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一、法家简述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
韩非子个人简介
韩非子个人简介韩非,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韩非子个人简介,希望对你有用!韩非子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韩王之子,荀子学生,李斯同学。
被誉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两个人之一,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但他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
韩非入秦后陈书秦王弱秦保韩之策,终不能为秦王所用。
韩非因弹劾上卿姚贾,而招致姚贾报复,遂入狱。
后李斯入狱毒之。
韩非人虽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韩非子》为秦国治国经要。
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毛主席最佩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国古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基本都是法家。
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与法融为一体。
著有《韩非子》,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得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
《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韩非子生平经历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郑韩故城) 。
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老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南开在线作业--中国古代史(尔雅)满分答案4
战国历史(四)已完成1下列关于荀子思想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要行善B、主张人性本善C、重视人本身D、主张法治我的答案:B2下列哪一位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A、庄子B、荀子C、孟子D、孔子我的答案:A3下列人物中主张以法治国以及制度性的建设的是:()A、孔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我的答案:D4战国时期位于中原地区以西的族群是:()A、胡系B、羌族C、越人D、巴人我的答案:B5下列人物中反对儒家学说,主张“俭”的是:()A、韩非子B、孟子C、墨子D、老子我的答案:C6下列对商鞅变法叙述正确的是:()A、加强了王的集权化。
B、重视农业生产。
C、削弱贵族权利。
D、上述三项都对我的答案:D7下列对战国时期魏国李悝的变法描述不正确的是:()A、李悝辅佐的魏王是魏文侯。
B、其主要的手段是制订《法经》。
C、最本质的是削弱君王的利益。
D、施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
我的答案:C8春秋时代,“蛮夷戎狄”大部分分布在()。
A、诸侯国内B、周朝统辖的核心地区C、中原地区D、诸侯国之间的地带我的答案:D 9在春秋时代,在夏商周中原王朝的周边,西部地区主要是()民族。
A、狄系B、羌系C、胡系D、蛮夷我的答案:B10魏国的变法主要是制定(),是成文法早期的代表之一。
A、《礼》B、《法经》C、《尽地利之教》D、《律例》我的答案:B11下列对孟子及其思想主张描述正确的是:()A、山东邹城人B、主张人性本善C、提出君主要施行仁政D、上述三项都对我的答案:D12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共进行了几次:()A、4.0B、3.0C、2.0D、1.0我的答案:C13魏国()的变法代表了战国变法的先锋。
A、商鞅B、魏征C、李悝D、王安石我的答案:C14用马克思理论解释,变法就是通过变革使得()符合生产力的发展。
A、生产关系B、生产要素C、生产工具D、生产技术我的答案:A15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国人。
A、赵B、魏C、鲁D、齐我的答案:C16下列人物中主张“无为而治”的是:()A、老子B、孟子C、墨子D、韩非子我的答案:A17在春秋战国时代,各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清晰的划分。
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经典
法家领导思想对现代领导意义正文: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奉献而闻名,并提出了韩非子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韩非子的思想理论对于现代领导科学产生着影响,也给领导者提出了建立性的意见与值得参考的思想理论,但是要明确的是,法家思想只能作为一个辅助参考,凡事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
法家重视法律,这是众所周知的,法家思想中的“法治〞是针对国家而言,等同于制度对于企业,“奉法者强,那么国强;奉法者弱,那么国弱。
制度建立的重要性,韩非也已经不止一次的提起。
谈到用人和管人,首先就要有制度。
如果没有制度,别人就会问了:你是凭什么管我啊?为什么我就要按你说的去做呢?这就需要用制度作为用人者管理的依据。
这个制度未必就是经过所有人的同意,它只是一个依据,一旦有了制度,大局部人都是会遵守的,有极少局部人反对也是无效的。
制度制定好后不能当成一个摆设,一定要好好维护以及运用,否那么如同当今的社会,法律一直在完善,但是违法的人还是有一局部的,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运用法律来维护权益。
对企业管理来说,制度设计合理、运作有效,企业高效运作,员工士气高昂,企业蒸蒸日上。
反之,内部协作困难,相互间矛盾重重,员工士气低落,企业每况愈下。
许多企业在创业的时候,拼命抓时机,开阔业务,但忽略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结果开展到一定时候,公司业务反而停滞不前。
所以对于在创业期或成长期的企业,及早建立一套合理的制度至关重要。
法律的制定与维护,在这个方面,法家运用的统治思想,这个并不能说它的消极与专政。
法律是为所有人制定的,但是并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见。
但是法家过重地看中“法〞,它轻罪重刑的主张,轻罪与重罪同罚,这个有失法律的正义性。
其实凡事都是有两面性的,这个当中也考量着领导者的尺度拿捏以及自身的能力。
就好比有事迟到,却因为严格按照考勤制度而重罚该人,这种做法就欠妥当,领导者也是人,也是有思想的,不能因为有了制度而完全由制度去判断事物,否那么这样既造成管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以法服人。
