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传播学原理复习
传播学原理复习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1传播: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具有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
其中极端重要性既是传播的特性之一,同时又是传播的本质,即,从本质上看,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2传播的类型特点:①自我传播②人际传播:是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进行③组织传播④大众传播: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数量多、信息质量好,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⑤各类“社会传播”特点之比较:3传播学诞生地是美国的原因:(了解)媒介背景:①从政治角度看,政治家“宁要报纸而不要政府”。
具体表现为:平时,政治家都不能不依赖媒介引导舆论,争取民心,获得选票或维持已有权利。
②从经济角度看,媒介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以其传播的大量经济信息特别是广告,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二,为各种企业服务的媒介本身也成为一种企业,为媒介资本家创造丰厚的利润。
③从社会角度看,好处是大量使用信息的快速传播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各种娱乐信息的提供充实了人们的余暇。
坏处是暴力、低俗、色情和煽情信息的泛滥,污染了人们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心灵;不真实、不恰当信息的流传,造成了社会的混乱。
学科背景①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雄厚的物质、技术力量等作用下,美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适宜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方“沃土”。
各国、各地区的优秀人才,纷至沓来。
②许多成果与传播现象有天然的密切联系,如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符号学、三论等,由此奠定了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4主要奠基人及其贡献:①拉斯韦尔:提出传播的“5W”模式,不仅首次较为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还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总体架构;提出“社会传播”概念,从宏观上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课题;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代表作:《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②卢因:首创“场论”和“群体动力学”,核心观点是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将社会因素引入心理学研究;积极投身于实践,深入到各阶层,开展研究,检验和完善理论;提出“把关人”概念,有力促进了传播学的科学研究。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与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是必然的.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②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精神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发展,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发达程度时,精神生产状态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精神有自身的特殊规律.9、精神交往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①前者:把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既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也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视野更开阔;后者:仅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②前者: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后者:回避这些重大问题,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传播关系的本质.③前者:精神生产既然是一种生产,就必然有产品;后者: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寻找成因.第二章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③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①前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②后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与,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与,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第三章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与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2、象征符的特性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3、意义的定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赋予对象事物的含义,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4、符号意义的分类①明示性和暗示性;②外延和内涵;③指示性和区别性.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①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他所要表达的意义;②受众的意义:符号本身的意义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而受众个体却依照各自背景理解和解释符号意义,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③情境意义: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不具备的意义,并制约符号意义.6、传播情境的定义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包括具体传播活动进行的场景.广义上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7、人类象征行为的定义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通过象征符传达象征意义来实现.8、象征性互动理论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9、象征性社会互动①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社会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作为象征性互动过程的传播能扩大传播双方的共通的意义空间,加深双方的了解和相互理解〕.②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传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共通的理解和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第四章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④媒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⑤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2、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B香农-韦弗数学模式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噪源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③评价:a.意义: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正确;b.不足: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平等〕的关系中不合适;仅适于人际传播,不适于大众传播过程.B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①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②内容:a.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是大众传媒和受众,二者间是传达与反馈的关系;b.大众传媒〔传播者〕与一定的信源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信息与受众〔个人集合体,分属于各自的社会群体〕相联系,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传播关系.③评价: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备系统模式特点.C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①在香农-韦弗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②内容:③评价:a.