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预防性用药指导原则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指南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规范之老阳三干创作1.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手术部位传染,包含产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传染.应包管手术切口流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2.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规模2.1清洁手术2.1.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纵.2.1.2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规模大、时间长(超出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产生传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欠安.(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2.2清洁-污染手术、污染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按照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传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传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规模.3.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基来源根底则3.1 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3.2 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3.3 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给药,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3.4给药地点:手术室4.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选药依据4.1针对手术部位正常菌群的成员4.2既往该部位传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4.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4.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平安、使用便利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办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中“罕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5.各类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基来源根底则如下:5.1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剖宫产手术(给药时间应在结扎脐带后)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5.2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心脏大血管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5.3颅脑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5.4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应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5.5阑尾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5.6结、直肠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5.7肝胆系统手术:应选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有频频传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或头孢哌酮/舒巴坦5.8泌尿外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5.9妇科手术:应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6 .应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办理和控制6.1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6.2Ⅰ类切口手术经常使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6.3Ⅰ类切口手术经常使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6.4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传染,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传染.需要时可联合使用.6.5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资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手术部位传染.6.6必须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7.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操纵流程7.1 择期手术7.1.1主管医生手术前一日开临时医嘱(注明术前0.5小时用),填写术中临时医嘱单并打印,由病房领药.7.1.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护士完成,并在病历上记录皮试结果.7.1.3手术当日病房护士将药品和已打印的术中临时医嘱单交付手术室接病人人员.由手术室护士在手术开始前0.5小时(或麻醉诱导期)执行医嘱,同时在术中临时医嘱单执行栏记录执行时间并签名.7.1.4若手术时间超出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可追加一次剂量(按照药物半衰期).各科应按照本科手术特点或预计手术时间,提前将第二剂量抗菌药物提交手术室备用(操纵程序同上).若术中未用,手术结束后随病人带回病房.7.2急诊手术7.2.1急诊手术术前用药由病区医生开临时医嘱,由病房领药.7.2.2需做皮试者由病房做皮试,紧急情况可由手术室做皮试.7.2.3各病区可按照本科特点,需要时坚持一定数量术前常规应用的抗菌药物,或建立急诊病人领药绿色通道.7.2.4其余程序与择期手术同.7.3剖宫产手术7.3.1为了避免胎儿接受抗菌药物,剖宫产手术应在钳夹脐带或断脐后给药.7.3.2其余程序同外科手术.8.术后预防用药原则8.1术后预防手术部位传染宜选择与术前相同的药物.8.2 I类切口术后用药时间应不超出24小时,需要时可延长至48小时,II类切口与I类切口相同,III类切口可按照实际情况应用3-7天.9.术后治疗性用药术后如产生手术部位传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收集标本送细菌学检验,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注:病程记录中应注明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目的如:“预防”或“治疗”,不克不及笼统的写成“对症”或“抗炎”.。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进一步完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政策和 管理制度。
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挑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鼓励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 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抗菌药物的选择
针对目标微生物
选择能够覆盖手术部位最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 位感染。
考虑药物代谢和药效学
选择在手术期间能够快速起效、代谢稳定、组织穿透力强的抗菌 药物。
考虑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
选择对常见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风险。
预防性应用的时间和剂量
01
02
03
术前预防性用药
轮换用药
为降低耐药风险,应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
0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的风险与挑战
耐药性的风险
耐药性增加
01
长期、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感染的治
疗变得更加困难。
耐药菌传播
02
医院内耐药菌的传播风险增加,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构成威胁
。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难度
03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需要使用更昂贵、效果更差的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概述
定义与分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过 程。
根据给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分为预防 性应用和补救性应用。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 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手术类 型等。
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的应用指南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