法家简介
• 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 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 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 能救世,唯一 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 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 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 法家横空出世。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
• 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 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 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 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 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 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 ,也就是 明确物的所有权。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 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 “就利避害”的本性。因而,法家将“好利恶害”得人 性与国家富强结合起来,用赏赐、刑罚诱使、驱使人们 “耕”、“战”、“告奸”,凡是生产粮食多的、杀敌 有功的、揭发违法犯罪的,都可以得到官爵、田宅,任 何人,不论出身如何,只要努力按照国家的法令去做, 就可以得到富贵荣华,而国家也就富强起来了
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
李斯
韩非子
法家代表作
《商君书》 《韩非子》
法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 法家的政治思想,由于切合时代环 境的需要,把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暂 新的局面。秦始皇推展中央集权的 措施,实得力于韩非、李斯思想的 运用;而后汉代的大一统,虽然沿 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实际 上政治上采用的手段是外儒内法, 这样才能有效地巩固中央集权;以 至后来的唐代武皇时期、宋代的分 封制时期、元代大一统、明清以至 近代史,对于维护祖国疆域的领土 完整和统一,法家思想都起着主导 的作用。而大一统能有效地组织人 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 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 的发展。
法家思想介绍-第7组
法家核心思想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 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 是道在社会的体现。法家推行法治思想 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的起源
法家的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 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455~前395)、商 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 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5.法家强调法的普遍性
法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法应成文化 和公诸于世, 务求家喻户晓,这在当 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 法家认为,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且 应严格地贯彻执行,其运作应具有高度 的可预见性,不应被官员恣意运用。
法家思想的负面影响
1、现代法治讲求法律至上,而法家则强 调君权至上。
法家思想的正面影响
1.法家重视法的客观性
两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经认识到, 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的行为的客观的、 公正的准则,并因此把法比拟为度量衡。 《管子》说“: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 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 法 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2.法家强调法的强制性
法家非常强调“法”和“刑”的结 合。他们认识到,使法有别于道德或 “礼”等行为规范的最重要特征,便是 法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后盾的,违法 的后果,便是国家施予刑罚。《韩非子》 说“:法者,宪令著于官府,赏罚必于 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 也。”
谢谢观赏!~
感谢孙老师一个学 期以来的辛勤付出
第7组全体成员(:
法 家 思 想
小组成员:姚俊、向玲、余青、 刘敏、胡聪
之中 国 古 文 化
法家学派简介
目录
法家代表人物
法家核心思想及影响
先秦法家思想
先秦法家思想法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个以法治为核心的思想学派。
这个学派否定了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认为“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史记•商君列传》)他们在政治实践中,奖励耕战,毁弃诗书,彻底与传统文化决裂,主张以法治国。
这种流派主要盛行于战国时的韩、魏、赵三国,而早期的法家学派人物亦来自这三国,如商鞅来自魏国、申不害来自韩国、慎到来自赵国等。
法家中有三个学派: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这些学派思想由韩国人韩非子集以大成,构成法家思想的终极核心。
法家学说是一个纯功利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是君主如何加强统治。
在战国时代那种“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这种思想在斗争中确是相当实用,如秦统一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西汉后期,法家思想被“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所吸收,并开始以儒法并用“儒表法里”的理论治理国家,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被排斥掉。
