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地构造概况
甘肃地质地貌介绍
丹霞地貌
月牙泉、鸣沙山
吃货的天堂 哈哈,没错!这就是兰州牛肉面情侣套餐!
请注意这不是陕西凉皮! 效。这基本是所有在兰州生活过的人们最爱的夏日美食。
甜胚子 酿皮 甜胚子食用时兑入凉白开,糖,口感酸甜,具有解暑功
热冬果 它还清热解毒、治疗感冒哦!
天水浆水面 嘉峪关烤肉 靖远羊羔肉 甘南酥油茶
甘肃的中部有各种各样的地貌倾斜层理黄土潜蚀地貌黄土碟黄土陷穴竖井状陷穴漏斗状陷穴串珠状陷穴黄土塬甘肃黄土塬石峡奇观庄浪河五指沟黄土梁黄土峁位于白银的黄土峁难道甘肃中部只有黄土吗
年级 专业 姓名 学号
欢迎来到甘肃
精彩的陇上高原
你印象中的甘肃是什么样的?
陇南甘南平原
常 年 肥 堆 沃 积 的 形 成 堆 的 积 肥 平 沃 平 原 原
漏斗状陷穴
串珠状陷穴 竖井状陷穴
榆中黄土桥
黄土柱、黄土林
黄土塬 ”奇观 甘肃黄土塬“石峡
黄土梁
庄浪河五指沟
黄土峁 位于白银的黄土峁
难道甘肃中部只有黄土吗? 典型地层剖面、岩溶地貌
褶皱地貌 还有很多风蚀地貌
最后一站:河西走廊 风蚀柱
魔鬼城 风蚀蘑菇 雅丹地貌
九曲黄河
扎尕那:冰川作用形成的U型谷
在黄河的某一拐角处大量堆积的肥沃 下一站:我的家 土壤孕育了这个神奇的城市: 兰迹地 方 带 来 了
甘肃的中部有各种各样的地貌 两山夹
倾斜层理
水平层理
一川
风蚀平台
黄土潜蚀地貌 黄土碟
黄土陷穴
THE END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2.1 大地构造兰州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部雾宿山隆起带皋兰山隆起带内,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升降幅度较大,表现形式多样,继承性强。
第三纪以来包括褶皱、隆凹、断陷和断裂等的活动构造相对活跃,差异性快体升隆运动与间歇性上升更趋明显。
继燕山晚期在本区东北部形成一组北北西向的褶皱后,中部北北西向寺儿沟断裂转变为挤压型,北西西向金城关断裂和宋家沟断裂转变为引张型为主,形成了地堑型兰州断陷盆地,断陷最深处达2400m。
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类型有北西西、北北西和北东向线型构造。
本区的活动断裂主要有金城关正断层、沙金坪正断层、刘家堡正断层、东岗镇断裂、梁家湾正断层和宋家沟冲断层等20条。
2.2 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层的划分方法,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属祁连地层区,分属于拉脊山地层分区和中祁连地层分区。
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在较小的范围内涉及了多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老地层出露零散,地层发育不全。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前寒武系地层,中—上奥陶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侏罗系地层、下白垩统地层、第三系、第四系和侵入岩体等。
其中,第四系黄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红层分布最为广泛。
前白垩系地层岩性较完整,质底较坚硬。
一、前寒武系皋兰群:主要分布于兰州十里店和桑园子一带,沿黄河北岸及其支沟内出露。
地层主要为一套海相泥、砂质沉积地层。
由于经受了多期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及构造复合作用,致使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岩体相对破碎,岩性主要为片岩,次为片麻岩、变粒岩和石英岩等。
二、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主要分布于西固城南的雾宿山区,岩性种类包括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硅质岩。
岩石普遍遭受的变质程度较低,呈北西西向展布,向南南西向陡倾斜,与中生界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三、上三叠统延长群:分布于窑沟至大干沟一带,延长群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向北倾斜,与四周的中—上奥陶统、中—下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均为断层接触。
该套地层为山麓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总厚度大于400m。
甘肃省会考知识点高二地理
甘肃省会考知识点高二地理一、甘肃省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甘肃省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东经92°13′-108°46′,北纬32°31′-42°57′之间。
总面积约为45.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800万人。
甘肃省地势复杂多样,包括河谷、高原、丘陵、草原、戈壁沙漠等地貌类型。
二、甘肃省的自然地理特点1. 地形特点:甘肃省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主要由黄土高原和河谷构成,中部为黄土丘陵地带,西部则是高原和山区。
2. 气候特点:甘肃省主要呈干旱气候,东部平原气候较为温和,中部丘陵地带冬寒夏热,西部高原和山区气候寒冷。
3. 水文特点: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和内陆湖泊等地区。
黄河是甘肃省的主要河流,是我国年径流量最大的一条河流。
4. 土地利用:甘肃省以耕地和牧草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同时也包括林地、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
三、甘肃省的资源优势与保护措施1. 矿产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铁矿石、石油、天然气、黄金、铀矿等。
为了保护矿产资源,甘肃省采取了限制开采和科学开发的措施。
2. 水资源:甘肃省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成为重要问题。
甘肃省加强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水土保持工作,提高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甘肃省拥有众多珍稀濒危的物种和生态系统,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甘肃省制定了保护计划,并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等保护措施。
四、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1. 农业发展:甘肃省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在黄河流域和丹霞地区开展粮食种植和果蔬种植。
