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迁徙与亚洲人种

合集下载

中国人从哪里来:所有中国人都来自南方.

中国人从哪里来:所有中国人都来自南方.

我们都有一个家数万年前,现代亚洲人的一支,身上带着O3型的染色体,开始向北迁徙;数千年前,O3-122这一支种小米起家的人,开始向东向南扩展,最终遍布中国大地。

文/国家历史主笔黄艾禾一个布希曼族男孩,从他的面庞上,似乎可以看到我们祖先的影子“国际Y染色体命名委员会”把全世界的Y染色体分为从A到R的若干大的类型,而中国人所带的,主要是O型、D型,其中D型比较古老,是棕色人种留下的基因,而O型分为O1,O2和O3三种,O1型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民族。

在距今两万年的时候,O3型中分化出了O3a3b型的一支,即是苗瑶语族的祖先。

而O3型其他的人,继续向北走,成为汉、羌、藏等人的共同祖先。

耶鲁大学李辉供图9月初,是新学期开学的日子。

复旦大学校园里,到处是报到的新生,复旦大学生命学院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谭婧泽老师则忙着带几个助手给新生做体检。

这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检查,她是要配合课题,对学生们进行体质人类学的测量,取得一批数据。

“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正好是不错的数据来源”,而建立庞大的全国范围的人群数据库,是复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孜孜以求的工作。

复旦的新生们以来自江浙一带的为多,但也有许多学生从云南、江西、河南、山东等省考来。

而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主任金力是上海人,李士林是吉林人,其他同事分别来自新疆、甘肃、江苏、湖北……谭婧泽自己是宁夏人。

谭婧泽是18岁就离开宁夏的。

到上海之前,她先到北京,在那里上大学和读研究生。

毕业后,她又到了上海自然博物馆,再到复旦。

从宁夏到上海,相隔“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故乡,已成为户口本或登记表上的“籍贯”,而对于她的下一代,宁夏只是母亲的老家,是自己的上一代向上海迁徙的一个源头。

那么再上一代呢?谭婧泽的父母都是宁夏人。

父母的父母呢?他们怎么到宁夏的?再一代代追上去,他们的祖先又是哪里来的呢?——这个问题,总有孩子向自己的父母问起,一代一代问了好多年。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2011-12-29 16:03:21)转载▼关于黄色人种或蒙古人种,其人种体质特征与产生来源等观点有很多。

一般认为黄种人主要体质特征有:-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 头发黑且直- 面部平坦,圆润,较宽几年前复旦李辉先生在他那篇有名的《走向远东的两大现代人种》文章中根据当时已经有的粗略数据给出了一些“惊人”结论,归纳起来我以为他主要认为黄种人在缅甸产生论,黄种人(NO)屠杀驱赶棕色人种论(CD),或叫新老亚洲论。

这几年有了更深入的分子人类学数据,回头再看,我认为李辉先生这两大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

而新老亚洲论更是给很多人怕被测出是“老亚洲”或者已经被贴上“老亚洲”标签的人背上了心理包袱。

没有时间做很多精细研究和给出精细数据分布,但大致理出本人观点。

1 黄种人产生地应该是在中亚下图是一张人类肤色深浅分布图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皮肤越白,越接近赤道,皮肤越黑。

说明肤色与纬度关系很大。

可能其他环境要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显然纬度会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从肤色分布看,最初的黄种人不太可能在东南亚或者中国南方产生。

对比一下现在中国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人种皮肤颜色,当肤色更深的澳美人种从接近赤道地方进入到缅甸或华南北纬30度线附近的时候,应该不足以产生黄种人突变,说明该地不太可能产生肤色更浅的黄色人种。

而现在中国南方人种较浅的皮肤颜色主要是很晚期的黄色人种从北向南扩散与本地混合为主而形成的。

李辉说在缅甸产生黄种人,这没有任何逻辑或其他证据证明,这是根据当时猜想的NO迁徙路径纯粹想当然地凭空而说。

相反肤色分布图的逻辑是可以看做对这种看法的否定。

实际上更高纬度的中亚与所处地理位置则应是诞生黄种人的最佳理想场所。

最初的黄种人最有可能就是在中亚产生的。

2 东亚父系人种的南北两线迁移路径(注:以下单倍群名称以Y-开头表示是父系单倍群名称,以mt-开头表示是母系单倍群名称)根据中科院昆明所文章,认为东亚中国人种93%的父系(主要指Y-NO系,包含Y-CD系), 来自于南线的迁移。

人类进化史与人种分布

人类进化史与人种分布

人类进化史与人种分布人类进化史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了解人类起源、演化和传播的过程。

通过研究人类遗传学、考古学、人类学和古人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揭示人类进化史,并推测不同人种的分布。

一、人类起源与早期演化人类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万年前,当时在非洲大陆的东部地区出现了最早的人类祖先。

其中,露西(Lucy)化石被认为是最早发现的属于人类早期演化分支的化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从树栖的灵长类动物逐渐演化为直立行走的类人猿,脑容量也逐渐增大。

二、人类的扩散和演化起源于非洲的早期人类在约200万年前开始迁徙至其他大陆。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得知早期人类的漫长征程。

较早的迁徙活动主要发生在亚、欧、澳大利亚和美洲地区。

然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0万年前至4万年前,随着智人(Homo sapiens)的出现,他们迅速踏上了全球扩散的道路。

三、人类遗传学的证据人类遗传学是研究人类遗传变异以及其对人种分布和进化史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分析人类基因组,我们可以推测不同人种之间的遗传关系和演化历程。

遗传学研究表明,不同人种间的遗传差异是由于地理和环境的变化所致。

例如,黑皮肤的人主要分布在较靠近赤道的地区,这有助于对抗紫外线辐射。

相反,白皮肤的人主要分布在较远离赤道的地区,适应了较低的紫外线辐射环境。

四、人种分布的多样性人种的概念通常指一群人在基因和形态上有相似特征的个体,分布在特定地理区域。

然而,人种划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较为复杂,因为人类遗传变异是一个连续的谱系。

不同的地理隔离以及环境适应性的改变,使得人类形成了多样性的人种分布格局。

例如,非洲人种、欧洲人种、亚洲人种等,每个人种都具有其特定的遗传特征和独特的文化发展。

总之,人类进化史与人种分布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复杂性的研究领域。

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类起源、传播和适应环境的历程。

人种分布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类在适应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文化进化的多样性。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

基因突变:生 物在繁殖过程 中,基因发生 随机变化,产
生新的性状
影响:自然选 择和基因突变 共同作用,导 致生物进化,
产生多样性
例子:人类从 猿类进化到人 类,是由于自 然选择和基因 突变共同作用
的结果
人类进化的驱动力
自然选择:生物 适应环境的过程, 优胜劣汰
基因突变:遗传 物质发生变化, 产生新的性状
环境适应: 适应不同 气候、地 理环境等
人种多样 性:形成 不同人种, 具有不同 的生理特 征和文化 背景
未来进化的可能趋势
基因编辑技术 的发展:可能 会改变人类的 基因,影响人 类的进化方向
人工智能的普 及:可能会改 变人类的生活 方式,影响人 类的进化方向
气候变化:可 能会影响人类 的生存环境, 影响人类的进
加强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和重视
保护文化遗产,如历史建筑、文物、传统 技艺等
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保护全球文化多 样性
人类进化与人种 多样性的科学研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化石研究: 通过对化 石的研究, 了解人类 进化的历 程和形态 特征
基因研究: 通过对基 因的研究, 了解人类 遗传多样 性和基因 变异
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为 进化论提供科学依据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 螺旋结构,揭示遗传信息的
传递机制
古生物学家:发现古人类化 石,为人类进化提供证据
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揭示 生物进化的规律
遗传学家:研究人类基因多 样性,揭示人类起源和迁徙
历史
研究的局限性与挑战
样本数量有限: 现有的人类基 因组数据主要 来自欧洲和东 亚地区,其他 地区的数据相
鼻子:高鼻梁、低鼻梁、宽 鼻翼等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素材 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三章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素材 湘教版