有人认为法家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法律的学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学家对法理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探讨了法律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以及法律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时代要求、国家权力、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人口和人性等基本问题。
,硕果累累。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先秦诸子法家常识介绍
先秦诸子法家常识介绍先秦诸子法家常识介绍什么是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反对仁义;强调明刑尚法、信赏必罚;主张发展经济,富国强兵;主张君主专制,尊主卑臣。
《汉书·艺文志》中有一段评论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
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
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法家这一流的思想,是出于古代掌管诉讼的官员,不欺地按规定进行奖赏,严格地按法律进行惩罚,以此来辅助礼制。
《易经》上说“上古圣明的君王用明正的刑罚来整肃法纪”,在这方面是法家的特长。
法家的思想先驱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创始者为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等人。
由于法家是“因时立法,因事制礼”的,所以,法家人物及各自的思想亦有别,如,《管子》提倡社会分工,甚至鼓励消费(侈靡);而《商君书》主张重农,抑制工商。
又如《韩非子》中提倡君主专制;而《管子》中则反对独裁。
早期法家分为重法、重术和重势三派,分别以商鞅、申不害、慎到为代表。
“法”(就是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术就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势就是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利,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
商鞅重视赏罚的制订,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
申不害强调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建议君王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行统治。
慎到强调地位和权力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
战国末年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兼取诸家,主张法、术、势三者相辅而相成,不可偏废,又吸收道家思想,提出“抱法处势则治”,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法治理论体系。
韩非改造了老子“道”的学说,提出“理”的范畴,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法家的主要代表著作有《商君书》(为商鞅及其后学者的著述合编)二十九篇,今存二十四篇;《韩非子》(为韩非所著,或混有部分他人著作)五十五篇,今俱存。
韩非子
韩非子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2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
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
积兔于市,过而不顾。
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
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当前如何正确的看待法家思想
当前如何正确的看待法家思想众所周知,法家崇尚“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
那么,对于中国今天的法制现代化事业来说,古代法家思想是否仍是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法家思想在哪些方面具有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与我们当前急需建设的现代法治有相通的地方?法家思想传统在哪些方面存在缺陷或局限,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才能在现代生活中继续发挥其生命力?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思想简介(一)反对礼制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
他们认为,应当按照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来立法,也只有按照新兴地主阶级意志所立的法才能称为“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法律面前与贵族平等的思想。
(二)“好利恶害”的人性论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
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韩非进一步把“好利恶害”的人性发展为自私自利的“自为心”。
(三)“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人类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相应变化,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固步自封。
(四)“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
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
(五)对法律作用的高度重视按照法家说法,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先秦诸子的法律思想
先秦诸子思想
1、法家
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2、墨家
