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云南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总结

合集下载

2016年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生产试验实施方案

2016年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生产试验实施方案

2016年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生产试验实施方案一、试验目的通过生产试验,进一步鉴定区试中表现优良的品种在大区的丰产性、适应性等,为自治区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二、参试品种及承试单位供种单位根据实施方案中规定的试验地面积提供足够的种子。

1、中熟组三、试验方法1、试验地选择(TJSD-750-IV土壤紧实度仪)选择土壤肥力水平中等,地势平坦、地力均匀、排灌方便的地块。

2、田间试验设计(TMJ-I区域面积测量仪)2个重复,1个重复100平方米,试验区周边设保护行4行以上。

四、栽培管理按当地大田栽培管理措施进行。

五、抗病性鉴定(TPCB-II-CX可视化病虫测报灯)抗病性鉴定早熟组由阿勒泰地区农技站承担,中熟组由石河子农垦科学院承试点,安排当地植保专家对参加生产试验及区试的品种分时期进行调查记载,并根据植保部门的分级标准上报田间病虫害的报告。

六、品质测试参加生产试验的每个品种各承试点随机取样1公斤,寄至新疆农科院粮作所,统一进行品质测定。

七、试验总结《年终报告》请于11月15日前报至自治区种子管理总站。

要求上报总结的电子版本。

附件3:自治区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年终报告组别:年份:单位:负责人:填表时以方案顺序填品种名称,任何调查项目不得空项。

1、试验点情况:试验地点:海拔:东经:北纬:2、试验设计情况小区面积:行长:每区:行行距:折每亩:万株3、试验期间气候情况(含自然灾害)4、田间管理情况前茬作物:肥力:播种时间:间定苗期:间苗次数:中耕除草:(次数、方法、日期)基肥:公斤追肥:(肥料名称、次数、日期)灌排情况:(时间、次数)收获期:虫害防治:(方法、药剂、日期)5、观察记载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建设仪器清单区域试验是品种审定推广的科学依据,它包含有预备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多个过程,建立农作物区域试验站可通过统一规范的试验管理,有效降低试验失败率及误差,缩短优良品种的选育审定推广速度,从而有效解决优良品种供应不足问题,进而完善农作物新品种创新体系,切实为增产增收作出贡献,推动良种事业的发展。

2020年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

2020年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

2020年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发布时间:2022-03-17T03:43:27.81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30期作者:杨皕[导读] 为提供云南省品种审定和生产应用,开展筛选抗病杨皕(云南昭通市种子管理站,云南昭通657000)摘要:为提供云南省品种审定和生产应用,开展筛选抗病、高产、优质的特殊用途大豆新品种试验。

结果表明,11个参试新品种中除云黄23号,其他均比对照增产。

结果表明:云环资大豆7号经济性状优,单株粒重25.53g,单株实荚数46.5粒,单株实粒数103.5粒,百粒重24.4g,产量为260.11 kg·667 m-2,较中品661(CK)增产19.8%,适应在云南昭通大力推广种植。

关键词:区域试验;大豆品种;丰产性;适应性0引言202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为鉴定新育成大豆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为品种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参试品种供试品种共11个,分别是云黄19、云黄20、云黄21号、云黄22号、云黄23号、云环资大豆7号、云环资大豆9号、云环资大豆10号、云环资大豆11号,滇大豆9号、滇大豆14号。

对照品种:中品661。

1.2试验地概况试验地安排在昭阳区永丰镇小闸村,海拔1923m,东经:103o61′99〞,北纬: 27°25′98〞,试验田地质平坦,肥力中等、均匀,排灌条件好,前茬种植玉米,冬闲。

1.3试验设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13.2㎡,每小区6行,行距 0.5m,株距0.4m,密度 1.09 万苗/667m2,试验田面积 0.12hm2。

1.4栽培管理精细整地:3月 15日深翻土地,机耕机耙。

1.5试验观察记载特征特性:大豆成熟后调查叶形、花色、茸毛色、结荚习性、株型、裂荚性、落叶性、抗倒性、幼苗习性,成熟时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等。

大豆品种展示试验总结 崔建国

大豆品种展示试验总结 崔建国

大豆品种展示试验总结崔建国摘要:经田间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种植的11个展示品种当中,亩产理论上最高的是垦豆58,公顷产量3522.8kg,其次是合丰55垦丰22,公顷产量3494.4kg,第三是垦农33,公顷产量3446.2kg,除了垦豆65、垦丰14的产量最低分别为2657.8kg、2240.9kg外,其余品种的产量均超过了3000kg。

关键词:大豆;品种展示;生育性状;产量性状前言:为了提高大豆生产水平,加快优良品种的应用速度,增加农户收入,今年选取了11个已经推广种植的大豆品种进行展示种植,以更直观的展示每个品种的特征特性,为筛选出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及方法1.1试验地简介试验地设在农场旱田试验区,土质为白浆土,地势平坦,排水良好,肥力中等,秋翻,秋耙地,秋起垄,春施肥。

