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部编版共15张PPT
知识链接
1949 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 月 19 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先生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故居,看到了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等。他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先生的思念和崇敬,于 1949 年 11 月 1 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第二部分(第2~4小节):两种人生态度和对待人民的态度。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形成对比,表现了两种人不同的人生态度,赞颂了鲁迅先生战斗的一生。
④ 思考:怎样的人“虽死犹生”?像鲁迅一样一生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人。虽然他们的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5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⑤ 6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句解: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的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⑥ 7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④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⑤得很高,很高。⑦【句解:“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这里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无比爱戴的深厚感情。】⑧
《有的人》读后感(通用11篇)
《有的人》读后感(通用11篇)《有的人》读后感篇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的人》这首臧克家写的纪念鲁迅先生死去的一道诗,读了这首诗我,感慨万千。
是啊,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却活在人们心中,这不是鲁迅的写照吗?他虽然死了,但是他却永远的被人们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鲁迅这一生都在为人民着想,连他的遗言都是“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
”连他死了都不让人们沉浸在对他的悲伤之中,可见鲁迅有多么伟大。
有的人,身体苟活而灵魂已死,而有的人,身体已灭但是精神不灭。
鲁迅,不就是属于后者吗?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而战斗,为革命献身,捍卫他人利益,虽死犹生,永垂不朽!鲁迅,他是人民的公仆,为解放人民而战斗的战士!他死的是肉体,而他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已在所有的中国人心中永驻!他是一位英雄,一位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英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记住他的名字!《有的人》读后感篇2《有的人》这篇__写了两种截然不一样的人,也写了他们对待人民的态度,最后写了人民对他们的看法,态度和他们的下场。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全文用了比较的手法,先反后正,让__更加鲜明生动。
而且写出鲁迅和那些为人民而奉献一生的革命者,他们宁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的品质。
让我们佩服不已。
读了这篇__,我领悟到:做人,要真诚懂得为他人奉献,这样你会流芳百世。
如果做自私,欺软怕硬的人,那你会遗臭万年只要你对他人尊敬,礼让,那他也会尊重对你的。
如果你觉得这样做很吃亏,很难,那你就永远体会不到奉献的快乐,永远得不到别人看你那坚定的目光,要相信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你想让别人在你死后还惦记你吗?你想让有的人提起你的名字的时候感到自豪吗?你想不把名字刻入石头也不朽吗?那就用你自我最大的力量去帮忙他人。
我想这首诗就应让社会上的每个人都看一下,让那些为了势力,名誉,地位而失去本质的人改过自新。
类文阅读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类文阅读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悼鲁迅先生〔节选〕巴金十月十九日上午,一个不幸的消息从上海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鲁迅先生逝世了!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聚集到上海来。
任何一个小城市的报纸上也发表了哀掉的文章,连最僻远的村镇里也响起了悲哀的哭声。
全中国的良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地悲哀的。
这一个老人,他的一枝笔、一颗心做出了那些巨人所不能完成的事业。
甚至在他宁静地闭上眼睛的时候,他还把成千上万的人牵引到他的身边。
不管是亲热的伴侣或者恨深的仇敌,都怀着最深的敬意在他的遗体前哀痛地埋下了头。
至少,在这一刻全中国的良心是团结在一起的。
我们没有多的言辞来哀悼这么一位宏大的人,由于一切的语言在这个老人的面前都变成了非常渺小;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掩埋死者,由于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勇敢战士。
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哀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宏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保护他们的知己伴侣,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勇敢的战士。
这个缺额是无法填补的。
〔选自?学校教学讨论?2014年第33期〕1.写出以下词语的反义词。
逝世——〔〕聚集——〔〕悲哀——〔〕2.“一个不幸的消息〞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句,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全中国人民的心情。
4.由于“死者是一个至死不屈的勇敢战士〞,所以我们“不能单单用眼泪来掩埋死者〞,还要。
5.为什么鲁迅先生的逝世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填补的损失?请用“〞把文中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参考答案】1.诞生分散高兴2.鲁迅先生逝世了3.比方悲哀4.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勇敢奋斗5.但是我们也无法制止悲哀来否认我们的巨大损失;这个老人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宏大的导师,青年失去了一个保护他们的知己伴侣,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个代他们说话的人,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失去了一个勇敢的战士。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六年级# 导语】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很多,有怀念,更有深深的思考。
《有的人》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篇一】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文原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__________本诗作者臧克家。
【篇二】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七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知识点多音字:给:gěi给力jǐ给予场:chǎng场地cháng一场雪词语解释:伟大:①品格崇高;才识卓越。
②气势雄伟;规模宏大;超出寻常,令人景仰钦佩的。
不朽:永不磨灭(多用于抽象事物)。
造句:人民英雄的精神永垂不朽。
情愿:心里愿意。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抬举:看重某人而加以称赞或提拔。
反义词:伟大——渺小情愿——被迫永远——暂时抬举——贬低近义词:伟大——崇高情愿——甘愿永远——永久抬举——器重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写鲁迅和与他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课内问题:诗歌的前四小节每节都有两个“有的人”,它们的意思相同吗?答:不同。