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3、儒家
又称儒学,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而称之为儒教。
儒家思想是一种奉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为宗师,所以又有称为孔子学说,对中国以及远东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4、兵家
是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
诸子百家之一。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
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
5、道家
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
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自考: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讲义 第五章
第五章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
在先秦诸子中,法家对法律、法学最有研究。
法家的代表人物很多,而且大多数是当时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
春秋时期的管仲,一般被看做是法家的先驱。
法家可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
前期法家有战国初期的李悝、吴起,战国中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代表法家中的三派,商鞅重法、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
后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有二人,一是韩非,一是李斯。
法家这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有著作,或者是本人写的,或者是他们的后学写的,但大多数都失传了。
现在保存下来且比较完整的有《商君书》《韩非子》。
这是研究法家思想最基本的著作。
除了这两本书以外,还有经过后人编辑起来的《慎子》十篇、《申子》二篇,是一些残篇、佚文。
另外,战国中期还有一本重要的书叫《管子》,这是战国中后期齐国一些学者写的,不是管仲本人所写。
《管子》范围很广泛,涉及经济、政治、哲学方方面面,其中代表法家思想的部分,通过近人考证,是齐国法家写的。
《管子》中的法家思想,其价值不低于《商君书》和《韩非子》,也是研究法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法家法律思想既是先秦也是整个中国法律思想史的重点。
第一节法家法治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东周以降,礼崩乐坏所造成的社会剧变,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
在政治方面,贵族政治逐渐有向郡县官僚制演化的趋势;经济上以公有为特征的井田制全面崩溃,逐渐变为土地私有。
随着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
自孔子以降,私家讲学兴起,从而造就了一个真正的社会知识阶层“士”,他们依靠知识可以晋升,而国君则有人才可资任用,更可利于摆脱贵族的牵绊,得以突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国君和“士”阶层的结合,形成了新的政治集团。
法家是新政治集团在思想领域的代表,为了反对传统自西周以来的“礼治”,他们提出了“法治”,并在各诸侯国内先后掀起了变法革新运动:要求变传统的“礼治”为新兴的“法治”。
先秦法家的法律思想就是适应这种变革的需要而产生的。
法家政治思想评述
法家政治思想评述摘要: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在汉朝形成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关键词:法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政治评价(一)法家诞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经济关系的变革导致了政治局面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当时的社会矛盾主要是私田主、国君与公田主即大夫之间的经济关系矛盾;国君的集权与重臣擅权的政治关系矛盾;以法治国还是以礼治国的治国方略矛盾。
在制度上是实行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还是实行私田制和君主集权制的矛盾。
在这种局面下,虽然有大批有识之士以满腔的热情一边深入思考,一边参与社会实践,视自己个人理念和社会价值为一体,纷纷提出自己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开始了后世学者所称道的先秦诸子之间的“百家争鸣”,但是对当时社会变革影响最大而又最切实际的还是法家了。
(二)法家的思想渊源法家思想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吸收各家学说之所长,糅合自己的观点,从而形成独有的法治思想。
之所以将这些生活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且没有师承关系的人统称为法家,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政治主张: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以“法治”作为治国的方针,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鼓吹君主集权以至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镇压人民的反抗。
他们的思想关于治国方略的,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等众多领域。
(三)法家政治思想的确立和文献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
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
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
法家学派在政治上、理论上,一般说来都是主张变法革新,要求加强君权,提倡以“法治”代替“礼治”,积极发展封建经济,鼓励“耕战”,力求做到“富国强兵”,以达到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的目的。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法家学派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法家学派篇一: 法家学派:法家学派-学派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