三大人种的起源及演变据考证,蒙古人种的发祥地可能是在蒙古高原。

正是由于大漠南北的风沙和气候,使之形成这一人种的典型特征:眼裂很小,有内眦褶。

随着人口的增殖,蒙古人种不断向外迁徙:经白令海峡进入美洲的,形成为印第安人支系;进入北极圈的,形成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支系;留在亚洲北部的是北亚支系,肤色一般较浅,脸庞较大,嘴唇较薄;往南迁到长江以南、直到东南亚地区的是南亚支系,肤色较深、脸庞较小、嘴唇较厚、鼻翼较宽,部分混有尼格罗人种的特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的是东亚支系,体质特征介于南亚支系和北亚支系之间。

欧罗巴人种最初起源于北非、西亚和南欧,后来随着冰川的后撤,逐渐向北推进便形成了南、北两个支系。

北支在北欧光照较弱、气候寒冷的条件下,肤色较浅、眼睛为灰色或浅蓝色、头发为淡黄或金黄色;而在北非、西亚和南欧的南支则肤较深,眼睛和头发多半为黑色;在南北两支之间是中欧支系,肤色、发色、眼色介于两者之间,大体上呈褐色。

尼格罗人种分为东、西两支。

西支起源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又可细分为苏丹、班图、尼罗特、俾格米和科伊桑等支系。

东支称为澳大利亚人种,最初形成于亚洲南部,尔后在迁徙过程中分化为澳大利亚本支,巴布亚和美拉尼西亚分支,南亚、东南亚的维达和尼格利陀分支。

世界三大人种都是在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形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三大人种内部分化为众多支系以外,同时在三大人种之间还形成了一些混合类型。

大体说来,在蒙古人种和欧罗人种之间形成了乌拉尔类型和中亚类型;在蒙古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之间形成了阿伊努类型和波利尼西亚类型;在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这间形成了南印度的达罗毗类型和东北非的埃塞俄比亚类型。

以上都是在古代形成的混合人种类型。

近代,在南北美洲、大洋洲、南非以及其他地区,还形成了为数众多、种族成分更为复杂的混血民族。

随着现代社会各族人民交往的增多和人口流动的频繁,种族混合的过程还会进一步加强。

世界人种分布情况及分布地图

世界人种分布情况及分布地图

世界人种分布情况及分布地图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人种的形成主要由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遗传变异等诸多因素所决定。

不同人种之间不仅在外貌特征上有所差异,还存在着遗传上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世界人种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分布地图直观展现。

一、亚非人种亚非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地区。

亚洲地区的人种主要有蒙古人种、高加索人种、马来人种等。

蒙古人种分布广泛,包括中亚、北亚、东亚等地,他们多数具有黄褐色肌肤和黑色或深棕色的头发。

高加索人种主要分布在高加索地区和西亚,他们通常具有较浅的肤色和浅色的头发、眼睛。

马来人种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他们通常拥有黄肤色、黑色头发和眼睛。

非洲是世界上人种分布最为多样化的地区,主要有黑人种、尼罗人种和巴秘人种等。

黑人种分布较广泛,占据了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他们通常拥有深黑色的肤色和咖啡色的眼睛。

尼罗人种主要分布在尼罗河流域地区,他们的肤色较亮、头发较长。

巴秘人种分布在非洲的赤道地区,他们的肤色较黑、头发较卷曲。

二、欧洲人种欧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地区,包括北欧人种、地中海人种和东欧人种等。

北欧人种主要分布在北欧地区,他们通常具有较白皙的肤色、金色的头发和蓝色的眼睛。

地中海人种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他们通常拥有橄榄色的肤色、黑色的头发和棕色的眼睛。

东欧人种主要分布在东欧地区,他们的外貌特征介于北欧人种和地中海人种之间。

三、美洲人种美洲人种主要分布在美洲地区,包括印第安人种、白种人和黑种人等。

印第安人种是美洲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他们的肤色较黝黑、头发较黑。

白种人主要是欧洲人在殖民和移民过程中到达美洲以后形成的人种,主要分布在北美和南美洲一些发达国家,具有欧洲人的外貌特征。

黑种人主要是非洲黑人通过奴隶贸易被迫移民到美洲地区,主要分布在南美、中美和加勒比地区。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世界各地人种的分布情况。

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示这些分布情况,下面将附上一幅世界人种分布地图。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 智人种(Homosapiens)。

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共4个语系。

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

(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属于波罗的,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俾路支塔吉克奥塞梯属于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赛南尼泊尔僧伽罗马尔代夫属于东雅利安,赫梯吕底亚吕齐亚属于安纳托利亚)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格鲁吉亚属于高加索语系。

世界四大人种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四大人种是如何形成的?

【原】世界四大人种是如何形成的?2019-12-14作者:沽酒居士西元2019、09、15;东元4716人类的四大人种,大约是在六到三万年前形成的。

一、人种进化二百五十万年前,最早的人类能人,即早期猿人,诞生于非洲东部,一百六十万年前,能人灭绝。

一万八十万年前,在非洲诞生了直立人,即晚期猿人,由于气候的变化,直立人中的一部分走出非洲,前往亚洲和欧洲,元谋猿人,北京猿人等等即是直立人。

二十万年前,亚洲和欧洲的直立人也灭绝了。

十几万前,在非洲又诞生了早期智人,他们由留在非洲的直立人进化而来,也是由于气候变化,他们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但是,三万年前,来到亚洲和非洲的早期智人也灭绝了。

因此,云南元谋猿人属于170万年前的晚期能人到早期直立人的代表,70万年前到2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属于中期到晚期直立人。

这两支早已灭绝,只有3.4万年前到2.7万年前开始的晚期智人北京山顶洞人(面貌已经非常接近现代智人),勉强可以称为中国人的祖先。

所谓的三大人种,是19世纪的提法,并不准确,因为除三大人种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之外还有棕种人,是西元20世纪末提出来四大人种的划分。

二、四大人种第一种四大人种的划分:欧罗巴人种(白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蒙古人种(黄种人)、混血人种。