畜牧业也是甘肃省的重要支柱产业。
2. 工业发展:甘肃省工业以能源、化工、有色金属和冶金为主要产业,其中煤炭、电力、铝业和钢铁等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 旅游资源: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如敦煌莫高窟、兰州白塔、甘南藏区等。
这对于促进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武都县地区物化探特征与成矿
甘肃省武都县地区物化探特征与成矿甘肃省武都县地区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区域之一,物化探在该地区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将探讨甘肃省武都县地区物化探特征与成矿。
一、物化探特征(一)地质构造特征甘肃省武都县地区属于陆缘弧后盆地,区域构造较为复杂,受多次隆升、变质、断裂的影响。
其中,武都断裂是该地区的一大特征,该断裂带主要实现了华西地块与兰州地块之间的连接。
此外,该地区还存在南北走向的裂谷带,这些地质构造特征对物化探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地震活动特征甘肃省武都县地区是典型的地震活动区域,地震活动频繁。
其中,1991年5月6日的7.0级地震就曾经发生在该地区。
地震活动对物化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检测结果的解释上,如何正确理解检测结果中的异常信息,避免误判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地下水特征甘肃省武都县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地下水流动活跃。
硬岩区域主要以岩溶裂隙和节理为介质,软岩、土岩区域主要以孔隙和裂隙为介质。
在进行物化探时,需要充分考虑地下水的影响,避免局部异常数据被地下水淹没。
(四)矿产资源特征甘肃省武都县地区是富有矿产资源的地区,其中含有铁、铜、铝、煤、石灰石等多种矿物。
这些矿物对物化探有着较大的干扰,也为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二、成矿特征(一)铜、铁矿成矿特征甘肃省武都县地区的铜、铁矿成矿作用较为显著,铜矿主要分布在兴隆山一带,铁矿主要分布在羊角沟和小河沟一带。
该地区矿床类型以层控矿床、似层控矿床为主,成因类型以热液矿床、沉积热液矿床为主。
物化探方法在铜、铁矿勘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可以对矿体进行有效探测。
甘肃省武都县地区虽然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地区,但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发生煤矿的条件。
该地区主要煤炭资源分布在地层中段,煤炭类型以无烟煤、贫煤和气煤为主。
物化探方法在煤炭勘探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对煤炭矿体进行有效的探测。
黄铜矿是一种钨矿物,甘肃省武都县地区也有着较为丰富的黄铜矿资源。
黄铜矿主要分布在乔家岔、范家沟、公罗等地,成矿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脉状矿床。
甘肃地理新高考知识点
甘肃地理新高考知识点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省份之一。
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条件,甘肃地理知识在新高考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甘肃地理新高考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东临宁夏回族自治区,南接青海省,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地处我国的内陆,是连接西北和西南的重要通道。
二、地形地貌甘肃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主要地形包括高山、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其中,祁连山、兰州盆地、黄土高原是甘肃地理的重要特征。
1. 祁连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部,是我国的重要山脉之一。
山脉呈东西走向,是中国河西走廊的北界。
祁连山以雪山和原始森林著称,同时也是重要的水源地。
2. 兰州盆地兰州盆地位于甘肃省中部,是黄河沿途的重要城市兰州的所在地。
兰州盆地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是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3. 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黄土高原。
这片地区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也被认为是土地沙化的严重地区之一。
三、气候条件由于甘肃地域辽阔,气候条件也各异。
主要气候类型有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半湿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等。
1. 温带大陆性气候甘肃的平原地区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的特点。
兰州市位于该气候带,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
2. 温带半湿润气候甘肃的山地地区多属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短暂凉爽,冬季寒冷。
临夏、庆阳等地就属于该气候带,夏季相对凉爽,冬季较冷。
3. 高原山地气候甘肃的高原山地地区气候特点明显,夏季温凉多雨,冬季严寒干燥。
甘南藏族自治州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全年降水较多,气温较低。
四、自然资源甘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等。
1. 矿产资源甘肃的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铜、锌、金、银等。
其中,金昌市是甘肃重要的金属矿产基地。
2. 水资源甘肃的水资源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内陆湖泊。
甘肃省地质概况
甘肃省地质概况甘肃省位于中国中西部,呈哑铃状,形态相对不规则。
地质上分属四个构造单位:红石山断裂带以北的部分属天山兴蒙造山带;河西走廊至景泰一线以北和最东部的庆阳地区属华北地台;以南为祁连造山带;泽库武山断裂以南为秦岭造山带。
甘肃省国土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处在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主要山体都呈北西?南东走向,海拔大都在一千米以上。