每节的前两旬是写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后两句是写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课后习题附答案
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型略读课文授课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大家认识他吗?他是谁?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个老人?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谈一谈。
(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
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新课教学()分钟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3.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
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
4.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
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读后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读后感一、引言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鲁迅被公认为一位伟大而有影响力的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著作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问题,并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深受启发和震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读完鲁迅著作后的感受和思考。
二、痛心于社会现象的揭露鲁迅的作品通常以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揭露而著称。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社会的弊病和不公,以及人们普遍面临的困境。
他没有回避现实,而是毫不留情地将社会现象暴露在大众面前。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化,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和压迫。
这些问题也在当代社会中存在,虽然形态不同,但依然令人痛心。
三、对于个体自由的思考在鲁迅的著作中,他经常探讨个体自由的问题。
他呼吁人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主流思想所束缚。
他批判了盲从和思想奴役的现象,并主张个体应该自由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鲁迅的这种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应该将其作为一个警醒,不断努力保护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权利。
四、对于教育的思考鲁迅对教育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思辨能力和人文关怀,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呼吁教育改革,以使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才和个性的重要力量。
这对我们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五、对于社会进步的思考鲁迅对于社会进步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社会的进步需要从个体的思想觉醒开始,从小事做起。
他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公和弊病,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正义。
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们,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六、结论通过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不仅对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感到敬佩,而且对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感到震撼。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社会现象的剖析和警示。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案新人教版
8.表达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9.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鲁迅精神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努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制度。他的思想和精神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两种人生观,强调了为人民奉献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手法和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诗句和讨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鲁迅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的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中的情感和节奏。
在教学效果上,我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收获。他们不仅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作品,还学会了如何鉴赏诗歌,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精神,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也得到了提升,更加懂得了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首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加强课堂讨论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最后,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10.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进一步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成就。
《有的人——纪念鲁 迅有感》 讲义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讲义一、引言鲁迅先生,这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以其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无畏的精神,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明灯。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至今仍能引发我们深深的思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简洁而有力的诗句,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洞察,也是对鲁迅先生一生的最好写照。
二、鲁迅先生的生平与贡献鲁迅(1881 年 9 月 25 日-1936 年 10 月 19 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然而,在成长过程中,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逐渐形成了批判现实的思想。
早年,鲁迅先生赴日本学医,希望能够拯救国人的身体。
但在一次观影中,他深受刺激,意识到精神的麻木比身体的疾病更为可怕,于是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武器,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展开斗争。
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杂文等多个领域。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阿 Q 正传》则塑造了阿 Q 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剖析了国民性的弱点。