在学界将大洋洲的原始居民单独分类棕种人之前,第四大人种一直指的是南美洲欧洲大航海时代造成的混血人种。

第二种四大人种的划分:大约六万到五万年前,留在非洲的早期智人又进化为晚期智人,同样由于气候变化,晚期智人的一部分也走出了非洲,走向欧洲和亚洲。

关于人类的进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这些变化导致人类一次次走出非洲。

另外,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使人类在非洲不断进化,但是在其他大洲,这些变化则使得那里的人类被一批批灭绝,不断由非洲而来的一批批新品种所取代,这是因为只有非洲大陆的热带森林和草原,才能使得气候变化不至于灭绝那里的人类,相反能起到促进那里人类进化的作用,而其他大洲则不具备非洲那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亚洲东部游牧民族地分布公元前世纪末迄公元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地区都属于中国地秦及两汉王朝地版图.中国地中、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业民族所聚居,北部草原、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这是匈奴(又称“胡”)称雄北方游牧世界地时期,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在匈奴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语言为蒙古语族之一支,即后来地鲜卑语.东胡原驻牧于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前年)击败,其中一支退居大兴安岭地乌桓山,故称乌桓;另一只退居大兴安岭北段地鲜卑山,故称鲜卑.北走地鲜卑,初因乌桓阻隔,未及通汗,后来势强,匈奴西徙,其尽占匈奴之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匈奴地西方是月氏和乌孙.月氏人和乌孙人居于“敦煌、祁连间”,大体上分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地为乌孙人;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地为月氏人.在月氏人地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乌孙地西北为塞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在匈奴北方为丁令和坚昆.丁令又作丁零或丁灵,春秋战国时分布在贝加尔湖地区西至阿尔泰山以北.公元前后,东部丁令曾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西部丁令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均属匈奴统治.后来联合乌桓、鲜卑等族夹击匈奴,迫使北匈奴西徙.坚昆,又作隔昆、结骨或居勿,属突阙部落之一.西汉初受匈奴统治.公元前世纪年代,乘匈奴势衰,脱离其控制,移居叶尼塞河上游,创立叶尼塞文字.匈奴西迁后,势力渐强,至世纪又处于突阙汗国地统治之下.唐时称黠嘎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秦汉时期亚洲东部地民族迁徙在公元前后数世纪内,亚洲东部地民族移徙,许多都与匈奴地活动有关.匈奴是一个大族,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推算,汉初匈奴盛时人口约有万,以后由于内争和分裂,有所减少,但也不少于万.匈奴各王驻牧地,东起大兴安岭地乌桓、鲜卑西部边界,西至阿尔泰山脉,绵亘数千公里,遍布大漠南北.其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基本单位,一个部落多达—人.早在公元前世纪,约当战国末年,部落联盟开始形成,下属“国”即部落,其首领称“王”.部落地基层单位为“帐”,相当于农业居民地户.夫妻子女同住一个帐篷,约至口人,是为一帐.在此时期,匈奴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自战国以来,不少中原人进入匈奴地区,秦时更多.中原地生产技术和文化,更早已传入匈奴.考古材料证明,战国时期匈奴手工业已有相当发展,能制造各种铜器和铜武器,如铜镞、铜戈、铜剑、铜斧、铜盔等,此外还能制造陶器,加工毛皮和乳制品等.公元前世纪前后,匈奴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出现铁制工具和铁制武器,铁刀地生产已相当普遍.铁器地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大为提高,个人在生产中地作用也大为加强,帐地私有财产已经出现.俘虏已不再杀死,当作奴隶在生产和服务中使用.至此,匈奴社会开始脱离原始氏族制度,分裂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社会集团,财富地多寡,地位地尊卑,差别极为悬殊.部落联盟和各部落地统治权掌握在王公贵族之手.平民从事生产劳动和服兵役,有地平民也蓄养奴隶.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地过程中,匈奴人地扩张性和掠夺性更为强化,他们以暴力夺取财富和掳掠人口为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匈奴人与中原地关系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古籍中就有匈奴人与燕、赵、秦三国交往地记载.在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利用楚汉象征之机,竭力向外扩张,成为亚欧大陆游牧世界东部地强大政治势力.公元前年,匈奴太子冒顿单于在一次围猎中用鸣镝射杀老单于头曼,自立为单于.随后对不肯听命地王亲贵族、同胞兄弟和幕僚大臣尽行诛戮,已确立新单于地统治地位.东胡王利用匈奴宫廷内争,乘机占领匈奴东部土地.公元前年,冒顿单于地位巩固之后,立即举兵反击.东胡无备,全军溃走,人口财货多被掳掠.东湖部落联盟也随之分裂,被迫退走大兴安岭,据险自保.匈奴地突然进攻,造成东胡族向北方地大移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战国和秦汉之际,长期游牧于河西走廊地区地月氏和乌孙地西迁,也是由于匈奴地攻击而促成地.公元前世纪,月氏是游牧民族中比较强大地一支,有控弦之士一二十万.当时匈奴势弱,依附于月氏,头曼单于将其长子冒顿送到月氏做人质.矛盾在匈奴进攻月氏时盗得骏马逃回,登位后不断进攻月氏.公元前前年间,匈奴终于战败月氏,迫使月氏西迁.月氏在公元前年前不久,战败其西邻乌孙.乌孙首领难兜靡被杀,牧地被占,部民四散,多避居匈奴.月氏西迁地道路即开,被匈奴战败后,遂率部迁徙,到达天山北伊犁河上游地区驻牧.其地塞种居民大部被迫南徙,移向兴都库什山以南地区.乌孙王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在匈奴成长,收罗乌孙部将和散民,伺机报复月氏.公元前—前年,猎骄靡在匈奴支援下西击月氏,杀月氏王,以其头骨为饮器,并夺占伊犁河流域.月氏被迫再次西迁,过大宛,据阿姆河北岸之地.少数月氏人未曾西迁,留在河西走廊,与祁连山地区地羌族融合.西迁地月氏习称“大月氏”,留在祁连山地残部称“小月氏”.公元前世纪初,大月氏人地贵霜部联合大夏地吐火罗人,建立强大地贵霜帝国.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匈奴与中国中原地区交往密切.战国时期,匈奴屡为北方边患,燕、赵、秦三国不得不在北方分别修筑长城,以御匈奴骑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三国长城连接起来,重新修缮,并向东西扩展,筑成“万里长城”.这条西起临洮,沿黄河北走至河套,傍阴山东去,直至辽东地防御体系,是抵挡游牧世界骑兵地重要屏障.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摧毁了秦王朝,戍卒逃散,边防空虚.于是匈奴乘机渡过黄河,进入河套以南地区,对新建西汉政权又构成重大威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汉初与匈奴交兵,屡战失利.公元前年,汉高祖亲自将兵抵御匈奴,被冒顿万精兵围困于平城白登山,历七日,后用重贿单于后宫之计,方得解围.此后六七十年间,汉对匈奴一直执行和亲政策,但匈奴并未因此停止对中原北部地区地骚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汉武帝时(前—前年),对匈奴进行反击.公元前年至前年间,汉将卫青、霍去病屡败匈奴,深入匈奴境余里,收复被占领土,巩固了北部边防.同时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乌孙等,夹击匈奴,以断其右臂.匈奴在强大汉军地打击下屡屡败北,受其奴役地少数民族遂乘机摆脱控制.