西南部的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原,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
东南部的陇南山地,属秦岭山脉西延部分,除徽成盆地和少数河谷地带外,海拔都在二千至三千五百米之间。
中、东部的黄土高原和西北部的北山山地海拔一般都在一千五百米至二千五百米之间。
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海拔大都在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之间。
甘肃省各时代地层均较发育,地层系列较为完整,具有不同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系、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复杂的沉积型相和丰富的古生物群化石,并赋存各类沉积矿产和具层控意义的矿产。
各时代地层大致分布及赋存有关矿产如下:前长城系敦煌岩群、龙首山群、北大河岩群、野马南山群、秦岭杂岩分别分布于塔里木地块、阿拉善、中祁连和北祁连、西秦岭;中晚元古界分布于北山、龙首山、北祁连和中祁连、西秦岭碧口等地,赋存有金、铜、铅锌、铁、钨、锰等矿产;寒武系分布于北山、龙首山、北祁连、西秦岭南带,赋存的矿产有铜铅锌、金、磷、钒、铀等矿产;奥陶系主要分布于北山、北中南祁连,西秦岭有零星分布,赋存的矿产有铜、铅锌、金;志留系分布于北山、南北祁连、西秦岭,赋存的矿产有铜、金、铁、铅锌;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西秦岭(为海相)、次为北祁连(下部为陆相),在北山仅有零星分布,赋存的矿产有金、铅锌、汞;石炭系分布于西秦岭、北中南祁连、北山,赋存的矿产有煤、金、铁、铅锌;二叠系在西秦岭、南北祁连、北山,赋存矿产有金、铁、煤;三叠系主要分布于西秦岭、次为南北祁连,在北山和陇东零星分布,赋存矿产有金、汞、锑、石油(陇东);侏罗系在北山、祁连山、西秦岭均有分布,赋存的矿产有煤、石油;白垩系在北山、祁连山、西秦岭、陇东地区都有较广泛分布,赋存的矿产有煤、石油;新生界在全省分布广泛,赋存的矿产有石膏、盐类、砂金矿等。
《甘肃地理》 第一课
为北山山地,多为岩石裸露的石质荒漠与中低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
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沙漠区内散布有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高度多在60米以内;其 中敦煌境内的沙丘最为高大,最高可达100米。戈壁、沙漠中异常干旱, 又缺水源,植被稀少,只有少量旱生植物生长。气候温差大,夏季白天最 高气温可达40℃,凌晨即下降到10℃左右;冬季,白天可高达20℃,夜 晚即下降到20℃左右。
甘肃地理
特殊地貌
第 16 页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经地表水或地 下水流的侵蚀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甘肃陇南山 区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是省内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 区,如南秦岭的徽县三滩自然风景区内就分布有较多的岩溶。
甘肃地理
特殊地貌
第 17 页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是指由红色碎屑岩(主要是砾岩和砂岩)在风 化、崩塌、流水溶蚀、风力侵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陡崖 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或峰林状的地貌特征。 张掖丹霞地貌有明显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的印迹,以交 错层理、四壁陡峭、垂直节理、色彩斑斓而示奇。它是一个 以自然风光为主的自然风景区,集广东丹霞的悬崖峭壁、峰 林石柱的奇、险、美,还有彩丘地貌的色彩斑斓于一体。该 地貌被《中国国家地理》“选美中国”活动评选为“中国最 美的七大丹霞”第六名。
过
渡
页
3
第一课 甘肃的地貌
• 地形和地势 • 特殊地貌 • 地质灾害
地形和地势
第4 页
岭南山地
陇南山地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为秦岭的西延部分,是我国阶梯地形的过渡带。该地区地理范 围为渭河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区域,是全省平地最少的地区。陇南山地地势西高东低, 起伏较大,大小山头相连不断,海拔从东部的1 500米上升到西部的3 500米左右,西南部有许多 高山峡谷。该地区由北向南可分为:北秦岭、徽成盆地和南秦岭。
航拍中国甘肃篇地理知识点
航拍中国甘肃篇地理知识点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也是中国第七大省份。
甘肃地势
较高,地形多样,山脉、高原和河流构成了其独特的地理风貌。
甘肃的主要山脉包括祁连山、昆仑山和秦岭。
祁连山是中国的北部山脉之一,
横亘在甘肃和青海两省之间。
祁连山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还是独特的高寒草甸和高山湿地的天堂。
甘肃境内的河流众多,主要包括黄河、长江和黑龙江的源头。
黄河是中国的第
二长河流,其发源地位于甘肃的巴颜喀拉山。
黄河的流经甘肃的河段被誉为中国的“黄河第一弯”,这里的风景秀丽,水草丰茂。
甘肃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如青海湖和塘格里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湖泊之一,位于青海省的边界上。
塘格里湖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之一,位于甘肃的柴达木盆地。
甘肃的气候寒冷干燥,主要分为旱寒冷气候和寒旱气候。
由于地处内陆,夏季
炎热而冬季寒冷,年降水量较少。
由于地形的变化,甘肃的气候也多样,从北部的高寒气候到南部的温暖干燥气候。
甘肃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农业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和油菜等作物。
畜牧业也是甘肃的重要产业之一,以牧羊和养马为主。
总的来说,甘肃是一个拥有丰富地理特点和资源的省份。
其独特的地势、山脉、河流和湖泊形成了多样化的自然风貌,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甘肃大地构造概况
甘肃省大地构造概况甘肃省地矿局1966年甘肃大地构造概况我国大地构造以贺兰山—六盘山为界,相对的西部的以活动为主,东部的则以稳定区为主,我省正跨二者,全省大地构造可分为地台区和地槽区两大类,共划分出二级(包括亚二级)单元12个,三级单元44个,四级单元118个。
二级和三级单元的划分如下:构造单元划分统计表构造变动在中朝准地台和秦祁中间隆起带以前,以震旦和阿森特运动为主;在北祁连地向斜褶皱带、走廊过度带、摩天岭地向斜褶皱带,以加里东运动为主;在天山—内蒙地槽褶皱系、阿尔金地槽褶皱系,以海西运动为主;在秦岭地槽褶皱带,以印支运动为主。
1.震旦纪以前的构造运动2.阿森特运动3.加里东运动4.海西运动5.印支运动在祁连山、走廊和秦岭地区均有显示6.燕山运动在全省范围内均有明显的反映7.喜山运动影响十分广泛,但多以升降运动为主。
