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M B388-2000热双金属薄板和带材标准规范_中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0
TM29
TM15 22 3 … … 75 5 … 100 … 36 64 … 47
6
47
TM23 10 … 72 18 … … … … … 42 58 … 54
…
46
TM30
TM16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48
4
48
-3-
ASTM B 388-00
标 称 化 高 膨 胀 系 镍 22
户设计器件。 8.3 温曲率-所选类型热双金属的温曲率应符合表 2a 和 3b 规定。在热双金属组合中,B 753 标准
中选定的组元应和表 2a 和表 3b 规定一致。
元素
标称化 高膨胀系 镍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
重量%
锰
铜
铁
铝
碳
TM1 22 3 … … 75 … …
中膨胀系 镍 …
数组元
锰…
低 膨 胀 系 镍 36
3.术语 3.1 定义 3.1.1 热双金属-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薄片或带条形材料组成,当温度变化时,由于其具有
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曲率半径随之发生变化。
4.订货内容 4.1 按本标准订货的合同或订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4.1.1 牌号类型(表 1 和表 2) 4.1.2 厚度(见 9.1) 4.1.3 宽度(见 9.2) 4.1.4 软化(定义为所需冷变形比)
数组元
铁
钴
组元厚 高膨胀系
度 比 数组元
%
中膨胀系
数组元
低膨胀系
数组元
TM17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49
2
49
元素 TM24
TM10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34
32
34
TM18 19.4 2.25 … … 78.3 … 0.5 … … 42 58 … 50
TM25 30
20 35 45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TM26 50
31 20 49
22
22
3
3
…
…
…
…
75
75
…
…
…
…
100
100
…
…
36
36
64
64
…
…
ASTM 类型
TM27 TM28
70
90
38
42
14
10
48
48
20 … 6.5 … 73.5 … … 100 … 36 64 …
性能
单位
最大灵敏度 温度范围 最大推荐温 度 温曲率× 10-6
热处理
电阻率 750 F
弹性模量
密度
0F
0F
50~200 0F 100 ~ 3000 F 0F 欧-圆密 耳/英尺 欧-圆密 耳2 磅/英寸 2 ×106 磅/英寸 3
最大灵敏度 温度范围 最大推荐温 度 温曲率× 10-6
热处理
电阻率 750 F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3
重量%
锰…
铜…
铁 75
铝…
碳…
中 膨 胀 系 镍 100
数组元
锰…
低 膨 胀 系 镍 36
数组元
铁 64
钴…
元素
组元厚 度比 %
电阻率 欧姆 mil/ft 高膨胀系数组元 中膨胀系数组元 低膨胀系数组元
TM24 20
10 53 37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温元件),并为用户按类型代号定购这些材料提供验收要求。 1.2 用英寸-磅美国习惯单位表示的数值应视为标准值。等同于英寸-磅美国习惯单位的公制数值
可以看作近似值。
2.引用文件 2.1 ASTM 标准: B 63 金属导电电阻器和接触材料电阻率试验方法 2 B 106 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 2 B 223 热双金属弹性模量试验方法(悬臂梁)2 B 362 热双金属螺旋线圈机械转距率试验方法 B 389 热双金属螺旋线圈热偏转率试验方法 B 478 热双金属横向曲率试验方法 2 B 753 热双金属组元合金规范 2 B 351 绝热材料平均比热试验方法 3 E 92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方法 4 E 384 材料显微硬度的试验方法 4