他的杂文如匕首、如投枪,直刺社会的种种弊端。
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些人。
他们虽然活着,但却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只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活着。
他们自私自利,不择手段,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
这些人可能拥有着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
他们不关心他人的痛苦,对社会的不公视而不见,甚至还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去损害他人的利益。
他们的存在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任何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为了社会的负担。
比如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在贪污受贿的那一刻,就已经失去了灵魂,虽然他们的身体还活着,但在人民的心中,他们已经死了。
还有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不惜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倒;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年11月1日赏析:经典重温——臧克家《有的人》赏析爱好诗歌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好诗,不论新旧,都是经久难忘的。
只要是经久难忘的诗,大体都是名篇佳作。
当然,一首诗为少数几个人经久难忘,可能还夹某些偏爱的因素;但是为大多数人经久难忘,就表明那首诗的生命力的久,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就是一首能使大家经久难忘的好诗。
这首写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一日,是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而作。
感从何来?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一个月。
一方面是“骑在人民头上”的人已被人民推翻,另一面是从旧中国进入新中国的各色人等还不免带着旧社会的阶级和思想烙印。
鲁迅式的“有的人”固然很多,而处于对立面的“有的人”却也不少。
诗人面对现实,回忆鲁迅生前和逝世以来的社会状况,有感而作此诗。
此诗不仅反映了生活真实,也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倾向,因此,这是一首真实性与倾向性相统一的抒情诗。
诗的第一节指出当今之世有两种截然相反的人:一种人“虽生如死”,另一种人“虽死犹生”。
“虽死犹生”的人,自然是指当时被纪念的鲁迅,是对“永垂不朽”的鲁迅的歌颂;但是,作为典型形象看,也不是单指鲁迅,同时还暗示着与鲁迅品质相同的许多人。
至于作为对立面的“虽生如死”的人,当然指坏人。
这节四行诗,两句话,是全诗的总帽,统帅全篇,虽通俗易懂,但容量很大,概括力极强,耐人寻味,今人猛省!接着三节(即诗的第二、三、四节),把“虽生如死”的人和“虽死犹生”的人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比形象、比思想、比情操。
有的人课文原文
有的⼈课⽂原⽂有的⼈课⽂原⽂ 《有的⼈》是我国现代著名诗⼈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的,所以副题是“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 骑在⼈民头上:“呵,我多伟⼤!” 有的⼈ 俯下⾝⼦给⼈民当⽜马。
有的⼈ 把名字刻⼊⽯头,想“不朽”; 有的⼈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烧。
有的⼈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 有的⼈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地活。
骑在⼈民头上的 ⼈民把他摔垮; 给⼈民作⽜马的 ⼈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头的 名字⽐⼫⾸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就不能活的⼈,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更好地活的⼈,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很⾼。
《有的⼈》教学 学习⽬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法的运⽤。
2、学习鲁迅的伟⼤精神,引导学⽣树⽴正确的`⼈⽣观。
3、指导学⽣有感情地朗诵这⾸诗。
课前准备 课件:⽑泽东对鲁迅先⽣的评价。
教学过程 激情导⼊,揭⽰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篇课⽂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有了更多的了解。
⽑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课件出⽰,⽼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朗诵):“鲁迅的⾻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
这是半殖民地⼈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多数向着敌⼈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向就是中华民族新⽂化的⽅向。
”⼀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19⽇,鲁迅先⽣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的⽣活”是他最后的遗⾔。
然⽽,⼈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臧克家写下了《有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诗。
(板书课题)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六年级上28有的人——纪念鲁 迅有感
六年级上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六年级上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所写的诗句。
当我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上读到这首诗时,心中涌起了许多复杂的情感。
鲁迅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
他的文字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刺破黑暗的现实,唤醒了无数沉睡的灵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
鲁迅先生以笔为武器,与封建礼教、旧思想和反动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阿 Q正传》则刻画了阿Q 这个典型的形象,反映了当时民众的麻木和愚昧。
他的杂文更是像投枪和匕首,直击敌人的要害。
鲁迅先生深知,要改变中国,首先要改变人们的思想。
他弃医从文,就是为了从精神上拯救国民。
他对那些麻木不仁的看客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对那些为虎作伥的反动文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让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鲁迅先生不仅在文学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的人格魅力也令人敬仰。
他一生都在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不畏强权,不惧艰险。
他关心青年的成长,为他们指引前进的方向;他同情底层人民的苦难,为他们发声,呼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他对待敌人,毫不留情,横眉冷对;而对待人民,他却像一头老牛,默默奉献,毫无怨言。
他的这种精神,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和担当。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