意义:克服前者单向直线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讯息、传达和反馈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适用范围比较普遍.b.不足:未能指出传播过程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复杂性.4、传播过程的特点①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讯息〕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的意义〔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②序列性:各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③结构性:传播过程的结构即各要素〔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接也是其结构特点,各环节〔要素〕本身还有各自的深层结构.5、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A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①〔美〕赖利夫妇《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②内容:③意义:a.表明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活动,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传受双方都可被看作一个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身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个体系统间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个体系统不孤立,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群体系统的运行在更大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与社会政、经、文、意识形态大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大众传播也是其中一种传播系统.b.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微观、中观、宏观〕既具独立性,又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B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①〔德〕马来兹克《大众传播心理学》②内容: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该系统各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包括:a.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受众的自发反馈所产生的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与媒介性质的约束力等〕;b.影响和制约受众的因素〔受众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影响、社会环境、媒介内容的效果、来自媒介的约束力等〕;c.影响和制约媒介和讯息的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受众对媒介的印象〕.该模式表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解释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要全面系统分析,不能轻下结论.6、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日本学者:把传播看作是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关的重要范畴,在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把现代社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考察.故称为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7、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式"①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交往分三类:a.与人的体质有关的"能量交往";b.与物质生产有关的"物质交往";c.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符号或信息交往〕.信息交往过程即传播过程,建立在前两种交往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力、科技、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保持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在阶级社会,社会传播还是一定阶级结构的体现.〔第一个基于唯物史观的系统模式〕②人际传播:特定传播的双方作为有独立人格的思想主体从事社会认识和实践活动,传播是从事精神交往的纽带;大众传播:传播是有组织的媒介企业,受众是具有一定自我能动性的个人.—传播双方与其活动都受一定的日常社会条件或环境的背景的制约.8、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①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交往范畴;②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③精神生产也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一个社会精神生产的性质取决于该社会的精神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状态;④传播学研究要把信息"交流"与宏观的社会精神生产和交往联系起来.—总之,社会传播过程是人类社会总过程的一部分,传播的结构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结构.第五章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是个体系统内的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渡边一央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生理学过程的角度〕●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才是人内传播区别动物体内传播的根本特点.2、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或要素: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2〕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4〕概念---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3、人内传播的的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是孤立的,他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对象也是外部环境〕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间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主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其他类型的传播,都必然伴随着人内传播的环节;人内传播的性质合结果,也必然对其他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人内传播不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还具有明确的互动机制.是在个人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主导下的传播活动.4、"主我与客我"米德、美国 ,社会心理学家,象征互动理论创始人1〕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2〕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方面: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3〕"主我"是形式〔由行为反应体现出来〕,"客我"是内容〔体现社会关系方方面面的影响〕,"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4〕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与社会.因此,个人必须适应社会;同时自我又是社会创造的主体,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5、"自我互动"布鲁默,美国,象征互动理论集大成者《象征互动论》1〕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2〕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3〕"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的期待,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重新加以组合.这样,他人期待和自我都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而是新的.4〕"自我互动"理论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个人的自我的关系.它说明,人不但与社会上的他人进行传播,也同自己本身进行传播.