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 3.2《物质的运输器官心脏》说课教案 济南版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说课稿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
1.基础知识:首先介绍血液、淋巴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心脏和血管的基本结构。
2.内部联系:通过图示和模型,解释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如何推动血液循环,以及血管的类型和功能。
3.实践应用: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体育锻炼对血液循环的影响,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实际意义。
3.复习笔记:要求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注重布局合理、内容精炼、风格清晰。板书分为三个部分:
1.标题区域:清晰地标明本节课的主题“物质运输的器官”。
2.知识结构区域:以图表和关键点形式呈现血液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血液、淋巴、心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路径。
1.创设情境: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血液循环的科普视频或动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提问激趣:在视频结束后,提出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如“你们知道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路径吗?”“心脏是如何工作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展示实物:展示心脏和血液循环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的路径。
(二)新知讲授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模拟医院检查血液循环相关的疾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
2.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来探究血液循环的原理,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互相学习。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二课时心脏)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共同分析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如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展示,提高学生对心脏结构的直观认识。
-教师使用PPT和视频资料,辅助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通过观察心脏实物,加深对心脏结构的理解。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心脏跳动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心脏的神奇,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对心脏的已有认知,为新课的导入做好铺垫。
2.多元化教学策略,突破重难点: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心脏模型、挂图等教具,直观展示心脏的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心脏健康,培养其关爱生命、珍惜健康的意识。
-通过探讨心脏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播放心脏跳动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命的韵律,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器官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心脏的结构、功能及其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作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目标。
3.教师强调心脏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知识,以及提高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3.3.2物质运输的器官优秀教学案例
3. 小组合作:教师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血液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并写一篇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小短文。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 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了与血液循环相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情境创设不仅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5. 结合实例,讲解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如氧气和营养的输送,废物的排出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总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分享观点。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提示。
4.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促进全班的交流。
5.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类型及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素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的乐趣,提高对生物学科的热爱。
三、教学策略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优秀教学案例
4.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知道血液循环对于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通过图片、模型等教具,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通过讲解和课堂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循环的途径。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让学生绘制血液循环图,以加深他们对血液循环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入新课
1.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具,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通过生活实例,将抽象的血液循环概念具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我会向学生展示血液循环系统的图片和模型,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同时,我会结合生活实例,如感冒时的发热、运动后的心跳加速等,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旨在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掌握心脏的结构特点和血液在体内的循环途径,从而深入认识物质运输的器官。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案例中,我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为什么我们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发抖?”“为什么运动后心跳会加快?”等。接着,我通过展示图片、模型等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并结合课堂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共同探讨血液循环的途径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方法,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如制作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模型,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直观认知水平。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心脏跳动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在制定教学案例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探究能力,对于血液循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深入理解物质运输的过程。
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首先,通过展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心脏和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引导他们发现物质运输的奥秘。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心脏跳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更加生动地感受血液循环的神奇。最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脉搏,观察血液流动,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让他们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脉搏,观察血液流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实验观察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是“3.3.2物质运输的器官”,这是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类型及功能等知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及评价反思六个方面来说说本节课的教学。
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是依靠循环系统来完成的,对人体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与其它的章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脏是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本节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对心脏实验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体现心脏的重要性,让学生爱护心脏珍爱生活。
3.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及相适应的特点。
4.教学难点瓣膜的作用及心脏内的血流方向5.重难点的突破通过实验和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总结归纳出问题答案来突破重难点。
二、说教法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
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
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如实验法、小组合作交流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方法相结合三、说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等,培养其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由小谜语引入新课(四个小房结构巧,拳头大小似红桃,日日夜夜送血忙,时时刻刻蹦蹦跳)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揭示谜底后,再强调心脏的重要性,如心跳一旦停止这个人的生命也将结束。
生物:3.2《物质的运输器官心脏》说课教案(济南版七年级下)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器官”、“物质运输的途径”和“关注血管健康”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和管道内流动的血液三部分。
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血管和心脏一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对应的新课标:“五、生物圈中的人”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教学准备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
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
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3.3.2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3.3.2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重点:1.观察血液的流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是怎样与其功能相适应的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观察心脏的结构难点:1.在显微镜下辨认三种血管2.心脏的舒缩与心瓣膜活动和血液的关系二、学情分析:学生对血管的认识和理解,可从观察“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现象”入手,以使学生获得对血管的感性认识。