他们或许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名气和影响力,但他们同样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为社会的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比如那些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病毒作斗争,挽救了无数生命;那些辛勤的教师,他们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培育着祖国的未来;那些勇敢的消防员,他们在火灾面前毫不退缩,保护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人民把他摔倒;Βιβλιοθήκη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1949 年 11 月 1 日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臧克家《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赏析及作
者简介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幺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燃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专注下一代成长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的主题思想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作者明明说是“纪念鲁迅有感”每一节又不 点明鲁迅,而是以“有的人”开端,自然就不单是诓歌鲁迅。因此,这首诗实 际上是通过纪念鲁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只有这样认识主题,才能 概括诗的整个内容,挖掘诗的广度与深度。这是诗人的美学理想在诗歌创作 中的具体反映。不论诗人自己是否察觉到这一点。他所塑造的对立形象却流 露了这一点。诗人在对两种人的对照中,始终只是暗示鲁迅,而不点明鲁 迅,也说明了这一点。如果只是说这首诗歌颂了鲁迅,就大大缩小了诗的容 量—一它的广度与深度。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看似平常,却也奇特。诗人既然是“有感”而作,就从“美 感”出发。但是,什幺是真善美,什幺是假丑恶。诗人并不贴标签,也不喊口 号,只从对人世间两种的深刻感受出发,运用通俗、亲切、生动的语言,写 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一般人对这首诗的分析,都说诗人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 艺术技巧,这当然也说得不错。的确,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 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但是,诗人的这种对比,并不限 于某一节诗,而是贯穿整体,诗人是用“铺陈”的方法来安排对比的。所谓“铺 陈”就是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有的人》的作者正是为了“铺陈善恶”而运用 对比的。诗人铺陈了三种对比:第一种对比即第一节的总帽,是两种截然不 同的人的对比,它统摄全诗。第二种对比,主要是比形象,比形象的斗争的 过程。第三种对比主要是比下场,比两种形象在历史风云和时代潮流激荡下 的不同结果。诗人正是把这样三种对比铺陈开来,成为一首既整齐又错综的 抒情诗。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1905 年出生于山东省诸城县臧家庄。中国现代着 名诗人。笔名少全、何嘉,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从小喜爱古典诗词。 18 岁以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对农民的悲惨处境有较多的了解。这段农村生活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笔记
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笔记六年级第27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笔记,鲁迅精神薪火相传!六年级上册《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篇课文,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这篇课文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对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评价。
第二部分是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具体描述。
第三部分是作者对两种人不同结局的叙述和感慨。
这首诗通篇运用对比的手法,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鲁迅先生甘愿为人民作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用“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除了歌颂鲁迅先生的大智大勇,还向世人展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第一个“有的人”指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第二个“有的人”指鲁迅以及像鲁迅一样甘愿为人民作牛马的人。
第一个“活”指躯壳活着,这些人虽生犹死,他们的生命毫无价值,作者对这些人充满鄙夷和不屑;第二个“活”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
我今天又学了一篇纪念鲁迅的诗歌,鲁迅那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了一个录书的“一”字,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
《有的人》这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一句诗让我知道了要学会谦让。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读了这两节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民国时期,一些有钱有权有势的人欺压百姓,而有些人却用这些钱或别的东西去帮助穷苦人民。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要像雷锋同志一样,去发扬他的精神,做一个小小的活雷锋。
在生活中不仅要帮助同学,也要关心周围的一些人,或动植物。
李素丽阿姨她是一位售票员,而在大年初一时,她给了乘客们一声声祝福。
有的人——纪念鲁 迅有感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在历史的长河中,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夜空;他们如激昂的战歌,鼓舞着人们奋勇前行。
而鲁迅先生,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星。
说起鲁迅先生,他那犀利的笔触、深邃的思想,总是能直击人心。
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苦难与变革的时代。
社会的黑暗、民众的麻木,让他痛心疾首。
然而,他并没有选择沉默,而是以笔为武器,向那腐朽的旧制度、旧思想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有的人,活着只为了自己的私利,他们贪婪、自私,眼中只有金钱和权力。
他们在权贵面前卑躬屈膝,在百姓面前耀武扬威。
他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丑陋和肮脏。
而鲁迅先生,他活着是为了唤醒沉睡的民众,是为了拯救这个国家和民族。
他毫不留情地揭露那些虚伪的面具,让人们看到真相,看到希望。
有的人,面对困难和挫折,选择逃避,选择放弃。
他们在舒适的温床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而鲁迅先生,无论遭遇多少艰难险阻,始终坚定地站在真理的一边。
他不怕被打压,不怕被威胁,因为他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对民族未来的深深期许。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破了那虚假的表象。
《狂人日记》中,他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让人振聋发聩;《阿 Q 正传》里,他对国民性的剖析,令人深思。
他用自己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社会的病疾,让人们意识到,只有改变,才能有出路。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他教导我们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
他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要深入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
在今天,我们依然需要鲁迅先生的精神。
当我们面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当我们看到那些虚伪和丑恶的现象,我们不能选择沉默,不能选择视而不见。
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
有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人们遗忘。
而鲁迅先生,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谁?