土壤PH值为5.44,有机质5.6%,碱解氮275.6mg/kg,有效磷21.1mg/kg,有效钾165.1mg/kg,前茬玉米。

1.2 供试品种共计11个,分别为:高油品种垦豆65、垦豆39;高蛋白品种垦丰20、垦丰22、东农豆253,;高产品种垦农33、垦丰16、垦丰17、垦丰14、垦豆66、垦豆58。

1.3试验设计与方法试验采用中区试验,不设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195m2(35m行长、12行区、大垄3行种植模式),机械施肥播种,亩施底肥和种肥共计23kg左右(其中磷酸二铵15kg、尿素3kg、钾肥5kg),亩保苗20000株,苗前封闭和苗后除草相结合,生育期间机械中耕二次,喷施叶面肥和杀虫剂2次。

2.试验结果与分析2.1气象因素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2018年的年积温为2752.5℃,较去年年积温2757.4℃低了5℃左右,相差不大,较历年平均2685.8℃高出66.7℃。

今年总体上光照足,气温高,但生育期降水量极不均匀,前期大旱,尤其是播种后,5月10日-6月5日几乎无降雨,严重影响了大豆的出苗情况,导致出现后期缺苗断垄现象严重,进而影响大豆的产量。

2024年农村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总结模版(2篇)

2024年农村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总结模版(2篇)

2024年农村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总结模版2024年农村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和果树两个方面。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农作物的特点,我们选择了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展各种试验工作。

在农作物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的试验。

首先,我们对不同品种进行了田间试验,包括耐病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评估。

在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选择表现最佳的品种。

其次,我们还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了新品种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关键环节。

通过这些试验,我们筛选出了一批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在果树方面,我们主要将重点放在了葡萄和苹果两个作物上。

我们选择了一些具有耐病性和优良品质的新品种,并在不同地区进行了大面积试种。

通过观察果树的生长情况,收集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数据,我们评估了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并选择出了表现突出的新品种。

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能力强、产量稳定、果实口感好等特点,对果农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在试验过程中,我们与农民保持密切联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反馈意见。

根据他们的反馈,我们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新品种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2024年农村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我们筛选出了一批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同时,我们与农民保持密切合作,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了试验工作的效果。

我们相信,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将为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显著的效益。

2024年农村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总结模版(2)2024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农村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们团队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真开展了各项试验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和经验,以下是我们工作的总结。

首先,我们在品种筛选和试验的选择上,坚持了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充分考虑了当地气候、土壤和种植条件等因素,选择了适合农村地区的优质大米、高产小麦和耐旱玉米等重要作物的新品种进行试验。

云南大豆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云南大豆生产情况调研报告

云南大豆生产情况调研报告云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大豆产区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大豆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在云南进行了一次大豆生产情况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通过实地考察和与当地农民的交流,我了解到云南省目前的大豆生产面积相对较小,仅占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一小部分。

主要原因是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山地和丘陵较多,耕地资源不足,同时气候变化较大,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

这些都对大豆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云南省在大豆品种的种植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云南地处亚热带和热带交界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年均降雨量适中,有利于大豆的生长和发育。

同时,云南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为大豆种植提供了必要的灌溉条件。

在大豆品种的选择上,云南农民注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品种,如云豆七号、云豆三号等,以确保大豆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云南的大豆种植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农民们开始重视科学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和化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一些农民还尝试运用现代化农业技术,如精准农业、温室大棚种植等,以提高大豆生产效益。

然而,云南省的大豆生产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农田面积相对有限,大豆种植面积无法大幅度扩展,限制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其次,由于气候和土壤条件多变,耐受性和适应性较差的大豆品种生长困难,易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

第三,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强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种植技能。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云南省应加大对大豆生产的支持力度。

首先,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广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大豆品种,提高大豆的耐受性和生长质量。

其次,加强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最后,完善农业保险和补贴政策,提供贷款和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发展大豆种植,增加收入。

综上所述,云南省的大豆生产虽然面临一些挑战,但也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通过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支持,改进品种选择和种植技术,以及提供政策扶持,云南省的大豆生产将有望取得更好的发展。

大豆育种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大豆育种总结报告书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来源,其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和人民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大豆育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报告总结了我国大豆育种研究的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大豆育种研究的主要成果1. 育种技术不断创新(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通过分子标记技术,快速筛选优异基因,提高育种效率。

例如,我国科研团队成功研发了大豆SSR标记,为大豆育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2)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大豆基因进行精准改良,提高大豆产量、抗逆性和品质。

如关跃峰等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了根瘤数量不同程度改变的各种大豆突变体,实现了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提高了大豆产量和蛋白含量。

