展现了一个平凡女性的坚强与无奈。

4. 莫言的影响与地位莫言的作品被广泛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获得了认可和赞誉。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文学界享有盛名的莫言,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一位巨匠。

他作品中所展现出的力量与深度,使他成为了许多读者心中的文学偶像。

然而在他成为知名作家之前,莫言的故事却是鲜为人知的。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村。

他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母亲则在家务劳动之余负责照顾莫言和他的四个兄弟姐妹。

由于家庭条件的贫困,莫言从小就懂得了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压力。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莫言的文学天赋开始慢慢显露出来。

小时候,莫言就对父母讲述着自己编造的故事,他的想象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当他进入中学后,他开始在学校的文学社团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家乡、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思考,而这些作品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共鸣和赞美。

由于家庭的贫困,莫言并没有机会接受更高等的教育,他只能在家务农和打工中度过了大部分的青少年时光。

莫言的文学梦并没有因为生活的压力而消亡。

他利用每一个闲暇的时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他在黑暗的夜晚,用一张纸和一支笔,将自己内心的声音倾注于文字中。

他创作了许多故事和文学作品,虽然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的文字却传递着那个年代的农民们的心声和情感,这也是莫言成为知名作家后,最初作品的来源。

直到1976年,莫言才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告别我的北方》,这是他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以北方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家庭的故事,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和对于农民命运的思索。

这部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莫言也因此迅速蹿红。

鲜为人知的是,在这之前,莫言已经创作了许多作品,只是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得到发表和传播。

《告别我的北方》之后,莫言创作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包括《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他的作品描绘了中国农村的丰富生活和独特民风,以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

这些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中国,也使莫言成为了中国文学界的一颗巨星。

莫言

莫言

硬汉形象
莫言笔下的硬汉是草莽英雄式的硬汉,他们的硬汉精神跟主义无关、跟信仰无关、跟道德价值无关,只是天 生的胆气足或者一种原生态的生命力的迸发。例如余占鳌,他与花脖子、黑眼、冷支队、胶高大队的争斗不是出 于任何道德的观念或者正义原则,而是像非洲草原上的狮子争夺领地,只以力量大小分高下,不以道义的对错判 赢输,甚至他的抗日也不是出于救国大义,只是因为日本人杀了他的情人,毁了他的家园,是一种血性的复仇; 孙丙的抗德也出于大致相同的原因;钱雄飞的刺杀袁世凯也带有江湖义气、为朋友复仇的色彩。很多时候,他们 的勇气是一股血气之勇,是亡命徒那种与生俱来的不怕痛、不怕死的悍勇。在莫言的硬汉身上,不难看出《水浒 传》和《三国演义》里鲁智深、李逵、张飞等草莽英雄的影子。
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 员的四年时间里,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包括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的《资本论》等。
莫言(左)在电影《红高粱》拍摄期间 1981年5月,在河北保定的文学双月刊《莲池》第5期上发表处女作 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被提为正排级教员。部队恢复授衔时,被授予上尉军衔,后被提为少校 (1993年改为文职干部,享受副师职待遇)。
莫言是一个创造力很旺盛,想像力很丰富,每部作品都不重复,非常具有探索精神,有巨大创造......
谢谢观看
莫言
中国当代作家,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01 人物经历
03 主要作品 05 获奖记录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创作特点 06 人物评价
莫言,本名管谟业,男,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现为高密市东北乡文化 发展区大栏平安村), 中国当代作家, 中共党员。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际写作中心主任 ,河北大学 特聘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12年10月,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

莫言的简介及作品莫言是汉语写作群体辉煌星辰中最明亮的一颗,是一个深通艺术辩证法的文化魔术师,是一个将汉语的文学魔力发挥到更高境界的语言魔术师。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莫言的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莫言的简介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代表作有《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等,其中《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称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

2013年10月30日,中国首家培养网络文学原创作者的公益性大学“网络文学大学”开学,莫言担任该校的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莫言先后获颁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目前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童年经历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时期,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我们村里一天之内饿死了18人。

”莫言小学时便经常偷看“闲书”,包括《封神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青春之歌》《破晓记》《三家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莫言在小学五年级时因“”辍学,在农村劳动长达10年,主要从事农业,种高粱、种棉花、放牛、割草。

在“”期间无书可看时,他甚至看《新华字典》,尤其喜欢字典里的生字。

后来,莫言靠着《中国通史简编》这套书度过了“”岁月,接着又背着这套书走出家乡。

军旅生涯1976年莫言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班长、保密员、图书管理员、教员、干事等职。

在部队担任图书管理员期间,莫言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书籍,将图书馆里1000多册文学书籍全部看过。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原名管谔,1955年生于山东省营口市,是中国著名的作家。