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
代表人物有韩非。
法家代表_法家学派-学派法家代表_法家学派-治国之道战国是1个大变革的时代。
铁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家庭得以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
让国人平民有了做官的机会,瓦解了周朝的等级制度。
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纽带维系的贵族政体。
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认为,法令应该”编著于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
齐国早期的法家代表管仲也说:”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他们积极主张通过变法来打破贵族统治,用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将最高权力集中于封建君主手中。
因此,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布法令,统一制度,奖励耕战,富国强民。
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2个重要观点。
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
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
但到了汉代,统治者们看到只用法家思想并没有使秦王朝得到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于是,汉武帝改变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结合起来揉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
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效法。
法家思想的1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际需要,不尚空谈。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是法家导致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封建制度经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确立了郡县制,后来历代王朝大体上承袭了秦代的制度,而秦制又是出自法家之手。
谈谈你对法家的思想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的评价
谈谈你对法家的思想正面价值与负面影响的评价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古代法家思想传统的正面价值:(1)法的客观性二千多年前的法家思想家已经认识到,法是用以规范和衡量人们的行为的客观的、公正的准则,并因此把法比拟为度量衡;(2)法的强制性法家强调“法”和“刑”的结合。
他们认识到,使法有别于道德或“礼”等行为规范的最重要特征,便是法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其后其后盾的,违法的后果,便是国家施予刑罚;(3)法与公私区分古代法家思想的另一贡献是确立“公”和“私”的区分。
“公”是国家整体的利益,“法”是“公”而非“私”﹙个人利益﹚的体现;(4)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法家思想的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特征,是它大力提倡法的权威性和拘束力,强调人民、官员、甚至国君都应该守法和依法办事;(5)法应公布、清晰、易明法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是法应成文化和公诸于世,务求家喻户晓,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是有重大进步意义的;(6)法的可遵守性,法律的功能在于调控、导引人们的行为,但如果法律要求人们做的事是他们根本没有可能做到的、属他们能力范围以外的,那么这条法律便是注定失败的了;(7)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法律既然是向人们传递关于行为规范的讯息的媒介,如果不同的法律条文的要求是互相矛盾的,或是朝令夕改的,人们便会无所适从,法律的目标便不能实现;(8)法不应溯及既往如果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人们作出应作的行为和阻吓人们作出不应作的行为,那么赋予法律溯及力便是值得质疑的。
法家对此早有所认识。
法家思想传统的负面因素:(1)重刑政策法家主张使用重刑,不单是对重罪予以重刑,而且要“轻罪重罚”以收阻吓作用,杀一儆百;(2)愚民政策为了有效统治、富国强兵的需要,法家不惜实行愚民政策,否定人民的个性、创造力和自由思想;(3)压制议论为了把法的权威绝对化和为法的实施提供最大的保证,法家主张压制民间关于法律的议论,这便是所谓“法而不议”;(4)文化专政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赏誉同轨、非诛俱行”,基本上是实行政教合一的文化专制政策,不容许有与国家法律规范有抵触的道德、思想、文化、价值和观念的存在;(5)狭隘的社会目标法家是在战国乱世中为君主出谋划策、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的思想家。
论法家的法律思想
论法家的法律思想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其法律思想在中国古代法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法家的法律思想强调以法治国,主张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厉的刑罚来规范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稳定。
法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频繁,传统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家思想家们开始思考如何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法家的代表人物众多,如商鞅、韩非等。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改革,使秦国迅速崛起。
韩非则集法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法家理论体系。
法家法律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法不阿贵”。
这意味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打破了贵族阶层的特权,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法家强调“以刑去刑”,认为通过严厉的刑罚可以预防犯罪。