深断裂及深大断裂一、深断裂1.红泉深断裂(敦煌地轴北侧深断裂):为天山—内蒙地槽与塔里木台块的分界,在甘肃境内长600km左右,向西进入新疆,向东被戈壁覆盖。
2.阿尔金北缘深断裂:位于阿尔金地槽褶皱带与敦煌地轴的分界,断裂带北侧为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南侧为上古生代的海相碎屑岩,两者岩相变质程度截然不同,沿断裂带花岗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体较多。
断裂带向西进入新疆境内,向东与祁连山北侧深断裂相交,区内长度250km 左右,生成时代为海西期,逆性断裂。
3.龙首山北侧大断裂:向西延至合黎山附近,向东过红崖山北坡被沙漠覆盖,出露长度200km,系龙首山拱断束与潮水断陷的分界,断裂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期,在中新生代继续活动,沿断裂超基性和花岗岩侵入。
属逆断层。
4.走廊北侧深断裂:西起昌马以西与阿尔金北侧深断裂相连,沿龙首山南麓向东南延伸,过河西堡转向东,再东被沙漠覆盖,出露部分全长550km。
是阿拉善台块、敦煌地轴与走廊过度带的分界,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5.走廊南侧深断裂:西起玉门以西(与走廊北侧深断裂相交),向东南沿走廊南山北坡经乌鞘岭、毛毛山、老虎山、米峡山直至六盘山南坡,全长860km左右,属于逆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以后各期均有活动,特别是印支和燕山期活动显著,形成若干个新断隆和断陷盆地。
甘肃的地震分布
甘肃的地震分布甘肃省位于强烈隆起的青藏高原东北部及其地壳厚度变异带上,横跨中国大陆东部地台与西部地槽区的交接带,境内地形和地质构造极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
中国几个大的主要构造体系,如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新华夏构造、河西构造等,均在甘肃省境内展布或转弯、交汇。
由西向东规模巨大的阿尔金活断层、昌马活断层、龙首山北缘活断层等,几乎遍布整个甘肃省,也控制了甘肃省强震省活动成带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据统计,从公元前193年第一个有历史记载的陇西(今临洮)地震以来,两千多年中甘肃省内共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147次,其中6级及6级以上地震37次,7级及7级以上的大地震15次,8级及8级以上的特大地震4次(包括当时属于甘肃省管辖的1920年海原8.5级特大地震)。
这些破坏性地震主要集中在以下地震活动区带上。
(1)南北地震带这是中国大陆著名的一个地震带。
在甘肃省展布范围北起民勤与宁夏、内蒙接壤,南至文县,与四川、陕西、青海相连,基本包括了甘肃的中、东部地区。
周围北有银川地震带,西有河西走廊地震带和祁连山地震带,东与渭河平原地震带相通,南接南北地震带中段进入四川。
该带地震活动特点是频度高、强度大、周期短。
自公元前193年有历史记载以来,带内共发生中强以上破坏性地震65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12次,甘肃省历史上仅有的4次8级以上特大地震均发生在本区。
带内地质构造纵横交错极其复杂,有北西西向、北东东向大型走滑断裂带,深部南北向构造显著,控制了带内强震的发生。
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带内地震有由南向北,自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现今弱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条带性、围空和交汇的特点。
由于该带展布区域是甘肃省工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较高,因此,既是甘肃省重要的地震活跃区带,也是受地震灾害影响破坏最重的地区。
(2)河西走廊地震带包括祁连山地震带和民勤地震带,走向呈北西西向展布,东端与南北地震带西翼接壤,西邻阿尔金地震带,北越金塔、阿拉善进入内蒙,南界进入青海境内。
甘肃地貌特征
甘肃省水系甘肃省位于我国湿润区向西部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地表水系复杂多样,境内河流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共12个水系,其中内陆河流域有苏干湖、疏勒河、黑河、石羊河4 个水系;黄河流域有黄河干流、洮河、湟水、渭河、泾河、北洛河6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汉江两个水系。
全省计有较大水系450余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1亿立方米的河流共有79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大于10亿立方米的较大江河计有12条,按水量排列依次为黄河、白龙江、洮河、湟水、白水江、大通河、渭河、泾河、西汉水、黑河、嘉陵江、大夏河。
本省自产地表水资源量299亿立方米,入境水量计304亿立方米,平均年径流深度65.9毫米,在全国居27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 51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56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数的1/2和1/3,是水资源贫乏的省份之一。
甘肃省气候甘肃地形条件复杂,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
除高山阴湿区外,省内大部分地区具有气候干燥,气温年、日较差大,大陆性强,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水热条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等主要气候特征。
此外,气候的地域差别也很大,兼有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暖温带湿润区和干旱气候区、冷温带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区、干旱气候区、高寒气候区等多样气候类型区,而且山区垂直气候显著,气候的不利因素也很多,主要有干旱、冰雹、暴雨、霜冻、干热风、大风和风沙等灾害性天气。
全省年太阳总辐射量约在4 800~6 400兆焦/平方米之间。
河西地区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大约多700~1 000兆焦/平方米;河东地区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区大约多300~90 0兆焦/平方米。
年太阳辐射的分布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弱。
河西走廊和甘南高原是甘肃省太阳能最丰富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别为5 800~6 400兆焦/平方米和5 800~ 6 200兆焦/平方米;陇南地区较贫乏。