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的应用指南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在医生的处方权下,抗生素仍被优先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预防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患者免受细菌侵害。
本文旨在提供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的应用指南,以确保其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
1. 针对特定患者群体的预防性使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首要原则是确定特定患者群体的风险并给予必要的预防。
这些患者包括:- 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如正在接受化疗或器官移植患者;- 手术后的患者,特别是进行高风险手术(如心脏手术、联合置换手术等)的患者;- 孕妇可能感染胎儿的情况,如某些孕期感染疾病。
2. 根据感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可能引发感染的细菌类型进行选择。
通过了解感染流行病学资料和抗生素敏感性谱,医生可以制定合理的抗生素预防方案。
且应尽量选择低耐药性的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展。
3. 按照规定剂量和给药途径使用抗生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
通常情况下,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方法,但在临床需要时也可以选择静脉给药或局部使用。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或肾功能不全患者,给药剂量需要进行相应调整。
4. 控制使用时间和疗程为了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和减少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风险,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和疗程应当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不宜超过感染风险期,疗程也不宜过长。
确保在使用抗生素的同时,伴随进行有效的感染监测,及时评估疗效。
5. 个体化评估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益处与风险在决定是否进行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需要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分析评估。
除了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外,还需要评估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如过敏反应和药物不良反应。
医生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并共同做出决定。
6. 加强教育和培训为了确保抗生素在预防性使用中遵循规范预防用药的原则,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需要加强抗生素教育和培训。
医学-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SSI发生过程
细菌(内源性,外源性)污染:早期容易 清除
定植:细菌粘附于组织细胞表面但未大量 繁殖,不易迅速清除
感染: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炎症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目的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再认知
● 氨基糖苷类耳、肾毒性强,喹诺酮类耐 药率高,均非理想的预防用药。 ● 对青霉素及头孢菌素过敏者,可用克林 霉素单药或与氨曲南联用来替代。 ● 在术后频发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感染的病区或医院,可选择性 地给予万古霉素。 ● 对于污染明显的下消化道手术,预防用 药应覆盖常见厌氧菌,通常联合甲硝唑或 克林霉素。
2、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征掌握不严,抗生素种类选 择不恰当。医嘱书写不规范,药物医嘱书写字迹潦 草,药物名称书写不规范。
如:将Ⅰ类手术常规使用术前抗生素,而一些急诊感 染手术或有开放性损伤的手术却忘用抗生素。还有 将要求慢滴的抗生素带入手术室,如喹诺酮类每 100ml静滴不得少于45—60min,影响麻醉及手术 进程。
后果者,如头颅、心脏、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脏瓣
膜置入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差。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基本原则
1、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用抑菌剂。 2、剂量:应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
2. 清洁-污染手术: 上、下呼吸道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 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 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 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 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抗生素指导原则
其中我国(如大肠杆菌达 其中我国(如大肠杆菌达20%,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80%) ) 结核菌在80年代由于采用四联疗法和短程治疗, 结核菌在 年代由于采用四联疗法和短程治疗,人们期望能消灭结 年代由于采用四联疗法和短程治疗 流行, 核,但随AIDS流行,疫情迅速回升,且出现多重耐药,WHO不得 但随 流行 疫情迅速回升,且出现多重耐药, 不得 不在93年宣布全球紧急状态 不在 年宣布全球紧急状态
• 2004年8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年 月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正式发布施行。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卫生部正式发布施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 目的为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 目的为推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人员用药行为。 人员用药行为。 • 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贯彻 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认真学习, 执行。 执行。 • 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减缓细菌 达到提高我国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 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 耐药性的发展,降低医药费用。
抗生素合理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 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 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第一部分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 的基本原则
新增:
附录 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附录 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附录 3: 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
增加了“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注重综合措 施,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两部分,强调多部门,多学科合作,通过 科学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 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 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 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 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过度 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 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 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 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 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 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 预防措施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规范医院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部门和人员在使用预防性抗生素过程中的管理。
三、管理原则1.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