他们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往往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违法犯罪。
只有通过严厉的惩罚,让人们对法律产生畏惧,才能减少犯罪的发生。
然而,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刑罚的作用,忽视了道德教化的重要性。
法家主张“明法”,即法律条文必须清晰明确,让民众知晓。
只有当民众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才能避免违法犯罪。
同时,法家还提倡“信赏必罚”,对遵守法律的人给予奖励,对违法的人给予惩罚,而且必须严格执行,不能有丝毫的偏袒和犹豫。
法家的法律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刑峻法,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然而,秦朝的过度暴政也导致了其迅速灭亡,这也让后世对法家思想的应用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在后世的历史发展中,法家思想虽然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仍然被借鉴和吸收。
例如,法律的明确性、公正性和适应性等原则,在现代法治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家法律思想的局限性。
第五章 法家的政治思想 - 副本
商鞅对于实行法治提出了如下一些原则: 第一,要刑无等级。商鞅强调“刑无等级”,就是在执行法律 的过程中,除君主以外,任何人都不能逃脱法律的制裁,爵禄不 能抵刑,功不能抵过,善不可当恶”。如果国家的执法官吏在执 法过程中有违法行为,则要严加处罚,“罪死不赦,刑及三族“。 第二,要明法利民。商鞅认为,实行法治,其首要的一点,就 是要公布法律条文,使法律为全体臣民知晓,从而使境内臣民都 成为知法守法者。 欲使臣民都能够知法守法,以下两个条件是必需的。其一 欲使臣民都能够知法守法,以下两个条件是必需的。其一是法 其一是法 律条文本身必须明确易知。其二 律条文本身必须明确易知。其二是培养一批熟知法律的官吏宣传 其二是培养一批熟知法律的官吏宣传 法律。商鞅认为,之所以要将法律公之于众,是因为法律不同于 势,势应该为君主所独具,而法律则应为君臣所共操。
三、法治理论 商鞅以重视法律而独成一家。商鞅主张实行法治,使“天下吏 敏无不知法者”,通过法治达到天下大治。 商鞅认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 之本也,所以备民也。为治而去法令,犹欲无饥而去食也,欲无 寒而去衣也,欲东而西行也。”法律对于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要, 主要因为法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法律能够定分。商鞅主张“立法分明”,而反对以私害 法。 第二,法能够胜民。商鞅认为,法律的主要功能也就是用于镇 压民众的反抗。 第三,法律上实行富国强兵政策的保证。“立爵而民羞之,设 刑而民乐之。
第三,要轻罪重罚 第三,要轻罪重罚。实行严刑峻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杀止杀, 轻罪重罚。实行严刑峻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杀止杀, 以刑去刑。根据以刑去刑的逻辑,商鞅认为,如果是从以刑去刑 的愿望出发,刑罚虽重也是可以的。在主张轻罪重罚的同时,商 鞅还认为专制国家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刑于将过 鞅还认为专制国家在执行过程中应该刑于将过,即对于那些没有 刑于将过,即对于那些没有 犯罪事实,仅有犯罪动机的人实行惩罚。 商鞅的法治理论在先秦法家中很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刑无等级、 一断于法的思想主张,确实较之以往的思想家前进了一步,但是, 商鞅的法治思想却远远不是民主性质的政治理论。 首先,尽管商鞅主张刑无等级,但专制君主都在法律制裁的范 围之外,只是臣民在法律面前才是平等的。所以,商鞅的法治理 论在本质上是为君主专制政治服务的。
法家思想在中国法制史发展中的地位探析
( ) 井 田, 阡 陌 一 废 开
治”仁 治 ” 当 时根本 就是 空谈 , 有实 践 的可 能性 。这种 尝试 “ 在 没
法 令规 定, 允许 人们 开荒 , 土地可 以 自由买卖 , 赋税 则按照 各
L g l y t m dS ce y e a se An o it S
i I占 { 缸会 ; I
21年 月 中 11 1 ( ) 53 D 1
法家思想在中国法制史发展中的地位探析
郭
摘 要
兵
罗 春 梅
法 家是先 秦诸 子 中的主要 派 系之 一 , ,l 法律 最 为重视 , 们 的最主 要 也是对 人 类社会 影 响最 为深 重的 主张 就 4 4对 df 他
上 的重要 地位 。
关 键词
法 家思 想
以法 治 国 法 制 史
中图分 类号 : 99 D 2 法 家思 想产生 的背 景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0 909 (0 01-0 —2 10—5 22 1)00 10
一
、
二、 以法 家思想 为指导 的商 鞅变法 为我 国封建 社会建 立起 基
是对 治 国救 民 良策的 一种探 索 , 体现 了法 家的现 实主 义情怀 和浓 人所 占土地 的 多少来 平均 负担 。 商鞅变 法通 过这 项 措施 , 破坏 了 烈 的爱 国主 义思想 , 对后 世一 千多年 的封建 社会 的思想 文化 产生 奴隶 制的 生产关 系 , 我 国的生产 方式 由奴隶 集体 生产转 变为新 使
和 所建 制度 的 合理 性 , 历经 数代 而不 衰 。这 次改革 内容 之广 泛 、
法家思想起源的背景
A
15
《商君书》对产权所打的比方
“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 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 可争也。”
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 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 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 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 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 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A
16
未完待续……
A
17
A
13
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 1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政治法治思想
以“法”为核心
以“术”为手段
以维护“势”为目标,以“势”为实施的保 障
人性观
“性恶论”的支持者
人的行为,多从私己利己的角度出发,所以
A
14