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到反动派。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谁?
看到这一句我想 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本素材 由hi-hoo提供
本素材 由hi-hoo提供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 高,很高。
本素材 由hi-hoo提供
本素材 由hi-hoo提供
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
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
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 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
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 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 写就了此诗。
C. 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 D. 说明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 。
本素材 由hi-hoo提供
二、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 正确的画“√” , 错误的画 “×”。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 对比的手法。(√)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 “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 属抒情诗。(√)
六年级上28有的人——纪念鲁 迅有感
六年级上28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六年级上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两句简短而深刻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敲打着我们的心灵。
它出自臧克家先生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有的人》,在我们六年级上册的课本中,这篇诗歌让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伟大有了初步的认识。
鲁迅先生,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文字,如同一把犀利的剑,刺破黑暗的现实;又似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充满苦难和压迫的时代。
封建礼教的束缚、帝国主义的侵略、军阀的混战,让中国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鲁迅先生挺身而出,以笔为武器,与黑暗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他批判封建礼教,呼吁人们挣脱旧思想的枷锁。
在《狂人日记》中,他借狂人之口,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那一句“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令人振聋发聩。
他深知,封建礼教不仅束缚了人们的身体,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只有打破这种束缚,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和解放。
他痛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
在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种种恶行,看到了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欺压和凌辱。
他用激昂的文字,唤起了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抵御外侮而英勇斗争。
他还对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
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为富不仁的资本家、麻木不仁的看客,都成为了他笔下批判的对象。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病,从而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鲁迅先生的一生,是为人民而奋斗的一生。
他关心底层人民的疾苦,为他们发声,为他们争取权利。
他笔下的祥林嫂、孔乙己、阿 Q 等人物,都是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
他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让人们对这些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同情。
他不仅用文字战斗,还用实际行动为人民谋福祉。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 “.”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 符的感情。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2、分工合理吗? 3、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结合大家自己的经历 感想,你认为人的生存意义是什么?
集体朗读诗歌,思考: 1、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2、全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全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表
现
节
结
局
( 2 ) ----( 4 ) 骑在人民头上 把名字刻入石头 别人不能活 给人民当牛马 等着地下的火烧 多数人更好地活
( 5 )---( 7 )节 人民把他摔垮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下场可以看到 人民永远记住他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抬举得很高很高
里赞美的“有的人”有哪些相同的美德?两 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
某人Βιβλιοθήκη 你 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们心中却把你牢记。 你总是爱把自己隐匿, 我们的爱戴使你发射光辉 。 你把发自心灵的光芒, 带给那黑暗的东西。 你从不寻求名声和崇拜, 可是爱之神发现了你。
有 的 人
纪 念 鲁 迅 有 感
“在黑暗的旧中国,他曾擎起熊熊的思想火 炬,照耀过人民前进的道路。他的思想并没有 随着生命的逝去而减弱光芒,却被时间磨练得 愈来愈亮。” ——阮 铭
纪 念 鲁 迅 有 感
有 的 人
写作背景: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 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 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 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 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 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 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 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 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 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 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 的人》这首短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文本分析: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诗歌通过两种人的对照,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而对高踞在人民头上的人,则无情地揭露,表明了满腔的愤懑。
诗歌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了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
教学本课时,教师应注意结合学过的课文,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会。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还可在理解整首诗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两类不同的人,他们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同,从中感受到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这首诗意蕴深厚,但教学时注意不要把本首诗的主题过分拔高,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加深对鲁迅的了解的同时真切感悟到做人的真谛。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一心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诗句。
课时安排:1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导语:同学们,通过对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
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出示课件,教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3.简介诗人臧克家。