自我传播也具有社会性,它是与他人的社会传播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和改造自己,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完善.5、"内省式思考"米德1〕内省式思考——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2〕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人的头脑中会出现他人的形象,分析和推测他人如何考虑、采取何种态度,只有在与他人的联系上才能形成个人的态度轮廓,形成决策.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构筑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因此,是个社会过程.3〕内省式思考是横向的社会过程,也是一个把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即个人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会把有关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全部调动起来,对它们的意义进行重新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和加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与新状况相适应的新意义和行为.因此,也是超越既有意义开创新意义、超越既有行为方式开创新的行为方式、与人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活动.4〕内省式思考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对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作出判断时,才会活跃起来.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是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2、人际传播的动机:1)首要动机和目的就是获得信息.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3、"镜中我"库利美国社会学家《社会组织》1〕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2〕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包括三方面:①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②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3〕前两项只有在与别人的接触中,透过别人的态度才能够获得.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 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两种:面对面的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的传播.4、人际传播的特点1〕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多种渠道和手段的配合,会形成特殊的传播情境,产生新的意义.〕3〕双向性强,反馈与时,互动频度高.〔是一种高质量的传播活动,尤其在说服和沟通感情方面效果好.〕4〕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传播关系的成立上具有自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主要建立在自愿和合意的基础上,是一种相对平等和自由的传播活动.〕5、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1〕对社会来说,是社会成员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重要工具.2〕对个人来说,是完善和发展自我的重要途径.3〕人际传播的状态如何,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6、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研究集中在: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镜中我"、"主我与客我"、"社会模仿"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与"7、社会化——指一个人出生后由一个"自然人"成长为"社会认"的过程.1〕从个人角度讲,指个人学习语言、知识、技能、行为准则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2〕从社会角度而言,指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的过程.3〕个人观念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社会观念的形成.8、自我表达——传播者将自己的心情、意志、感情、意见、态度、考虑以与低位、身份等向他人加以表达的活动.9、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1〕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容的活动,而精神传播需要物质载体,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2〕媒体即任何能够传播信息的渠道和手段.3〕人际传播是一种高质量传播活动时,一个重要理由就是他的传播渠道广,手段多.人际传播,是真正意。
传播学原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传播学定义:研究“传播”的学问,一门以“人类传播”或“社会传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传播的定义:主要用以表达某种事物(多指消息、意识等精神内容)的传播。
传播的特性:①形态多样性:口语传播,文字传播(书面语言),图像传播(拍照录像)②时空遍布性:时间纵贯人类史,空间横跨人类社会③行为伴随性:很多行为的进行和完成都离不开传播,这些行为本身就是传播实物传播:第四种传播类型(其他三种见①,如模特表演)分为:“无意”传播(传者无意而受者有心);“有意”传播④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之一。
因为人类的一切(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行为都离不开传播传播的定义①“共享”说强调信息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②“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③“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结论: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信息: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亲身传播: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二分法大众传播:以机械化、电子化的大众媒介即报刊、广播电人类传播的划分方法视等为手段的传播方式划分依据:传播的技术、手段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大众传播划分依据:传播的范围、规模自我传播: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自我的思维活动,非社会传播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特点:直接传播;随意性大;保密性强;反馈迅速;速度可控,随双方需要而进行(群体:指的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和情感,持续地相互影响并共同活动的个人有机集合体)组织传播:组织内部及组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组织:通常指正式的组织,即为达成特定目标而建立明确程序、发生协调行动的群体)大众传播:大众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目的: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显功能: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检测环境优点:快——传播速度快;广——传播的范围广;多——传播的信息数量多;好——传播的信息质量(清晰度、保真度)好负功能:麻醉精神,文化侵略,降低审美能力缺点:反馈不及时、不充分、不直接变化:过去一般只使用亲身传播手段的人际传播,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起大众传播技术(网络、手机等)来各类传播的特点周期:人际传播偶发,最没有规律;组织传播有一定规律(如开会上课);大众传播最有规律(报纸杂志的周刊月刊,电视的播出时间)角色:人际传播传者受者随时交替;组织传播的传者受者有限定,上下级差异大;大众传播,媒介是专职的传者,大众是固定的受者(新兴网络使传者受者的角色随时替换,是革命性的变化)反馈:人际传播反馈容易,组织传播反馈困难,大众传播更加困难(但网络技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点,开始突破传统的僵硬格局)信息:表达不规范的问题人际传播最不规范,组织传播有所规范(军事行动中的暗号),大众传播最为规范(媒介作为一种“规范转换器”,在一定条件下将“非规范性符号”转化为“规范符号”,如略语、流行语的形成和普及)传播学诞生的条件:主观方面,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1.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研究的是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现象和过程。
传播学可以关注广告媒体、传媒理论、公共关系、政治宣传等各个领域的传播活动。
2.传播模型:传播模型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传播模型包括西雅图传播模型、拉斯维加斯传播模型、双步流程模型等。
传播模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研究信息传播结果的影响因素。
传播效果可以通过观察受众的反馈、行为变化等来衡量。
常见的传播效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社会效果等。
4.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渠道。