(3)分子育种技术: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大豆品种的精准育种。

如苏二虎等研究团队针对内蒙古野生大豆资源,开展分子育种研究,发掘优异基因,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2. 优异品种选育取得显著成效(1)高产大豆品种:我国育成了多个高产大豆品种,如“中黄13”、“辽豆25”等,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20%以上。

(2)高蛋白大豆品种:我国育成了多个高蛋白大豆品种,如“中黄16”、“中豆22”等,蛋白质含量比传统品种提高10%以上。

(3)抗逆性大豆品种:我国育成了多个抗逆性大豆品种,如“中黄18”、“黑农61”等,适应性强,产量稳定。

3. 育种体系不断完善(1)品种资源保护:我国建立了大豆品种资源库,收集保存了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为育种研究提供了基础。

(2)育种技术平台建设:我国建立了大豆育种技术平台,为育种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3)育种产业链条完善:我国大豆育种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从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三、大豆育种存在的问题1. 育种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1)分子育种技术:尽管我国在分子育种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大豆品种对比试验总结

大豆品种对比试验总结
注:初霜期:9 月 30 日 终霜期:4 月 28 日 活动积温: 2755.03℃
2.2 各处理对大豆生育时期的影响 数据分析可知,不同大豆品种对光照的反应是不同的, 各大豆品种在播种期和出苗期基本相同, 而在始花期和终 花期发生变化,差异性显著。 其中垦保 2 号和垦丰 22 最早 开花,黑河 43 最晚开花为 7 月 19 日。 到终花期时,各品种 间差异更大,其中垦保 2 号终花期最早为 7 月 27 日,垦丰 36 最晚,终花期为 8 月 22 日。 对于各品种的成熟期也不相 同,其中大豆品种垦保 2 号最早,成熟期为 9 月 14 日,黑河 43 成熟较晚,成熟期为 9 月 20 日,但所有品种都能安全成 熟。 2.3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 通过收获期对大豆进行室内考种, 可以获得不同品种 大豆的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 由表 4 和图 2,对大豆性状比 较分析可知,各品种株高介于 55.5-97.5cm,其中黑河 43 最 矮,为 55.5cm,垦丰 36 最高位 97.5cm。 单株粒数各品种间 也有较大差异, 其中最少的垦丰 33 仅为 30.8 粒, 黑河 43 最多,为 79.6 粒。 对于产量的表现,各品种差异显著,产量 介于 152.5-253.4kg∕亩 之 间 , 垦 保 2 号 最 低 , 产 量 为 152.5kg∕亩,黑河 43 最高,达到 253.4㎏∕亩。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品种大豆受光照的影响较大,本试验中各品种 在大豆的终花期表现出差异性最大, 其中垦保 2 号终花期 最早,日期为 7 月 27 日,垦丰 36 最晚,终花日期为 8 月 22 日。对于始花期和成熟期各品种也表现出不同,但出苗期各 品种没有较大差异。 3.2 大豆的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因品种的不同也表现 出了极大差异,其中大豆品种黑河 43 最矮,为 55.5cm,垦 丰 36 最高位 97.5cm。 单株粒数各品种间也有较大差异,其 中最少的垦丰 33 仅为 30.8 粒,黑河 43 最多,为 79.6 粒。对 于实际产量的表现, 各品种差异显著, 产量介于 152.5― 253.4㎏∕亩之间,垦保 2 号最低,产量为 152.5㎏∕亩,黑 河 43 最高,达到 253.4㎏∕亩。 3.3 大豆品种黑河 43,叶形尖形,紫色花色,灰色绒毛 色,株高 55.5cm,株粒数 79.6 粒,百粒重 22.2,实测亩产量 253.4Kg,该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 (作者单位:156300 黑龙江省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 农场第一管理区)

保山市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

保山市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

保山市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
杜新雄;杨家贵;杨和团;牛文武
【期刊名称】《云南农业科技》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文章通过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以鉴定育种单位育成的大豆新品种在保山市生态条件下的抗病性、抗逆性、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等,筛选出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供生产应用.通过两年区域试验及各生态区域布点,结果
表明:种植密度为19.95万株/hm2的云环资大豆2号综合性状最理想,产量达3 322.35 kg/hm2,可作为保山大豆主推品种运用,从而弥补了保山市一直以来大豆新品种的空白.同时,也为优质大豆新品种审定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杜新雄;杨家贵;杨和团;牛文武
【作者单位】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隆阳区678000;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云南隆阳区678000;保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云南隆阳区678000;保山市农业科学
研究所,云南隆阳区6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保山市隆阳区啤饲大麦品种(系)区域试验研究
2.保山市常规粳稻区域试验
3.保山市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研究
4.保山市冬小麦品种区域试验分析
5.保山市青稞新品
种区域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大豆试验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植物蛋白质需求的增加,大豆作为一
种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备受关注。