(课件出示诗人臧克家的简介,学生自读了解。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
主要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一颗新星》《春风集》等。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读通顺、读正确。
3.范读引领,指导朗读和重音。
(1)教师教给方法,指导学生划分节奏,读好停顿和重音。
(教师示范第一节,指名练习第二节,自由完成第三到七节。
)4.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学生再读诗歌,读出情感。
5.思考:这首诗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层次梳理:第一部分(第1节):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第二部分(第2—4节):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对比品读,理解内容。
(1)学生默读全诗,注意诗歌独特的写法,说说自己的发现。
预设: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学生汇报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细细读一读,发现诗歌中有更精巧的安排——第2、3、4节对比的是有的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第5、6、7节对比的是有的人的不同结果;这两部分内容又是一一对照的。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将对应的小节放在一起进行学习。
(2)结合第1节诗,感受作者的态度。
过渡:通过对比,大家发现“有的人”指的是哪两种人呢?这两种人最本质的不同是什么?大家能用两个词语概括一下吗?(板书:虽生犹死——虽死犹生,对比。
)思考:对这两种人,你认为作者的态度一样吗?预设:学生可能汇报出几种态度:对有的人,作者是批判、鄙视、痛恨的;对有的人,作者是赞扬、热爱的。
可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两类人的态度,充分激发学生情感。
(3)理解第2节与第5节诗。
①指名读,评议:他(她)读出了什么感情?(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第2节诗中有两个动词体现了两种人的不同,请找出来,再加以体会。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
一个“俯”字,写出了鲁迅先生甘于俯下身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预设:可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提到的几件事,更深刻地体会鲁迅先生关心人民、愿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
资料链接:“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
《自嘲》全诗为:“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做斗争,为人民勤恳工作。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姿态,读出人民把他们“摔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4)自主学习第3节与第6节诗,第4节与第7节诗。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最容易表达出自己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学生汇报朗读,师生共同评议。
④提出问题,补充资料,加深理解。
A.理解“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资料链接:鲁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先生以野草作比,为了革命他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
)B.“烂”字在诗歌中是什么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什么?(把名字刻入石头,想流芳百世的人,其实早已臭名昭著,名存实亡,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这里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显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C.“下场”是指谁怎么了?与此相对,“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人民会怎样看待他呢?(“下场”是指压迫人民的反动派,终会因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终将被人民摔垮,遗臭万年。
对于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人民将永远崇敬并怀念他。
)(5)先让同桌之间分别对读第2、5节,第3、6节,第4、7节,再请几组同学在班上展示朗读。
注意诗句中描写的不同人物,根据他们的作为来选择不同的语气。
2.加深对文中“活”与“死”的理解。
过渡:同学们,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了解了作者笔下的两种人。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第1节,看大家是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一节诗中,两个“活”与两个“死”的意思一样吗?(1)学生思考,与同学交流。
明确:这里的两个“死”与两个“活”的意义都不相同。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这些人不过是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罢了,相当于行尸走肉;第二个“活”字是指精神永存,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第一个“死”字的意思是精神已经消亡了,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的意思是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资料链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
当年,臧克家就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2)结合实例,加深理解。
过渡:通过上面的交流,我们明白了“活”与“死”不仅仅指个体的生命,更关系到个体的精神与价值。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再举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示例:①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②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比如秦桧和岳飞就是典型的例证。
③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后者如孔繁森。
3.感悟鲁迅精神,升华情感。
(1)学生看课文题目,齐读副标题。
过渡:这首诗有一个奇特的现象,你们发现了吗?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诗中却没有提到鲁迅先生的名字。
但你们一定能从诗篇中找到鲁迅先生的影子,请大家找出相关诗句读一读。
(2)汇报读诗句,感悟鲁迅精神。
小结:这首诗并不只是在赞扬鲁迅一个人,更是在赞美那些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而活的人,是以小见大,“鲁迅”成了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3)学生说说学完本诗的收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交流示例:生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怎样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呢?从鲁迅先生的事迹和精神中,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在于奉献。
生2: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勤奋的“耕牛”,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生3:学完这首诗,我想到了另外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鲁迅的精神就重于泰山,我也想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有价值的人。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课文,本课《有的人》作为这一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深化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但它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多阅读一些鲁迅先生的文章,继续走近鲁迅先生,感受他精彩的文笔,感受他不朽的精神。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反反复复朗读了诗歌,大家的朗读也从最初的平淡,到最后读出了作者情感的强烈对比。
诗歌,就是要在反反复复地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更深的体会。
尽管这篇文章创作于1949年,但是我们读来却丝毫不觉得“古旧”,在当今的社会,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通过大家的课堂交流,我很高兴大家理解了做人的真谛——做有价值的人。
是的,为人民无私奉献的人永远是最可爱的人,鲁迅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世纪英才好学案”,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