900
900
900
11.5±10 % 11.2±10 % 700 100±5.5 % 78±5.5 % 26
13.1±6 % 12.7±6 % 700 125±5.5 % 98±5.5 % 26
13.7±6%
13.3±6%
700 150±5.5 % 118±5.5 % 26
14.1±5.5 % 13.7±5.5 % 700 175±5.5 % 137±5.5 % 25.5
7.组元比 7.1 各类热双金属所用典型的材料组元厚度比见表 1。当根据生产要求的温曲率和电阻率组批时,
组元厚度比可供参考。
8.物理性能 8.1 最大灵敏度范围-所选类型热双金属的最大灵敏度的温度范围见表 2 和表 3。这些标称数值仅
用于辅助用户设计器件。 8.2 最大推荐温度-所选类型热双金属的最大推荐温度见表 2 和表 3。这些标称数值仅用于辅助用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
重量%
锰
铜
铁
铝
碳
中膨胀系 镍
数组元
锰
低膨胀系 镍
数组元
铁
钴
组元厚 高膨胀系
度 比 数组元
%
中膨胀系
数组元
低膨胀系
数组元
TM9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27
46
27
元素
标称化 高膨胀系 镍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
重量%
锰
铜
铁
铝
碳
中膨胀系 镍
数组元
锰
低膨胀系 镍
…
50
TM25
TM11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36
28
36
TM19 19.4 2.25 … … 78.3 … 0.5 … … 39 61 … 50
…
50
TM26
ASTM 类型
TM12 TM13
22
22
3
3
…Leabharlann Baidu
…
…
…
75
75
…
…
…
…
100
100
…
…
36
36
64
64
…
1本分析方法、规范和术语标准由 ASTM B02 有色金属和合金委员会归口,由 B02.10 热双金属分委员会直接负责。 现行版本批准日期为 2000 年 10 月 10 日,2000 年 11 月出版。最初是以 B388-62 年出版的,上一版本为 B 388-96。
2 年度的 ASTM 标准合订本,03.04 卷。 3 年度的 ASTM 标准合订本,04.06 卷。 4 年度的 ASTM 标准合订本,03.01 卷。
1000
500
1000
1000
1000
15.0 ± 5 % 14.6 ± 5 %
700 475 ± 4 % 373 ± 4 %
25
21.5 ± 5 % 21.1 ± 5 %
500 675 ± 5 % 530 ± 5 %
20
10.4 ± 6 % 10.6 ± 6 % 700 440±4%
346±4%
25
TM29 477
50 … 50
22 3 … … 75 … … 100 … 42 58 …
TM30 415
50 … 50
8.3.1 温曲率应按 B 106,方法 A 测定。 8.3.2 内应力载荷可影响温曲率测试结果。试样在测试之前应在 5000F(260℃)下 1 小时消除应 力,保持稳定。应力消除的适当条件必须由特殊的最终用途决定。原始推荐条件见表 2。 8.4 电阻率-电阻率应符合表 2a 和表 3b 的规定。在热双金属组合中,B 753 标准中选定的组元应 和表 2a 和表 3b 规定一致。 8.4.1 电阻率应在 750F(24℃)下,按 B 63 标准测定。 8.5 弹性模量-所选热双金属在温度 750F(25℃)时的标称弹性模量见表 2a 和表 3b。这些数值是 为辅助用户设计器件而提供的标称值,不应用来作为拒收或验收的条件。 8.5.1 弹性模量应按 B 223 方法测定。 8.6 比热-所选热双金属的标称比热为 0.12BUT/1b0F(500J/kg0K)。这些数值是为辅助用户设计器 件而提供的标称值,不应用来作为拒收或验收的条件。 8.6.1 比热应按 C 351 测定。 8.7 密度-所选热双金属的标称密度见表 2a 和表 3b。这些数值是为辅助用户设计器件而提供的标 称值,不应用来作为拒收或验收的条件。 8.8 硬度-特殊类型热双金属组元硬度应符合由生产厂制定的标准,并由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在 三种或三种以上组元的情况下,通常只测定外部组元的硬度。 8.8.1 当采用 1 公斤力或更高的试验载荷时,硬度应按 E 92 测定。对于要求低于 1 公斤力的较薄 的材料,则应按 E 384 测定硬度。 8.8.1.1 当按 E 384 测定硬度时,应优选用先如 3.3 所规定的维氏硬度。 8.8.1.2 当检测热双金属时,各层组元厚度应至少为硬度压头压痕对角线长度的 1.5 倍。 8.8.1.3 压痕中心到任一边或另一压痕距离,不小于压痕对角线长度的 2.5 倍。当检测叠片材料 时,结合面应视为压痕计算间隔的一个边缘。