学生对实验有极大的兴趣,但往往停留于表面现象,不求甚解,不善于思考和总结,需要多加指导和点拨。
学生没学过脊椎动物心脏的知识,也没有血液循环的初步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有点难度,教学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打好基础,心脏收缩和舒张时,房室瓣和动脉瓣如何动作以及控制血流的方向是难点,需要运用多种手段来突破,以便学生掌握。
在理解心脏和血管知识的基础上,从复习血管和心脏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来探究血液循环的路线及血液成分变化的情况,学生便于掌握。
三、教学教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本节课所设立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我将主要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教法选择: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直观教学法、讲授法,以探究式教学为主,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整合发挥,创设具有直观性、科学性又不乏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总结。
2、学法指导:本节课主要使学生掌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医院内,针对几种不同出血状况的病人,医生采取了不同的处理,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为什么不停?2、出示目标,人体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自读课本,感受新知,勾画新的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尝试作业,使学生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生物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案设计
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2.说出心脏的结构特征与功能,与心脏各个腔相连接的血管名称。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辨认心脏各腔及与心脏相连的不同血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说出心脏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的思想,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重点】1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猜谜语,导入新课(2分钟)四个小房结构巧,拳头大小似红桃。
日日夜夜送血忙,时时刻刻蹦蹦跳。
导入语:同学们真聪明,可见心脏对我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心脏》(板书课题)学生积极回答:心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3分钟)1、人的血管有哪三种类型那?2、三种血管的各自特点分别是什么?又对应什么功能?(管壁、官腔、血流速度等)引出学习结构,理解功能的学习过程。
对上节课内容复习,归纳,并巩固记忆。
复习归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32分钟)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在左胸,有什么感觉?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过渡:心脏为什么能吧停的跳动?这与它的结构有关。
现在我们一起认识心脏的结构。
活动:观察心脏结构(多媒体展示图片,心脏模型)(1)用肉眼观察心脏外部结构,你发现心脏上有哪些血管?对照课本p52页图,说出它们的名字(2)观察解剖图,指出心脏有几个腔?哪个腔的壁最厚?(3)心房、心室之间是否相通?(4)心脏的腔分别与哪些血管相连?结合图示思考回答: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致和本人的拳头差不多小组分组讨论,每组找代表汇报结果:(1)生: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上下腔静脉(2)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3)心房与心房之间,心室与心室之间是不相通的,它们之间有肌肉壁隔开,可防止血液混合(4)左心室—主动脉,右心室—肺动脉,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上下腔静感受自己的心跳,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获得感性认识。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心脏的结构特点,掌握心脏的四个腔以及瓣膜的功能,理解心脏作为物质运输器官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心脏模型和图示,识别心脏的各个部位,并描述血液循环过程中心脏的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提高关爱健康、预防疾病的意识。
b.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c.通过课后调查和反馈,了解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心脏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大家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吗?它有什么作用?”
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将学习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是如何成为人体物质运输的重要器官。”
(2)心脏的功能:通过血液循环图示,讲解心脏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心脏作为物质运输器官的重要性。
(3)心脏疾病与预防:介绍常见的心脏疾病及其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心脏健康,培养健康意识。
3.课堂活动:
(1)观察心脏模型,描述心脏结构。
(2)小组合作,讨论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设计实验,探究心脏的工作原理。
5.家庭实践作业:与家人一起制定一份健康饮食和运动计划,关注心脏健康,提高全家人的健康意识。
作业要求:
1.完成作业时,要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所提交的作品内容准确、科学。
2.小组作业要分工明确,每位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团队协作能力。
3.提交作业时,请注意字迹清晰,版面整洁,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态度。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心脏这一物质运输器官的学习,既有兴趣,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往往对其中的细节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小组合作、观察和实验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体策略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汇报。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一部分学习内容,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鼓励小组成员相互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精神。
4.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通过一个简短的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心脏医生和患者,模拟一场心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这个情景剧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使他们直观地了解到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病的危害。接着,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吗?心脏是如何泵血的?”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讲授做好铺垫。
在案例背景的设计中,我遵循了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心脏的基本结构,还能认识到心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首先,我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接着,我讲解心脏的瓣膜作用,让学生了解心脏如何通过瓣膜的开闭来控制血液的流动。然后,我讲解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原理,让学生明白心脏是如何泵血的。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心脏的知识。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二课时)说课稿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提问他们是否理解并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路线和作用等。然后,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对他们的不足之处提供改进的建议。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探索,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和关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和“案例教学”两种主要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则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病例相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这两种方法均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即学习者通过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来提高认知水平。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视频资料等资源。多媒体课件可以直观展示心脏和血管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实物模型则可以让学生亲手触摸,加深对器官形态的认识。视频资料可以展示血液循环的实际过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血液循环的路线和作用。这些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3.3.2《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优秀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详细讲解心脏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践作业等方式,深入探讨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心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实践作业的布置: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心脏跳动,并记录下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加深对心脏跳动过程的理解。
5.教学策略的运用: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亮点的重要性,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特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引导。同时,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实现他们的个人潜能和价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心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定期进行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心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灵活运用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心脏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为论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说课课件-2023-2024学年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新课导入:心脏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自然界中水总是往低处流,那如 果想让水往“高处”流,怎样才能够实 现呢?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抽水泵将水 抽往高处,抽水泵提供动力,其实在我 们的身体中也存在着这样泵,它能够将 血液泵至全身各处,是整个血液循环的 动力器官,这个器官就是心脏。心脏的 结构和功能又是怎样的呢,它是如何工 作的?