他以小说《红高粱家族》获得了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在国际文坛上崭露头角。

然而在成名之前,莫言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在祖父母家长大,父亲去世后,母亲外出务工,家庭贫困。

面对困难,莫言绝不气馁,他用自己的努力打破了命运的桎梏。

莫言小时候爱看书,但家里没有书,只能去公共图书馆看。

他每天早上6点起床,7点半到图书馆,借阅一些古龙、金庸等武侠小说,午饭时回家,下午回到图书馆,看到5点钟才离开。

莫言不仅看武侠,还看诗词、名著等经典作品,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底蕴,为他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毕业后,莫言被分配到荒山麻石地做农民。

他在田间劳作之余,坚持练字,钻研文学作品,写诗、写小说,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81年,莫言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教育生涯。

这也成为了他文学上的一个转折点。

在大学期间,他经常租借海外经典作品,如荷兰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寻找文学的启蒙。

他喜欢学习语言和文学,尤其是鲁迅、莎士比亚等大师的作品。

1984年,莫言离开山东师范大学,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他在不断地写作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写作技巧,不断探索自己的创作之路。

在成名之前,莫言曾经历多次失败和挫折,但他始终不放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他在写作上坚持主题性和理性思考,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认可,成为了中国文坛的一颗璀璨明星。

从莫言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和汗水。

莫言在成名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磨砺和磨难,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信念,追求自己的目标,最终获得了成功。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10月11日19时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生于山东高密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

莫言的生平及其创作年表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崖镇平安村。

1960年被家人送进村小学。

1966年小学毕业以后,因家庭成分是富裕中农,也因得罪一农村代表,莫言被剥夺了继续上中学的权利,只能在家务农,成为一名公社小社员。

1967年,莫言十二岁,在水利工地旁,因饥饿难耐,偷拔了生产队一根红萝卜,被押送到工地后专门为其召开了一次批斗会,他在毛主席像前痛哭流涕,申明自己再也不敢了,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毒打。

这个惨痛的记忆,被莫言写成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短篇小说《枯河》1973年莫言参加挖掘胶菜运河成为农民工,后来又到棉纺厂任司磅员并成为棉纺产夜校的语文老师。

1976年,历尽波折的莫言终于参军成功,时年21岁。

1979年7月,莫言回老家结婚。

而后苦经调任却提干无望。

在同事的帮助下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政治课老师。

1987年秋,他在《莲池》杂志第5期发表了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杂志又发表短篇《丑兵》和《为了孩子》后被破格提干,调到延庆当干事。

莫言的学历与学力_成长故事

莫言的学历与学力_成长故事

莫言的学历与学力世人未曾料到,当年一个小学肄业的人民公社社员,如今竟登上了世界文学的最高领奖台。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硬是靠他的毅力和成就,演绎了一个从小学生到大作家的令人惊叹和反思的传奇。

命运坎坷的莫言生不逢时,他5岁上学,11岁时因家庭成分问题,尚未毕业即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可怜的他连一纸小学文凭都没拿到。

在历经周折入伍之后,莫言于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拿到大专文凭。

在军艺就读两年,主要是听一些知名作家、学者授课。

在求学期间,他坚持有选择地上课,觉得价值不大的讲座就干脆不聽,到宿舍自学和写作。

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和《红高粱》等,就是这时候写就的。

后来,莫言就读北师大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文学硕士学位。

毋庸讳言,莫言只接受了5年的正规教育,他的正式学历就是小学,他并没有真正读过大学。

他军旅生涯中所接受的是成人教育,与通常意义上的全日制大学有很大区别。

用莫言自己的话来说,他后来取得的学历都是“野狐禅”。

学历,是指一个人的学习经历;而学力,则是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所达到的知识水平。

学历只是一种“包装”,学力才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和真正实力。

其实,我们不必计较莫言到底是啥学历,上过哪所大学,在高学位、高文凭满天飞的今天,他的学历确实“不咋的”。

然而,以低起点一路走来,达到了世界文学的巅峰,恰恰昭示出他的超强学力和高才硕学。

据莫言自己回忆和其传记作品记述,他很小就喜观看忆苦戏,到集市上去听书,经常听大爷爷、爷爷、三叔和老爹老婶们讲狐仙鬼怪、神话故事和历史传奇等。

这对一个未来的作家来说,是一种比单纯在课堂上听课更重要的学习。

他的作文经常被当做范文,甚至拿到中学宣读。

辍学前后,他通读了中国古典名著、文革前出版的几十部长篇小说和鲁迅的作品,学完了哥哥的中学课本。

没有书读了,他就读《新华字典》,而且读得很熟,能够找出其中的差错,以至被夸张为“倒背如流”。

从军期间,他参加了党政干部基础课自学考试,差点拿到大专文凭。

莫言生平_精品文档

莫言生平_精品文档

莫言生平莫言,原名管谟业,出生于1955年12月17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华语作家。