传播媒介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媒体。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传播媒介的选择和使用会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5.受众研究:受众研究是研究信息接收者的特征和行为的学科。
受众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受众的需求和接受程度,从而更好地制定传播策略和目标。
6.传播伦理:传播伦理研究的是在信息传播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传播伦理的重要性在于保护受众的权益和确保传播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7.传播策略:传播策略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制定的传播行动计划。
传播策略需要根据不同的传播情境、受众特点和目标来制定。
总结起来,传播学原理是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在内容和方法上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复习传播学原理的要点,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传播模型、传播效果、传播媒介、受众研究、传播伦理和传播策略等关键概念和理论。
这些要点帮助我们全面理解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的传播活动中。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从社会学的角度: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从信息科学的角度: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表达。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与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分为人类信息和非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不断汲取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信息科学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对传播学产生了巨大奉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加以考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的系统性⏹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假设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独特性:1、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干预能力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传播(chuánbō)与传播学第1节传播的含义(重点(zhòngdiǎn):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的特性(tèxìng)与本质传播学,研究(yánjiū)“传播(chuánbō)”的学问。
特性:1.形态多样性 2.时空遍布性 3.行为伴随性 4.极端重要性(本质)二、传播与communication相同:两者均含“传达”、“传染”之义相异:后者含“运输”及“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含。
传播学最基本概念的传播:精神内容的传布。
三、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传授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2.“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3.“符号(信息)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四、“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信息:什么都是信息。
即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信息(本质):与物质和能量并列,从而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A.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B.“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C.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这种广义的“传播”,而只是其中一部分,即“人类传播”。
D.“传播”的定义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传授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授信息的行为(即人类传播)。
第2节传播的类型(重点:每类传播的特点)一、两种分类方法①二分法: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②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二、自我传播三、人际传播四、组织传播五、大众传播六、各类传播的特点各类“社会(shèhuì)传播”的特点(tèdiǎn)之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手段(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少数人特定、较多数人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小中大周期不规则较规则规则角色随时交替有所限定固定(网络正在引起变化)反馈灵活有点困难十分困难(网络正在引起变化)信息(表达)不规范较规范规范第3节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fāzhǎn)(重点:施拉姆)一、传播(chuánbō)研究的起源二、传播学诞生(dànshēng)的条件美国的媒介背景和学科背景三、传播学的形成1.新闻学可视作传播学的前身2.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是由众多相关学科奠定的四、奠基人的生平和贡献1.H·拉斯韦尔(1902-1977)美国政治学家。
传播学原理笔记(详细版)
传播学教程第一章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1.传播学基本概念:复习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例如传播定义、传播过程和传播媒介等。
这些概念是理解传播学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石。
2.传播理论:掌握传播学中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传播学经典理论和现代传播理论。
回顾传播学经典理论如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型、威冯提德的态度变迁模型以及符号互动主义等,并了解现代传播理论如传播生态学、演化传播学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等。
3.传播过程和效果:了解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和变量,包括传播者、受众、传播内容和媒介等。
同时,考虑传播的效果,包括认知效果、态度效果和行为效果等。
复习量表和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等,以评估传播过程和效果。
4.传播媒介:复习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于信息传播的作用。
回顾传统媒体的特点和影响力,如电视、广播和报纸,同时了解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如社交媒体、在线视频等。
衡量媒介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变化。
5.社会媒介环境:复习社会媒介环境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
考虑传播自由、媒体所有权集中、信息多样性等社会因素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同时了解传播伦理和法律的规范,以及社会媒介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法。
6.文化和传播:理解文化对于传播的影响。
考虑文化差异和传播的适应性,以及文化创意和文化认同的传播。
复习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理论和实践。
7.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包括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如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调查等。
复习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和数据分析等。
8.传播技能和实践:回顾传播学所提供的实际应用和技能,如传播策划、媒体写作和公共关系等。
了解传播行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趋势,并思考如何将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在复习传播学教程时,可以结合课本、课堂笔记和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学习。
同时,可以积极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以促进对传播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传媒学 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类传播的基本原理1.什么是传播?(1)传播的含义:传播是信息的共享(2)传播与相关领域的关系:传播与社会规范,传播的语言与文化,传播与经济等的相互关系。