PPT出示知识点,学生结合 知识点,自主学习P37
1.心率 2.心输出量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课堂小结
播放心脏视频 回顾整节课内 容
学科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科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作业布置
(通过画心脏结构简图检验学生是否建立本 节课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知识概括能力。)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重难点
学科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重点: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各腔 与周围血管的联系。
难点:心脏的工作原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复习旧知
PPT出示 《血管》知 识网络图 出示血管图, 并让学生判 断血管种类。
学科素养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旧知,加深学生记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科素养
1.心脏四个腔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
3.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 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 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 不同?
4.心脏内有两种瓣膜,分别是什么, 具体存在于什么位置,有什么作用?
七年级生物下32物质运输的器官教案新版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器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描述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2.说出心脏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重点、难点)
3.能够说出心脏内部结构中,与心脏各个腔相连接的血管名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心脏的四个腔。
人体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想统一的观点。
通过观察心脏的结构,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生命,关爱生命的思想,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课采用实验探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心脏的位置、形状、大小。
通过学生动手对猪的心脏的解剖与观察,来学习心脏的结构。
心脏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对于这部分内容,通过漏斗注水实验进一步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过程中记住知识,记住就不在忘。
本节知识点多,且名词抽象,对于这一问题,我采用让学生自编口诀的形式,让学生好记快记,记牢记准。
教学过程:。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2心脏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学生能够用实例说明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学生能够运用心脏和血液循环知识,分析并解释运动、疾病等对心跳和血压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心脏模型和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学生通过观察心脏模型,了解心脏的结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力。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心脏和血液循环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心脏健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心脏与血液循环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设计一系列与心脏和血液循环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通过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制作血液循环简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心脏、血液循环相关的资料,制作一份简报。内容包括心脏结构、血液循环途径、心脏健康小贴士等,鼓励学生创新设计,将所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出来。
3.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观察自己或家人的心跳,记录在不同情况(如安静、运动后)下的心跳次数,并思考心跳与运动、情绪等因素的关系。
-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中,共同解决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培养合作精神。
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运动员的心跳比普通人慢?”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呈现:利用心脏模型和血液循环动画,介绍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讲解血液循环的途径。
3.提问:“你们知道心脏是如何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吗?血液循环又分为哪两种类型?”这个问题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2心脏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教师详细讲解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瓣膜等部分,结合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图形,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心房与心室的功能和连接关系;
-瓣膜的作用及心脏跳动时瓣膜的开闭;
-心脏跳动的基本原理。
2.讲解心脏的血液循环过程,包括心动周期、心率、心律等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心动周期的四个阶段;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3.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尊重他人,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结合评价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图片等,展示心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清晰的认识。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脏的功能和保健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心脏疾病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问题意识。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3.组织小组间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反思与评价
1.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
4.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如制作心脏模型、观察心脏切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心脏健康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保护心脏、关爱生命的重要性,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3.2物质运输的器官(第二课时心脏)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回家向家人介绍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作业方式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于心脏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关爱家人、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
2.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鼓励他们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3.作为教师,我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体验和情感态度。在评价过程中,注重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是什么吗?它负责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我们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重要的器官——心脏。
(二)问题导向
1.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例如:
-心脏有哪些结构组成?它们各自有什么功能?
-心脏是如何通过节律性的跳动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的?