他的作品多以农村为背景,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困境和其所面临的社会变革。

在他的作品中,他以独特的笔法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抒发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莫言出生在中国山东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家庭主妇。

在他的童年时期,他就接触到了许多农村的生活场景和人物,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他在西南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接触文学,并且对于作家的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小说,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表达对农民的关怀与理解。

莫言的第一部作品《丰乳肥臀》出版于1986年,这部小说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格局,也奠定了莫言在文坛的地位。

这部小说以一个农民家庭为主线,通过对家庭成员的个体生活和家族历史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变革中的矛盾与冲突。

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关注。

随着《丰乳肥臀》的成功,莫言的知名度迅速上升。

他接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红高粱家族三部曲》、《檀香刑》、《蛙》等,这些作品多以农民为主题,深刻地刻画了中国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经历的苦难与挣扎。

他的作品在情感与思想上都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莫言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国际文坛的高度认可。

在2012年,他成为继莎士比亚、托马斯·马努恩等之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华语作家。

诺贝尔委员会称赞莫言“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叙事技巧,揭示了中国农村生活的伟大历史,具有普遍意义”。

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莫言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肯定与鼓舞。

莫言的文学创作风格独特而多元。

他善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融合,使作品在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中展现真实的人类命运。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

莫言的三个故事读后感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

他的小说作品中有很多经典之作,其中三个故事分别是《红高粱家族》、《蛙》和《丰乳肥臀》。

这三个故事各具特色,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首先是《红高粱家族》,这个故事以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小说中描绘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矛盾与纷争,以及他们与外部世界的冲突。

通过家族成员的命运和遭遇,莫言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和传统观念的冲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他们的命运和情感纠葛让人感同身受。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弱点和坚韧。

其次是《蛙》,这个故事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但依然坚韧不拔地生活着。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农村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抗争。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呈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以及农民的坚韧不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是《丰乳肥臀》,这个故事以中国20世纪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命运变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挫折,但依然坚韧不拔地生活着。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命运起伏和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责任。

莫言通过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中国20世纪的社会变革和人性的复杂,以及女性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莫言的这三个故事各具特色,通过对中国农村社会和20世纪历史的深刻观察和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阅读莫言的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多样性。

莫言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社会和历史的意义,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珍贵财富。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及简介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及简介

莫言诺贝尔获奖作品及简介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大家可能已经对这位作家已经非常了解,我们今天在诺贝尔文学奖即将公布之际,不妨再来重新认识一下这位中国作家,看看有哪些代表作品还没有读,可以去读一读。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

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生死疲劳》一部向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叙事的伟大传统致敬的大书。

将六道轮回这一东方想象力草灰蛇线般隐没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写出了农民对生命无比执著的颂歌和悲歌。

《丰乳肥臀》200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莫言通过胶东半岛农民义军奋起抗击德国殖民军队的故事,把自己独特的“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并在其中极富象征意义地植入了他自己故乡的地方戏种“猫腔”,并通过大量令人读之惊悚的例如“剐刑”等场景的具体描述,引发了读者的精神和生理的剧烈反响。

这部小说虽然语言叙事技艺高超结构饶有新意,但进入了纯粹“历史语境”,并未跟日常生活、日常情感发生密切关系。

《红高粱》《红高粱》叙述的主要是一支民间抗日武装伏击日本人汽车队的故事,另外辅助与这次战争发生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小说在叙事人称上,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叠合在一起。

《红高粱》曾荣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就是根据这本小说改编而成的,这不电影获第 38届柏林电影金熊奖。

电影的获奖雨出名,进一步带动了很多读者去阅读小说《红高粱》。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

1985年在《中国作家》第二期发表的中篇小说。

《四十一炮》以九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为背景,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折射出了农村改革初期两种势力、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以人性的裂变,人们在是非标准、伦理道德上的混沌和迷惘。

《天堂蒜薹之歌》当代中国最具个人风格和想象力的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力作,一部为民请命的杰作!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复习资料《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二十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九年创作发表的三十篇作品,弥足珍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的中国文学故事————————————————————————————————作者: ————————————————————————————————日期:ﻩ莫言的中国文学故事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子,但是有一个此刻我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理拣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拣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拣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的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的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

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

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的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的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

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

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

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的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了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兆,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己寻短见。

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

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战,跑到厨房和磨坊里寻找。

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了院子里大哭。

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面走进来。

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

母亲看到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

”我喜欢讲故事名字“莫言”像讽刺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

我回家痛苦,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

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

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

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

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把白天从说书人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好话来。

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的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的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

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

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

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的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我是有神论者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

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

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

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

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

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象。

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作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

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

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

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

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

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

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

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

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福祸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

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数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

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

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进行着的牛车社,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庭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

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

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

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

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文学创作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

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

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

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

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

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

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

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

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

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

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