…
…
53
50
50
50
TM6 22 3 … … 75 … …
… … 40 60 … 50
47
50
50
50
50
-2-
TM7 14 … 9.5 … 71.5 5 … … … 36 64 … 50
50
TM8 10 … 72 18 … … … … … 36 64 … 80
20
ASTM B 388-00
元素
标称化 高膨胀系 镍
8.4±6% 8.6±6% 700 400±4% 314±4% 25
6.3±6% 6.4±6% 700 350±5% 275±5% 25.5
0.29 TM9 0~300
0.28 TM10 0~300
0.29 TM11 0~300
0.29 TM12 0~300
0.29 TM13 0~300
900
900
ASTM B 388-00
ASTM B 388 -00
热双金属薄板和带材标准规范1
本标准是以固定代号 B388 发布的。其后的数字表示原文本正式通过的年号;在有修订的 情况下,为最后一次的修订年号;圆括号中数字为最后一次重新确认的年号。上标符号(ε) 表示与上次修改或重新确定的版本有编辑上的变化。
1.范围 1.1 本标准适用于薄板和带材的热双金属(该热双金属在控制、补偿、指示温度的装置中用作感
弹性模量
密度
0F
0F
50~200 0F 100 ~ 3000 F 0F 欧-圆密 耳/英尺 欧-圆密 耳2 磅/英寸 2 ×106 磅/英寸 3
表 2 热双金属性能(英寸-磅美国习惯单位)
ASTM 类型
TM1
TM2
TM3
TM4
TM5
0~300 0~400 200~600 250~700 300~850
14.4±5.5 % 14.0±5.5 % 700 250±5.5%
157±5.5%
25.5
0.31 TM17
0.30 TM118
0.30 TM19
0.30 TM20
0.30 TM21
TM6 100~550
1000
12.9 ± 8 % 12.9 ± 8 % 700 440±4%
346±4%
25
0.29 TM14 0~300
900
14.7±5.5
14.3±5.5 % 700 250±5.5 % 196±5.5 % 25.5
0.30 TM22
TM7 0~300
900
14.5 ± 7 % 14.5 ± 7 % 700 560 ± 4 % 440 ± 4 % 24
9.尺寸及允许偏差
-4-
ASTM B 388-00
9.1 厚度-厚度应符合订货单(或图纸)的规定,而公差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9.2 宽度-宽度应符合订货单(或图纸)的规定,而公差应符合表 5 和表 6 的规定。 9.3 带卷-应通过供、需双方共同协商,提供带卷形式的材料。可以规定带卷的内径和外径或内 径和最大(最小)重量。经供需双方共同协商, 可提供小于规定最小外径或重量的最大百分比。
数组元
铁 64
钴…
组元厚 高膨胀系
50
度 比 数组元
%
中膨胀系
数组元
低膨胀系
50
数组元
TM2 10 … 72 18 … … …
表1 成 分
ASTM 类型
TM3
TM4
TM5
25
25
25
8.5
8.5
8.5
…
…
…
…
…
…
66.5
66.5
66.5
…
…
…
…
…
…
…
…
…
…
…
…
…
…
36
42
45
50
64
58
55
50
…
…
…
40
42
20
16
20
42
ASTM 类型
TM20 TM21
18
18
11.5
11.5
…
…
…
…
70.5
70.5
…
…
…
…
…
…
…
…
36
42
64
58
…
…
50
50
…
…
50
50
ASTM 类型 TM27 TM28
TM14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44
12
44
TM22 100 … … … … … … … … 36 64 … 50
-1-
ASTM B 388-00
4.1.5 确认供方、类型、高膨胀层和低膨胀层 4.1.6 重量
5.材料分割 5.1 热双金属切条后应分为两组:(1)毛刺位于低膨胀组元;(2)毛刺位于高膨胀组元。以上两