年太阳总辐射量仅为4 800~5 000兆焦/ 平方米;省内其余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为5 000~5 800兆焦/平方米。
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与分析
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与分析甘肃地震灾害是中国西北地区最为频繁和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地质现象,其发生的原因与地震带、地壳构造和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分析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并对其进行分析。
地质背景:甘肃地处中国大陆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交汇处,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
其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祁连山、阴山和兰州盆地等构造单元组成。
祁连山位于甘肃东北部,是典型的隆升山脉,其主要构造特征为断层发育和褶皱变形。
阴山位于甘肃东南部,是较为低矮的山地,其构造特征主要为断裂带和走滑断裂。
兰州盆地位于甘肃中部,是典型的内陆盆地,其地质构造相对较平稳。
地震带:甘肃地区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和阴山地区,其中祁连山地震带是最为活跃的地震带之一。
由于板块运动的作用,地壳在这一地区产生了多次的地震活动。
甘肃地震灾害多发生在祁连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断裂带之一。
断裂的活动使得该地区地壳发生断裂和抬升,导致了大量的地震活动。
地震分析:甘肃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地质背景密切相关。
首先,祁连山和阴山地区的复杂地质构造为地震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断层和断裂带的活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应力积累,一旦这些应力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引发地震。
其次,甘肃地区地震带的分布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带上高应力和构造活跃区域的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地壳更加脆弱,地震的发生概率也更高。
最后,地震的发生也与地震波传播的路径和速度相关。
甘肃地区的地震波传播路径较长,能量损耗相对较小,因此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较大。
总结: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与地壳构造、地震带和地震波传播密切相关。
祁连山和阴山地区的地壳构造复杂、断裂带和断层发育,使得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带上的高应力区域更易发生地震。
因此,了解甘肃地震灾害的地质背景,对于预测和减轻地震灾害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掌握地质背景的信息,才能够制定科学的预防和防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甘肃省地质概况
甘肃省地质概况甘肃省位于中国中西部,呈哑铃状,形态相对不规则。
地质上分属四个构造单位:红石山断裂带以北的部分属天山兴蒙造山带;河西走廊至景泰一线以北和最东部的庆阳地区属华北地台;以南为祁连造山带;泽库武山断裂以南为秦岭造山带。
甘肃省国土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处在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
主要山体都呈北西?南东走向,海拔大都在一千米以上。
西南部的祁连山地和甘南高原,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海拔都在三千米以上。
东南部的陇南山地,属秦岭山脉西延部分,除徽成盆地和少数河谷地带外,海拔都在二千至三千五百米之间。
中、东部的黄土高原和西北部的北山山地海拔一般都在一千五百米至二千五百米之间。
祁连山以北的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海拔大都在一千至一千五百米之间。
甘肃省各时代地层均较发育,地层系列较为完整,具有不同时代的海相火山岩系、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复杂的沉积型相和丰富的古生物群化石,并赋存各类沉积矿产和具层控意义的矿产。
各时代地层大致分布及赋存有关矿产如下:前长城系敦煌岩群、龙首山群、北大河岩群、野马南山群、秦岭杂岩分别分布于塔里木地块、阿拉善、中祁连和北祁连、西秦岭;中晚元古界分布于北山、龙首山、北祁连和中祁连、西秦岭碧口等地,赋存有金、铜、铅锌、铁、钨、锰等矿产;寒武系分布于北山、龙首山、北祁连、西秦岭南带,赋存的矿产有铜铅锌、金、磷、钒、铀等矿产;奥陶系主要分布于北山、北中南祁连,西秦岭有零星分布,赋存的矿产有铜、铅锌、金;志留系分布于北山、南北祁连、西秦岭,赋存的矿产有铜、金、铁、铅锌;泥盆系主要分布于西秦岭(为海相)、次为北祁连(下部为陆相),在北山仅有零星分布,赋存的矿产有金、铅锌、汞;石炭系分布于西秦岭、北中南祁连、北山,赋存的矿产有煤、金、铁、铅锌;二叠系在西秦岭、南北祁连、北山,赋存矿产有金、铁、煤;三叠系主要分布于西秦岭、次为南北祁连,在北山和陇东零星分布,赋存矿产有金、汞、锑、石油(陇东);侏罗系在北山、祁连山、西秦岭均有分布,赋存的矿产有煤、石油;白垩系在北山、祁连山、西秦岭、陇东地区都有较广泛分布,赋存的矿产有煤、石油;新生界在全省分布广泛,赋存的矿产有石膏、盐类、砂金矿等。
甘肃省地质资源概况与发展
最近几年,随着白银,玉门等城市资源日渐枯竭,甘肃资源发展开始转型,总体上由传统资源向新能源发展。
其中风电,太阳能储量丰富,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由于处于西北黄土高原,全省北部又是沙漠地带,终年降雨稀少,日照及紫外线较强,故太阳能发电先天资源良好,北部又地广人稀空闲土地面积巨大,经济上既能推动老旧的资源结构转型,又可带动本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
风电上,已经成体系在瓜州建立了风电基地,开展了路上三峡的风电项目,无论政策或是技术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在传统资源上,随着勘探力度加大,有色金属,黑色金属查明储量不断上涨。
煤炭资源勘探也在不断提高,而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除玉门油田外没有较大油气田,油页岩总量不断减少。
这就决定了甘肃未来资源主要的发展方向,以冶金及新能源为主要动力。
同时应当推动环境友好资源发展,开展对金属资源开发造成的污染处理,更新现有冶金技术,减少对水资源,土地资源伤害。
走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之路。