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许多科研人员进行了大豆试验工作,以期能够找到更好的栽培方法和育种途径。

在这些试验工作中,科研人员们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和实验室研究。

他们通
过对大豆的生长环境、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找到最适合大豆生长的条件。

同时,他们还进行了大豆品种间的比较试验,以找到高产、抗逆性强的优质大豆品种,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种子选择。

除此之外,科研人员们还通过基因改良和育种工作,努力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他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大豆的抗病性、耐旱性、耐寒性等进行了改良,为大豆的栽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通过这些试验工作,科研人员们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他们发现了一些适合
大豆生长的新技术和新品种,为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同时,他们也为大豆的栽培提供了更多的科学依据,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种植指导。

总的来说,大豆试验工作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科
研人员们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相信大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总结作者:吕夫成刘春霞杨苏岷高腾来源:《中国农资》2013年第12期1 试验概况1.1 试验目的对试验的夏大豆品种进行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及品质等鉴定,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高产、优质、成熟期适宜的大豆新品种,为推广高产优质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1.2 试验地点地点选在地势平坦,肥力中上等、均匀一致,有一定排灌条件的马陵山镇冲口村。

1.3 试验设计采取简单的对比设计,不设重复,随机排列,每个品种播种面积1亩,两边设保护行。

1.4 田间种植示意图1.5 田间管理1.5.1 播期 6月13日1.5.2 施肥情况(种类、数量、日期) 6月11日每亩施45%的复合肥(N、P、K为15:15:15)15公斤作基肥。

1.5.3 定苗苗次数齐苗后按品种要求密度定苗。

1.5.4 中耕除草 6月14日喷施乙草胺1次,7月16日、8月9日人工除草2次。

1.5.5 排灌情况今年夏季降雨正常,未曾灌溉,每次下大雨后及时排水,田间无积水。

1.5.6 虫害防治(方法、药剂、日期) 7月7日、8月5日、8月 15日防治烟粉虱、豆荚螟、食心虫和卷叶虫。

1.6 试验期间的气候情况及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今年大豆生长期间,苗期天气晴好,利于生长。

7月中旬大豆开花前平均气温比常年低、日照比常年少,降水也略少于常年,导致同一品种的花期较往年推迟3-4天。

结荚鼓粒期以阴雨天为主,日照时数比常年少,气温低于常年,不利于大豆的鼓粒,也推迟了大豆的成熟期。

低温寡照导致大豆产量受到一定影响。

2 试验结果2.1 参试品种产量徐豆14,亩产量187.82公斤;鲁黄1号亩产量185.54公斤;圣豆九号亩产量179.38公斤;中黄13亩产量176.83公斤;2.2 参试品种主要生育期及抗性2.3 室内考种性状3 品种评价鲁黄1号:亩产185.54公斤,居第2位。

该品种白花灰毛,有限结荚习性,披针叶,生育期111天。

株高78.9厘米,有效分枝1.3个,有效荚数38.6个,百粒重23.1克。

大豆育种实践报告范文(2篇)

大豆育种实践报告范文(2篇)

第1篇一、前言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蛋白质来源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大豆育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大豆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我们开展了大豆育种实践研究。

本文将总结本次大豆育种实践的过程、结果及分析。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供试大豆品种:冀豆10号、冀豆11号、冀豆12号、冀豆13号等。

2. 方法(1)选择优良亲本:根据大豆品种的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性状,选择优良亲本进行杂交。

(2)杂交组合:采用随机交配法,将优良亲本进行杂交,获得大量杂交组合。

(3)田间试验:将杂交组合种植于田间,观察记录其性状表现,筛选出优良株系。

(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筛选出的优良株系进行基因型鉴定,进一步筛选。

(5)品种选育:对筛选出的优良株系进行品种选育,培育出具有较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大豆新品种。

三、结果与分析1. 杂交组合筛选通过对供试大豆品种的杂交,获得大量杂交组合。

经过田间试验,筛选出20个优良株系,其中冀豆10号与冀豆13号的杂交组合表现最佳。

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20个优良株系进行基因型鉴定,筛选出具有优异性状的基因型。

其中,冀豆10号与冀豆13号的杂交组合中,具有较高抗病性、抗逆性和产量潜力的基因型有5个。

3. 品种选育通过对筛选出的优良株系进行品种选育,培育出具有较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大豆新品种。

新品种在田间试验中,产量较对照品种提高15%,品质得到明显改善,抗病性和抗逆性显著提高。

四、讨论与展望1. 讨论本次大豆育种实践,通过选择优良亲本、杂交组合筛选、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品种选育等环节,成功培育出具有较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大豆新品种。

这表明,分子标记技术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2. 展望(1)进一步优化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