2.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病原菌种类、药物敏感性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严格遵循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说明书和临床诊疗指南。
4.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加强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四、管理措施1. 建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审批制度,明确审批流程和审批权限。
2. 加强医生培训,提高医生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和技能,确保医生能够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生素。
3. 建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监测和评估制度,定期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 建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信息管理系统,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处方、用药、疗效、安全性等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
5.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提高患者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认识,增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五、监督检查1.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负责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2. 医院质控部门负责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进行定期评估,对不符合要求的用药方案进行整改。
3. 医院医务部门负责对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审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审批流程的行为进行查处。
六、责任追究1. 违反本制度,造成患者损害的,医院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 违反本制度,导致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的,医院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3. 违反本制度,造成医院经济损失的,医院将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国家抗生素用药指导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4.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
5. 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3. 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是“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对上述内容有以下几点说明。
1、本《指导原则》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而制定,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引原则》,为进一步规范畴手术期避免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旳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规定,自文献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避免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核,各科室须严格遵循执行。
一、避免用药目旳避免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也许发生旳全身性感染。
二、避免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适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旳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以便及价格相对较低旳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迅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适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照抗菌药物旳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避免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一般不需要避免使用抗菌药物,重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状况时可考虑避免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长;2、手术波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不小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避免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旳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避免应用范畴。
四、避免用抗菌药物旳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避免目旳而定。
(1)为避免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根据手术野污染或也许污染菌种类选用。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规范背景手术是医疗领域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为了预防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并增加抗生素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因此,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显得十分重要。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明确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规范,以减少抗生素滥用,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应用规范1.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预期感染风险、局部菌群特征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应优先使用窄谱抗生素,并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
2. 给药时间和途径:应在手术开始前适当时间内给予抗菌药物,并按照医嘱规定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给药。
应遵循抗菌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原则,保证药物在手术期间的有效浓度。
3. 给药持续时间: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止抗菌药物使用。
4. 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积累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5. 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及时监测患者的感染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评估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
6. 教育和培训医务人员: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以确保规范的执行。
结论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出现。
医疗机构应制定并积极推行相应的规范,以提高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
新生儿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南
• 常见致病菌:
➢ GBS和大肠埃希菌(占2/3): ✓大部分GBS-EOS发生于足月儿(73%)。 ✓大部分大肠埃希菌感染见于早产儿(81%)。
➢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罕见、散发,但危险性高。
提纲
•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基本概念 • EOS基本概念 • 围产期感染高危因素 • 实践指南
哪些是新生儿早发型感染高危因素?
0.34, 0.89/1,000) • 绒毛膜羊膜炎母亲所生新生儿的血培养阳性
EOS发生率 4.0/1,000 (95% CI 0.50, 7.5/1,000) • 对绒毛膜羊膜炎母亲所生婴儿使用抗生素的
比例为7-76%(不同医院存在差异)
Am J Perinatol. 2016 Jan;33(2):143-50.
。
• 两组各有约半数存在胎盘中性粒细胞浸润性炎症,使用头孢 西汀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程度没有明显影响。
• 与没有胎盘炎症的相比,有胎盘炎症的孕妇发热发生率更高 (33/144 vs 73/158 , P < 0.001)
• 两组新生儿结局无明显差异,两组均无一例诊断新生儿败血 症。无新生儿死亡。
• 硬膜外镇痛时的发热和胎盘炎症有关,但使用抗生素并没有 减少发热和胎盘炎症的发生率。
● 5分钟Apgar评分≤6分
● 有胎儿窘迫的证据?
●
羊水胎粪污染?
Low Rate of Perinatal Sepsis in Term Infants of Mothers with Chorioamnionitis.