组双金属经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可以单独标识和包装,也可以一起标识和包装。
6.化学成分 6.1 各类热双金属所用组元的标称化学成分见表 1。 6.1.1 各类热双金属所用组元合金应符合 B 753 标准的规定。
50
TM29
TM15 22 3 … … 75 5 … 100 … 36 64 … 47
6
47
TM23 10 … 72 18 … … … … … 42 58 … 54
…
46
TM30
TM16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48
4
48
-3-
ASTM B 388-00
标 称 化 高 膨 胀 系 镍 22
户设计器件。 8.3 温曲率-所选类型热双金属的温曲率应符合表 2a 和 3b 规定。在热双金属组合中,B 753 标准
中选定的组元应和表 2a 和表 3b 规定一致。
元素
标称化 高膨胀系 镍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
重量%
锰
铜
铁
铝
碳
TM1 22 3 … … 75 … …
中膨胀系 镍 …
数组元
锰…
低 膨 胀 系 镍 36
3.术语 3.1 定义 3.1.1 热双金属-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薄片或带条形材料组成,当温度变化时,由于其具有
不同的热膨胀系数,曲率半径随之发生变化。
4.订货内容 4.1 按本标准订货的合同或订单应包括下列内容: 4.1.1 牌号类型(表 1 和表 2) 4.1.2 厚度(见 9.1) 4.1.3 宽度(见 9.2) 4.1.4 软化(定义为所需冷变形比)
数组元
铁
钴
组元厚 高膨胀系
度 比 数组元
%
中膨胀系
数组元
低膨胀系
数组元
TM17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49
2
49
元素 TM24
TM10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34
32
34
TM18 19.4 2.25 … … 78.3 … 0.5 … … 42 58 … 50
TM25 30
20 35 45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TM26 50
31 20 49
22
22
3
3
…
…
…
…
75
75
…
…
…
…
100
100
…
…
36
36
64
64
…
…
ASTM 类型
TM27 TM28
70
90
38
42
14
10
48
48
20 … 6.5 … 73.5 … … 100 … 36 64 …
性能
单位
最大灵敏度 温度范围 最大推荐温 度 温曲率× 10-6
热处理
电阻率 750 F
弹性模量
密度
0F
0F
50~200 0F 100 ~ 3000 F 0F 欧-圆密 耳/英尺 欧-圆密 耳2 磅/英寸 2 ×106 磅/英寸 3
最大灵敏度 温度范围 最大推荐温 度 温曲率× 10-6
热处理
电阻率 750 F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3
重量%
锰…
铜…
铁 75
铝…
碳…
中 膨 胀 系 镍 100
数组元
锰…
低 膨 胀 系 镍 36
数组元
铁 64
钴…
元素
组元厚 度比 %
电阻率 欧姆 mil/ft 高膨胀系数组元 中膨胀系数组元 低膨胀系数组元
TM24 20
10 53 37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温元件),并为用户按类型代号定购这些材料提供验收要求。 1.2 用英寸-磅美国习惯单位表示的数值应视为标准值。等同于英寸-磅美国习惯单位的公制数值
可以看作近似值。
2.引用文件 2.1 ASTM 标准: B 63 金属导电电阻器和接触材料电阻率试验方法 2 B 106 热双金属温曲率试验方法 2 B 223 热双金属弹性模量试验方法(悬臂梁)2 B 362 热双金属螺旋线圈机械转距率试验方法 B 389 热双金属螺旋线圈热偏转率试验方法 B 478 热双金属横向曲率试验方法 2 B 753 热双金属组元合金规范 2 B 351 绝热材料平均比热试验方法 3 E 92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方法 4 E 384 材料显微硬度的试验方法 4
900
900
900
11.5±10 % 11.2±10 % 700 100±5.5 % 78±5.5 % 26