(2)加强分子标记技术研究,筛选更多优异基因。

工作总结之大豆品种展示试验总结

工作总结之大豆品种展示试验总结

大豆品种展示试验总结[摘要] 本试验对14个大豆品种的生育期及其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对于开花期和成熟期表现有所不同,但出苗期各品种没有差异。

其中垦丰22的株粒数最少为42.1粒,品种垦06-700的株粒数最多为109.2粒。

垦丰20实测产量最低,为131.9kg/亩,垦丰17最高,为174.5kg/亩。

[关键词] 大豆品种生育期经济性状产量性状[中图分类号] s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147-01随着大豆价格的上涨,大豆种植面积相对增加,高产和稳产是我国大豆科研和生产发展的首要方向。

过去对大豆品种的评价只注重高肥条件下的高产指标,而忽视一般生产条件下的产量表现。

本试验对大豆品种的物候期和产量指标等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进行调查,为农场的大豆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试验材料及方法1.1 试验作物与品种垦豆30、垦丰23、垦豆33、垦丰20、垦豆32、垦05-2782、垦06-700、垦丰21、垦豆31、垦豆25、垦丰29、垦丰17、垦丰22、垦豆281.2 试验设计本试验采取不设重复,大区对比。

施肥情况:尿素2kg,二铵10kg,硫酸钾(50%)5kg。

每品种4行,行长10米。

2 结果与分析2.1 2012年气象条件分析根据当地气象站提供的资料,我所2012年活动积温2784.5℃,无霜期156天,5-9月降水量分别为73.4mm、16.2mm、86.3mm、34.7mm、159.5mm,从气象条件来看,大豆在鼓粒期降水量偏少,出现一次大风大雨天气,而且在成熟期降水量较大,对大豆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

2.2 大豆品种生育期的调查及分析2.3 大豆品种产量及构成因素的调查通过收获期对大豆进行室内考种,可获得不同品种大豆的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

由表2,对大豆性状比较分析可见,各品种株高介于69.7-108.8cm,其中大豆品种垦丰22最矮,为69.7cm,垦豆28最高,为108.8cm。

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总结
维普资讯
安 徽农 学 通报 , h i giS iB l 2 0 1 (4) Anu r c. u1 0 7,3 2 A . .
8 7
大 豆 新 品 种 比 较 试 验 总 结
丁 然 王献 志
2 20 3 10) ( 风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安徽 凤台
月1 3日化学 除草 ,每 67 虎威 3 g 6m 用 5 +稳 杀得 7 g 0 兑 水 3k 喷雾除 草 ;分 别 在 6月 1 日、6月 1 日、6月 0g 3 6 1 进行 3 8日 次喷 灌 ;8月 9 日 67 5 每 6m 用 %高 效氯氢 菊 酯 6g 0 喷施 ,防治 蚜虫 和 “ 虫 ” 9月 5 日每 67 青 , 6 m 用 阿维高 氯 10 喷雾 防治 卷 叶 螟 和 “ 虫 ” 9月 2 日人 0g 青 ; 5
根据 高产 、 质 、 优 安生 大豆 生产 的需要 , 台县农 技 推 凤
广 中 心于 2 0 0 7年 夏 季安 排 了 大豆 品种 比较 试 验 , 得 了 取 显 著 的试 验结 果 。试 验具 体情况 简述 如下 。
同一试点 材料 间 的一 致 性 。按 成 熟 一 个 ,收 获一 个 的方
量 为 2 9 5 k / 6 m , 居 试 验 第 4 位 ,较 对 照 减 产 0 . 7 g6 7 2 7 。综合 表现一 般 。 .% 3 2 中豆 2 该 品种 为 对 照 品 种 ,全 生 育 期 12 , 白 . 0 0d 花 、灰 毛 、浅 褐 脐 ,株 高 5 . c 3 6 m,种 皮 黄 色 、子 叶 黄 色 、籽粒 椭 圆形 、籽粒光 泽度 较好 ;虫食 率 0 1 % 。 .4
25 1 .产 量 为 4 k/ 6 m ,居 试 验 第 2位 。综 合 表 现 较 4 g67

云南省德宏州冬种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

云南省德宏州冬种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

云南省德宏州冬种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傅莉云【摘要】通过对12个不同来源大豆新品种综合性状的分析,再结合德宏地区冬种大豆生产实际认为:滇DH05-2和滇9819产量高、生育期适中、抗性佳、农艺性状好,宜单种也宜与玉米、甘蔗立体间套种,适宜今后在德宏州冬种大豆生产中加以推广应用.【期刊名称】《农业科技通讯》【年(卷),期】2013(000)012【总页数】4页(P114-117)【关键词】冬大豆;新品种;筛选试验【作者】傅莉云【作者单位】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芒市678400【正文语种】中文大豆作为德宏州传统种植的一种作物,从气候条件来看全年中11月下旬至次年7月下旬均可播种,但从农事安排上主要有冬种大豆和夏种大豆之分。