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又不断加剧,五单于争位,内讧不已,匈奴终于分裂为南北两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公元前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稍后,汉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出嫁单于,又恢复了汉与匈奴之间地和平交往.北匈奴郅支单于被迫西徙,后被西域汉将所杀.公元年,匈奴又爆发内讧.日逐王比遣使汉西河太守,请求内附,地东汉光武皇帝允准,居于五原,比立为呼韩邪单于.匈奴分裂后,南匈奴居塞内,并逐渐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北匈奴留漠北,原归附地鲜卑、丁零等族乘机反抗,又遭南匈奴多次攻击,其势大为削弱.公元年,东汉遣窦固等分四路反击北匈奴,深入其腹地,斩获甚众.公元年,鲜卑进攻匈奴,斩北单于,大掠其众而返.此时北匈奴四面受敌,“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后汉书上只说北匈奴在公元年“远引而去”,究竟“远引”何处,发生了什么历史影响,这是后世学术界反复研究讨论地一大问题.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匈奴西迁地经过历史上所说地“匈奴西迁”,是指北匈奴地一部分在北单于和贵族地率领下,于公元年离开漠北,向西方进行持久而漫长地迁徙过程.西迁地北匈奴,人数不多,约占,估计余万;其余地大部分约余万人仍留居漠北.西迁地北匈奴人首先奔向西北,进入乌孙之地,在乌孙西北地悦般地区停了下来.公元和年即东汉殇帝元兴元年和安帝延平元年,北单于曾遣使汉朝,请求和亲.汉帝未予答复,从此北匈奴便不与汉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北匈奴西迁之后,鲜卑乘虚崛起,具有匈奴故地,并其余众,势力渐盛.公元世纪前半期,鲜卑对汉时降时叛,屡攻匈奴和乌桓,成为漠北新兴地强大势力.北匈奴受鲜卑地威胁,不得不于世纪中叶放弃驻牧约年地悦般地地区,西走康居.康居位于中亚细亚锡尔河流域,与据阿姆河流域地大夏(大月氏人)为邻.这次迁徙因征途险阻,只选精壮善战者驰突前进,老弱仍留悦般旧地.其后残留部分为柔然所并,渐与融合.迁往康居地北匈奴驻牧其地约一个世纪左右,至世纪中叶,可能因受贵霜和康居地联合攻击,又被迫离康居迁往粟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北匈奴在粟特停留也将近一个世纪,约于世纪中叶(年左右)更西迁至东欧顿河流域,这时占有东欧黑海北岸和西亚一带地主要是阿兰人.进入欧洲地匈奴,首先进攻阿兰人,两军激战于顿河上.阿兰人战败,国王被杀,国土被征服.部分阿兰人逃散,大部分并入匈奴,成为“同盟者”.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历史家才有关于匈人地记载.他们所说地匈人,就是北匈奴地后代.匈奴地西迁不仅席卷中亚细亚,而且深入欧洲腹地.受到匈奴西迁压力地其他游牧、半游牧部族,波涛相逐,先后涌入亚欧大陆农耕世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至世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南徙汉魏之际,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氏、羌等五支,史称“五胡”.他们从东汉开始不断内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地影响,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向农耕生活过渡.为了寻找较好地耕地,他们还逐渐向南方农耕世界移徙.魏晋统治者为了利用“胡人”当兵和种地,又往往强制他们迁居内地.至世纪末,内迁地“胡人”大体分布如下:河套地区地南匈奴人迁至山西南部汾河流域;羯胡是入塞匈奴羌渠地后裔,此时已由西域迁居山西东部武乡一带;鲜卑族也分裂为几支,东部鲜卑已迁至辽宁西部地区,西部鲜卑则分布于甘肃、青海;原居青海和甘肃一带地氏族和羌族,部分迁入甘肃东部和陜西境内,部分南下四川.到西晋初年,“胡人”南徙地人数已相当多.内迁地匈奴、鲜卑、乌桓等族人达余万.迁入关中地氏、羌族人达余万,占关中人口地半数.据西晋首都洛阳最近地南匈奴人,达万余落.游牧民族地南徙直接威胁着西晋地统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内迁各族地上层利用西晋内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地激化,以其部族武装作基础,相继起兵反晋,建立割据政权.从世纪初至世纪中叶,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事实上当时南迁地游牧民族并非只是五个,所建立地政权也不止十六个.游牧世界居民在四五世纪大规模向农耕世界迁徙,是在亚欧大陆普遍发生地现象,是两个世界长期交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地必然结果.为内部矛盾所困扰地中国西晋王朝,在外族入侵地打击下,于年灭亡.东晋迁都建康,国土局促江南,与北方各族政权形成南北对峙局面.北方游牧半游牧民族进入南方地农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严重地破坏性后果,另一方面又学会了先进地经济和文化,有利于各民族之间地交融.在农耕地区定居下来地各部族,逐渐走向农耕化.他们为农耕世界带来新地活力,促进封建制社会经济地不断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嚈哒人地迁徙嚈哒人是古代中亚细亚地游牧部族之一.中国史书说他们起源与长城以北地蒙古草原,称为“滑国”,后迁至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拜占庭史家称之为等;波斯,阿拉伯史家则称之为,等.嚈哒人自称“匈奴”,因其肤色较白,故亦称“白匈奴”.其真正族属,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公元世纪年代.嚈哒人开始向南方迁徙,占领粟特地区,即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地泽拉夫善河流域.世纪年代,嚈哒人开始越过阿姆河入侵西方和南方,首先征服吐火罗斯坦,迫使贵霜帝国残部寄多罗贵霜西移,贵霜帝国至此彻底灭亡.嚈哒人随后于年打败萨珊王伊嗣俟二世(年在位),年又杀波斯王卑路斯(年在位),占领呼罗珊大部地区,建嚈哒国,定都巴底延城.萨珊朝波斯被迫称臣纳贡.嚈哒人在世纪中叶战败波斯以后,随即南侵北印度,但被笈多王朝塞建陀笈多击退.嚈哒人酋长头罗曼单于年进占中印度马尔瓦地区.年,头罗曼之子摩逻矩罗大举进攻印度,并在北印度立国,以旁遮普奢羯罗城为都.嚈哒至此臻于鼎盛,在东方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西部,与中国地北魏、西魏、北周,乃至梁朝都有交往,在西方和南方征服了萨珊波斯和印度大部地区,形成一个庞大地嚈哒人国家.但嚈哒地强盛为时不长.年,北印度王公联合起来击败了嚈哒,嚈哒王逃亡喀什米尔.约—年间,萨珊朝波斯联合突厥人夹击嚈哒,其国遂亡,领土被瓜分,部众分散各地,逐渐与各族融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嚈哒人侵入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文化,信奉拜火教,后来也又改奉印度教地.因其处于东西方经济文化地交流,都起了桥梁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阿瓦尔人地西迁阿瓦尔人是古代地又一游牧民族,自称“马阿鲁拉人”,其族源和族属迄无定论.一般认为属于欧洲人种巴尔干高加索类型,中国有地学者认为即中国历史上地“柔然”.公元年,柔然为突厥所败,部分柔然人遂西迁欧洲,世纪后半期以多瑙河中游潘诺尼亚平原为中心建立阿瓦尔汗国.世纪时阿瓦尔人势力强盛,经常袭击德意志、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世纪前半期,拜占庭也受到极大威胁,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几乎落入其手.在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等地不断冲击下,拜占庭帝国岌岌可危,偏安南部一隅.世纪后半期阿瓦尔汗国发生内讧,势力逐渐衰落,—年为法兰克查理大帝战败,年国亡.其后,阿瓦尔人渐融入当地居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从公元世纪东汉帝国击败北匈奴开始地、游牧和半游牧地西迁浪潮,引起了欧洲民族地大迁徙.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进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促使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人类进化迁移简史及人种分布情况