甘肃省地理地貌
甘肃省地理地貌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这里重峦叠嶂,山高谷深,植被丰厚,到处清流不息。
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山地和丘陵西高东低,绿山对峙,溪流急荡,峰锐坡陡,恰似江南风光,又呈五岭逶迤。
南疆的“纤秀”,北国的“粗犷”,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
这里曾经孕育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建立过炎黄子孙的家园,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
这里有苍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丰富的石油、煤炭,也有闻名遐迩的名山大川。
黄河从这里穿流而过,造就了多少天险夜渡,雄关要塞,峪口大峡。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的水轮,把无穷无尽的动力和光明,奉送给这块土地,焕发它新的青春,改变着它昔日的贫困。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
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
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
长约1000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
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
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甘肃地理常识分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甘肃地理基础知识1. 甘肃地理概况:甘肃省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内蒙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分属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
境内地形复杂。
甘肃地形和地势特点,从西向东,全 省大致可分为:河西ft 地、高原、走廊;陇东和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f t 地等四类地形区。
河西走廊一带地势坦荡,绿洲与沙漠、戈壁断续分布,西南部横亘着高大的祁连ft 系,为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地势高耸,气候寒冷,从ft 顶到ft 脚依次分布着现代冰川、多年积雪、森林、草原,为走廊和北部沙漠戈壁水资源形 成区。
北部地面起伏不大,气候干燥,风力剥蚀作用显著,戈壁广布,为内蒙高原的西端。
除陇南部分谷地、疏勒河下游谷地较低外,大部海拔都在 1000m 以上。
总观全貌,本省地形实为一个ft 地型的高原。
“甘肃”的名称取自古代的“甘州”(张掖)和“肃州”(酒泉)两地首字,因甘肃大部分地区分布在陇ft (六盘ft )以西,所以也把甘肃简称为“陇”,如陇原大地就是指甘肃。
2. 河西走廊:中国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
古“丝绸之路”和“第二欧亚大陆 桥”都从这里通过。
东起乌鞘岭,西至古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历代均为中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汉唐以来,成为“丝绸之路” 一部分.15 世纪以后,渐次衰落。
目前亦为沟通中国东部和新疆的干道,为西北边防重地。
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
3. 酒泉行政区划分为七个县、市、区:包括肃州区、金塔县、玉门市、瓜州县、敦煌市、肃北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 县)。
4. 酒泉玉门市:是通往中亚、欧洲的咽喉要地,还是全国第一个石油基地。
5. 张掖肃南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位于祁连ft 下,祁连ft 北麓,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终年积雪的祁连ft。
6.甘南州玛曲县:这里居住的大多数是藏族,大草原;黄河第一弯;海拔高。
7.陇南文县:位于甘肃省最南端,被称为“陇上江南”,盛产小麦、水稻、茶叶等。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
甘肃地质、地貌、地震概况甘肃省工程地质、地貌、地势等图地层本省地层发育齐全,除太古界地层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
元古界和古生界广布山区。
主要为火山岩――类复理石建造,为碳酸盐岩、碎屑岩、火山岩。
中生界分布全省基岩区,以碎屑岩、含煤碎屑岩为主。
第三系分布山间盆地和山麓地带,以碎屑岩、泥岩为主。
第四系遍布全省,具有多种成因的松散堆积物。
全省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时代的构造岩浆区,祁连山为早古生代构造岩浆区;北山为晚古生代构造岩浆区;西秦岭为中(新)生代构造岩浆区。
构造省内地质构造复杂,形成很多不同类型的构造体系。
现将厘定的构造体系简述如下:(一)巨型纬向构造体系:l?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横贯于我省北山区。
由山地与其相间的山前或山间盆地构成。
贯穿北山地区所有新老地层;2?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体系贯穿本省南部徽成盆地以西的西秦岭地区。
具有悠久的生成发展历史和复杂的演变过程,并卷入新生的构造体系之中。
(二)经向构造体系:由南北向压性形迹组成,位于贺兰褶皱带南端。
因被后期祁吕系构造迭加复合而成其为脊柱部分。
(三)河西构造体系: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东半部。
由相间排列的隆起、拗陷和活动断裂构成,是地震活跃区。
(四)山字型构造体系:1?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展布省内的是祁吕系弧形褶皱带西翼、脊柱与马蹄形盾地的一部分;2.武都山字型构造体系,它的主体是在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两者挽近继续活动,地震活跃。
(五)陇西旋卷构造体系:展布于阿宁盾地中,是中生代后发展起来的,挽近活动较强,是重要控震构造之一。
岩土体类型的主要特征(一)岩体类型岩浆岩建造:主要分布在北山区,次为祁连山区和西秦岭区。
侵入时代齐全。
岩性复杂,以花岗岩类为主,次为闪长岩类及辉长岩类等。
火山熔岩以流纹岩、安山岩为主。
结构呈整体块状,新鲜岩石致密坚硬。
变质岩建造:分布广泛,’由元古界、下古生界组成。
岩石多呈块状或中厚层状――薄层状结构,质地坚硬,力学强度较高,抗风化能力强。
甘肃武威地貌介绍
甘肃武威地貌介绍甘肃武威丹霞地貌介绍发育于甘肃省张掖市境内祁连山山麓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是一处极为罕见的地质奇观。