战国末期法家的代表 2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 教育观
肯定人的自私与自利 用赏罚来控制人的行为的教育观 “反对传统,主张变革” 提出“富国强兵”的思想与政策
法是政府所定,臣民共守的法令,主张 规定法条,以严刑重赏为手段,促使臣 民彻底实行。
A
12
战国中期法家的派别
重势派
代表人物:慎到
“势者,胜众之资也。”
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认为君主只要掌握政府 的权威,即可号令人民,而人民莫敢不从。所 以要国家治平,就必须扶植国君的威势,只要 有权,即使中材或庸劣的君主,也可以来治理 国家,臣民也必须得效忠,不允许有违抗或批 评。
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
人。
A
9
初期法家代表:管仲
管仲认为人君应当以政令的监督的禁 令来谋求人民的根本利益,办法则要以 重视政策为中心,辅之以“节用”, “输财”,“济困”等措施。人民必须 享有充裕的衣食,但私人的财产不能积 聚过多,以免贫富差距悬殊而发生的危 机,因此主张工商大利归国所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为今用
想误差一样,漏洞只能进口量的去减小,而不可能被完 全避免,一件事在运行当中,局势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变化,而在每一次发生变化的时候,漏洞就不可避免 地出现了,漏洞并不可怕,但每一次漏洞出现却都会 给对手以可乘之机,如果对手幸运地抓住了机会,那 么自己的不幸也就开始了,所以尽量的东减少漏洞是 必要的,而减少漏洞最好的办法,就莫过于稳定局势 ,以不变应万变,对手就没有了可乘之机,而对手没 有可乘之机,就正是自己的良机,因为最好的对手无 不善于等待。
法家
一、法家简述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 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 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整套的理 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 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 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 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 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 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 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 、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 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 卓有成效。
6、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译文: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所以刑罚如果 不能坚决执行,那么君主下达的命令就无 法严格的实施。
解读经典
译文: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 ,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所以刑罚 如果不能坚决执行,那么君主下达的命 令就无法严格的实施。
故事链接
刘邦称帝后封功臣二十余人为侯,其余未被 封赏的功臣们日夜争功,汉高祖一日在洛阳 南宫望见一些将领坐在沙地上议事,就问他 们在说什么,张良说:“他们在商量谋反。 陛下称帝后封的都是萧何,曹参等亲信,而 诛杀的都是自己怨恨的人。这些人得不到封 赏,又怕诛杀,所以要商量谋反。”高祖于 是向张良请教,张良建议他封最厌恶的庸齿 为侯。高祖采纳的张良的建议,群臣得知后 自己不必担忧了。
故事链接
董安于管理赵国上党时,走到石邑中间,见 到一道深涧,两侧石壁陡峭,没有百仞。董 安于于是问住在山间附近的人:“一般有人 掉到这下面去的吗?”他们说:“没有。” 又问小孩聋盲之人疯癫之人又掉到这下面去 的吗?回答说没有。 :“那么牛马狗猪一类 又掉到这下面去吗?”回答还是没有。董安 于于是叹息说:“我懂怎样治理百姓了。如 果法无可赦,就好像掉到山间下会死一样, 那么就没有人敢违反了。”
故事链接
公元前774年,郑武公病逝,其子寤生 即位,庄公之母武姜不喜庄公,而喜其 弟共叔段,并逼庄公将京邑扩张势力, 并与母亲武姜密谋,企图篡位,郑庄公 深知此事,却不动声色,大夫祭仲进言 ,庄公却装作无可奈何,推说不敢违背 母亲之命。公元前722年,共叔段在武 姜指使下,准备率兵袭郑,郑庄公率先 得知,命公子率军讨伐,京邑百姓闻讯 纷纷叛段,共叔段大败,仓皇出奔。
3、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喜之则事多,恶之则生怨。故去喜去恶,虚 心以为道舍。
----------《扬权》
译文:如果对他人流露出比较亲近的态度, 就往往会被人利用,惹出不必要的麻烦,而
一旦流露出厌恶的情绪,则有会因此而与人
产生怨隙。所以应该将亲近和厌恶等情绪一 并抛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成功的使用权谋之术。
古为今用
树立威信是每一位领导所必须要做、必 须做好的头等大事。与下级打成一片固 然能增强领导的亲和力,可局面一旦得 不到控制,就会导致下级对领导不敬, 这时再想重新树立形象,其难度可想而 知。所以,领导者自始自终都应当保持 其应有的威严,对下属所犯的错误绝不 姑息,这样才能以先入为主的优势取得 尊重和信任。
古为今用
人心过于复杂,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往往会对 他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 心难料,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令旁人妄加揣摩,同时 ,在情感表达中,一个人自身的优势,弱点也会在很 大程度上表现出来,这样,他的内心属性就会被他人 看穿,其结果大多于己不利。因此,一个人想要立足 于社会,就需要喜恶不行于色,让别人捉摸不透自己 的想法,从而使自身得以保全。所以,真正懂得权谋 的人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这正是为人只“道” 的核心所在。
古为今用
对于领导者而言,抱有成见无疑是一种 错误,因为成见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认 识。用一种固有的眼光去看待变化的事 务,必然无法准确地了解观察对象,所 以说任何成见都是狭隘而短浅的。领导 者不能犯愚蠢的错误,但也不能太聪明 。将自己的才干施展得淋漓尽致,那么 下属或畏首畏尾,上下均由一人劳心劳 力,必然难以长久。
5、 制在己日重,不离位日静。重则能 使轻,静则能使躁。
制在己日重,不离位日静。重则能使 轻,静则能使躁。故曰:“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 离辎重也。”
——————《喻老》