足月母亲绒毛膜羊膜炎时新生儿脓毒血症的发生率
•Braun等,2010年回顾性队列研究(加利福 尼亚kaisa医疗集团,13个医疗中心) • GA≥35w,n = 31112。 •回顾分析:母亲体温、产时抗生素应用,新 生儿抗生素治疗。
2023年版抗菌抗生素临床使用原则
2023年版抗菌抗生素临床使用原则前言抗菌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但近年来,由于抗菌抗生素的过度和不恰当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日益严重,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抗生素,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治疗效果,制定本原则。
一、抗菌抗生素的选用原则1. 严格遵循临床诊疗指南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
3. 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4. 结合药物经济学原理,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患者用药负担。
二、抗菌抗生素的给药原则1. 按照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制定给药方案,确保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
2. 采用静脉途径给药时,应充分溶解药物,避免药液浓度不足或过高。
3. 给予患者足够的给药时间,确保药物在体内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
4. 注意给药间隔,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过多,导致副作用。
三、抗菌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
2. 联合应用时,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间相互拮抗或增加副作用。
3. 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药物的抗菌谱进行合理搭配。
4. 注意观察患者在联合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四、特殊人群抗菌抗生素使用原则1. 儿童患者:根据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优先选择儿童适宜的抗菌药物。
2. 老年人:注意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积累过多,导致副作用。
3.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咨询专业医生。
4.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根据肝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
五、抗菌抗生素的预防性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避免不必要的预防性用药。
手术室抗生素应用规范细则
手术室抗生素应用规范细则为规范术前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保障麻醉用药安全、提高手术效率,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及我院实际,特制定本规范,于发布之日起施行。
一、术前给药(一)原则:于麻醉诱导前或切皮前 0.5-1 小时给予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二)目的:1.避免抗菌药物滴注过程中同时进行麻醉给药操作导致不良反应;2.提高手术室利用效率,保障手术开台时间。
(三)方法:1.医师在开具择期手术术前医嘱时,开具抗菌药物品名、剂量,用法为:入 OR;2.医师在开具择期手术术前医嘱时,给予病人开具抗菌药物使用医嘱(抗菌药物使用通用医嘱开具),溶媒执行科室列为“手术室”,抗菌药物执行科室为“自备”,并于备注中说明“进入手术室立即使用”;3. 病区护士接到手术室接送病人通知,查对各项术前准备事宜,送病人时将已领取的药品与病历一同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4.手术室护士接收病人,查对病历及药品,查对抗菌药物使用医嘱并立即给予执行,如若发现医嘱仍未开具则需立即通知主刀医师开具医嘱;5.抗菌药物静滴结束,麻醉医师开始进行麻醉相关操作。
(四)监管:由医务部监管手术室各项工作情况,分析延误原因,尤其是第一台手术开台情况。
(五)责任划分:如医师未及时开具抗菌药物使用医嘱,使麻醉相关操作无法及时开始,致手术开台时间延长,则依照《关于按时施行第一台手术的暂行规定(2016版)》文件规定,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二、术中给药(一)原则:手术时间超 3 小时或出血量超 1500ml,则需于术中追加给药。
(二)目的:1.提高术前评估准确率;2.精简现有术中追加药物的不合理流程。
(三)方法:1.可预计情况:(1)各科室对疑难重大手术必须于术前进行充分评估及讨论,根据既往手术经验,作出完善手术预案,其中必须包括预计手术时限及手术出血量两项内容;(2)管床医师在开具择期手术医嘱时,依据手术预案,对手术时间超 3小时或出血量超 1500ml 可能者开具术前及术中追加的抗菌药物品名、剂量,用法为:入 OR,于备注中写明:暂不使用,术中追加;(3)医师在开具择期手术术前医嘱时,给予病人开具抗菌药物使用医嘱(抗菌药物使用通用医嘱开具),溶媒执行科室列为“手术室”,抗菌药物执行科室为“自备”,并于备注中说明“术中追加使用”;(4)病区护士接到手术室接送病人通知,查对各项术前准备事宜,送病人时将已领取的药品与病历一同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接;(5)手术室护士接收病人,查对病历及药品;(6)当追加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条件达成时,巡回护士查对医嘱并执行;2.如若手术实际开展超出预期,手术时间超 3 小时或出血量超1500ml,需要追加抗菌药物,则依以下流程处置:(1)主刀医师授权手术医师开具医嘱,术中追加使用抗菌药物;(2)巡回护士查对并确认医嘱,并记录于《手术室抗生素领用登记表》,签名确认;(3)手术室通知配送工人取药,携带登记表至中心药房领取;(4)中心药房药剂师接收登记表信息,核对医嘱给予调配药物,发放配送工人送至手术室,同时于登记本记录调剂信息;(5)配送工人领取药物,签名,将药物及登记表交回手术室;(6)巡回护士执行医嘱;(7)手术室于每月 5 日前将上一月登记表报医务部。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用来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然而,过度和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耐药性的发展,进而降低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因此,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严格遵守适应症: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基于明确的适应症。
仅当存在临床证据支持其使用并能提供明显的临床益处时,才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确定感染风险: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
理解患者的疾病状态、免疫状况、手术创伤等因素对感染发生的影响有助于确定是否有必要进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该是经认可的、针对特定感染类型和特定细菌的药物。
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潜在的副作用、耐药性风险以及患者的过敏史等因素。
4.限制使用时间: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应尽可能短,并且在没有临床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应及时终止应用。
持续使用抗菌药物会增加耐药性的风险,因此,只有在必要时才应该延长应用时间。
5.个体化治疗: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特定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考虑患者的疾病状态、代谢功能、耐受能力等因素,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等。