人类进化迁移简史及人种分布情况

人类进化迁移简史及人种分布情况一、人类演化史生物学家把所有生物划分成不同的“物种”。

而所谓属于同一物种,就是它们会彼此交配,能够产出下一代。

从同一个祖先演化而来的不同物种,会属于同一个“属”。

例如狮子、老虎、豹和美洲豹,虽然是不同物种,但都是“豹属”。

许多属还能再归类为同一科,例如猫科(狮子、猎豹、家猫)、犬科(狼、狐狸、豺)、象科(大象、长毛象、乳齿象)。

同一科的所有成员,都能追溯到某个最早的雄性或雌性祖先。

例如所有的猫科动物,不管是家里喵喵叫的小猫或是草原上吼声震天的狮子,都是来自大约2500万年前的某头祖先。

至于我们“智人”也是属于某个科,与我们最相近的亲戚,就是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

其中,黑猩猩与我们最为接近。

不过就在600万年前,有一头母猿产下两个女儿,一头成了所有黑猩猩的祖先,另一头则成了所有人类的祖奶奶。

最早的人类是从大约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祖先是一种更早的猿属“南方古猿”。

大约200万年前,这些远古人类有一部分离开了家园而踏上旅程,足迹遍及北非、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带。

北欧的森林白雪皑皑,印度尼西亚的热带丛林湿气蒸腾,想活命显然需要不同的特征,因此人类也开始朝着不同方向进化。

于是人类发展出几个不同的物种,而科学家也为每一种都取了华丽的拉丁名称。

在欧洲和西亚的人类成了“尼安德特人”。

比起我们这种“智人”,尼安德特人更为魁梧,肌肉也更发达,非常适应西方的欧亚大陆在冰河时期的寒冷气候。

至于在东方的亚洲,住的则是“直立人”,一共存续了将近200万年,是目前所知存续最久的人类物种。

比如170万年前的元谋人,110万年前的蓝田人,和5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

他们和晚期的智人都不是一个种。

至于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则住着“梭罗人”,这种人很能适应热带的生活环境。

同样在印度尼西亚,还有另一个小岛弗洛里斯,这里住的远古人类则是经历了一场侏儒化的过程。

曾有一段时间,因为海水水位格外低,于是人类初次抵达了弗洛里斯,而且当时和大陆的交通往来十分便利。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

人类历史上五次大迁徙据考证,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有300多万年历史,如果把地球46亿年的寿命比作一天,那么人类就好象“在一天24小时的最后一分钟才出现在地球上”。

人类历史在宇宙中是短短的一瞬,但这一瞬却记录了人类发展所经历的千辛万苦。

为了寻求生存和繁衍的条件,人类一开始就四处迁徙流动,因此也有人说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迁徙流动史。

如果概略地回顾一下,那么可以发现,人类至今已有五次规模较大的迁徒流动。

人类学家经过考古研究确认,亚洲南部和非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是人类诞生的摇篮。

随后为了生存,人类便逐水源和森林迁徙流动。

大致在4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人类已扩散到亚洲、非洲、欧洲大陆上那些宜于人类生存和栖息的地方。

这可视为是人类的第一次世界大迁徙。

世界人口的第二次大迁移,大约出现在3.5万年前。

那时的人口流动已不仅仅限于亚洲、非洲、欧洲大陆的疆域,而是扩及到一些人类从前从未涉足过的新大陆――美洲和大洋洲地区了。

距今4万到3.5万年左右,地球气候骤然变冷,冰川活动猛烈异常,海平面下降,致使浅海部分的大陆架“破水而出”,形成了连接陆地或岛屿间的一座座天然桥梁。

这些天然桥梁为人类的长途迁徙流动创造了条件。

在此期间,亚洲蒙古人种的一支向东北进发,从亚洲北部地区通过白令海峡上的天然桥梁迁徙流转到了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地区,而后又逐渐向南流动。

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初期,他们到达了南美的最南端。

考古学家在南北美洲先后发现古印第安人使用过的粗磨石器与亚洲出土的同一时期的石器极为相似。

人类学家则从研究人体的躯干、头发、肤色、眼睛和鼻型等方面,推断出美洲的印第安人应属于亚洲蒙古人种。

这支亚洲人向北移动时,另一支亚洲人却朝南流动,从马来半岛迁徙到印尼的瓜哇岛,而后又移向大洋洲。

这次迁徙流动当然也是通行于马来半岛、瓜哇岛以及联结东南亚各岛与大洋洲之间的那些露出海面的天然桥梁。

在欧洲,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爱琴海各岛屿上的希腊人开始迁徙流转到意大利,后又散布到了地中海地区。

分子人类学视角地人类迁徙和种族源流

分子人类学视角地人类迁徙和种族源流

分子人类学揭示人类迁徙路线和种族源流1、Y-DNA单倍群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群由非重组DNA的Y染色体突变进行定义。

这种由许多人共享的突变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人类Y染色体每一代大约积累两次突变。

Y-DNA单倍群的分支结构组成一个Y染色体进化树,有数百甚至数千的突变由这些不同的单倍群共享。

Y染色体的最近的共同祖先(most recent common ancestor MRCA),也被称为Y染色体亚当,是目前活着的男性的最近的男性共同祖先。

Y染色体亚当估计生活在大约236000年前的非洲。

通过研究其他瓶颈,所有欧亚大陆的人都是69000年前的一个男人的后裔。

之后一个主要的遗传瓶颈期发生在大约5000年前,今天大多数欧亚大陆的人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十二个祖先。

Y-DNA单倍群进化树单倍群A & B现代所有单倍群都是单倍群A的后代,稀疏分布在非洲,主要集中在西南部的科伊桑人和尼罗河谷东北部人群。

单倍群CT (P143)标识单倍群CT的突变标记是M168和M294.包含单倍群D、E、C、F,可能88000年前在亚洲或非洲出现。

单倍群C (M130)•Haplogroup C (M130, M216) 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和北美o Haplogroup C1 (F3393/Z1426)▪Haplogroup C1a (CTS11043)▪Haplogroup C1a1 (M8, M105, M131) 日本低频分布▪Haplogroup C1a2 (V20) 欧洲和尼泊尔低频分布▪Haplogroup C1b (F1370, Z16480)▪Haplogroup C1b1 (AM00694/K281)▪Haplogroup C1b1a (B66/Z16458)▪Haplogroup C1b1a1 (M356) 印度低频分布, 阿拉伯半岛和中国北部▪Haplogroup C1b2 (B477/Z31885)▪Haplogroup C1b2a (M38) 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玻利尼西亚▪Haplogroup C1b2b (M347, P309) 澳洲土著o Haplogroup C2 (M217, P44) 分布在欧亚大陆和北美,特别是在蒙古人,哈萨克人,通古斯人,西伯利亚人,和Na-Dené-speaking语民族单倍群D (M174)•Haplogroup D (M174) 分布在日本、中国(西藏)和安达曼岛o D1 (CTS11577)▪D1a (Z27276, Z27283, Z29263)▪Haplogroup D1a1 (M15) 主要分布在西藏、羌族、彝族和苗瑶语人群▪Haplogroup D1a2 (P99) Found mainly in Tibetans, Qiangic peoples, Naxi,and Turkic peoples▪Haplogroup D1b (M55, M57, M64.1, M179, P12, P37.1, P41.1 (M359.1), 12f2.2) 主要在日本o D2 (L1366, L1378, M226.2) 菲律宾Mactan 岛Haplogroup E (M96)[edit]•Haplogroup E (M40, M96) 分布在非洲、中东和欧洲o Haplogroup E1 (P147)▪Haplogroup E1a (M33, M132) formerly E1▪Haplogroup E1b (P177)▪Haplogroup E1b1 (P2, DYS391p); formerly E3▪Haplogroup E1b1a (V38) 非洲尼日尔-刚果语人群; formerly E3a▪Haplogroup E1b1b (M215) 非洲之角,北非、中东和欧洲地中海地区;formerly E3bo Haplogroup E2 (M75)Haplogroup F (M89)单倍群F和后代.单倍群F和后代构成了目前世界人口的90%,几乎都分布在撒哈拉非洲之外。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

第二节亚洲民族大迁徙及其后果亚洲东部游牧民族的分布公元前3世纪末迄公元3世纪初,亚洲东部大部地区都属于中国的秦及两汉王朝的版图。

中国的中、南部为汉族和其他农业民族所聚居,北部草原、沙漠地带则是各游牧民族生息活动之地。

这是匈奴(又称“胡”)称雄北方游牧世界的时期,大漠南北蒙古草原都受其控制。

在匈奴东方是东胡,中国春秋时期称山戎,战国后统称东胡,语言为蒙古语族之一支,即后来的鲜卑语。

东胡原驻牧于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汉初为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年)击败,其中一支退居大兴安岭的乌桓山,故称乌桓;另一只退居大兴安岭北段的鲜卑山,故称鲜卑。