译文: 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 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 控御轻浮者,宁静者就可以掌控躁动者 。所以老子说:“沉着持重就能克服草 率轻浮,冷静安稳就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所以老子说:“君子行事始终都不 会轻举妄动。”
古为今用
对于管理者而言,所建立的规章必须明断。 只有体晰,才能保证其顺利推行,才能够保 证整体的正常运行,才能确立管理者的权威 。但是管理者自身的行事原则和意图,却需 要保证不为被管理者所掌控,那么如果管理 者有所疏忽,被管理者就有机会脱离管制, 甚至暗中做出违反规则的事,而这些事对于 管理者而言是很难察知并控制的,管理者的 权威就会受到影响,而整体局势也会因此失 控。
解读经典
感情的的流露往往会被他人察觉并利用 ,甚至还会引出灾祸。关系表现的亲近 ,太多意在相互利用。而因不胜其烦流 露出厌恶情绪,又会惹人怨恨,或喜或 怒都不妥当,所以两种情绪都应该摆脱 掉,当自己内心不会再因喜怒情绪而受 到干扰,才有机会冷静的分析。
故事链接
东晋谢安素以稳重冷静著称,淝水之战 时,谢安正和客人下棋,一会儿前线的 战报送来,谢安看后得知战事已经告捷 ,就将战报放在一边,依旧默然无语的 下棋。客人问他前线的战况如何,他只 回答说:“小孩子们已经破敌了。”脸 上毫无欢喜之色。等到将棋下完,谢安 转身进屋的时候,因为过于激动,木屐 上的齿撞到门槛上,折断了他都没有发 觉。
古为今用
《喻老》是韩非对于《老子》一书解释。老 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繁琐轻率地政令,他 用“轻”与“重”,“躁”与“静”的辩证 关系来阐释“无为”的观点。而韩非则以君 主驾驭大臣的策略来解释这两对矛盾。两位 思想家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老子所反对的 轻举妄动,在韩非看来,而是统治者应当避 免的。任何一位领导者,都需要具备处乱不 惊,冷静行事的基本素质,因为心慌意乱于 事无补,只能火上浇油。
二、法家代表人物——李斯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 ,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 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 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 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 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 。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 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 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 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 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 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 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 族。[8]
二、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 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理论不被 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 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 、《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 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 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 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 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最后自杀于 秦狱中。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 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
故事链接
秦末,刘邦大军进入关中。其后,项羽亦率 兵入关,并企图逼刘邦退出关中。项羽听从 范增之言,在鸿门设宴,席间杀机四伏,刘 邦察觉逃脱。之后,刘邦率军退驻汉中,并 将汉中的栈道烧毁,示不再入关,以此麻痹 项羽。公元206年,刘邦命韩信率军东征。韩 信命士卒大张声势,修复之前烧毁的栈道, 给人以由入关的假象。敌军因此而增加兵力 严守要道,韩信却派派大军绕道陈仓发起突 然袭击,一举平定了三秦。
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 臣乃自备。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 自备。
————《主道》
译文 :君主隐藏起自己的好恶,才会得 见臣下的本来面目,跑去旧有的成见, 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 职。
解读经典
臣下往往会根据君主的喜恶来表现自己 ,君主也会因此得知臣下的本来面目。 不仅如此,一旦君子将自己的过人之处 显露出来,臣下就会更加提防,更为小 心注意隐藏自己。不知臣下,却又被臣 下所知,就必然出于被动地位,所以必 须要善于影藏自己的喜恶和能力,这样 臣下就无从自我粉饰和隐藏,只能安分 地尽其职责了。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kuī)、慎到 、商鞅、申不害、李斯、韩非子等。
二、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
韩非子
李斯
二、法家代表人物——商鞅
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 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 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 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 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 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 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 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 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