冬种大豆一般于11月下旬至1月上旬种植在海拔1 000m以下的坝区前作为水稻的水田,夏大豆主要于雨季来临后种植在旱地及山地的缓坡地上,其中又以冬种大豆种植面积最大。

近几年来跟随市场的需求,德宏州冬季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玉米、马铃薯、烤烟面积占据了冬季总可播种面积的很大比例,在此情形下冬大豆的种植模式也随之进行了一些调整,现冬大豆的种植模式除单种外还有与鲜食甜玉米、甘蔗立体间套种。

针对当前德宏州大豆生产中品种单一、优良品种少的现状,我们通过多渠道,采取自选与外引相结合,力求在丰富的品种资源中尽可能多和快地筛选出适宜德宏州生态条件下种植的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熟期适中、适宜不同种植模式的大豆新品种,来更替大田生产中一些已退化变劣的旧良种,以满足德宏州及与之接壤的境外缅甸一些地区广大农户对大豆良种的迫切需求。

1.1 试验地点试验设在德宏州农技推广中心科技示范园区,海拔913.8 m,土质为红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势平坦,灌排水方便,前作系水稻。

1.2 试验材料试验选用品种为:(1)滇9819、(2)滇9517、(3)滇 01J07、(4)滇豆 5号、(5)滇 DH05-2、(6)滇006007、(7)滇06繁05-1、(8)滇05展01-1、(9)铁丰31、(10)铁丰32、(11)五星一号、(12)冀豆17、(13)德豆6171(对照)。

大豆高产工作总结汇报稿

大豆高产工作总结汇报稿

大豆高产工作总结汇报稿大豆高产工作总结汇报稿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经过半年的辛勤努力,我很高兴向大家汇报我所负责的大豆高产工作。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满意的成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一、项目背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大豆产量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滞后,管理不善等。

为了提高大豆产量,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和措施,以发展高产种植模式。

二、工作目标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引入高产新品种、强化管理与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

具体的工作目标是将大豆平均产量提高至XX千克/亩以上。

三、工作措施为了实现工作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1. 引进高产新品种:通过与相关机构合作,我们引进了多个具有高产潜力的大豆新品种,并进行试种和推广。

这些品种具有抗病虫害、适应性广、稳定丰产等特点,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积极影响。

2. 加强管理:通过建立农业专家指导队伍,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正确使用种子、施肥、喷洒药剂等。

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抗灾能力。

此外,我们还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优化农田排灌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科学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提高肥料利用率。

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增加土壤活力,改善土壤质量。

四、工作成果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豆高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 品种引进成效明显:引进的高产新品种表现出较高的适应性和丰产性,受到了农民的广泛好评。

试验田平均产量超过了XX千克/亩,比传统品种提高了30%以上。

2. 技术指导取得成效:通过专家指导,农民增强了对大豆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掌握了种植规范与技术要领。

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农田整体产量提升。

3. 施肥效果显著:通过科学施肥,有效提高了土壤养分供应,提高了大豆的吸收利用率。

田间实验显示,施肥处理的大豆产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五、存在问题与建议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1. 样品管理不严:由于样品管理不严,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受到了影响。

云南省特殊类型大豆新品种试验

云南省特殊类型大豆新品种试验

名言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

——村上春树根据《云种(站)字〔2018〕5号》通知,由云南农业大学组织2018-2019年云南省特殊类型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以新育成大豆品种的生产性能和品质性状为主要指标,筛选抗病、高产、优质的特殊用途大豆新品种,为云南省品种审定和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参试品种(系)为滇大豆3号(高蛋白)、滇大豆4号(青皮)、滇大豆6号(黑色)、滇大豆7号(褐色)和滇大豆8号(菜用),中品661(CK)共6个品种,均由云南农业大学梁泉老师提供。

1.2 试验地点概况试验地选择临沧市、蒙自市、峨山县、双柏县、弥渡县、巍山县6个县(市),涵盖云南省大豆生产的主要区域。

选择代表性的地块,前作有冬闲田、油菜、菜豌豆和小麦。

播期按当地环境实际执行。

田间管理略高于当地一般生产水平。

人工中耕除草,及时防治虫、鼠害。

1.3 试验设计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13.34 m 2,区间距离40 cm,重复间走道50 cm,四周设保护行。

单行条播,行距 0. 5 m,株距0.2 m,每穴播种4粒,留苗2株,密度为每亩1.2万株。

其中滇大豆8号为鲜食大豆,试验种植6个小区,其中3个小区收获干粒,另外3个小区收获鲜豆计产。

1.4 调查指标按照云南省大豆区域试验要求,调查主要农艺性状和测定品质。

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和云南华测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测定蛋白质和油脂等指标,云南农业大学检测大豆花叶病。

