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一个典故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他母亲用芦荟在地上写字教他读书成语典故
欧阳修小时候家贫他母亲用芦荟在地上写字教他读书
成语典故
画荻教子
解释:用芦苇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
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
”
故事:北宋时期,欧阳修4岁时就没有了父亲,全靠母亲一人维持生计。
因为家贫买不起文具,他母亲就在家里挖了一个大坑铺满沙子,把沙铺平,用一根荻草代替笔在沙上写字,然后叫欧阳修识字,手把手地叫他如何写字。
画荻和丸
解释: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文十弊》:“抑思善相夫者,何必尽识鹿车鸿案?善教子者,岂皆熟记画荻和丸?”
画荻丸熊
解释: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出处:宋·欧阳修幼时,母郑氏以荻画地教子读书。
唐·柳仲郢幼嗜学,母韩氏用熊胆和制丸子,使郢夜咀咽以提神醒脑。
故事: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年幼时,因家里十分贫穷不能上学读书,他的母亲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写画画,教他认字读书。
唐朝柳仲郢年幼时刻苦读书,他的母亲用熊胆制成丸子,让柳仲郢夜间含在嘴里以提神醒脑,努力读书,终于学有所成。
登快阁中的四个典故
登快阁中的四个典故
1. 快阁:快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别号,来源于他所居住的快阁书院。
快阁书院是欧阳修在家乡福建福州所建的私塾,成为了他培养学生、撰写文学作品的地方。
因此,"快阁"一词常被用来指代欧阳修的文学作品。
2. 快阁之文:指欧阳修的文学作品。
欧阳修擅长诗词、骈文和杂剧等多种文体,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寓意深远、表达流畅著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快阁风流:快阁风流是指欧阳修的风采和才情。
欧阳修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文化名流和社交名士。
他有着出众的才华和令人羡慕的人脉,广泛结交文化名流和社会精英,因此被人们称为"快阁风流"。
4. 快阁遗风:快阁遗风是指欧阳修的文学传世之作及其影响。
欧阳修的文学作品经过传抄流传,成为了后世文学的重要遗产。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被称为"快阁遗风"。
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的典故
欧阳修苏轼科举考试的典故
欧阳修和苏轼都是宋代的文学家,他们在科举考试中也有着一段有趣的典故。
当时,欧阳修和苏轼都参加了进士科的考试,而欧阳修在考场上因为答题太快,时间还没用完就交卷了。
苏轼看到了欧阳修的情况,他就趁着还有时间,把试卷上的每一个字都仔细地检查了一遍。
结果,两人的考试成绩相差无几,但是欧阳修却因为交卷太早而落了一个名次。
苏轼于是就取笑欧阳修说:“我这样慢慢检查,你就因为太急了而落了一个名次!”欧阳修则回答说:“你这种人就算检查一整天,也不如我回去看书。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考试中,也要保持冷静,不要过分急躁,同时也要认真仔细地检查试卷,避免因为疏漏而丢失分数。
- 1 -。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苦读,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
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
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勤学方能成才的朴素道理人物简介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主要作品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诗歌《踏莎行》。
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
译文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什么资产。
他的祖母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
〔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
等到他稍稍长大些,但是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就去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摘录。
以至于白天黑夜忘记吃饭睡觉,只把读书当做自己的工作。
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祖母。
6.荻(dí):芦苇秆。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诵.诵读,阅读。
10 .就:靠近 11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2.士人家:读书人家 3.或:有时。
14.因:趁机。
15.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惟:只,只是。
是:指代读书。
务:致力,从事。
文中指一心一意努力读书。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19.长:长大 20.及其稍长:到他年龄大些。
21.下笔已如成人:文章已写得和成人的文章一样好。
欧阳修的事例
欧阳修的事例欧阳修的事例关于欧阳修的事例有哪些呢?欧阳修的事例讲述什么呢?从欧阳修的事例中,我们学到什么呢?欧阳修的事例:欧阳修整肃文风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
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
”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
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
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
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
”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
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
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
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