该丹霞地貌以窗棂状宫殿式和泥乳状、巷谷式三种形态为重要景观,其既有南方丹霞之秀美,又有北方雅丹之雄浑;与之相映成趣的彩色丘陵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气势宏大。
这两种奇特的地貌景观相互衬托,成为国内独特的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是旅游观光、绘画摄影、科学研究和考察的最佳场所。
下面我对这种地貌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质地貌与构造背景据《甘肃张掖丹霞地貌暨彩色丘陵省级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发育的地层为白垩系中下统碎屑岩地层。
其中:丹霞地貌发育在白垩系中下统下沟组的厚层状紫红色砂岩、砾岩夹砂砾岩中,该地层总厚度大于674m;彩色丘陵发育的地层则是白垩系中下统中沟组的互层状杂色砂质泥岩、泥岩及页岩,厚度1724m。
白垩纪早期,本区处于大陆性很强的干旱或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盆地下降并扩大,沉积了红色碎屑岩,其中下部以粗碎屑岩为主,整体上呈环状分布,颗粒具水平分带现象,交错层理发育,表现为山麓堆积,相当于区内的下沟组;白垩纪中期,本区处于干燥、湿热相互交替的还原环境中,盆地的长期缓慢下降,使沉积条件转变为湖泊沉积,分布于环状的内部,沉积了红、紫红、黄绿、灰绿、灰黑等杂色砂质泥岩、泥岩细颗粒地层,相当于中沟组。
由于当时沉积环境的不同,沉积物中的铁离子不断进行交替的氧化还原,因而形成了这色彩不同、岩性各异的层状地层,并大面积分布,为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形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丹霞地貌的景观特征张掖丹霞地貌,主要由三部分不同的景观群组成。
(1)窗棂状宫殿式窗棂状宫殿式是张掖最为典型的丹霞地貌。
它是在水平及缓倾斜红色岩层的陡壁上,水力沿节理下蚀,又在软岩夹层中受包括风力的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楼体状、格子状式的丹霞地貌。
其主要分布在芦苇沟-敖河及冰沟一带的沟谷内悬壁上,其规模宏大,景致特别,红色薄层砂岩构成楼体顶、底板,厚层泥岩中的泥柱似窗棂楼柱,清晰可辨,阁阁相扣,层层叠叠,且顶部绿草丛生,气势雄伟,形象逼真,犹如世界建筑大师巧夺天工之作。
甘肃省典型黄土剖面资源价值评价
兰州皋兰山[15]
274
兰州沙金坪[17]
28
兰州五泉山[19]
267
静宁雷家湾[13] 53.7
西峰孔家塬[23]
44
临夏东山顶[26]
40
临夏塬堡[28]
150
编号
剖面名称
厚度( m)
29
临夏北塬[30]
40
30
西峰火巷沟[10]
182
31
西峰蔡家咀[33]
200
32
天水南皂角铺[13]
20
33
永靖红咀寺[34]
17
编号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剖面名称
厚度( m)
靖远哈巴沟[19]
207
靖远曹岘[36]
505
兰州九州台[38]
318
兰州烟洞沟[40]
120
兰州山城湾岭[42] 137
兰州石峡口[9]
31.2
兰州西津村[12] 409.9
文中通过收集甘肃黄土典型剖面,分析黄土剖面分布 特征,选取评价因子,建立黄土剖面资源价值评价体系,评 价典型黄土剖面资源价值,为黄土剖面的科学研究、资源 保护和人力开发提供了依据。
地质构造上( 如图 1) ,甘肃省地处西伯利亚板块、哈 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华北板块、柴达木—祁连板块 和扬子板块交汇处,区内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断裂有红泉 深断裂、秦岭北侧深断裂、阿尔金走滑断裂、龙首山断裂、 冷龙岭深 断 裂 等。 该 区 域 主 要 经 历 了 印 支 运 动、燕 山 运 动、喜山运动和新构造运动,其中新构造运动是影响黄土 剖面的主要构造运动。
剖面名称
厚度(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大地构造概况甘肃省地矿局1966年甘肃大地构造概况我国大地构造以贺兰山—六盘山为界,相对的西部的以活动为主,东部的则以稳定区为主,我省正跨二者,全省大地构造可分为地台区和地槽区两大类,共划分出二级(包括亚二级)单元12个,三级单元44个,四级单元118个。
二级和三级单元的划分如下:构造单元划分统计表构造变动在中朝准地台和秦祁中间隆起带以前,以震旦和阿森特运动为主;在北祁连地向斜褶皱带、走廊过度带、摩天岭地向斜褶皱带,以加里东运动为主;在天山—内蒙地槽褶皱系、阿尔金地槽褶皱系,以海西运动为主;在秦岭地槽褶皱带,以印支运动为主。
1.震旦纪以前的构造运动2.阿森特运动3.加里东运动4.海西运动5.印支运动在祁连山、走廊和秦岭地区均有显示6.燕山运动在全省范围内均有明显的反映7.喜山运动影响十分广泛,但多以升降运动为主。
深断裂及深大断裂一、深断裂1.红泉深断裂(敦煌地轴北侧深断裂):为天山—内蒙地槽与塔里木台块的分界,在甘肃境内长600km左右,向西进入新疆,向东被戈壁覆盖。
2.阿尔金北缘深断裂:位于阿尔金地槽褶皱带与敦煌地轴的分界,断裂带北侧为前震旦纪古老变质岩系,南侧为上古生代的海相碎屑岩,两者岩相变质程度截然不同,沿断裂带花岗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体较多。
断裂带向西进入新疆境内,向东与祁连山北侧深断裂相交,区内长度250km 左右,生成时代为海西期,逆性断裂。
3.龙首山北侧大断裂:向西延至合黎山附近,向东过红崖山北坡被沙漠覆盖,出露长度200km,系龙首山拱断束与潮水断陷的分界,断裂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期,在中新生代继续活动,沿断裂超基性和花岗岩侵入。
属逆断层。
4.走廊北侧深断裂:西起昌马以西与阿尔金北侧深断裂相连,沿龙首山南麓向东南延伸,过河西堡转向东,再东被沙漠覆盖,出露部分全长550km。
是阿拉善台块、敦煌地轴与走廊过度带的分界,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5.走廊南侧深断裂:西起玉门以西(与走廊北侧深断裂相交),向东南沿走廊南山北坡经乌鞘岭、毛毛山、老虎山、米峡山直至六盘山南坡,全长860km左右,属于逆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以后各期均有活动,特别是印支和燕山期活动显著,形成若干个新断隆和断陷盆地。
6.祁连中间隆起带北侧深断裂:位于祁连山中间隆起带与北祁连地向斜褶皱带之间,西起昌马以西(与走廊北侧深断裂相交)向东南沿陶来南山,大阪山北坡至永登附近,再东至白银市以南界线已不明显,全长近700公里,该断裂形成于元古代末,在以后历次构造运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
为逆性断层。
7.秦岭北侧深断裂:位于秦祁中间隆起带与西秦岭地槽之间,形成二者之分界线。
断裂向西延伸至青海境内,在省内全长480公里。
断裂形成于海西期,印支早期继续活动,燕山期有明显的复活现象。
8.西秦岭南缘深断裂:位于西秦岭地槽与杨子准地台的分界线,西起四川境内,向东经清川、阳平关进入陕西境内,在略阳东与郎木寺—略阳大断裂汇合,编图区内长220公里,断裂可能形成于加里东期。
二、大断裂1.红石山大断裂:位于黑鹰山复背斜与红石山复向斜分界处,推测向东延至六驼山以南,编图区长度450公里,断层面倾向南,倾角50°左右,属于逆断层,形成于海西晚期。
沿断层带有酸性—超基性岩侵入体分布。