北走的鲜卑,初因乌桓阻隔,未及通汗,后来势强,匈奴西徙,其尽占匈奴之地。

匈奴的西方是月氏和乌孙。

月氏人和乌孙人居于“敦煌、祁连间”,大体上分布于肃州(酒泉)以西至敦煌之间的为乌孙人;肃州以东至张掖之间的为月氏人。

在月氏人的南方为另一游牧民族羌人,在乌孙的西北为塞人。

在匈奴北方为丁令和坚昆。

丁令又作丁零或丁灵,春秋战国时分布在贝加尔湖地区西至阿尔泰山以北。

公元前后,东部丁令曾游牧于贝加尔湖以南,西部丁令则游牧于额尔齐斯河至巴尔喀什湖之间地区,均属匈奴统治。

后来联合乌桓、鲜卑等族夹击匈奴,迫使北匈奴西徙。

坚昆,又作隔昆、结骨或居勿,属突阙部落之一。

西汉初受匈奴统治。

公元前1世纪70年代,乘匈奴势衰,脱离其控制,移居叶尼塞河上游,创立叶尼塞文字。

匈奴西迁后,势力渐强,至3-4 世纪又处于突阙汗国的统治之下。

唐时称黠嘎斯。

秦汉时期亚洲东部的民族迁徙在公元前后数世纪内,亚洲东部的民族移徙,许多都与匈奴的活动有关。

匈奴是一个大族,根据一些文献资料推算,汉初匈奴盛时人口约有200万,以后由于内争和分裂,有所减少,但也不少于150万。

匈奴各王驻牧地,东起大兴安岭的乌桓、鲜卑西部边界,西至阿尔泰山脉,绵亘数千公里,遍布大漠南北。

其社会组织以部落为基本单位,一个部落多达3000—4000人。

亚洲人的前世与源头:亚洲各种族的起源

亚洲人的前世与源头:亚洲各种族的起源

亚洲的种族、民族构成非常复杂,尤以南亚为甚。

全洲大小民族、种族共有约1000个,约占世界民族、种族总数的一半。

其中有十几亿人口的汉族,也有人数仅几百的民族或部族。

根据语言近似的程度,亚洲的居民分属汉藏语系、南亚语系、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和日本语,现在多认为这两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孤立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达罗毗茶语系、闪米特-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等。

阿尔泰语系分布于西西伯利亚到鄂霍次克海的广大地区,主要语言有蒙古语、满-通古斯语、朝鲜语、日本语、突厥语以及芬兰-匈牙利(学术界一部分人将保加利亚语和爱沙尼亚语也列入)语,阿尔泰语系包括蒙古、突厥、满-通古斯3个语族。

日语和韩语(朝鲜语)应当属于什么语系?一个语系中的各种语音,基本的语法规则都是类似的。

但日语、韩语的语法和汉语相差很大。

汉语属于孤立语;日本语和韩国语则属于粘着语,且语法相似于满-通古斯语。

汉语的动词、形容词没有时的变化,词序也比较严格;日语和韩语的动词、形容词则有时的变化,词序比较自由。

此外,日语和韩语中还有比汉语多得多的助词,用来构成各种语法结构。

这些特点和属于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蒙古语、突厥语十分相近。

看来,日语和韩语应该是归入阿尔泰语系的了。

按照语言的发展规律和一些直接的证据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在阿尔泰语系中,全部属于胶着语(又称粘着语),如突厥语、蒙古语、满-通古斯语、朝鲜语、日本语。

汉语属于西诺提贝额语系,有独立语的特点。

日文的文字,除假名外,还有汉字。

现在通用的汉字叫做“当用汉字”,共1850个,1980年公布增加95个,合计1945个。

这些字的用法,大部分和中国的繁体字一样,有一部分已经简化但简化汉字与中国的简化字大部分不一样。

日本简化化字的特点是不能与假名相似,以免混淆。

从语言上看,日本语和朝鲜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可以推断出日韩两族同我国满族、蒙古族、锡伯族及哈萨克族有较近的血缘关系,所谓徐福东渡和箕子北迁,只是一种美好的传说,源于古代日韩两国寻求文化根基的梦想,和追求正统的心态,是切不可当真的。

中国与东亚人种起源

中国与东亚人种起源

基因研究揭示人类迁移中国人祖先源于东非[图.评论]科学人网站 2005-05-14DNA的秘密:北京猿人不是华夏祖先?DNA的秘密:北京猿人不是华夏祖先?全球科学家参与的基因变异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汉族和藏、苗等少数民族本出同源-核心提示世界多个国家的科学家们正在合力完成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希望通过研究人类基因的变异来绘制出一幅“人类迁移图”。

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经过南亚进入中国。

这支南亚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及体内基因突变,逐渐分化成为各个民族。

按科学家的观点,通过个人的DNA样本分析,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了解自己的故事,寻找到自己的一脉渊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些历史信息隐藏在我们体内的DNA分子结构里。

”李辉说。

这位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热衷收集各个民族分支的DNA样本,并着重研究中国南方的各个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李辉生长在上海郊区奉贤,通过检测自己的Y染色体和线粒体,发现它们来自广东福建一带。

而在2万多年前,这些DNA类型在东南亚的北部湾活动。

李辉从小说“飞”的时候是念“bóng”,和侗语“ben”很像。

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以为这就是奉贤话。

通过DNA检测,李辉才知道,他所说的一些话来自一种古老的澳泰语。

这个语系祖先的形成是在2万多年前南方的北部湾。

科学家们一直在尝试着用DNA分析和电脑技术研究人类历史,从而确定人类种族及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

这项工作从未间断过。

目前,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在全球展开。

新华社4月18日的一则电文说,为了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与迁移过程,以及人类数千种语言的形成,在未来几年内,我国科学家将和美国等国的科学家一起,通过研究基因的变异以绘制出一幅“人类迁移图”,从而填补人类历史认识的空白。

这项为期5年的项目被称为“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

这一项目将通过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地的10个实验室和大学的专家来共同完成。

人类迁徙的路线图和人种的形成

人类迁徙的路线图和人种的形成

人类迁徙的路线图和人种的形成大约在8万年前,地球经历一次冰期,这是距今最大一次。

整个欧压大陆北部被厚厚的冰雪覆盖,中部和南端则躺大片的沙漠,淡水资源被稀少,气候干燥,植物大都枯死。

这时现代人的祖先被挤压到非洲东部海岸。

另一支生活在欧洲大陆的尼安德特人则由于无法抵御天气的寒冷和食物短缺而被灭绝。

随着人口逐渐增加,食物越来越少,迫使人们寻求新的生活。

由于冰期的原因红海的海平面比现在低约160英尺,站在东非的海岸大约可以看见对岸也门的山头。

所以少数人类的祖先开始试着游过这片浅海,到达了今天的也门。

事实证明也门的食物极为丰富,因为古人类学家在也门的海滩和海底还能找到一些埋在沙砾下的石器工具的化石,可以证明当时人类的却是有一定数量在此生活。

随着人口的增加,这里的食物也变得的稀少。

人们继续沿着海岸线往东走,行进的速度大约每代人2公里,也可以说是向东扩散。

这时期人类还不可能向大陆内部移动。

因为整个大陆仍然被冰层和沙漠覆盖,只有浅海的贝壳和鱼类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物。

大约在四万年时,全球气候开始变暖,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人类的骸骨被冲进了大海,所以想找到古人类化石证明这一点已经很困难了。

人类的祖先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继续前进,走到今天伊拉克境内,偶过短暂的停留,便开始了分道。

一部分人留在此地繁衍,另一支则继续延着海岸前行。

这次分别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两支人的后代分别进化给不同的人种,而此后的几万年,他们大部分人之间就再也没有见过面。