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欧阳修的事例:欧阳修与车前子的感人故事吉安的周边县中药材基地盛产一种常见的中药——车前子,它的果粒较别处的要大,扁平且色紫,中间有一小白点曰“凤眼前仁”,被人们列为上品,驰名中外。
说起这一带种植车前子的由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欧阳修的感人故事呢。
宋致和二年(公元1053年),欧阳修自山东青州的官邸出发,护送母亲郑氏夫人的灵柩回归永丰县沙溪泷冈故里安葬,途经今吉安县永和镇,但见一路田地荒芜,家家关门闭户,一派萧条景象。
闭门羹的典故
闭门羹的典故
"闭门羹"的典故源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说故事。
相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被贬黜到荆州做官。
当时,有一个人因私逃税被捕,并且被关押在衙门里。
这个人想找欧阳修求情,于是他的亲戚把一个羹菜送给欧阳修作为贿赂,希望他能够放人。
欧阳修接到羹菜后,因为他本身是个正直廉洁的官员,并且对贪污腐败的行为非常痛恨,于是他拒绝了这个贿赂,并且把羹菜给了衙门的官吏。
欧阳修的行为受到许多人的赞扬,而关闭衙门的行为也被后来的人戏称为“闭门羹”,表示对行贿贪污的行为的拒绝和斥责。
儿童故事-欧阳修答对过关的典故
欧阳修答对过关的典故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少年时代的欧阳修家贫如洗,为觅生计和求学,四处奔波。
十二岁那年的一天,他身背书囊,匆匆行至襄阳城下,见城门已关,抬头望见城头有一个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礼道:“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好吗?”老兵问:“城下何人?为何现在进城?”欧阳修答道:“读书人远道而来,进城求宿。
”老兵本不敢违例开城门,但听出是个很懂礼貌很有点口才的小学生,顿起爱怜之心,说道:“既是书生,我出一联,对得出,放你进城;对不出,明晨再进。
”欧阳修答道:“遵命。
”老兵念道:“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欧阳修一听这上联,看似随便说出,其实叠字连用,暗藏机巧,便接上说:“出对子容易,对对子难啊,请先生先对吧。
”老兵大声道:“我是要你对的!”欧阳修笑道:“学生已经对过了。
”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楼开了城门。
讲到这里,也许少年朋友们会问:“对联讲究的是字数相等,既然上联十一个字,下联怎么是十六个字呢?”其实,这幅对联是: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欧阳修的历史典故
三一文库()〔欧阳修的历史典故〕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一下欧阳修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欧阳修的历史典故范仲淹推行新政的时候,有些反对新政的人诬陷范仲淹和赞成新政的人是“朋党”,滥用职权。
当时,谏官欧阳修也赞助新政,特地写了一篇《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
后来,范仲淹被贬官,欧阳修受到牵连,也被贬官到外地去了。
欧阳修是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泥土地上划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识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欧阳修读书非常刻苦专心,不少书读过就能背诵。
家里的书不多,很快读完了,他就向邻居借书。
遇到重要的书,他还亲手抄写一部。
由于母亲的辛勤教育,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他在少年时代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京城去参加进士考试,获得第一名,被派往西京(今河南洛阳)做留守推官(地方行政长官的助手),当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幕僚。
钱惟演是当时有名的文人。
他手下的许多幕僚大都很会写文章。
有一次,钱惟演在西京修建了一所驿舍,叫尹师鲁、谢希深和欧阳修三个幕僚各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情。
三个人把文章写好了,拿出来互相观看,谢希深的文章七百字,欧阳修的文章五百多字,只有尹师鲁的文章三百多字。
尹师鲁的文章短小,文字却十分精炼,叙事清晰,而且结构严谨。
欧阳修看了,很是钦佩,就带了酒去拜访他,向他讨教。
两人讨论文章的写法,整整一夜没有睡。
欧阳修知道了自己文章的缺点,就认认真真地重写了一篇。
重写的文章比尹师鲁的还要少二十几个字,内容却更加完整。
关于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10个
关于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10个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他们勤奋好学的故事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今天呀,就给小伙伴们讲10个这样的人物典故。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可有名啦。
匡衡小时候家里穷,晚上想读书却没有蜡烛。
他看到邻居家透过来的烛光,就想出一个办法。
他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借着那一点点透过来的光,如饥似渴地读书。
那微弱的光,就像黑暗中的希望,匡衡就靠着这光,读了一本又一本书,最后成为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车胤囊萤夜读也很有趣。
车胤家里也不富裕,夏天的夜晚,他看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
他就捉来很多萤火虫,装在白色的纱布袋子里,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光来读书。
那些萤火虫就像一盏盏小灯笼,在黑夜里为车胤点亮了知识的海洋。
孙敬悬梁的故事特别励志。
孙敬读书的时候很容易犯困,他就想了个办法。
他把头发用绳子系在房梁上,只要一打瞌睡,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他的头发,疼得他马上就清醒过来,然后继续读书。
那绳子就像一个严厉的小老师,时刻提醒他要努力学习。
苏秦刺股也很感人。
苏秦在学习的时候,为了让自己不打瞌睡,他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那得多疼呀,可是他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保持清醒,努力读书。
他的这种勤奋,让他最后成为了很了不起的人。
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
他们两个是好朋友,都有着远大的志向。
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
那清晨的鸡鸣声,就像他们的起床号。