2.通畅口大断裂:位于公婆泉复向斜与马鬃山中间隆起带交界处,向西向东分别延岩入新疆内蒙古境内,编图区长度150公里左右,可能为逆性断层,形成于海西期,沿断裂有海西期花岗岩、基性和超基性岩侵入体,在以后历次构造运动中均有活动。
3.双鹰山大断裂:位于马鬃山中间隆起带南侧与音凹峡复向斜交界处,向东向西可能延入新疆内蒙古境内,编图区长度500公里左右,可能玩逆性断层形成于海西期,沿断裂带有海西期花岗岩侵入体,在以后历次运动中均有活动。
4:三危山北侧大断裂:位于三危山断块与安西新凹陷的分界处,向西东均被戈壁覆盖,出露长度170公里,沿断裂有海西期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侵入体,由此推断断裂形成于海西期,后期活动显著,系前震旦系与朱罗系、新生界呈断层接触。
5.青铜峡—固原大断裂:根据物探资料,古老基底在牛首山,罗山东麓,向西开始急剧下降,认为此处有一大断裂,他位于鄂尔多斯西缘与祁连山地槽褶皱带的分界处。
构造单元划分地台区仅包括亚一级的中朝准地台,其中进一步划分为四个二级(亚二级)单元和19个三级单元。
一、敦煌地轴它是塔里木台块的东延部分,东与阿拉善台块相邻,北与北山地向斜褶皱带相依,南与阿尔金、祁连两地槽褶皱带相邻。
南北分界处均为深断裂。
基底由前震旦系寒武系片岩、片麻岩和大理岩组成。
局部有朱罗系沉积,盖层主要为新生界,广泛分布,局部有朱罗系、石炭—二叠纪侵入岩。
以前震旦纪和海西期花岗岩最发育,超基性岩仅靠南部有分布。
本区自前震旦纪末成为隆起,在上元古代、古生代到三叠纪,基本保持平稳状态,大部分地区没有接受沉积。
沿深大断裂带和侵入岩发育区可作为寻找各种内生矿床的远景区。
1.西碱泉拱断束:系有前震旦系、寒武系组成的基底,新生界直接覆盖于其上。
2.安西新凹陷:为戈壁覆盖。
3.三危山拱断束:有前震旦系和海西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组成。
4.肃北陷断束:大部分被新生界所覆盖,仅局部出露前震旦系、花岗岩和石炭—二叠系地层。
二、阿拉善台隆西邻敦煌地轴,东止贺兰山西麓,南起龙首山、合黎山南麓,北入内蒙古,呈一向西变窄的三角地形。
基底由前震旦系的片岩,片麻岩夹薄层白云质大理岩和石英岩组成。
震旦系及其以上地层均属地台盖层,龙首山的震旦系大体上与华北区对比,上部为石炭矽质灰岩及钙质板岩。
除龙首山一带有石炭二叠系外,全部古生界和三叠系在本区内部至今还未发现。
朱罗系以后断层皆为陆相火山岩系,厚达1800m在北大山南缘朱罗系内有少量火山岩夹层。
本区构造线以北西西及近东西走向为主,巴音乌拉山呈北东向,东端渐转为北北东向,在龙首山一带新生代断层受基底构造形态控制性强,多表现为微弱褶皱的向斜盆地,在盆地边缘由于受断裂挤压作用地层多为陡倾斜或倒转,断层走向多于区域构造线一直。
1.雅布赖拱断束:有前震旦系及花岗岩组成的隆起区。
2.巴音乌拉山拱断束: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及花岗岩组成的断隆,两侧分布有朱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
3.雅布赖中新断陷:为第四系覆盖,下面可能有第三系、白垩系和朱罗系。
4.吉兰泰中新断陷:为沙漠覆盖,据电测资料基底埋藏深1500—2000m。
向北及东基底明显抬起,下部主要有白垩系、第三系组成。
5.北大山拱断束:有前震旦系及花岗岩组成,在其四周有朱罗系、白垩系分布。
6.潮水中新断陷:为朱罗系以来的断陷盆地,朱罗系以及以后地层总厚度在3000m以上。
7.龙首山拱断束:有前震旦系、震旦系及各类岩浆岩组成,局部有少量石炭二叠系地层,岩浆岩主要为花岗岩类,断层两侧有基性,超基性岩分布。
三、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带范围包括贺兰山、桌子山,南延到罗山、六盘山东侧至宝鸡一带,东与鄂尔多斯中台拗相连,基底由前震旦系片岩、片麻岩组成,盖层为震旦系、古生界和中新生界。
新生界主要分布于银川新凹陷内。
本区包括五个三级构造单元。
1.贺兰山拱断束:2.桌子山拱断束:3.陶乐拱褶束:4.银川新断陷:5.1青龙山—九龙山拱褶断束:四、鄂尔多斯中台坳位于我省东部仅包括一小部分。
地槽区:包括天山—内蒙古和昆仑秦岭两个地槽,进一步划分为10个二级(亚二级)单元:一、天山地向斜褶皱带位于明水中间隆起带以北,往北伸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南与明水中间隆起带相邻,西进入新疆,向东被第四系覆盖。
二、明水中间隆起带三、北山地向斜褶皱带1.公婆泉复向斜:2.马鬃山复背斜:3.音凹峡复向斜:4.居延海拗陷:四、阿尔金地槽褶皱带位于我省最西部,北以深大断裂带与敦煌地轴分界,南以大断裂与秦祁中间隆起带分界,向西延入新疆境内,在我省成一楔形。
五、走廊过渡带北临阿拉善台块,南与被祁连地向斜褶皱带相邻,西至敦煌地轴,东至鄂尔多斯西缘褶皱带。
包括整个走廊地带和六盘山区。
过渡带的基底具有“过渡性沉积”的加里东褶皱,下古生界主要是类复理石和碎屑岩建造,火山岩不发育,变质亦较轻微,在晚古生代时过渡带已是祁连山加里东褶皱的山前拗陷,发育着泥盆系(老君山群)磨拉石建造,,海西运动在本区主要是上升性质,连续沉积了时间石炭系的滨海平原型含煤建造和二叠、三叠系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印支运动再度褶皱使区内面貌大为改观,同事形成某些断陷盆地和某些继承性盆地白垩纪以后又大规模下降,沉积幅度在西部酒泉拗陷和东部六盘山区厚度可达6000m,其他地区沉积较慢,中生界厚度仅2000m。
中生界除下中朱罗统为含煤建造外,其余以红色建造为主。
根据构造发展特点,本区加里东基底分为寒武、奥陶系和志留系的两个亚构造层,印支盖层分为泥盆系、朱罗系和二叠三叠系三个亚构造层,燕山盖层分为朱罗系、白垩系两个亚构造层。
本区岩浆活动主要为加里东期的花岗岩类。
主要分布于永昌隆起,其他地区则较少,在大靖西边新生界覆盖之下,钻探中遇到隐伏花岗岩。
走廊构造带内的构造形态具有梳状和箱状特点,背斜由下古生界变质岩系组成,一般比较狭窄;向斜(宽阔的盆地)有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组成。
局部有横向隆起构造,将过渡带沿走向分割成几段,构造线方向在古浪以西北西西向,以东为近东西向,到六盘山区(走廊东端)渐转为北西向,,常见弧形特点,并组成向西收敛向东散开或其他形式的复杂褶皱。
走廊过渡带又分为六个三级构造单元。
1.酒泉—民乐迭拗陷:基底由下古生界浅变质岩系组成,主要为类复理石建造,盖层组要为中新生界沉积物,在酒泉盆地西部厚度达6000m,民乐盆地厚达4000m,全为红色建造,上古生代地层主要岀露于盆地的南部边缘和高台张掖的隐伏隆起区,为含煤建造和陆相碎屑岩建造。
2.永昌隆起:由下古生界和加里东期花岗岩组成的隆起,并将走廊过渡带分割成段。
下古生界主要为类复理石建造,内部上迭许多上古生代盆地,为含煤和陆相碎屑岩建造,为河西地区主要的煤产地。
3.走廊东段新凹陷:包括武威盆地及其以东至牛首山一带,为新生代拗陷,基底埋藏不深,一般在数百米,最深处达2000m,由奥陶系组成,为类复理石建造,并有少量的花岗岩岩柱侵入。
在晚古生代本区沉积幅度可能较西段为大,沉积了泥盆系老君山砾岩—磨拉石建造,石炭系含煤建造和二叠三叠系的陆相碎屑岩建造较发育。
构造线为近东西向。
4.长岭山—香山复背斜:由奥陶系类复理石建造的复背斜,岩浆活动比较弱,仅在长岭山南有一梢大的岩株,长岭山一带构造线呈东西向,在长岭山东段,变质岩基底分为五支背斜延入泥盆系至三叠系组成的盆地中,在香山西北端构造线近于东西,往东渐向南转,甚至转为南北向,香山全部构造线如一扫帚状5.景泰—兴仁拗陷:是夹于长岭山—香山和毛毛山—西华山之间山间凹陷,大体分为两个盆地,西部景泰迭拗陷,以上古生界和三叠系为主,东部为兴仁中新凹陷,以中新生代沉降为主,上古生界仅在凹陷的边缘有少量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