2.传播与语义学。
符号学的关系。
传播的语言类型,传播的符号类型。
3.传播的基本要素。
传播的情境传播者与受传者讯息与通道五个基本要素及其内涵。
编码解码噪音反馈效果等要素急其他。
4.传播的主要模式。
传播模式功能的分析;亚里斯多德模式;拉斯韦尔模式及其发展;申农—韦弗模式及其发展;丹斯的螺旋式型模式;纽科姆的BAX模式。
5.传播的种类。
人的内在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的基本种类及其特点功能和技巧。
传播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共享说”“交流说”“劝服说”“反映说”“互动说”等“共享说”来源于传播拉丁文原义。
斯拉姆指出:“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确立“共同”的东西”“交流说”是以美国学者J.霍本为代表。
他指出:“传播即是用言语来交流思想。
”“劝服说”以美国学者J.露西和G.安德森为代表,他们认为:“传播这一种概念包含了人与人互相影响的全部过程。
”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信息是指消息资料知识等的总称。
信息可以用来减少或消灭某些不确定性。
传播的内涵包括:1.传播是人类最主要的精神活动2.传播是由传播关系组成的动态有结构的信息传递过程3.传播学是一门综合的学问4.传播是社会性的活动5.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别民族内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播系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传播与社会规范传播是形成社会规范的必要途径传播与文化传播促成了地区与地区之间文化的融合。
传播所导致的社会文化的交融最明显的表现是文化的同化现象。
传播对文化发生作用的另一种表现是文化的变形传播与经济传播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制于经济条件、反过来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传播与语义学研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义、符号所发挥的效果西方人比较早地注意到语言的逻辑使用逻辑的三大规律(1)同一律(2)矛盾律(3)排中律传统语义学是从哲学角度研究“意义”现代语义学则是关于符号和行为关系的学说语义思考从哲学的圈子里独立出来,是英国两位文学批评家的功劳。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沟通过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信息如何被传递、接受和理解的过程。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消息、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反馈等要素。
消息是传播的核心,它是信息传递的内容和形式。
消息可以是言语、图片、音频、视频等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
传播者是指传递信息的个体或组织机构,他们可以是记者、编辑、广告商、政府机构等。
媒介则是信息传递的平台,包括书籍、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形式。
受众是接受和理解信息的个体或群体,他们对消息的理解和反应将影响传播的效果。
反馈是指受众对信息的回应,如回应、评论、分享等。
二、传播的过程与模型传播学研究了不同的传播过程与模型,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拉斯韦尔德的传播过程模型。
拉斯韦尔德的传播过程模型分为五个要素:源头(sender)、编码(encoding)、信道(channel)、解码(decoding)和接收端(receiver)。
源头是信息传播的发起者,他们产生信息并进行编码,将信息转化为适合传播的形式。
编码是指将源头的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系统。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媒介,如书本、广播、电视等。
解码是接收端对信息进行理解和解读的过程。
接收端则是接受信息的个体或群体。
三、传播的理论与效果传播学还研究了不同的传播理论与效果。
1. 奥斯本和海贝尔斯坦的传播效果理论认为,传播的效果取决于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
如果受众对信息感兴趣并且与其已有的知识和价值观相符合,那么信息的传播效果就会较好。
2. 互动传播理论强调传播是一种动态过程,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是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受众的反馈,传播者可以调整信息的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传达信息。
3. 效果评估是传播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通过评估和分析传播活动的效果,可以为传播者提供改进传播策略的依据。
四、传播的影响与应用传播学的研究成果在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在广告和市场营销领域,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
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传播学复习要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传播的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的基本过程,指的是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3.人内,人际,群体,组织传播的定义和相关概念①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②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人际传播的动机:a获得信息b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c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d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人际传播的特点:a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b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丰富复c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d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③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图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④组织传播:组织传播指的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主要有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和形成共识。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归纳
大一传播学原理知识点归纳传播学是研究信息、观念、态度等在社会中传播的规律和过程的学科。
作为传媒类专业的学生,了解传播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在大一学习传播学原理时,我们掌握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
1. 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信息传播的过程、媒介的功能、受众的反应等。
传播学的定义可以简单概括为:“研究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和过程的学科”。
2. 传播的基本要素传播的基本要素包括:传播媒介、信息内容、受众和传播效果。
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可以是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信息内容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和反馈者,他们的特点和态度会影响传播效果。
3. 传播的意义与功能传播的意义在于实现信息传递、社会交流和文化传承。
传播的功能包括: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播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发展等。
4. 传播的过程与模式传播的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编码-传递-解码。
编码是将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传递是将编码后的信息通过媒介传播给受众,解码是受众对信息进行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在实际传播中,有多种传播模式,比如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等。
5. 传播效果与评价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在受众中引起的影响和反应,可以从认知、态度、行为等多个层面进行评价。
传播效果评价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观察、实验等。
6. 传播理论传播学发展了多种传播理论,其中常见的有传统媒介理论、媒介效果理论、社会认知理论、互动传播理论等。
不同的理论侧重研究不同的传播现象和规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传播现象。
7. 传媒伦理与责任传播学强调媒介从业人员的伦理和责任意识,要求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受众的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