他们在晨光中挥舞着宝剑,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意志,后来都成为了能文能武的人才。
范仲淹断齑画粥。
范仲淹小时候生活艰苦,他住在寺庙里读书。
每天煮一锅粥,等粥凝固了,分成四块,再配上一点咸菜。
他就靠着这样简单的食物,刻苦读书。
那一锅简单的粥,是他勤奋学习的见证。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为了能早起读书,他用圆木做了一个枕头。
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他就会醒来。
他就是用这种方式,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读了好多好多的书。
欧阳修荻草练字。
欧阳修小时候家里没钱买纸笔,他妈妈就用荻草在地上教他写字。
欧阳修当主考官的历史典故
欧阳修当主考官的历史典故欧阳修,北宋文坛巨擘,才情出众,政绩斐然。
他在文学创作之余,还兼任过主考官一职,主持科举考试。
这段历史典故不仅展现了欧阳修的博学多才,更体现了他对于文化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选拔的重要性的肯定。
当时,欧阳修担任主考官的时候,科举考试是北宋时期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欧阳修以严谨和公正著称,从不偏袒任何人。
他让考生们紧张而充满期望地进入考场,等待着开启自己未来的大门。
一次,考试当天,欧阳修在考场上看到了一件特别的事情。
一个考生把书本打开后,一只蜜蜂飞了进来。
蜜蜂在考生头上嗡嗡飞舞,时而停驻在试卷上。
其他考生纷纷低头工作,试图驱赶这只蜜蜂,只有这位考生镇定自若,竟然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表现如此出色的这位考生,最终在欧阳修的眼里脱颖而出。
欧阳修对于这位考生给予高度评价,表示这种心态和应对能力是一个官员所必备的优秀品质。
他认为只有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能保持冷静、镇定和机智的人才能真正胜任这份工作。
并在后来的宴会上,向考生颁发了锦衣玉带,号令四方,受人景仰。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做一个优秀的官员,只有拥有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应对各种困难和压力的能力。
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镇定,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决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公正无私地为人民谋福祉。
同时,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但我们应该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它们。
困难和挫折是成长的机遇和试金石,只有坚持并从中吸取教训,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逐渐变得更加优秀和成功。
综上所述,欧阳修当主考官的历史典故告诉我们在求学和生活中,我们要有务实、专注的学习态度,保持冷静、从容的心态,勇往直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为社会作出贡献,并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
卖油翁的典故
卖油翁的典故
【实用版】
目录
1.卖油翁典故的来源
2.卖油翁典故的内容
3.卖油翁典故的寓意
4.卖油翁典故的历史价值和启示
正文
1.卖油翁典故的来源
卖油翁典故,出自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卖油翁》。
这是一篇描绘民间生活的小品文,通过讲述一个卖油翁的故事,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2.卖油翁典故的内容
故事讲述了一个卖油翁,他每天都挑着油担走街串巷叫卖,他的技艺高超,能准确地将油从罐子里倒入瓶子,而无一滴油溅出。
他勤劳诚恳,受到人们的尊敬。
有一天,他路过一座庙宇,看到庙里供奉的菩萨,心生敬仰之情,便拿出自己的油来供奉菩萨。
他将油倒入庙里的油灯,却没想到庙里的油灯太小,油从灯口漫出来,弄脏了菩萨像。
卖油翁十分惶恐,急忙用袖子擦拭,却越擦越脏。
最后,他用油将袖子浸湿,才将菩萨像擦干净。
3.卖油翁典故的寓意
卖油翁典故寓意着勤劳和智慧。
卖油翁凭借自己的技艺和勤劳,养家糊口,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他对菩萨的敬仰,也表现出了他对神灵的敬畏之心。
而故事中油灯小事,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4.卖油翁典故的历史价值和启示
卖油翁典故作为一则历史悠久的民间故事,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传递了勤劳、诚信、敬业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
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
可见逆境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惟读书是务”的精神也值得学习。
所以要刻苦学习,报效祖国,所以警示后人要加强学习。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天圣进士。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
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
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三年,范仲淹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
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
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
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疏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县)太守。
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相关推荐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篇1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
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
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欧阳修的经典故事
欧阳修的经典故事导读: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1】有故事说欧阳修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