-心脏疾病对身体健康有哪些影响?如何预防和治疗?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在课堂上,生物老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片,向学生们介绍了心脏的结构,包括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以及冠状动以及心脏如何通过节律性的跳动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心脏的重要性,生物老师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心脏功能的理解,并互相提出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环节中,小明积极参与讨论,向其他同学请教了自己心中的疑问。
2.心脏的功能:阐述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过程,以及心脏如何通过节律性的跳动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举例说明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二节物质运输的器官心脏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影响。
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经循环系统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细胞利用,组织细胞在生活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也要经循环系统才能运离细胞。
本生物学科教学设计案例(七年级)正是讲述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构成和生理功能,血液循环途径及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一些知识,安排了“物质运输的载体”、“物质运输的器官”、“物质运输的途径”和“关注血管健康”四节内容。
在课程标准的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下明确列出这一章的具体内容标准,对学生加深理解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
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包括心脏、血管构成的管道系统和管道内流动的血液三部分。
其中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结构,所以血管和心脏一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对应的新课标:
“五、生物圈中的人”
2.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
具体内容标准活动建议
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概述血液循环。
观察血涂片。
解读血常规化验的主要数据。
模拟"血型鉴定",有条件的学校观看血型鉴定的录像,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
——(《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P21)
教学准备
1.根据学生兴趣和学习状况,分配学习小组和分配学习任务;
2.制作或下载相关教学视频、课件,作为信息技术支持;
3.课前指导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制定探究的方案,了解实验的过程。
4.教师课前带领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准备好实验用具和材料。
所需教学环境及资源材料
教学环境:(1)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教师电子文稿和教学支持材料的展示;(2)实验室:便于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完成观察和探究实验;
教学资源:(1)教师制作的专题教学演示文稿:展示教学支持材料,明确学习要求;(2)实验报告手册:便于学生明确实验的要求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3)学生堂上练习:反馈学生学习任务中的各项具体完成情况;(4)观察实验所需的实验用具和材料:学生能动手完成实验。
2、教学目的和要求:
(1)知识目标:
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
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
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2)能力目标:
识图能力: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示意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观察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观看多媒体大屏幕,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教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卫生保健教育: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有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3、教学重点:
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
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4、教学难点:
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
心脏内具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按一定方向流动。
那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
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直观互动法:配合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启发、观察、对比和综合的方法,采用展开式网络知识结构教学法和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
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把电、声、光结合起来,实现声、像、图、文相统一。
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体,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网络式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科学、简洁,符合生物学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用实验探究法探究心脏瓣膜的作用,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易于理解,印象深刻,充分
三、学生学法与课堂设计:
Ⅰ、温故知新、巩固提高用复习提问,引入新课来体现(约2分钟)
Ⅱ、全身心投入与教师、同学互动,学新知识(约30分钟)
1、用观察法学习:电脑多媒体课件,真实生动地展现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
教师把人体胸透的X光照片在银幕上播放,由于学生是首次看到人体胸透的真实情况,因而学生注意力能立即被吸引住,并留下深刻的印象,获得了生动的感性认识。
同时,配合放映人体心脏位置的绘画复合片,通过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最后用三句话归纳出心脏的确切位置(板书),紧接着,介绍个别心脏位置异常的现象(如:右位心),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2、模拟解剖法学习心脏: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以及人体心脏模型,观察心脏的形态。
教师将人体心脏外形的正面观、背面观放大在银幕上显示,指导学生观察、观看,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然后,教师打开人体半身解剖模型的胸腔,摘取心脏,让学生观察心脏的形态,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板书)。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总结能力。
3、学生绘图法学会心脏结构:利用电脑多媒体课件及简易黑板图,讲授心脏的结构。
教师先将人体心脏解剖图放大显示到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板书),然后,教师再播放人体心脏彩色解剖绘画复合片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板书)。
接着单片分部放映和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并指导学生分层观察,最后,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
示心房、心室及相连的血管,并用箭头标明血液流动的方向。
学生自己绘出心脏结构图。
这样的教学,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清楚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4、实验探究法学会心脏的功能: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的瓣
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可利用电脑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2第二自然段,通过指导读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然后,播放人体心脏纵剖放大片于银幕上,让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播放人体心脏横剖面的瓣膜放大片于银幕上,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并介绍人类患风湿性心脏病造成心脏瓣膜异常的治疗手段,在此进行理想教育。
为增强直观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探究试验,探究心脏瓣膜的作用,学会探究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看到活生生的心脏,增强真实感,学生判定心脏的各个方位;学会识别心脏的四个腔;认识心脏瓣膜位置、形态、结构和开启方向,进一步促进学生牢固地掌握人体心脏的知识。
同时又让学生学习到了人体器官的解剖方法和观察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把“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多媒体动画课件”播放到银幕上,显示血液在心脏内和与其相连的血管间的流动与心脏瓣膜开闭关系的情况。
在学生观看时,教师可设问:“同学们在银幕上看到的血液如何流动?心脏的瓣膜有何作用?”让学生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及瓣膜的作用。
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牢固地、长久地保留在记忆中。
5、总结体会法理解心脏的卫生保健;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板书),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
Ⅲ、归纳总结、知识系统化:小结:(约3分钟)
播放心脏解剖放大图,请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心脏的结构。
Ⅳ、分组讨论法、抢答法巩固生华课堂反馈:(约5分钟)
把练习题显示到银幕上,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选择出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的回答,巩固生华;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地得到反馈信息。
以上仅是个人初步想法、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建议。