留在此地和沿途留在阿拉伯半岛海岸的人的后代后来进化成为白种人,他们是白人的祖先。

在气候变暖之后,冰川开始融化,大陆的植物开始茂盛起来,生活在草原和树林的动物也就多起来,足以为古人类北上提供食物。

这支通过阿拉伯半岛逐渐向北移动,进入伊拉克、叙利亚、伊朗,然后向欧洲和中亚移动,他们在若干年后进化成为白人。

进入地中海和里海西面的人成为今天早期欧洲人和西亚人的祖先。

自里海东前进的人一支进入中亚,中国新疆,成为那里的土著居民;进入中亚的一支继续向东北前进,他们穿过西伯利亚,大约在距离今天2.5万年前越过白蛉海峡冰桥进入美州,但这一支并不时今天印第安人的祖先。

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晚期智人)

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晚期智人)

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晚期智人)·早亚洲人安达曼群岛。

氢分析,他们在这个海岛上至少孤独地生存了3万年以上。

日本虾夷人是D型,中国白马人基本是全部是D型。

在今天的藏族中,D和O 的构成约各占一半。

1中国现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晚期智人)·晚亚洲人2到达东南亚,称为南线。

根据基因研究,南线的成分是构成东亚人群基因库的主体,东亚地区的现代人主要是通过南方入口由东南亚进入东亚的。

单倍群C、D、O和N的STR都是南方起源。

中国西北地区群体中的单倍群C主要源于东部蒙古群的扩张,单倍群D来自藏人的基因流入,汉藏群体将O 带入西北群体中,单倍群N在从中国西南地区往北欧迁徙时,也在西北地区的群体中留下了痕迹。

单倍群R-M207和Q-M242的Y染色体STR多样性也同样揭示了北方路线存在的可能性,也就是1.8万年前由中亚到北亚的迁徙和3千年前沿丝绸之路的人群混合。

3000万年前,猿与猴分化。

1000万年前,猿,分化出大猿(大猩猩)、小猿(长臂猿)700万年前,形成人族:黑猩猩、倭猩猩(倭猩猩,男女平等,求爱仪式,有平等的交配权。

其它动物群只有首领有交配权)后期人类分为三大类:猿人(直立人)、古人(早期智人)、新人(晚期智人)。

直立人走出非洲,是在距今180万年前,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梭罗人一直生存到14万年前,而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弗洛勒斯岛发现的弗洛勒斯人,生存到距今1.3万年-9.4万年前,身高小于110厘米,是迄今发现的最矮小的人类支系。

[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依据]一是直立人走出非洲的时间是在100万年前,在格鲁吉亚发现180万年前的直立人化石,是最早的。

二是直立人在亚洲演化成爪哇人、北京人、南京人等,但他们30万年前就灭绝了。

三是世界上所有的非非洲人,母系都可追溯到20万年前的非洲,父亲则不超过7万年,也在非洲。

3[早期智人的迁徙历程]约80万年前,早期智人起源于非洲,分出三支:1.一支留在非洲,继续演化。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

对社会发展的启示
尊重多样性:人 类进化与人种多 样性表明,尊重 和包容不同文化、 种族和个体是社 会发展的重要因
素。
平等对待:人类 进化与人种多样 性告诉我们,无 论种族、性别、 年龄、宗教信仰 等,每个人都应 得到平等对待。
合作共赢:人类 进化与人种多样 性强调,不同文 化、种族和个体 之间的合作共赢 是推动社会发展
语言交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 文化活动: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艺术、音乐、舞蹈等 教育交流:通过教育机构和课程进行文化交流 科技交流:利用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进行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不同文化之 间的交流将更加频繁
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将成为教 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添加标题
人工智能的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步,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
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机器人逐渐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协助人类完成各种任务
人机融合的可能性: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与机器人融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融合后的影响:人类与机器人融合后,可能会带来许多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和应对
未来进化的挑战与机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
汇报人:XX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人类进化的历程 人种多样性的表现 人类进化的影响因素 人种多样性与文化交流 人类进化的未来趋势 人类进化与人种多样性的启示
01
人类进化的历程
早期人类进化阶段
南方古猿阶段: 约250万年前, 人类祖先开始直 立行走
人种多样性的表现还包括文化、语言、宗教等方面的差异。
人种特征的差异
肤色:不同人种有不同的 肤色,如白种人、黄种人、 黑种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迁徙与亚洲人种人体内共有X、Y两种染色体,其中Y染色体是由父亲遗传的一种性染色体。

由于在人类遗传过程中,Y染色体不会出现重组,因此能稳定而丰富地记录人类遗传信息,研究不同人群间Y染色的类型(即单倍型)能直接揭示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的过程。

由于第四纪冰川期的到来,地球上的早期智人(如北京猿人,元谋人,爪哇猿人等)全部灭绝,没有留下后代,所以北京人不是中国人的祖先。

非洲在14万年前又开始了第二次人类起源。

10万年前,棕色人种最先走出非洲,他们沿着印度洋岸边,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形成了达罗毗荼人。

达罗毗荼人长期以来都是棕色人种,直到白种的雅利安人入侵才使他们发生了混血,他们是所知的棕色人种中文化发展的最为先进的一支,后来创造了哈拉巴文化。

目前,棕色人种也留存在安达曼群岛上,并保持着非常纯的血统。

接着,棕色人种东继续东进,到了东南亚。

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好多,巺他群岛与中南半岛连成一片,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以及美拉尼西亚的许多岛屿也连在一起。

6万年前,棕色人种到达并占领了这片地区。

到后来海平面抬升以后,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远离亚洲大陆,棕色人种在这两块孤立的大陆上居住到了现在。

4万多年前,棕色人种又北上占领整个东亚大陆,创造了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如山顶洞人、资阳人。

当时的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美洲与亚洲都是连在一起的,棕色人种沿着今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成为绳文人,并且沿着今白令海峡到了美洲。

此时整个东亚、南亚大陆及澳洲只分布着棕种人的Y染色体单倍群C、D型。

7万年前,黄白种人也离开非洲,他们没有走海岸线,而是走陆路,6万年前到达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并定居在那里,形成欧亚人群,他们的Y染色体是F。

接着,白种人从欧亚人群分离出去,一部分回迁到以色列和北非,即今天的闪含语系,染色体是G、J;一部分继续向北迁移到到达里海北岸游牧,即今天的印欧语系,染色体是I、H、。

公元前3000年,印欧语系离开故乡分好几路向四面八方扩张。

西支染色体是I,西支一路到了希腊,西支二路到了意大利(这两路分别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起源)。

西支三路穿过中欧一直到达不列颠诸岛(凯尔特人的祖先)。

西支还有两路北上到了东欧波罗的海,西边的为日尔曼、东边的为斯拉夫。

这些西支白种人每到一处,就征服或同化当地的土著(北欧的尼安德特人),把自己的语言传播到那里。

东支一路(染色体是H)向东迁移,首先到了中亚继而到达蒙古高原,称吐火罗人,他们后来全部同化于突厥人之中,但却使突厥人由黄种人变成为黄白混血人种。

公元前1000年,最后一拨西支白种人也离开里海北岸的故乡,一路南下分别占领了黄种人的伊朗、苏美尔、阿富汗和达罗毗图语系的印度,他们都号称雅利安人。

5万年前,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欧亚人群(染色体突变为K)一支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进入东南亚,这期间也融入了少量棕色人种的基因。

剩余的欧亚人群另一支留居西亚(苏美尔、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故土,到后来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和伊朗-阿富汗的先雅利安文明。

4 万年前,在东南亚的密林里,欧亚人群演变为黄种人,Y染色体由K突变为O、P。

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棕色人种的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将自己居住区域(华南-东南亚)的棕色人种不分男女全部予以种族灭绝,而不是同化融合。

也就是说,此时华南南部和东南亚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2.5—3万年前,黄种人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内陆支。