以上是大一传播学原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为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复习版传播学原理
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
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
产生冷漠态度。并促长
间。
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
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
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
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01
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 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02
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 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 年的身心健康。
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传者
讯息
渠道
受者
效果
不足:直线性(没有互动和反馈)
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
2.拉扎斯菲尔德
01
“二级传播理论”:来自媒介的消息总是首先抵达意见领
袖,接着,再从意见领袖那里流向其同事或是接收其影响
传播学原理
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
第一节 传播 学的研究对象
CONTENTS
01 传播的定义 02 传播的基本特征 03 传播的作用 04 传播的类型 05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重要概念
1
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
的行为与过程。
2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3
传播学通常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
01
控制论模式:
03
社会系统模式:
02
双向循环性:‘反
馈’——德弗勒、施拉
姆(译码、编码)
04
强调传播的外部结构。
第二章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基本功能
传承文化 娱乐共享
社会协调 监视环境
传承文化:大众传 播延续社会传统、 传播社会经验和知 识的教育功能。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涵盖了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
1.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是指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根据不同的传播方式和目的,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
2.传播过程:传播过程包括发送者、信息、媒介和接收者等几个基本要素。
传播过程中,发送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转化为能够被接收者理解的符号或信息单位。
接收者则需要对信息进行解码,还原成发送者所表达的含义。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传播过程中传递信息的手段,包括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选择合适的媒介对于传播效果至关重要。
4.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传播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内容、媒介选择、接收者特点等。
评估传播效果需要根据特定的目标和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
5.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原理涉及许多重要的理论,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关人理论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和预测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传播伦理与法规:传播过程中需要遵守一定的伦理和法规原则,如保护隐私、尊重知识产权、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等。
了解相关的伦理和法规原则有助于确保传播行为的合法性和道德性。
以上是常见的传播学原理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理解传播现象和开展有效的传播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传播学原理重点
传播学原理重点一、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社会传播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五种基本类型)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6、大众传播是制度化的社会传播三、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和开创者1、政治学家拉斯韦尔(1)、《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勾画了整个传播学的框架和蓝图A、五个“W”:who-谁-传者研究、says 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 Which 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 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B、大众传媒的三大功能2、心理学家卢因(1)、团体动力学(群体传播)(2)、“把关人”理论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人民的选择》(2)、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毕生研究“态度”问题=“传播效果”(1)、“态度”问题的研究(传播效果)(2)心理实验法5、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学科建设成就(2)传播学理论集大成者四、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历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最初始最重要最基本的媒介,局限:空间距离有限,转瞬即逝,易变性。
(二)文字传播时代:语言是人类的证明,文字是文明的标志。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个人从老师PPT上摘录整理)
第一周传播学的来源1,传播是什么?关键词:信息,传递,人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传播学的定义:一,传播是一种行为。
二,以信息相关。
三,是一种交流。
四,研究对象是人类,人类的行为。
2,传播学分为四类(1)影响说。
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有意识的影响他们的劝服行为。
“影响说”是从政治学、宣传学的角度来研究传播问题(2)反应说。
强调受者反应的必然性。
“反应说”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研究传播学(3)互动说。
强调传者受者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互动说”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传播学(4)共享说。
认为“传播”是传受双方对信息的共同分享3,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新兴学科:与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媒体技术发展息息相关,始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但中国古代早有萌芽第一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孕育阶段);第二阶段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确立阶段)从分散到集中传播学的奠基人拉斯韦尔(5w)列文(群体动力论)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霍夫兰(劝服传播)施拉姆(正式建立传播学)4,“传播”和‘Communication’的异同两者均有传递信息的意思“传”“传播”指“一”对“多”,否定了自我传播,不具有“沟通”的特点;只“出”不“进”,没有双向和共享的含义。
Communication则相对具有“共享信息”的含义虽有一定差异,但传播一词很早就开始使用,所以成为习惯用语5,传播学的基础流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实证学派empirical school)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传播学研究学派。