6.监测感染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后应对患者进行定期监测,以评估感染情况和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如果出现治疗失败或感染的迹象,应重新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并根据结果作出相应的调整。
7.促进合理使用:在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时,应积极推广和遵守有关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南和政策。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少耐药性问题,还可以降低药物成本,提高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
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xx医院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1. 为了加强抗生素的使用管理,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防止滥用抗生素,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 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全体医务人员和与医院药品管理有关的工作人员。
二、抗生素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遵循抗菌谱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耐药率低的原则选择药物。
2. 合理使用抗生素,注重疗程防止抗生素滥用。
严格控制抗生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使用,如预防用药、治疗严重感染、免疫抑制治疗等。
3.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病例,应先使用抗生素,待检验结果明确后再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
4. 遵循抗生素使用规范,保证药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加强药品的临床监测,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三、抗生素使用管理规定1. 医生在开具抗生素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过敏史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按照剂量、疗程等要求规范书写处方。
2.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静脉输注使用,确需输注抗生素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控制输注速度和剂量。
3. 医生应及时评估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医院应建立抗生素使用登记制度,记录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疗程等信息,以便进行临床分析和评价。
5. 医院应加强对耐药菌株的监测和管理,指导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防止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菌传播。
四、抗生素使用监督与考核1. 医院应建立健全抗生素使用监督机制,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对医务人员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2. 对于违反抗生素使用管理规定的行为,医院应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理,包括责令改正、扣罚奖金、暂停处方权等措施。
3. 医院应定期对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抗生素使用管理制度和流程。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医院药学部负责解释。
感染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南
感染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南对于感染科医生而言,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决策。
预防性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可以有效预防感染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旨在为感染科医生提供一份准确、全面的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南,以帮助他们做出决策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什么是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南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指南是根据最新的研究证据和专家共识,提供给医生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建议。
指南内容包括适应症、用药选择、用药剂量和时长等。
医生在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时应参考指南,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出决策,以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二、适应症在选择是否使用预防性抗生素之前,医生需要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和预期的手术或操作。
根据感染风险的不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的适应症也有所差异。
1. 外科手术对于某些高感染风险的外科手术,如心脏手术、关节置换手术等,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是必要的。
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和预期手术时长等因素,医生应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遵循相应的用药剂量和时长。
2. 某些特定操作在某些特定操作中,如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等,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
然而,医生在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时需要注意选择适当的药物和使用时机,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三、用药选择在预防性抗生素的选择上,医生应根据手术或操作类型、感染风险、当地耐药模式以及个体患者情况来进行综合考虑。
1.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类别在普通手术中,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作为首选。
对于某些手术(如心脏手术),需要选择更广谱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联合氨基糖苷类。
2. 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在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时,医生要注意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选择尽可能短暂的用药时长,并根据手术或操作类型进行及时停药。
四、用药剂量和时长在预防性抗生素的用药剂量和时长选择上,医生应参考指南中的建议,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用药剂量预防性抗生素的用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外科临床中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区别和原则