第四纪晚更新世冰期(距今7万年)不仅仅造成了海平面下降、大陆边缘延伸,另一个效应是一些不高的山都是积雪冰封,使得南岭等山脉成了黄种人向北进入长江流域的天然障碍。

当然,还是有一少部分人母系遗传ab3st父系遗传特色单倍体为P进入了北方,他们与后来到来的黄种人混合以后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又称阿尔泰。

先期进入北方的阿尔泰群率先与北方土著棕色人种发生融合,由于人数劣势,阿尔泰人不可能消灭遇见棕色人种,于是阿尔泰人和棕色人种大量融合混血,阿尔泰Y染色体除了固有的P之外,也混入了大量棕色人种的D和C。

此时的阿尔泰分为三部:西为突厥,中为蒙古,东为通古斯。

1万年前,阿尔泰在与棕色ren种混血的基础上,由与当时北上的两支黄种人广泛地发生了混血。

东部阿尔泰群混有较多的沿海支成分O1,中部阿尔泰混有较多的内陆支成分O3。

后来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东迁突厥游牧区,在长期的战争和交往中,吐火罗人被突厥群同化,所以后来的匈奴、坚昆、丁零、金山突厥等突厥部落,都是黄白混血人种。

随着突厥族群的西迁中亚,他们与当地的晚于吐火罗人到来的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发生融合。

一部分阿尔泰人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进入美洲之后这部分阿尔泰人发生了基因突变,Y染色体由P变为Q,形成了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消灭了先期到达美洲大陆的棕色r种,统治了整个美洲大陆。

1万年前,冰期结束,使得黄种人大量北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星星之火在各地的黄种人中燃烧了起来,社会发展的火车头被拉动了。

黄种人的北上也是分两条路线进行的。

西部内陆支的百濮民族通过云南、贵州、四川这条路线北上,并且分出了两支。

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川东、北达豫南豫中、东抵鄱阳湖的广大地区),形成南蛮(苗瑶),Y染色体是O3d。

南蛮先后创造了石门皂市下层文化(为前5000)→大溪文化(前4400--前3300)→屈家岭(湖北京山县)文化(前3000—前2000)→湖北龙山文化(青龙泉三期,前2400, 与中原龙山文化有较大区别)四种新石器文化。

百濮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渭河地区,形成了汉藏民族,Y染色体是O3,特别是O3e。

东部的沿海支的百越民族进入浙江、江苏创造了越文化,继而进入山东,创造了先东夷文化。

由于广西西部和云南居住着百濮,湖南北部居住着苗瑶,所以百越最早的扩散方向是空旷无人的东北和正东。

北部百越向东北迁徒进人江西,形成干越。

部分干越后来西迁,形成后来的侗族水族,侗族水族一部更向西远迁到贵州西北部,成仡央族群,在商朝时建立了夜郎国;部分干越后来东迁进人浙江,形成了于越,在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创造了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于越先后创造了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前5000~前4000年)、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分为马家浜和崧泽两期,为前4300~前3300年)、良渚文化(前3300~前2200年,与山东龙山文化有更密切的联系)、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前3200~前3000年)。

南部百越朝正东迁移,进人福建、台湾,形成了闽越各部。

瓯越一半属于北部百越、一半属于南部百越。

南部百越小规模进入海南岛也较早,但是大规模进入海南是较晚的事,形成黎族。

汉朝时武帝灭南越,壮傣族群开始大规模西迁,到唐朝时进入云南和泰国;1215年更从云南的勐卯国西迁至印度。

汉藏-苗瑶-南岛就是这个O1O3农业群体分裂的结果有O3的地方就有O1 不是融合的结果说明确实以前是一个群体汉藏实际上是这个农业群体北移的部分由于北移到长江以北后气候不适合水稻所以培养了小米(稷粟粱)标准的汉藏父系是O3主体带上O1等等其它各少量比例而南岛的标准父系是O3O1对半开外带一些其它各少量比例现在东南亚国家里菲律宾人是相对比较纯的南岛人(虽然有一定欧美还有中国血统)马来人的O2a比例已经不低而爪哇人这些印尼的O2a比例相当高特别是巴厘岛人说明O2a先在东南亚O1和O3是后到的而泰国人的O2a比例也不低说明很多都是被吸收的高棉人而O应该一分为三:O1 后代已全部灭绝,可能就是河母渡那一支,但仍属于孤立语。

O2 后代南亚语及侗台语。

也属于孤立语,但和汉语血缘关系略远。

O3 后代苗瑶,藏缅及汉比如台湾的高山族,也属于南岛,父系是就是O3和O1的组合南亚02A韩国02B为主东部沿海支的南岛民族,与百越民族相反,他们不是向北,而是向南面广阔的大洋进发。

公元前3000年之后,逐渐从马来半岛扩散到台湾、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占城。

公元后又进一步扩散到马达加斯加、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吉尔伯特(基里巴斯)、关岛查莫罗、加罗林群岛(波纳佩-雅普-特鲁克)、帕拉乌、瑙鲁]、美拉尼西亚[斐济、莫图、雅比姆、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波里尼西亚[新西兰毛利、乌维亚、萨摩亚、汤加、图瓦卢(艾利斯)、钮埃、库克群岛拉罗通加、社会群岛塔西提、土阿莫图、马克萨斯、夏威夷。

在太平上的岛屿上的南岛族群与土著棕色r种大量融合混血形成马来r种。

黄种人沿海支和内陆支分别来到北方以后,对当地的棕种男人进行了杀戮和驱逐,但保留了少量棕种nv人。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很快就完成的。

棕种男人已经在北方生活了这么长时间,并继续在许多偏远的山区躲藏了很长时间。

直到商代的人骨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可能是棕色人种的成分,而且为数不少。

只是他们依然是黄种人杀戮的对象,在殷墟的祭祀坑里有大量的棕色人种俘虏的头骨。

这个替换的过程在中国进行到了非常晚的时期,唐代昆仑奴的传说与此有关。

甚至到清代,广东官宦家庭中还有过豢养“小黑人”的案例。

在台湾,最早到达的南岛原住民有着灭绝“矮黑人”的传说。

黄种人对棕种男人进行了种族灭绝,成了远东唯一的主宰。

当历史进入了阶级社会,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奴隶的需求使得黄种人对遭遇到的棕种男人不再灭杀。

那段时期黄种人才到达的边缘地区,比如青藏高原、日本列岛,棕色r种的成分被大量地保留了下来。

在菲律宾、印尼、泰马边境的Senoi,棕色人种甚至到目前还继续作为一个独立的种族而存在。

而且在南岛向太平洋、印度洋拓展的过程中,甚至避开了棕色r种居住的区域。

日本列岛在棕色人种绳文人到来时还可以通过大陆架很容易地到达,而当黄色人种来到东北亚时,已成为茫茫大洋相隔的海岛,是黄种人传说中的蓬莱仙岛。

现在北海道的虾夷人和种子岛的部分居民就是绳文人的后代。

日本的黄种人----弥生人,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从东亚大陆迁入的,弥生人在九州岛登陆,然后向本州岛及更东北方向扩张的过程中,对旧石器的绳文人进行了征服和奴役,造成了日本绳文人比例的下降。

但是到1800 年,本州岛的北部和库页岛,都还是虾夷人的领地。

从日本各地的遗传结构看,棕色r种的遗传比例虽然是从西往东递减,但各地的该种成分都不在少数。

所以日本人总体上应该算是两个人种的混血。

汉藏民族一支形成了藏缅族群(羌人),他们创造了马家窑文化,以陇西为中心,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一种地方性的变体,年代为前3300--前2050年。

齐家文化起源于中原之陕西龙山文化,随着不断向西发展,分布与马家窑文化地域重合,开始承袭了马家窑文化的若干因素,地域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实属龙山文化的变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