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
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
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
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
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
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2】在欧阳修刚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然而由于他们家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知道一定要让他学点知识,于是就用芦苇杆之类的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欧阳修小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认字、写字的。
他母亲还让他背诵了很多古人写的文章,好让他能够学习怎么作诗。
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一些之后,家里因为实在是没有钱让他继续看书了,他就去同村相对富裕一点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时候还会趁机把书里的内容抄写下来,好让自己能够随时再看。
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可以将这本书背下来了。
甚至还会因为沉迷于读书,连饭都会忘了吃,满脑子想的都是读书。
因为有了这样的刻苦和努力,他小的时候作出来的诗和写出来的字,就已经和成年人的水平差不多了。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3】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
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
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教育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
他的母亲还教育他以后做官一定要学他父亲,清正廉洁且要宽大处理。
《书声琅琅》成语典故
《书声琅琅》成语典故北宋时期,有个叫欧阳修的文学家,他自幼天资聪颖,但是家里非常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妇女,她非常重视儿子的教育。
为了让欧阳修接受良好的教育,郑氏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郑氏买不起纸和笔,就用芦苇杆代替笔,在地上铺上沙子当纸,教欧阳修认字。
欧阳修在母亲的教导下,非常勤奋好学,他不仅读了很多书,还能背诵许多经典著作。
有一天,郑氏把欧阳修叫到身边,说:“儿子,你已经长大了,应该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学习更多的知识。
”欧阳修听了母亲的话,决定离开家乡,去寻找更好的学习机会。
欧阳修来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一所私塾。
他请求私塾的先生允许他旁听课程。
先生见他聪明好学,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欧阳修非常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他每天早早地来到私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在私塾里,欧阳修不仅学习了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还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一起讨论问题,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几年后,欧阳修的学问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决定去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考取功名,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在科举考试中,欧阳修表现出色,他的文章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赏,最终被选为进士。
从此,欧阳修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欧阳修在政治上积极改革,他提出了一些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政策,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在文学上,欧阳修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领袖之一,他的文章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离不开他母亲郑氏的教导和他自己的勤奋努力。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书声琅琅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读书声响亮的样子,它也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充满了学习的氛围。
希望我们都能够像欧阳修一样,热爱学习,不断追求知识,成为一个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那么大家对于欧阳修都了解吗?那么关于欧阳修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欢迎阅读。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1】有故事说欧阳修是第一个向民间歌女学习的大家,民间诗歌许多都非常平易近人,自从欧阳修诚心学习之后,他的诗词文章多了简明,非常平易近人。
欧阳修作为一个文学巨匠,自然是离不开不断的学习的,他不仅向民间歌女,还听得进樵夫的建议。
欧阳修所写的著名的《醉翁亭记》就是经过一个过路的樵夫建议之后修改的,可以说,欧阳修在文坛的成就离不开他平易近人的品性。
他除了在文学方面听得进意见之外,他还喜欢琢磨文字。
说到对文字的琢磨,最有名的就是文学严谨。
他有一次帮一个朋友写一篇文章,写完了,也有人送走了。
欧阳修回头细想,琢磨不对,就快马策鞭将文章追了回来,只为在一句之中加上一个而字,可见他严谨的态度。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2】在欧阳修刚四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然而由于他们家的家境并不富裕,因此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是受过教育的,知道一定要让他学点知识,于是就用芦苇杆之类的木棍在地上写写画画,欧阳修小的时候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认字、写字的。