传播观念:人类有能力揭示社会现象的客观性研究方法:以实证研究为主,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关注传播的微观层面社会背景:商业体制的产物,工具性较浓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20世纪60年代从西欧兴起的传播学流派传播观念: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认知研究方法:强调定性方法,关注媒介与社会的宏观关系社会背景:公共广播制度的产物,政治态度有批判倾向主要分支:法兰克福学派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科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批判性研究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大众传媒限制了对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是为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是研究趋势和价值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1947;阿多诺《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1955;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1964;哈贝马斯(Habermas)《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1960政治经济学派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所有制决定政治;市场决定经济;支配与控制决定博弈关系默道克;戈尔丁“思想统治”理论学派国家+军队+法院+意识形态等=国家机器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宣传和广告,把支配阶级的特殊利益描述为“普遍利益”,使被支配阶级产生认同和从属意识唤醒民众,推进社会变革葛兰西;阿尔都塞社会文化学派符号互动论注重受众研究,受众不再是消极个体,而是积极个体解读大众流行文化-颇有建树霍尔;莫利社会科学学派、多伦多学派等6,传播类型和传播模式内向传播:“人的自我信息活动”,只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
传播学原理 知识点
传播学原理知识点传播学原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社会传播现象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机制。
下面将从传播学的起源、传播过程模型、传播效应以及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对传播学原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
当时,随着新闻、电影、广播等新媒体的兴起,人们开始关注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效果。
于是,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多个分支学科,如新闻学、公共关系学、广告学等。
二、传播过程模型1.传播者模型传播者模型关注的是信息的源头,即信息是通过哪些个体或组织进行传播的。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个人传播行为和组织传播战略,提出了传播者的角色和功能。
2.传播媒介模型传播媒介模型研究的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包括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社交媒体等。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传播效果。
3.受众模型受众模型研究的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和影响,包括受众的特征、态度和行为反应。
这个模型主要研究受众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过程。
4.双向模型双向模型强调传播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认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包括信息的发送和接收,还包括信息的解码和理解。
三、传播效应1.一致效应一致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产生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当受众面临信息过载时,会倾向于接受与自己已有观点一致的信息,并加强这种观点。
2.增强效应增强效应指的是信息传播对受众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
传播学研究发现,信息传播可以改变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在社会变革和公共议题上具有重要影响。
3.平面效应平面效应是指信息传播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效果差异。
传播学研究发现,不同的传媒对信息接受和影响具有不同程度的效果,例如电视广告对观众的影响力较大,而电台广播对听众的影响力较大。
四、新传播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传播技术的出现对传播学原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新传播技术的知识点:1.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语传播时代
口语传播的局限性
口语是靠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于人脑的记忆力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
信息科学与传播学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它对传播学产生了巨大贡献:一是把信息概念引入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中加以考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强的学科,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从符号学语义学的角度: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从信息科学的角度: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再现的媒介系统:绘画、文字等对信息的生产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但信息接收者不需要
机器媒介系统:电信、电视等传受双方都必须使用机器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
媒介发达带来的最为直观的社会结果是信息的绝对量的增加。根据现在的推算,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倍增的时间仅仅需要18个月至5年的时间。
信息社会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来的。
信息社会的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传播学原理复习要点
————————————————————————————————作者:
———————————————————————————————— 日期: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学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的定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从社会学的角度:传播指的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依次取代的过程,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所谓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传播媒介可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人的口语、表情等由人体的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传播学通常把社会传播区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的独特性:1、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5、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干预能力
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印刷传播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信息社会。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社会信息系统比一般物理或生物系统更复杂,更具有不确定性,也更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
动物传播的局限性
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不是后天的系统学习
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总之,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的因素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与信息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可分为人类信息和非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不断汲取物理信息和生物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但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该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思考题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人类语言的特性
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
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能够将对自然和环境的认识作为经验、知识和文化,利用文字为主的各种体外化媒介加以记录、保存和累积起来,并通过教育和学习传授给后代,这是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