13.1±6 % 12.7±6 % 700 125±5.5 % 98±5.5 % 26
13.7±6%
13.3±6%
700 150±5.5 % 118±5.5 % 26
14.1±5.5 % 13.7±5.5 % 700 175±5.5 % 137±5.5 % 25.5
7.组元比 7.1 各类热双金属所用典型的材料组元厚度比见表 1。当根据生产要求的温曲率和电阻率组批时,
组元厚度比可供参考。
8.物理性能 8.1 最大灵敏度范围-所选类型热双金属的最大灵敏度的温度范围见表 2 和表 3。这些标称数值仅
用于辅助用户设计器件。 8.2 最大推荐温度-所选类型热双金属的最大推荐温度见表 2 和表 3。这些标称数值仅用于辅助用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
重量%
锰
铜
铁
铝
碳
中膨胀系 镍
数组元
锰
低膨胀系 镍
数组元
铁
钴
组元厚 高膨胀系
度 比 数组元
%
中膨胀系
数组元
低膨胀系
数组元
TM9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27
46
27
元素
标称化 高膨胀系 镍
学 成 分 数组元
铬
重量%
锰
铜
铁
铝
碳
中膨胀系 镍
数组元
锰
低膨胀系 镍
…
50
TM25
TM11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36
28
36
TM19 19.4 2.25 … … 78.3 … 0.5 … … 39 61 … 50
…
50
TM26
ASTM 类型
TM12 TM13
22
22
3
3
…Leabharlann Baidu
…
…
…
75
75
…
…
…
…
100
100
…
…
36
36
64
64
…
1本分析方法、规范和术语标准由 ASTM B02 有色金属和合金委员会归口,由 B02.10 热双金属分委员会直接负责。 现行版本批准日期为 2000 年 10 月 10 日,2000 年 11 月出版。最初是以 B388-62 年出版的,上一版本为 B 388-96。
2 年度的 ASTM 标准合订本,03.04 卷。 3 年度的 ASTM 标准合订本,04.06 卷。 4 年度的 ASTM 标准合订本,03.01 卷。
1000
500
1000
1000
1000
15.0 ± 5 % 14.6 ± 5 %
700 475 ± 4 % 373 ± 4 %
25
21.5 ± 5 % 21.1 ± 5 %
500 675 ± 5 % 530 ± 5 %
20
10.4 ± 6 % 10.6 ± 6 % 700 440±4%
346±4%
25
TM29 477
50 … 50
22 3 … … 75 … … 100 … 42 58 …
TM30 415
50 … 50
8.3.1 温曲率应按 B 106,方法 A 测定。 8.3.2 内应力载荷可影响温曲率测试结果。试样在测试之前应在 5000F(260℃)下 1 小时消除应 力,保持稳定。应力消除的适当条件必须由特殊的最终用途决定。原始推荐条件见表 2。 8.4 电阻率-电阻率应符合表 2a 和表 3b 的规定。在热双金属组合中,B 753 标准中选定的组元应 和表 2a 和表 3b 规定一致。 8.4.1 电阻率应在 750F(24℃)下,按 B 63 标准测定。 8.5 弹性模量-所选热双金属在温度 750F(25℃)时的标称弹性模量见表 2a 和表 3b。这些数值是 为辅助用户设计器件而提供的标称值,不应用来作为拒收或验收的条件。 8.5.1 弹性模量应按 B 223 方法测定。 8.6 比热-所选热双金属的标称比热为 0.12BUT/1b0F(500J/kg0K)。这些数值是为辅助用户设计器 件而提供的标称值,不应用来作为拒收或验收的条件。 8.6.1 比热应按 C 351 测定。 8.7 密度-所选热双金属的标称密度见表 2a 和表 3b。这些数值是为辅助用户设计器件而提供的标 称值,不应用来作为拒收或验收的条件。 8.8 硬度-特殊类型热双金属组元硬度应符合由生产厂制定的标准,并由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在 三种或三种以上组元的情况下,通常只测定外部组元的硬度。 8.8.1 当采用 1 公斤力或更高的试验载荷时,硬度应按 E 92 测定。对于要求低于 1 公斤力的较薄 的材料,则应按 E 384 测定硬度。 8.8.1.1 当按 E 384 测定硬度时,应优选用先如 3.3 所规定的维氏硬度。 8.8.1.2 当检测热双金属时,各层组元厚度应至少为硬度压头压痕对角线长度的 1.5 倍。 8.8.1.3 压痕中心到任一边或另一压痕距离,不小于压痕对角线长度的 2.5 倍。当检测叠片材料 时,结合面应视为压痕计算间隔的一个边缘。