他母亲还让他背诵了很多古人写的文章,好让他能够学习怎么作诗。
等到他年纪稍微大一些之后,家里因为实在是没有钱让他继续看书了,他就去同村相对富裕一点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的时候还会趁机把书里的内容抄写下来,好让自己能够随时再看。
但是很多时候都是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可以将这本书背下来了。
甚至还会因为沉迷于读书,连饭都会忘了吃,满脑子想的都是读书。
因为有了这样的刻苦和努力,他小的时候作出来的诗和写出来的字,就已经和成年人的水平差不多了。
关于欧阳修的经典故事【3】欧阳修性格受他父母的影响很大,欧阳修性格的形成主要是她母亲言传身教的原因。
他的母亲是大家闺秀,识字懂礼节。
他和母亲从小寄居在叔父家里,知道叔父家里拮据,他母亲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和儿子,并教育欧阳修一定要有志气,千万不能看不起自己,要学会苦中作乐。
典故秀才不知羞
典故秀才不知羞
天圣年间,欧阳修因鼎力相助范仲淹改革,得罪权奸。
后因改革失败,他便被出知滁州。
在滁州,欧阳修不以个人进退为意,一心整治地方,政通人和,时常邀众游琅琊山。
当地有个纨裤子弟,吟得几句歪诗,便以诗才自居,人称诗秀才。
他闻得欧阳修吟诗作赋有如行云流水,心中妒忌。
当他知欧阳修正往游山,便一路赶上来,一心想搵欧阳修比个高低。
走到半路,他见一株枇杷树生得古怪,诗兴大发,吟道:路旁一古树,两朵大丫柊(zhōng)。
秀才本就无甚才华,刚念完两句,就再也吐不出半个字来。
欧阳修在此时正经过,便接口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秀才听了说道:你这两句也不赖,勉强可以接上。
欧阳修听后只笑了笑。
二人同行至河边,见有群白鹅,在水中嬉戏。
秀才又再吟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落河;吟罢,又再苦苦思索,也想不出一个字儿。
欧阳修又接口道:白翼分清水,红掌踏绿波。
秀才听后说道:老兄,你还可胡诌几句。
我往找欧阳修比试,你可要为我助威呀。
沿著小河行走,来到渡口摆渡。
二人站在船上,秀才看著水中倒影,飘飘欲仙。
说道:老兄,这回我们将欧阳修压倒,我俩就成了当今诗坛双星了。
说罢又吟道:诗人同登舟,去访
欧阳修;欧阳修听罢哈哈大笑道:修已知道你,你却不识修(羞)。
秀才听罢,好不狼狈。
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典故
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典故欧阳修可是北宋时期超有名的大文学家呢。
他有个特别感人的与民同乐的典故。
一、滁州时期的醉翁亭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当太守的时候啊,他可没有自怨自艾。
滁州那地方有个琅琊山,风景特别美。
他就在那山上建了个醉翁亭。
这醉翁亭可不是他自己独享的小天地哦。
他经常和滁州的老百姓们一起在那游玩。
他写了醉翁亭记,里面就描绘了大家一起游玩的欢乐场景。
什么“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你看,有背着东西赶路还唱歌的,有走路走累了在树下休息的,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小孩,来来往往的,那场面多热闹啊。
他这个太守啊,就和大家一起喝酒玩乐,他自己都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他觉得这种和百姓一起享受山水的乐趣,比酒本身更让人陶醉呢。
二、与民同庆的节日氛围欧阳修在当地的时候,还特别重视节日。
像一些传统节日,他就会组织各种活动。
他带着百姓一起祭祀,一起举行庆典。
他把自己当成是滁州百姓中的一员,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官员。
他看着百姓们开心,他自己也高兴。
他知道百姓们平时劳作辛苦,节日的时候就应该放松放松。
在他的带动下,滁州的百姓们生活得可愉快了。
大家都很尊敬他这个太守,觉得他是真正为大家着想的好官。
三、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他写的那些文章啊,不仅仅是自己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和百姓一起生活的记录。
他的文学作品在民间流传开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滁州这里有这么一个和百姓一起欢乐的太守。
他的这种与民同乐的思想,也影响了很多人。
让大家觉得官员和百姓之间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和谐的关系。
在他的作品里,你能感受到他对百姓的热爱,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他的这种态度,就像一阵春风,吹暖了滁州的百姓们的心。
欧阳修的这种与民同乐的典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好官的样子,也让我们知道,官员和百姓之间,只要有心,就可以创造出非常美好的和谐画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的一个典故
从前,有一个单科秀才,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锦绣,诗如莲花。
四下张望,只有一个叫欧阳修的,能和自己相比。
一日,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张地图,要对欧阳修进行文学访问。
那真是,一脸得意,万种豪情。
心想,定要访他个哑口无言,乖乖地亮出免战牌。
说话间,秀才来到河边,上船的时候,歪脑袋看见一棵枇杷树,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批杷,两朵大丫杈。
”——要说嘛,这秀才的前两句还是挺顺当的,可不知怎么,总是后劲不足,后面就憋不出来。
要说天下的事儿,就是一个巧。
正巧欧阳修也来过河,随口说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秀才一听,拱手赞道:“想不到老兄也会吟诗,对得还不错,不失我的原意。
这可是诗人兴会了。
”说话间,船老大已经开船了,批杷树渐行渐远,秀才见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灌水,诗兴又起,脱口念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
话说秀才两句出口,又没词儿了。
欧阳修顺口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秀才大喜:“嗬!看来老兄肚子里还真有点货,竟能懂得我的诗意。
那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双手,一边跑一边说:“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连忙把双手高高拱起:“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道羞吗(什么破秀才,半拉半拉滴,文采有啥莫!我都能说几句,还敢跟咱欧阳修比,知不知道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