外科临床中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区别和原则摘要:本文讨论了外科临床中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区别、原则和策略。
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面,主要应用于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感染预防,需要考虑手术部位、手术类型和患者特点等因素,同时需要注意抗生素的剂量、时间和选择等方面的合理应用。
在治疗性应用抗生素方面,需要根据病原体类型和药物敏感性进行选择,严格按照用药方案使用抗生素,并在必要时进行联合用药。
在策略方面,建议医护人员熟悉多种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做好患者皮肤过敏测试,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以及严格按照用药方案用药等注意事项。
关键词:外科临床;抗生素;预防性应用;治疗性应用;合理使用引言:抗生素是一类治疗感染的重要药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临床上出现了一系列抗生素治疗失败的案例[1]。
这些案例提醒我们,合理应用抗生素至关重要。
尤其是在外科临床中,抗生素的使用更需要谨慎,因为手术操作和伤口容易引发感染,而预防性使用和治疗性使用的抗生素不同,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风险[2]。
因此,本文将从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区别、药物选择和应用策略等方面探讨外科临床中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以期提高临床抗生素应用的质量和效果。
一、外科临床中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区别在外科临床中,抗生素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用于治疗感染和预防手术后感染的发生。
然而,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和用药时机是不同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外科临床中预防性和治疗性应用抗生素的区别。
1、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指在手术前或手术中使用抗生素,以预防手术后的感染发生。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目的是通过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来降低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3]。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时机很重要,一般需要在手术前30分钟到1小时内使用。
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
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耐药性增加、药物的滥用以及不当使用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抗生素的应用,保护患者的健康,保护公众的利益,制定一套合理的抗生素应用指导原则是非常重要的。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1.确认感染类型:在给予抗生素之前,应通过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尽力明确患者是否存在细菌感染。
2.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根据感染的类型、病原菌的敏感性、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抗生素。
3.遵循抗生素治疗准则:抗生素治疗准则是通过严谨的研究和实践总结起来的治疗方案,根据不同类型的感染,制定相应的抗生素使用准则。
二、避免滥用抗生素1.教育患者和医护人员:加强抗生素使用的教育宣传,提高对抗生素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
2.合理控制抗生素的供给:药店和医院应合理控制抗生素的供给,严格执行抗生素处方制度,避免抗生素滥用和乱用。
3.加强监测和管理: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抗生素不当使用的问题,保证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三、预防抗生素耐药性1.遵守使用规范:正确使用抗生素,按照医嘱进行用药,避免超时或者中断治疗。
2.不滥用复方制剂:复方制剂中包含多种成分,容易导致耐药性的出现,应尽量避免不加必要地使用复方制剂。
3.促进研发新型抗生素: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力度,不断更新抗生素,提高对多重耐药菌的防治水平。
四、加强医疗卫生管理1.建立抗生素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和管理制度,规范医院和医生对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提高抗生素的使用质量和安全性。
2.加强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和医护人员对抗生素的认识和理解,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管理。
3.加强监测和反馈: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和反馈系统,定期评估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对不当使用行为进行纠正和指导。
总结:抗生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对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市第六医院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
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
的。
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者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
用或少用。
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
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
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等患者。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想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
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
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4.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抗菌药物的选择视预防目的而
定。
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下简称金葡菌)选用药物。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如结肠或直肠手术前应选用对大肠埃希菌和脆弱拟杆菌有效的抗菌药物。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三、给药方法
1.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
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
2.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
小时。
3.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
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