…
…
53
50
50
50
TM6 22 3 … … 75 … …
… … 40 60 … 50
47
50
50
50
50
-2-
TM7 14 … 9.5 … 71.5 5 … … … 36 64 … 50
50
TM8 10 … 72 18 … … … … … 36 64 … 80
20
ASTM B 388-00
元素
标称化 高膨胀系 镍
8.4±6% 8.6±6% 700 400±4% 314±4% 25
6.3±6% 6.4±6% 700 350±5% 275±5% 25.5
0.29 TM9 0~300
0.28 TM10 0~300
0.29 TM11 0~300
0.29 TM12 0~300
0.29 TM13 0~300
900
900
ASTM B 388-00
ASTM B 388 -00
热双金属薄板和带材标准规范1
本标准是以固定代号 B388 发布的。其后的数字表示原文本正式通过的年号;在有修订的 情况下,为最后一次的修订年号;圆括号中数字为最后一次重新确认的年号。上标符号(ε) 表示与上次修改或重新确定的版本有编辑上的变化。
1.范围 1.1 本标准适用于薄板和带材的热双金属(该热双金属在控制、补偿、指示温度的装置中用作感
弹性模量
密度
0F
0F
50~200 0F 100 ~ 3000 F 0F 欧-圆密 耳/英尺 欧-圆密 耳2 磅/英寸 2 ×106 磅/英寸 3
表 2 热双金属性能(英寸-磅美国习惯单位)
ASTM 类型
TM1
TM2
TM3
TM4
TM5
0~300 0~400 200~600 250~700 300~850
14.4±5.5 % 14.0±5.5 % 700 250±5.5%
157±5.5%
25.5
0.31 TM17
0.30 TM118
0.30 TM19
0.30 TM20
0.30 TM21
TM6 100~550
1000
12.9 ± 8 % 12.9 ± 8 % 700 440±4%
346±4%
25
0.29 TM14 0~300
900
14.7±5.5
14.3±5.5 % 700 250±5.5 % 196±5.5 % 25.5
0.30 TM22
TM7 0~300
900
14.5 ± 7 % 14.5 ± 7 % 700 560 ± 4 % 440 ± 4 % 24
9.尺寸及允许偏差
-4-
ASTM B 388-00
9.1 厚度-厚度应符合订货单(或图纸)的规定,而公差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9.2 宽度-宽度应符合订货单(或图纸)的规定,而公差应符合表 5 和表 6 的规定。 9.3 带卷-应通过供、需双方共同协商,提供带卷形式的材料。可以规定带卷的内径和外径或内 径和最大(最小)重量。经供需双方共同协商, 可提供小于规定最小外径或重量的最大百分比。
数组元
铁 64
钴…
组元厚 高膨胀系
50
度 比 数组元
%
中膨胀系
数组元
低膨胀系
50
数组元
TM2 10 … 72 18 … … …
表1 成 分
ASTM 类型
TM3
TM4
TM5
25
25
25
8.5
8.5
8.5
…
…
…
…
…
…
66.5
66.5
66.5
…
…
…
…
…
…
…
…
…
…
…
…
…
…
36
42
45
50
64
58
55
50
…
…
…
40
42
20
16
20
42
ASTM 类型
TM20 TM21
18
18
11.5
11.5
…
…
…
…
70.5
70.5
…
…
…
…
…
…
…
…
36
42
64
58
…
…
50
50
…
…
50
50
ASTM 类型 TM27 TM28
TM14 22 3 … … 75 … … 100 … 36 64 … 44
12
44
TM22 100 … … … … … … … … 36 64 … 50
-1-
ASTM B 388-00
4.1.5 确认供方、类型、高膨胀层和低膨胀层 4.1.6 重量
5.材料分割 5.1 热双金属切条后应分为两组:(1)毛刺位于低膨胀组元;(2)毛刺位于高膨胀组元。以上两
组双金属经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可以单独标识和包装,也可以一起标识和包装。
6.化学成分 6.1 各类热双金属所用组元的标称化学成分见表 1。 6.1.1 各类热双金属所用组元合金应符合 B 753 标准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