峨山县农业综合开发中心、双柏县种子管理站和临翔区农推广中心进行鲜大豆品尝评价。

考核指标:包括甜味(占25%)、糯性(占25%)、硬度(占20%)、鲜味(占15%)和风味(占15%)等5项。

评价标准:平均分≥90分为A级,香甜柔糯型;80分≤平均分<90分为B级,鲜脆型。

1.5 数据分析通过SAS 系统统计分析所有数据。

2 结果与分析2.1 试点数据评价对2018-2019年全部试验地点数据分析(表1)知,6个试验点数据变异系数在6.02%~8.49%,在误差要求的15%以内,说明所有试验点数据基本可靠。

云南省大豆试验审定工作情况

云南省大豆试验审定工作情况

DOI:10.19904/14-1160/s.2021.10.002云南省大豆试验审定工作情况温宪勤(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昆明650000)摘要:简要介绍了云南省大豆的生产情况,回顾了大豆品种试验审定工作成效及大豆品种试验审定的主要做法和方法,并提出今后加强云南省大豆品种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大豆;试验;审定文章编号:1005-2690(2021)10-0007-03中国图书分类号:S565.1文献标志码:A云南大豆生产条件多样,市场需求类型不同,使大豆多品种共存。

目前推广的主要品种有滇豆7号、滇豆6号、滇豆4号、中黄35、六月豆、中黄39、保大豆1号等。

1云黄12、云环资大豆5号等云南省大豆品种试验审定成效2013年开始由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组织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采用参试品种产量平均值作对照,共有滇菽2号、华严0926、华严2号、云环资大豆2号、云环资大豆3号5个参试品种(系),试点有8个。

该轮试验历时3年,最终审定通过两个品种,分别为滇菽2号和云环资大豆2号。

不仅是审定通过两个品种,更重要的是为育种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成果的平台,极大地鼓舞了云南省大豆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云南省大豆的生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2016年开始,参试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大豆统一试验采用滚动方式进行,至2020年共审定13个大豆新品种,其中一个为黑皮大豆;2018年云南农业大学组织了特殊用途大豆品种试验,共审定5个特殊用途大豆品种。

云南省2013年以来审定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详见表1。

2云南省大豆品种试验审定的主要做法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结合云南省实际,确定特殊用途品种范围、制定审定标准、试验管理办法等,以品种试验服务品种审定、以审定标准规范品种审定、以品种审定服务农业生产、以品种审定引领育种目标,完善大豆品种审定制度,与时俱进地搞好大豆品种试验和审定,促进全省大豆种业发展。

2.1确定云南省大豆特殊用途品种范围云南大豆生产条件多样,市场需求类型不同,为鼓励选育不同类型大豆品种,促进大豆产业健康发展,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征求专家意见,2016年11月25日云南省第八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研究决定,确定特殊用途大豆品种范围为高油品种、高蛋白品种、鲜食品种、脂肪氧化酶缺失型大豆品种、种皮颜色除黄色外的大豆品种、饲用大豆品种等,2018年云南省种子管理站批准云南农业大学组织自己选育的特殊用途大豆品种自主试验。

2016年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2016年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2016年云南省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总结1、试验目的试验以评价新育成大豆品种在云南省大豆主产区的生产性能(包括丰产性、稳产性、抗性及适应性)和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为主要目的。

为云南省品种审定和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组织本轮(年)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现将2016年结果总结如下:2、参试品种、供种单位及承试单位2.1 参试品种(系)来源参试品种(系)共6个,分别为云大豆12号、云大豆13号、云环资大豆4号、云环资大豆5号、滇菽3号、中品661(ck)。

2.2 试点基本情况试点主要分布于云南大豆生产的主要区域。

由于蒙自选地原因,缺苗严重,作报废处理,因此,今年的总结以其它7个试点的结果汇总。

2.2.1各试点基本信息:3、试验设计试验按统一设计的方案实施: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0.02亩(小区面积不包括区间和重复间走道),区间距离40厘米,重复间走道(包括起沟在内)50厘米(视田块定),四周设保护行。

单行条播,行距 0.5米,株距0.2米,每穴播种3~4粒,间苗时留苗2株,密度1.33万株/亩。

收获群体量达到播种群体量的80%以上。

栽培、管理按当地最佳措施进行,各小区管理措施要求一致,同一措施在同一天内完成。

按统一要求进行记载项目。

4、气候情况及对试验影响蒙自:前期干旱,后期雨水偏多,制约大豆前期生长缓慢,后期影响结荚率。

红塔区:2016年7月11日下冰雹,叶子轻微受灾,但对产量未造成影响,中后期雨水适中,对大豆生长极为有利。

保山:整个生育期内水分充足,出苗整齐、植株生长正常,各性状表现正常,试验正常进行。

双柏:因今年雨量过多,大豆植株长势较快,普遍长势较高,给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普洱:播种后土壤墒情好,一次性出苗,苗全、苗齐、苗状、长势好,8月25-26日强降雨,被水淹了部分,但不影响。

泸水:播种后当地降雨时间多,苗期植株在所徒长,对花荚有一定影响,后期个别植株有烂根现象。

麒麟:整个试验期间,雨水较均匀,对生长较有利。

2016年云南省第八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麦豆、经作

2016年云南省第八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麦豆、经作

2016年云南省第八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麦豆、经作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初审意见蚕豆品种名称:凤豆21号申请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粮作所选育单位:大理白族自治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粮作所品种来源:凤豆21号是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2004年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杂交组合9102-1-1×85173-30-6-2。

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216天,株高48.2-128.2cm,茎枝数2.9-6.7枝/株,有效枝数2.4-4.7枝/株,实荚数6.4-22.4荚/株,实粒数11.6-37.8粒/株,荚长7.5-13.5cm,荚宽1.7-2.2cm,单株生产力12.0-49.3g,单株总干物重25.6-90 g,收获指数38.4-55%,单荚粒数1.67-1.85粒/荚,百粒重129.4g,播种至现蕾天数为49-90天。

产量表现:2015年平均亩产290.1kg,产量变幅为139.2-433.3kg,比对照凤豆13号CK1 (268.7kg) 增产7.96%,增产显著。

较CK1增产的点次有6个,为保山、楚雄、剑川、陆良、嵩明、麒麟,增产点次率为85.71%。

比对照云豆690 CK2(243.6kg)增产19.09%,增产极显著。

较CK2增产的点次有6个,为保山、楚雄、大理、陆良、嵩明、麒麟,增产点次率为85.71%。

2016年平均亩产306.17kg,产量变幅为122.97-442.31kg,比对照凤豆13号CK(269.38kg) 增产13.66%,增产极显著。

较CK增产的点次有5个,为保山、大理、剑川、陆良、麒麟,增产点次率为71.43%。

2015—2016两年平均亩产298.14 kg,比对照“凤豆13号”增产10.78%。

抗性鉴定:中抗锈病(MR)、抗赤斑病(R)、抗褐斑病(R)。

品质分析:水分9.6%,总糖4.60%,单宁0.494%,总淀粉48.30%,蛋白质26.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云南省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总结
一、试验目的和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鉴定2013-2014年云南省大豆区域试验里表现好的品种在大田生产中的适应性和丰产性,为我省大豆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审定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组织2016年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

二、参试品种及供种单位及承试单位
1、参试品种及供种单位
2、承试单位及承试人
三、试验设计及要求
根据在2013-2014年云南省大豆区域试验里表现情况,共两个品种安排在2016年参加云南省大豆新品种生产试验,对照品种为会当地主栽品种,每品种小区面积为300平米,不设重复,密度根据当地生产水平、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而定,田间管理与当地大田生产水平相当或略高。

成熟后及时收获、进行室内考种、
及时完成试验记载本。

四、试验执行情况
蒙自点由于选地原因,缺苗过半,拟作报废点处理,不参与汇总,其它各试点基本能按生产试验方案进行,播种、施肥、防虫等田间内管理措施根据当地栽培习惯组织实施。

1、试点概况及田间管理情况
五、气候情况
保山点:播种后水分充足,出苗整齐,整个生育期雨量调匀,大豆生长正常,
各参试品种株高、分枝、产量等性状都表现正常,生产试验能正常进行。

麒麟点: 雨水较均匀,对生长有利,无自然灾害。

昭通点:播种后水分充沛,大豆生长正常,没出现重大自然灾害。

六、试验结果分析
1、产量结果
单位:千克/亩
2、各品种各试点田间表现及性状
3、品种简评
滇菽2号: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167公斤)增产%, 4个点均增产、占试验点次的100%。

全生育期84-144天。

保山点白粉病。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测结果为:籽粒含量:粗脂肪%、蛋白质%、水分%;折合籽粒(干基)含量:粗脂肪%、蛋白质%、水分%%。

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站病害鉴定结果为:大豆花叶病毒病为抗
(R)。

区试年会意见:同意推荐初审。

云环资大豆2号:平均亩产公斤,比对照(167公斤)增产%, 5个点均增产、占试验点次的100%。

全生育期89-144天。

保山点白粉病。

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检测结果为:籽粒含量:粗脂肪%、蛋白质%、水分%;折合籽粒(干基)含量:粗脂肪%、蛋白质%、水分%%。

经云南省农作物品种抗性鉴定站病害鉴定结果为:大豆花叶病毒病为高抗(HR)。

区试年会意见:同意推荐初审。

云南省种子管理站
2016年11月26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